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tuo Jing Shu 阿彌陀經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彌陀經疏京兆慈恩寺基法師撰
[0310c06] 竊聞,三寶之寶理超繫象之表、三乘之乘事 涉名言之迹。原夫真際之理平等性空,赴機 啟權實之門、接凡施淨穢之土,識其路者即
語默一途、迷其趣者則理事天隔,故身子以 高下之累則鏡地而見丘陵、梵王以彼我俱 亡則石田而觀寶礫,是知淨土之淨志潔開
極樂之門、穢剎之穢心塵起純苦之域,良以 物懷取捨指懸鼓而可欣,人競是非斥溷囊 而可厭,故使勵誠十念則高昇日宮、篤崇三 行則邇登蓮座。
[0310c15] 今言佛說阿彌陀經者,則越 危城之要躅、載苦海之慈船,語事目前、論生 界表。《華手經》曰:佛者名為覺,而諸眾生長寢
生死不能覺悟,唯佛能覺,既自覺已能復覺 他,故名為佛。說者,《十住論》云:開示解釋義。阿 彌陀者,此經下文自釋。
[0310c20] 問:「何故名阿彌陀?」
[0310c20] 答: 「為含二義名阿彌陀:一無量光明故名阿彌 陀、二無量壽命故名阿彌陀。」
[0310c22] 經者,法也、常也, 法即舉直以措諸枉,繩墨以譬之;常即汲引 而無竭,涌泉以況之,故言經也。《佛地論》云:能
貫能攝故名為經,以佛聖教貫穿攝持所應 說義,故言經也。
[0310c26] 註文之初略申七意: 第一敘佛身、第二敘其土、第三敘不退轉、第 四敘偏讚之心、第五敘體性、第六敘部類宗 趣、第七判釋文義。
[0311a01] 第一言敘佛身者。
[0311a01] 問:「諸往生者見佛何身?」
[0311a01] 答: 「見二種身。若登地菩薩見佛受用身,若地前 菩薩凡夫二乘見變化身。」
[0311a03] 問:「依何得知?」
[0311a03] 答:「《攝 論》云:若離應身,登地菩薩善根則不得成就; 若離化身,聲聞緣覺及願樂位中菩薩所有善 根亦不成就,故往生者見二種身。」
[0311a06] 問:「西方有 二彌陀耶?」
[0311a07] 答:「約報即一,若化即百億彌陀。」
[0311a07] 問: 「彼報化兩身,為同處現生者皆見,為別處現 諸往生者但見一佛耶?」
[0311a09] 答:「同一三千界內各 見不同。若登地菩薩即見他受用身亦見百 億化身,若地前人等但見一身。」
[0311a11] 問:「若同處不 異者,何故《入大乘論》云:諸佛色身於欲界成 道,法性生身者住淨居天。其處即異。菩薩生
者應生淨居,眾生生者應生欲界,云何同處?」
[0311a15] 答:「上下雖殊,同是一報所生之境,但上人生 者正見受用土無處非淨居,眾生生者即見 化土在閻浮提。故真諦云:諸菩薩於淨土見
佛。此約報土一向純淨說。波頗三藏云:應佛 淨土有凡夫、二乘、地前菩薩,報佛淨土唯大 菩薩。如此經說,彼佛有無量聲聞弟子及大 菩薩者,此約化說。」
[0311a21] 問:「眾生生彼亦知是下界 否?及知是化身否?」
[0311a22] 答:「下界知之,佛謂真佛。」
[0311a22] 問: 「彼佛有報化者,何故《大乘同性經》云:如我今 釋迦牟尼佛及西方阿彌陀佛皆是報身耶?」
[0311a25] 答:「此約本身說,謂極樂國土是一報佛所王 之土,然百億四天下中者即是化佛;亦釋迦 蓮華藏世界中者即是報身,百億閻浮中者
即是化佛。」
[0311a28] 問:「彌陀何不但現一實之身令聖 凡同見?」
[0311a29] 答:「由機福力不同故身現有其麁妙。」
[0311b01] 問:「如彼《觀經》云:彼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 河沙由旬,又《鼓音經》所說是剎利種者,此並 是何身耶?」
[0311b03] 答:「如彼《觀經》者是報身,《鼓音經》者 即是化身。」
[0311b04] 問:「何以知之?」
[0311b04] 答:「准淨居天身身量 皆大,如來報身皆在淨居色究竟天實報淨 土,故報身大也。若在閻浮提,示有種姓父母
生處及有得道菩提樹,如《無量壽經》說:其樹 高四百萬里。《鼓音經》說:其所住城縱廣十千 由旬。又《觀音授記經》云:彌陀滅後觀音補處。
據上因緣,此身即小又去來生滅,故知是化。」
[0311b11] 問:「若是化者,眾生生彼即見化佛之身,至得 初地之時復見何身?」
[0311b12] 答:「若登地已上即見報 身。」
[0311b13] 問:「登地見報身者,為滅前化相而見報身, 為復不滅而見報身?」
[0311b14] 答:「即於前所見身相上 而見妙身,如人服藥惺時即於針上見種種 華草,如是地地見佛身相轉轉勝妙,唯佛與 佛見常不異無增減相。」
[0311b18] 第二次問:「淨土有幾種?」
[0311b18] 答:「有四種:一、法性土; 二、自受用土;三、他受用土;四、變化土。」
[0311b19] 問:「四土之 中西方是何淨土?」
[0311b20] 答:「若法性土者即是無垢 真如,自性清淨第一義空,本來湛然不假修 成,為一切法之所依止,無一佛出世間法不
有,名性淨土。凡聖同有,凡夫尚隱,諸佛明 顯。若自受用土,從三大阿僧祇所修善根萬 行所感,其土淨與諸佛亦不可見,但可得
聞,唯佛自受用。《佛地論》云:此自受用土周遍 法界,無處不有,不可說言離三界處,不可得 言即三界處。若他受用土者,《佛地論》云:諸佛
為令地上菩薩受大法樂進修勝行,於後得 智中以大悲故,於諸菩薩大圓鏡智相應淨 識之上,依諸菩薩業力,如來與作增上緣,隨
其根宜現其淨土,或勝或劣改轉不定,地地 優劣,如輪王所感,其土與眾生同處,所見即 異。若化土者,《佛地論》云:隨菩薩所宜,或在色
界淨居天上,或在西方等,處所不定。今取相 而言,西方有二土,若登地菩薩各見他受用 土,若地前生者便見化土。」
[0311c08] 問云:「何知見化土?」
[0311c09] 答:「若報淨土,諸佛平等無有優劣;若化土者, 隨眾生現而有差別故。《華嚴經》云:娑婆世界 一劫當阿彌陀佛國一日一夜,彼國一劫當袈
裟幢世界一日一夜。又《首楞嚴經》云:文殊未 來於南方成佛,名普現色身,其土勝阿彌陀 國不可為喻。又《觀音授記經》云:過去金光師
子遊戲佛土及觀世音未來成佛佛土,勝今阿 彌陀佛土無量。又準《大阿彌陀經》等,其土既 在欲界,上有六天復致優劣,故知是化。」
[0311c17] 問:「眾 生生彼,為生何土?」
[0311c18] 答:「生化土。」
[0311c18] 問:「若是化土?何 故二乘、女人不得生耶?」
[0311c19] 答:「論據報土說,《平等 覺經》云:眾生生彼始得初果,乃至後得阿羅 漢果作大菩薩,或生於彼始發菩提心。既有
凡夫及初發心菩薩者,即是化土。若言二乘亦 不生彼,即謂一向是報淨土者,彼《觀經》中三 輩九品云何得生?此經下文,彼佛有無量無
邊聲聞弟子。何得不生也。又女人亦不得生 者,此《阿彌陀經》等皆云:善女人聞說彼佛名 執持不忘,必得往生。此云何通?又若彼土一
向無女人故即謂是報土者,《鼓音經》云:彼佛 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此豈無女人也。女 人根缺不生者,由彼佛本願,願生我國者,皆
作男子,六根具足端嚴勝天。故《清淨覺經》云: 女人往生者則皆作男子。故言無女人及以 根缺,非是此處女人此間根缺不得生彼。」
[0312a04] 問: 「若是化土,何故《攝論》云稱別時意?」
[0312a05] 答:「論言別 時意者有二意:一以彼土增上樂處非少福 能生、二見眾生多不修道空唯發願。有斯二
意故道別時,即是《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得 生是也。若六時念佛即三業無非,便是持於 十善,或一日乃至七日,由念佛故,一念即除
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即有多行又復願生, 行願相資。」
[0312a12] 問:「若是化土,何故《大論》云:非三界 攝?」
[0312a13] 答:「彼言非三界攝者,非謂出過三界,但謂 異三界故。故《大論》云:地居故非色界,有形故 非無色界,無欲故非欲界,故言非三界攝。又
《佛地論》云:此是佛出三界淨識心所現,為化 地前諸有情類,令其欣樂修行彼因,令聲聞 等見。若謂非三界者即謂出過三界,與彼《平 等覺經》相違。」
[0312a19] 問:「若是化土,何故《解深密經》三 地已上乃得生彼?」
[0312a20] 答:「此約他受用土說。他受 用有二:一為登地已上現者,令登地已上人 受用;二為地前人現者,令願樂已前人受用,
即化淨土。彼經據諸大菩薩生彼者約受用 土說,非是西方一向是初地已上淨土,由有 凡夫二乘亦得生故,有化土及受用土。」
[0312a25] 問:「若 是化土,眾生生者初見何土、後見何土?」答:「初 見化土,後見受用土。」
[0312a27] 問:「何處見此二土?」
[0312a27] 答:「於 一界中一相之土,初見麁、後見細,非滅前土 而見後土,亦非異處見其二土。故《佛地論》云:
釋迦如來說佛地經時,地前大眾見變化身 居穢土說法,登地菩薩見受用身居佛淨土 說法。」
[0312b03] 問:「若生彼見化佛又居淨土,我此釋迦 亦是化身,其土何以不淨?既自不同,明知彼 淨土是報土,此穢土是化土?」
[0312b05] 答:「依《大論》引《目 連問經》,釋迦亦示目連己身淨土。又佛說言: 『一切諸佛皆有淨穢兩土。』如釋迦牟尼有淨
穢二土,今十方諸佛、阿彌陀佛亦爾。」
[0312b08] 問:「諸佛 既同有淨穢二土,何故阿彌陀不見有穢,釋 迦牟尼佛不見有淨?」
[0312b10] 答:「由此眾生有樂見淨 土者,但說淨土之名。又由眾生不苦則不求 涅槃,所以釋迦於眾生惡業之上作增上緣,
示現穢土令眾生厭,然非釋迦亦處其穢。故 《涅槃經》云:諸佛無有出於不淨土者,為化眾 生示現淨穢。故《維摩經》云:若諸眾生應以此
緣得入律行者,佛即為現。」
[0312b16] 問:「若彼土是化又 居欲界者,亦應有須彌大海。」
[0312b17] 答:「以佛本願力 故無諸山川江海四王忉利,以福力故依空 即住。」
[0312b20] 第三次問:「彼是不退轉地,眾生生者皆不退 轉,云何但以念佛發願而不斷惑即得往生?」
[0312b22] 答:「彼言不退者,但以彼地勝、緣強、時長、無間 遂得不退,非亦生即是不退。言地勝者,眾生 有宜安樂適悅即能發心,即有比丘願得七
寶房舍臥具者是也。彼土既無三惡道,又無 貧窮生老病死,國土清淨百寶莊嚴勝第六 天,故是地勝。言緣強者,彼無五退具,如《婆沙》
說:一無長病、二無遠行、三無常誦習、四無常 營事、五無恒乖諍,此五因緣令心勞倦故多 生退心。又無女人,無婬欲無迷愛,於六塵境
雖見聞觸心全不染;又無惡友,常與諸菩薩 每至平旦歷供諸佛,水流風樹皆演法音,以 是緣強故令不作惡業更退三途。言時長者,
娑婆一劫當彼一日一夜,又彼眾生壽命無 量無邊阿僧祇劫,經爾許時修行,何為不至 不退轉位。言無間者,勝人勝法無間資持受
最後身,斯何可退。又不退轉者有其三處:一、 若依《瓔珞本業經》,地前第七住名不退轉住, 若修行者進退多在第六住末,若至第七住畢
竟不退,是人入種性菩薩數。二者、依《彌勒問 論》及《智度論》云:菩薩若未至初地正位,雖無 量劫修習善根,而未能得不退轉;若至初地,
以見道力離身見等諸煩惱,故斷發菩提心 相違退因故更不退。三者、依《資糧論》云:若菩 薩得無生忍時即住不動地,必當作佛更不
退轉。此即當於八地,以無生忍在七地故,得 無生忍已至八地中更不退轉。今準《觀經》,眾 生生彼得不退轉者,但謂初地得生法二忍
更不退轉,非取七地,究竟而論亦得成佛,何 但七八地也。若言念佛非斷惑者,此非解煩 惱性故不能斷,然能伏惑令其不起,且如人
一心念佛,意地當更不起貪瞋嫉妬邪見也。 由念佛故轉無始惡業、生無量功德、遮無量 惡業、止無量三不善根。又縱不斷煩惱,但生
到彼地方斷煩惱,然後漸漸乃得不退,於理 何過。」
[0312c28] 第四敘偏讚之心。
[0312c28] 次問:「十方更無淨土,何以 獨讚西方?」
[0312c29] 答:「非為更無佛土,恐眾生境繁心 亂。故《隨願往生經》云:此處眾生信向者少、習 邪者多,心意無定,故令眾生專心有在,故偏
讚也。又若言十方皆有淨土,眾生之心則便 慢緩,若唯一處心即慇重。」
[0313a04] 問:「彌勒下生,此土 亦淨,復是同界;佛勸生彼,何勝此間?」
[0313a05] 答:「此雖 言淨,由劣四天,當知西方勝過自在。又復此 界有三惡道、女色婬欲便利之穢,何得同彼? 地既非勝,終還退轉,所以讚彼。」
[0313a09] 第五敘體性。
[0313a09] 次問:「淨土以何為體?」
[0313a09] 答:「《攝論》云: 唯識智為體,謂佛及菩薩,唯識智為體。即 《金剛般若論》云:智習唯識通,如是取淨土。若
《佛地論》:以佛自在無漏心為體,非離佛淨心 外別有寶等淨色也。又釋者,是彼佛大慈悲 願力無分別後得智為體。」
[0313a15] 六。
[0313a15] 次問:「此經部類多少宗趣所明?」
[0313a15] 答:「窮括部 類,有其四本,通明淨土,即以淨土為宗:一《觀 經》、二《無量壽經》、三《小阿彌陀》、四《鼓音經》。又如
晉時帛延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又有《大阿 彌陀經》兩卷, 或 即與宋元嘉年中所譯《無量 壽經》及前《清淨覺經》而同本異譯。準此《觀經》
亦宋元嘉年中求那跋摩譯,與彼全別。今尋撿 四經,部部之內雖則俱明淨土,然旨趣不同。 如此《觀經》教修淨土之業,即以定散二善為
宗,如《無量壽》等三經,如來觀眾生淨土機熟 宜聞,說時至故,釋迦顏色勝常,阿難因起發 問。世尊顏色歡悅者,應念過去當來現在諸
佛勝妙事也。佛讚阿難善哉能問,因為廣說 西方淨土之事,即以淨土為宗。如此《小阿彌 陀經》又問何故名極樂?極樂之事未知虛實,
如來因為釋得極樂之名,及引六方諸佛證成 非妄,此經即以斷疑證實為宗。如《鼓音經》,人 疑彼佛為天為人是何趣類。又彼淨土增上報
處,眾生多有業障,或惡魔留難,云何得生?如 來為辯彌陀是剎利之種,又教懺悔誦呪令轉 業除魔,彼經即以轉業護難為宗。上來即辯
四經宗趣及部類多少。然四經前後者,準其 道理,先為說令知,次教修淨業,次斷疑證 實,後護難不生,即《無量壽經》初,《觀經》第二,《小
阿彌陀》第三,《鼓音經》第四。然以事推驗,即《觀 經》為初,《無量壽》為二。何以知之?準說《觀經》時 闍王猶為太子,創奪父位,母時見害因請淨
土,如來為現西方教修定散二善。若至說《無 量壽經》時,闍王已登位,太子作儲君,故《大彌 陀經》等云:如來說西方事時,阿闍世王太子
與五百長者持蓋獻佛,聞說彌陀二十四願, 其太子當發願願如彼尊,佛記却後皆得如 彌陀佛,以此知居第二也。
[0313b18] 「人云:阿闍世王太 子者,闍王身是,爾時由未篡位,故為太子來 至佛所。今釋不然。若爾,應除王字,但言阿闍
世太子;既標王及太子,明知即父子名殊。是 故《無量壽經》當第二說。而《觀經》自為夫人侍 女,《無量壽經》自為人天大眾說也。」
[0313b23] 問:「若《觀經》 是初,為夫人說者,何故下經佛還靈山令阿 難重演而眾無所請?明知大眾已曾聞故。由
已聞故,更欲令聞修生彼業,所以如來勅令 重演定散二善。何得即以《觀經》為初?」
[0313b27] 答:「如來 意令大眾知定散二善三世諸佛為淨土因,故 令重說。又冀此經永傳末代,後若結集知阿
難所傳不虛,所以令說。非為已聞後不請而 說,即當第二。其餘二經如前所釋可知。」
[0313c03] 七判釋文義。今判此經,遵之往古亦為三節, 謂序、正、流通。然依《大悲》開五分:一信分,即彼
經云:在在處處佛所說法,謂「如是我聞」等。二 證分,即彼經云:在在處處大眾所集,謂「與大 比丘」也。三緣起分,亦名發起分,即彼經云:隨
其因緣,隨其由序也,此經略無。人云:以「爾時 佛告舍利弗」下為發起,「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下為正宗分。今恐不然,但如來初略舉示,次
廣分別,此總是正宗,非發起分也。四正說分, 即彼經云:隨其名句味種種廣為人說等,即 「爾時佛告舍利弗」下是也。五奉持分,即彼經
云:佛說經已大眾歡喜頂戴奉持故,即「佛說 是經已」是也。然諸經論中初之二分並為證 經非謬,開合無在。
[0313c16] 就初信分文復為五:一信、 二聞、三時、四主、五處。流支云:此之五句文為 證三義,故佛教之:一證是佛說,令物生信;二
表異外道經書阿嘔吉義;三為息諍論,知非 結集者言。又《智度論》云:說時方人欲令眾生 聞之生信,是故此五句名為信分因緣,廣如 彼論說。
[0313c23] 經曰:「如是」,次釋信也。《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 為能入。若人有信能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