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tuo Jing Yi Shu 阿彌陀經義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 (并序)西湖靈芝崇福寺釋元照述
[0356b13] 一乘極唱,終歸咸指於樂邦;萬行圓修,最勝 獨推於果號。良以從因建願,秉志躬行,歷塵 點劫,懷濟眾之仁,無芥子地非捨身之處,悲
智六度攝化以無遺,內外兩財隨求而必應, 機興緣熟,行滿功成,一時圓證於三身,萬德 總彰於四字。是以知識廣讚,感獄火化為涼
風,善友教稱,見金蓮狀同杲日,八十億劫之 重罪廓爾煙消,十萬億剎之遐方倏如羽化。
[0356b21] 嗟乎!識昏障厚,信寡疑多,貶淨業為權乘,嗤 誦持為麁行,豈非耽湎朽宅,自甘永劫之沈 迷,悖戾慈親,深痛一生之虛喪。須信非憑他
力截業惑以無期,不遇此門脫生死而無路。 聞持頗眾,正恊於時緣,著述雖多,鮮窮於要 旨。盡毫端而申釋,敢斆前修,舒舌相以讚揚,
誓同諸佛,太虛可際,鄙志奚窮,敬勉同舟深 崇此道矣。
[0356b29] 將釋此經,先以義門括其綱要,始可入文釋 其義趣。初中,大覺世尊一代名教,大小雖殊 不出教、理、行、果,因教顯理,依理起行,由行克
果,四法收之鮮無不盡。
[0356c03] 初中言教,大略有二: 初、明教興;二、辨教相。
[0356c04] 初中,《大本經》云:「佛言:『如 來以無量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 闡道教,普令群萌獲其法利,開示五趣度未
度者,決正生死泥洹之道。』」此明出世大意,該 於眾典,是謂通明教興也。次據今經略言五 意:一、欲令眾生知娑婆苦求出離,故經云:「彼
國眾生無有眾苦。」二、令知佛境界生忻慕,故 下明依正莊嚴,勸生彼國。三、令攝心安住念 佛三昧,故下云:「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
心不亂」等。四、令破障脫苦得清淨樂,故下云: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等。五、令生彼 國成就菩提,故下云:「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
等。此明說經正意局在今文,所謂別敘教興 也。
[0356c17] 次、辨教相。淨土教觀通明現在十方諸佛, 即如下引,六方恒沙諸佛出廣長舌勸信是 經,即其證也。又準下文,善男、善女聞經受持,
不歷階漸皆不退轉阿耨菩提,故知一切淨 土教門,皆是大乘圓頓成佛之法,定非偏小, 如別委論。
[0356c22] 二、明理者,理即教體,亦分為二:初、 通,二、別。初中,一切大乘皆以方等實相為體, 方謂方廣,等即平等,實相妙理橫遍諸法故
名方廣,竪該凡聖故言平等,故知橫竪一切 諸法悉自緣生,皆不思議無非實相,此通一 代大乘所詮之理。二、言別者,今經即以彌陀
修因感果,依正莊嚴不思議功德為所詮理, 良以因中發無相大願,修無住妙行,感無得 聖果,點事如理,相即非相,故所感身土無非
實相,即下經云:「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 可思議功德」,若非妙理,那稱不思議乎?
[0357a03] 三、明 行者,行即教宗,亦有通別。初、通明大行,不出 發無上道心、修六度萬行,備在眾經,不復具
舉。二、別論者,修行淨業感生淨土,別是一門 出離徑術。就淨業中復有多種,諸經所示行 法各殊,《觀經》三福妙觀,《大本》一日一夜懸繒
幡蓋,十日十夜奉持齋戒,《大悲經》中一日稱 名展轉相勸,《般舟經》中一日若過,繫念現前, 九十日中恒不坐臥,《鼓音聲經》十日十夜六
時禮念,《陀羅尼集》誦諸神呪,《大法鼓經》但作 生意知有彼佛。權巧赴機行法不一,教門雖 異無不往生。今經專示持名之法,正是經宗,
於今為要,故當委示,不可籠通。括束經文且 為五例:一、心起忻厭,厭苦忻樂;二、身須西向, 正立合掌;三、克期日限,一日七日;四、繫心佛
境,專一不亂;五、期死無退,決誓求脫,若此稱 名下至十念尚得往生,況一日七日乎?
[0357a19] 四、明 果者,果即教用,亦有二別:一者、近果,經云:「是 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由前
稱佛結業成因,捨此穢苦感彼淨樂,即獲法 性淨身,住同居淨土也。二者、遠果,下云:「眾生 生者,皆得不退阿耨菩提」,此謂生彼國已,聞
法得忍,修菩提道斷惑,證真究竟成佛,即證 清淨法身,居法性土也。上列四章略提梗概, 餘如後釋,仍委他文。
[0357a27] 次、釋文中,此經凡有兩 譯:一、姚秦羅什法師譯,即今本也;二、大唐玄 奘法師譯,今見藏中。立題各異,如下所明。自
古解釋凡有三家:唐慈恩法師《通讚》一卷,今 朝孤山法師、霅溪法師皆有《疏記》見行于世, 今之所出各從其志,時有異同,臨文目見。
[0357b03] 次、 正釋,文相又二:初、釋經題,二、釋經文。初中此 經本名「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
經」,總十六字,經字為通題,上十五字為別 題。上八字屬教,即經所說依正莊嚴稱名往 生,皆是彌陀修因感果,威神願力不思議功德
也;下七字屬機,即依教起行,專修成業,眾聖 冥加攝持,不退直至菩提也。奘師唐譯即用 本題云「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語雖少異義意
大同,對文可見。今經秦譯隱略本題在六方 佛後,即下云:「汝等眾生當信是」等,據宗取要 別建此題,略有五意:一則、上符經旨,經中唯
示持名方法,故取佛名用標題首;二則、下適 機宜,彌陀名號眾所樂聞,故用標題,人多信 受故;三、理自包含,但標佛名,稱讚護念任運
自攝故;四、義存便易,梵號兼含耳聞淳熟故; 五、語從簡要,後世受持稱道不繁故。且如唐 譯,從本立題而未聞流布,又如《大本》,從華標
目而罕見誦持,乃知秦本深體聖心,故得四 海同遵百代無古。《感通傳》說,羅什法師七佛 以來翻經,信非虛矣!今釋此題,上五字為別,
局今經故;下一字為通,同眾典故。就別題中, 上二字標能說教主,定是釋迦,但舉通號;下 三字示所說人,簡非他佛,故標別號。通別互
舉譯人之巧,傾出我口暢悅彼心,以教合機 故稱佛說。
[0357b28] 阿彌陀此翻無量,經自釋云:「彼佛 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 彌陀」,此謂無邊量也。又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此謂無 數量也。光表佛智,壽表佛福,以此福智嚴本 法身,三德圓備以立嘉號,餘如下文。通題中,
梵云修多羅,此翻為線,線能貫攝,即喻教詮, 文理連貫包攝群機,訓法訓常義如常說。
[0357c06] 次 釋經文,大分三分:初至大眾俱為序分;二、爾 時佛告下,至是為甚難,為正宗分;三佛說此
經下,至末文為流通分。初中諸經皆有證信、 發起二序,此經但列證信,獨無發起,《往生傳》 序云:「此乃十二分教無問自說之經,其猶母
之拊嬰兒,不俟其請,但欲顧其手足乳而哺 之耳。」今以義求略為二意:一、表他方淨剎非 二乘偏小境界,縱有權行,示同不知,不假因
緣,孤然自說,彰其特異,即下諸佛歎釋迦云: 「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說此世間難信之法」是 也。二、表我佛世尊大慈憫物,如母愛子,憐其
小騃,不能請問,召以誨之,彰其深切,故下如 來囑云:「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是 也。
[0357c20] 就證信中,此即阿難結集奉教,安列六事 為證,明非虛謬,令物信故,六緣不具教則不 興,名六成就。諸經之首,解釋極繁,此但略提
大要,餘廣如彼。初、如是者,如云指法之辭,即 指正宗所說法門,契理曰如,離非曰是,信故 聞持,名信成就。二、我聞者,阿難自言親從佛
聞,非他傳告,即聞成就。三、一時者,主伴會集說 聽始終,簡非餘時,即時成就。四、佛者,釋迦教 主,金口親 宣 ,非餘所說,即主成就。具云佛陀,
翻云覺者,覺名乃通,此局妙覺究竟極果,十 號之一也,是為通號。五、在舍衛等者,說經有 處,舉舍衛乃遊化之境,舉祇園即依住之處,
即處成就。舍衛翻聞物,言人物富庶遠聞諸 國故。祇陀施樹,給孤買園,共成佛剎故以為 名。六、與大比丘下,道俗四部大眾同會,非我
獨聞,即眾成就。眾有三類:初、聲聞眾;二、並諸 下即菩薩眾;三、及釋提下人天眾。聲聞常時 侍佛,威儀復勝,故在前列;菩薩隱顯無定,形
服不拘,故以次之;人天俗眾形服全乖,故列 于後。
[0358a10] 初中有四:初、示數;二、皆是下歎德;三、長 老下列名;四、如是下總結。
[0358a11] 初中,大比丘者,上 首弟子,如下列者,千二百等眷屬弟子並不 列。比丘或云苾芻,此翻乞士,乞食資身,乞法
練心;又翻怖魔,志怖彼魔德令魔怖;又云破 惡,稟戒破業,定慧破惑;此三因名,果號如 後。僧者具云僧伽,此翻為眾,四人已上秉御
一切滅惡生善羯磨,總該凡聖通收理事,故 云眾也。佛初成道度三迦葉,共有弟子千人, 次度舍利弗、目連,共有弟子二百五十人,此
皆本是外道,遇佛得度,荷佛恩深故常隨侍, 或云重其最初歸佛,故多列之,未必常預會 也。歎德中,阿羅漢亦有三翻,初云應供,堪為
物養,即乞士果也;次云殺賊,摧伏魔怨,即怖 魔果也;三云無生,結盡苦亡,即破惡果也。即 如下列會中上首,人天大眾知其德業、識其
儀貌,故云眾知識也。列名中,德重﨟高故稱 長老,語局初人義該諸位。舍利弗此翻身子 亦云珠子,其母好身形,聰明在眼珠,時人以
子顯母為作此號。又云舍標父,利標母,雙顯 父母故言舍利弗;弗即子也。摩訶目犍連,摩 訶翻大,同名者眾,加大簡之,下皆類之。目犍
連,《文殊問經》翻萊茯根 (萊茯讀為蘿蔔) ,真諦云:「勿伽 羅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名尼拘 律陀,乃是樹名,父母禱神樹得子,因以名焉。」
迦葉此翻大龜氏,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書 而應,從德命族;真諦翻為光波,上古仙人身 光炎涌,狀若波燃,亦云飲光,能映餘光使不
現故,名畢鉢羅亦是樹名,由禱樹得故。迦旃 延翻文飾,亦云肩垂、亦云好肩,亦名柯羅,此 翻思勝,皆從姓為名。拘絺羅此翻大膝 (有云膝蓋大故)
舍利弗舅,與姊論義常勝姊,姊孕不勝,知懷 智人,遂往南天竺,讀誦眾經無暇剪爪,時人 呼為長爪梵志。離波多亦名離越,此翻星宿,
或云室宿,父母從星乞得,因星作名,或云假 和合,《文殊問經》稱常作聲,有人引《智論》,嘗宿 空亭證二鬼諍屍,依實判歸小鬼,大鬼怒拔
其手足,小鬼取屍補之,因其煩惱不測誰身, 故云假和合。又心懷疑惑,逢人即問:「見我身 否?」眾僧語云:「汝身本是他之遺體,非已有也。」
因即得道故以為名。周利槃陀伽此翻蛇奴, 或言周利云大路邊,槃陀伽云小路邊,生於 道傍故以為名。難陀此云善歡喜,亦翻忻樂,
本牧牛人,以牧牛事試,佛為說法忻樂得道, 故有處名牧牛難陀,或云即律中跋難陀也。 阿難陀此云歡喜,或云無染,淨飯王聞太子
成佛,王大歡喜,白飯王奏生兒,舉國忻然,因 以為名。羅睺羅此云覆障,佛之嫡子,酬往業 故在胎六年,故云覆障,真諦云:「羅睺本言修
羅,能手障日月,應言障月,佛言:『我法如月,此 兒障我不即出家,世世能捨故云覆障。』」憍梵 波提此翻牛呞 (音詩) ,或云牛王,或云牛迹,昔五
百世曾作牛王,餘報未盡,唼唼常嚼,時人 稱為牛呞,亦由此故名是為牛迹,避人見 笑,常居天上。賓頭盧頗羅墮,上是據姓, 賓頭盧此翻不動 (言其所證)
,頗羅墮真諦翻捷疾, 或利根或廣語 (言其根性) ,婆羅門中一姓也。迦留 陀夷此翻黑光,或云麁黑,從形貌為名。劫賓 那此翻房宿 (音秀)
,禱星感子故以為名;又初出 家欲往見佛,夜雨寄陶師家宿,又一比丘隨 後而來,前比丘推草與之,在地而坐,後比丘 即為說法,豁然得道,後比丘即是佛,共佛房
宿 (音夙) ,從得道處為名。薄 [牛*句] 羅此翻善容,亦云 偉形,而色貌端正故言善容,年一百六十,無
病無夭,昔持一不殺戒,九十一劫命不中夭, 昔施僧一訶利勒果故身常無病,感今勝報, 故以為名。阿 㝹 樓馱亦云阿那律,或云阿泥
盧頭,皆梵音奢切耳,此翻無貧,亦云如意,或 云無竭,昔於飢世施支佛稗飯,九十一劫果 報充足,故以為名。總結中,略舉上首一十六
人,不可盡列,故云:「如是等。」《南山》云:「學在我後 故為弟,解從我生故稱子。」
[0358c23] 次菩薩中三,初、示 數;二、文殊下,列名;三、與如下,總結。
[0358c24] 初中,同聞 極多,略舉四名故云諸也。菩薩,梵言之略,《天 台戒疏》云:「摩訶菩提質帝薩埵,此翻大道心成
眾生。」或云:「菩薩翻覺有情,覺謂上求,即是智 也,有情謂下化,即是悲也。」列名中,文殊師利 亦云曼殊室利,此翻妙吉祥,妙即彰其所證,
吉祥美其利物,或云妙德,義亦同之;紹隆佛 種稱法王子,《智論》云:「佛為法王,菩薩入正 法位,乃至十地悉名法王子。」乃知此名該下
諸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言其悲智非偏小 所及。乾陀訶提此翻不休息,眾生無盡,修因 感果無窮已故。常精進者,眾生無量,上求下
化無暫懈故。總結中,然菩薩名通於初後,如 上所列,莫非深位補處,或是權現影響,故云 諸大也。
[0359a09] 三、人天中,釋提桓因具云釋迦因陀 羅,此翻能天帝,即三十三天主,今言帝釋,即 華梵雙舉,大梵四王天主甚多,不復盡舉故
云無量也,更兼道俗四眾,龍鬼八部,故云:「大 眾俱。」序中從略,文見流通。
[0359a13] 第二、正宗分,大分 三段:從初至俱會一處,先讚二報莊嚴,令生 忻慕;二、不可以少下,正示專念持名,教修行
法;三、如我今者下,後引諸佛同讚,勸信受持。 科分三節曲盡一經,有智試觀,思過半矣!
[0359a17] 初 中又二:初、總標依正,上二句指對告人,眾 集即告,故云:「爾時」,身子大權智慧第一,知言
解意深契佛懷,故諸經便多令對語。《彌勒下 生經》云:「大智舍利弗能隨佛轉法輪,佛法之 大將。」乃知身子才辨超倫,及至此經殊無一
詞申疑請問,從始至末盡是如來呼以告之, 即向所謂示同不知,義見于此。從是已下即 所告事,上四句標依報。淨土多種,如別所論,
今此所標同居淨土,如世邦國方向、遠近,二 皆是定,對此極苦故名極樂,亦名安樂亦號 安養,十萬億剎凡情疑遠,然彈指屈臂剎那
可到,一以十方淨穢同一心故,二以心念迅 速不思議故,《十疑論》云:「但使眾生淨業成者, 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
是生淨土時。」為此《觀經》云:「彌陀淨土去此不 遠。」又心業力不思議,一念即生,不須愁遠等。 下三句標正報,但言化主必兼徒眾,簡非過 未故云現在。
[0359b06] 舍利下,二、別釋依正,又二:從 初至莊嚴,釋依報,舍利弗於汝意下,次明正 報。初中又二:初、略釋名義,又舍利下,廣明勝
相。初中上三句徵問,下四句釋通。無眾苦者, 對顯娑婆令生忻厭,三界六道總名苦果,於 中復有八苦、五苦、三苦。生、老、病、死、貧困、愛
別、怨會、求不得,為八苦也。殺、盜、婬、妄、飲酒 五種惡業並是苦因,必招苦果,名五苦也。苦 苦、壞苦、行苦,名三苦也,諸經論中略示名數,
諦論忍土,一切皆苦無一可樂,火宅牢獄未 足為喻;彌陀淨土境界殊絕,聖賢同會聞法 悟道,壽命永劫不退菩提,更有餘樂不能過
此,秖無諸苦,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