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tuo Jing Shu 阿彌陀經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刻彌陀經義疏序[0350c05] 孤山圓師撰《彌陀經義疏》,後又鈔之名曰「西資」,吾邦未見流行,學者憾焉!比偶獲《義疏》,訂正鏤刻,使學者免傳寫之勞,他日若有得鈔者,與此疏竝行于世,則在西剎行者,豈不大資哉!竊望焉!
[0350c10] 時
[0350c11] 正德甲午仲秋穀旦
[0350c12] 談峰蓮光院沙門光榮謹書
佛說阿彌陀經疏(并序)
孤山沙門釋智圓述
[0350c18] 夫心性之為體也,明乎!靜乎!一而已矣。無凡 聖焉、無依正焉、無延促焉、無淨穢焉,及其感 物而動、隨緣而變,則為六凡焉、為三聖焉,有
依焉、有正焉。依正既作,則身壽有延促矣,國 土有淨穢矣!吾佛大聖人,得明靜之一者也, 乃假道於慈、託宿於悲,將欲驅群迷使復其
本,於是乎無身而示身、無土而示土,延其壽、 淨其土,俾其欣促其壽、穢其土俾其厭,既欣 且厭則漸誘之策行矣。是故釋迦現有量而
取穢土,非欲其厭耶!彌陀現無量而取淨土, 非欲其欣乎!此則折之、彼則攝之,使其復本 而達性耳,故《淨名》曰: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
土者,其是謂乎!雖寶樓金地無悅目之翫,而 非惑蕩之色,而能達唯心無境矣。雖風樹鳥 聲有入耳之娛,而非惉懘之音,而能念三寶
有歸矣。夫如是則復乎明靜之體者如轉掌 耳。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大矣 哉!聖人之善權也如此。是故群經森列而偏讚 淨方,其有旨哉!
[0351a07] 佛說阿彌陀經者,其偏讚之 謂歟。吾愛其辭簡而理明、其文約而事備,足可 以誘弱喪而擊童蒙焉。於是約龍樹之宗、準
智者之說,依經辨理為之義疏,若極深研幾則 吾豈敢,庶乎有助於真風、為益於後昆爾。
[0351a12] 釋題玄義五重:二土,果人名也;方等,實相 體也;信願,淨業宗也;捨苦得樂,用也;生蘇, 大乘教也。夫名以詮體,會體由宗,宗成有用,
四義成列。大小未辨,故須教相區以別之。初 六字之名有通有別,經字通名,大小同號故; 上五別名,此說異彼故。於別名中,佛是果人
之通名,彌陀是果人之別號。釋迦既此方化 主,庶物咸知,故隱別而彰通;彌陀是彼土世 尊,理須標簡,故略通而存別。通別互現,其義
惟明。若統而括之,凡有三對:經即能詮之教, 上乃所詮之義,教義對也;阿彌陀標彼土世 尊,佛說指此方化主,彼此對也;說者誠實口
業,佛者黃金之色身,身口對也。寬之狹三對 在焉。佛者極果之美號也,果必由因克,始悟 名因,悟必從迷,不迷何悟?迷非本是,悟復何 從?
[0351a27] 欲 瓢 明斯旨,當曉六即:一、理即佛;二、名 字即佛;三、觀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真即
佛;六、究竟即佛。凡聖不濫故六,初後皆是故 即。理即佛者,一念心即如來藏理,如故即空, 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本來具足非
適今也,名理即佛。名字即佛者,理雖即是,自 用不知,以未聞三諦、不識佛法,如牛羊眼不 識方隅,或從知識或從經卷聞如上說,於名
字中通達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名名字 即佛。觀行即佛者,若但聞名口說,如虫食木 偶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既不通達,寧
是菩提?必須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 言、所言如所行,言行相應,名觀行即佛。相似 即佛者,愈觀愈明、愈止愈寂,麁垢自落,六根
互□□□□證如鍮似金貴實珠形色相似, 名相似即佛。分真即佛者,因相似觀入初住 位,破無明見佛性,開祕藏顯真如,始發心終
等覺,或普門示現於九界利生,或八相成道 以佛身度物,名分真即佛。究竟即佛者,從等 覺心轉入妙覺,智光圓滿不可復增,惑闇滅
盡更無可斷,唯佛與佛乃能知之,名究竟即 佛。譬若貧人家有寶而無知者,知識示之而 後知,於是耘除草穢而掘出之,漸漸得近,近
已藏開,盡取用之獲大富樂。以喻六即,其旨 可見。
[0351b22] 今言佛者,即釋迦化主,乃究竟人也,如 此解者,豈但識果地之崇高必由因克,抑亦 達自心之微妙本有果性,是則始凡理具趣
取無怯,終聖在佛上慢不生。
[0351b25] 說者悅也,得機 而說稱悅。佛懷此經即得彼物機,與彌陀有 緣者乃讚彼依正令發願往生,既生彼國則 不退轉而終趣菩提稱悅,佛其在此矣。
[0351b28] 阿彌 陀,梵語也,茲言無量,阿之言無,彌陀言量也。 何故名無量耶?以四義故得名:一、光明照耀
無量;二、壽命數限無量;三、大小弟子無量;四、 一生補處無量,由茲四事以無立尊號。諸經 翻為無量壽佛者,乃下之一義耳,四義悉在
經文。夫諸佛皆有生、法二身,則有兩種無量: 一、生身無量,此則有量之無量;二、法身無量, 此是無量之無量。法身譬虛空無生無滅,生
身如水月有隱有顯,故釋迦、彌陀俱得法身 之無量,但此土機劣故見生身是有量,彼土 根勝故見生身是無量,但以人天莫數故言
無量、若望法身定屬有量。當知釋迦亦能現 無量以取淨土,彌陀亦能現有量以取穢土。 故《大論》曰:釋迦文佛更有清淨國土,如阿彌
陀佛國;阿彌陀佛亦有不嚴淨國,如釋迦文 佛國。又云:此間閻浮提惡故佛壽應短,餘處 好故佛壽應長。《涅槃》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
河沙有無勝國,所有莊嚴如安樂世界,我於 彼土出現於世。豈非釋迦現淨耶!《鼓音王經》 云:阿彌陀佛,婆羅門種,母名殊勝妙顏,亦有
惡逆弟子名為調達。既有女人及惡逆者,豈 非彌陀現穢耶!故知二佛生身皆為兩重,若 示淨穢隨緣不同。
[0351c22] 問:「釋迦既自能現淨土,何 故不勸眾生發願生彼,而度令往彌陀國耶?」
[0351c24] 答:「物機不等,為化亦殊。若唯於一佛有緣則 始終自化,若於二佛有緣則彼此共化,是故 釋迦現穢土而折伏,彌陀現淨土而攝受,此
折彼攝共熟眾生令至菩提耳。」
[0351c27] 問:「菩薩法應 度眾生,何以但求樂國?」
[0351c28] 答:「《大論》四十三有此 問,而龍樹答云:菩薩有二種:一者、慈悲心多 為眾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功德者
至一乘清淨無量壽國土,好多為眾生者至 無佛法僧處讚歎三寶之音。」
[0352a03] 問:「若爾,應樂多 集功德者,即不化眾生也?」
[0352a04] 答:「不然,先後異耳。 故《大論》四十五又云:菩薩有先自成就功德 然後度眾生者,有先成就眾生後自成就功 德者。」
[0352a07] 經者,梵言修多羅,義翻契經者,詮表義 理契合人心,即契理契機也。經者,《佛地論》云: 能貫能攝故名為經,以佛聖教,貫穿所應說
義、攝持所化生故。釋名竟。
[0352a10] 二、辨體者,方等實 相為經正體。方謂方廣,等謂平等,實相之體 橫遍諸法故言方廣,豎該凡聖故言平等,是
則圓融大乘悉名方等。但鹿園一向說小,十 二年後創談斯理,故偏得其名。所以《無量義》 云:次說方等摩訶般若。《涅槃》云:從酪出生生
蘇,譬從修多羅出方等典,皆指第三時也。此 經既屬生蘇,則宜用此名以釋其體。應知彌 陀由究顯此體故依正莊嚴,眾生由理具此
體故願生即得,方廣平等其在此乎。然則體 義有三:謂主質義、底義、達義也。若乃為四章 之所依、作三分之所趣,況四民之臣主、喻三
光之麗天,此主質義也。若乃大乘因果無非 實相,智度大海唯佛窮底,此即體是底義也。 若乃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實相亦爾,多
諸名字號,此即體是達義也。釋體竟。
[0352a25] 三、明宗 者,信願淨業為經宗致。然則宗者要也,種種 眾行言因則攝,無量功德言果則攝,當知因
果竝宗要。經云: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是明因 也。又云:聞是經受持者,皆得不退轉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明果也。雖兩義兼有而
因正果傍,以正勸行人求生故。故經云:若有 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又云: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號,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故以信願淨 業為宗也。明宗竟。
[0352b05] 四、論用者,此經以捨苦得 樂為用也。用謂力用,依言修習能捨此方之 眾苦,得受彼國之極樂,是經之力用也。論用 竟。
[0352b08] 五、判教者又二:一、教味區別;二、經疏因起。 初文此經既對告聲聞弟子,驗非初乳頓說, 而談眾生作佛,豈是酪味小乘;不說諸法皆
空,則非熟蘇般若;又不開會二乘,故異《法華》、 《涅槃》,教文貞實當第三生蘇方等大乘也。詳 其所勸,該乎人天及四教初心,比乎《觀經》,則
彼乃定業、此唯散善,彼被圓機、此通偏漸。論 得生則但云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豈與夫乘 金剛臺證無生忍同耶?語莊嚴則但云華如
車輪,豈與夫華葉小者縱廣二十五由旬同 耶?以此觀之優劣可知矣。
[0352b18] 二、經疏因起者,此 經有新舊兩譯:一秦羅什法師舊譯,名佛說 阿彌陀經;一唐玄奘三藏新譯,名稱讚淨土
佛攝受經。秦本立題即依經云:如我今者稱 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唐本立 題即依經云: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
諸佛所護念經也。護念乃攝受之異名耳,乃 知兩譯立題各有文證。今所解者秦本也。此 疏之因起,予忝學天台之道,誓欲用三觀法
門撰十疏以伸十經,以為法施之資焉。筆削 之功已及其七,會臥疾經年,慮石火不久、過 隙難留,有負疇昔之心,於者乎遂扶羸隱几
續成其三,即《無量義》、《普賢觀》及此經也。彼二 疏中各有因起一章,斯文也染毫於大宋天 禧五年辛酉十月晦,絕筆于十一月二日午
後。雖辭理無取,庶填本誓且為往生之先容 也。十疏既畢,一生幾何,空華之軀、谷響之言 於我何有哉!是時予行年四十六也。世有
彌陀經疏,自日東傳來,言智者說者,非也。詞 俚義疎,諒倭人之假託乎!判教竟。
[0352c08] 釋經為 三:一、從「如是」訖列眾為序;二、從「爾時」訖「生彼 國土」為正宗;三、從「舍利弗如我今者」訖經為
流通。諸經皆有通、別兩序,六事同有故言通, 發起事異故言別;此經存通而闕別。
[0352c12] 問:「佛說 諸經皆有發起,或因獻蓋、或由放光、或飯訖 收衣、或晡時禪起,何於此經全無由藉乎?」
[0352c14] 答: 「夫大聖垂範皆有興致,但事非特異,故譯者 略而不敘耳。何者?以此眾集,知必請法,是故
如來無問自說,應知集眾義兼發起。新譯則 有其詞,故彼經集眾之末乃云:為聞法故俱 來會座。是也。而諸經咸有如是等六事者,《大
論》明佛將滅度,阿難咨問:『一切經首當安何 語?』答云:『當言如是我聞佛住某國與某大眾 等。豈唯我然?三世諸佛經初皆爾也。』」
[0352c22] 今釋六 事,作二意分之:前三彰阿難,後三顯教主。前 三者:一、阿難示所聞,如是故;二、阿難顯能聞,
我聞故;三、阿難指聞時,一時故。後三者:一、稱 教主美號,佛故;二、明教主所居,住舍衛等故; 三、示化主徒眾,與大比丘等故。雖離成二意,
終成阿難之證信也。
[0352c28] 言如是者,實相之理無 二相稱如,絕百非曰是,經詮此理故云如是。 又如是,只是指事之詞,謂如是淨土之教是
我親聞故,次句即云我聞也。
[0353a02] 我聞者,我有三 種:一、見;二、慢;三、名字。阿難於結集時已是無 學人,則見慢俱盡,但為傳化故順世間名字
稱我也。聞者,《大論》云: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 因緣和合作意欲聞即聞也。然則理本無聞, 順世稱聞爾。
[0353a07] 一時者,謂如是淨土之教,我聞 當于某年某月某日也,而不言年等但云一 時者,以諸國王制立時各不同故。如此土四
時、彼三際;東夏以合朔為月旦、西乾以既望為 月旦,兩方尚爾,四夷可知。既難以準定,故通 言一時耳。
[0353a12] 佛者,夫法通四人所說,今指親從 佛聞,非從弟子、諸仙、諸天化人而聞也。天竺 言佛陀,此翻覺者,謂究竟覺了諸法唯只是
心,如此覺了之人故號覺者。
[0353a15] 在舍衛國等者, 謂我從佛聞乃有其處,即在舍衛祇園聞佛 說也。在者住也。如來本住寂光,憐憫眾生故
迹住舍衛。梵語舍衛,此翻聞物,謂具足欲塵 財寶之物、聞解脫之人故也。
[0353a19] 祇樹等者,即祇 陀太子所施之樹、給孤長者所施之園。祇陀 此云戰勝,波斯匿王太子生時,王與外國戰
勝,因立其名。給孤獨者,此方語,梵云須達多, 翻為善施,以善行施故,鄉人美之名給孤獨 也。少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以此長者
常給施此人故。樹先園後者,君尊臣卑故。
[0353a25] 與 大比丘下,徒眾也。阿難謂非但我於祇園獨 聞,況佛與聲聞、菩薩、諸天人天眾同住,而我 廁預其間同得聞故。所以六事展轉相由者,
阿難意在謬非謬傳以生物信也。文為三: 一、聲聞眾;二、菩薩;三、雜眾。以形服言之,則聲 聞 [矢*見] 頂炬袍,每居佛側,故先;菩薩隨機外
厥,狀不常,故次;人天身非出俗,故後。眾生但 見其迹莫測其本,故以形服而分勝劣。若以 內心,則聲聞沈空、人天著有、菩薩從中道,故
列於季孟之間以表示之。
[0353b06] 聲聞眾分六:一、明 類;二、示數;三、顯位;四、歎德;五、列名;六、總結。
[0353b08] 與大比丘僧,明類也。與,共也。大者,梵云摩訶, 而含三義:大義、多義、勝義。此諸尊者悉為天 王大人所敬故言大,遍解內外典籍故言多,
超出九十五種外道故言勝,譯者偏就一義 而翻也。比丘者,因果六義,因名乞士、怖魔、破 惡,果號應供、殺賊、無生。乞士者,告求資身永
離四種邪食故。怖魔者,發心出家,魔王怖其 出境故。破惡者,能破九十八使煩惡因故。而 此所列同聞眾皆大羅漢,名雖在因其實果
人也。僧者,具云僧伽,此翻眾和合,謂四人以 上乃至無量,示事理二和無有違諍,故名眾 也。
[0353b19] 千二百五十人俱者,示數也。佛初成道度 五人訖,乃化三迦葉,謂優樓頻螺、伽耶、那提 也,兄弟共有弟子千人。次化舍利、目連,二人
共有弟子二百五十人,悉翻邪向正而獲上 果,感佛之恩故常隨侍。又《普曜》云:諸經多列 千二百五十人者,重其最初歸佛故經家列 之,而未必俱在會也。
[0353b25] 皆是大阿羅漢,顯位也。 謂諸比丘非是學人,皆無學極果也。羅漢含 三義:一、應供,堪為人天福田故,此乃乞士之
果也;二、殺賊,斷盡煩惱故,此乃破惡之果也; 三、無生,不受後有故,此乃怖魔之果也。
[0353b29] 眾所 知識,歎德也,聞名欽德曰知,覩形敬奉曰識。
[0353c02] 長老下,列名。舍利,此翻珠子亦身子,以其母 好身形而聰明之相在乎眼珠,因名珠亦名身 也。尊者是珠所生,故名珠子。摩訶目揵連者,
摩訶云大,目揵連云胡豆亦采菽,上古有仙, 隱居求志,采菽豆而食,尊者是彼苗裔也。同 姓者眾,標大以別之。摩訶迦葉,此云大飲光,
古仙身光翕赩吞飲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