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 Huayan Jing Lun 新華嚴經論
Scroll 3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十長者李通玄撰
[0925a19] 第六段又普眼菩薩聞如來稱歎普賢清淨功 德有三十二行經。於此段中復分為七段。一 爾時普眼菩薩已下至俱亦不見有三行經。
明普眼菩薩以十不可說三昧求覓普賢亦不 能見分。二時普眼菩薩已下至悉皆不見可 有三行半經。明普眼菩薩從三昧起白佛不 見普賢菩薩身語意業及座分。三佛言如是
已下至至於法界究竟邊際有十二行經。明 佛為普眼稱歎普賢三業甚深不可以能出能 入三昧能見分。四善男子已下至無空過者 有三行半經。明佛為歎見聞親近承事普賢
菩薩利益無空過分。五爾時普眼已下至頭 頂禮敬可有三行經。明普眼等及諸菩薩皆 渴仰普賢三稱南無頭頂禮敬分。六爾時佛 告普眼已下至即當得見普賢菩薩有六行半
經。明佛更勸普眼等大眾更致禮敬遍想法 界推求普賢菩薩如對目前分。七是時已下 至皆見普賢大士有一行半經。明普眼及諸 菩薩大眾依佛勸勅更加禮敬普賢知時欲為
現身分。已上三十三行中七段經不見普賢 菩薩。意明普眼等諸菩薩以出入三昧不得 見普賢三業及座境界故。舉幻術文字中種 種幻相所住處喻。明幻術文字之體了無處
所如何求之。不可將出入三昧處所。求之 去彼沈寂生滅。却令想念明想念動用自體 遍周用而常寂非更滅也。以是普賢以金剛
慧普入法界。於一切世界無所行無所住。如 一切眾生身皆非身無去無來。得無斷盡無 差別自在神通。此明任物自真稱之為神。不
為不思不定不亂不來不去任智遍周利生自 在知根應現名之為通。萬法如是無出入定 亂。方稱普賢所行三業作用及座。如十地 菩薩座體。但言滿三千大千世界之量。此
普賢座量等虛空。一切法界大蓮華藏故。明 知十地菩薩智量猶隔。以此來昇此位。如 許乖宜入出。如許不可說三昧之門。猶有
寂用有限障。未得十地果位後普賢菩薩大 自在故。故三求普賢。三重昇進。却生想念。方 始現身。及說十三昧境界之事。意責彼十地
中猶有求於出世習在於世間生死境界未得 等於十方任用自在。以此如來教令却生想 念去彼十地中染習出世淨心故。此明治十 地緣真俗出世餘習氣惑故。已上意明治十
地菩薩緣真俗二習未亡寂亂二習未盡於諸 三昧有出入習故。未得寂入生死猶如虛空 性無作者。而常普遍非限量所收。一切眾生
及以境界以之為體。普賢之智猶如虛空。一 切眾生以為其體。有諸眾生自迷智者。名為 無明。普賢菩薩隨彼迷事。十方世界對現色
身。以智無體猶如虛空。非造作性。無有去來。 非生非滅。但以等虛空之智海。於一切處啟 迷。智無體相。能隨等法界虛空界之大用故。
豈將十地之位諸菩薩以出入三昧有所推 求。云何得見。是故如來為諸菩薩。說幻術文 字求其體相有可得不。求幻之心尚不可得。
如何有彼幻相可求。是故將出入三昧及以 求心。而求普賢大用無依善巧智身。了無 可得。是故如來教諸菩薩却生想念。慇懃 三禮普賢菩薩。方以神通力如應現身明智
身不可以三昧處所求為智體無所住無所 依故。若想念願樂即如應現化。無有處所 依止故。猶如谷響但有應物之音若有所求 即無有處所可得。佛言普賢菩薩今現在此
道場眾會親近我住初無動移者。明以根本 智性自無依名為現在此道場故。為能治有 所得諸見蘊故。以無礙總別同異普光明智
與十方一切諸佛大用體同。名為眾會故。無 邊差別智海一時等用。不移根本智體無依 住智。名為親近我住初無動移故。云稱南
無者。明歸命信順故。約法以南為离。為离中 虛以虛無故。即明离為日。离主心。以心達虛 無之理。即心智明故云南無。表歸命信順虛
無之理智故。是故善財南方詢友者。義亦 如然。龍女南方成佛義亦如之。但達虛無之 理智。十方總南無。若執諸法作實有者。十 方總北故。餘文自具。
[0926a08] 第七爾時已下一段有十九行半經。普賢欲 現身分中。復分為三段一爾時普賢菩薩已 下至示現一切三世諸佛有七行經。明普賢
菩薩如應現身分。二是時普眼菩薩已下至 如見十方一切諸佛有兩行半經。明菩薩大 眾得見普賢。菩薩歡喜如見十方諸佛分。三
是時已下可有十行經。明諸菩薩信解力普 賢菩薩本願興雲供養光明普照息三惡趣令 諸菩薩入普賢行分。如普賢菩薩如應現身
即見故。將出入三昧求即不得見。明無出入 智不可作出入三昧求故。自非位合道同智 自會矣。想念而見。且是如應現身故。然後方
會其本身也。餘義如文自具。意明無依住智 是普賢之大體如應現身是普賢之大用。
[0926a22] 第八爾時普眼菩薩已下一段九行半經。明 普眼歎普賢十種廣大住如來歎普賢十廣大 功德。其義如文稱歎。
[0926a25] 第九四十五行經。明如來令普賢演說十大 三昧。於此中復分為八段。一爾時如來已下 至當得出離有四行半經。明佛令普賢說十
大三昧。二何者為十已下至無礙輪三昧可 有六行經。明如來先自說十三昧名分。三此 十大三昧已下至當說現說可有一行半經。
明此三昧十方三世諸佛共同所說分。其三 昧名如來自說者。意明如來是三昧之體。令 普賢說三昧之功用者。明普賢是三昧之用。
以明佛果位中體用圓滿故。此約體名佛。用 是普賢。此位會體用自在故。四若諸菩薩已 下至名一切法自在可有四行半經。明佛歎
若聞此三昧愛樂修行名得佛自在分。五此 菩薩已下至普了一切佛所說有九行半經。 明修學此十三昧者得於一切法無所著自在 善巧轉佛法輪分。六此是諸菩薩法相門已
下至是以佛神力嚴淨一切世界門有五行半 經。明佛歎修此十三昧能入十種法門分。七 若菩薩入此三昧已下至示現種種廣大神通
有十二行半經。明佛歎若入此三昧得大方 便利用示現成佛不捨修菩薩行分。八是故 已下一行半經。明如來勸令普賢說此十三 昧德用自在分。其中文義如經自明。如此
十定品。已後十一品經意。以十地中所得出 世大悲智成。處世大悲智。令差別智圓滿自 在。方成普賢行具足。以出世悲智是佛果。處
世差別智悲。是普賢行。是菩薩道。至出現品 二行方終。
[0926b24] 第十爾時已下有十段經。說十種三昧自在 分。於此文中初普光明三昧中約分為四門。 一釋三昧名。二明三昧之體用。三舉三昧之
境界。四隨文釋義。一釋三昧名者。何故名為 普光明三昧。三者正也。昧云定也。識心不現 名之為昧。正智遍周名之為普也。照迷破惑
名之為光。法無不達名之為明。二明三昧之 體用者。明此三昧以法身根本智為體。十種 無盡智為用。以此義故。佛自說三昧之名。普
賢說三昧之用。三舉三昧之境界者。於此初 三昧中略舉境界。分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 蓮華。現身遍此蓮華之上結加趺坐。於其身
中復現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百億四天下。 一一四天下現百億身。一一身入百億。百億 三千大千世界。於彼世界。一一四天下現百
億。百億菩薩行一一菩薩修行。生百億百億 決定解。令百億百億根性圓滿。一一根性成 百億百億菩薩法不退業。然所現身非一非
多。入定出定無所錯亂。如是後倍後倍增廣。 具如經說。此是初三昧之境界。意明身土重 重重重相入遍周廣大無盡限故。四隨文釋
義者。於此段中略舉十義。一普賢菩薩承如 來旨說此三昧不自己功。旨者意也。二重舉 三昧名。三舉菩薩十種無盡智。四明如是菩
薩能發十種無邊心。五明是菩薩有十種入 三昧差別智。六明十種入三昧善巧智。七舉 羅睺阿修羅王不壞本身現變化身喻。八明
菩薩深達心法如幻法門。九明比丘觀察內 身不淨不壞本身如故喻。十明菩薩住此三 昧觀察法身見諸世間及世間法普入其身。 如上修學普光明三昧。以觀法身根本智為
體。以十無盡智為用。以發十無邊心。為所行 之行以十種入三昧差別智。為三昧同別自 在之力。以十種入三昧善巧智。令三昧身一
多佛剎眾生剎現在身內不廢自身。常復如 故。復於身內現無量身。度眾生及供養諸佛。 如下文云。住此三昧觀察法身。見諸世間普
入其身。於中明見一切世間及世間法。於諸 世間及世間法皆無所著。為以法身。性自無 內外大小中邊量故。法如是見故。法如是無
著故。為從法身無性無相理所現世間及世 間法皆如影幻體故。為世間及世間法皆法 身一味無二相故所有報境皆如影像重重不
礙故。如羅睺阿修羅王者。明能攝日光令世 生惱。以羅云攝。睺云惱也。阿修羅云無天妙 戲故於中化事。如經自明。
[0927a12] 第二妙光明三昧者。於此段中四義如前。一 釋三昧名。二明三昧之體用。如下自明。三明 三昧之境界。四明隨文釋義。一釋三昧名者。
為明法身理智體淨能現妙光。以立其名。二 釋三昧之體用者。明此三昧還以根本智為 體。幻智為用。三明三昧之境界者。以入三千
大千世界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於一一世 界中。復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身乃至一 一身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具如經說。
乃至菩薩身中。能現一切聖凡國土。更相照 現重重相入等。是此三昧之境界。具如經明。 四隨文釋義者。復分為二。一長科經意。二隨
文釋義。一長科經意者。於此段中長科為十 段。一佛子已下一行經。是普賢菩薩告眾 重舉三昧之名分。二佛子此菩薩已下至種
種諸法亦不壞滅有十一行經。明入三昧境 界廣狹身土照現互相涉入光影重重不雜亂 分。三佛子譬如日出已下至亦不離水有八行
經。明以日光照現七寶山及大海水及山間 以此日光影更相照現影像重重無盡光影喻 分。四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下至恒不捨離有 五行經。明如是菩薩住妙光廣大三昧不壞
世間相不壞真性二俱不住二俱不壞分。五 佛子譬如幻師已下至本日不滅有七行經。 明以幻師幻作日月年歲長短不同不壞本日 喻分。六菩薩摩訶薩已下至不壞彼多世界
有十七行經。明菩薩入此妙光大三昧能一 多世界更生互相涉入各不妨礙分。七何以 故已下至是名住大悲法者有十一行經。明 菩薩住無我法於諸法自他境界身之及心無
所妨礙分。八佛子已下至無退轉故有六行 半經。明此菩薩以不可數世界入一世界。善 知無數眾生差別。菩薩趣入差別。佛處處出
興。皆現自身。於彼一一佛所修行諸行而身 彼此無去來。能同異自在分。九如有幻師已 下至後不亂初有五行半經。明以幻師喻菩
薩實智所生如幻喻分。十菩薩了知一切世 法已下有二十行半經。明入此妙光明大三 昧得智幻門自在分。二隨文釋義者。此一 段以根本無作智性自遍周。以如影智顯現
諸境。自他相入一多自在。由根本智故。多入 一中。如影智故一現多境。各身色相狀差別 故。如世界所因者。今生修是來世因。世界建
立者。明各各世界建立法則故。世界同住者。 一世界中有多類眾生同住。世界光色者。或 有眾生於佛光中住故。如此日月星。是帝王
及人中眾生。共業所化精光昇上。復有天住。 居其中故。世界往來者。於虛空中持轉往來。 此菩薩悉知。如八部神名。如初會中已釋補
特伽羅法者。數取趣。明數取惡法趣於苦果。 摩納婆法者。教儒童法。餘如經自具。
[0927c05] 第三次第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者。於此 段中約有三門。一釋三昧名。二釋三昧體用。 三隨文釋義。一釋三昧名者。何故名為遍往
諸佛國土神通三昧者。為此三昧以理性自 性遍周。則智用自體遍周。以智用自體遍周。 則神通遍周。此明約理智自體遍周。以如幻
智應物動寂。依根本智恒無往來彼此延促。 以此立名。名為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二 釋三昧體用者。此三昧以法性身為體。以根
本智起如幻智為用。此如幻智如空谷響應 物成音自無體故。以此二智以法性為體俱 有德用而無所依。乃至一切眾生心本來如
是故。但為智自無性。不能自了逐境成迷故。 以止觀二門照之。迷解依本此約法身為止 體。約觀十二緣生。成智體用。明定能發慧觀
能起智三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一長科經 意者。於此段中長科為四段。一佛子已下至 神通有一行半經。普賢重舉三昧之名分。二
佛子此菩薩已下至至於究竟有十六行半 經。明入三昧延促自在無所分別於諸法不 忘失分。三譬如日天子已下至亦復如是有 三行半經。明舉日天子照臨四天下晝夜無
生滅喻分。四佛子已下至善巧智有一行半 經。明都舉已上總結其三昧之分。已上文義 自具不煩更釋。
[0928a01] 第四清淨深心行三昧者。於此段中三門如 前。一釋三昧之名者。何故名為清淨深心行 三昧。以菩薩已修空無相之理智。得身如理
智遍周之身。起前理智遍周之身。以善巧智 加行深心供養。隨所供養一切諸佛香華蓋 等十事而心不壞。法身智身無作無想是故
以立其名。二釋三昧之體用者。以法身根本 智為體。起方便善巧智興十事供養等眾生 數佛為用。三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一長科
經意者。於此段中科為四段。一佛子已下有 一行經。明普賢菩薩重舉三昧之名。二佛子 此菩薩已下至不分別如來出世及涅槃相有
十八行半經。明以香華蓋等十事供養等眾 生數諸佛分。三佛子如日中陽焰已下至皆 是想心之所分別有七行經。明舉日中陽焰 喻菩薩得知如來出興滅度分。四佛子此三
昧已下至善巧智有十行經。明入三昧如夢 中所見境界憶念不忘為人善說喻分。四隨 文釋義者。其義如文自具但入觀者善得其
宜。先須入無思無心定。得法身之理。稱虛空 之性。方可於根本智方便智興供養心。起止 俱亡須得自在稱理智而為之也。若但修空
無相法身。即於智不能起用。若但一向生想 不見無相法身。即純是有為。一一依此十定 次第方便。一一經文自具明矣。
[0928a26] 第五知過去莊嚴藏三昧者。於此段中三門 如前。一釋三昧名者。何故名為知過去莊嚴 藏大三昧。此菩薩入此定中。能知過去諸佛
出現劫剎諸佛出現法門。以嚴自心根本智 具差別智。以此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