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 Wu Liang Shou Jing Yi Shu 觀無量壽經義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無量壽經序胡吉藏撰
[0233b23] 夫法身虛玄非名相之形。淨剎妙遠絕淨穢之域。至妙之門非百是所是。亦非百非所非。真虛之道非有心之所託。亦非無心之所會。非能非所。是穢亦淨。以不二而二。有本迹之稱。存淨穢之教。此是隨緣之意應物之門。緣既有多種教亦恒沙莫算。身復非一土有勝劣不同。或現穢質令生厭心。或示淨處使修勝善。是以思惟。夫人遇此惡緣厭累苦之世欣勝樂之地。由是佛現金臺示十方界淨妙之國。令此今緣撰取所樂。夫人情感安養極樂。如來廣說淨土依正勝果正業妙因。故此經以不二為體。若存胡音云佛陀槃遮阿梨耶阿彌陀佛陀修多羅。此云覺者說觀無量壽覺者經。胡漢兩存故云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觀無量壽經義疏
[0233c13] 六門明義 序王第一 簡名第二 辨宗體 第三 論因果第四 明淨土第五 論緣起 第六
[0233c16] 第一序王如前。第二簡名義。此經題目凡有 四階。第一佛說。第二觀。第三無量壽佛。第 四經約此四階以三雙明義。能說所說為第
一雙。佛說是能說觀下是所說。所說中能 觀所觀為第二雙。觀是能觀無量下是所觀 理境。所觀理境中能詮所詮為第三雙。無量
壽佛是所詮理境。經是能詮教。此四階三雙 無為法中明差別。如虛空丈尺。諸餘放此。佛 是能說者大論云。說法有五人一佛二弟子
三諸天四化人五仙人。此經是佛金口所吐 故云佛說。胡漢具云佛說。佛陀此云覺者。以 自覺覺他覺道滿足故云覺者。自覺對凡夫
覺他對二乘。覺道滿足對菩薩。說者胡云槃 遮此云說。說是吐教彰理名之為說。略論佛 義凡有三種。一正法佛二修成佛三應化佛。
故七卷金光明經云。三身謂法身報身應身。 般若論云法佛報佛化佛。就此三佛差別無 差別有說不說。若論法佛本無相何說不說。
修成佛無聲亦無說義。應化不真復無說法。 而復得言三佛說法。以不聲聲是法佛說。何 者不聲聲。是法佛說不聲即是。法佛豈有音
聲之外別有法佛。故音聲即不音聲。不音聲 者即音聲。故法佛說。修成佛說者應化色聲 是修成佛用故云說。化佛說者化是音聲有
詮辨之用故云化佛說。開避無差別差別論 之。法修二佛一往不說。何者二佛非色聲之 相故云不說。問他云報佛為地上菩薩說法。
化佛為地前菩薩說法。所云報佛豈非修成 耶。而今云修成佛不說何耶。答有二解。一云 報佛是修成佛為地上說法。二云為地上說
法之報佛然應化為報。非修成妙覺之報。此 是化中之細耳。化佛說者化是隨緣之迹。故 察緣吐教名為化說。觀下是所說。就此所說
有能觀所觀。為第二雙。胡云阿耶羅此云觀。 觀是觀見亦是觀行亦是觀察。觀有三種。一 觀實相法身。二觀修成法身。三觀化身。觀實
相者體無二相。是不二正觀。謂平等境智義。 故此經云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大 品經云。般若波羅蜜為大事故起。法華經云。
為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也。所言大事者般 若佛性不二正觀說。故淨名經云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觀修成法身者觀修成佛。研修妙
行行滿剋成妙覺報佛。故此經云是心作佛。 觀化者觀西方淨土佛也。此是昔自在王佛 時法藏菩薩發四十八願。造此淨土佛生其
中化度眾生。觀此佛故名觀化佛身。問此明 觀為通三佛耶為差別觀耶。答總括始終通 觀三佛。但略明二佛廣明迹佛為異耳。問說
義應然耶。答有例不例。例者三佛通說亦觀 三佛。不例者此經是釋迦佛說西方淨土事。 非二佛說。而經中所說具有觀三佛義。所以
然者。說教被緣迹佛之用。修習觀門偏示不 悟也。無量壽佛者是所觀。所觀中理教為第 三雙。即是能詮所詮。無量壽是所詮之理境。
經者能詮之教。經中具明三義。一觀國土是 所生處。二觀佛菩薩是所依師。三觀因行是 往生業體。今此三中舉佛為題者。佛是所憑
之勝地故以為題耳。胡云阿彌陀佛陀此云 無量壽覺者。以無量壽通三佛。何者法佛非 彼此邊量可度故強名無量。修成佛壽量同
虛空故云無量壽。應佛無量者。若通論門眾 生無量垂迹何盡。如大經十三願云。云何捨 慈悲永入於涅槃。別論彌陀者廣大願造土。
壽長遠三乘凡夫不能測量故云無量。能化 所化依正兩果俱是無極。但舉佛壽表勝境 者亦可云類彼眾生猶是無極。欲令厭苦之
徒欣樂往生。壽者命之異名也。色心不斷也。 佛陀云覺者如前。此是所詮理境也。又此經 名淨除業障。從經功德得名。依經觀行者除
業障也。經者能詮之教。胡云修多羅以五義 與七義訓釋。如大經義中說。以經代之。西國 中佛說名修多羅。弟子所造名論。此漢地中
聖說名經。賢人與弟子所造名書。故以經義 為題經義如常。
[0234c03] 第三辨宗體。以宗為體以體為宗。宗體無異。 然付此二部辨體宗者以不二為體因果為宗。 而廣略辨異以雙卷經廣明淨土略顯因行。
此經廣論因行略辨淨土。此是二經互明之 義故。雙卷經始明法藏菩薩四十八願造淨 土之本。次明眾生以十念菩提為業主三輩 人往生之義。終即廣明七寶淨土使物厭此
穢土欣彼極樂。此經始為夫人示淨妙國土 令生欣心。次明三種勝福因。終廣顯因行十 六種觀。此十六中初明淨土。中論佛菩薩。後
明三輩往生之義。而總括此三大意唯顯往 生因行故。別論此經淨土因果為體。勸物修 因往生為宗。
[0234c16] 第四論因果門。此門有二。一觀能化論因果。 二約所化辨因果。能化因果者有通別門。通 門以正法因得正法果。以緣因得妙覺果。以
三十二相業得化身果。亦可得云以三種因 共得一果。別門者正因正果正是不二體無 因果相。但以悟義為因果義。不得云正因得
正果。但以緣因顯正法果。修成佛者緣正二 因得修成佛。化亦無別因義。但在因之時以 慈悲願為化含識故得即佛。時由此本願力
垂無方之身遍濟眾生也。解彌陀佛因不同。 一南地師傳云。法藏菩薩發願在破拆空位。 此因為本所造依正兩報。二北地師傳云。在
八地以上無漏業為本。所造依正兩報。第三 師云有本迹二意。就本為明。二經不同。一經 云三世諸佛久已成佛現迹成佛。一經云十
地因滿金剛後成佛。今彌陀佛亦例然。可有 二義辨其成佛。不敢定判。就迹成佛者。法藏 菩薩世自在王佛時始發願造依正兩果。故
雙卷云成佛以來已逕十劫也。二約所化論 因果者有通別二門。通論以三福十六種觀。 皆是生淨土因。別則以菩提心為業主餘善
為緣。故雙卷經云十念菩提為因得生。此之 菩提業非但生淨土而已。終至佛果為因。但 眾生聞佛道長遠望崖而退。故示淨土近果
作進趣之緣。為淨土因。故經云易往而無人 也。畢竟成佛之本。故經云始發菩提心能動 無邊生死大海也。問為有得因生無得因生。
答二義皆有之。問以定為本不。答然三界禪 定有二種。謂有得無得也。
[0235a16] 第五明淨土。問安養世界為報土為應土耶。 答解不同。一江南師云是報土。何者以破折 性空位中以四十八願所造故也。二北地人
云八地以上法身位以願所造故云報土。今 謂若就通門為論無非酬因可云報土。別門 不然。何者以法藏菩薩有本迹二門。就迹為
論在凡夫地以願造土可云報土。故雙卷對 阿難言成佛以來已逕十劫今在無量壽世界。 若論本門此菩薩位居隣極無更造業。唯是
應現依正兩報。故雙卷云成佛今時七寶為 地自然而生。此乃是願力乍應成佛之時方 始生非如論師成佛今前預生土體。其中眾
生為所化。又彼經云。生天生人等皆勝於天 人諸類。不云淨土事因時預有也。故知應土 亦是分段。問雙卷則云應云報土耶。答此是
應中開應報兩土。非是異應別有報土。何者 一往辨土體謂之為報。於此報土示種種七 寶為應土也。非是酬因之報故為報土也。若
就所化修因往生義為論。可為報土。然所化 由因往生應土中也。問二死中攝何生耶。答 解不同。一云在凡夫淺位所行因得故。報不
得為勝故是分段。二北地云是變易攝故。何 者此菩薩既在八地上深位之所行所造故 云不思議變易報也。今云此應是分段生死。
何以知之。世自在王佛所為國王而發心出 家。始發四十八願造此淨土。又彼土壽雖無 量必終訖。故知彼土分段生死。然分段與變
易不可定判。何者穢則淨淨則穢。分段與變 易亦爾。分段即變易變易即分段。淨穢因緣 二生死因緣不相離。所以蓮華藏世界是分
段變易。無量壽土是變易分段。若就報應淨 穢各論五句合有十句。何者一先穢後淨。二 先淨後穢。三先後俱淨。四先後俱穢。五先後
雜會。今就一事示之餘類可解。先穢後淨者 如言常在靈鷲山我淨土不毀。豈非先穢佛 現中後即為淨乎。且置遠事示以近事。我先
不云乎。今此娑婆彌勒佛變為淨土。餘即是 尋之。此即五句報應皆具。所以合論為十句。 次有四句明之。一質一處二質二處二質一
處一質二處。復有四句。二質二見二質一見 一質一見一質二見如別記。問無量壽淨土 三界攝不。答解不同。一北地云非三界攝。何
以知然。論云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 有色故非無色界。二江南云是三界所攝。何 者未斷三界煩惱而得往生故。以惑品與樂
品勝劣制三界。論云無欲者就現為論耳。今 明就方便生與實生為論可云有方便三界實 生三界。但以惑用為明之。何以知然。雙卷經
云三十三天依何而住。佛云依業報住。以義 制之有三界也。問彼土三界但就果報勝劣 明三界者。為此地慳貪所發菩提業得生彼
土不。答若滯慳貪所發勝業不生淨土。唯以 一時廣濟之心為菩提心。雖未現起而未斷 之煩惱具足有之。以此勝劣業迴向淨土命
終得生也。問雙卷經云聞聲見光令勉三途。 彼土有何惡道令勉之耶。答解不同。論師云 彼佛放光照於他方。他方惡道使勉之也。今
云汝義中同處異質淨土故以穢質中有勝業 者作淨土見。故淨不妨穢穢不妨淨。何故不 言一淨土質中以穢業變為穢土耶。令言自
有虛空為地馳馬打刺。自有大地為虛飛行 無礙。自有娑婆為淨復有安養為穢耳。此是 業力不可思議不可定判。故舍利弗飛空界
來袈裟染血。但以肉眼不自覺知。故住虛。眾 生亦是無邊。故經云雖是淨土而或見光勉 苦也。
[0235c24] 第六論緣起。若雙卷經者雖阿難與彌勒為 說。而通一切大眾說耳。故三界大眾悉為對 揚人。今此經唯以三聖發經之主。而偏為思
惟夫人感佛說經也。然論三聖之迹有淺深 之殊。論本意趣無異耳。何者頻婆娑羅王為 子所禁密感於佛作發經之緣由證阿那含 所益為少可為淺矣。夫人被害深懷厭苦感
佛懺悔。正說經之主。所將五百仕女令發菩 提心得往生淨土之記。自身大悟無生法忍。 亦得往生安養世界所益者多。可云深也。世
王以害父故生重悔心。將摩訶陀國諸人民 等向拘尸那城至於佛所。爾時他方恒沙大 眾如針鋒處同在聞法不相妨礙。為一切作 逆罪人及四重罪等滅罪之緣由故所益甚多
最為深也。然尋三聖意趣相與齊等。何者若 非父王無有殺父之逆。則無以接作逆之人。 子若不作逆罪則父王無有感佛發經之緣 由。母若不以 麨
奉王則不被所禁。以何因緣 使沒出得開此經。故宮內現蒙勝益。是以三 聖共為方開經。故云三聖意趣齊深也。合商 略無量壽觀彌勒二經說。然考于聖心以息
患為主。統教意以開道為宗。所以世言千車 共轍萬馬同案。如來出世亦復如是。欲使眾 生同悟一道。但根性非一故有教門殊致。所
以有此之二經明兩種教化也。無量觀辨十 方佛化。彌勒經明三世佛化。十方佛化即是 橫化三世佛化即是竪化。言彌勒經三世竪
化者。過去七佛現在釋迦未來彌勒明三佛 化故是竪化也。言無量壽觀十方橫化者。此 方穢土釋迦化西方淨土無量壽化明十方
佛化。故是橫化也。然此兩種具有通別。言通 者橫化竪化皆是大乘。大乘具明十方佛化 及三世佛化。此二種皆是大乘中所明故是
通也。別而為論大乘具明二化。小乘不辨十 方但明三世佛故唯有一佛也。以小乘不明 十方佛但明三世佛故為半字。故名不了義。
以大乘具明十方佛及三世佛故名滿字。故 名了義經也。又大乘具明三世無三世化。小 乘但明三世不明無三世化。大乘具明三世
無三世者。應身有三世法身無三世。具辨真 應二身故有三世無三世。小乘但明三世者。 小乘雖有生法二身並是有為故唯明三世
無無三世。以但明三世無無三世義不具足。 名曰半字不了義。大乘具明三世無三世。無 三世三世。三世無三世。具足滿半名了義也。
問唯大乘明十方佛。小乘亦明十方佛耶。解 有數義。一者小乘雖不明十方佛化。而明釋 迦一佛化於十方。明分身諸佛遍滿十方。雖
滿十方還是釋迦一佛故。阿含經曰。我別有 淨土我於彼處成佛。若使如此小乘亦明淨 穢二土十方佛義也。二者小乘實明十方佛。
何者龍樹曰。小乘實說十方佛。而小乘不覺 不知。何者大論中引小乘經明毘沙門天王 歎佛偈曰。稽首去來現在佛。亦復歸命釋迦
文。此即具明十方佛。何者既前禮三佛竟。復 更別禮釋迦。以此而推知小乘明十方佛也。 問若小乘明三世及十方佛。則應是了義滿
字。何故前判小乘是半字不了義耶。解云有 多小。小乘小明十方佛大乘多明十方佛。小 故為不了多故為了義。又小乘雖明有十方
而不顯了大乘明顯了。以不顯故為不了。以 顯現故為了也。今無量壽明十方佛。彌勒經 三世佛亦得皆是大乘。何者彌勒亦有小乘
成佛有大乘成佛。大乘三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