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 Wu Liang Shou Fo Jing Shu 觀無量壽佛經疏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觀經正宗分定善義卷第三沙門善導集記
[0261b05] 從此已下,次辯正宗,即有其十六。還就一 一觀中,對文料簡,不勞預顯。今定立正宗, 與諸師不同。今直以就法定者。從日觀初
句下,至下品下生已來,是其正宗。從日觀 已上,雖有多義不同,看此文勢,但是由序 也。應知。
[0261b11] 就初日觀中,先舉,次辨,後結。即有其五。
[0261b12] 一、從佛告韋提下,至想於西方已來,正明 總告總勸。此明韋提前請彌陀佛國,又請 正受之行。如來當時即許為說。但以機緣
未備,顯行未周,更開三福之因,以作未聞 之益。又如來重告,勸發流通,此法難聞廣令 開悟。言佛告韋提汝及眾生者,此明告勸。
若欲等出塵勞,求生佛國者,宜須勵意 也。言應當專心已下,此明眾生散動,識 劇猨猴,心遍六塵,無由暫息。但以境緣 非一,觸目起貪亂想,安心三昧何容可
得?自非捨緣託靜,相續注心,直指西方 簡餘九域。是以一身、一心、一迴向、一處、一 境界、一相續、一歸依、一正念,是名想成就, 得
正受。此世後生,隨心解脫也。
[0261b25] 二、從云何作 想下,至皆見日沒已來,正明牒所觀事。此 明諸眾生等,久流生死,不解安心,雖指西
方,不知云何作意。故使如來為生反問,遣 除疑執,以示正念之方。言凡作想者,此明 總牒前意,顯後入觀之方便。言一切眾生
者,總舉得生之類。言自非生盲已下,此 明 簡機堪與不堪。言生盲者,從母胎中出眼 即不見物者,名曰生盲。此人不得教作日
觀,由不識日輪光相故。除生盲以外遇緣 患者,教作日觀盡得成就。由未患眼時, 識其日輪光明等相。今雖患目,但令善取
日輪等相,正念堅持,不限時節,必得成就。
[0261c09] 問曰:「韋提上請願見極樂之境,及至如來 許說,即先教住心觀日,有何意也?」
[0261c10] 答曰: 「此有三意。一者欲令眾生識境住心,指方 有在。不取冬夏兩時,唯取春秋二際。其日
正東出,直西沒。彌陀佛國,當日沒處,直西超 過十萬億剎即是。
[0261c14] 「二者欲令眾生識知自業 障有輕重。云何得知?由教住心觀日。初 欲住心時,教令跏趺正坐,右脚著左髀上
與外齊,左足安右髀上與外齊,左手安右 手上,令身正直,合口齒勿相近,舌柱上 齶 為令咽喉及鼻中氣道宣通故。又令觀身四
大,內外俱空,都無一物。身之地大,皮肉筋骨等, 心想散向西方,盡西方際,乃至不見一塵 之相。又想身之水大,血汗津淚等,心想散向
北方,盡北方際,乃至不見一塵之相。又想 身之風大,散向東方,盡東方際,乃至不見 一塵之相。又想身之火大,散向南方,盡南方
際,乃至不見一塵之相。又想身之空大,即 與十方虛空一合,乃至不見一塵不空之 相。又想身之五大皆空,唯有識大湛然凝住,
猶如圓鏡,內外明照,朗然清淨。作此想時, 亂想得除,心漸凝定,然後徐徐轉心諦觀 於日。其利根者,一坐即見明相現前。當境現
時,或如錢大,或如鏡面大。於此明上,即自 見業障輕重之相。一者黑障,猶如黑雲障日。 二者黃障,又如黃雲障日。三者白障,如似
白雲障日。此日猶雲障故,不得朗然顯照。 眾生業障亦如是。障蔽淨心之境,不能令 心明照。行者若見此相,即須嚴飾道場安
置佛像,清淨洗浴著淨衣,又燒名香,表白 諸佛一切賢聖。向佛形像,現在一生,懺悔無 始已來,乃身口意業所造十惡五逆、四重謗
法、闡提等罪。極須悲涕雨淚,深生慚愧,內 徹心髓,切骨自責。懺悔已,還如前坐法,安 心取境。境若現時,如前三障盡除,所觀淨
境朗然明淨。此名頓滅障也。或一懺即盡者, 名利根人也。或一懺但除黑障,或一懺得 除黃白等障,或一懺但除白障,此名漸除,
不名頓滅也。既自識業相如是,唯須勤心 懺悔,日夜三時六時等但憶得即懺者,最是 上根上行人也。譬如湯火燒身 一 覺即却,豈
容徒待時、待處、待緣、待人方始除也。
[0262a21] 「三者 欲令眾生識知彌陀依正二報,種種莊嚴光 明等相,內外照曜,超過此日百千萬倍。行者 等若不識彼境光相者,即看此日輪光明之
相。若行住坐臥,禮念憶想,常作此解。不久之 間,即得定心,見彼淨土之事快樂莊嚴。為 此義故,世尊先教作日想觀也。」
[0262a27] 三、從當起 想念下,至狀如懸鼓已來,正教觀察。此明 正身威儀面向西方,守境住心堅執不移, 所期皆應。
[0262b01] 四、從既見日已下,至明了已來, 辯觀成相。此明標心見日,制想除緣,念 念不移,淨相了然而現。又行者初在定中
見此日時,即得三昧定樂,身心內外融液, 不可思議。當見此時,好須攝心令定,不得 上心貪取。若起貪心,心水即動,以心動故
淨境即失。或動、或闇、或黑,或青、黃、赤、白等色, 不得安定。見此事時,即自念言:「此等境相 搖動不安者,由我貪心動念,致使淨境動
滅。」即自安心正念,還從本起,動相即除,靜 心還現。既知此過,更不得起增上貪心也。 已下諸觀,邪正得失,一同此也。觀日見日,
心境相應,名為正觀。觀日不見日,乃見 餘雜境等,心境不相應,故名邪也。斯乃娑 婆之闇宅,觸事無以比方。唯有朗日舒輝, 寄想遠標於極樂。
[0262b16] 五、從是為已下,總結。
[0262b16] 上 來雖有五句不同,廣明日觀竟。
[0262b18] 二、就水觀中,亦先舉,次辯,後結。即有其六。
[0262b19] 一、從次作水想下,至內外映徹已來,總標 地體。
[0262b20] 問曰:「前教觀日,為知業相等,故令觀 日。今此觀中,又教觀水。有何所以?」
[0262b21] 答曰:「日 輪常照,以表極樂之長暉。復恐彼地不平, 類此穢國之高下。但以娑婆闇宅,唯日能明。
此界丘阬未無高下之處,欲取能平之者, 無過於水。示斯可平之相,況彼瑠璃之地 也。」
[0262b26] 又問曰:「此界之水,濕而且軟。未審彼地亦 同此水也?」
[0262b27] 答曰:「此界之平水,以對彼地等 無高下。又轉水成氷者,對彼瑠璃之地內 外映徹也。此明彌陀曠劫等行無偏,正習
俱亡,能感地輪之映徹。」
[0262c01] 又問曰:「既教想水 以住心,轉水以成氷,轉氷以成瑠璃地 者。云何作法而令境現?」
[0262c03] 答曰:「若住身威儀一 同前日觀中法,又欲觀水以取定心者,還 須對相似之境而觀,即易可得定。行者等
於靜處取一椀水,著床前地上好滿盛之, 自身在床上坐,當自眉間著一白物如豆 許大,低頭臨面水上,一心照看此白處,更 莫異緣。又水初在地波浪不住,臨面觀之
不見面像,為觀不休漸漸面現。初時面相 不住,乍長、乍短、乍寬、乍狹、乍見、不見,此相現 時更須極細用心。不久之間,水波微細,似動
不動,面相漸得明現。雖見面上眼耳鼻口 等,亦未須取、亦不須妨,但縱身心知有 勿取也。唯取白處了了觀之,正念守護勿 令失意異緣。當見此時心漸得住,水性湛
然也。又行者等欲識知自心中水波浪不住 者,但觀此水動不動之相,即知自心境現不 現明闇之相也。
[0262c19] 「又待水靜時取一米許,當 水上信手投之水中,其水波即動遍於椀 內,自面臨上觀之,其白者即動。更著豆許
投之,水波更大,面上白者或見不見,乃至 棗等投之於水,其波轉大,面上白者及自身 頭面,總皆隱沒不現,猶水動故也。言椀者
即喻身器也。言水者,即喻自心水也。言波 浪者,即喻亂想煩惱也。言漸漸波浪息者, 即是制捨眾緣住心一境也。言水靜境現
者,即是能緣之心無亂,所緣之境不動,內 外恬怕所求之相顯然。
[0262c29] 「又細想及麁想,心水 即動,心水既動,靜境即失。又細塵及以麁塵 投之寂靜水中,其水波浪即動。又行者等
但看此水動不動相,即識自心住不住也。 又境現失不失、邪正等,一同前日觀也。又天 親讚云:『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
虛空,廣大無邊際。』此即總明彼國地之分 量也。」
[0263a07] 二、從下有金剛七寶下,至不可具見 已來,正明地下莊嚴。即有其七。一明幢體 等是無漏金剛。二明擎地相顯映莊嚴。三明
方楞具足表非圓相。四明百寶合成量出 塵沙。五明寶出千光,光周無邊之際。六明 光多異色,色照他方,隨機變現,無時不益
也。七明眾光散彩,映絕日輪,新往者覩之 卒難周悉。
[0263a14] 「讚云:『地下莊嚴七寶幢,無量無邊 無數億,八方八面百寶成,見彼無生自然悟; 無生寶國永為常,一一寶流無數光,行者傾
心常對目,騰神踊躍入西方。』又讚云:『西方 寂靜無為樂,畢竟逍遙離有無,大悲薰心遊 法界,分身利物等無殊;或現神通而說法,
或現相好入無餘,變現莊嚴隨意出,群生 見者罪皆除。』又讚云:『歸去來,魔鄉不可停, 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
聞愁歎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0263a23] 三、從 瑠璃地上下,至分齊分明已來,正明地上莊 嚴,顯標殊勝。此明依持圓淨。七寶池林等是 能依,瑠璃寶地是所依。地是能持,池臺樹
等是所持。此由彌陀因行周備,致使感報 圓明。明淨之義,即無漏為體也。讚云:「寶地莊 嚴無比量,處處光明照十方,寶閣華臺皆
遍滿,雜色朎朧難可量。寶雲寶蓋臨空覆, 聖眾飛通互往來,寶幢旛蓋隨風轉,寶樂 含輝應念迴。帶惑疑生華未發,合掌籠籠
喻處胎,內受法樂無微苦,障盡須臾華自 開。耳目精明身金色,菩薩徐徐授寶衣,光 觸體得成三忍,即欲見佛下金臺,法侶迎 將入大會,瞻仰尊顏讚善哉。」
[0263b07] 言金繩已 下,正明黃金作道,狀似金繩也。或以雜寶 為地,瑠璃作道。或以瑠璃為地,白玉作道。 或以紫金白銀為地,百寶作道。或以不可
說寶為地,還以不可說寶作道。或以千萬 寶為地,二三寶作道。如是轉相間雜,轉共 合成,轉相照曜,轉相顯發,光光色色各各不
同,而無雜亂。行者等莫言但有金道,而無 餘寶作道也。
[0263b15] 四、從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下, 至樂器以為莊嚴已來,正明空裏莊嚴。即 有其六。一明寶出多光。二明喻顯其相。三
明光變成臺。四明光變成於樓閣。五明光 變成於華幢。六明光變成於寶樂之音。又 明地上雜寶一一各出五百色光,一一色光
上涌空中作一光臺,一一臺中寶樓千萬,各 以一二三四乃至不可說寶以為莊嚴合成 也。言如華又如星月者,佛以慈悲畏人不
識,故借喻以顯之。言於臺兩邊各有百億華 幢者,寶地眾多光明無量,一一光等化作光 臺,遍滿空中。行者等行住坐臥,常作此想。
[0263b26] 五、 從八種清風下,至無我之音已來,正明光 變樂音,轉成說法之相。即有其三。一明八 風從光而出。二明風光即出即鼓樂發音。
三明顯說四倒四真恒沙等法。讚云:「安樂國 清淨,常轉無垢輪,一念及一時,利益諸群 生。讚佛諸功德,無有分別心,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
[0263c04] 六、從是為下,總結。
[0263c04] 上來雖有 六句不同,廣明水觀竟。
[0263c06] 三、就地想觀中,亦先舉,次辨,後結。即有其 六。
[0263c07] 一、從此想成時者,正明結前生後。
[0263c07] 二、從 一一觀之下,至不可具說已來,正明辨觀 成相。即有其六。一明心標一境,不得總雜 觀之。二明既專一境,境即現前,既得現前
必令明了。三明境既現心,閉目開目守令 莫失。四明身四威儀晝夜常念,唯除睡時 憶持不捨。五明凝心不絕即見淨土之相, 此名想心中見,猶有覺想故。六明想心漸
微,覺念頓除,正受相應證於三昧。真見彼 境微妙之事,何由具說。斯乃地廣無邊,寶幢 非一,眾珍曜彩,轉變彌多。是以勸物傾心, 恒如對目。
[0263c18] 三、從是為下,總結。四、從佛告 阿難下,至說是觀地法已來,正明勸發流 通隨緣廣說。即有其四。一明告命。二明勸
持佛語,廣為未來大眾說前觀地之益。三 明簡機,堪受堪信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 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
身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 是名真報佛恩。何以故?諸佛出世種種方便 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 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
入三惡長時受苦,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 生淨土,向無上菩提。是故今時有緣相勸 誓生淨土者,即稱諸佛本願意也。若不樂
信行者,如《清淨覺經》云:「若有人聞說淨土 法門,聞如不聞,見如不見,當知此等始 從三惡道來,罪障未盡,為此無信向耳。
佛言:『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此經又云: 「若人聞說淨土法門,聞即悲喜交流身毛為 竪者,當知此人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
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0264a08] 四、明 正教觀寶地以住心也。
[0264a09] 五、從若觀是地者 下,至心得無疑已來,正明顯觀利益。即有 其四。一明指法唯觀寶地,不論餘境。二
明因觀無漏之寶地,能除有漏多劫罪也。 三明捨身已後必生淨土。四明修因正念 不得雜疑,雖得往生含華未出、或生邊 界,或墮宮胎。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
疑障乃除,宮華開發身相顯然,法侶携將遊 於佛會。斯乃注心見於寶地,即滅宿障罪 僣。願行之業已圓,命盡無疑不往。今既觀 斯勝益,更勸辨知邪正。
[0264a19] 六、從作是觀已下, 正明辨觀邪正。邪正義者,前日觀中已說。
[0264a20] 上 來雖有六句不同,廣明地觀竟。
[0264a22] 四、就寶樹觀中,亦先舉,次辨,後結。即有其 十。
[0264a23] 一、從佛告阿難下,至次觀寶樹已來,正 明告命總舉觀名,結前生後。
[0264a24] 二、言觀寶樹 者,重牒觀名也。言一一觀之已下,生後觀 相,正教儀則,此明彌陀淨國廣闊無邊,寶
樹寶林豈以七行為量也。今言七重者,或 有一樹,黃金為根,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碼 碯為條,珊瑚為葉,白玉為華,真珠為果,如
是七重互為根莖乃至華果等,七七四十九 重也。或有一寶為一樹者,或二三四乃至 百千萬億不可說寶為一樹者,此義《彌陀經》
義中已廣論竟。故名七重也。言行者,彼國 林樹雖多,行行整直而無雜亂。言想者,未 閑真觀自在隨心,要藉假想以住心,方能 證益也。
[0264b07] 三、從一一下,至由旬已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