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 Ban Niepan Jing Yi Ji 大般涅槃經義記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義記卷第一 (之上)
淨影寺沙門慧遠

[0613a06] 聖教唯有聲聞藏菩薩藏 聲聞法名聲聞藏菩薩法名菩薩藏聲聞 一聲聲聞緣覺聲聞
聲聞聲聞常樂觀察 真諦聲聞最後 諦法悟道聲聞
是故名曰聲聞聲聞中說聲聞 四諦據此緣覺聲聞本來 緣覺常樂觀察十二緣法最後
十二緣法悟道本緣 後身悟道是故名為緣覺聲聞 緣覺十二緣法
小法是故 聲聞藏菩薩藏二種過去大法
從小 修習小乘 頓悟諸眾生大乘
相應善根見佛不由 眾生世世 我身我所信受如來
頓悟菩薩頓悟 一往當時 菩薩藏聖教不出
龍樹佛滅度迦葉阿難王舍 結集三藏聲聞藏文殊阿難鐵圍 摩訶衍菩薩藏
聲聞菩薩行修多羅結集 聲聞所行聲聞藏菩薩 菩薩藏十二部方廣
菩薩藏十一聲聞藏方廣菩薩所持十一二乘所持 所持菩薩藏二乘所持聲聞藏故知
大乘小乘滿 改變之中 菩薩藏漸教眾生長養法門下文
半字滿字已知分齊大涅槃乃是 多種
人法隨事 非一諸佛 大涅槃不足梵本
摩訶般涅槃那摩訶涅槃 聲聞緣覺所得不加是故大義
下文大名勝人名為大人下文 正法名人涅槃如是
下文大名廣博法界名性 廣博下文譬如大藏 珍異涅槃如是有種妙法珍寶名為
下文譬如大山不能 大山涅槃如是凡夫二乘乃至十住 不能淵深
名為大海下文名為不可思議 難測不可思大體不同一者 體大涅槃真性法界二者
相大方便涅槃無不無不 用大應化涅槃妙用無盡 文言大般涅槃大義
是故 歸真 趣入
相對歸真 三義涅槃有人 佛語佛語一切皆是涅槃
文言種種論文呪術皆是佛說雖是 方言方言云何而言 有人天竺語
梵本名曰涅槃涅槃 涅槃使 宣說
名字別名明知 無名不然如下文中如來 隨類眾生今日如來涅槃
云何 多種不生不滅或稱 寂靜無為
如是非一云何得知 以求如來契經每常宣說生死因果以為涅槃
涅槃不異 婆羅涅槃眾生 聞已使涅槃
宣唱眾生何故悲泣 明知方言其外國人見人稱言某甲涅槃
四取如下文中 純陀如來眾生方便涅槃世間 眾生何曾涅槃可以
涅槃法華日月 說法入般涅槃偈頌滅度薪盡火滅明知涅槃
問曰涅槃下文 名為滅度覺觀名曰涅槃涅槃 云何而言涅槃外國
所謂涅槃毘尼彌留 異義異名覺觀涅槃方名
毘尼彌留外國菩提 何者 生死生死
名為相離名為 相者醍醐雖是青黃 一切眾生心識雖是
長短涅槃雖是一相 無何如下色聲香味觸 生住滅男女乃至無有自相可取
大涅槃同體共相集成無有 自性宣說別有下文
別異涅槃世間 中說苦滅 一切眾生畢竟寂滅涅槃如是
妄想諸法空無 真空如來藏恒沙佛法相離 相者馬鳴非有無相非有
無相非有自相 自相如是一切妄心 分別相應境界諸佛
同一體性互相集成不斷不異同體無有一法自性 見相
真空起用便 分相以為涅槃問曰何故
涅槃涅槃不可 涅槃那不舉 生死有為因果趣入無為
下文斷除 三十七品所行涅槃歸真能詮外國正音
修多羅貫穿一切法 是故而言 能持相似
之一

[0614b26] 壽命名為小品經 壽命 壽命從略以下
迦葉之後慈悲因緣壽命 就此壽命 品類
其所品類經合 建始故稱第一

[0614c05] 始終別有一者序分純陀 顯德成德 沙門婆羅門正分如來
闍維供養此後一分外國不來 次第 顯德諸佛妙果
次第成德真法 不絕次第下文 正義正說
歸寂次第如來人天大眾闍維供養問曰諸人三分科判 何故分為勝鬘經三分
實有道理十五別有 十五流通不得第五流通解經
不以三分初一方便 之一分化要有 一發二序
釋名二明兩序差別 顯得三明二序二序 文解釋釋名
說經神力發起 名為發起以此發起發起 阿難昔時稟承佛說所聞
末代眾生如是 可信名為以此傳經 名義如是何故
正是何曾 得分一如說經阿難傳經如來當時阿難末代
兩序發起 第二二序 差別得失別有名為
發起人為如來 發起如來所為如來 阿難阿難現在
未來如來現在阿難 未來如來名為阿難
佛說前後 遺教滅度遺言 遺教如此得失
發起名義第二阿難 如來不足云何不足 勝鬘佛化夫人勝鬘
影響發起發起不獨使 起名如來發起如來 阿難不立第三
未來不便云何使如來現在 說經所立名為現在阿難 所立何為如來現在
阿難未來對於阿難 應名過去過去以為 現在阿難
現在未來未來 現在不立第四中經 不便道經云何
二序皆是 不可不便不立
發起第三 通則二序發起 為生通名發起
發起二序如來發起阿難 隨便便 阿難為生
本意阿難以為 大聖起發不專 本意發起第四
之前異說得失顯正異說云何相傳別有 如是二我一時四住後來
更加一佛異說如此得失 如是我聞一時
云何一時 若是說經 何所何所藉此
起發一向前後可信若爾 正說有事所有
言說如此中流當時 有事而已言說阿難下文相等
何為一時 非道如此 在於第二他化天
校量法勝在於初時勝處 說經表彰法勝然後說明 起發法華法華經
何故王舍城祇闍崛山法勝 表法然後得失如是 顯正如是我聞一向一時
當時起發發起阿難 可信不可第五如是我聞三門
如是我聞二明如是我聞因緣佛教何故
阿難憂惱阿難比丘何故憂惱 如來般涅槃滅度北首 阿難爾時心懷
阿難傳法何不 未來世阿難對曰 何所阿難四事
佛滅諸比丘何為比丘 惡性比丘云何四問 阿難受教
諸比丘何為 波羅提木叉住世無異木叉 比丘一切比丘
四念處何謂四念所謂比丘 精勤一心如是觀 內外身受心法如是比丘住處
四念境界不為 五欲境界惡性比丘云何 調有無
不共一切經如是 一時叢林本教 為生云何
阿難自信佛語以為 眾生聞者阿難 不足我所不信
多生如是 上首入佛 法要先生華嚴中說
珍寶隨意採取空無 如是入佛信心隨意採取道法 信心空無所得
以定然後解釋云何阿難阿難 名為相似
阿難何以得知大智論如是 如是不信 不如阿難佛語
以為如是溫室經阿難 如是故知阿難以為如是方言 不同溫室經
外國人如是云何如是 約法阿難如來諸法
說理如理 如是一切如法當道如是名為如法稱為
阿難釋迦過去一切 佛說名為諸佛當道 諸佛得名
聞者阿難未來眾生 云何 用具無人云何
宣說假名眾生譬如四兵以為 稱言我軍勇健我軍
問曰阿難聖人 阿難不同凡夫云何不同我有一見凡夫我見
心中稱說學人 我見我慢猶在心中宣說 流布無學人見流布
阿難結集無學 流布稱說是故不同問曰 不如何不
眾生如是得標 彼此令人是故佛化眾生自說 一時前一向
發起明處 中有一明 二明化主三明一時
此時異說顯正 異說相傳佛說阿難 先後成上故云一時
異說如是云何 阿難得道成道 即便說經大乘便
阿難爾時猶在懷抱二十 出家三十後方侍者 集經
一時一時小乘不得 阿難言說一時 知人不可云何得知阿難
得道須知阿難因緣 難陀外國語歡喜三緣 因緣釋迦過去菩薩見過去世釋迦
淨飯摩耶侍者弟子名曰 國土眷屬發願當來 得佛如今無異本願
侍者阿難現在因緣阿難端正 歡喜父母父母 歡喜何者得道如來
十九出家出家 極微菩薩 非道受食乳糜欲取正覺
成道境界未成 官屬十八億萬苦具菩薩菩薩 爾時眷屬顛倒墮落
便菩薩非我 遂便往詣淨飯如是大王悉達太子昨夜
良久在家輪王 出家空無久之菩提樹神 天華慶賀淨飯如是
地天太子昨夜明星降魔 成佛天華慶賀向者 成道何者
菩提可信向者便在家輪王今日出家 輪王彼此向者忽聞重大
重大久之 阿難昨夜 便對曰成道復生併集
歡喜阿難得道 言說一時如此轉法輪 宣說阿難結集昇高說偈言
說法爾時不見如是展轉 波羅 五比丘轉四諦法輪 一時言傳一時明知一時
如是正義如來 為時時眾是故 云何大本之中爾時
天中及其別傳爾時 成上屬下之中大有 如下文中一時尸首
迦尸一時王舍城一時 恒河如是非一化主 一覺
覺悟覺察煩惱障 侵害覺知不為 覺悟智障無明
一起大悟名為 無明無明實性 如來藏名為二事
無知不了世諦覺知一切善惡 三聚名為故地饒益 饒益饒益平等
名為不善 無記悉知自覺滿自覺
聲聞緣覺滿菩薩是故 名為 三河遊化處中
阿含經 名曰力士別處國界諸力士子此處是故名為
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別處生地 金沙娑羅樹別處
冬夏堅固何故在此 下文文中 不可有人表法拘尸城
仙人仙人長命長壽力士生地 大力不為四魔摧伏金沙 涅槃佛性堅固表示如來真身
堅固不可破壞如此未可 自下第二三門分別 分別相對分別
是故分別是故分別是故 出聲
動地淨土歸口 正義異說正義如何通則
分別 初一第二光相第三動地決定
分別初一使眾生 第二光相 有心
下文其中眾生煩惱一切消除第三地動 大眾三相分別
分別第一常住 淨土第三 分別初一
猶在不滅求法 第二 他方見佛猶在不滅求法
戀情受法 歸口彰化
聞法正義如是異說中有 有人建立加一
中有 華嚴不可 文中之後方言爾時娑羅樹種種
可愛歡喜明知有人四相動地淨土 涅槃何故動地涅槃
哀泣地動何故 涅槃淨土由於大眾心淨動地哀泣
何故大眾 何為大眾共相 心淨
何故佛神力故地柔軟嚴淨便莊嚴樹林 有人
一聲中舉便 中道涅槃何為 若爾文中眾生
眾生煩惱 消除何故 鮮白下文
猶如白鶴可愛 云何淨土說淨不為淨土
第一分別第二徒眾 分別開合不定分為離合 爾時娑羅吉祥
總結別有一明二聲 三時有無 大弟子
雲集吉祥總結 四十八比丘 乃至十三二十
乃至二十四合為三十七 梵眾十方菩薩 合為四十八天色無色
無量無數無邊無限五十四 一向第二分別第三 之中十二一明二聲
三明第四如來動地 五明諸眾雲集如來 諸眾雲集獻供
總結九變普見 十方十一如來十二悲歎 十二次第解釋
爾時在於 世尊眾人 世尊身兼稱之為
大比丘外國名曰摩訶名為多人名為大眾 名為勝過名為比丘
梵語出家 出家乞求
乞求邪命持戒 淨持持戒清淨 初一八十
前後圍繞其所 圍繞如來自下第二聲先聲後光音聲分明二月十五
出聲晨朝出聲後夜 以為 歸真涅槃問曰何故
涅槃阿含經如來八月 涅槃下文下文須跋 陀羅安居我所是故
三月涅槃二月十五見聞不同佛神力出聲 得名如來如意通
通有而言通有 轉變外事如意通自身 三法智通通達諸法自在
樂事苦樂 苦樂隨緣自在 第二如意通出聲
音聲謂言 大有三義 大事名為遍滿
有頂有頂 其三有頂 十方阿鼻有頂
非獨隨類第二梵語 隨類一音令人 多音有緣今日第三
中有令眾生 使眾生 令眾生獻供功德
使眾生雲集請法智慧 今日告示如來告語 涅槃人中如來正遍知
如實成正覺如來 應供相應名為應供養名為正遍知
名為遍知無量 憐愍利他憐愍利他 大覺世尊利他利他相中
內心善法增長 防護使外相眾生 憐愍羅睺羅
利他 大覺佛號世尊世尊化德無量略舉涅槃
一切眾生 一齊一切法成 死生眾生
最後何故 悲歎乍聞審定 設有相同別論光明
之中如來放光普照其中諸眾 獲益初中爾時放光世尊放光晨朝
面門放光面門何故 一一多用寧可 面門放光授記眾生皆有佛性
當作即是眾生記別故此 放光種種標舉雜色 青黃別有
分齊近照三千十方三千世界中說四天下 復合復合
名為大千三千界世界同時 合為 光相別異云何故知不同
十方明知別異何以 得知下文放光從口入自下 放光故知若爾何故
義解頗梨瑪瑙雜色 相傳放光正法 如此何故十方
眾生眾生十方 一會何故 十方
最後涅槃 眾生其中六趣其所光明之中
眾生得益人天修羅三惡道 六趣道別不同 離合修羅攝入經論不同
毘曇攝入鬼道依法念經攝入 羅睺阿修羅王師子名為畜生 毘摩天女
是故 名為以為六趣 無緣煩惱一切消除利益罪名
罪報即是業障煩惱即是煩惱障 佛光三障皆除惡業煩惱自下第三
諸眾生悲哀見聞 見聞 意業口業舉手
身業不同悲切不能舉手自抑內心 戰慄涕泣哽咽問曰何故有人
導首心胸 未必如此世人世人 種種拍手
何必一一別有自下 第四動地爾時動地 大地震動下文
地動名為地動山河海水一切 地動中略動地 故地震動自下第五大眾
雲集中有一明諸眾 有無大弟子 八十雲集初中
三相地動互相 光相三復世間 初中一共抑止
莫大愁苦無益 抑止聖住莫大 愁苦共相三相
頭面禮所為 禮敬頭面佛足 下口佛住
一劫有人一劫滿字一劫半字何必大眾 滿字便大眾
一劫不遂一劫 中有共相下發世間虛空
眾生 失利佛滅度無人無人 教令裁斷不善增長出世十惡
不善本性加以 流行世間名為出世增長出世法何故為此佛光消除
若一我等罪業為此 共相不久所以應聲
何故 如來不然大眾 世間人稱意
何必 我等失利我等救護 對上憐愍一旦
對上中舉 在後 無有救護
宗仰善處貧窮 無法無人 所以一旦
設有不定設有 除疑地動共相抑止 隱顯第二共相
隱顯初二共相 隱顯發言 隱顯道理自下第二
云何 故知以是 舊故全無問曰憍梵佛滅度
忉利天 何必不然不同大智 佛滅度結集憍梵不來
遣人不來故知不同 有無大弟子 佛化迦旃延
佛光 身業不安發聲 如是問曰羅漢壞苦何故
羅漢世法憂悲佛境 不能迦葉阿難世間五欲不能大樹琉璃
迦葉不覺起舞阿難比丘不覺歌吟大樹 那是菩薩上人五欲小乘不堪 自下第三雲集
何故所為上文 勸請如來般涅槃獻供 諸眾供奉闍維下文
如來身下文禮敬 下文如來 便密教眾生下文眾生
如下文中雲集觀看 佛滅度摩訶迦葉尼乾天華 從何尼乾對曰
答言我見平安答言 如是觀看來意如是所以來集
多少二十恒河 諸眾 流行
道法列出在家 出家是故在家 出家眾聲聞菩薩
何故遠近分別聲聞 常隨如來因明 比丘眾菩薩在後何故聲聞
如來一聲道法 聖果威儀佛教是故如來乃至 滅度制戒二聲
深重漏盡常隨供養 菩薩一智殊勝 不假佛教隨感
遠近分別形相分別聲聞執持 形相端嚴尊敬在先菩薩 在後
分別得名約教分別龍樹 祕密教顯示祕密教菩薩理應在前華嚴經顯示羅漢辟支
漏盡多重在先菩薩 菩薩羅漢驚怪 大品顯示聲聞
聲聞在先菩薩眾多 聲聞 比丘比丘
比丘眾中文別有 歎德雲集 可知
阿羅漢 梵語無生無著無生 無著心得
栴檀歎德備中最初諸漏已盡其所 唯有所謂四智
重顯漏盡毘婆沙 心得自在梵行毘婆沙修道道行成滿
任從自在即是 毘婆沙滅智功成 不受毘婆沙苦智
不受 調諸漏已盡 至意調不生
自在 成就 眾生逮得己利煩惱 煩惱名為名為
檀林栴檀圍遶 師子王師子圍遶 斷德同師上來成就
無量一切前人佛化第二之中 明見悲哽戀情深重
波羅 樹葉自下第三雲集所為眾生別有
利益安樂眾生一句成就 大乘第一空行大乘法化大乘 如來方便密教小乘法化
方便名為密教不斷絕種 說法世間法參差名為種種 大乘成就大乘第一空行
下令阿含密教不從不斷說法云何諸比丘佛教修學大乘空行
如來方便密教 佛教修習大乘名為不斷種種說法
為生調伏一句總結上來所為 雲集稽首 三分比丘
可知 一切大阿羅漢 不足比丘
歎德歎德比丘末後逮得己利 其所
煩惱名為別有 所謂無明漏非一是故無學
雲集 皆是 菩薩人中歎德
人中一切畜生人中最勝相似名人 人中位階位階十住
安住不動利他化現 無量四無量別論自在能化作佛
自在作佛菩薩 初中歎德 歎德菩薩摩訶
菩薩梵語 求道道行成人 問曰二乘求道有道何故
菩薩賢聖通則 乃至諸佛如下 分別賢聖不同故此菩薩得名
眾生何故如此三義願心 果分眾生大菩提 眾生故地決定
菩提偈言菩薩分別凡夫 二乘有無不會中道是故 得名眾生菩薩有無中道
是故眾生分別入佛 二義行為最勝聲聞
聲聞緣覺 緣覺菩薩最勝 成就自利利他俱利菩薩
故地聲聞緣覺自度菩薩 眾生摩訶 大有論說一者
大菩提二者 眾生四攝人中第二 方便現身利他第三
第四如是 其三功德 三世自利利他
別有四攝法 敬重大乘 功用別有
聲聞緣覺佛乘諸佛不加 安住大乘不退 大乘觀照
愛樂大乘 樂欲修行上來守護大乘護法他人誹謗毀滅守護如下
分別利他 世間世間法世間眾生世間 世間眾生世間眾生云何得名
化眾生不出世間出世法 過去自利過去修持淨戒
惡行所行善行未解利他 未解者小乘法化三寶大乘法化華嚴明法品令眾生
菩提心佛寶不斷開示演說十二部經 深法法寶不斷受持一切威儀行法 僧寶不斷第二讚嘆大願佛寶不斷
分別顯示十二緣起法寶不斷六和敬僧寶不斷第三佛種眾生正覺佛寶不斷護持法藏不惜身命
法寶不斷大眾無憂僧寶 佛寶發菩提心第二
大願起行修習第三 種子成行法寶 演說十二部經教法第二
顯示緣起理法第三護持 行法僧寶受持威儀 方便第二六和
第三中善大眾未來未來世轉法輪利他未來成佛 自利功德智慧
莊嚴上來總結如是 自利等觀生下利他上來第一 歎德雲集問曰何故
諸眾不明獻供出家無為法 奉獻自下在家二眾 在前優婆夷
在後優婆塞中文別有歎德晨朝供奉三世如來 四分諸眾多同
初中 問曰現觀人類何故 優婆塞其二
一處之中 雲集如法華中眾生見 大火天人充滿如是
諸眾優婆塞 近住善宿 名為善宿名為清信士二受
受持五戒威儀 輕罪五戒在家正行名下名字
煩惱欲樂小乘煩惱總結樂觀 對治
所謂無量略舉 苦樂生死無常 涅槃常樂不實二諦
真諦世諦不實三歸 歸向三寶名為歸依背離邪法 出世涅槃名為歸依生死
歸依四生假實五陰假人名為眾生恒等因果涅槃生死
行門善行惡行 無漏聖行有漏無為 無為苦諦有為色法
色心有為無為相對虛空無為 不斷相對涅槃
相對增上殊勝增上 相對常樂第三總結小乘功德過去
優婆塞 第二行次第三 欲樂無上大乘自利
利他淨戒 大乘自利持戒離過大修 充足利他第二善能
自利別有兩句 無上智愛樂大乘 攝取無上智證法愛樂大乘
教法守護一句護法善能 利他世間世間法小乘 法化未度者苦果未解者
三寶大乘法化第三未來 利他自利莊嚴 善行淨戒離過上來
自利眾生 自下第二供養在家別有供具
如來念佛入涅槃 各各供奉 中有供養
一切眾生供養中有 香木寶幢寶蓋 眾香食具處所
晨朝闍毘 焚屍人人明辯栴檀 香華車馬二種
第二寶幢加以第三寶蓋 臺中何故在此 何故無明眾生有所
文中不可何故出聲有所陳說所以伎樂華香可知
體味 殊勝緣中八功德水清淨時調
清淨色入 二法 功德體味
具足 離合即為苦味
三不 外國語應有別名無異三德
功能令人 精純無餘如法受用 第八處中
優婆塞居人安能 須彌山此等居人出世 菩薩如是如來三昧法門
示現如此上來一明 法供持名中有一切眾生
眾生心離欲煩惱 無餘菩提心無餘思惟 菩提佛果安住菩薩道
上來第一供具第二心懷各各第三
供奉第四 號泣下發便自舉 上來第二供奉
自下第三如來不受不受所以 何者 純陀正受大眾
顯示正受涅槃所以不受默然不受 如來大人少欲不受
默然云何現相不受 諸眾故此 使
獻供故此不受純陀 更生三欲諸眾重心故此不受大眾之中此處
純陀諸眾故此 不受純陀中等 不受既然不受
自下第四 供佛善根可愛如來 不受喪亡
名為歸還名為可知優婆夷歎德供奉 如來不受初中第一
優婆夷 善宿二受
總結中有護持 小乘呵責家法煩惱三自 煩惱小乘初中
護持正法護法 家法呵責自家五陰身法 第三別有生厭
下修斷除 二事是故當下總結生厭 其內譬如
性相四大如是 其外別無略舉
觀身不淨不淨一種不淨現在 過去煩惱結業住處 之下之上安置
三自不淨三十六自相 不淨九孔畢竟不淨 火燒
中略貪縛種子不淨現在父母 臭穢過去貪愛煩惱 死狗自體不淨九孔自相
不淨兩眼大小便九孔 無我觀察寄託虛假可知如是
諸佛棄捨無我凡愚 止住棄捨 凡愚味著蘆葦
無常正觀 無常一分無常 道果三世分異無常念念
自性不成無常有法無自性 無常念念不住無常電光 分段無常
河岸不久 上來正觀智者 不樂上來第一自下
二事難易分別 乃至畢竟多少分別大海深廣
大地寬廣 是故 涕唾第三總結生厭上來
生厭以是下修斷除以是 因緣修空對治空無 第四現在未來
功德過去自利 第二行次第三自行聞已演說利他
本願自行護持本願 提心毀呰菩提有為 有為毀呰破壞
渴仰大乘無為 第二自行 守護歎德還是守護
護法善能 利他世間世間法 乘法苦果三寶大乘
法化第三未來利他 自利莊嚴善行堅持禁戒 惡行上來總結
自利諸生利他上來第一 歎德可知下列 以此別有
歎德供奉如來不受四佛 歎德 離車離車
有人王種治國 故云下列過於夫人 王種何故有緣
無緣多少中有護法護法欲樂護法
護法求法法行 自利摧伏護法利他摧伏 異學正法邪行異學外道邪見
破戒無行摧伏正行謂言相率弘法 通道使甘露
佛法煩惱甘露寬廣 無盡叵測深奧護法 自利誹謗
護法利他四句 外道 出家犯戒清眾
中有敬事 出家得力護法心中 即是自利為人
即是利他上來總結 可解第四離車佛力何故
離車專情護法護法使 多羅多羅樹 四十九三百四十
大臣長者 歎德 歎德可知供奉前者
最初如來不受四佛 護法 故此別有
供奉如來不受 世上情深故此未來下列
過於 不滿分齊第二 第三四句
歸正兩句小學利他可知易解夫人 別有歎德供奉
如來不受初中 四重歎德 夫人
夫人未來第二 利他身等自利 可知第四自利安住
利他可知天女 別有 四辯供奉如來不受
可知第二 我等中有 奉獻念佛入涅槃必須
三明最後供佛必須如來 滅後應供第三 功德過去
自利利他第二 第三愛樂自利聞已 利他渴仰大乘自利
利他第二守護自利護法 善行持戒
離過善能利他 世間法出世法第三 未來利他
自利上來總結如是 自利等慈生下利他第四供奉 之中別有所謂
香木伎樂床座 心懷為生 可知
供奉如來不受 上來二十恒河香象 諸眾爾時閻浮比丘一切
無學上下凡聖 故云一切迦葉阿難阿難 故此迦葉後來雙足
多人故此問曰如來般涅槃 不來何故迦葉 阿難必當故此憍梵
畢竟不來如此非一第五自下第六如來 見佛猶在不滅戀情
文中鮮白 何故白色
未可 就此種種
盈滿 之後 方言樹林種種莊嚴可愛自下第七
諸眾供養中有一明 諸眾供養爾時 東方他方雲集獻供
涅槃獻供問曰此等 阿修羅修羅
二眾文中四王 復重如是梵眾如下 修羅既是何故至此獻供
向前施設故此人天設供我等前者其中
有人減少 增多前列不便故此中有 一明欲界地天獻供二明欲界獻供
獻供毘摩質多修羅獻供魔王 獻供六大自在天王獻供此等 初中四王帝釋四王
獻供帝釋獻供初中汝等天人 施設我等 四王須彌四面
羅山由旬 四王東方天提頭賴吒持國 諸天乾闥婆毘舍闍二部鬼神南方
天王毘樓增長諸天 鳩槃荼二部鬼神西方天 諸天富單那
鬼神北方天王毘沙門多聞 天眾夜叉羅剎二部鬼神是故向前鬼神 毘沙門此等四王
供奉前者上來一切不受帝釋 忉利天名為天王三十
三天須彌頂其三十三 當中臣民 三十三天獻供前者四王
一切如來不受乃至 第六欲界獻供 乃至可知
別有一總梵眾一切來集 一切來者所謂至於色界有頂無色無形所以非想有頂空無
云何凡夫二乘不見故云無色事實 阿含舍利弗般涅槃 無色諸天細雨華嚴
菩薩鼻根無色界宮殿下文 有色非想悉皆色界悉皆 離欲通名梵眾爾時下標
中有中間梵王云何得知梵宮明知 可是其三梵王供奉如來不受
毘摩大菩薩身光過於梵天不受 魔王別有
供奉神呪 不受初中欲界 魔王波旬魔羅梵語
波旬梵語佛法 善利酬報他化天 別有魔界他化天
欲界魔王菩薩眷屬 供養開地其所 魔民
無能不堪不堪供佛
修善念佛隨喜當令 修利生死輪轉無際名為
地獄其所刀劍 滅火眾生惡業果報安能 不得念佛隨喜
滅除菩薩必定宿世善人 貧窮雖是果報可以
魔民佛神力心所復發 壞人恐怖行者
可知第三文中別有 男子女人 供養所為一切持法
功能 獲益得名勸持初中我等愛樂大乘
守護大乘護法虛詐 不信誠意第二 受法以防真偽為人
身為以為文中 三分一舉真偽 真偽不舉
不舉中有供養 衣食臥具湯藥四事供養受持經法怖畏當來惡道他者
他人財利金銀倉庫 他者誠意 大乘所以通則一切經
皆是無量 怖畏一向供養財利一向 所為
非一 第三何故
所以未必天竺人 不解是以第四語義不足
不斷怖畏 中說故此不舉 此前
此等出離善心怖畏 怖畏說法者 所謂宣說大乘經不斷
所謂不斷小乘權化不絕不斷以此護一切四部眾大小 除滅怖畏第五
意中四句為人 為人外道 不斷所為使正法
降伏外道防護己身 前失怖畏所為使 神呪防護己身受持經法
正法小乘小乘 不斷大乘 大乘大法如是
第六獲益之中法益 文中可知我等 龜藏六前失
至誠不斷未來傳法決意弘法
至誠上來合為第三 神呪第四可知第五不受 四眾
持法非唯不受第六大自在 自在魔醯首羅天王龍樹
別有菩薩淨居天摩醯首羅十地 菩薩多生其中獻供供奉 中有白佛
佛田是故 可知第二別有 三千大千何以
可知 可知不能
何者自在何者所謂如來 依果不論大海 第二掬水大海
淨土依果第三 眾華第四其一 眾華須彌第五
須彌可知上來第一自下 佛德三千大千世界滿 供具供養不足我等
自下第三何故 何故三千大千供養不足為生地獄畜生餓鬼受苦救拔
三千大千供養不足地獄外國名曰 泥犁增上名為泥犁 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