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8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八十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623b06] 疏。始本無二絕二礙者。此有二意。一則眾生 本有佛智。是則本覺不礙始覺。如是而證 名無礙智。二者斷障顯了則無煩惱所知二 礙。
[0623b09] 疏。合出經益物等者。疏文有二。先正釋 文。後然如來藏經等下引例釋者。言九喻 者。如來藏經具有九喻。一二不同餘經。或
有一二三四。多少不定故致等言。言如來 藏經者。即如來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成佛 十年後方說之與大比丘百千人菩薩六十 恒河沙云云。爾時世尊於栴檀重閣正坐
三昧而現神變。有千葉蓮華。大如車輪其 數無量。色香具足而未開敷。一切華內皆有 化佛。上昇虛空彌覆世界。猶如寶帳。一
一蓮華放無量光。一切蓮華同時舒榮。佛神 力故。須臾之間皆悉萎變。其諸華內一切化 佛結跏趺坐。各放無數百千光明。於時此 剎莊嚴殊特一切大眾歡喜踊躍
(云云) 金剛慧菩 薩問佛下。為答云。我以佛眼觀一切眾 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 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
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 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又善男子。一譬如 天眼之人觀未敷華。見諸華內有如來身 結跏趺坐。除其萎華便得顯現。如是善男
子。佛見眾生如來藏已。欲令開敷為說經 法。滅除煩惱顯現佛性。善男子。諸佛法爾。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
住不變。但彼眾生煩惱覆故。如來出世廣為 說法。除滅塵勞成一切智 (云云) 每喻之後 皆有偈文。二復次善男子。譬如淳蜜在巖
樹中。無數群蜂圍遶守護。時有一人巧智方 便先除彼蜂。乃取其蜜隨意食用。惠及近 遠。下取意合。蜜喻如來藏。蜂喻煩惱。人喻
如來。除蜂喻說法除煩惱。三復次善男子。 譬如粳糧。未離皮糩貧愚輕賤謂為可棄 除蕩既精當為御用。合云。糠喻煩惱。米喻 如來知見說法除煩惱淨一切智。於諸世
間為最正覺。四復次善男子。譬如真金。墮 不淨處隱沒不現。經歷年載真金不壞。而 莫能知。有天眼者語眾人言此不淨中有
真金寶。汝可出之隨意受用。法合例知。五 復次善男子。譬如貧家有珍寶藏。珍寶藏 不能言我在於此。既不自知。又無語者。
不能開發此珍寶藏。一切眾生亦復如是。 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大法寶藏在其身內。 不聞不知耽惑五欲。流轉生死受苦無量。
是故諸佛出興于世。為開身內如來法藏。無 礙辯才為大施主。六復次善男子。譬如菴羅 果內實不壞種之於地成大樹王。善男子。 我以佛眼觀諸眾生。如來寶藏在無明
[穀-禾+卵] 內。猶如果種在於核內。善男子。彼如來藏 清淨無極。大智慧聚妙寂泥洹。名為如來應 正等覺。七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持真金
像行詣他國。經遊險路懼遭劫奪。裹以 弊物令無識者。此人於道忽便命終。於是 金像棄捐曠野。行人躡跡咸謂不淨。得天 眼者見弊物中有真金像。即為出之一切
禮敬。合有如來微妙寶藏。八復次善男子。 譬如女人貧賤醜陋。眾人所惡而懷貴子。 當為聖王王四天下。此人不知經歷時節。
常作下劣生賤子想。合有如來寶藏。九復 次善男子。譬如鑄師鑄真金像。既鑄成已 倒置于地。外現燋黑內像不變。開模出像 金色晃曜。合云有如來身眾相具足。下校
量功德。受持此經供養過去恒河沙現在諸 佛。造恒河沙七寶臺高十由旬。日日如是。 乃至 五十 恒河沙七寶臺供養恒河沙如來。
不如有人喜樂菩提受持此經。乃至算數 譬喻所不能及。上之九喻。初蓮華有佛喻 與青蓮在泥喻。大同小異。其金墮不淨處 與摩尼墮深廁中大同。彼闕此如金在於
鑛。如蜜在山中。餘多大同。而不次第者。 此取圓意略舉十耳。山中有蜜。又與塵 中佛性小異。故略無之。又此引為順圓 融。自凡至聖具含諸義。故亂引之。若依
佛性論具釋九喻。雖不引如來藏經。而與 此經喻次全同。各別有意。廣如佛性論。別 鈔中已引。言餘經或有一二三等者。涅槃
勝鬘等經皆說。不能具引。金鑛之喻涅槃 第十有文云。復次善男子。譬如金鑛淘煉滓 穢。然後銷鎔成金之後。價直無量。善男子。
聲聞緣覺菩薩亦爾。皆得成就同一佛性。何 以故。除煩惱故如彼金鑛除諸滓穢。以是 義故。一切眾生同一佛性無有差別。以其
先聞如來蜜藏。後成佛時自然得知。如彼長 者知乳一相。何以故。以斷無量煩惱故。釋 曰。以是長者多牛 [(殼-一)/牛] 乳一色喻。復轉以顯
故。第五經中有雪山甘藥喻。全同淳蜜在 巖喻。餘有多喻不能具引。大價摩尼垢衣 所纏者。即楞伽第二。疏當第五。經云爾時
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 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 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
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 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演 說。釋曰。此中大慧引昔之說下。難同外道 說我。佛下答不同外道故但是虛妄無有
真實。如來說如來藏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 實際法性法身涅槃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等。餘經所有 可略言也。
[0624b19] 疏。總結上來十喻等者。疏文有 二。先結上十門以成未盡。
[0624b20] 疏。故應更以下 正釋經文。由經云以如是等無量相知。如 是指前等即等後。更明別義。此結有四。一
無量。二無礙。三不可思。四廣大。並遍上十 及所不說。第五出現境界。
[0624b24] 疏。正顯分齊下 疏文有三。初出體。二依初義下對前二義 以辯來意。三由所緣下融上二義。疏後正
顯所緣下分二。先隨文釋。後若約二諦下義 門料揀。第六出現之行前明分齊下文有二。 先彰來意。後雖智海下通妨。謂有問言。行
在因中今果滿何有。釋云。行雖無量總不 出二。謂智與悲。智行已圓自利滿故。而運 即智之悲利他不息。若爾何以下文說真
如行。答此即果之行。將說悲智無礙之行。 故說真如行之本耳。
[0624c05] 疏。真如之名言含法喻 者。經云如真如前際不生等。即以真如喻 佛行也。若佛行契如行即是如故即是法。
[0624c07] 疏。 過未非緣者。過去緣已謝未來緣未會。故曰 非緣。由非緣故過去無可生。未來無可 動。現在雖在緣中不與緣合。故云離緣。
故迴向中明。遍在三世不同三世。遍在一 切而非一切。故緣雖起而湛然無起。
[0624c12] 疏。若 謂無量即是量故者。離量有無量故。故楞 伽云。無心量之心量。我說為心量。謂以 無心量而為是者。而還是心量耳。故心彌
虛下上句明無量不礙量。終曰行句明量 即無量。但涅槃云下引證。即第十一經。遠 公有二釋。一云辯行所依謂如來先成之德。
修習趣入亦可五行。是其教行顯性成行。 是如來。行顯如來性以成行故。意云此一 即是證行證性而成行故。第七出現菩提。
[0624c22] 疏。圓行之果下明來意有二。上約真菩提 辯來意。對緣造修下約應菩提以辯來意。
[0624c24] 疏。二明體等者此引二論。二互相成。攝論 第九智論第三。二智即根本後得。二斷即斷 煩惱所知。此經圓宗故。通一切下。云得一
切法量等三輪自他平等因果交徹。如是等 義故通一切。
[0624c28] 疏。三辯種類中二。先正辯後 料揀。今初者。言夫如者。不二不異者。即彌 勒章。下當辯意。涅槃云下智觀等。六地已 引。
[0625a02] 疏。或分為五如大品等者。智論五十八 云。一發心菩提。無量生死中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故名菩提。因中說果。二伏心
菩提。斷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三 明心菩提。觀三世諸佛法本末總別相。分 別得諸法實相。謂般若波羅蜜。四出到菩 提。於涅槃中得方便力故不著。若滅一切
煩惱見一切佛得無生法忍。出三界到薩 婆若。五無上菩提坐道場斷習氣。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
[0625a11] 疏。或具十如離世間品 者。即五十九經十種成如來力為十菩提。 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成如來力。
何等為十。所謂一超過一切眾魔煩惱業。 故成如來力。二具足一切菩薩行。遊戲一 切菩薩三昧門故成如來力。三具足一切菩 薩廣大禪定故。四圓滿一切白淨助道法
故。五得一切法智慧光明善思惟分別故。六 其身周遍一切世界故。七所出言音悉與一 切眾生心等故。八能以神力加持一切故。 九與三世諸佛身語意業等無有異。於一
念中了三世法故。十得善覺智三昧。具如 來十力。所謂是處非處智力。乃至漏盡智 力故。成如來力是為十。若諸菩薩具此十 力。則名如來應正等覺。句句皆有成如來
力言。此十菩提多同今經。
[0625a26] 疏。唯十為圓下第 二料揀先示別教。後三除前二下約同教 門揀而收之。
[0625a28] 疏。四明業用等者。以下科經 有其十門。兼體相用。今唯辯用有其十耳。 不出下文。
[0625b01] 疏。離諸緣者。有觀則有緣無 緣則絕觀。如海下釋文以成上義。非無所 了下成上觀極於無觀義。謂觀智之極謂之
無觀。無彼分別取相之觀。非無甚深無 分別觀。故引晉經解一切義合明二經。應 云解一切義無所觀察。若改為解義則圓 足。譯經之人見下文有知眾生心故。此但
明無觀之義。
[0625b08] 疏。既觀念斯寂下。上明成智 即無分別智。今明斷障即斷煩惱。
[0625b09] 疏。無觀 是體下結成具三。無觀是體者無念體也。照 智是上無分別智。斷即是向無惑習種。合為 相者。謂寂照無二為菩提相。猶如明鏡無
心為體鑑照為用合為其相。亦即禪宗即 體之用。自知即用之體恒寂。知寂不二為 心之相也。
[0625b15] 疏。二等同萬法者。釋經於法平 等無有疑惑。即是下文三輪平等。
[0625b16] 疏。上二已 攝。攝論體者。初是實智。斷煩惱障。二是 權智。斷所知障。故二句中已具二智二斷 體也。
[0625b19] 疏。三一成一切成者。釋經無二即是 下文因果交徹。於中有二。一明生佛不二。 即一成一切成故。下釋云。如來成正覺時。
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等。暗引 淨名一切眾生即菩提相。即菩提相于何不 成。二明能所不二。即下釋中皆同一性。又 引淨名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法即是所意
即是能。良以心境同一性故。生佛亦然。此 引淨名。皆彌勒章。
[0625b27] 疏。四總指前三體相寂 滅者。釋經無相。即是下文。體離虧盈下釋 云。成與不成常無增減。菩提非相非非
相故。由寂滅故無有虧盈寂滅即是無相 義也。故引淨名。云滅諸相故釋於寂滅。
[0625c02] 疏。 五即心行處滅者。釋經無行。即是下文相無 增減。故云湛然不遷耳。釋云若無有相則 無增減。
[0625c05] 疏。六雖覺而常定者。釋經無止。以 不住定故。即是下文用該動寂。下釋云。住 善覺智三昧而現多身。由不住止故能動 用。
[0625c08] 疏。七有二義等者。釋經無量。即是下文 周于法界。此中有二下釋亦二。一明一毛 含於多佛周遍法界。即是此中初義。二云
如來成正覺身究竟無生滅故。即第二義。
[0625c12] 疏。八亦二義等者。釋經無際。即是下文普 遍諸心。下釋亦二。一云菩薩應知自心念 念常有佛成正覺。即此竪無際畔。二下釋
云。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 即第二意念念應即是化身。一得永常即是 報身。心無初相下契同法界身。然此一句即
起信論。論云。菩薩地盡覺心初起。心無初 相。以其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 住名究竟覺。下云不離此心即冥符理義。
然覺心初起心無初相。自有二意。一者覺是 能覺心是所覺。心是初相即業相是微細念。 最初迷真不覺心動。今無此相故。二者覺
心合明。謂正覺心起無能起相。故與理冥。 若有起相不合理故。正此取意。故云心 無初相冥符於理。義兼於前。以無細念故。
無覺相由依法相。化身有始有終。報身有 始無終。法身無始無終。今符於理報亦 無始。故云始覺同本覺。無復始本之異。名 究竟覺。故云無前際故則無始也。無終同
於上句無後際耳。法報既融即體之應念念 無斷。三身融矣。
[0626a03] 疏。九離邊契中下釋經遠 離二邊住於中道。即是下文普遍諸心。下釋 云。廣大周遍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
息。入不思議方便法門。疏文有二。先釋離 邊。後釋住中。今初。經云離邊。未知何是。故 舉晉經。及取下釋略舉四種。以等一切染
淨約惑縛脫通惑業。有無通事理。一異約 心境。何以有此。謂成菩提既離細念。妄 惑盡矣。顯現法身智慧純淨。若為此見未 免是邊。故上經云。若有見正覺解脫離諸
漏不著一切世。彼非證道眼。今了於惑體 性本空後無所淨故離二邊。又染淨交徹故 無住著。是曰離邊。縛脫者謂昔常被惑業 繫縛流轉無窮。今得菩提釋然解脫。若為
此見即是住邊。菩提智了本自無縛。於何 有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故得離耳。有無 上言通事理者。若昔謂惑有今了惑空。昔
謂心空今知妙有。又真樂本有失而不知。 妄苦本空得而不覺。今日始知。空者妄苦。有 者涅槃。若如是知並未離邊。又煩惱業苦
本有今無。菩提佛身本無今有等。皆三世 有法。菩提之性不屬三世故。三世有無皆 是邊攝。真智契理絕於三世故。離有無之
二邊等。一異有二。一者心境不了則二。契 合則一。亦成於邊。二者生佛有異今了一 性亦名為邊。今正覺了此中無有二無二。 亦復無大智善見者如理巧安住故。離此
邊而言等者。謂斷常來去生滅依正。離是 二法皆稱為邊。又二與不二亦名為邊。今 一契菩提一切都寂。故云遠離。
[0626b03] 疏。不偏住 著等下釋住於中道。然通妨難生下契中。 謂有難言。若離於邊未免於邊。有取捨 故。故釋云。不偏住著名曰離邊。非見有
邊而可離也。謂不偏住染染性空故。性即 淨故。不偏住淨。若無染則無淨故。淨相 離故。同染性故。染淨交徹安可住耶。智契
此理故曰離邊。故言非見有邊。邊即中故。 復有難云。有邊即有中邊。既即中則無邊 矣。既無有邊對何說中。故次答云無邊無
中方住中道。此有二意。一順上答。謂誠如 所言。無邊無中故曰中道。若有中邊非真 中也。二者反上答。謂中道有二。一者相待
則離邊住中。二者絕相即邊而中。相待而 空則有邊中。無邊無中為真中矣。故相 待絕待尚是相待。得意亡言言不盡矣。歷 上染淨等一一皆然。
[0626b19] 疏。十總顯離言。釋 經出過一切文字言說。即是下文體相甚深。 斯則上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