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 Huayan Jing Lun 新華嚴經論
Scroll 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五長者李通玄撰
[0815a24] 第三西方過十佛剎微塵數已下可四行經。 於中十法如前。一舉佛剎方面者是西方。二 舉佛剎遠近。義如初釋。三舉世界名色者。名
蓮華色。為明十信位中進修漸勝心如蓮華 色。為明十信位中進修漸勝心如蓮華無染 故。言蓮華色者。蓮華有四色。明信心於此四
色無染故。又明信心菩薩以色心觀空無性 道理對治不染故。名蓮華色也。四舉佛名號 者。佛號滅暗智。為明西方金為白虎為殺害
為昏暗為不祥為苦諦故。佛號滅暗智。明信 位進修智增勝故。能破自他暗故。五舉菩薩 上首名者。名曰財首。為明信位增勝有法財
利物故。即第三信中自行利眾生之名也。佛 號即是自覺之智。菩薩即是自智之行。總明 覺行俱進。餘門如初已釋可知。此主忍波羅 蜜中十波羅蜜。
[0815b11] 第四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已下可四行 經。十門如上。一舉佛剎方面者是北方。二遠 近。其義如前。三舉世界名色者。名瞻蔔華色。
此華黃色也。為明第四信心增勝開敷感果 德中和之色也。黃色是五色中最上之色。黃 者中宮之色。為福慶之氣。明內心白淨外現
黃相。經云。應真菩薩皆真金色。明此信心適 悅恬和白淨無染福慶和氣開敷道果名為世 界故。世界為瞻蔔華色。四舉佛名號者。佛號
威儀智。為明北方坎為師為君。像君有德處。 黑位而接凡故為師也。佛號威儀智者。明第 四信心增勝以為軌範接引凡愚。名威儀智。
以智庠序為師之貌故。五舉上首菩薩名者。 名為寶首。明為師範以法寶利生故。故為名 也。餘義如前。此位主精進門中十波羅蜜。
[0815b26] 第五東北方已下可四行經。於中分為十法 如前。一舉其方面者。云東北方為艮卦。為小 男為童蒙。為創明。為清朝。二舉佛剎遠近。義
如初釋。三舉世界色者。名優鉢羅華色。此是 青蓮華。像此第五信心清潔色香無染開敷 感果故。如艮位處清朝也。四舉佛名號者。佛
號明相智。像此第五。信心增勝。如艮位處清 朝明相現故以所信自心上而標佛號。非他 佛也。五舉上首菩薩名者。名為功德首。前位
明寶首即法寶利生。此位即自利利生之功 德也。餘義如前。此位主禪門中十波羅蜜。以 艮為止故。
[0815c09] 第六東南方已下可四行經。於中十義如前。 一舉佛剎方面者。是東南方也。是巽卦。巽為 風為教。在事為方。在人為說。像君子說教利
人。易有明著。君子設教。啟蒙順之。如草上加 風。是順義也。如觀卦是。易曰。風行地上。可 以觀像。君子有德。設正教眾人信順如草上
加風。無不順故。坤為眾。為信順故。又四大 之中風力為最。天地賴之而持。人賴之而生。 日月賴之運行。又明風能簡穢擇淨義故。故
為教也。為教能簡非擇是教愚蒙故。是故巽 卦位在東南。爻辰持丑為艮位。艮為小男。為 童蒙。為明。巽為風。教化童蒙令發明故。如來
法之。辰巳之間為齋戒故。辰巳之間上值角 宿。角為天門。主僧尼道士。是眾善門。明智慧 言說是眾善之門故。此義無量難為具說。且
約略而言之。後有智者以法審之。詳之思之。 義准深細故。二舉遠近。義如前說。三舉世界 色者。世界名金色。為明最初第一信心始信
如胎故。以東方金胎之位表初信解。今以進 修至第六信位。明信心轉轉增勝故。故以金 生於已。以像之信心。更增明白淨生故。此東
南方金色世界。像四月金生於已。表信心增 明白淨轉勝善簡擇眾法能說教故。風化行 故。以此表智慧門也。四舉佛名號者。佛號究
竟智。明信心增進善能以教簡擇正邪至究 竟智。又以巽為風。在事 成方。方猶法也。在善簡擇。成白淨之理。在 言成說。在化成教。
在凡成思。在智成慧。成离之德。為赤為文章。 成兌之德。為金初生。為白淨。兌為金為口。為 口能說白淨究竟之理故。故佛號為究竟智
佛。五舉上首菩薩名者。名為目首。明以第六 信心增勝善簡正邪其道明著正見不惑。名為 目首。像其巽卦。位在東南方。爻辰在丑。其位
是風。上值箕宿。明箕為風。簡擇義也。又箕 為寅位。主初明也。明此第六信心主般若波 羅蜜。以決定智慧善簡正邪令自他勝慧明
生故。名目首。目者善見簡擇分明義也。餘義 如上。此東南方。明吉凶定正邪之際至午萬 事畢午為常明法門。善財童子南行詢友。為
法虛無無作常明之道。是不為之妙用也。是 故君臣師弟父子之儀。臣南君北。正治正明。 無為無作常然之道。為南方离。离中虛為虛
無。為日為明。在身為眼目為心也。是故周易 云。离法心故。然法無住處。法無所得。法非 眼耳鼻舌身心。亦不離也。今如來以方隅而
顯法。令啟蒙者易解故。若不如是彰表令生 信者。啟蒙何託。有言之法皆是託事以顯像 故。得意者法像俱真也。言默皆契。此位主慧 波羅蜜。餘九為伴。
[0816a28] 第七西南方已下可四行經。於中十法如前。 一舉佛剎方面者。在西南方。申未兩間為坤 位。坤為土。為信順。為淨。為負載萬有。為生
養為圓滿也。二舉佛剎遠近。義如前釋。三世 界名寶色。為明此第七信心是方便波羅蜜成 就慈悲門故。託此坤位為其母也。明常以慈
心育生如母故。以法寶利人。世界名寶故。為 明以法寶利生之業以成自世界。來生感果 在中故。表業表法。總如寶故。四舉佛名號者。
佛號最勝智。明此信位慈心增勝處眾治人 令信順故。佛號最勝智。又大悲圓滿如土像 故。荷負眾生資養萬物。如大地故。名為最勝
智。五舉上首菩薩名者。名為精進首。為明大 慈增勝如母處眾利生心無疲倦。名精進首 也。餘義如前。此位主方便門。餘九為伴。
[0816b14] 第八西北方已下可四行經。於中十義如前。 一舉佛剎方面者。在西北方。是乾卦。乾為金。 為堅剛。為父。二舉佛剎遠近。義如前釋。三舉
世界名色者。金剛色。明此信位是第八願波 羅蜜大堅固力故。號金剛色故。寄託此乾位 為金。為堅剛也。又以智增勝故。四舉佛名號
者。佛號自在智。明此第八信心位同八住八 地智增自在故。像其乾。為天為父。明智自在 義故。五舉上首菩薩名者。名法首。明此信位
智增勝故。以法利生故名法首。餘義如前。此 位主願波羅蜜。
[0816b25] 第九下方已下可四行經。於中十義如前。一 舉佛剎方面者。在下方。下方最下是風輪際。 甚堅密。假設有大力士。以金剛輪向下擊
之。然金剛碎如微塵而風輪無損。以堅密故。 能持世界。明此信位是第九力波羅蜜。信當 九住九地法力成就教化眾生。荷負一切而
心堅固。如風無損。二舉佛剎遠近。其義如前。 三舉世界名色者。名頗梨色。此寶有青黃赤 白。然舉此下方色者。是白如似水精明風能
簡穢是白淨義故。又取法身妙智為最上故。 四舉佛名號者。佛號梵智。明智風是淨義。梵 者此云淨也。明此位進修增勝以白淨大智
用利自他故。五舉上首菩薩名者。名智首。明 第九力波羅蜜。九住九地信心善慧成就以 智利生。故名為首。又下方者。是禪定義。安靜
義。謙下義。是根本智。上方者。觀照義。如日 月處空而照物故。餘義如前。此位主力波羅 蜜。是法師位。
[0816c14] 第十上方已下可四行經。於中十義如前。一 舉佛剎方面者。在上方。明有日月眾星處虛 空而照萬有像其智也。處法空而照諸根。以
此表智波羅蜜二舉剎遠近者。義如前釋。三 舉世界色者。平等色。為上方虛空界表法空 無相平等也。為信心者。法空之心現前有念
法空之情故。名之為色。四舉佛名號者。佛號 觀察智。為明上方虛空有日月星辰下照萬 有。明信心者。智照自他身心。皆無有體性。如
虛空故。如光影無體質故。是故名為觀察智 佛。五舉菩薩上首名號者。名為賢首。為明信。 此十種世界及佛名號總是自心之智所見妙
理。號之為世界。法空之智。號之為佛。故智所 行行。號為菩薩。總是隨見隨行進修立名。有 此十法故。得是十法。名為賢首。如上所有世
界遠近云十佛剎塵者。即明佛剎重重相入 如光影像。迷之即心障無邊故。舉剎塵為遠。 悟之即無盡佛剎在自身毛孔中。如影重重。
以迷處便言遠在他土。以悟之人法處。名之 從他方遠剎而來。總明迷悟上作遠近之名 非佛剎法界中有遠近之事。菩薩來眾其數
亦云十佛剎塵者。即言心。能信普賢行智隨 根欲菩薩行無盡重重遍諸剎土教化眾生以 成其數。既信之已。決定身能如是行之故。以
是義故。十方菩薩各舉十佛剎微塵者。是斯 義也。明一一菩薩行無盡重重滿諸剎土教 化眾生故。應如是知。如是信解。此已上答前 莊嚴佛法性佛剎佛住佛剎等。
[0817a13] 第四長科中文殊師利舉法演說分者。於此 分中。義分為七。一文殊師利已下兩行經。明 文殊觀眾。二諸佛子已下可三行經。明歎四
種佛剎不可思議。三何以故已下可兩行半 經。明諸佛隨根說法調伏。四諸佛子已下可 三行半經。舉佛身業名色相壽命脩短等。隨
根之法化眾生故。五諸佛子已下舉佛名號。 先舉此處四天下次及三千及周法界名號不 同。初舉十千。次漸增廣。乃至無量。十千者。
是初首數之一終。為明佛號普遍諸名字故。 令諸眾生了知一切名字平等清淨無分別好 惡故。已下直至品末。六諸佛子已下可四行
經。是都結此土。他方例然。七如世尊已下舉 世尊往因所行。今為眾說。此已上答前二十 八問中。四種佛剎出現及名號遍周已下四
聖諦品。即如來說法遍周十方世界所說法 門。不離四諦義故。又此如來名號品。非但論 名號遍周。但是如來身口意業總皆遍周。文
殊師利菩薩略而都舉。如前文中云。諸佛子。 如來於娑婆世界諸四天下種種身種種名種 種色相等。如經廣明。即明此品總答如來身
語意業一切遍周。從此品文殊師利舉佛果 海身語等一切遍周。令大眾自信己身同佛 三業。入如來性海等。如來智發迹進修經過
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直至如來出 現品。是其一終因果。此名號品是始初入信。 名號遍周。即一切名。總是佛果。出現品是己
身自修行行滿之果。是故如來放眉間光灌 文殊頂。使令問佛出現果法。放口中光灌普 賢口。使令說佛果德。始明行因果徹故。明文
殊普賢理智妙行此齊體也。離世間品法界 品。雖在其後。為文字相排似有前後。總是前 後相通徹法故。總是一圓滿法故。如法界品。
是此一部經之大體。為一切凡聖之本元也。 前初會信佛果即以如來并普賢為首。即明 以已成之佛果及已行之行果生信。今以自
已入信修行門。即以文殊師利及如來名號。 并四諦法門。為所信之因果。即明以妙慧法 門及名言而修學故。
[0817b22] 問曰。何故如來不自說 其教。何用放光令菩薩說。
[0817b23] 答曰。如來意令當 位菩薩說當位法門。令修學者知分劑易解 故。文殊常與一切諸佛及一切眾生。作信心
之因。成妙慧之本母。普賢菩薩常與一切眾 生。作修行之因。以此二仁成就菩提無作智 果大悲之海。今二仁自相對問說。如來出現
品。明是修行者因果始終圓滿前後因果性 果智果行相徹一體故。明從此品至出現品 文殊普賢二行因果。信心者。修行位滿體用
徹故。令後學者易解故。如有兩品經。如來自 說。前已述訖。明是佛果二愚。至佛方明。
四聖諦品第八
[0817c06] 將釋此品義分為三。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 意。三隨文釋義。
[0817c08] 一釋品名目者。諦者實義也。明如來說四種 實義令諸眾生起信解故。
[0817c09] 問曰。何故不說多 但云四。
[0817c10] 答曰。此四種諦義總攝多故。為明一 切世間不離苦集。一切出世間不離滅道。滅 盡諸苦名為滅諦。滅盡涅槃名為道諦。三乘
涅槃無餘可得。名為道諦。以二乘趣寂。菩薩 多生淨土。又推淨土在餘他方。又云。菩薩留 惑潤生故。若不故留煩惱。還應必有涅槃可
證。或有他方淨土可生。是故三乘涅槃皆有 可得。又閻浮提成正覺佛。木樹草座。是化 佛。上方摩醯首羅天紅蓮華上佛。是實報。智
皆有忻厭故。是故曰三乘四諦厭苦集忻滅 道。名四諦法輪。此一乘經言四聖諦者。是其 實義。何以故。達苦性真無厭故。無有他方別
佛剎別淨土故。無有染淨涅槃生死忻厭故 修道者。住如法。修如法。不厭不著。不忻不 取。一如法界無去來性。無住處性。身塵毛孔
心之及境。皆稱法性。如是信解。如是修道。以 是義故。一乘四聖諦。三乘四諦。各各差別。各 有信解。如來依根方便設教。皆非凡夫能立。
如今修道者。但隨自信解力便處即作。不可 例然。如法華經。為聲聞人說四諦法。為緣覺 乘說十二因緣。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亦是
如來隨時之說。如此經十地品。五地菩薩作 十種諦觀。以四聖諦為體。六地菩薩作十種 十二緣生觀。此是如來隨位進修之法。大要
總言。此四聖諦十二緣生法門。但一切諸聖 一切凡夫起信樂佛法心道未滿者。皆從初 心觀自他苦故。發菩提心樂求道法。但依大
小勝劣不同。四諦十二緣各別。但一切世間 法。四諦義無不該通。此是如來語業說法遍 周故。如瓔珞經立九乘法門者。意明三乘參
用四諦十二緣各自得道差別。其九乘者。一 聲聞聲聞乘。二聲聞菩薩乘。三聲聞緣覺乘。 如是三乘同觀四諦十二緣法。各自得道不
同。如是三乘中各有三通為九。通此法界不 思議乘。於解脫中道總有十乘。皆得究竟。無 三界苦餘諸道門。皆是人天世間生滅之法。
設得少樂終竟不離苦本。三乘雖得出三界。 其道未真。未是佛果乘故。
[0818a19] 二釋品來意者。為明前名號品是說如來身 業隨方名號不同各別。此品說如來隨方語 業。隨方說法不離四聖諦故。此品須來。
[0818a22] 三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經文。於中總有十 二段經。從爾時文殊師利已下十一段。是通 中心并十方。正說四聖諦義各別不同。末後
一段。是總都說十方世界無盡名目。皆是四 聖諦為體。從此四諦上分作種種法門。五蘊 十二緣總在其內。八萬四千塵勞解脫。總在
其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