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 Liang Shou Jing Lian Yi Shu Wen Zan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下釋璟興撰
[0158a15] 經曰佛告阿難至及不定聚者。述云第二辨 眾生往生因果。即遂攝眾生願而申往生。往 生有四。一凡小往生二大聖往生三雙以得失
勸凡小生四歎彼土勝令大聖求。初又有三。 此初彰正定令物仰求也。有說有涅槃法名 正定聚無涅槃法名邪定聚。離此二者名不
定聚非也。離有種姓無種姓外更無眾生聚。 應唯二故。有說善趣已前名為邪定。善趣位 中數退數進名為不定。習種已去分位不退
名為正定。如其二乘外凡常沒名為邪定。前 六方便名為不定。忍法以上名為正定。故生 彼國者勿問三乘皆住正定更無餘聚故。此
亦不然。彼三聚義違諸教理。應如理思。善趣 已前既名邪定。若生彼土即住正定者應越 十信即入習種。必無此義故。若生彼土不即
入習種位故無此咎者還有彼土不定聚故。 有說依中邊論正位習起既在初地故。此中 菩薩往生者唯是初地已上者非也。若唯菩 薩者即違經云皆悉故亦應有不定聚故。有
說住正定聚者即同小經中皆是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即不退故。依本業等。十解第七心 已去諸位是也。雖有下位從勝言皆是故。此
亦不然。既第七心已上名不退者即諸下位 非不退位。應有不定故。今即餘教所說三乘 皆是穢土。有此三乘故。若生淨土不問凡
聖定向涅槃定趣善行定生善道定行六度定 得解脫故。唯有正定聚而無餘二也。
[0158b13] 經曰十方恒沙至誹謗正法者。述云此第二 舉諸佛歎令增物生去心也。諸佛說既共歎。 聞名欲生必得往生故。有說此經據正定聚
故除逆謗法。觀經中邪定聚所生故五逆亦 生非也。若如所言。下下生人生彼淨土應非 正定故。有說雖作五逆若修十六觀即得往
生。即彼經意也。若不能修十六觀者雖作餘 善必不得生故此經除之。此亦非也。下品下 生亦修十六觀必違彼經故。今即此文前已
釋故不須更解。而前十念此言一念者最少 極多互綺舉故不相違。
[0158b24] 經曰佛告阿難至有其三輩者。述云此第三申 往生因令人修生有二。此初總標也。有說此 中三輩皆生他受用土故。不同觀經生變化
土之九品也。假使不能作功德是假設故。十 念亦是彌勒所問之所說故。非也。假使之言 縱餘功德令發菩提心故經言假使。應如餘
言亦是實說故。又若十念即非凡夫念。如何 於上中二輩不說。唯在下輩故。今即合彼九 品為此三輩故其義無異。不應難言彼經中
上中中二品皆作沙門亦見真佛不發大心。 中下一生不作沙門都不見佛不發大心。而 此中輩非作沙門亦見化佛發菩提心。義必 相違者中輩之內自有多類。二經各談其一
無違。而言當發菩提心者欲顯生彼必發大 心。以簡定性不得生故。餘相違文皆此類也。 有說更有往生而非三輩。謂下文中疑五智
人疑惑心中修諸功德亦信罪福少修善本願 生彼土。以信不定故非前六少修福故亦非 後三。由此不入九品所攝。此亦不然。帛謙皆
云中輩之人狐疑不信。雖生彼土在其城中 於五百年不見佛不聞經不見聖。必不可言 疑智凡夫不在九品故。有說不決四疑雖生
彼國而在邊地。別是一類非九品攝。是故不 應妄生疑惑。此亦不然。二經所說中下之屬 所止寶城既五百。應如此經疑智凡夫所在
寶宮殿亦是邊地故。不爾便違經云所居舍 宅在地不能令隨意高大在虛空中。復去阿 彌陀佛甚大遠故。有說疑佛智人即此中輩 觀經中品。故帛謙經中輩云持戒布施飯食
沙門作寺起塔後疑不信。其人暫信暫不信 續結其善願得往生。雖生彼國不得前至無 量壽佛所還道見佛國界邊自然寶城。於五
百歲不得見佛聞法等故。不應非法護經中疑 佛智人故。此亦不然。帛謙下輩亦在路城於 五百年不得見佛。如何疑智唯在中輩而非
下耶。若言中輩疑智修因相似故。故雖屬中 品而非下者。亦可下輩受果似中品故攝疑 佛智。果雖相似不攝疑智因雖復同何容疑
智。又彼所言九品之內屬於中上理必不然。 觀經中中上此經疑智華開見佛聞法獲利皆 不同故。若言中上自有多種故無此過者豈
不中下亦有多種故攝疑智。故今即疑佛五 智中下下上二生所攝。由此帛謙後之二輩皆 言在城於五百年不得見佛聞法見聖故。若
三輩若九品皆無寬狹攝往生盡。然彼三品 集善為上止惡為中造惡為下。其間委悉應 如理思。此中三輩別有三義。一身心異。心即
俱發菩提之心專念彌陀從多同也。身即出 家為上在俗為中下。二修因異。即具修諸行 為上少分修福為中稱念彼佛十念一念為
下。三生緣異。即彌陀觀音真身來迎為上化 身迎接為中夢見佛身為下。帛延三輩別有 四義。一身心異。即出家發菩提心為上在俗
至誠心為中下。二修行異。即備修眾行夢見 諸聖為上少分修善日夜不絕夢見諸聖為中 唯斷愛怒念佛十日十夜不絕為下。三見佛
異。即同此三種也。四受果異。即生彼土作阿 維越宅舍在空去佛亦近為上路止寶城舍宅 在地去佛大遠為中下。支謙經中從多雖同
而有異者欲生彼國懸雜繒綵作佛寺起塔飯 食沙門者當斷愛怒。齋戒清淨一心念佛十 日不絕為下輩耳。將彼二經對法護本上輩 雖同中下即異。彼之二品疑心在懷不發道
意。此中二輩皆發道心決定信故。所以有此 參差者蓋彼梵本雖復備有帛謙但翻疑信往 生之者法護唯譯淨信修因。其疑智人在後
示過故。言雖鉾楯理必無異。欲釋三輩行位 之別還如前解故不復論。
[0159b05] 經曰其上輩者至願生彼國者。述云此後別 釋有三。此初釋上輩有二。此初正釋有四。此 初本有修因也。
[0159b08] 經曰此等眾生至現其人前者。述云此第二 死有相顯也。
[0159b10] 經曰即隨彼佛往生其國者。述云此第三中 有逐佛也。
[0159b12] 經曰便於七寶至神通自在者。述云此第四 生有獲益也。有說此三輩如其次第即九品 中上中中上下下。故彼經云經一七日得不
退轉非也。有說此言住不退轉即初地已上 不退轉位。觀經所言悟無生忍得百法明皆 初地故。此亦非也。彼經中生得不退已經一
小劫得無生忍。必不可言不退轉即初地故。 今即上品三生雖有遲疾皆入十信得無生忍 悟百明門故云住不退。
[0159b21] 經曰是故阿難至願生彼國者。述云此後結 勸也。
[0159b23] 經曰佛告阿難至願生彼國者。述云此第二 釋中輩有二。此初總標也。
[0159b25] 經曰雖不能行至願生彼國者。述云此後別 釋有四。此初本有修因也。
[0159b27] 經曰其人臨終至現其人前者。述云此第二 死有相現也。
[0159b29] 經曰即隨化佛往生其國者。述云此第三中 有往趣也。
[0159c02] 經曰住不退轉至如上輩者也者。述云此第 四生有獲利也。依觀經上中下皆云彌陀自 現其前不言真化故此文盡理。
[0159c05] 經曰佛語阿難至欲生彼國者。述云第三釋 下輩有二。此初總摽也。
[0159c07] 經曰假使不能至願生彼國者。述云此後別 釋有三。此初本有修因也。當發菩提心者即 簡定性終不向大故不違觀經之文。
[0159c10] 經曰此人臨終夢見彼佛者。述云此第二死有 相現也。亦得往生至如中輩者也。述云此第 三生有得利也。將彼九品應別配釋。恐言煩
故不須備錄。
[0159c14] 經曰佛告阿難至稱歎於彼者。述云第二大 菩薩往生有二。初略標後廣頌。初又有二。此 初諸佛共歎也。
[0159c17] 經曰東方恒沙至亦復如是者。述云此後勝 聖共生也。總而言之。欲令凡小增欲生之意 故須顯彼國土之勝。
[0159c20] 經曰爾時世尊而說頌曰者。述云第二廣頌有 二。此初瑣文也。
[0159c22] 經曰東方諸佛國至往覲無量覺者。述云此 後正頌有二。初頌勝聖共生即十五頌也。後 頌諸佛皆歎即十五頌也。初又有三。初勝聖
皆生有二。此初頌東方往生也。覲者見也諸 侯見天子曰覲是也。
[0159c27] 經曰南西北四維至往覲無量覺者。述云此 後餘方往生也。
[0159c29] 經曰一切諸菩薩至供養無量覺者。述云此 第二供敬修福有三。此初外事供養也。
[0160a02] 經曰究達神通慧至稽首無上尊者。述云此 次內業供敬也。究者究竟達者洞達若通若 智究竟洞達故云神通慧。則神通究竟智慧
洞達義也。傍觀曰遊窮原稱入。深法者即智 所入深門者即通所遊。故即通智雙也。福行 圓備故具功德藏。慧行殊妙故智無等倫。福
是慧資慧是福道故即福智雙也。有說此之 二雙皆歎佛自德非也。通是化物之妙術故。 又彼所言智為通本通是智用亦非也。通既
世俗智必有體用故。慧日者即從喻之名。惑 業苦三能覆真空及智日月即同雲覆虛空日 月故云生死雲。佛智達真能除自他惑業苦 障故云慧日。令生物解故云照世間。
[0160a15] 經曰見彼嚴淨土至願我國亦然者。述云此 第三見土欣求也。無量心者即四無量心也。
[0160a17] 經曰應時無量尊至三匝從頂入者。述云此 第三頌聞法生智有四。此初現相發起也。遍 照者濟之無二故。遶身者集德圓滿故。三匝
者必兼二大士故。頂入者即三尊中為上故。
[0160a21] 經曰一切人天眾踊躍皆歡喜者。述云第二 眾見生喜也。
[0160a23] 經曰大士觀世音至唯然願說意者。述云此 第三觀音請說也。
[0160a25] 經曰梵聲猶雷震至今說仁諦聽者。述云此 第四如來酬請有二。此初略標許勅也。梵聲 者總舉八音者別歎。如梵摩喻經中說。一最好
聲聲哀妙故。二易了聲言辨了故。三調和聲 大小得中故。四柔煗聲聲濡輕故。五不誤聲 言無錯失故。六不女聲聲雄朗故。七尊慧聲
言有威肅故。八深遠聲聲遠故。以此妙音酬 觀音故云暢妙響。
[0160b04] 經曰十方來正士至受決當作佛者。述云此 後正答所問有四。此初逐願記成佛也。
[0160b06] 經曰覺了一切法至必成如是剎者。述云此 第二舉智願記獲土也。
[0160b08] 經曰智法如電影至受決當作佛者。述云此 第三逐智行記成佛也。
[0160b10] 經曰通達諸法性至必成如是剎者。述云此 第四舉智願記成土也。智法如夢電等即世 俗諦智。通達法性空即勝義諦智。
[0160b13] 經曰諸佛告菩薩至疾得清淨處者。述云第二 頌諸佛歎有二。初頌餘佛共歎即五頌也。後 頌釋迦自歎即十頌也。初又有四。此初聞法
得土歎也。
[0160b17] 經曰至彼嚴淨國至受記成等覺者。述云此 第二得通成覺歎。即前當授菩薩記是也。
[0160b19] 經曰其佛本願力至自致不退轉者。述云此 第三聞名不退歎。即前住正定聚也。
[0160b21] 經曰菩薩興至願至還到安養國者。述云此 第四逐願供佛歎也。願所得土如彌陀國故 云國無異。即求淨土願也。願作佛時德名遠
聞故云名顯十方。即求佛身願也。
[0160b25] 經曰若人無善本乃獲聞此經者。述云第二 釋迦自歎有三。初歎經難信次佛智難思後 勸使發心。初又有二。此初以有善聞歎經微 妙也。
[0160b29] 經曰曾更見世尊至樂聽如是教者。述云此 後有惡不信聞以歎經深重也。歎微妙者令 人捨惡以修善故。歎深重者令去輕謗生信 樂故。
[0160c04] 經曰聲聞或菩薩至唯佛獨明了者。述云第二 佛智難思有二。此初對二乘智歎佛獨了也。
[0160c06] 經曰假使一切人至如是致清淨者。述云此後 對諸聖智歎智深淨也。得道者行勝。達空者 解深。億劫者時久。窮力者說極。無邊者盡十
方。無際者窮三際。清淨者障盡。即窮至清 淨障盡。道果故歎難思也。
[0160c11] 經曰壽命甚難得至若聞精勤求者。述云第三 勸令求願有三。此初勸聞勤求也。既離三難 不容空過故。壽是道依佛為勝緣信即行本 故偏說之。
[0160c15] 經曰聞法能不忘至是故當發意者。述云此 次正勸發心也。即不忘彌陀所說。亦見彼佛 心生敬重以為大喜。行順釋迦釋迦所攝故 云我善友。
[0160c19] 經曰設滿世界火至廣度生死流者。述云此 後勸心不退也。
[0160c21] 經曰佛告阿難至一切眾生者。述云第三褒貶 得失以勸凡小有三。初歎彼土勝妙令物欣 求。次申此方穢惡使人厭捨。後雙彰得失令
有脩捨。初又有二。初廣歎勝樂後勸令往生。 初又有八。此初壽命長遠也。一生者即五生 之中最後生。權實不定。實即摩醯首羅智處
之生。權亦有二別。若在穢土即閻浮提生名 為一生。若生淨土即成佛之生名為一生。今 欲簡實故亦云補處。或有疑言彼土菩薩若
皆補處不應遊化故。釋除本願皆無中夭。
[0161a02] 經曰阿難彼國至大千世界者述云此第二光 明殊妙有二。此初標光參差也。玉篇云一尋 八尺也。又云七尺此似非也。應同刃故。
[0161a05] 經曰阿難白佛至化生彼國者述云此後逐難 更申也。既言於此土修菩薩行。即知無諍王 在於此方。寶海亦然。
[0161a08] 經曰阿難其有至三十二相者。述云此第三身 相備足也。隨好不定故不說之。
[0161a10] 經曰智慧成滿至無生法忍者。述云此第四智 德勝妙也。有說證會法性故云深入諸法。窮 達妙詮故云究暢要妙。此必不然。眾生生彼
得此二智應無凡小故。今即入諸法者悟所 詮故。暢要妙者閑能詮故也。有說諸根即信 等五非也。信等即鈍根故今即六根也。有說
二忍者即生法二忍又五忍中之初二種。無 生忍者即第四忍。此恐不然。無生法忍即生 法忍故。超於順忍忽說無生無別所以故。今
即中下之人唯得音響柔順二忍。上品之屬 於不可數法得無生忍故云不可計。既有利 鈍必是凡地故。而非根性利鈍也。
[0161a22] 經曰又彼菩薩至如我國也者。述云此第如 是四反積地四寸也。凞怡說文和悅也方言 怡喜也。
[0161a25] 經曰佛告阿難至無違無失者。述云此第八行 德圓備有二。初別歎後總結。初又有七。此初 行修離過有三。此初化行離過。即順彌陀佛
智慧故也。
[0161a29] 經曰於其國土至無染著心者。述曰此第二自 行無失有二。此初修自行有六。此初修施行 也。離見故無我所心離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