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8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八十一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633a06] 疏。三顯種類者。疏文有三。初總明深廣。二 今自狹下正明種類。三有餘無餘下對經 辨定。二中言餘無餘者釋有多義。依小乘
中自有二義。一有二義。一有宗云。涅槃體 一約時不同得二名字。言體一者。於此宗 中煩惱業思以道力故應起不起。擇滅無 為是涅槃體。此體是一約對身智得二名
字。身智未盡說前涅槃以為有餘。身智盡 竟向前涅槃轉名無餘。非身智滅即名涅 槃。以身智起已謝滅是無常故。若斷因故 令後不起。是非擇滅故非涅槃。二依成實。
涅槃體二。生死因盡名一涅槃。生死果盡名 二涅槃。由有宗中要道親斷方稱擇滅。身口 二業及生死果。非道親斷故不取之。成實
由斷煩惱餘不起故。見修斷故。亦得擇滅 故名涅槃。然望大乘皆名有餘。有餘變易 故。若依大乘。遠公自有四別。一云二死因盡
名曰有餘。二死果盡名曰無餘。二云分段因 果盡名曰有餘。變易因果盡名曰無餘。三 云分段因果及變易因盡名曰有餘。變易果
滅。名曰無餘。四者唯就變易因果為二。分 段因果屬小乘故。若依金光明約三身說。 三身品云。善男子依此二身一切諸佛說有
餘涅槃。依法身者說無餘涅槃。何以故。一 切無餘究竟盡故。依此三身一切諸佛說無 住涅槃。何以故為二身故不住涅槃。離於
法身無有別佛。何故不住涅槃。二身假名 不實念念滅不住故。數數出現以不定故。 法身不爾。是故二身不住涅槃法身者不 二故。不住生死。依三身故說無住涅槃。準
上經文法身即是自受用身。常在密嚴佛土。 一切餘盡者是煩惱正習分段變易皆盡。肇 公云。生名有餘滅名無餘。亦即此中意下
疏用之。若依唯識云一有餘依涅槃。謂即真 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 寂故名涅槃。二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
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 槃。釋曰。此通大小而說真如為體。即異 小乘。論下料揀云。如何善逝有有餘依問 也。雖無實依而現似有。惑苦依盡說無
餘依。非苦依在說有餘依。是故世尊可言具 四。釋曰。此答有二。前明示有同於二乘。 後明以無漏蘊為有餘依。故云非苦依在。
疏。二性淨方便淨者。亦名二德。亦名二寂。 亦名同相不同相。並如初地示說分齊中 辨。性本淨故從因方便之所顯故。作用善 巧故。亦是體用餘如別章。
[0633b23] 疏。二即自性真應 者。上明真應。自性合其二佛約淨。今開自 性通於染淨。疏或分為四。即唯識論。論云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真如。理雖 有客塵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 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
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 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 本寂故名涅槃。二有餘依。三無餘依。具如
上說。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 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 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
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 世尊獨言具四。下疏結文用此四也。疏有 餘無餘下三通相料揀。非獨應滅揀於異釋。
疏四彰業用初正明。亦即無名論第十玄得 演中言也。彼云。故能囊括終古導達群方。 亭毒蒼生疎而不漏汪哉洋哉。何莫由之
哉。故梵志曰。吾聞佛道厥義弘深汪洋無涯。 靡不成就。靡不度生。然則三乘之路開真 偽之途辨。賢聖之道存無名之致顯矣。釋曰。
彼後歎無名。今略不舉。二涅槃云下引證。 前疏已引。三則出現下結成深廣。今以出 現為總門。則涅槃當其一德。若涅槃為門
出現九門皆涅槃出矣。四然諸門下指廣在 餘。已攝諸妙故云略在文具。疏今初根本自 性者。此三行疏已具上列一二三四諸涅槃
矣。思之可見。疏二指理同事者。事即真應 涅槃。於中三。一略釋經文。二真應無本下 總顯文意。三所以列十下釋十之由。二中
先反顯真應涅槃。若無自性涅槃為本。皆非 不生。而真涅槃由性淨。顯共許不生而應 涅槃皆謂生滅故。今特說應無性淨安得 不生。後故以本下。順顯以性淨本該真應
末。真應對性淨稱末故。真與性淨二俱 為體。該應化用皆為無住三德涅槃。三釋 十所由中。究竟妙道者。即無名論難差中文。
文云。有名曰涅槃既絕圖度之域。則超六境 之外不出不在。而玄道獨存。斯則窮理盡 性。究竟之道妙一無差。今取意引。
[0634a04] 疏。是知 玄道下結成正義。言妙悟者即能契。是由 能契即真。方得成此所契即真即是性淨。即 妄即真生無生矣。豈非齊觀。齊觀一味能所
兩冥。故全真性以為我體。真既湛然故知 雙林應滅非滅。以常住故言無滅者。本寂 滅故。然此亦即妙存中。文上意業中用其一
半。彼已其引。今側用兩句。謂彼天地與我 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今順經文以真如等 為涅槃本。
[0634a13] 疏。涅槃不空者。謂有善色者。遠 公引此證色為體。今亦一義。常身法身栴 檀座塔楞伽之義前皆已引。疏。妙色湛然者
六卷泥洹經純陀歎佛云。妙色湛然常安隱。 不為時節劫數遷。大聖曠劫行慈悲。獲得 金剛不壞體。餘可知。疏第三至出沒常湛
等者。以此中經文有二。先明出沒之跡。後 而實如來下明常湛之本。疏中有五。一立 理。二無不為下直消文。三不礙出沒下覆疎
顯意。四是知寂然不動下結成相融。上 句體不礙用。下句用不礙體。五豈可隨於 下。結彈惑情。然此五段多用無名第三位 體。論云其為稱也因應而作。顯跡為生息
跡為滅。生名有餘滅名無餘。然則有無之 稱本乎無名。無名之道于何不名。是以至 人居方而方。止圓而圓。在天而天處人而
人。原夫能天能人者。豈天人之所能哉。果 以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其為治也。故 應而不為因而不施。因而不施故施莫之 廣。應而不為故為莫之大。為莫之大故
乃返於小成。施莫之廣故乃歸乎無名。又 下云。意謂至人寂怕無兆隱顯同原。存不 為有亡不為無。何則佛言吾無生不生。雖 生不生無形不形。雖形不形。以知存不為
有。經云。菩薩入無盡三昧盡見過去滅度 諸佛。又云。入於涅槃而不涅槃。以知亡不 為無。亡不為無雖無而有。存不為有雖 有而無。雖有而無故所謂非有。雖無而有
故所謂非無。然則涅槃之道果出有無之域。 絕言象之逕斷矣。子乃云。聖人患於有身。 故滅身以歸無。勞勤莫先於有智。故絕智
以淪虛無。乃乖乎神極傷於玄旨者哉。 上一段論文義理連環。但觀所引自見疏 意。其結彈文亦彼章末云。而惑者居見聞 之域。尋殊應之迹。秉執規矩。而擬大方。
欲以智勞至人形患大聖。謂捨有入無 因以名之。豈謂採微言於聽表拔玄根於 虛壞者哉。
[0634b21] 疏。後合然法身無像等者。疏文 有三。初正釋。二引證。三揀定。今初亦前章 後意。次彼論云。經云法身無像應物而形。
般若無知對緣而照。萬機頓赴而不撓其 神。干難殊對而不干其慮。動若行雲止猶 谷神。豈有心於彼此。情係於動靜者乎。既 無心於動靜亦無像於去來。去來不以像
故無器而不形。動靜不以心故無感而不 應。然則心生於有心像出於有像。像非我 出故金石流而不燋。心非我生故曰用而 不勤。紛紜自彼於我何為。所以智周萬物
而弗勞。形充八極而無患。益不可盈損 不可虧。寧復痾癘中逵。壽極雙樹靈竭天 棺體盡焚燎者哉。
[0634c05] 疏。故攝論下第二引證 釋。先舉論。後是以經言下會釋經文。論云 此頌顯示顯現甚深在喻可知。合者釋論
云。眾生心中無奢摩他清淵定水。佛影不現 非如來咎。如說如來是真妙道。即無漏影有 感斯現生盲不覩。釋下半云。諸佛法日放
契經等光。遍照有情世間。有緣教光斯現。 如日流光盲者不覩。
[0634c12] 疏。然此下第三揀定。 亦展轉通妨。於中三。初正揀定。恐有問言。 今說法身何名涅槃。釋意云。涅槃必具
三德。此即法身。餘之二德從法身流則法身 故。二若爾下對前身揀。先問。後出現身下 答。三此有般若下三對菩提。揀解脫無濫
故不揀之。於中先問。後若分相下釋。於中 先明分相。即唯識等意。唯識第十釋轉依 果云四所轉得。此復有二。一所顯得。謂大
涅槃。此雖本來自性清淨而有客障覆令 不顯。真聖道生。斷彼障故令其相顯名 得涅槃。此依真如離障施設故。體即是清淨 法界。二所生得。謂大菩提。此雖本來有能
生種。而所知障礙故不生。由真聖道力斷 彼障。故令從種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續 窮未來際。此即四智相應心品故。大乘法師 云。理凝本有離纏而號涅槃。智照新生果
圓而稱正覺。乃四德之鴻源三明之妙本矣。
[0635a01] 疏。若攝相說下後明攝相中文有四別。 一約理智相攝。以離理無智離智無理。 如珠之明如明之珠故。般若云。覺法自性
離諸分別為菩提故。則有理矣。涅槃中有 般若德故。二智性本有下本有修生相攝。 則性淨但名涅槃。方便淨者方為菩提。今 明二淨俱通上二。今疏但顯別說所無故。
於菩提說性淨等。上說菩提如虛空故世 界成壞無增減故。涅槃經說。修習常住二 字為滅相者。我於其人為般涅槃。彼中宣 說本隱今顯。法常名常方便修生報常名住。
修此二字為大涅槃寂滅之相。大般涅槃 猶顯其心故。佛證之為般涅槃。故知各 具方便性淨。三隨一為門下雙結前二。四今 以涅槃下結歸涅槃。
[0635a15] 疏。第五示滅妙存滅 既示滅即無滅矣。故為妙存。妙存二字全 是無名。第四章名彼論云。聖人處有不有
居無不無。居無不無故不無於無。處有 不有故不有於有。故能不出有無不在 有無。怕爾無朕斯為妙存。然出沒常湛兼 明於出。今但無滅故不同也。
[0635a21] 疏。第六至隨 緣起盡。合中四。初正釋文。引法華者以 法華中諸師異解。今將此文楷定彼義。二 然現滅現生下彰其大意。明生與滅皆涅槃
故。三故攝論下引證。四既起滅在緣下 結成常住。亦是無名位體中義。第四已引。疏 第七存亡互現意隨機見故。
[0635a27] 疏。第八至大用 無涯。疏文有二。先釋文後揀異。今初即無 名論。第十五動寂彼云。聖人無為而無所 不為。無為故雖動而寂。無所不為故雖
寂而動。雖寂而動故物莫能一。雖動而 寂故物莫能二。物莫能二故逾動逾寂。物 莫能一故逾寂逾動。所以為即無為無為即 為。動寂雖殊而莫之可異也。疏。涅槃受
純陀供處等者。即舉同揀異。彼第十經大眾 問品云。爾時一切菩薩摩訶薩天人雜類。出 大音聲唱如是言。奇哉純陀成大福德。能
令如來受取最後無上供養。而我等輩無福 所致。所設供具則為唐捐。爾時世尊欲令 一切眾望滿足。於自身上一一毛孔。化無量
佛一一諸佛。各有無量諸比丘僧。是諸世尊 及無量眾。悉皆現身受其供養。釋迦牟尼 如來自受純陀所奉設供者。爾時純陀所
持粳糧成熟之食。摩伽陀國滿足八斛。以佛 神力悉皆充足一切大會。爾時純陀見是事 已心生歡喜。踊躍無量一切大眾亦復如是。
釋曰。彼經雖言無量化物。但云受大眾供。 無此重重等眾生數盡未來際。此但約文以 明優劣。非當時化不能普周。亦以彼證無 盡化現皆涅槃用。
[0635b21] 疏。第九至體離二邊。亦 即彼超境中意。彼中有名。先徵出云。請覈妙 道之本為有為無。果若有也雖妙非無。雖
妙非無故則入有境。果若無也無則無差。 無而無差則入無境。總而括之即而究之。 無有異有而非無。無有異無而非有者 明矣。而曰有無之外別有妙道。非有非無
謂之涅槃。吾聞其語矣。未即於心也。第 五超境答云。然則有無雖殊俱未免於有 也。此乃言像之所以形。是非之所以生。豈 足以統夫幽極。而擬夫神道者乎。是以論
稱出有無者。良以有無之數止乎六境之 內。六境之內非涅槃之宅也。故借出以祛 之。庶悕玄之流。髣髴幽途託情絕域得意 亡言。體其非有非無耳。豈曰有無之外
別有一有而可稱哉。今但云體離二邊。非 唯離有離無。若實若虛若處非處等皆二邊 也。於中先反釋。身是體故先明。後由非實故 下順釋。
[0635c10] 疏。第十至結歸無住結上九門。皆 歸無住涅槃。於中二。先釋經文。後結歸 無住。今初即是結前之義。言誰獨非涅槃而
欲捨之耶者。即側用玄得中文。彼以第九 考得難云。經云眾生之性極於五陰之內。又 云。得涅槃者五陰都盡。譬猶燈滅等下結
意云。若有可得涅槃。五陰不都盡。陰若都 盡誰得涅槃。故玄得答云。且談論之作必先 定其本。既論涅槃故不可離涅槃而語 涅槃也。若即涅槃以興言。誰獨非涅槃而
欲得之耶。意云。眾生即涅槃故。更不可 得下。引淨名眾生即涅槃相。此明一體故 無可得。今言一體故無可捨。眾生即涅槃。 若捨眾生即捨涅槃也。
[0635c23] 疏。是則初住實際 下二結歸無住。於中四。初正歸無住。無 住涅槃前已具引。二由雙住下出無住所以。
經中是住。今乃結歸無住者。由若不住實 際安能不住生死。若不安住大悲安能不 住涅槃。然則亦由俱不住故。而能俱住。今 此順文經是俱住。結歸無住故但用住。以
成無住。三前即大智下別舉成無住因。即 唯識文。四自性涅槃眾生等有下釋歸無 住之意。涅槃有四。何以但歸無住。無住涅
槃唯佛得故。皆是論文具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