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5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五十八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456a17] 疏。十句文下釋文不釋總句者。有二意。一 以下別成總義故。二者前生起中已顯意 故。謂菩提心依於大悲為根本故。亦即瑜
伽四因之中。大悲因也。疏一增上。大疏文有 八。一標名。即經智慧增上智導前悲所以 先辨。二細行苦下論釋名。細智現前故名為
生。三謂若了下疏反釋論。四文論釋智慧。 別釋二字。皆先舉論。此約下疏釋。五復是 一門下雙結智慧。以智慧名有通有別。通
謂分別名慧。決斷名智。此義雖別而通事 理二。別有二義。一了事名智。如第十度。 了理名慧如第六度。二者如今疏文。六自
相下牒論解釋。七念生下出經論意。不知 三界皆苦及苦性相故。八其逆順下指難。在 下二善巧等者等取方便所攝也。四攝釋
所攝。曲巧釋善巧。隨宜釋方便巧用四攝。 隨物所宜故。疏三最上下。下取深心所持 從。謂向發下是論自釋。然論經云。直心深
心淳至故。論意以深直是別淳至是總。故標 為名。謂深則悲行深重。直則正念真如。悲 智相資能盡生界。故云淳至。淳至即最上。
然經深心有其二義。一以樂修善行為深。 深即重義二契理為深。深即直心故。第二 地初有十深心。論經名直則知深心已攝直
心。疏四無量大下。此下四大皆明勝進。此 謂雖攝佛智亦為利生。疏五善觀等者等 取下經。具云善觀察分別勇猛力智力無礙
智現前。論經云善決定眾生力智力。論云五 者。決定大上妙決定信深智勝對治。今疏開 經成三決定。復以無礙智該於上三。即展
演經論。六中有名無釋。論釋云。隨順菩提 正覺。即佛自然智。前疏頻有故略不釋。七中 先舉論。後大包下疏釋就經第四有何相。
疏以得出世間聖道故者。聖道是福利正體 故。論為總。別有八種過。疏文有三。初依總 開別。二入位過下隨別解釋。三總結不相
似。二中前七自分後一勝進。一入位過中先 舉論。後瑜伽下引證。正性離生是出世義。 謂如世人下上即論文。此下疏釋。所證即是
真如故。攝論云。真如為家。契會為生。前約 入位。此約入證下引梁論明生家亦勝。 疏子相似法大乘行生故者。上即論文。謂大
行下疏釋大行。即助道行也。疏道過經有二 句。前一句揀異地前。下句明是地上。喻揀 可知。引梁論。殺生等即世間道。道即因故。
論云。四者道過。世間道不攝。出世間道攝 故。異生道相似法故者。謂世間不攝是初 句。出世間攝故是下句。異生道相似法者。喻
謂人道異於三惡之道。疏中喻文義已分明。 五法體過。初至自事。皆是論文。論下云自 身體相似法從。若無大悲下疏釋論意。義
已明顯。六論云六者處過。不捨世間方便。 不染善巧住故。處相似法。會疏可知。七業 過。論云順空聖智生命相似法故。八畢定過
者。大心堅固名為畢定。論云。佛種不斷究 竟涅槃道。成就相似法故。會疏就經文並可 知。疏論云。如是示現下第三總結不相似
顯成過義。先舉論從顯與地前下疏釋。然 論此下更云。如是次第。家不相似。種性不 相似。道不相似。體不相似。處不相似。生業不
相似。成就不相似。如是說住此地中。是名 為住。如次經云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 薩歡喜地。以不動相應故。釋曰。此論次第
別結皆有不相似言。則知十句不似地前。 從如是說下釋於結文。乍觀此論。則似唯 取第四段為住如是法。以攬前三成斯相 故。故全收四以總該別。皆有煩惱無煩惱
異。釋名分此中論有生起云。已說住義。次 說釋名。云何多歡喜示名歡喜 (此問得名) 以何歡 喜 (此問喜相為身為心下答具二)
此地中菩薩歡喜。復以何念 (此問喜因) 初說十句 (此答喜相) 後說二十句 (此答喜因) 釋曰。上 論疏已摘用故不併舉。恐尋論者怪不見
文。故此具出。疏總有三喜者。論主但云歡 喜者。名為心喜體喜根喜。疏便開釋。但直 下彰名據其體性。即是下九此是論主攝別
入總。謂下九中前六。自利喜行之體。後三化 他顯於喜能。前中初二敬之與愛。是喜行 心。非正喜體。今攝入總名為心喜。次三正
是喜心之體。攝之入總名為體喜。後一明 其喜行功能。出生之義說以為根。攝之入 總名為根喜。備此三喜故名多喜。今雖直 釋。至下別中結歸此三。言三根喜。由前
心體歡喜內充者。心即初一。體即第二。二皆 為內。然五受明義。在五根為樂。在意地 為喜。二禪心喜亦名為樂。此地身樂亦名
為喜就通義故。輕安之言即是善數。亦輕安 樂。調暢之言即是受樂所以結云故此喜者 亦名為樂。疏又內及觀心下。重會前三揀異
凡小。觀心是初內通前二。謂雙證二空離 憂喜相。名為無喜。冥契寂靜唯證能知。故 云之喜。二禪喜相。三地當知。疏一敬喜別
九喜中。已如總中之科下。疏便結之。今初 尊敬三寶名為敬喜。由證同體信不可 壞恭敬轉增。然總具下九故名為多。當句 言多復有何義。遍敬三寶即是多義。餘可
類取。疏上二即喜行下結成總中心喜。次三 即喜之體相者。即總中體喜。疏前覺後悅義 甚。次第者。論經先慶喜。但心自覺勝於地
前。次調柔喜離諸鑛強。是故身心悉皆適悅。 後踊躍者。遍益逾前故名踊躍。是為三句。 作初中後之次第也。疏此一喜能者。喜行
成就能攝菩提。故名為能。此與念當得喜 有何異耶。答念當逆念當果。此念念之自 能。故不同也。疏下三化他。即口身意離三業
障。故下論云鬪諍於言中等。論義通於自 他。問此等解釋唯約自行。又此三句。初句自 他無擾。次句不惱於他。後句不為他惱。疏
今初。初句總下疏有三門。一總別分別。二若 別顯義相下義類分別。三又上十句。初佛下 三寶分別。二中因果人法。即有四門。疏且分
二。先果後因。疏於中更有總別者。此中之總 望前為別。望後為總。即亦總亦別。疏別中 六句次第顯前菩薩行。則以六句為能顯。
菩薩行為所顯。以別顯總故。即顯示之義。 於六句中自有能所。初一行體為所顯。餘 五句能顯。亦是別明顯相。此則顯理之教義。
其次第之言兩向用之。初一佛次法後菩 薩。今菩薩行等故為次第。二於後六句初 體。後顯六句次第。疏餘三利他皆法雲之 行者。故論釋菩薩地盡竟便云此中餘者。
約教化法故等。則顯餘三。是菩薩地盡中 事也。疏亦可後三下。然論云此中餘者。故疏 配在菩薩地盡中。然無顯文。故兼顯通諸
地意。疏轉離一切凡夫取著事故者。此即論 文上即指經。下即疏釋。疏別中有三。初通 敘文意。二九中下隨文別釋。三然此九句下
結定。疏總別九句文雖不次者。初即第二 生如來家過。二即總句超凡夫地。三即第 一入菩薩位入位過。四即第四離世間趣 得道過五即第五得菩薩法法體過。六即第
三無能說其種姓過失種姓過。七即第六 住菩薩處處過。八即第七入三世平等是 業過。九即第八於如來種中決定當得無 上菩提。名畢定過。餘八全同。唯第九捨轉離
相文小不同。故疏會釋。疏文分三。初正釋 捨轉離二即前第八下會通前文。此斷前 行故須會釋。謂前明者。志氣成立決成菩 提。於如來種中即是行義。行斷雖殊決成
菩提義則同矣。三言怖畏下釋文。於中先 舉論。不愛是所畏下疏釋。疏今初徵意。云 何以此中說離畏耶者。謂得初地遠離一 切煩惱業苦。何以偏言離怖畏耶。二答疏
有二意。一以五怖偏障初地初地盡斷所 以偏說餘障通障諸地。初地不盡。是以不 說。如十使中五見及疑盡在見位偏說斷 之。貪瞋癡慢通障見修。此中不盡二畏是
喜障故偏說之。故於釋名分中說耳。疏故 論上云遠離此因者。以是經前生起之論。 故云上也。論文具云。次說何者是怖畏。云何
怖畏因。遠離此因無怖畏故。釋曰。論中怖 畏有問無答。經中離畏有答無問。故疏具 出。疏四舉因顯相下疏文有二。先釋經文
意後五怖畏下開義別釋。不次第釋經。而 取義類以釋。於中分二。先總彰五畏之果。 後彰五畏之因。及明離義。前中但揀濫相。
即為釋文。於中三。初揀死不活。二死約愛 於善道下揀死惡道。此因上第三第四依 身故。為此揀上三有濫。所以揀之。惡名 學易德故不釋。三但說五者下通妨辨
攝。謂有問言。怖畏多種。謂打縛等豈不畏 耶。何但說五。故為此通。則五無不攝。如 打縛等。即不活死畏所攝等。疏此怖畏因略
有二種下。第二彰怖畏因及明離義。文 中三。初引論總明。二分別解釋。三總以結 示。今初觀下釋文二因自顯。疏然此二因下
分別解釋。於中二。先通後別。別從相顯。通 約義兼。故明通中即別所揀。謂善根微少別 為後二之因。今通為前三之因。不活等者等
取死及惡名邪智愛著。別是前三之因。今通 為後二之因。畏大眾等。等取惡道。疏若取 相顯下二別配。於中三。初雙標。二邪智。
即是下釋初因。於中四。一牒釋論文。二愛 著於我下別配三因。三無我我所下彰離。四 然不活下會釋經文。疏後二因下三釋後因。
文中二。先因。後今具福下辨離。疏故初三離 下等三總以結示。疏結酬初徵中三。初釋 經意。二敘論。三意謂下釋論第三安住
分。疏所列諦寶等境者。諦即實事理。寶即三 寶等。等取世出世善之功能皆所信境。疏 信增成欲。欲即信果。疏一敬信。即於德信
也。二淨信。即於寶信也。離疑濁故名淨。 即經解清淨句。疏上二皆云清淨是信之 性者。上皆唯識並如前所引。疏三決定信
增上。即經信決定故。今取經為名準論云。 以信分別故。便名分別信增上。令他證淨 智故。故令疏以分別字為其釋文。疏此三
增上下通釋。然今經云發起悲愍。故論經 云起悲愍心。論釋云。起者。轉復現前。謂地 前修習入地。即現今在地中。云轉復現。疏
七慚愧信增上是所成行體者。故論云樂 修何等行波羅蜜行故以崇重賢善為慚。 故成檀等諸度。輕拒暴惡為愧。故治於慳 等諸蔽。輕拒暴惡。即不著世間。無惡有
善。故曰莊嚴。故遺教經云。以慚愧服而自 莊嚴。八是得等侶。亦即行緣論云。僧為等 侶同事安樂。九者敬法。即行所依論云入
何法中謂諸佛教。則亦行所詣。是所入故。疏 第二日夜修行中有二。先依論釋。後隨要 別釋。前中一親近集。又是求法方便。二正聞
法時直諮為問。直酬為答。設難為論義通 難為解釋。疏後五句次第修行者。五句即 為次第。又先明內觀。後辨隨緣亦是次第。
疏又難得下舉世寶六義。顯證法六義。一地 前所無故云難得。二已斷分別故云無垢。 三能為二利故云勢力。四能嚴法身故曰 莊嚴。五等同法界故云殊勝。六一得不失
故云不改。亦與六決定義同。疏其第六七 下。第二隨要別釋言此中能治即大人覺 者。文中具有。但遠離一種攝於二事。一攝
寂靜。二攝無戲論。此二俱治不遠離故。言 八覺者。一少欲。二知足。三寂靜。四精進力。 五正意 (即正念是) 六正定。七正慧。八無戲論。疏八
種不淨是謂資生者。即涅槃第六邪正品。經 文廣列而不分數。疏案善生優婆塞經具 列。一畜田宅。二種植根栽。三貯聚穀粟居
店求利。四畜奴婢人民。五畜眷屬群畜。六 畜金銀錢寶。七畜象牙金銀刻鏤諸寶大 床綿褥氍氀。八畜銅鐵釜鑊。疏第三求一切
智下。迴向成就中言總即所求之事名之為 家者。論有十一句。初總餘別。若隨行要分 別乃為三節一謂求一切智地是家。二求力
無畏不共法為依家。三餘句。明無障求故。 論別列十一求竟。總云。於中求何等事。求 一切智地故。以何觀求。觀諸佛力無畏不
共法故。云何求。求諸波羅蜜無著法故。此 三求者。是家依家無障求故。釋曰。今疏別摘 配釋並不違論。故今總句即是家也。言總
即所求之事者。此中正明求佛。故一切智 即所求等事。故論上云。求何等事名之為 家者。即上論此三求中是家。家是三中之一。
此即以事為家。從一切智地是求處者。疏 以經釋論。為家之言。處即家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