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Yi Ji 大般涅槃經義記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涅槃義記卷第七隋淨影寺沙門釋慧遠述
[0785c28] 上來難破聞不聞義。自下第二辯實異相明 不可聞。然今且就涅槃一法明不可聞。餘類 可知。於中有二。一明涅槃不同色聲故不可
聞。二明涅槃非三世攝故不可聞。前中兩句。 一舉麁顯細明色與聲可得見聞。凡是色法 或是可見不可見者。色有三種。一可見有對
謂眼所行。二不可見有對謂耳鼻舌身所對 之色。三不可見無對謂法塵中無作之色。此 三種中初一可見餘不可見是以言惑。又色
塵中現在可見過未叵見亦得言惑。聲亦如 是。惑是可聞不可聞者現在可聞過未叵聞。 二辨細異麁明大涅槃不同色聲。云何而言 可得見聞。
[0786a11] 後中亦二。一就三世音聲推求。 明其不得聞於涅槃。過去已滅不可聞者過 聲已滅不可尋之聞於涅槃。未來求至亦不
聞者未來音聲以未至故不可尋之聞於涅槃。 現在聽時不名聞者當現聽時耳但聞聲未得 尋聲取彼涅槃。是故聽時亦不得名聞於涅
槃。聞已聲滅更不聞者聽竟聲滅更無取尋。 故亦不得聞於涅槃。二就涅槃法體推求明 三世故不可聞涅槃。亦非過去現未。正明涅
槃體非三世。若非三下明叵說聞。云何言下 結非聖說。
[0786a21] 上來第一德王為難。下佛嘆之。 善哉總歎。汝今下別。別中有二。一歎其所解。 二嘆其所同。解中汝知一切諸法如幻炎等
嘆其解空。畫水迹等嘆解無常。如泡沫等嘆 解無我。無苦樂等嘆其解苦。無樂苦相無苦 苦實。故經說言五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
矣。問曰。德王上來難佛聞不聞義。如來何故 歎知幻等。以前德王知法虛幻無常生滅三 世推求都無聞義。故為此歎。次嘆所同明如
十地之所知見。德王自位在於何處如十地 乎。下說德王久已成就菩提功德化無量生 令住菩提。初地已上皆名成就菩提功德。然
今德王或可是佛示居學地或在學窮。所解 同餘十住菩薩故言如也。如經歎佛如三世 佛所說不變。此亦似彼。如來是中何故不答。
有言客至無客不答。聖化容豫豈有此妨。但 佛巧化為留此答兼益新來諸菩薩等故此不 答。
[0786b09] 自下第二瑠璃為問如來酬答。於中有 六。一瑠璃將來先現光相。二辨光所從。三琉 璃身至設供奉佛。四問答拂遣來去之相。五
問答辨法。六琉璃聞法歡喜領解。文別可知。 聖化有由故先現相。相有所從故次辨之。現 相須應故次身來。來相覆真故次拂遣。來為
顯法故次辨法。得法稱心故須領解。
[0786b15] 先辨 光相。時大眾中明現光處。忽然之頃明現光 時。有大光明正明現光。非青色下顯其光相。 琉璃菩薩從於平等實證身中放阿含光令人
覩見。是故大眾非青見青乃至非見而得見 也。大眾過光身心快樂明光利益。先法後喻。 問曰。何故無邊放光令此眾怖。瑠璃放光令
此眾樂。蓋隨化宜不同故爾。云何不同。無邊 將來為表聖滅。欲使此眾覺世不安故令眾 怖。今此琉璃所放光者為欲顯法令眾證入。 勝益將至故使眾樂。
[0786b25] 自下第二辨光所從。文 別有二。一明此光從其平等實證中發。二就 其化相明從東方瑠璃邊來。前中初先寄默
彰寂。爾時世尊問文殊下以言顯實。前寄默 中初文殊問佛默不答。光來之處寂滅離言 故默顯之。佛證窮深故先默顯。文殊從佛悟
解寂義。故次第二迦葉轉問文殊不答。迦葉 復從文殊悟解。故次第三無邊轉問迦葉不 答。無邊復從迦葉悟解。故次第四淨住王問
無邊不答。眾聖同證。是故乃至五百相問皆 默不答。以言顯中如來先問。文殊下以七句 廣辨。前之六句就實顯實明無因緣。後之一
句約相顯實明有因緣。因滅無明得菩提燈 故有此光。
[0786c09] 上來顯實。下就化辨。於中如來 初先教說莫入第一。應以世諦而解說之。文 殊下辨。於中有三。一此彰彼事。二彼彰此事。
三結答如來。此彰彼中文別有四。一彰彼國 土人民之事。二彰彼化主。三隨所住下彰彼 所說共此不殊。四琉璃光問滿月光下彰彼 所問與此不異。
[0786c15] 彼彰此中文別有五。一滿 月光佛彰此世界人民之事。二彰此化主。三 大悲純下彰此所說共彼不殊。四彼有菩薩
名光明下彰此所問與彼不異。五佛今答下 彼勸瑠璃令來至此。問曰。何故不此勸向彼。 解有五義。一彼土眾生於此佛所有宿因緣
故勸來此。此眾於彼未必有緣故不勸往。二 此土眾生宜見彼來請法獲益故勸來此。彼 眾於此未必有宜故不勸往。三欲令彼諸菩 薩來導引此眾往生淨土化益弘多故勸來
此。此眾若往無如是利故不勸往。四欲令彼 新行菩薩來此惡界增長悲願故勸來此。此 眾若往無如是利故不勸往。五德王於彼若 有化益佛亦勸往。非起此說故不論之。
[0786c28] 彼 琉璃下是第三段文殊舉彼琉璃將來結答如 來。此第二竟。第三大段琉璃來至供佛可知。
[0787a02] 自下第四問答拂遣來去之相。佛先試問。為 到者來不到者來。瑠璃下答。初先就身以明 無來。次就法辨。後就心顯明諸過盡故無有
來。初中世尊到亦不來不到亦不來者解有 二義。一就應身無常以釋。應身達此名之為 到。在路滅者名為不到。論其到者此處新生
不從彼來故不名來。其不到者在路即滅不 來至此故亦不來。二就真身常義以釋。向來 應身到與不到於真常寂由來不動故並不來。
我觀此義都無有來總以結之。到與不到二俱 無來故曰都無。次就法辨。諸行若常亦不來 者同向後解。若是無常亦無來者如向前釋。
此名五陰以為諸行。下就心顯。句別有八。前 三遠離凡夫之過故無去來。初離我見。次離 憍慢。後離取行。或見二取名為取行。後五遠
離二乘之過。初二後一迷大之過。中間二句 執小之過。
[0787a18] 自下第五問答辨法。於中有二。 一欲問求聽如來聽許。二琉璃正問如來為 辨。前中初先琉璃欲問請佛求聽。且置斯事
息止前言不來去之義。且說叵盡故言且置。 欲有所問自宣 己 心。唯垂哀等請佛聽許。下 佛聽之。隨意問者正聽其問。今正是時催令
速問。我當已下許說於後。所以下釋。所以我 言今正是時以佛難值法難聞故。諸佛難值 如優曇華佛難值也。法亦如是難可聞等法
難聞也。於中先明小法難聞。難聞如佛是以 言亦。十二部中方等復難明大難聞。是故已 下結勸專聽。
[0787a29] 琉璃正問如來答中文別有二。 一琉璃自為問聞不聞如來為解。二琉璃為 他問生不生如來為釋。此云何知。下文自辨。
故下琉璃領解之中云我蒙佛解聞不聞。故 聞不聞偏是自為。亦令八萬四千菩薩知生 不生。明生不生偏是為他。問曰。何故聞與不
聞偏是自為。生與不生偏是為他。以聞不聞 就真分別其義淵深故偏自為。彼生不生辨 其世諦因緣法相其義麁近故偏為他。理實
所問無不為他。為分自利利他行異故為此 別。問曰。等為差別兩行。以何義故不先為他。 解有三義。一起行次第。要先自行方能利他
故先自為。二聞不聞琉璃菩薩本國先問。今 乘彼請是以先問。三聞不聞是初德體乘。上 所辨是故先問。問曰。若言起行次第要先自
為。何故如來下誡琉璃先為他人後為自身。 釋言。生心起行各異。若論生心要先為他。一 切所行悲為本故。若論起行要先自行後方
益他。下就起心。此就起行。故別不同。
[0787b18] 就初 段中琉璃先請。既蒙聽許兼被誡勅經家序 列。如來前言隨意所問是蒙聽也。是故應當 專心能受是誡勅也。即白云何聞所不聞正
是請辭佛答有四。一讚其善問明已能答。二 勅聽許說。三教示聽義。四隨問正解。初中善 哉是歎辭也。汝今欲等明已能答。於中六句。
前四明已有其說能。次一有心。後一有法。就 前四中汝欲盡海舉其所求。正值已下明已 能說。汝有疑鏃舉其所患。我為醫等明已能
治。汝於佛等舉其所迷。我有慧等明已能示。 汝欲渡等舉其所出。我能為等明已能運。明 有心中。汝於我等舉彼親愛。我於汝等顯已
慈憐。明有法中。汝貪法寶舉其所須。值我有 等。明已能施。
[0787c03] 第二勅中先勅次許後教善 聽嚴勵其心。
[0787c04] 第三教中先別後結。別中有 其二十一句。相從為三。初有八句教離凡心。 次七教捨二乘之心。後六教修菩薩之心。
[0787c07] 教離凡中初聞法敬信教離疑謗。二至心聽 受教離寬怠。三恭敬尊重教離輕末。四於正 法下教離憎惡。五莫念貪下教離垢心。六莫
觀下教離嫌心。七既聞法下教離慢心。八莫 為已下教離妄想異求之心。
[0787c11] 次七教離二 乘心中。初四教離二乘狹心。亦莫生念我聽 法已先自度身然後度人苦中狹也。前教離 凡兼勸捨小故云亦莫。先自解身然後解人
集中狹也。先自安身然後安人道中狹也。先 自涅槃後令他人滅中狹也。後三教離二乘 小心。於佛法僧應生等想教捨別心。於生死
中生大苦想教捨著心。變易生死實是大苦。 莫謂為樂於中樂著。於大涅槃應生常等教 離倒心。
[0787c20] 下六教修菩薩心中。初先為他教 修廣心。亦名教修念眾生心。當為大乘莫為 二乘教修大心。亦名教修求佛智心。後之四
句教修深心。亦名教修離有為心。於中初二 教離見心。於一切法當無所住不住無也。亦 莫專執一切法相不執有也。於法莫貪教離
愛心。常生知法見法之心教離癡心。若能如 是名聞不聞總結彰益。
[0787c27] 自下第四隨問正 解。初先解釋聞不聞義。後以生列類以顯之。 前中四句。有何差別。准下釋之法有二種。一
是生死可聞之法。二是涅槃離聞之法。人亦 有二。一凡二聖。將凡將聖對彼涅槃為前兩 句。聖於涅槃不聞之法堪能聽受名不聞聞。
凡於涅槃不聞之法不能聽受名不聞不聞。 將凡將聖。對彼生死為後兩句。聖於生死可 聞之法不復飡受名聞不聞。凡於生死可聞
之法飡受不息故曰聞聞。四中初句正答前 問。舉凡顯聖故有第二。舉染顯淨故有第 三及與第四。
[0788a09] 就後類中先生後到各有四 句。下文自釋。
[0788a10] 自下第二瑠璃自前問生不 生令佛解釋。使彼新來菩薩解知。其到不 到。下答德王初問之中佛自廣釋今此不論。
文中有四。一問二答三難四通。世尊云何不 生生者是初問也。向前四句理應齊問。就始 言耳。
[0788a15] 第二答中先就內論。後就外辯。眾生 是內非情為外。內中先釋。後總結之。釋中初 言安住世諦初出胎時名不生生解上初句。
在世諦者方乃受生故說住世。又世諦中受 身不壞亦名住世。初出胎時正解生義。初則 簡後。出胎異前。是名下結。本未生時名為不
生。出時名生。前後合說名不生生。云何不生 不生問第二句。是大涅槃無生相者涅槃體 寂是一不生。而復不為生相所生是二不生。
是名下結。是中不欲明涅槃法。約涅槃法明 生死身不生不生。要得涅槃方乃得為不生 不生。故就論之。云何生不生問第三句。世諦
死時釋顯其相。此名現報以為世諦。世諦是 生死名不生。是名下結。云何生生問第四句。 下釋有四。一就人總指。一切凡夫名為生生。
良以聖人生不相續故指凡夫。二何以下釋。 先問次解。生生不斷就分段無常解生生義。 一切有漏念念生者就念無常解生生義。是
名下結。三從四住菩薩已下舉聖顯凡。四住 菩薩名生不生故凡名生生。炎地菩薩名為 四住。地相入之中三地已還名為世間。四地
已上名為出世。四住菩薩捨彼世間證入出 世無生行慧名生不生。四何以下釋彼四住 生不生義。先問次解。以彼於生除斷自在。故
本生者今更不生。是名下結。是名內法。後就 外法中先問起發。云何外法未生生者問上 初句。不生不生問第二句。生不生者問第三
句。言生生者問第四句。後釋其相。解初問中 如種未生解未生義。得四大等解其生義。是 名下結。解第二中先問次解。譬如敗種解前
未生。及未遇緣解後未生。如是等輩舉此類 餘。名未下結。解第三中先問次解。如牙生已 解初生義。不增長者解後未生。是名下結。
釋第四句中先問次解。如牙增長正解生生。 若生不生則無增長舉生不生顯前生生。義 與上相似。如是一切舉此類餘。是名下結。
問曰。何故就內外事明此四義。為彰諸法 義無偏定無偏定故一切可空。
[0788b23] 瑠璃白下第 三設難。難有六句。初二難上一切有漏念念 有生。前有何隱而須難乎。解言前說有漏法
體念念有生。法外生相前猶未辨。故此難之 令佛解釋。後四難上不生生等四句之義。前 何不盡而復重難。前就內外麁事以釋。未將
生相對法而辯。故此重難令佛辯之。
[0788b29] 前中 初言有漏之法若有生者就前有漏牒舉生 相。此乃舉彼法外生相非法體生欲就設難 所以舉之。為常無常進退審定。下就設難。五
句分別。一定法體。色心及與非色非心是有 漏法。二約前法辯四相義。四相有二。一法體 四相。色心等法念念之間各有四相。初生次
住終異後滅。二法外四相。色等法邊同時別 有生等四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