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 Huayan Jing Lun 新華嚴經論
Scroll 1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三長者李通玄撰
[0800c16] 第二釋三昧之名者。於此三昧名之中。義分 為三。一釋三昧名。二釋三昧體用。三歎三昧 之德。
[0800c19] 一釋三昧之名者。名毘盧遮那如來藏身。毘 盧云光明。遮那云種種。如來是法性之體。藏 身是含容眾法。智是明。以理智種種教行之
光。照燭眾生之器隨根與益。如經歎德中具 明。
[0800c24] 二釋三昧之體用者。此三昧體者。以法界根 本智為體。以差別智為大用。又以法界根本 智為體。隨眾生智為用。又以入三昧為體。
出定為用。又以無出無入為體。又入出俱為 用。又以入出俱為體。以義准之可見。大要言 之。且以為化眾生法則之中以入定明體。後
從定起顯示十種定名是用。於十箇定名中。 總以法界無依住智性為體。此體亦名首楞 嚴定。與不可說一切諸佛三昧諸智慧門為
體。如歎德中。具如經云。世界海旋。無不隨入 者。是三昧之用徹遍一切眾生法之名故。海 者。廣大義。旋者。甚深義。明此三昧體用廣大
甚深無盡無盡諸佛菩薩及一切十方六道眾 生中行皆遍故。此三昧答前三十七問。總盡 向前。以佛神力。答前三十七問中。云何佛地
佛海佛眼耳鼻等問。今普賢三昧答前三十 七問中。云何菩薩行海三昧海等。問為欲明 佛行菩薩行體用徹故。以佛為體。普賢行海
為用。以此體用該通諸法。無法不盡故。佛眼 耳鼻舌身意為體。能遍知眾生事業為用。以 下如來與普賢智。明普賢智契合佛根本智
不殊。令後信者自知佛根本智一體無二無 疑故。十方諸佛手摩其頂者。明引接忍可言。 普賢從三昧起者。明定體隨根用處。彼復依
根獲益。名起其用無盡。略舉其十。以表無盡 故。餘義經文自具廣明。大意佛根本智是定 體。普賢行是用。
世界成就品第四
[0801a23] 今釋此品略作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 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0801a25] 一釋品名目者。為明世界海依住形相苦樂 淨穢皆是眾生自業果報之所莊嚴不從他 有。佛菩薩世界海依大願力依自體清淨法
性力依諸波羅蜜諸行海等自體清淨力依。 為度眾生。大慈悲智力。以不思議變化力之 所成就故。名世界成就品。
[0801b02] 二釋品來意者。大意有五。一答前世主三十 七問。佛海眾生海波羅蜜海等。此品示業果 報。示法果報。答前所問故。明向前是佛光明
神力答。此品示其佛行海眼耳鼻舌波羅蜜 海遍法界海眾生業行海故。三十七問一時 總答。令大眾海悟佛所行入普賢菩薩所行
也。故號佛華嚴經。二令諸現在未來始發菩 提心者。識佛所行及菩薩行海。佛菩薩大慈 悲海。能普遍法界海眾生行業海。而利益之。
令到究竟岸故。既見是已而倣斆之。學佛行 故。令始發心者悲智圓滿行解不錯謬故。三 令始發心菩薩知眾生業報同異差別由心造
故四令始發心者知眾生界廣大等法界虛空 界如影相入重重無盡依住各別佛菩薩行悉 充滿故。五令始發心菩薩知諸佛菩薩境界
海眾生境界海一異不可得故。隨眾生自業轉 變剎海轉變故。隨自業成壞剎海成壞故。以 此眾因緣故。此品須來。發初蒙故。若無此品。
初心菩薩云何知其如來攝生如來行門。及 以眾生行業世界廣狹之相。若不知者。依何 發心。乘佛大悲普濟願行廣度。以是義故。如
下頌云。離諸諂誑心清淨。常樂慈悲性歡喜。 志欲廣大深信人。彼聞此法生欣悅。安住普 賢諸願地。修行菩薩清淨道。觀察法界虛空
界。此乃能知佛行處。若不說眾生界法界佛 界菩薩境界虛空無二無盡如影重重。依住 者。所有發心者。設不入二乘道。修菩薩行。
但得權教菩薩。心常染淨而有限礙。不入佛 境界故。有自佛他佛及以國剎分劑。有往來 所依處故。如三乘中所說淨土。在於他方。菩
薩願生其中是也。說此品者。意欲令初發菩 提心者知眾生境界諸佛境界廣大之相重重 無礙無盡之相佛及菩薩願行含覆利益纖塵 無遺故。此品須來。
[0801c07] 三隨文釋義者。此之一品有十一段經文。從 初一段長行一段偈頌是。此品中敘分。後十 段長行及十段偈頌。是正說。及至華藏世界
海。總通此品為世界成就品。總為正說分。從 初敘分中長科為六。
[0801c12] 一爾時已下四行半經。是普賢觀察十海分。
[0801c13] 二如是觀察已下可八行經。明普賢告眾歎 諸佛十種之智海十不可思議。
[0801c15] 三建立演說海已下可六行經。明普賢歎佛 十種身業教化不可思議。
[0801c17] 四從勇猛調伏諸眾生海無空過者已下七行 經。是普賢歎佛身智二業隨轉法輪成就之 眾入佛之地十不可思議。
[0801c20] 五如是等一切法已下十八行半經。明普賢 乘佛神力說佛智業身業教化饒益。成就眾 生海之德。令多菩薩一切眾生入佛境界海 故。
[0801c24] 六明普賢說頌。重明前法。於此二十行頌中 兩行為一頌。於中意有二十。總答前三十七 問。為頌含多義故。一明佛智慧甚深。二明佛
身業隨根普應。三明佛語業普周。四明佛行 多剎遍嚴。五明諸佛大悲成熟眾生。六明佛 普現出興與益。七明眾生根劣隨迷。八明大
心淨信堅固者堪為。九明諸佛與力方知。十 明離諂慈悲志欲深廣能入。十一明觀察法 界如虛空而獲善利。十二簡修餘道者不堪
普賢行人得入。十三明眾生界廣大法輪普 至。十四明普賢自示身廣大。十五勸眾令觀 毛孔。十六明普賢示法與眾之益。十七明普
賢行願無邊。十八明普賢自歎行具。十九歎 法眼智眼法身智身廣大。二十歎是佛所行 應聽。此以上經文自具可知。略科眉目如
是。第二段正說分中有十段經。一初段中長 行有十八行半經。於中大意有六。一明普賢 告眾欲說其法。二正說世界海有十事之法
一切三世諸佛同敷。三正舉世界形狀體性 有十廣大無盡。四正說世界已成現成當成 具十種因緣。五正說由如來神力法如是等。
如下十事因緣是也。六乘佛神力說頌。於此 十八行頌中。重頌前長行之法。明眾生界廣 多。佛菩薩悲願含覆故。以行廣大故莊嚴國
剎廣大。以眾生業無量故菩薩。行無量以菩 薩信心廣大離垢。所住國剎光明寶成清淨 無垢。此明淨穢同居業現各異。如文可知。
是故經云。菩薩修行諸願海。普隨眾生心所 欲。眾生心行廣無邊。菩薩國土遍十方。第 二段中。爾時已下九行半經。并四十四行頌。
明世界依住。如文具明。第三段中。爾時已下 有六行經。有二十行頌。明世界差別形由業。 如文具明。第四爾時已下有十三行經十行
頌。明世界體差別。第五爾時已下有十一行 經二十行頌。明世界莊嚴差別。第六爾時已 下有十行經。并有二十行頌。所修行方便願
力故。出生諸世界海莊嚴故。業清淨故。莊嚴 清淨。業垢濁故。莊嚴垢濁。第七爾時已下有 八行經。并二十行頌。明諸世界諸佛出現差
別。依眾生業行壽命脩短。佛出現不同。第八 爾時已下有七行經。并二十行頌。明世界劫 住不同由業。第九爾時。已下有十四行經。并
十行頌。明劫隨業轉變淨穢。第十爾時已下 有十五行經二十行頌。明一切世界海如來 出現無差別。一一如文具明。此之一品答前
三十七問。意令現在未來發菩提心者識佛 所行。眾生業海無際。如來以普賢行普濟。以 法性理智無礙。從初發心興大願雲。悲智普
覆。以波羅蜜海剎海無不現其身無行不同 其事。塵毫內剎影現重重。平等智身莫不隨 入。以法界之體而無往來。法常如是。令學之
者倣之。趣求不謬。此乃如大王路法爾常。然 更有異求偏僻不當也。
華藏世界品第五
[0802b20] 將釋此品。略作十門分別。一釋品來意。二釋 品名目。三釋華藏世界海因何報得。四釋華 藏世界海形狀安立。五配華藏世界海安立
屬因。六釋華藏世界海純雜無礙。七釋華藏 世界海圓攝三世業境。八釋佛國本空何為 華藏世界海出生所緣。九明華藏世界海因 何得隱現自在。十隨文釋義。
[0802b27] 一釋品來意者。此品答前三十七問中佛世 界海眾生海波羅蜜海等。此品舉如來五位 中行業因果報得。答前三十七問故此品須 來。
[0802c02] 二釋品名目者。為說此佛境報得之土蓮華 所持。含藏一切淨穢境界。皆在其中故名華 藏。
[0802c05] 三釋華藏世界海因何報得者。以從初信心 至於八地已來。恒以大志願力。持令其不退 菩提。諸波羅蜜海。教化饒益一切眾生。至於
八地任利無功。當知風輪是大願波羅蜜所 成報故。眾生世間妄想業風所持。如來世間 以大願力智風。能持諸境。為以智能隨願願
能成智。還以大願法身大智之所報。得風輪 之體。若不以法身。一切諸行總有為故。若無 志願。法身無性不能自成。何況成他。以三事
為緣。方堪利生。不滯空有。進修功熟。任利無 功。且取初因大願為首令持萬境。總以大願 智風以為持境。是故此品下云。普散摩尼妙
寶華。以昔願力空中住。如是華藏世界所有 莊嚴。總是風輪上持諸境。由諸福行本從願 生。還將本因以持諸果。以此用願波羅蜜。能
成一切諸波羅蜜。以本因如此故因果相持。 今以第八及初發心時願波羅蜜中十波羅 蜜。以成十種風輪。用持其上十種一切莊嚴
以。願波羅蜜互體相參能。持其上諸行報得 一切莊嚴如最下風輪名平等住。是願波羅 蜜中檀波羅蜜報得故。能持其上一切寶焰
熾然莊嚴。還是願波羅蜜中檀度門法財惠 施之所報生。還自相持。因果相徹。法不虛得。 因不唐捐。以准此。用願波羅蜜中十度法門。
配之十種風輪。報得因果相持故。還如眾生 世間妄想業風最居其下。上持水際金剛地 山。令其安住孛像玄光以成天文。運遊不墮。
蓮華藏體是法身隨行無依住智體之所報得。 及宮殿總大悲含育之所報得。樓閣即是智 照觀根順悲濟物之所報得。其地金剛平等
自性法身之所報得。但是諸莊嚴中所有金 剛為莊嚴者。皆法身隨行之報得。但是摩尼 莊嚴。皆法身成戒體隨行報得。金剛輪圍山
即是大。悲戒防護業之所報得。眾華莊嚴。萬 行利生。開敷眾善之所報得故。寶樹莊嚴者。 建行利生覆蔭含識之所報得。如十行位中
功德林等十箇菩薩下名悉同名之曰林。為 行覆蔭故。師子座莊嚴者。即是以法身隨智 建法輪報得故。略而言之。且復如是廣說報
業所因。不可具悉。夫報不虛得。皆有所因。若 不知因云何修果。是此品之初。此華藏莊嚴 世界海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於世界海微
塵數佛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 之所嚴淨。但云願者。為行由願成又下云。普 賢智地行悉成一切莊嚴從此出。如香水海
大慈悲。業之所報得。香水河是進修之行所 報得。如下文殊師利常隨眾中。總以名表法 即見名知行。如此華藏世界海見果知因。不
可別引餘經將來證此。此經見名即知法。見 果即知因。方可識此經之意趣。餘經法相門 戶。多不與此經相應。餘經云。苦諦。此經云聖
諦。即義有餘。餘經說四諦。此經說十聖諦及 十十二緣。若廣說無量差別。不可卒申。以是 義故。此配因果。不可引餘教配此經文。此經
見名知行以果識因。如文殊師利常隨之眾 云。明練十方儀式主方神。除滅無明黑闇主 夜神。一心匪懈闡明佛日主晝神。即其例矣。
此華藏世界報得之體。大要總言。大願法身 大智萬行大慈大悲。以此五事成滿。盡法界 虛空界。乃至塵毫之內。重重剎海中。一切眾
生行皆悉等利。至八地任用無功自常充遍。 以此為體。非是滯寂自安及人天自求樂果 者之所境界故。亦非樂生淨土菩薩者境界
故。此淨土菩薩設修六波羅蜜得六神通。亦 未能生信故。為本不以法界根本智差別智 乘發心信修行故。
[0803b13] 四釋華藏世界海形狀安立者。以無盡大願 風輪。持大悲水。生無邊行華。以法性虛空。能 容萬境。重疊無礙。於其水上生一大蓮華。華
周虛空法界。名種種蘂香幢。明根本智起差 別智行差別行。名蘂香幢。於蓮華內日珠王 寶上有大輪圍山。經云。日珠王蓮華之上者。
只是華內有寶。名日珠王。非別有華也。眾 寶所成林樹香水妙華開敷。經自有文具陳 其事。其華內地金剛所成。地具眾寶間錯嚴
飾。經自具言。於其地上無數香水海。眾寶為 底。如經具說。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塵 數香水河右旋圍繞。從南向東。以次繞之。如
六甲等為右其河嚴飾。經自具言。於不可說 香水海中一一海內。各有一大世界種而住 其中。其世界種者。同流所居名之曰種。種者
種類也。如先德釋云三千大千世界數至恒 沙為一世界海。海世界數至恒沙為一世界 性。性至恒沙為一世界種。此中世界種有不
可說佛剎微塵數。一一香水海中各有其一 世界種。如經且略舉世界種。於最中心香水 海名無邊妙華光明。中道智悲之妙用為作
名也。即是風輪向上種種蘂香幢大蓮華之 內處中香水海也。此中海內出大蓮華。名一 切香摩尼王莊嚴。有世界種。於中而住。名普
照十方熾然寶光明。此世界種上下有二十 重世界。各各相去佛剎微塵數。此娑婆世界 在第十三重中。最下重中有一佛剎微塵數
世界周匝圍遶。次上重中有二佛剎微塵數 世界周匝圍遶。次上重中有三佛剎微塵數 世界周匝圍遶。一重增一。至最上二十重。中
有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遶。如是周旋。通 中心有十一箇世界種。各有二十重。上下相 去遠近相似。此十一箇世界種外周圍至輪
圍山。復有一百箇世界種。隨方各十。於中布 列直往。隨方行列而住。近輪圍山周匝十箇 世界種各各上下四重。重數雖少。上下相去
極遠。每第十三重與此娑婆世界齊等。最上 重或言相去七佛剎塵。向下第二重與下相 去。多言十佛剎微塵數。計四重世界還與中
心十一箇二十重世界種高下齊等。此近輪 圍山十箇世界種。即有四重。餘九十箇世界 種不言重數。且略舉世界種中心有十一箇
世界種。周圍有一百箇世界種。共有一百一 十一箇世界種。如天帝網分布而住。大都總 數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世界種。總於種
種蘂香幢大蓮華之上諸香水海。各出蓮華。 諸世界種各各而住。即於其大華之上別華 而居。即是第二重各別蓮華之上布列而住。
最下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而持其上種種 莊嚴。及持其上重重世界。猶如日月眾星以 風所持處空而住。餘廣者。經自有文。若廣引
文煩恐當不見。略陳綱紀。粗而言之。
[0804a07] 五配華藏世界海安立屬因者。夫果不自生 從因而得。經云。廣大願雲周法界。於一切劫 化群生。普賢智地行悉成。所有莊嚴從此出。
如經總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者。明 普賢行攝化之境遍法界故。即是座內眾眉 間眾所行覺行報得之。總是都舉果行圓周
之境。於彼但言佛世界微塵數眾。對不可說 佛剎微塵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