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 Wu Liang Shou Fo Jing Shu 觀無量壽佛經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并序)天台智者大師說
[0186b27] 夫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胎獄之望 華池。棘林之比瓊樹。誠由心分垢淨。見兩土 之升沈。行開善惡。覩二方之麁妙。喻形端
則影直。源濁則流昏。故知欲生極樂國土。必 修十六妙觀。願見彌陀世尊。要行三種淨業。 然化因事漸教藉緣興。是以闍王殺逆韋提
哀請。大聖垂慈乘機演法。曜玉相而流彩。聳 珍臺而顯瑞。雖廣示珍域而宗歸安養。使末 俗有緣遵斯妙觀。落日懸鼓。用標送想之方。
大水結氷。實表瑠璃之地。風吟寶葉共天樂 而同繁。波動金渠。將契經而合響。觀肉髻而 瞻侍者。念毫相而覩如來。及其瞑目告終。上
珍臺而高踊。文成印壞。坐金蓮而化生。隨三 輩而橫截。越五苦而長騖。可謂微行妙觀至 道要術者哉。
[0186c13] 此經心觀為宗。實相為體。所言佛說觀無量 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果。述 化主以包徒眾。觀雖十六言佛便周。故云佛
說觀無量壽佛。經者訓法。訓常。由聖人金口 故言經也。
[0186c18] 釋經五義。名體宗用教相 (云云) 第一釋名者。一 切眾經皆有通別二名。通則經之一字。別則
有七。或單人法譬。或複。或具。今經從能說所 說人以立名即教別同名為經即教通為行不 同。從一乃至無量即行別。同會常樂即行通。
理雖無名將門名理。理隨於門四四十六。即 名理。別門隨於理。即名理通。此約一化以明 通。別更約一題。佛說即教。觀即是行。無量壽
佛。即是理。教行理足任運有通別意。更就一 字說者。釋論云。所行如所說。說即是教。如即 是理。行即是行。佛即法身。觀即般若。無量
壽。即解脫。當知即一達三。即三達一。一中解 無量。無量中解一。於一字尚達無量義。況諸 字況一題。況一經一切經耶。故經云。若聞首
題名字。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若不如上解者。 安獲無限功德耶。初釋佛者。佛是覺義。有六 種。即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即是佛。如貧女舍
寶眾物具存。力士額珠圓明頓在。如來藏經 舉十喻。弊帛裹黃金。土模內像。闇室瓶盆。井 中七寶。本自有之非適今也淨名云。一切眾
生皆如也。寶篋云。佛界眾生界。一界無別界。 此是圓智圓覺諸法。遍一切處無不明了。雖 五無間皆解脫相。雖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斯
理灼然。世間常住。有佛不能益。無佛不能損。 得之不為高。失之不為下。故言眾生即是佛。 理佛也。如斯之理。佛若不說無能知者。法華
云。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世尊未出時。十 方常闇瞑。涅槃云。於無量世。亦不聞有如來 出世大乘經名。若佛出世方能闡智慧日。識
三寶之光明。開甘露門。知十號之妙味。因說 生解於寶適悅。故須達聞名身毛皆竪。昏夜 大朗巨關自闢。此名字佛也。觀行佛者。觀佛
相好如鑄金像。心緣妙色與眼作對。開眼閉 目若明若闇。常得不離。見佛世尊從大相海 流出小相。浩浩瀁瀁如大劫水。周眸遍覽無
非佛界。念一佛與十方佛等。念現在佛與三 世佛等。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念色身念 法門念實相。常運念無不念時。念念皆覺是
名觀行佛也。相似佛者。念佛相好身。得相似 相應念佛法門。身得相似相應。念實相身。得 相似相應。相似者。二物相類。如鍮似金。若
瓜比瓠。猶火先煖涉海初平。水性至冷飲者 乃知。渴不掘井聽說何為。略舉其要。如法華 中六根清淨。即是其相。名相似佛也。分證佛
者。初發心住。一發一切發。發一切功德。發一 切智慧。發一切境界。不前不後亦不一時。三 智一心中得。得如來妙色身湛然應一切。開
祕密藏。以不住法即住其中。以普現色身作 眾色像。一音隨類報答諸聲。不動真際群情 等悅。應以三輪度者能八相成道具佛威儀。
以佛音聲方便而度脫之。況九法界三輪耶。 初住尚爾。況等覺耶。是名分證佛也。究竟佛 者。道窮妙覺位極於茶故。唯佛與佛。乃能究
盡諸法實相。邊際智滿種覺頓圓。無上士者。 名無所斷。無上士者。更無過者。如十五日。月 圓滿具足。眾星中王最上。最勝威德特尊。是
名究竟佛義。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號。舉一 蔽諸。華嚴有十萬號。又經有萬號。三世諸佛 通有十號。淨名三號以劫壽說。不能令盡。何
況諸號耶。說者悅所懷也。即十二部經八萬 法藏。六度四等一切法門。又於一法中。作四 門分別。於一一門巧作四悉檀利益。聞者歡
喜讚用受行。信戒進念而得開發。貪恚愚癡 豁爾氷消。革凡成聖入法流水。或三二一益。 若都無益則樂默然。若一機扣。聖於一門施
四益者。餘三門亦如是。為一緣說一法既爾。 諸緣諸法亦如是。觀者觀也有次第三觀。一 心中三觀。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諦觀。從空入
假觀。亦名平等觀。二空觀為方便。得入中道 第一義諦觀。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此名出瓔珞經。今釋其意。假是虛妄俗諦也。
空是審實真諦也。今欲去俗歸真故。言從假 入空觀。假是入空之詮。先須觀假。知假虛妄 而得會真。故言二諦觀。此觀若成。即證一切
智也。從空入假觀者。若住於空與二乘何異。 不成佛法不益眾生。是故觀空不住於空。而 入於假。知病識藥應病授藥。令得服行。故名
從空入假觀。而言平等者。望前稱平等。前破 假用空。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故言平等觀。 此觀成時證道種智。二空為方便者。初觀空
生死。次觀空涅槃。此之二空為雙遮之方便。 初觀用空。次觀用假。此之二用為雙照之方 便。心心歸趣入薩婆若海。雙照二諦也。此觀
成時。證一切種智。是為次第三觀也。一心三 觀者。此出釋論。論云。三智實在一心中。得秖 一觀而三觀。觀於一諦而三諦。故名一心三
觀。類如一心而有生住滅。如此三相在一心 中。此觀成時證一心三智。亦名一切種智。寂 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知也。寂滅相者。是雙
亡之力。種種相貌皆知者。雙照之力也。中論 云。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釋論云。三智 實在一心中得。即此意也。此觀微妙。即一而
三。即三而一。一觀一切觀。一切觀一觀。非一 非一切。如此之觀攝一切觀也。無量壽者。天 竺稱阿彌陀佛。本無身無壽。亦無於量。隨順
世間而論三身。亦隨順世間而論三壽。亦隨 順世間而論三量法身者。師軌法性。還以法 性為身。此身非色質亦非心智。非陰界入之
所攝持。強指法性為法身耳。法性壽者。非報 得命根。亦無連持。強指不遷不變名之為壽。 此壽非長量。亦非短量。無延無促。強指法界
同虛空量。此即非身之身。無壽之壽。不量之 量也。報身者。修行所感。法華云。久修業所得。 涅槃云。大般涅槃修道得故。如如智照如如
境。菩提智慧。與法性相應相冥。相應者。如函 蓋相應。相冥者。如水乳相冥。法身非身非不 身。智既應冥亦非身非不身。強名此智為報
身。法壽非壽非不壽。智既應冥亦非壽非不 壽。強名非壽為壽。法量非量非無量。智既應 冥亦非量非無量。強名無量為量也。應身者。
應同萬物為身也。應同連持為壽也。應同長 短為量也。智與體冥能起大用。如水銀和真 金能塗諸色像。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能
為身非身。能為常壽為無常壽。能為無量能 為有量。有量有二義。一為無量之量。二為有 量之量。如七百阿僧祇及八十等。是有量之
量。如阿彌陀實有期限。人天莫數是有量之 無量。應佛皆為兩量。逐物隨緣參差長短。然 此三身三壽不可並別一異。即乖法體。即一
而三即三而一。乃會玄文釋名竟。次辯體 者。體是主質。釋論云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 大乘經以實相為印。為經正體。無量功德共
莊嚴之。種種眾行而歸趣之。言說問答而詮 辯之。譬眾星之環北辰。如萬流之宗東海。 故以實相為經體也書家解。禮者。訓體也。體
有尊卑長幼。君父之體尊。臣子之體賤。當知 體禮之釋。是貴極之法也。復次體是底也。窮 源極底理盡淵府究暢實際。乃名為底。釋論
云。智度大海唯佛窮底。故以底釋體也。復次 體是達義。得此體意通達無壅。如風行空中。 自在無障礙。一切異名別說。皆與實相不相
違背。釋論云。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故以 體達釋經體也。次明經宗。初簡宗體。次正明 宗。有人言。宗即是體。體即是宗。今所不用。
何者宗既是二。體即不二體若是二。體即非 體。宗若不二宗即非宗。如梁柱是屋之綱維。 屋空是梁柱所取。不應以梁柱是屋空。屋空
是梁柱。宗體若一。其過如是。宗體異者。則二 物孤調。宗非顯體之宗。體非宗家之體。宗非 顯體之宗。宗則邪倒無印。體非宗家之體。
則體狹不周。離法性外別有諸法。宗體若異。 其過如是。今言不異而異。故有宗。不一而一。 故有體也。今此經宗。以心觀淨則佛土淨。為
經宗致。四種淨土。謂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 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也。各有淨穢。五 濁輕重同居淨穢。體析巧拙有餘淨穢。次第
頓入實報淨穢。分證究竟寂光淨穢。娑婆雜 惡荊棘瓦礫。不淨充滿同居穢也。安養清淨。 池流八德樹列七珍。次於泥洹皆正定聚。凡
聖同居上品淨土也。方便有餘者。修方便道 斷四住惑。故曰方便。無明未盡故言有餘。釋 論云。出三界外有淨土。聲聞辟支佛出生其
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法華云。若我滅後實 得阿羅漢。不信此法。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 得決了。就中復有利鈍。指上為淨。指下為穢
也。實報無障礙者。行真實法感得勝報。色心 不相妨。故言無障礙。純菩薩居無有二乘。仁 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即是其義。釋論云。
菩薩勝妙五欲。能令迦葉起舞。華嚴云。無量 香雲臺。即其土淨妙五塵。就中更論次第頓 悟上下淨穢等也。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
解脫。光即般若。是三點不縱橫並別。名祕密 藏。諸佛如來所遊居處。真常究竟極為淨土。 分得究竟上下淨穢耳。故以修心妙觀能感
淨土。為經宗也。次辯經用。用者力用也。生 善滅惡為經力用。滅惡故言力。生善故言用。 滅惡故言功。生善故言德。此皆偏舉具論必
備也。苦是惡果。貪恚癡是惡因。惡因不除果 不得謝。是故此經能令五逆罪滅。往生淨土。 即是此經之大力用也。教相者。此是大乘方
等教攝。赴機適化廣略不同。大本二卷。晉永 嘉年中。竺法護譯。此本是宋元嘉時畺良耶 舍。於揚州譯。兩經皆在王舍城說。復有小本
名阿彌陀。在舍衛國說。阿彌陀無量壽。彼此 方言。二藏明義菩薩藏收。漸頓悟入此即頓 教。正為韋提希及諸侍女。並是凡夫未證小
果。故知是頓不從漸入。題稱佛說。簡異四人 弟子。諸仙諸天化人等說也。
[0188c22] 分文為三。序正流通。從如是訖清淨業處序 分。爾時世尊放眉間光。訖諸天發無上道心 正說。當機益分。爾時阿難白佛當何名下。訖
經流通分。序中文二。證信發起正說亦二。淨 業妙觀。流通復二。王宮鷲山。初證信序六句。 如是標於信。我聞異外道。一時辯息諍。佛
正明化主。王城論住處。列眾為同聞。如是 者。諸法實相古今不異名如。如理而說故 為是。決定可信故云如是。我聞者。表異外道
親承有在。我者自在義。一切法空無我。何故 說我。隨俗假名說我。謂見慢名字。若無我則 無聞。若無聞化道則絕。為此義故。雖知無我
為傳化不絕。假名說我。如人以金錢易銅錢 及草木等。賣買法爾人無笑者。故言我聞。一 者佛法無有定實之一。云何稱一。隨俗假說
一耳。釋論廣破一異也。時者有二種。一迦羅 即短時。亦名實時。二三摩耶名長時。亦名假 時。今不論長短假實。說此經竟。總云一時。佛
者亦婆伽婆。此云有大名聲。亦云能破煩惱。 佛者平等開覺故。名為佛。既能自覺。復能覺 他。覺行備滿。一切智異外道慈悲。異二乘平
等。異小菩薩。尊極名為佛。在者。暫時曰在。 久停名住。一往語耳。住者。四威儀皆為住。差 別者。謂天住梵住聖住佛住也。天住謂六欲
天。因即施戒善心也。梵住從初禪至非想。因 即四無量心也。聖住三乘人。因即三三昧 也。佛住。首楞嚴百八三昧十力四無畏十八
不共也。王舍城者。天竺云羅閱祇伽羅。釋論 解。摩伽陀國王有夫人生子。一頭兩面四臂。 人謂不祥。王即裂其身首。棄之曠野。羅剎
女鬼名闍羅。還合其身以乳養之。後大成人。 力能并國王有天下。取諸國王萬八千人。置 此五山。以大力勢治閻浮提。閻浮提人。因此
名王舍城也。又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燒一 作。如是至七。國人疲役。集諸智人宜應易處。 即求覓地。見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宮殿王
於中住。故名王舍。又古昔國王名婆藪。厭世 學仙。妄云天祀中應殺生噉肉身陷地獄。其 子廣車。次復為王。自念我父生入地獄。今欲
出家復畏地獄。欲治天下復恐有罪。當何處 身。作是念時。空中語言。汝行若見難值希有 處。當作舍住。王出畋獵。見一鹿走疾如風。王
便逐之。至此山周匝峻固。其地平正。生草細 軟好華遍地。茂林華果溫泉浴池。皆悉清淨。 天雨天香奏天伎樂。乾闥婆等適見王來。各
自還去。見此靈奇於中起舍。故名王舍城也。 耆闍崛山者。翻名靈鷲。諸聖仙靈依之而住。 又名鷲頭。峰形似鷲。又山南有尸陀林。諸鷲
食屍竟棲其山。然法身無像。實不假地所居。 為欲利益故。隨化身明化主住處耳。與大比丘 眾下。列同聞眾也。先聲聞次菩薩。顯示教中
二乘外相為勝。菩薩心雖是勝外相無定。是 故後說也。聲聞先標位。次列數。何不歎德。非 是無德。譯經人略。與者共義。一處一時一心
一戒一道一見一解脫等。皆一故名共也。今 經與阿難諸大眾同聞。故云與也。大義有三。 謂大多勝。天王大人所敬故言大。遍解內外
經書名曰多。出九十五種上號為勝。此等皆 是無學。小乘中極故云大也。比丘者。因果六 義。因名乞士怖魔破惡。果號應供殺賊無生。
釋論淨目問舍利弗。乞士者有四種食。合藥 種植田園。名下口食。仰觀星宿名仰口食。四 方巧語名方口食。呪術卜算四維口食。比丘
不作此四。名清淨乞士也。怖魔者。若發心出 家。地行夜叉唱。飛行空中。展轉乃至六天。魔 王聞之。怖畏失人眾也。破惡者。能破煩惱九
十八使。悉皆破斷。故名破惡。眾者四人已上。 乃至百千無量。一處羯磨作法行籌布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