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8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八十四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654c23] 疏。第三約位明入法界者標也。於中有三。 初約所入有因有果。次明能入唯漸與 頓。後因果既其無礙下雙結能所。
[0654c25] 疏。次正 釋文。然科二會總有四義。從總別圓融下 融上四義。一總別圓融融第四總別本末無 礙融第一本末二會略無第二因果相即第
三漸頓該羅至下末會之初重會釋之。從又 前即亡修下通正圓融。兼前五對。而前四唯 對本會故一時併舉。後一通對諸會正宗 故別明之。
[0655a03] 疏。西域記云。昔有古老仙人等 者。即第六卷。然室羅筏即舍衛國。梵音楚夏 耳。疏。多出聰敏博達人物者。總相言耳。然
其此城說有四德。一者塵境德。六塵之境 多美麗故。二財物德。七寶珍奇無不有故。 三聖法德。三藏聖法無不備故四解脫德。人
人皆有解脫分善得解脫者實繁廣故。具 此四德遠聞諸國。故人物言為道相耳。亦 表此經具此四德。一五種法界皆佛境故。二
七聖財寶無不備故。三因果能證皆聖法故。 四契入法界真解脫故。廣說如來解脫海 故。疏。逝多者。梵音華言戰勝者。即波斯匿
王所生太子。太子初生王戰得勝故以為 名。表依善友勝出魔軍及凡小故。故上文 云以表依人。
[0655a17] 疏。給孤獨者梵云須達多者。經 出太子梵語。疏出長者西音舉長者德表 具法財。能令一切證法界故。從長者側金
下出雙舉二人之由。西域記智度論莊嚴論 等皆說祇桓記中其事更廣。
[0655a21] 疏。一得現觀者。 大乘唯識有六現觀。一思二信三戒四智諦。 五智諦邊智諦六究竟現觀。十地已辯。小乘
俱舍有三現觀。一見現觀二緣現觀三事。現 觀。今此正當見現觀也。義兼後二。
[0655a25] 疏。二入 正性離生者已見四地。無方便慧已見七地。 若有方便不證實際。
[0655a27] 疏。三所學已窮者。謂 於其自乘所學之法名為深入。非謂深入 甚深法性。故引法華即三乘同入之法性耳。 三獸渡河已見八地。
[0655b01] 疏。古人亦將上三等者。 疏意云。見修是前三果。今是羅漢正當無學。 後必具前理則可通故不言非。
[0655b03] 疏。四生分 已盡等者。上即我生已盡。若具大悲留惑 潤生處有化物。今由闕悲但自速出如麞 透圍。
[0655b06] 疏。即逮得己利者。己利即證涅槃。有 餘依者名為有為。無餘依者即無為耳。
[0655b07] 疏。六 已盡有結者。經云離結使縛故。以九結釋 經結字。亦已見上。今略示名。一愛結二恚 結三慢四無明五疑六見七取八嫉九慳。由
此九種數數現起損惱自他。招當苦增偏 名為結。十使謂六根本開見成五。此等以 為生死因故名為有結。言現行離者故。法 華經論此句即諸漏已盡。論為現行異得煩
惱是種子故。
[0655b15] 疏。八心善解脫等者。二種解 脫亦見上文。今略解云。離定障故名心解 脫。離性障故名慧解脫。又離無明貪愛等
體名慧解脫。彼相應心得離縛故名心解 脫。由證此二獲得第五有為無為二種功 德。
[0655b20] 疏。十明非定性者。定性二乘非此宗故。 言信入佛智者。法華第二汝舍利弗信佛語 故。隨順此經非己智分。此經即佛惠故。
[0655b23] 疏。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者。此是第一列眾之 中。經云。時有他方諸佛為欲莊嚴毘盧遮 那道場眾故。示菩薩形來入會坐。復有無
量百千億菩薩。下與疏全同。引此明實彰 前定迹。
[0655b27] 疏。善入無際際者。深入無際實際故。 然皆反上聲聞之德類例可如。
[0655b28] 疏。九佛不 共德等者。發心品菩薩於佛十力中。雖未 證得亦無疑故。
[0655c01] 疏。十一切種智證信入者。證 信即初地已上揀異聲聞未得此信。十地皆 依佛智海故。疏。大文第二請分下。疏猶葉
公好龍者。事出莊子。葉公姓沈名諸梁。故春 秋注云。葉公子高沈諸梁。食采於葉。僣以 稱公。亦有云。與楚同姓楚姓芊 (綿婢切弭音) 即子
張見衛君君不全待子張云。公之好士猶 葉公之好龍。葉公好龍。井廁之間皆畫其 像真龍知其好乃現其庭。葉公絕倒不敢 視。葉公之好好於似龍。非好真龍。今君好
士但好似士。非好真士也。今聲聞之請 法。若彼好龍不覩希奇若不識真物也。
[0655c13] 疏。以初十句明自體圓著下出所問法為兩 段所由。以前三十句內唯初十句是所請法。 謂佛境等是佛自體圓滿著明故。同果海
絕言。最後十句化用普周者。然後三十句 請隨機演有二十句是所請法。以前十是 請說往故偏舉。後十化用正合開化故。疏 故晉本揀擇下。釋上修在思前。晉經則聞思
修不失次也。疏又此十句通有二意等者。謂 既唯諸佛加等方知明是顯深佛加既知故 請佛加而演說也。非器難解有器可聞也。
[0655c23] 疏。一財等有殊者即十自在。謂一財二命三 心四業五生六解七願八通九智十法。廣如 八地離世間品。
[0655c25] 疏。七與初會名義全同者。則 有二事名異義同。有一事此彼互無故有 三類。第三類中乃有二意。後意亦是名異義 同。
[0655c28] 疏。一因圓果成即佛海下上總明。此下 別釋。每一句內皆有二意。一當句解釋。如 云因果成。即經云往昔趣求一切智心一
切智即果趣求之心即因。二云即佛海者。 二即會同初會十海下諸句皆然。而當句釋 皆躡前起如二云成必演法成必二字。躡 果成而起餘可思準。九即安立海。大文第
三三昧分。
[0656a06] 疏。今初無方大用下疏文有四。一 明入定之由。二即以下辯次第。三佛自入下 辯能入人。四不言答者下通妨。
[0656a08] 疏。就入因 中等者。四悲即因。
[0656a09] 疏。又此四悲亦是從佛向 機之漸次者。依悲之體入悲之門。以悲向 前為化生之方便也。疏第三正明入定。疏
文有三。初總標。二言嚬申下釋名。三故依 古德下釋義。二中二先敘昔即刊定意。後 然舊經下辯順違。於中三。初明漢梵非類。
如云修多羅修妬路素呾囕。雖則不同聲 勢一類。其奮迅毘實言勢天隔故。二涅槃二 十五下引二文。證明是此言。三但敵對下 縱成引梵為自在義。
[0656a18] 疏。故依古德下第三 釋義。先略後廣。略中三。初二句結前生後。次 嚬申奮迅下就喻辯相。後總相釋下就法辯
相。疏若別解者下第二廣釋。於中二。先總 明所據。後開章正釋。前中引於二文欲釋 師子。今初涅槃師子吼品。即南經二十五。若
準北經當二十七。言廣有喻合者。今當具 出。此是師子吼菩薩請問如來。如來對眾稱 讚令敬菩薩。即說其德名之由。故云今於
我前欲師子吼。善男子。如師子王自知身 力牙齒鋒鋩四足據地安住巖穴振尾出 聲。若有能具如是諸相。當知是則能師子 吼。釋曰。此下即說為十一事經一時合今先
別合師子。經云。善男子如來正覺智慧牙爪 四如意足六波羅蜜滿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 為尾安住四禪清淨窟宅。釋曰。此即具有 喻合合師子也。
[0656b05] 疏。又離世間品下二引當 經。言為身等者。等取下經。下經云。四諦為 其足正念以為頸。慈眼智慧首。頂髻解脫
繒。勝義空谷中吼法怖群魔。言未必楷定 者。生下喻合不全依於上二經文。又如寶 雲經第三亦云。善男子。復有十法譬如師
子。何等為十。謂無所畏。不畏大眾去終不 還能師子吼。具足辯才樂處林野在於山 窟。摧伏大眾具勇猛力善能守護。彼廣釋 之。故此師子與上二經又復不同。明知
不必楷定喻合但取義便耳。
[0656b15] 疏。今會取諸 文下。第二開章正釋先標二章。後今初下 別釋。但取此中義便故。總取諸意會成一 說。結云如此師子隨一一毛皆稱法界者。即
金師子章意。如金師子毛。毛盡金法界師子 何非法界可知。
[0656b20] 疏。次言為十一事下釋第 二章。於中又二。先合十一事而又此中法 喻雙辯。仍取涅槃之意。以就今經。今先具
引涅槃之文。未見彼文難曉會故。彼經喻 云。真師子王晨朝出穴。嚬申欠呿四向顧望 發聲振吼。為十一事。何等十一。一為欲壞
實非師子詐作師子故。二為欲試自身力 故。三為欲令住處淨故。四為諸師子知處 所故。五為群輩無怖心故。六為眠者得覺 悟故。七為一切放逸諸獸不放逸故。八為
諸獸來依附故。九為欲調大香象故。十為 教告諸子息故。十一為欲莊嚴自眷屬故。 一切禽獸為師子吼。水性之屬潛沒深淵。
陸行之類藏伏窟穴。飛者墮落。諸大香象怖 走失糞。諸善男子如彼野干。雖逐師子至 于百年。終不能作師子吼也。若師子子
始滿三年則能哮吼。如師子王。釋曰。此下 經合喻。先合師子已如上引。次合為十一 事云。一為諸眾生。而師子吼摧破魔軍。二
示眾十力。三開佛行處。四為諸邪見作歸 依所。五安撫生死怖畏之眾。六覺悟無明睡 眠眾生。七行惡法者為作悔心。八開示邪 見一切眾生令知六師非師子故。九破富
蘭那等憍慢心故。十為令二乘生悔心故。 為教五位諸菩薩等生大力故。十一為令 正見四部之眾。於彼邪見四部徒眾不生 怖畏等。從聖行梵行天行窟宅嚬申而出。
為欲令諸眾生等破憍慢故。欠呿為令諸 眾生等生善法故。四向顧望為令眾生得 四無礙故。四足據地為令眾生具足安住 尸波羅蜜故。師子吼者。名決定說一切眾
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善男子 聲聞緣覺雖復隨逐如來世尊無量百千阿 僧祇劫。而亦不能作師子吼。十住菩薩若 能修行是三行處。當知是則能師子吼。釋曰。
上兩節引經喻合一段義盡。既知彼意今 當正合。今此疏文分二。初合十一事。二合 隨逐略不合嚬申欠呿等。以彼經文對觀今 疏則主客自分。如初摧破詐師子吼故。即
是喻文。若云摧破魔軍即是合文。此全同 彼故無別義。二示眾等者。如云示身力 故。即是彼喻。若云示眾十力即是彼合其 神力及等力。即是今經是彼之例非同彼文。
此中正明如來入法界定現神力故。故加神 力。而言等力者。十力但明十種智力。今等 力者。謂法界力。若三昧力若功德力但有力
義。即是身力耳。下出所因中即是力相。三 中彼經但以開佛行處合令住處淨。此經則 以淨法界土則法合小異。餘七同異可以 意得。
[0657a11] 疏。又野干下。第二合隨逐師子可知。 疏。五十七中十奮迅等者。經云。佛子菩薩摩 訶薩有十種奮迅。何等為十。所謂牛王奮迅
映蔽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等諸大眾故。象 王奮迅心善調柔荷負一切諸眾生故。龍王 奮迅興大法蜜雲曜解脫電光。震如實義 雷降諸根力覺分禪定解脫三昧甘露雨故。
大金翅鳥王奮迅竭貪愛水。破愚癡 [穀-禾+卵] 搏 撮煩惱諸惡毒龍。令出生死大苦海故。大 師子王奮迅。安住平等大智以為器仗。催
伏眾魔及外道故。此五有喻下但約法六勇 健奮迅七大智八陀羅尼九辯才十如來奮迅 一切智悉成滿等。廣如彼說。
[0657a23] 疏。謂嚴閣顯自 體緣起者。法界體上緣起萬德。依此自體有 為無為中。故此三緣起即光統意。謂破情顯
法者。約心即事會真約境。疏下之三段兼 亦別答前來問中。後二十句者。上來七方唯 通答二十句。中前十中一句。此下三方通答
二十句中三句。而上下二方兼別答耳。
[0657a29] 疏。九 下方毛孔中十句。答前九問者。以前十中神 通一問前七方答竟故據下釋中既五句答 因五問四句答果五問何名答九以神通
問重別顯故。然則前已廣答故但云九疏此 句應顯趣求者以文云出說一切三世菩薩 行方便海音聲雲故標云答行以互正答 行故此一句義顯趣求一切智心以是行
始言修行耳。
[0657b08] 疏。然問就如來因中等者。通 將此中對問辯異。
[0657b09] 疏。其助道下出不答 餘因句之相上通答方便更加此助道出 離。則此下方通答三因別答五因兼上方 便又通答二問一本事因緣二所入諸地故
具答十因其上方中波羅蜜問義便故重。疏 別約初句答入一切眾生所住處等者上辯 通答因中二句此下別答果中三句前下方 有五句問答此有三句并第八問答第十
影像及現相答國土故十問具矣。疏其答問 中或不次者下料揀次第。
[0657b18] 疏。又皆言下通釋 本事之言。此約法性宗釋文中有三。初正 釋以法性常住相即性。故相亦常矣。此即與
體非異不壞三世。與體非一性相本爾。即 德相門。隨其令見即業用門故雙結二皆 得自在。凡但理然不得德相成業用耳。二 故密嚴下引證。先證業用。後乃至云淨所依
止者證德相門。三若理事別修下揀異他宗。 現法體用俱有等即大乘義。況於小乘即有 宗義。以彼過未有體無用者出異所以。有宗
過去冥伏有未來性有故有體也不同現法 事有故無用也。今以體性融故。體用俱有。 斯即有即非有非有之有耳。疏亦名三種三
業者一名近佛三業。二攝化三業。三神通三 業。疏下四倒明四辯者。初句樂說無礙。二得 一切下詞無礙。三於虛空法界下義無礙。四
知一切法下法無礙。大文第五舉失分。
[0657c05] 疏。今 初舍利弗然諸弟子古今譯殊。今多依羅什 三藏。言鶖鷺者。大乘法師云。是百舌鳥。亦 云春鸎。古德引經亦云。其母辯才如彼鳥
故。此中是舊梵語。新云奢利弗怛羅弗怛羅 即子也。又舍利亦翻為身。母好身品故。或舍 利云珠。母之聰利相在眼珠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