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Shengman Bao Ku 勝鬘寶窟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勝鬘寶窟

[0001a05] 所謂一乘大車則是法王是以四辯旁邊欄楯總持愛見[-ㄙ+][*]般若夫家窮匱無量生死饕餮鏡像身世火坑於焉

[0001a16] 法王鹿金彩無非西方東方贊成皆是所以

[0001a23] 勝鬘夫人後宮本地慈悲虛空契機獅吼了義無畏照臨周朝之一祇園影響巨擘號曰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大方廣獅子吼一向決定一乘唯一佛乘真實大方便種種之一即是是以是以大方廣至理茫茫譯語讀者往往

[0001b09] 嘉祥大師遐方龍樹鷲峰迦旃智囊舍利春鳥滅後法門於是頹風不振教理發意指歸若干真詮立言十萬玄旨便開金萬重至今華夏既已烏有未曾回祿雖然書寫寶藏於是廣布剞劂男女攝受仁賢一乘

[0001b28] 元祿十六季冬沙門和南

勝鬘寶窟()
慧日道場沙門吉藏

[0001c05] 豈止勝鬘之一方等宗要古今經論
聖旨群生

[0001c10]  釋名 緣起 宗旨 四明不同 分齊

[0001c12] 釋名二明 釋名眾經所以至理無名聖人 無名相中眾生假名令眾生
名相無名繩梯 寂寥名相大宗 本意所以起行
解脫果龍樹五百不知 解脫法華經如來經典 度脫諸眾生所以至人說法
一部 一部一部 利根猶如龍樹
觀經題目便 未解鈍根不能 便利根堪能
一部使不同是故 題名令眾生諸法 一部邪正內外差別
名字韋陀外道般若涅槃 三墳五典震旦大小二乘天竺聖教如是因緣是以聖教
題名有人 十五歎佛勝鬘師子吼 十五分為十四自利
利他勝鬘師子吼第十五 利他行一乘大方便方廣十四 利行所以次第
一乘即是第五一乘大方便初四方廣即是無邊 聖諦如此分配
就此淨名經 以此勝鬘師子吼 以此勝鬘師子吼經
付囑然後 勝鬘師子吼勝鬘 師子吼一部一乘大方便
淨名維摩經不思議 非但不思議品以為不思議解脫乃是通名一部淨國
供養不思議 一乘非唯一乘以為一乘 釋名
人法勝鬘 師子吼人法 一乘大方便方廣
一乘大方便 體用勝鬘師子吼一乘大乘 大方便別名方廣大乘
通稱勝鬘方廣 能詮 不二不二
無異攝受無異正法 次第法身 大士後宮
闡揚大教是以勝鬘所以一佛 自說弟子諸天仙人化人
佛說勝鬘眾經標題大明二種一者說經弟子
使弟子 師說使師資是以師從明法
如此釋經而立阿彌陀 佛經三從文殊般若
所為 女人一乘使以上
成佛威德是以 人名勝鬘外國名為 摩羅華鬘
而言勝者之上故云勝鬘勝鬘 父母世間殊勝 人生首飾
波斯匿王兒息 國民歡喜寶華 從此勝鬘
華鬘勝鬘 形勝絕倫華鬘 勝者
聰慧利根世人故云 波斯匿王愛惜聰敏故云勝鬘
世事純陀 所立維摩無垢稱須菩提 空生世俗大士
莊嚴華鬘為首故云勝鬘涅槃優婆夷故知 法身同事美名
四體 般若照則 借喻勝鬘
一者四體二者 莊嚴行為四體果地 平等大慧名為平等
以外果地一切莊嚴名為 法師勝鬘大士三乘 法身二乘首飾三乘
端嚴一乘維摩經 華鬘竺道生為首束髮 使深心深入實相
實相端嚴 涅槃經諸眾生得佛
三昧七覺 維摩深心華鬘 勝鬘
菩薩解法不同智度論 肉身法身淨名大意 有人
法身勝鬘 法身淨名天女身子多云 法身勝鬘不愧故知
法身依法觀世音知法 知法法性真如法身初地便 法身六根清淨地前菩薩
故經云得無法性 便證法攝論涅槃經 名曰優婆夷位階十地安住不動
王后四海 先導入佛 生身師子吼勝鬘舊名
勝鬘師子吼 外國師子漢書中說 黃色五色黃色
形容不過威猛 法師思益經師子吼多義 一如修行無畏決定
所行所行無有名師 無畏世俗見大神氣 勝鬘對於縱任
闡揚妙法無所畏淨名無畏 師子吼無畏不畏 亦復如是不畏百獸
百獸生畏大士不畏他者 弘道不畏外道 天魔師子吼決定
師子性情師子 使邪曲即是菩薩教義 究竟究竟究竟即便
下文師子吼一向一向 決定菩薩說法弘大 群生無不無不下文決定
一乘了義摧伏非法惡人是故名為 師子吼師子吼十一一乘大方便至道
故稱運用自在依法 大乘多羅十七第十四 以此法門顯示如來無上菩提究竟
二乘究竟究竟果德名曰 法華宗要一對
是故如法聲聞四諦 緣覺十二因緣菩薩波羅 是故故云唯有無有
無有是故如法 事實 相違云何
相違通明通明 之一即是一乘二乘二乘 非真實之一
何以得知之一 法華經一佛乘眾生說 無有緣覺聲聞
之一佛乘人手諸子 一說方便唯有
有餘方便真實 所以然唯有無有而言 方便唯有無有而言
二者方便如是如法廣說二者三明 三緣三教三乘人執
是故會三歸一如下 一乘歸一是故 四者本來所以如法
諸法本來寂滅法華三乘 同一真如法身是故五者即是達觀體悟即是一相三明
化眾生常有是以如來具有 二鳥捨離三緣一緣
非一大品諸法非但 三乘獨一菩薩故知未曾 非一大方便
法華第十三一切諸佛方便 法門大菩提眾生說 聲聞辟支佛善法大菩提
一乘真實眾生說四乘方便 正解所以一乘 便一乘三乘起用
結束佛教始終 一乘大方便法化 善巧故云方便方便
進趣方便見道七方便善巧 方便十波羅蜜善權方便 三等方便造作善巧
方便十二巧方便 一乘方便方便 一乘方便有人
第四方便 進趣方便有人 十五初四
第五進趣善巧善巧攝益作用善巧 便若爾方便十五
一乘可是如來藏 法身云何如法 既有便一乘經既是無上
菩提方便四乘權實 體用增減 大方廣上來今次大方廣
華嚴大方等故知方廣大乘 通名所以勝鬘 方等是故勝鬘即是
方廣依法第三 大乘隨順眾生住持成就 大乘無礙方廣
一乘無德 無限
即是涅槃七善 知法知法十二部經 十二部經明證
天竺修多羅翻譯非一傳譯 多用翻修多羅分別 論及四分律現今天竺縫衣
修多羅翻修多羅仁王經 三藏翻修多羅 驗方
世間貫穿攝持諸佛言教 法相大同 起行
行為翻譯 方音便 根本四分
翻譯判罪 教門是以佛法制罪教門四分律十誦律如是根本
以為涅槃法華 翻譯教門 五經是以佛法教門亦稱
涅槃經隨俗隨俗釋義 先賢古今 名為佛法三世諸佛隨感去留 古今不可改易

[0004b26] 第二說經緣起淨名 諸菩薩見聞無不有所 唐捐勝鬘既是法身大士隨感
現形法身 何等因緣 演說略明二種
國內男女宿昔勝鬘 大乘眷屬使善根成就 願行乃至佛神力二者
一切大乘使大乘十五 無不無不進路 退究竟一乘成佛是以第十六
一切決定了義明證 故知二種國內 虛空勝鬘演說
國內所有人民 大乘是故有別舍衛 阿難帝釋天上人間是故

[0004c15] 宗旨中有宗旨二明同異十五 旨趣一乘所以然二義一者
觀經十五 一乘是故一乘 如法三世諸佛略明五乘
法藏不同 譬喻品有所無上菩提菩薩譬喻
唯有故知 有所作為一乘法華 若爾便
般若一法五時一乘無二 至道唯一說法 病人有無
經略法華廣明 法華種種權實 有無不可不同
大人出品修習 小乘如是等人 佛慧明證菩薩
無生無生常有大乘 無生一乘使成若爾一乘法何故文中三乘
一乘權實無退 能化實則自行 三緣第二
同異一乘境智 二門例如法華會三歸一 二智歸一實智
名為下文一乘菩提菩提大乘境智有人因果
因果因果如下二乘歸一 三乘四智
縱任自在嬉戲快樂 大乘以此法度因果因果
大乘文殊禮經 諸佛虛空虛空無相因果 云何體悟
因果令人四句 因果江南法師三義解惑辨明
解惑 自性清淨本無歸一三義聖諦解惑即是
自性清淨解惑其二一乘 明滅修行其三古人 三義初一
不同三義 古人不見 三義所以十五
一乘

[0005b12] 差別一明 明教不同泥洹真法眾生 不同大明二種
香積佛土佛事無言 世界無識 娑婆國土現形
大宗無名相中 名相令眾生無言 至理無言無言不得
有言有言不可無言 二見大品二者無道涅槃無明堅執妄說
正教名為外道腐敗種子是故 二見 滿十方名字天女
身子解脫無言解脫解脫解脫解脫 無言解脫無言而言無言
有言無言而言無言無言非理 法華無數方便引導眾生離諸著
像法疑經出世乃至涅槃 一字大集經菩薩一切法 菩提所謂一切法法師
失真和上 登高門人不住
無得為主深經群生 所以然眾苦執著 三世諸佛令眾生
所以無著著者眾苦 執著決定分別定分煩惱 因緣即便業因緣故生老病死
有所得人學佛無始任運 佛法為著 復生堅固苦根無由解脫
弘經利人行道自行 說教大意明教不同土人頓教漸教不定教
華嚴漸教鹿苑乃至涅槃 次第二種 之外勝鬘故此經過大品
法華涅槃一乘 涅槃雖說一體三歸 法華
涅槃 三教楞伽法鼓以此 法鼓之前何以法鼓
衛城波斯匿王大乘 書報故知法鼓 之前楞伽經第四卷云神力建立
二智滿足諸菩薩宣說如來藏 勝鬘夫人威神如來 以此故知楞伽在此南海楞伽
山頂大菩薩八識一乘 無相常住如來藏法鼓大迦葉 常住化城窮子
法華波斯匿王擊鼓因為 說法在此前後三教五時 五時四宗因緣
假名如是法華 菩提留支至於即世佛教 滿聲聞菩薩既有
不可排斥眾生 小二須知至道未曾緣故 名為隨順緣故假名因此
大小了悟至理不住豈可大宗三藏大小何等大小
一直菩薩為此 菩薩藏得名 從小小人
從小如法諸眾 我身我所即便信受如來修習小乘如是
佛慧聲聞藏一本聲聞退 為此聲聞藏之中
菩薩未曾大乘是故名為大小二乘三藏三藏
修多羅修多羅藏 何故修多羅 三藏一切修多羅本教
戒行名曰毘尼二者阿毘曇 種種雜說修多羅廣說戒律名曰 阿毘曇涅槃經
甚深戒律輕重毘曇 分別法句故知能詮本末不同是故

[0006b14] 分齊天竺二種不同龍樹 天親涅槃預科分齊震旦 淨名
解法適時 悟道隨時 大乘論利益使得
佛心中論諸法決定諸法 無量方便眾生根性亦復隨機執著末代相承
不同略明一分 第一初五結集緣起第二
久已壽量接化第三說偈言 方便顯德起信第四調伏大願契理成分第五聖諦
契理第六勝鬘夫人 第七祇洹付囑 奉行有人
舍衛舍衛出家人 在家人舍衛佛住菩薩 住處舍衛須達
說法 一一三分乃至 序分十五以為正宗
流通分第二三分爾時世尊祇桓名為序分爾時世尊 天帝廣說正宗告天
讚歎勸學付囑流通古舊相傳三分流通清淨心歎佛 序分如來妙色十五
光明以下流通分所以 聖人說法有序正宗正說如來大悲無限眾生
當時流通分初中後三分約法 三分放光動地正說
諸法流通勢力聞者 信解序分 正說流通勸持
二者傳經說經正中二者正說護法流通二者勝鬘流通
二序人時 不同二序所謂如來阿難 當時後代如來自說當時阿難
結集在於後代二序二序 不同 眾經大同發起稱為
三從即如阿難如來說經阿難傳經
發起 一向傳經說經之前未有 之後一向傳經一時
二義阿難所立傳經佛說實有化主說經 化主說經法華
十地論法勝在於初時 勝處化主說經 智度論傳經
不定如是命令 傳經波斯匿王發起 不定有人
正宗妙色名為 一明江南五事
住處天親第四教主三藏七事 二明
二簡內外 二字為首內教三分經論 不同弟子歸敬三寶如來
有無佛說實有 傳聞時節教主處所 名字所立文體
具足金光明經 前後溫室聞如是傳法
有所如是我聞要有信心 佛法因緣阿難四問第四問答三世諸佛三世諸佛
如是便何須 相似三世諸佛三世諸佛
徵信有人 諸佛如理 如果如是一切
如法當道如是 如法如是有人 中說如是功德
菩薩如是說教故云如是我聞如是如是誠如聖教如是如是印定
佛法使人生如是有人智度論 如是信義二明信心三明內心可是如是
法稱道理如是聞者 有人阿難未來眾生
阿難既是聖人 所以阿難不同 云何不同我有一者凡夫使
二者學人使使 無學人見流布宣說阿難結集無學
流布宣說不同無我真諦世諦何不宣說無我眾生
如是得標彼此 故知令人 諸佛眾生我有一佛
是故二八自在作用 統御阿難具有二我阿難
懺悔如法 阿難一直阿難歡喜聲聞 阿難跋陀歡喜緣覺
伽羅歡喜菩薩藏人為 是非非一 聞者智度論耳根
意欲和合耳識 耳識生意分別種種因緣所知言說名聞一時
不異感應大明 一者二者四者一者如來
無有二者阿難 還是無有異法 如來一時阿難一時四者
眾生一時如來一時 故云一時 勝鬘不同始終印定
由於名為不得 如來一時阿難一時自有阿難 後方始終皆是阿難
故云一時攝論 平等沈浮顛倒和合 三轉法輪正說正受
何故略明 阿難外道天魔不可 一切智傳經可信二簡師弟
佛法不從 是故稱佛印定有餘 印定不得印定是故
四明舍衛勝鬘 信心父母書報勝鬘勝鬘如來勝鬘歎佛如是展轉
十五由於教本是以 一覺二者覺悟覺察煩惱障煩惱侵害
覺知不為無能 覺悟智障無明 曉得名為無明
無明 法實名為二事無明不了覺知一切善惡無記名為
持地饒益饒益 饒益平等名為自覺 滿自覺
他者二乘滿 四句不覺凡夫 所謂諸佛所謂菩薩二乘
三門 言亡慮絕一化應佛 法佛稱佛三佛之中佛住
普賢觀經釋迦 牟尼毘盧遮那遍一切處佛住 寂光毘盧遮那即是法身法身佛常樂
四德人法人為 四德同性應身淨土化身穢國化佛攝論地前
登地應身應身真如相應 應身應身真如相應 淨土奇特相好菩薩
未見真如八相成道化身 四句金光明三身 二種一者二者
六欲天天住梵天乃至非想 非非想梵住諸佛辟支羅漢聖住聖住憐愍眾生
住舍衛國布施持戒善心 三事名天慈悲喜捨名為梵住空無 聖住聖住
第四佛住首楞嚴三昧十力無畏 大同小異梵住不異天住
天住聖住 更加滅盡正受梵住 大悲天住第四禪聖住
滅盡定一化 釋迦彌陀二者 釋迦天王
猶如天子無量魔王 三月無量悉皆
行住坐臥名為 稱為皆是無住 所在舍衛
六師所居佛住舍衛國 住處別處在家人 家人靜慮欲生
委曲道俗所以舍衛國三藏正音羅摩 名聞仙人名聞在此
仙人故云名聞 具有多寶中人五欲 有法國中
來得解脫國中未來多生人天 解脫果遠聞故云名聞 從來舊翻聞物國好物
名聞十二無物何故舍婆提 仙人兄弟
阿婆提不可 略去略去 舍婆提憍薩羅智度論
國土憍薩羅雪山日種釋子在此憍薩羅未詳翻譯仁王經 六大第一憍薩羅第二舍衛國兩國
釋論不同未詳何故王舍城 舍婆提頻婆娑羅 波斯匿王住舍王舍城
國土有人多人教化 舍衛國賢愚經 十八王舍城中有十二
聰明六師法身 王城生身住舍 迦維羅衛云何舍婆提
舍婆提故云住舍 生身 佛祖雪山國名
婆提夫人后生長生夫人 彌樓太子才藝
死後 雪山西北娑羅 國界空地波斯匿王地界
羅城彌樓即是彌樓 淨飯王世祖合取
佛住舍衛幾年住舍 二十五不見
見佛聞法見佛 真諦三藏舍衛始終王城 未詳阿踰闍國勝鬘
何故佛住阿踰闍國而言住舍佛住舍衛付囑佛住 舍衛大國
舍衛勝鬘 故稱舍衛 佛住應從
勝鬘經印定付囑佛住祇樹給孤獨園第二 一者祇樹給孤獨園
三藏外國鳩摩羅陀童真太子祇陀戰勝舍衛 衛國交戰使戰勝
太子戰勝太子起立 門樓故云祇樹給孤獨園長者 達多有人須陀洹須陀洹果
以為未見須達須達外國語家父乞子神祇善神授與
十二巨富拔濟孤獨 給孤獨黃金 給孤獨園給孤獨
給孤獨悲田敬田給孤獨 未見修善見佛
大權盛德 別處何故 祇陀須達君臣
前後祇樹精舍祇陀給孤 造立精舍廣說須達
男兒已婚第七王舍 見佛初果舍衛 身子與其黃金滿八十
舍衛城一千三藏須達 過去第四此地精舍爾時此地四十萬歲須達
爾時長者黃金寶衣供養第五 那含牟尼 萬歲爾時須達家主長者
滿乳牛以為供養爾時三十第六迦葉佛萬歲須達爾時 長者七寶二十供養
第七釋迦佛 供養彌勒佛出世四十 七寶供養萬歲須達
出家 羅漢第六何故 佛說在於無聲
諸天不足 勝鬘超絕至聖 如來現證天帝阿難
後付唯有阿難 帝釋不足 即此經文如來光明普照大眾
天人修羅經本 波斯匿王 上來結集緣起第二
接化二序上來 第二次發起第一 發起第二感悟
一總夫人 四者歎佛遣使 勝鬘生起次第初中
波斯匿王 故云和悅 和悅月光仁王經月光
三藏而言聞法解悟得法 光明有人波斯匿王同日 佛號日光國人日光大王
月光國人號稱月光父母 勝軍無敵不勝故云 勝軍王位仁王經過去
佛法四住開士十地 波斯匿王佛住舍衛佛住末利夫人
摩利江南中寺法師 博識此間 無物猶存末利有人末利
末利故云末利舍衛城 一日如來
見佛相好具足發信念言 飲食 食時自要使王夫人
遊獵天時暑熱叢林駿在前 迎接
遣使答曰索價
奉上不用 不得洗浴夫人王宮
五百夫人第一能信有人末利釋摩男外道佛法
中說末利夫人 使王夫人思念 豈不沙門福報左右
如是傍人對曰 祇園末利聞已說法 信解十七童子
比丘乞食遊戲夫人夫人 夫人年少
何不舍利弗大迦葉十七中有 禪定天耳岸上 汝等上岸著衣滿瓶
結跏趺坐諸比丘比丘 神通力諸比丘昇空末利夫人 白王我所尊者如是
便說法正信名為 僧祇第九十誦律第三 大法小法相傳
已久中阿含第六善生經廣說 中本起經波斯匿王 小乘故知小乘已久大乘
大乘波斯匿王 擊鼓末利夫人相隨因為法鼓常樂我淨於是大乘
以前籌量 何故 世事邪道正信不得
父母慈愛 父母信解久之波斯末利
勝鬘夫人實行弘大使 一乘久之共相謂言 第二明王夫人
三明見佛第四共相謂言夫妻迭相告發故云共相謂言
夫妻夫人夫人云何得名共相謂言前來因此故云共相謂言
夫人有所即是不必 共相謂言前言夫人始終則是共相謂言天慈理化
故云勝鬘夫人 名位勝鬘夫人末利 夫人異母勝鬘夫人
莫若故云慈愛道法故云 肉身使慧命
故云利根 無德無益
故云利根其內 其外事理內明
未解 何故聰慧言明見佛
第三 可知見佛見佛見佛解法聞法
解法心得無疑 小乘 邪道小乘
未解大乘小乘 真佛道意第四
以內明慧諸佛因緣 及時道心夫人白言 正是時下第三夫人正是
不可勝鬘利益 正是正是國內眾生 正是遣使
夫人勝鬘第四歎佛所以 父母父母虛妄使勝鬘信受是故使勝鬘
生歡喜是故三欲使勝鬘傳教傳教使道意書疏 當前有勞而今歎佛
正應而言夫人則是父母使是故如來無量功德
不能故稱不能盡言 是以勝鬘故云 而言故云無量功德
滿 所得功德功能善行
功德功能內人 第五遣使內人 [-+] 內人
出使人名外國語名相 云石 旃陀羅旃荼羅
善信善信通名善信 未曾有經應作王宮
石女內監使 第二內人 [-+] 既有無生往昔大乘
無生故云無生 不可邊城不可攻戰 所居舍衛附庸
別處既是女人家信 進宮故云君王不在勝鬘勝鬘外緣
第二感悟外緣發起 感悟故此通名發起 一明勝鬘歡喜二明歎佛供養
三明第四第五三業 即是次第生起歡喜 佛德大乘
相關意趣是故歡喜 他國父母使顏色平安萬福是故歡喜頂受內心歡喜
外形頂戴 直言經家 勝鬘自言外國尊長
頂戴敬仰然後故云 然後頂戴領受
讚揚佛德希有由來希有父母道意
莫若佛德超出世間奇特為生希有使而言故云 父母使父母
使猶如所以 一偈多義勝鬘 廣德二者偈言巧妙勝鬘美妙
讚揚佛德是故隨從國法天竺 風化國王父母尊長三寶 讚歎勝鬘國法是故如法
佛音分明三分 第三方便顯德起信方便 起信父母勝鬘
威神眾說信受歎佛授記然後 說法顯德起信
分文第二上半 歎佛下半佛音 父母歎佛音聲故云佛音
讀書不曾何故父母 勝鬘名為 書本勝鬘從父
傳道父母 讚歎造口業勝鬘讀書 未曾有
乃是出世功德故云未曾有 真實審定勝鬘利根 既得何故疑惑領受
世事出世難信世間 未有審定勝鬘聰慧所得不同愚人便信受毘婆沙
聰明二種善說善思應當供養讚歎 不虛則是無上福田供養
真實不虛 恩德供養梵本 真實
修飾供具修行供養 世尊第三勝鬘所以 利益是故
以下 勝鬘在生 如來生死之外
大丈夫高遠以下所以思惟下情測度意地思惟 佛世尊
測度世間一夕 一朝既有生死長夜大覺自覺覺悟世間故云
世間上思測度 測度如來大慈日月故云 世間華嚴無盡平等妙法
充滿如來身寂滅一切 出世哀愍如來出世 眾生世間哀愍
以上世間 在於自專上心 哀愍
決定時下第四如來三家第一 應法涅槃五指師子
慈善根力師子如是不從 勝鬘默念空中見佛 攝論第二應法
勝鬘默念如來應法第三隨心所見無法 宛然須知
一明應時 應儀應時 心念同時聲響相應故云
念力成就如來現身 故云時而空中 第二事理而言
男女後宮不宜 無為無所不為故云空中 無處
十方如來諸法 虛空常行 真法虛空現形水中月
法身勝鬘 佛音未曾有世間 不知知感
世間男女觀經何故宮中 未必在地不可
現形光明顯示無比第三應儀一者 放光二者無比四面大光
圓光常光非常 毛孔放光名為遍滿 虛空通徹故稱便
偏私名為 皎潔眾生顯示 端嚴
相好明了故云顯示天下故云 如常歎佛天上天下十方 無比世間所有一切無有
常光放光奇特身故無比所以顯示 無比勝鬘願求
勝鬘眷屬頭面接足禮 第五勝鬘半偈下半自有見佛不敬具足一身
一身之至勝鬘在地如來云何 內心清淨心
意業歎佛功德口業 如來妙色勝鬘眷屬淨心
淨信煩惱 功德歎佛但是有言 故稱
名為如來 色身三分 第二正說下文十六名字
第一義真實功德不思議一切 大願不思議攝受正法 無邊聖諦如來藏說法
空義真實一諦十一常住 十二顛倒真實十三自性清淨 十四如來十五勝鬘夫人
師子吼十五有別解釋第十六 憍尸迦一切決定了義 一乘十五有別解釋之一
十五十六不出 有人唯有十四第十五 十五十五古今南北開合不同
心所種種異說十五 留意一部大意 相生次第前後
互相無言相生 盛德歎佛發心 歎佛發菩提心菩薩行菩薩
十大受十受 行善是以大願十受 正法攝受護持
攝受正法願行 正法攝受正法雖是一乘攝受一生一乘歸一
一乘一乘所以究竟究竟 聖諦無邊聖諦如來藏如來藏成身明法法身如來藏
所藏真實能藏空義 即是一諦一諦之一可以依憑
生死真實不依生死 顛倒顛倒真實生死 自性清淨煩惱
歎佛自性清淨能信不信則是 種子非法惡人降伏勝鬘師子
次第 大節十五大開二門初十說法護法所以
二者勝鬘當今教主機緣 說法說法 信守就此分為
方便 所以然妙道 止謗演說
歎佛發心授記二受現證出聲大願如來以此三門說法方便方便既成
然後第二次正說 勝鬘說法令人故第 如來有益勝鬘不信
摧伏故第二次護法 方便正說二者歎佛 菩提心十受菩薩行正說二者
一明二明成行接上願行攝受一乘
二者攝受廣大 出生一乘無二收入二者無量二乘究竟究竟
無量三諦究竟一諦 究竟二者第一 聖諦二乘無有三法所謂
究竟究竟究竟無量次之無量中說 法身空義
二者一諦顛倒真實自性清淨煩惱 至此次第第三
前後根性不同如來善巧 非一教門前後四諦 四諦一乘
六度自有 次第相生演說第四明相一乘一切
非一十五一乘四諦 十五無非四諦華嚴一中 無量無量展轉智者
諸佛菩薩不同說法 差別第五無言無言而言十五無言一字
種樹宛然 釋迦摩竭淨名杜口 無言釋梵留意
小參聖旨文字則是堅執 第六古訓使勝鬘勝鬘
十受乃至 徒勞 第一如來真實第一
功德三門一來釋名 三分

[0014a19] 一來略明所聞 三欲信佛為生欲歸 歎佛功德堪歸發心
可以願求利益群生 歸依自行 利他

勝鬘寶窟 ()

勝鬘寶窟 ()

慧日道場沙門吉藏

[0014b05] 釋名如來 如來如來 應身來義真如法身云何
不虛故云真實 功德名為 第一有所所得
功德其實 分齊就此大開第一
歎佛功德第二所以二者 是故揄揚發心願求是以 一者二者如來廣德
不能 中有三義二義無義
應身法身解脫 應身 法身清淨無諸非法解脫解脫
三義 真身法身解脫 次第生死煩惱以為
法身解脫般若對於煩惱 次第二義三德不出二義解脫 無不法身無不
無不不可無不不可 名為中道故經云佛性名為中道 中道法名說中大法
中道次第佛性中道 種子中道顯現 說中道法大法無義
遠離二邊不著中道敬禮難思議心行不可思言語不可議如來 法界
中文三德 法身一偈解脫一偈 般若涅槃經三法解脫法身
法身 三德不同江南其三 法師法身對生般若對生
中心生死色心佛地法身般若 解脫第二法師法身 解脫有餘涅槃般若
涅槃第三法師法身第二 不出解脫般若 涅槃對生生死
果報二業煩惱對生報身 法身對生解脫對生煩惱 般若法身
正解同異 得失三義二義 無義應身如來
無盡一句報身智慧亦復智慧一切法常住如如楞伽經中有 三義歎佛色身智慧亦復
歎佛智慧一切法常住 二義 不同
解脫法身不思議即是
即是 法身無義
無義宛然無義 故稱第二古舊
相生如來妙色 妙色所生是故 世間無物
無物可比無比情識之外言說稱為 過世有無
出世間過世出世中有 菩薩是故出世 猶言是故明心不能
不能是故敬禮三句 一句自有不敬 具足三句口業身業
如來無盡 一切處一切時常是故 無盡所以無盡本無不盡
群生無盡不窮有無智慧亦復智慧色有 微妙無比
不盡智慧 無盡無盡無盡無量無邊 智慧所以智者
無盡 妙色明智云何 類智既有絕妙超群
知感無不 形色無比 一切法常住未必
是故一切下文成就 一切佛法如來法身若爾法身一切 何故作法無非
下文智慧自在 中有法身法身故云智慧 解脫有法故云是故禮法
攝論法身身根 是故法身一切未必故云常住所以如來藏
恒沙佛法是故若是無常 歸依以是常住歸依 常住歸依常住古舊
一行應身常住 法身第三同異及第 下半無異有人如來無盡
報身報身無盡智慧亦復 智慧報身之中不出功德智慧 智慧常住亦復第四得失
無盡常住 一切法常住歸依無盡常住無盡即是常住
不巧世間絕倫無盡無盡不巧是故 應用論法有色無色古今
有人法身有色泥洹經妙色湛然 安穩隨時劫數涅槃無常 獲得如來相好莊嚴
菩薩相好 文義知法有色無色 佛果無色
佛果無心有無應有無礙 無礙云何名色若爾無緣 江南佛果無色
涅槃如來無色文殊禮經 無色無形無住不生不滅 有色佛果有色
法身 有無無礙無礙 淨名至人空洞國土
竺道生著法淨土論明法 無色 研習妙心不可
妙色是故佛果無色有心若爾 云何無常炳然 諍論龍樹一言
中論諸佛無我 法實相中無我無我諸佛諸法實相無色
不知何以非心 不知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