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6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六十八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541c14] 疏。自下大文第三彼果勝中文有三。初攝位。 二依論下總科。三今初下正釋。
[0541c15] 疏。今初意通 五果者。正舉經中牒前之意。意明十門通 成五果故。遮於古人別配屬故。謂遠公云。
一對治及離障勝。是勝慢對治果。前修十種 法平等觀。而為對治。此地滿中更以甚深三 脫為治。名對治勝。前治五地染淨慢障。今
此文更除微細我心及有無等。名滅障勝。二 修行勝。是前不住道行勝果。依前不住更 起勝修。名修行勝。三得三昧勝。望前治勝
以說果也。前修三脫而為對治。彼治轉增 名三昧勝。四得不壞心勝者。望前滅障以 說其果由滅障故。三昧之心不可壞。名不
壞心。五自在力勝。望前修行以說果。依前 修行上進無礙。名自在力。釋曰。此上意明 前之二果。從前文生後之三果。從前二果
生。今疏乃有二意。一總釋。二亦可下展轉 釋。今初但明總是不住道行勝果。不住道 行勝。初總標心境有三悲三智。經云。復以
大悲為首。大悲增上大悲滿足觀世間生滅。 釋曰。觀世間生滅即智對上三悲。以成三 智。斯則五果不出於二。於中三節。初二悲
智修治。次二悲智所成堅固。後一雙明二果 自在。此即隔句相對。
[0542a08] 疏。顯二我作用空 者。意明人法俱有能作之義故。皆名作者。 非約人我獨為其空。
[0542a10] 疏。二無相門下滅障 中。疏文有四。初一總釋。二謂若入空門下。 舉正顯非智。論云。是三解脫摩訶衍中。但
是一法以行因緣故。說有三種觀諸法空。 是名空門。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門轉名 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為三界生。是時
無相轉名無作。如城三門。一人之身不得 一時從三門入。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 三門。若入空門。不得空亦不取相。是人直 入事已辦故。不須二門。三若見法先有
下。舉非顯修智。論云。若取諸法空相。生憍 慢言我知實相應學無相門以滅空相。 四故修無相下。結成修意為滅障故。遠公
云。二中一滅障即取性心亡。二得對治即得 理為治。三念想不行即取相心滅。亦初一 異凡夫。後二異二乘。
[0542a25] 疏。三無願門中一依 止者。智論云。若於無相中生戲論分別。有 所作應修無作門。今無戲論分別。即能修 無願故為依止。
[0542a28] 疏。又上三空下。揀教智。 論云。阿毘曇空門緣苦諦攝五蘊。無相門 緣數緣盡。無作緣三諦攝五蘊。摩訶衍三
門通緣一切法實相。以是三解脫門觀世 間。即是涅槃。釋曰。對文可知。言餘如智 論者。論云。經說涅槃一門。今言三者。法雖
是一而義有三。復次應度三種障。謂愛多 見多愛見等者。見多者說空門。愛多者說無 作門。愛見等者說無相門。謂無男女等相
故。斷愛無一異等相。斷見皆是彼中餘義。
[0542b09] 疏。初離三想者。離彼我想為一離。作者想 為二離。受者想為三離。有無想雖通二門。 無願一門多約離有。
[0542b11] 疏。此用深空滅離二 我者。即離彼我想。通於人法二我無也。云 何為深。五地唯約淨法。說十平等。今直說
深空。又前是加行觀察。今已住空般若現前 故。二四地道品有身受等故。三此地初用 十平等。十相未泯故。
[0542b16] 疏。初厭相者。前勇猛 修中先知後厭。今丈夫志修先厭。後證明漸 勝也。
[0542b18] 疏。又俱未滿故俱不住。廣如淨名者。 即淨名第三菩薩行品。眾香菩薩欲歸本國。 白佛求法云。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
土當念如來。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 法門。汝等當學。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 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 住無為。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
捨大悲。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乃至云。 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 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何謂不住 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
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乃至云。觀諸法虛 妄無我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 福德禪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 無為。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
盡有為。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 盡有為。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 不盡有為。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 生病不盡有為。釋曰。然淨名意但揀二乘。
謂二乘盡有住無有為三相故名為盡。無為 無相故名為住。若盡若住即是有礙。不盡不 住為無礙法。然是一法就事相分。故為二
別。盡有即無起行修德之地。住無即絕慈悲 化道之能。是故大士並不為也。而彼經文先 正釋不住不盡。後又具福德下。釋不住不盡
所以謂夫德之積也必涉有津。若住無為 則功德不具。具智慧故不盡有為者。智之 明也。必由廣博若廢捨有為則智慧不具 故。大悲不盡。然文廣故指其文。若望此經
但是不住無為之義耳。闕於不住有為之義。 今疏向云功德助道。未滿足故不住無為。即 全同淨名文意。言智慧助道未滿足故不住
有為者。則側用淨名。彼具智慧不盡有 為。以盡有為不成廣智故不盡矣。今以 住有為不成深智故不住矣。則是具智慧 故不住生死。具大悲故不住涅槃義耳。
言又俱未滿故俱不住者。謂應反上智慧 助道未滿足故。不住無為功德助道未滿足 故。不住有為謂若住無為不成種智。是 為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生一切智寶。若
住有為自淪生死。安能成就諸佛功德。亦 是具大智故不住涅槃。具大悲故不住 生死。謂若住涅槃非是亡緣之智。若住生 死非無愛見之悲。餘義至下當釋疏。大品
中下亦成上義。若是證時住無為也。故七 地云。雖行實際而不作證。
[0543a05] 疏。即此所為 亦是所以者。所為成智慧不住有為等。 所以者以有智慧故。不住有為也。餘可 例知。
[0543a08] 疏。如來藏包含無外。故云大者。遠公 云。大者寬廣。廣謂真識體中統含法界恒沙 佛法。同體平等相應而起。無有一法別守
自性。是故名空。隨順法界無門不在。故名 大空。
[0543a12] 疏。五觀七轉識等者。即真識之用。用 而常寂故說為空。故疏云皆無自體即是空 義。
[0543a14] 疏。楞伽云下。問明已引。十忍更明。
[0543a14] 疏。依 解起行行修究竟者。此有二意。一釋論中。 不放逸言。所作究竟離放逸過故。二即復由 此修究竟故。經稱第一下引論釋可知。
[0543a17] 疏。 四因事者依德起用。是釋因義。德是用因分 別。為智障者。即分別因緣相也。
[0543a19] 疏。又此十 與涅槃十一空多同等者。經當第十六。南 經十五。
[0543a21] 疏。當第六。為答修捨果故。迦葉菩 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空。佛言。善男子。空 者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
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空空大空。彼疏 釋云。前十相空。後一真空。就彼妄情所取法 中以明空義名為相空。就真識中以辨
空義。名曰真空。亦得說言前十境空。後一 智空真智空矣。於妄分齊情外有法破之顯 寂故。於十種就境明空。據實以求心外
無法。一切諸法皆即真心。真心體寂故。後一 種就智說空。故地論云。一切法如說自體 空。名智自空。就前十中。初八以無破有為
空。第九第一義以有遣無為空。第十空 空以其非有非無。雙持有無名為空空。 與地論十平等同。就前八中。前七明其 眾生及法無性故空。後一明其眾生及法無
相故空。因緣假中而明無性名無性空。畢 竟空中無因緣相。名無相空。就前七中。初 六明其眾生無性。即是生空。後一明其諸法
無性。即是法空。復前六中。初五就其現在 觀空。後一就其過去觀空。現中初三就內 外事以觀空理。後二就其有為無為法相
觀空。就前三中。眾生名內非情為外。就內 法中。觀無神主眾生壽命名為內空外空 法體。觀彼外法非我我所故。名外空等。
其無始空。經云。菩薩見生死無始。皆悉空 寂。所謂空者。常樂我淨。皆悉空寂無有變 易。眾生壽命三寶佛性。及無為法。是名菩薩 觀無始空。
[0543b20] 疏。第一空者。彼名空空者。此當 第十。遠公云。是有是無就詮辨理。是有牒 前第一義空。以有破無故言是有。是無牒
前八空。以前八空中以無破有。故曰是無。 就此有無以說空義。故曰空空。是是非是 是是名空空者。破詮顯理。前句雖復就詮
辨理。非留彼詮故。復破云。是向有是向 無。是兩俱非是方名空空。非留有無說為 空空是義云何。已如上辨。因緣諸法有無同
體故。說無為有說有為無。無為有故有即 非有。有即無故無即非無。非有非無故曰空 空。三十地菩薩下就人顯勝。四如是下寄 對顯異毘曇論中。說聲聞人先觀五陰非
我我所。直名為空。後觀前智。亦復非是我 及我所。故曰空空。成實論中。先觀生法空 無自性。空無自性直名為空。後觀前智亦
空無性。故曰空空。今此所論離有無相。故 曰不同。上來十空與地論十法平等互出 其義相似彼中。初一總相明空。餘九是別。
別中初七以無破有同此初八。彼中第八以 有破無。同此第九。彼中後一以雙非破有 無。同此空空也。釋曰。上皆遠公之意。以十
一空會十平等。今將十一空以會十空義 則全別。然此十空由前平等加行而成。故二 處多同互證皆得。然遠公釋義於理於乖。 消於經文乃成曲巧。又有為無為唯屬生
空。義成太局。又總取前有無釋於空空。亦 經無我攝。今疏釋空空。而文中五初牒名對 經。二謂前空下略釋三。故彼經下引經。四
謂是非下釋經。亦當體空者。釋經是是非 是是是名空空義。謂非但有無是非亦爾。 謂空有兩亡為是計。是即是故名是是。即上
空字而不礙雙存。故此是是即非。是是即下 空字。故言空空。斯則是即非故非是。非即 是故非非。故疏云是非亦當體空耳。五如
是空空下歎勝。上即科疏下即釋也。然經 有二句。今疏經前略釋。是經上句意。經云 是有是無是名空空者。意云。即空是有即有
是無。故云是有是無。無既是有則無非無 矣。故云空空。既即有是空。則空亦非空。故 云空空。正同十平等中有無不二。故平等
也。由不二故雙存。由非不二故雙奪。故 今疏云。若有若無本來自空。以有即無故有 空矣。空即有故是空空矣。是以遣空總有
二義。一以重空遣空。如淨名云。唯有空 病空病亦空。中論云。諸佛說空法為離於 有見。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二以有遣
空。謂空即是有。故非空也。故經云。色即是 空非色滅空。故空非空也。是則不異有之 空。則空非空。不異空之有則有非有。今
正取空非空義由空非空即是有非有義。又 空故非有重言空故非空。又空故不礙空。 重言空故不礙有。非空非有能空能有雙融 互泯自在無礙。是故十地通達少分。豈是
二乘之所能知。故言第一。
[0544a16] 疏。今亦約少 分者。通妨。妨云。既言十地通其少分。今此 六地云何證得。故云亦約少分耳。餘文 可思。
[0544a19] 疏。今初不壞心者。言由離障滅。即 第一果行成是。第二果若。智即第三第一。若 悲即第二也。
[0544a21] 疏。亦可對前十三昧心者。遠公 云。此九別句即十空三昧。以法空第一義空 合故。故九攝十。九中亦四。初四就前觀以
說不壞。次一就前不放逸以說不壞。次一 就前得增上以說不壞。後三就前因事。以 說不壞。今初疏云一信理決定者。論云。一
信觀不壞。即就前入空三昧以明不壞。以 論經前云信空三昧故。二疏云行堪調柔 者。即論堪受不壞。此就前法空及第一義空 三昧以說不壞。取有心息能入法空第一
義空故。論云堪受於空不著。經云純善 不著於空。即第一義空。
[0544b03] 疏。加行字即前觀 二空之行。三即論云。於密處不驚不怖不 壞。就前大空以說不壞。阿賴耶識微密難
測。名為密處。經云甚深於密能入。故稱不 怖。四即論自乘不動不壞就前合空以明不 壞。行合如來藏故自乘不退。五即論發精
進不壞。就前不放逸第一義空三昧以明不 壞。能起行修故云精進故。疏云勝進無息。 六即論離慳嫉破戒垢不壞。就前得增上起。
空三昧以明不壞。前就行德今就斷德。前 約利他今約自利。然論經云淨心故約斷 釋。今經云廣大心。廣即悲心大即智心。是二
利心二心相導故。泯絕自他下三不壞。就前 三種因事以明不壞但七八前却以第六 總明悲智。今七八別明悲智前後俱通故。 七即論廣利益眾生不壞。於前教化眾生因
事不捨離空三昧明不壞。八即論上求勝解 脫不壞。就前智障淨因事如實不分別空三 昧明不壞。義如前說。九即論化眾生行不 壞就前願取有因事離不離空三昧明不
壞。帶空涉有故云方便相應。然疏雖恐繁 文不具配屬。釋文之中皆已含具。
[0544b24] 疏。順佛 菩提者。能深入趣向故者。以論經云隨順 成就起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故為此釋。此隨順言亦是順忍。順向無生
忍故。以經約究竟故直順菩提。
[0544b28] 疏。即能伏 他力者。是論釋義。對前總句不可壞心及 決定心。下諸力名皆是論文。二云得法空 故者對純善心以前純。善。對法空三昧
故。然初句全。牒經第二句義牒經下七句不。 牒經。直舉論文三對前第四不退轉心。四 對前第三甚深心故。疏云。此與前二前却。
以不動故入甚深入甚深故不動故云相 成。五對不休息。六對廣大。七對無邊。八對 第九。九對第八會其前後如疏其之。
[0544c08] 疏。 出現品有能持等四種風輪者。即初總明。出 現中一名能持。能持大水故。二名能消。 能消大水故。三名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