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 Huayan Jing Lun 新華嚴經論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二長者李通玄撰
[0793c25] 第三復有不可思議兜率天王。此託事表發 光地。此名知足天。佛地論云。最後身菩薩於 此教化。如瓔珞本業經。十一地等覺地始名
一生補處。方名最後身。配在第三禪。此知足 天為最後身。菩薩在中者。皆是如來隨時方 便。設法利生不可定也。前位明以上上十善
淨戒離欲界現行麁惑垢故。此位菩薩以九 次第定淨色界無色界并欲界心習。得出三界 心作鍊金喻。善巧鍊之不失銖兩。轉轉明淨。
以九次第定鍊之。以法眼觀之。以行和之。無 虧。本法但轉明淨。欲界修定以治欲障。上界 修慧以治定障。如是對治。即如六地菩薩位。
在色界初禪修十二緣觀。用治定障。隨順法 行。方便利生無所染著。名發光地。以忍波羅 蜜為體。於中十大天王。是忍波羅蜜中十波
羅蜜。此天身長四由旬。衣長八由旬。廣四由 旬。壽四千歲。日月歲數皆與前天倍。此知足 天當修三法得生其中。所謂戒定慧。若但修
戒施即生餘天。皆有放逸。若一乘法中其事 不爾。以智遍周以為天體故。
[0794a16] 第四化樂天王。託事表焰慧地菩薩。以三十 七助道品觀以捨為體。以本願故。法如是故。 不捨教化一切眾生。以三十七助道觀門。莊
嚴慧業。將用化利一切眾生以為自樂。像此 天處常以變化以悅自樂。亦名樂變化天。心 外無境從心變故。表此位菩薩從初發心住
已法空現前心外無境為進修故。以三十七 品助道法門。對治此天及三界邪見等障。鍊 磨心地。用嚴慧業。使令明淨。將用教化一切
眾生。以為自樂故名焰慧地也。如菩薩瓔珞 經云。歡喜地菩薩名為逆流。離垢地名為道 流。三地名為入流。四地須陀洹。五地斯陀
含。六地阿那含。七地阿羅漢。八地變化生 死。九地是智慧妙善地。十地是法雲地。又瓔 珞經云。十住菩薩入法流水任運至佛。如此
華嚴經。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五位之 中。一一各有十重佛果。普賢行為因。十信位 心。便信自心分別之性為不動智佛無礙智
佛等十箇佛果。總為自心之智。方名信心。如 是和會多諸同異。隨信解別親疎不等。但依 當部進修行門。皆以總別同異成壞門該通
圓融。皆不離剎那際。即義通也。若延促時 取解即違法界之道理。此天王眾有十天王。 皆是精進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各各隨名義
配之可見。常以精進波羅蜜為體。此位作鍊 真金作莊嚴具喻。精進明修三十七助道之 觀對治三界邪業習故。此天身長八由旬。衣
長十六由旬。廣八由旬。壽八千歲。日月歲數 與前天倍。衣重一銖。食甘露味。歎德餘門如 前可解。
[0794b17] 第五復有無數他化自在天王。託事表難勝 地。為此天在欲界頂。明菩薩欲境難超故。故 曰難勝地。明五地以來菩薩於五欲境界未
得全自在故。但為觀照諸波羅蜜修行力故 不沒其中。未同八地無功法流自在故。此位 菩薩修十諦觀。以治三界染淨惑障餘習故。
得工巧明門。五明方現。此天處。若不如是修 十諦觀治之。便為魔境。三界染淨業習不能 自在故曰難勝地。此位菩薩常以禪波羅蜜。
以為觀體。魔王波旬居此天中修十諦觀。即 為菩薩位。不修觀者是魔眷屬。又此天名他 化自在。以他變化以為自樂。像此位菩薩常
教化眾生令他得樂以為己樂。此作車 璩 磨 金喻。明以十諦觀為車 璩 。於中十大天王。明 禪波羅蜜中十波羅蜜。以名下之義配之可
見。此天身長十六由旬。衣長三十二由旬。壽 命歲月悉與前倍。
[0794c05] 第六復有不可思數大梵天王。明現前地。以 十二緣生觀。得寂滅神通三解脫門空無相無 願。智慧增明除其初禪樂靜迷真障。明在欲
界修定。如三地菩薩是也。在禪界修慧。心勝 處即以法治之不令障真。無依之性故。常處 三界不在其中也。名尸棄天王。此依新翻舊
為梵摩。此云清潔寂靜。以初禪是色界無女 人生無欲界染故。依佛地論云。離欲寂靜故 名梵身。又依長阿含云。梵眾中以梵音語故。
故名為梵。又尸棄者。或云持髻。或云 蠡 髻。或 云火頂。以火災至此天故。修得初禪者得生 此天。此天王梵眾中發大梵音。諸天各自謂
言。唯共我語。於大千界最得自在。顏如童子。 身如白銀色。長半由旬。衣如金色。無男女形。 禪悅為食。壽命一劫。此依長阿含經說。此位
作毘瑠璃寶磨真金轉轉明淨喻。明十種逆 順緣生得十空定門。為毘瑠璃寶也。毘之云 光明。此位菩薩以十種十二緣生觀及十空
三昧。表以十二緣觀如明淨瑠璃用磨智慧 轉轉明淨。觀無明成根本智更令明淨。於中 有十大梵王。明般若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各
各以名下義如前配之可解。此第六地六住 等。總明出三界業現前寂滅神明三空自在。 如十住中。以海幢比丘表之。如十地第六地。
以夜神名守護一切城增長勝力是也。總如 善財善知識表之。第七地明入纏同事如下。
[0795a02] 第七復有無量光音天王。明遠行地。如此二 禪天。初禪滅憂。二禪滅苦。明此位菩薩在七 地。諸行已終。大悲圓滿。四攝四無量十波羅
蜜三十七助道法。常在現行。自苦已無。常度 他苦。染淨二障此位通過。譬如真金飾以眾 妙雜寶轉更殊勝。明以法身為金體。悲智萬
行圓滿。為眾妙寶互為莊嚴。常以行網教光 普化一切眾生故。故像此天已滅憂苦。以心 淨故出語口中光生。用明此位菩薩教光破
暗故。於此有十大光音天。以明方便波羅蜜 中十波羅蜜。各各名下義配之可解。此天身 長二由旬。壽二劫。此天水災至。
[0795a14] 第八復有無量遍淨天。明不動地菩薩。明此 天憂苦已無唯有禪悅。像此位菩薩功用已 終唯有法悅。法悅習氣十地始無。此大風災
至。為有禪悅喜動其性。像此位菩薩無功智 現前。猶有無生法樂智淨習氣。以諸佛三加 七種勸發令憶本願。方始隨智行廣利眾生。
十方世界度生無限。此乃如來設教防之。防 護初發心之際圓融悲智。非獨是此位方有滯 淨之功。是一即一切中防護也。望七地中方
事總具。何得第八地中佛果知見猶自未終。 還以十玄六相通融。不可違法界體作前後 解。凡夫妄作無量劫。只是法界中無始終。此
位作如真金作輪王寶冠諸臣冠不勝喻。明 八地法性無功智勝故。十力四無畏猶十地 方終。普賢行海十一地方滿。
[0795a29] 第九復有無量廣果天。明善慧地。為此第四 禪無出入息三災不及。又此十天如歎德中。 莫不皆以寂靜法門而作宮殿。表九地善慧
莊嚴以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法寶宮殿。教 化眾生。能以一箇言音。為一切眾生說種種 法。無心意識為大法師。任智法明一切具足。
故像此天無思意識能為語言。此天無下界 識。有色界意識。乃至非想天皆有微識。若識 想盡即非三界業收故。此位作如真金。用作
輪王寶冠。喻一切小王寶冠不勝喻。以此位 菩薩智慧寶冠下地菩薩無有能勝。於中有 十天王。明力波羅蜜中。十波羅蜜。各隨名義
配之可解。此天身衣及壽與前天皆倍。明此 位菩薩常以法宮而為安止。以福德廣大名 為廣果天。
[0795b15] 第十大自在天王。表第十法雲地。如下歎德 中。皆勤觀察無相之法所行平等。明此位無 相智成。如菩薩本業瓔珞經云。三賢菩薩能
伏三界麁業麁相續果。初地已上亦伏亦斷。 八地已去色因業勝因境緣法。執習故。明猶 有於境見未純熟。猶法執習在故。九地已去
心因業勝內心自緣。法執習故。九地有內心 緣。法執習故。十地之中心色二習一時總盡。 十地方心境二緣中得無礙自在故。從八地
至十地無功用中。緣真法執內外習亡。於十 一地普賢門猶未自在。如十定品中求覓普 賢不見者是。又智論云。第九天外更有別十
地菩薩天。名摩醯首羅。此天有八臂三目。騎 白牛。一念知三千大千世界雨滴之數。此是 引進菩薩方便設法託事表法。及攝化境界
漸增勝故。望一乘法界理事同參。一微塵內 諸佛國土人天同處。身塵毛孔如影相入。修 真之者。須當如實而知。莫隨化相應。須以同
時具足相應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 自在門。因陀羅網境界門。微細相容安立門。 祕密隱顯俱成門。十世隔別異成門。主伴交
參無礙門。託事現法生解門。唯心迴轉善成 門。以此十玄門該之。即理順故。已上神天之 位。但利生門中託事表法令易解故。如如來
實非牛王龍王象王。以託表之令生解故。望 得道處。其智無形無為而能知萬有。即為神 也。以此神性隨行祐生。即行非虛也。以智常
居三界不隨染淨。以此自在寄位如王。以通 化無方福過群品。寄位同天。即隨行遍生行 非虛也。同異總得表實無妨。從大眾圍遶常
隨佛眾之中從普賢菩薩至大自在天已來。 此四十一眾。義分為二。一現果成因彰位分。 如已前列眾是。二從位舉法進修寄同獲益
分。如向下直至普賢海月光等是。今從第二 卷初爾時道場眾海悉已雲集已下。至第五卷 中海月光大明菩薩眾以來。此四十一眾。是
從位舉法進修寄同獲益分。此中合有五十 眾。為普賢等眾十箇菩薩。當等覺十一地法 門。十箇互參自具十眾。為一人具十。總為五
十眾。如下獲益分中。入即同佛知見。為與後 學者。作樣式。令倣之也。不悟是凡。悟已同佛 知見。故名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如以下神天
獲益之中。各有二十行頌。皆初兩行歎佛之 德。後十八行。皆三句歎佛。一句自歎與佛同 知。其例如是。隨時科文。隨時稱歎。無煩更
釋。唯普賢菩薩一人。獨入十法者。普賢眾明 一位普周眾行也。海月光眾但歎佛德與自 所入之法相似。以此頌中更不別歎自德。如
普賢眾中加淨德妙光菩薩。是文殊師利別 號。文殊師利。此云妙德。又法華經內往昔號 妙光。又妙德妙光。其意相似。以德為光以能
破闇發明故。今在普賢眾內表法。明因果理 智萬行圓融故。普賢獨獲十種益者。明一即 一切故。明一多自在延促自由故。是總攝義 也。
[0796a12] 從爾時如來道場眾海已下。有二十六行經。 義分為二。第一從爾時已下。有十一行經。明 眾已雲集。於此段中義有其五。一陳眾雲集。
二陳部類各別。三都歎眾德。四明本因佛化。 五明今以勝解力入佛所知。第二從所謂妙 焰海大自在天王已下。有十五行經。於此段
中義有其二。一明天王獲益。二明天王乘威 說頌。於此二十行頌中有其二義。第一兩行 頌純歎佛德。第二十八行頌。皆三句歎佛。一
句自歎與佛同知。已下例然。唯普賢少異。前 已敘意訖。已上諸眾。皆悉如上。以義科文。隨 義稱歎。教門弘大不用文煩得意即得。此初
會之內。四十七眾之中。已前七眾。前已釋 訖。
[0796a26] 如來座內眾。經云。如來師子之座眾寶妙華 輪臺基陛及諸戶牖。如是一切莊嚴具中。一 一各出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於此段中
義分為二。一述眾來意。二長科經文。一述眾 來意者。是中其意有三。一明諸菩薩是古佛 舊行。二明今佛契同。三明古今不二。為明所
坐之座合古所行。菩薩行依舊故。如下頌中。 諸佛所悟我已知為常。以法身為座體。以普 賢萬行為嚴。以無作大悲之智為座上佛。前
佛後佛皆同此也。明佛契同古跡。定眾生之 狐疑。是故須來。是名為如來自行與古同因。 眾為座體。是法界是所行。行亦是法界。以此
無礙自在故。座身是正報。座上莊嚴是。行所 招依報。今還從本行報得之果內。還出本自 行因菩薩眾也。亦明因果不二體故。如法界
品。如來師子之座普遍法界為座體故。第二 長科經文者。從爾時如來師子座已下。有二 十九行經。於中其義有七。一明座上莊嚴出
眾。二列所出眾名。三來眾興供。四其眾遶佛 致敬。五致敬已昇座而坐。六歎來眾之德。七 乘威說頌。從此已下有十菩薩。各說二十行
頌。歎如來成道福智依正。及往昔所修之因。 任其後哲隨文隨義稱歎。不煩更釋。此一段 明今佛合古行古行合今佛。明座外普賢之
眾是佛利他之行。座內之眾是佛自行所契 普賢之眾。此之大眾古今一切諸佛同道更 無二路。眾生乘之。即名乘不思議如來乘最
勝乘無上乘至於道場。以此一切法皆為道 場也。以法界為場地。諸波羅蜜為人功。治一 切垢。本自淨故。治無明成根本智故。教門弘
廣。略申體意。隨文讚歎。任在後賢。此十箇頌 中向下。歎佛十波羅蜜及十地有二十行頌。 自餘皆二十行也准知。
[0796c01] 從爾時華藏莊嚴世界海已下。有二十一行 經。明動地興供。於此一段經文。其意有七。一 明舉世界之名。二推佛神力地六種震動。三
世主興供歡喜。四明以此例同多土。五明佛 遍興於世。六明世主各隨自解。七明法會興 供普周十方。
[0796c06] 問曰。何為地動。
[0796c06] 答曰。其地動大 意有五。一此會大眾得道。二智人出現。三智 人去世。四世間災變。五得道歡悅。此明大眾
獲益歡悅故。地動推佛神力者。明師弟之敬 推德於上。
[0796c10] 問曰。何故於此段中地動興供。
[0796c10] 答 曰。為至此中一段。明初會中常隨佛眾當境 之內神天眾。及如來座內古今諸佛同因眾。 菩提樹內流光眾。并如來宮殿內大悲眾。如
是當佛自眾來集復得益。及賀佛出興心歡 喜故。眾生心喜動故。地亦隨心動故。此明初 會當境之內大集一終。然後面門放光普集
他土亦來此會。此是無自他中他也。以明化 儀主伴。此乃龍行雲應。法事合然。為化眾生 軌模如是。以其法性塵剎普周。一剎那之中
三世同際。還以一多相容不同門該括如是。 放光集眾。意令知佛境界相參無二。已上是 初成正覺顯示五位行門。一終因果。此一部
之經。總有六重因果。一從世主妙嚴品。乃至 華藏世界品五品經。明初成正覺。顯示五位 行門報得。及示現入法一重因果。二毘盧遮
那品。是古佛因果。引古證今。明佛相習道不 虛來。三第二會普光明殿。顯示十信因果。四 從須彌之頂直至離世間品。顯菩薩證修因
果。五入法界品。明古今本法不思議因果。此 是一切諸佛共所乘宗。為一切佛之本體。眾 生同具。只為迷之。六覺城東會。明顯菩薩利
生行門善知識攝生形狀法。則進修因果。若 但說其法在行猶迷。此經設教及行證修前 後六度。總舉解行證修因果。令使啟蒙易解 不滯其功。
如來現相品第二
[0797a08] 自此已下至毘盧遮那品已來。是長科一部 中。第二舉果勸修門。釋此一品。義分為三。一 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0797a10] 一釋品 名目者。此品何故名現相品。為諸菩薩神天 大眾皆悉已集。默思心念請法。問有三十七 問。如來知念。即於面門舒光現相。及集十方
眾。答前所問。此品之內。如來兩度放光。齒 光告眾令集。毫光示法令信佛境界及所行 因果行門。諸來菩薩毛孔放光。通為三度放
光故。又集十方眾海佛境界相菩薩境界相 答前眾所問。故名現相品。此經表法及集眾 如來放光。前後總十度放光故。一面門齒光。
集他方之眾。二眉間毫光。示果成因。三足下 輪中放光。成十信四。帝釋宮中足指之端放 光。集眾入道成十住位。五夜摩天宮足趺上
放光。成十行門。六兜率天宮膝上放光。成十 迴向。七他化天宮眉間毫相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