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 Liang Shou Jing Lian Yi Shu Wen Zan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上釋璟興撰
[0131c07] 經曰佛說無量壽經上者。述云將講此經略作 三門。一者來意二者釋名三解本文。初來意 者略有三義。一者欲顯淨土之所因故。謂前
經中雖言華座由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而猶未 說極樂依正二報莊嚴皆依法積本誓力成 故。今更須廣說宿世四十八願以顯彼土今 現之因。二者欲辨本誓之不虛故。謂一切佛
雖發本願本願亦有不能果遂。如般若中所 有眾生令得滅度。法積願力即不如此故。今 廣說依正功德嚴淨以顯宿願必有所辨使增
行者往生之意。三者欲示穢土之苦惱故。謂 觀經中雖言未來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苦 害而眾生不聞痛惱之相即不能起欣厭之意
往生之業亦不得成故。今廣宣五惡痛燒以 於苦害。令修行者厭此苦域欣彼樂方修福觀 行速出娑婆而生淨土。如其次第即所成所
化之二也。以是三義故次觀經後說此經也。 第二釋名者觀乎歷代傳來經本。經本題名 雖復多途今且申三代經之首名也。魏時帛
延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之號。吳時支謙立 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之稱亦名大阿彌陀。今西晉法護名無量壽
經。故經之名雖復廣略其義大同。欲釋法護 經本之名即有四對。一總別相對。即佛說及 經名總無量壽名別故。二人法相對。即佛者
人餘名法故。三詮旨相對。即無量壽名旨經 者詮也說兼二故。四首尾相對。即上者對下 之言下亦對上之詞如次首尾故。委細之義 如前釋。
[0132a07] 經曰我聞如是者。述云第三解本文。又有第 二直申彌陀宿成佛剎本願樂果以例眾生生 之因果。此中有說此經大開十分。一從初至
於一時來會已來名序說分。二時世尊諸根 悅豫下是現相分。三尊者阿難承佛聖旨下 是啟請分。四於是世尊告阿難曰下是敘興
分。五阿難諦聽今為汝說下是正說分。六彌 勒菩薩白佛言下是生生分。七佛語彌勒其 有得聞下是勸信分。八爾時世尊說此經法
下是說益分。九爾時三千大千下是勸請分。 十佛說經已盡靡不歡喜下是畢喜分。逐申有 此十分之意。然未盡理故不採錄。有何未盡
者。如來現相將顯聖教。所說法門應名目。如 何乃言現相分耶。若發所說非發起序者阿 難證誰。證信序。若非證信必不可言序說分
故。又自世尊諸根悅豫前都未有說序。何所 說故作序說分之名也。不可以他兼發起名。 序說分目單證信故。又阿難申問於前如來
送答於後即顯所說之旨。有何所少諦聽已 去乃名正說。正說與序既不能別。後諸分意 亦成乖角。若如所言每章段盡應作別分。分
非唯十故。有說此經文別有三。從初我聞至 願樂欲聞是其由序。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 是正宗分。佛語彌勒若有得聞下是流通分。
初由序有二。初我聞如是即證信序。後一時 佛下義既兩兼。故對準證信為發起序。於中 有三。一辨化主二辨徒眾三如來現相阿難
申請。此亦不然。阿難申請若發起者佛答阿 難應非正宗。若答正宗問必非序故。撿諸經 論答名正說必兼其問。言問雖發起答是正
宗無此例故。又時處等准證信我問如是詎 不然。發起若聞若佛皆說前有故。又時佛處 辨其化主亦違佛地論總顯已聞等五義故。
今觀此一部之經宜作三分。初從我聞至光 顏巍巍已來名說經因起分。次自尊者阿難 迨于略說之耳已來名問答廣說分。後始佛 語彌勒盡於靡不歡喜已來名問說喜行分。
將釋有此三品之意還同佛地論。初又有二。 初傳法勸信分後發起聖說序。初又有五。我 聞如是此初傳法也。帛延支謙皆無此言。法 護經存言順印度。
[0132b19] 經曰一時者。述云此第二傳時也。
[0132b20] 經曰佛者。述云此第三傳主也。
[0132b21] 經曰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者。述云此第四傳 處也。若釋此四文。即同前經故不勞再解。
[0132b23] 經曰與大比丘者。述云第五傳機。經本不同。 帛延備敘三眾。一聲聞眾即與大弟子眾千 二百五十人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
信女五百人也。二菩薩眾即菩薩七十那衍 也。三諸天眾即欲天子八十萬色天子七十 萬遍淨天子六十那衍梵天一億也。支謙唯
標聲聞之眾。即摩訶比丘僧萬二千人也。今 法護經略舉比丘菩薩二眾餘皆無也。所以 有此備闕者蓋翻家意樂互存廣略。異由此
也。將釋傳機有二。初聲聞眾後菩薩眾。眾有 此次第亦如前解。初又有五。此初標行也。即 法華論中云論聲聞修小乘行依乞等自活
故。威儀一定不同菩薩。故以比丘為名也。
[0132c07] 經曰萬二千人俱者。述云此第二唱數也。彼 論亦云數成就者謂大眾無數故總別雖異其 義一焉。而帛延唱千二百五十人者略舉常
眾。不盡之言故亦不違。
[0132c11] 經曰一切大聖神通已達者。述云此第三歎德 也。一切者即普及盡際之言。大聖者即會理 之德名聞凡聖故。論云心得自在到彼岸即其
大也。神通者即該六通之名無壅叵測之義 也。已者竟也。達者即作證義。皆於六通究竟 作證故。有說阿難既在學地位。雖未得通而
有勝德亦名已達非也。阿難為人非凡所知。 其實即經言迹雖初果初果亦伏欲障獲根本 定。縱無漏盡既發五通。故從多言已達都無 致怪。
[0132c21] 經曰其名曰尊者了本際至尊者阿難者。述云 此第四列名也。諸經列眾無定次第故。或有 行德大小為次第。如法華經迦葉在第二鶖
子列在迦旃延上等。或有以出家前後為次 第。如報恩經初度五人次度耶舍門徒五十 次度優樓頻螺門徒五百次度伽耶門徒三百 次度那提門徒二百次度鶖子門徒一百次度
目連門人一百。或有以德辨為次第。如無垢 稱以命問疾要假智辨方對揚故。今此經中 即同報恩入聖次第。帛延列其三十六名。支
謙法護皆標三十一。憍陳如為其初故。帛謙 並曰賢者而法護云尊者。皆嘆德之言。即前 大聖之義。了本際者即支謙云 [牛*句] 隣也。梵云
阿若多憍陳那。憍陳是婆羅門姓。那是男聲。 阿若多是解義。初解淨居。亦言已解。因以為 初解。憍陳之姓乃亦眾多。以解標號以男簡
女故復云那。今言本際者即四諦真性。了者 即解故言雖不同其義一也。正願者即謙云 拔智致蓋是拔提之名也。有說馬師。因驅擯
法發更不往他家之願遂得羅漢故。即恐非 也。准婆沙論馬師滿宿身顯龍相遂生其中。 得羅漢果受畜生身無是處故。有說正語即
畢陵伽婆差非也。其人即惡性麁言。雖得羅 漢餘習亦在。必不可言正語故。今即論云摩 訶那彌此云正語蓋是摩男之名矣。即帛延
云賢者能讚也。大號者即論云賢者含屍。蓋 為離婆多也。其人持不妄語。因證鬼諍以屍 代身遂居王位德名令聞諸方故。仁賢者即
謙云須滿曰內懷賢善外申慈仁故因名之。 離垢者即謙云維末坻蓋淨除是也。說本起 云輪提陀。掃淨寺舍願令心無塵垢如寺故
名淨除。淨除離垢言異義同故。名聞者有說 長爪梵志。博達之名聞於十方故云名聞此 恐非也。違說本起故。無有除此而可准故。今
依彼經。夜耶尊者名為名聞。梵行淨潔眾所 見敬故。善實者即說本起長者凡耆名為取 善。供養維衛佛塔已來九十一劫常生人天遂
得阿羅漢故。具足者即應說本起樹提。尊者 願得受大戒具足成沙門故。牛王者即笈房 鉢底此言牛相而言王者兼美而已。梵云鄔
盧頻螺此云木苽。當其胸前有一疴起如木 苽故。今云優樓頻螺者訛也。伽耶者即象頭 山。逐處之名故。梵云捺地莊嚴經云難提即
江名也。此三迦葉皆飲光種兄弟三人。帛延 經中更有賢者氏聚迦葉。蓋說本起云承禪 迦葉應云此中尊者具足。覺經除氏聚後即
云牛飼故。既無誠說且開二途取捨任意學 者應知。梵云迦葉波此云飲光即婆羅門姓。 上古有仙身有光明飲蔽日月之光。迦葉是
種。自亦有光能飲日月故襲性之名。摩訶言 大。既大富長者之子亦為大人所識故表大 名以簡餘三。梵云奢利弗怛羅。舍利云鶖即
百舌鳥亦曰春鸎。弗怛羅云子。以母才辯猶 如鶖鳥。此是彼子因以名之故云鶖子。言舍 利弗者訛也。梵云摩訶沒特伽羅此云大採
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處常採菉豆以充所 食因為其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仍以名之。 得大神通簡餘此姓故亦云大。言目連者音
訛也。劫賓那者此云房宿。佛與同房宿化 作老比丘為之說法而悟道故。梵云摩訶迦 多衍那此云大剪剔種男即婆羅門姓。上古 多仙山中靜處。年既掩久鬚髮稍長垂人為
剔。婆羅門法行剔髮故。一仙有子兄弟二人 俱來覲父。小者乃為諸仙剔髮諸仙願護。後 成仙貴。爾來此種皆稱剪剔。剔者身是男子
威德特尊。簡餘此種故云大剪剔種男。古迦 旃延此云繩扇訛也。今云大住者亦襲昔之 名。母戀此子不肯改嫁如繩繫扇可謂住故。
大淨志者即說本起中賴吒和羅。更無所樂 志於清白法樂閑居第一故名大靜志。摩訶 周那者即周那般特。此云路生。路生有大小
故摩訶以簡其小。梵云補賴拏梅怛利曳尼 弗怛羅此云滿慈子。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者訛也。滿是其名慈是母姓。母姓是慈。滿尊
者是慈女之子故因名之。今言滿願子者訛 也。梵云阿泥律陀此云無滅。佛之堂弟即天 眼第一。今言離障意亦此謂也。言阿 㝹 樓馱
訛也。流灌者有說即離婆多此云假和合故 云流離此恐非也。既非離字。謙亦云難提故。 今即說本起中名難提也。梵云孫達羅難陀
此云艶喜。喜即自名艶是妻號。欲簡牧牛難 陀故因妻以表其名。即佛親弟大聖王之所 生也。維衛佛世施煖浴室故端正大勢。見之
無厭。今言流灌者亦襲彼之名也。堅伏者即 應說本起中樹提。故彼經云堅精進定意無 為無動故。帛延亦云賢者了深定故。面王者
即支謙云賢者波鳩螺也。梵云薄矩羅此云 善容。善容雖多以面為先故義名面王。異乘 者即帛延云賢者氏戒聚。戒行頴萃故云異
乘。仁性者即應本起中尸利羅。故彼經云施 與錢財救諸貧窮濟眾下劣故。嘉樂者即本 起中難陀名為欣樂。支謙亦云難持。正音即
難陀此云嘉本。乃是牧牛之人。因問佛牧牛 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獲阿羅漢。甚極聰明 音聲絕妙故。今嘉樂者亦非正翻之名也。善
來者即支謙云賢者蔡揭。本起亦云貨竭。傳 云梵音莎揭哆譯為善來。來者歸也。來歸佛 法有莫大利故云善來。善來雖通千二百五
十人名即總以立別號故無如來常眾。皆善 來得戒善如大莊嚴經。梵云羅怙羅此云執 月今云羅云。延帛云王宮生皆訛之也。梵云
阿難陀此云慶喜今云阿難帛延云博聞皆略 列也。
[0134a07] 經曰皆如斯等上首者也者。述云第五略結也。
[0134a08] 經曰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者。述云第二菩薩眾 有四。此初標行也。即法華論中菩薩修大行 求覺利有情以薩埵為目。又以神通力隨時
示現能修行大乘。如拔陀婆羅等十六人具 足菩薩不可思議事示優婆塞等四眾之形說 為菩薩。准帛延菩薩七十那衍。而今不說者 略故使然。
[0134a15] 經曰普賢菩薩至一切菩薩者。述云第二列名 有二。此初賢劫菩薩也。普者普遍即證真之 智。賢者賢善即涉事之行。內德普遍外化賢
善故名普賢。妙德者應云妙吉祥。吉祥者即 功德之義義名妙德。慈氏者即於慈氏佛所 初發菩提心亦生慈姓故云慈氏。梵云吠陀
此云善故亦名善劫義如智論。而言賢者即 從今名也。劫之延促佛之多少廣如彌勒經 述贊中解。
[0134a24] 經曰又賢護等至解脫菩薩者。述云此後餘 劫菩薩也。有說賢等十六正士者舉初括後 以總標。善思議等者逐其所等以別列。此恐
不然。若善思議等即十六正士者應言十五 正士。不爾標列有相違故。設許此者亦違法 華論云跋陀波羅等十六菩薩故。善思議等
與無盡意經中十六菩薩名異必不可言善思 議等即十六正士。有說賢護等即二菩薩故 遍十六士。內有賢仁之德故云賢士。外懷護
物之意故云護意。此亦不然。跋陀婆羅此云 賢護而分為二必相違故。又普賢等各標一 名。賢護應非二菩薩名故。有說雖標十六數
而列十五名缺落。如教法經云。有二菩薩一 名賢護二名一切世間樂見。此亦不然。彼既 唯二此有十六不可一列故。不可諸經中菩
薩若在賢護後者皆入十六數故。今即餘劫 菩薩自有二類故賢護等十六正士即其一類 也。有說十六大國各有其一故有十六非也。
一國多菩薩理必應有。故國別唯有一無別 所以故。今即此十六願行相類。故聖教中處 處皆標其十六數。備不思議事逐物現化故。
廣如彌勒經述贊中解也。善思議等十四菩 薩即其二類也。雖復十四略作七對。一思法 信解對。即善思議觀察教法。信順教授名信
慧故。二證空涉有對。即內證空理名為空無。 遊化諸有名神通化故。三大慈大智對。即慈 光炬英名為光英。慧根無加名慧上故。四自
利利他對。修菩提道名為智幢。防護根門名 寂根故。五法名喻名對。即願慧者法香象者 喻故。六福資智資對。即備福資糧名為寶英
具智資糧名中住故。七修行除縛對。即修聖 行名為制行滅除二縛名解脫故。
[0134b26] 經曰皆遵普賢至功德之法者。述云此第三嘆 德有二。初備權實之德後利自他之行。初又有 三。初略歎次廣歎後結嘆。初又有二。此初
嘆實德也。遵普賢之德者即修上位之行。具 菩薩行願者即備下位之願。住功德之法者 即辨自住之法。遵者循也順也。普賢者即依
如如備諸德行居等覺之名也。故賢護等皆 遵普賢大士之德。即知位階法雲地也。行者 即瑜伽論中菩提分法諸波羅蜜成就有情神
通之行。願者即弘慧。經中知一切法得般若 舟值智慧風得善方便度一切人超大苦海得 具足道登涅槃山入無為舍得法性身十種 之願。無願行沈沒苦海無行之願亦無所熟
故備行願可謂菩提之道也。功謂功能。諸行 皆有利國之功故即善行家之德故名功德。 有德斯成故云一切。成圓備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