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gman Bao Ku 勝鬘寶窟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雕勝鬘寶窟敘[0001a05] 原夫。所謂一乘之大車者。則是法王之寶輅也。是以萬德珍琛。以校嚴其高廣。四辯鈴鐸。以縣列其旁邊。欄楯總持。幰蓋悲捨。禪綩以蓐。寂枕以休。華纓嚲垂。四來舉足歸仰之憙。寶繩絞絡。群黎寧有愛見之愆。儐則駢田奉崇。牛則[胎-ㄙ+內][月*覃]般若。況夫家且富豐。不偏其施。乘豈窮匱。無量其籌。何其盛哉。何其偉哉。然夫蒙庶冠癡佩嬰。常舞色味之宅。驂疑駕惑。長驅生死之原。至如饕餮榮聲。安寤熱焰鏡像。膠黐身世。未省漂草爨茅。其靡識火坑。胡暇論寶輅。於焉我
[0001a16] 法王。自手擎四鉢。而鹿園之教茲基。訖身臥雙林。而象喻之誥聿極。凡鸞。音興響金彩移輝。皆無非憫其嚚頑悽其矇瞍者矣爾乃妙吉遍吉之諸髦。翊輔其化。西方東方之群傑。贊成其治。以故或恩或讎。皆是益物。遭歎遭呵。總為施權。要唯所以欲令辟癡冠決嬰佩駕大輅驅廣衢者耳。茲有
[0001a23] 勝鬘夫人者。後宮維蹤。本地誰得而測。柔淑乃質。慈悲宜應為殊。若夫踰闍信至之晨。虛空像現之日。寄緣興教。託事契機狐膽外魔。忽壞蘭儀之宣吐。獅吼了義。無畏蓮眸之照臨。實似周朝亂臣之一人。寧匪祇園影響之巨擘。其經號曰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大方廣也。夫獅子吼者。是一向記說。自非厥理之終窮。誰獲其說之決定。一乘也者。唯一佛乘。是為真實。大方便也者。為說種種。是云權巧。蓋夫無乘而乘。乘無所乘。稱之一乘。無運而運。運無所運。即是真運。唯其無所運。是以無所不運。唯其無所乘。是以無所不乘。其非若斯妙玄指之言大方廣。將以何稱之者乎。但至理幽淵。奉之難入。茫茫歎喟。譯語古簡。讀者不進。往往惋嗟。唐初有
[0001b09] 嘉祥藏大師者。胄遐方而誕秀。協川嶽而稟神。襲龍樹之芳猷。探鷲峰之祕旨。論鋒。共迦旃爭銳。亮軼秋蟬。智囊與舍利競儲。麗譬春鳥。蓋是滅後荃宰。法門英規者也。於是歎微言之已絕。傷頹風之不振。抗言動論。朱紫教理。發意吐語。涇渭指歸。乃造疏若干卷。顯此真詮以洞明。立言十萬餘。發茲玄旨而煥炳。未論深之者便開金藏。即亦繙之者真窺寶窟。庸非驚曉醉狂指眎寶輅者耶。然夫請流吾邦。固過萬重之濤瀾。傳至今日。亦經千餘之星霜。華夏既已歸烏有之家。桑域未曾入回祿之手。雖然書寫襲祕。未澤學教之乾吭。精藍寶藏。寧息慕古之延領。矧且蒸濕恒慮。蟫蝕詎防。茲某夙奉此經。心庶湛邃。曾獲斯記。懷渙層氷。乃意既噵或里或田。何廢書肆。亦聞若樹若石。豈擇棗梨。於是躳自不量。竊企廣布。屢事讎正。猶恐剩魯魚之塵。仍命剞劂。且喜免潦鶴之瑾。所冀者。披奉男女。同共締乎來緣。攝受仁賢。與俱駕乎一乘云爾。
[0001b28] 元祿十六年季冬之吉沙門道空和南敘
勝鬘寶窟卷上(之本)
慧日道場沙門釋吉藏撰
[0001c05] 此經言約義富。事遠理深。豈止勝鬘之一經。 乃總方等之宗要。余翫味既重。鐩鑽累年。 捃拾古今。搜撿經論。撰其文玄。勒成三軸。
若少參聖旨。則福施群生。如其有差。請冥加 授。
[0001c10] 玄意有五 一釋名題 二敘緣起 三辨宗旨 四明教不同 五論經分齊
[0001c12] 就釋名門更開三別。一立名意。二明通別。三 正釋名。眾經所以立名者。然至理無名。聖人 無名相中為眾生故。假名相說。欲令眾生因
此名相悟無名相。如懸峯可陟。要假繩梯。至 道寂寥。寔由名相。蓋是垂教之大宗。群聖之 本意也。又所以立名。令依名識法。因法起行。
因行得解脫果。龍樹呵五百部云。不知佛意 為於解脫故。法華經云。如來所演經典。皆為 度脫諸眾生故。又所以立名者。至人說法有
略有廣。略則一題之名。廣則一部之教。演略 為廣。開一題成一部。括廣為略。卷一部成一 題也。又為利根人。但標一題。猶如龍樹入彼
海宮。觀經題目。便能悟解。為彼鈍人。聞略題 目未解。尋廣文乃悟。又為鈍根人。不能具受 廣經。便略持一題為利根人堪能廣持。故
明一部。又為欲簡別使眾部不同。是故諸經 各題名字欲令眾生。因於眾題。各解諸法。故 明一部。又欲分邪正教異內外差別故。首題
名字。若韋陀廣主。謂外道經名。般若涅槃。內 教之稱。亦如三墳五典。震旦俗書。大小二乘。 天竺聖教。以如是等眾因緣故。是以聖教首
題名也。次明立名通別門者。有人言。此經 所明。章別十五。始從歎佛。終至勝鬘師子吼 章。章雖十五。要分為二。前十四章。是自利
行。後一利他。今言勝鬘師子吼者。是第十五 利他行。一乘大方便及與方廣。是前十四自 利行也。所以不次第者。彼後一章。標人樹
德。標人在初。故前舉之。一乘者。即是第五。 一乘大方便者。是初四章。方廣者。即是無邊 聖諦等章。如此分配。謂之別也。今所明者不
同斯義。一就此經難之。二用淨名經為類。一 以此經難者。若言後有勝鬘師子吼章即用 為題者。後立經名中。今以此勝鬘師子吼經
囑汝。亦應但付囑一章經也。然後既通付一 部。知今題勝鬘師子吼。亦通題一經。勝鬘 師子吼既通一部。則一乘大方便等義亦同
然。引淨名為類者。如維摩經。一名不思議解 脫。然彼非但詺不思議品以為不思議解脫。 乃是通名一部。故肇師言。此經始自淨國。終
于供養。其文雖殊。不思議一也。以彼類此。故 知今言一乘。非唯詺一乘章以為一乘。次明 正釋名門者。今就一題。作五雙十義釋之。言
五雙十義。初人法一雙。題勝鬘。謂能說之人 也。師子吼已下。明所說之法。謂人法一雙。師 子吼者譬也。一乘大方便方廣者法也。謂法
譬一雙。一乘者謂體實也。大方便者謂權用 也。謂體用一雙。從勝鬘師子吼至一乘大乘 大方便。謂一經之別名也。方廣者。謂大乘
經之通稱也。謂通別一雙。從勝鬘至方廣。謂 所詮之理也。經者能詮之教。謂理故一雙蓋 是不二而二。故開五雙。若二而不二。則十
義無別。故下章云。無異攝受。無異正法也。今 次第釋之。夫道不孤運。弘之由人。斯乃法身 大士。託質女形。隱迹後宮。和光同俗。欲弘風
靡之化。故現妃后之形。仰請於佛。闡揚大教。 是以須題勝鬘之人也。又所以題人者。一佛 自說。二弟子說。三諸天說。四仙人說。五化人
說。今欲簡異佛說。故題勝鬘也。又眾經標題。 大明二種。一者。佛所說經。多從法為稱。弟子 所說者。多從人立名。佛若從人。則諸部無
別。今欲使諸部名別。故從法為名。弟子若從 法。則有濫師說。今欲使師資義分。故從人。 是以師從法。欲明法別。資從人。為明人異。但
汎明從人凡有四種。一從能說人以受名。即 如此釋經等。二從所說人而立稱。如阿彌陀 佛經等。三從能問人以立名。如文殊問般若
經等。四從所為人以立名。如提謂經等。今此 經從能說之人立名。如前所明。又女人穢陋。 兼以五礙三監。遂能弘闡一乘。使七歲以上
成佛。蓋是世所希逢。宜須題其盛威德。是以 首題標其人名。言勝鬘者。外國名為尸利摩 羅。尸利此翻名之為勝。摩羅名鬘。鬘謂華鬘。
而言勝者。一釋云。鬘中之上。故云勝鬘。勝鬘 父母。借彼世間殊勝之鬘。以美其女。故號勝 鬘也。又其人生時。人獻首飾之華。故因事立
稱。波斯匿王。為無兒息。祈神請福。後忽生 一女。國民群寮。皆悉歡喜。各貢上寶華。彫麗 珍飾。即從此事立名。故號勝鬘也。二云。以女
比華鬘。女勝於鬘故曰勝鬘。凡有二勝。一形 勝。二德勝。形勝者。女貌絕倫。華鬘不並。如 世云將華比面。則面勝於華也。德勝者。其女
聰慧利根。通敏易悟。有勝世人。故云德勝。又 波斯匿王。唯生此女。王之愛惜。為光飾種胤。 是女聰敏愛重。勝世寶彫飾於體。故云勝鬘。
雖因世事為子立名。冥與德合。如彼純陀父 母所立名解妙義。維摩云無垢稱。須菩提號 曰空生。皆世俗立名。而冥與德合。大士亦
爾。內備諸德而自莊嚴。如世華鬘用為首飾。 故云勝鬘。涅槃云。德鬘優婆夷。故知以眾德 為鬘也。古注云。蓋法身同事之美名。攝物
之麗稱也。徵之以事。四體唯首為尊。飾嚴首 唯鬘為貴。比般若則證鑒居宗。暉照則備德 兼美。斯乃借喻顯實。故獨標勝鬘者也。此釋
意明外譬有三。一者四體。二者有頭。三者有 鬘莊嚴於頭。合中。以因中諸行為四體。果地 平等大慧為眾德之最。故名為頭。自平等大
慧以外。餘果地一切諸德。莊嚴此慧。故名為 鬘也。馥法師云。勝鬘者。云大士以三乘為 法身。二乘冠其首飾。此意明三乘之解。猶未
端嚴。一乘之慧。方為妙極故也。維摩經云。深 心為華鬘。竺道生注云。鬘既為首鬘。束髮 使不亂也。又釋深心者。深入實相之心也。所
入實相。既其妙微。則徹理之心。心亦端嚴。端 嚴之慧居眾善之先。猶鬘之在首。問。華之與 鬘有何異耶。答。涅槃經云。願諸眾生。皆得佛
華三昧。七覺妙鬘。繫其首頭。故華之與鬘。應 是二物。若如維摩云深心為華鬘。則以華為 鬘。應是一物。次論勝鬘住。舊說皆云是法
身菩薩。但解法身不同。若依智度論。六地為 肉身。七地已上為。法身。什肇注淨名。大意亦 爾。有人言。依地經及此經義。七地已前為色
身。八地已上為法身。則勝鬘應是八地已上 法身。又如淨名天女辨屈身子。舊多云是八 地法身。今勝鬘盛說。不愧於此。故知是八地
法身。依法華論解觀世音品云。知法界者。謂 知法性。法性者。謂真如法身。則初地便得 法身。又釋六根清淨中。地前菩薩是受於肉
身。故經云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體。則知登 地便證法身。攝論等意亦爾。若依涅槃經。其 名曰德鬘優婆夷位階十地安住不動為眾
生故。現受女身。為王后者。欲母儀四海。德範 六宮。先導之以俗禮。後引之入佛慧即五生 中。謂勝生身也。師子吼者。勝鬘是其舊名。師
子吼是其新稱。勝鬘美其人也。師子吼者歎 其說也。外國云呵梨。此云師子。漢書中說師 子作黃色。然實應具五色。但見其黃色者耳。
形容亦不過大。但以威猛能伏諸獸為獸中 王。馥法師引思益經解師子吼有其多義。略 說三種。一如說修行。二無畏說。三決定說。所
說如所行。所行如所說。無有虛說。故名師子 吼。二無畏說者。世俗云。小聖見大聖。神氣 盡矣。而勝鬘親於佛前。對於勝眾。縱任辨才。
闡揚妙法。無所畏懼。故淨名云。演法無畏 如師子吼。又無畏有二。一不畏他。二能令他 畏。獸王震吼亦復如是一不畏於百獸。二令
百獸生畏。大士演法。義亦同然。不畏他者。勝 人臨座而弘道綽然。謂不畏他也。能令外道 驚愧。天魔慴懼。謂令他畏也。師子吼名決定
說者。此借師子性情為喻。如師子度河。望直 而過。若使邪曲。即是迴還。菩薩演教義亦如 是。依究竟理說究竟教。若不究竟。即便不說。
故下文云。師子吼者。一向記說。一向記說。猶 是決定說也。又菩薩說法。能上弘大道。下利 群生。邪無不摧。正無不顯。故下文云。決定宣
唱一乘了義。又能摧伏非法惡人。是故名為 師子吼也。又師子吼者有十一義。後當具說。 次明一乘。大方便已下。明所說之法。至道無
二。故稱為一。運用自在。目之為乘。依法華 論。此大乘脩多羅有十七種名。第十四名一 乘經。以此法門顯示如來無上菩提究竟之
體破二乘非究竟故。此以究竟果德名曰一 乘。下一章義亦同爾。故以汎論一義。凡有 十種。法華疏內以具明之。今略敘宗要。一對
昔三。是故名一。如法華云。為聲聞說四諦。為 緣覺說十二因緣。為菩薩說六波羅密。為對 彼三。是故明一。故云唯有一理。無有三理。唯
教一人。無有三人。又為對二。是故明一。如法 華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問。對二對 三。言似相違。云何通會。答。此猶是一義。無
相違也。三是通明。二是別說。三是通明者。三 中之一。即是一乘。是彼二乘故名三。言二乘 者。但明三中之二。此非真實。三中之一。謂真
實也。問。何以得知三中之一唯實。餘二非 真。答。法華經云。但有一佛乘故。為眾生說 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二謂緣覺。三謂聲聞。
故以知三中之一為佛乘也。今舉一譬示之。 如人手中唯執一菓。為諸子故說有三菓。此 是於一說三。故三是方便。亦得言唯有一菓。
於一菓上說有餘二。故二是方便。一是真實 也。所以然者。唯有一菓。無有三菓。而言三 者。故三是方便。唯有一菓。無有餘二。而言有
餘二者。故二是方便也。對二對三。類亦如是。 猶是一義也。此具如法華廣說。二者破三明 一。昔赴三緣。權說三教。然三乘之人執為定
實。今為破之。是故明一。三者會三歸一。如下 文說。於一乘中開出諸乘。今會之歸一。是故 言一也。四者本來無別。所以言一。如法華云。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法華論云。三乘之 人同一真如法身。是故言一。五者三即是一。 達觀之者。體悟三即是一相。六者覆三明
一。所化眾生常有三一兩緣。是以如來具有 三一兩教。如二鳥雙遊。不相捨離昔為三緣。 覆一辨三。今為一緣。覆三以明一也。七非三
非一。歎美為一。如大品云。諸法如中。非但無 有三乘。亦無獨一菩薩之乘。故知就理未曾 三一。非一非三歎美為一。所言大方便者。依
法華論第十三名一切諸佛大巧方便經。天 親釋云。依此法門成大菩提已。為眾生說人 天聲聞辟支佛等諸善法故。此意明大菩提
一乘為真實。為眾生說四乘為大巧方便。依 此文為正解。所以此標二名者。一乘為體方 便為用。一乘為實。三乘為權。欲明從體起用。
及會權歸實。結束佛教始終。故明此二也。有 人言。一乘明所說之體。大方便者。明此法化 義窮善巧。故云方便。若汎釋。有五種方便。
一進趣方便。如見道前七方便等。二善巧名 為方便。如十波羅蜜等。三善權方便。如無 三說三等。四施造方便。凡所造作。善巧施為。
故名方便。如地持所說十二巧方便等。五顯 此一乘離相巧成。故名方便。方便中極故名 為大。此即用一乘為方便也。復有人言。今此
所論。是其第四施造方便。又前四章。漸增向 果。亦得說為進趣方便。復有人云。乘有三 義。謂性。隨。得。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