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Shu 大般涅槃經疏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序品下
[0047c17] 三人中之龍去明位。人中龍者出方便位。位 階十地者住真實位。安住不動者本際常寂。 方便現身者遍下地法界化益。四其名曰下。
列名。一恒沙眾但列二人。海德者如大集中 海慧菩薩。亦如下文大涅槃海八不思議。從 此立名名為海德 (云云) 。無盡意者大集中此菩
薩自說其名。舉八十種法門明無盡意 (云云) 。五 其心皆悉下歎德。文為三先單歎上求。次約 四弘兼下化。三結上求下化。初文敬重者此
約理論。如下文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大品 云。佛初成道觀誰可敬無過般若。我當敬重。 即其義也。安住者此約證論。下文云一切眾
生及以諸佛悉皆安住祕密藏中。即其義也。 深解者此約智論。下文云。能生菩薩深廣智 慧。如函大蓋大井深綆長。即其義也。愛樂者
約事行論。如下文云。雪山八字不以為難。日 割三兩未曾稱苦。即其義也。守護者此約教 論。如下文中仙豫行誅覺德破陣。即其義也。
諸菩薩上求心大至此如海。略舉五義以示 其相。次從善能隨順去。歎下化德。初總歎四 弘。次別歎。菩薩已階十地安住不動不證涅
槃寧入生死。憶本誓願隨順世間以大悲隨 順起兩弘誓。以大慈隨順起兩弘誓。即總歎 意也。次作是誓言去別歎。未度者度別歎。初
誓已於過去持戒。戒是罪垢對治。以對治故 垢縛得脫故。言解未解者。別歎第二誓。紹三 寶種者是法門無量。別歎第三誓。若言刻檀
鑄寶書修多羅剃頭染衣。此但事中相從三 寶不絕。若發菩提心名佛寶。體解大道名法 寶。事理和融名僧寶。此即理性三寶不絕。小
般若云。經卷所在即有佛及尊重弟子。下文 云。若知常住當知此家即為有佛。以此而推 三寶不絕。即是無量法門。於未來世去。是無
上佛道誓願成。別歎第四誓。三以大莊嚴去。 是總結四弘。亦是雙結上求下化故言大莊 嚴。若作別結第四誓者。未來作佛相好嚴身。
十力無畏以莊嚴心。名大莊嚴。大品多用六 度三十七品以為莊嚴。小般若中以無莊嚴 而為莊嚴。下文以六度福德十地智慧為二
莊嚴。六成就下結又二。先總次別。初總結上 求下化福德智慧。次等觀眾生如一子下。即 是別結下化四弘也。次亦於晨朝去。是奉光
召。次舉身毛竪去。是順光召。存身意略口善 及三障等。顯發去奉順聲召。為諸眾生去奉 順地動召。釋如上 (云云) 。三二恒河沙下列雜眾
為三。初二十一眾增數。次八眾同數。三一眾 無數。初二恒河文為三 (云云) 。初所召中亦有數 類名歎結。初二恒數也。非世所知故以恒量
之。優婆塞下次類也。舍利弗毘曇云。離欲男 女。正法華云。清信士女。大哀經云。勳士勳 女。或云。善宿男女。雖有多種通名在家二眾。
若別說者形雖在俗元未婚娶常隨如來。為 二眾者此是離欲二眾。若曾婚娶今持五戒 永斷俗法則於佛法有功名曰勳士。若俗法 不虧而持五戒加復八齋名善宿男女。復次
直三歸者名無分優婆塞。若一若二名少分。 若三若四名多分。若具持五名滿分。經言具 足即是滿分。又具持五戒近求人天即無分。
兼畏生死。若志求涅槃是少分。若為眾生是 多分。若知戒是法界攝一切法專為佛道是 滿分。威儀具足者有威儀恒與禮俱。恒與戒
俱。恒與無常俱。恒與慈悲俱。恒與實相俱。恒 在首楞嚴定能種種示現。遍十界像。舉足下 足皆具佛法。婬舍酒肆無非正道。住佛威儀
乃名具足。當知五戒與威儀有本有迹。能於 本不動普現眾迹。是名具足戒威儀。問優婆 塞義若此聲聞菩薩佛復云何。答義理必然
未見名教。惑者不信。今試言之。四善根是無 分。聲聞初果是少分。二三果是多分。無學是 滿分。又此四分若於大乘俱是無分。若斷塵
沙是少分。若斷無明一兩品是多分。若盡無 明是滿分。故法華云。我等今日真是聲聞。以 佛道聲令一切聞即多分聲聞。若乾慧性地
是無分菩薩。若八人至六地斷惑與羅漢齊 是少分。七地修方便道是多分。八地道觀雙 流是滿分。又三十心是無分。初地二地是少
分。三地至九地是多分。十地是滿分。又十信 是無分。十住是少分。行向是多分。十地是滿 分。又通教十地別三十心是無分。別十地圓
十住是少分。圓十行十回向是多分。圓十地 是滿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無見用即無 分佛。初住初地能百界作佛即少分佛。二住
二地已上是多分佛。妙覺是滿分佛。以是義 故。一一法門皆有權實本迹。即此義也。問蛣 蜣 蝮蠆義復云何。答夫一善法即有四分。例
一惡法亦應如是。未見名教置而不論。且就 權者言之。小菩薩所作是無分。蝮蠆初地初 住所作是少分。乃至十地十住等所作是多
分。如來所作是滿分。是故得有權實之眾。實 召權請故稱召請。其名曰下。三列名但列二 人。無垢稱王者。或是維摩羅詰彈斥八千訶
詰五百。即其人也。善德者或是父舍。設施會 者。即其人也。即二恒之上首。深樂觀察下。四 歎德。先歎後結。歎有上求下化。從十三對治
去。是歎上求。舊云。以苦為藥治於樂病。常無 常等亦復如是。今明此乃初教非今經意。舊 又云。此諸對治是六行觀。引下文云。無常者
即是生死。常者即大涅槃。無我者聲聞緣覺。 我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謂大涅 槃。不淨者有為諸法。淨者。佛菩薩所有正法。
而復料簡此六行觀前來未說。至第二卷方 乃說之。於鳥喻中始明雙游。不應以此歎優 婆塞德。此是經家取後大意向前而歎。興皇
並云。諸比丘初來之時悉未是羅漢。經家將 後悟無學向前歎之。比丘不然俗眾豈爾。當 知佛同行人久達斯觀所以歎耳。又料揀一
者藥病相主可是對治六行雙游豈是對治。 解云。藥病相主病去藥存。是偏對治。六行雙 游互為藥病。病去藥亡。是圓對治。若爾者佛
同行人久通六觀歎則非疑餘實行者復云何 耶。權引於實亦得有之。如下文云。稟前教者 以無常藥對治常病。常病雖去復執無常。聞
常住藥破無常病。即是今教之所用。下文三 修以勝破劣。即此義也。二者元不稟前教以 大涅槃次第而修。先修無常治常。次修常治
無常。破二十五有得二十五三昧。住大涅槃。 是為大涅槃海。漸漸轉深。是即備有兩種對 治。云何推一是前教一是後教說耶。三者復
有一行是如來行。具足常無常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圓修六觀雙治常無常。更互藥 病病去藥亡病治俱捨。所以稱此為對治門。
若論一行一切行如聖行明。若論雙游如鳥 喻說。諸優婆塞具此德行。前二猶淺後一則 深。文云。深樂觀察諸對治門。即歎第三意也。
五十二眾根性不同不出三種。權者同實引 向涅槃。得入涅槃尚無一種。況復三耶。則是 真對治門義。亦是顯發如來方便密教意。文
中正歎權引於實若無實行權何所引。若無 權者實無所軌。既歎於權亦旁歎實。云何判 在前後教耶。若歷句分別。應言味俗為苦沈
真為樂。沈真為苦分別為樂。常我淨等亦復 如是。又沈空為苦大涅槃為樂。沈空為樂大 涅槃為苦。乃至增上非增上亦復如是。問恒
與常何異。答不從因緣為常。始終不異為恒。 此等皆是二邊之病互為藥病。名之為門通 入中道。非藥非病亡邊亡中。樂聞者。即前敬
重大乘意也。如海納流如空容色。能為他說 者。知智在說巧智解深亦兼下化。齊此是以 理為大乘意也。渴仰大乘者。即上安住充足。
餘渴仰者。意兼下化。善能攝取者。即上深解。 愛樂如上約事。守護如上約教。善能隨順即 歎下化。總別歎四弘誓願。具如上說。以大莊
嚴者結歎文也。如上說。悉能下五結如文。次 亦於晨朝下奉光召。但明奉召之時即是見 聞覺三召。為欲闍毘是順聲召。何者上文顯
發密教。此云闍毘如何融會。上出家眾直言 顯發。此在家眾因事表理。藉財通法。闍毘此 言燒然。辦香木者因然以顯不然。寄滅以明
不滅。顯非滅非不滅。辦供獻食。因食以明不 食。顯非食非不食。則方便得開密教獲願是 奉聲召。香木有種種莊嚴者。因滅明不滅非
滅非不滅。有種種妙法食。有三德六味。寶蓋 寶座悉皆嚴好。此表慈悲弘濟。理中亦具種 種法門。從諸優婆塞各作是念去是順動召。
上云。為諸眾生調伏因緣。此中明檀攝眾生。 令其調伏意同也。從是優婆塞等皆已安住 去。是順光召。應蠲三障。今但生三業之善。並
如文。次從各各齎持去。是獻供。亦成順召之 文。次三恒河眾文為三 (云云) 。所召為四。謂數 類名歎。初三恒是數。次優婆夷下是類。如上
釋。三壽德下列三人名。以壽為德即常等也。 有人言。德鬘是勝鬘。勝鬘是王夫人類。不應 在此。舍佉是三十二卵之母。從悉能堪任去。
是歎德。歎文為兩。一略歎上求下化。二廣歎 上求下化。初堪任護持即略歎上求。護者護 正法之教。如上守護大乘。持者持於正法事
理。如上敬重大乘乃至愛樂大乘。為度百千 者弘誓緣由。現為女身者弘誓所作。故指此 為略歎之文。次從訶責家法去。廣歎上求下
化。還是廣於護持之意。於廣歎中三。先上求。 次下化。三雙結上求下化。初上求文為二。初 論事觀。次結成功德。事觀為二。初標事境。
次出五門。初訶責家法者即觀境也。若只以 箕帚婦禮為家法者太局。若三界輪迴為家法 者太奢。今以五陰為家法果報。卷局籠檻繫
閉凡愚之所保養。聖賢之所鄙棄。故言訶責。 次自觀己身下。初是苦觀。四大相害諸蟲復 啑。四大互殘身為苦藪。是身臭穢者是不淨
觀。即五種不淨也。貪欲縛者薄皮覆之謂之為 淨。纏著無已故名欲縛。死狥者究竟不淨。九 孔當流者自相不淨。如城去是空觀。瓦木土
石假緣虛立。三毒惡鬼止住其中。外誑內諂 是故名空。是身不堅者是無我觀。是身無常 者是無常觀。麁細兩觀如文。次從寧以牛迹
去。結其功德。結其事觀合為七。一舉譬結其 事觀。觀知此身過患彌廣。次舉三三昧結其 事觀。道理深微。因緣者事觀。即是內外推求
檢不可得故空。空無陰相亦無空相。以無相 故所以無作。釋論云。二乘緣真觀三三昧。菩 薩緣實相觀三三昧 (云云) 。三舉大乘結其事觀。
與修多羅合。四舉能說結其上求不失下化 事觀。即是教他之法。五護持下舉護持結其 事觀。即是理觀不動本地。六毀訾下舉其訶
毀之事迹也。即菩薩之本結其事觀。是願力 所為。七結其事觀即是正觀。能壞生死。在文 可見 (云云) 。此意咸是優婆塞章對治之門。男性
剛直但論對治。女性愛染故備五門。五門同 緣緣於實相。即事而理是妙對治。於菩薩章 中是深樂大乘。守護大乘與上同也。雖現女
身實是菩薩。是上安住大乘。次從善能隨順 去歎下化德。如上釋 (云云) 。三以大莊嚴去。雙 結上求下化也。釋如上 (云云) 。亦於晨朝者奉召
也。各相謂言去是順召。宜應者宜順三召。獻 供敬儀 (云云) 。次四恒河眾為二 (云云) 。所召有數 類歎名。初四恒數也。次毘舍離城等類也。毘
舍離翻為好道。肇師翻廣嚴。什師翻廣博。皆 是國巷華整從此得名。離車亦黎昌亦彌離 楚夏不同。此云邊地主。或云傳集國政。觀師
云。其國義讓。五百長者遞為國主故言傳集 國政。罷政即出外為邊地主 (云云) 。諸王眷屬者 是諸離車皆更互為王。即有皇枝外戚等還
屬王類。三為求正法下歎德為二。初歎後結。 歎為二。初為求法故一句明上求。次三雙是 下化。一戒施。二折攝。三聽說如文。文似下化
而兼上求。次從皆悉成就去結如文。列名如 文。二如是等各相謂言去。是順召。若無奉召 何得有順。舉順即知有奉順召。但明順動召。
餘可知。次獻供敬儀如文。七多羅樹者。王性 剛高不居物下佛力接之高七樹也。或云只 是隨宜耳。次五恒大臣長者。文為二。所召順
召。所召有數類歎名。數類如文。歎中有上求 下化如文。列名 (云云) 。從所設供具去是順召。 設具中因食開常是順聲召。詣雙樹間是順
動召。心懷憂惱是順光召 (云云) 。次列舍離既言 六倍勝。前應是六恒。但王數可數。但除阿闍 一人。餘者不須恒量。故數不言耳。文為三。所
召奉召順召。初所中有類有名。類中簡闍王 者。此王在後列名如文。嚴四兵去即是順召。 是諸王等是歎德。具有上求下化歎德。而不
次第者顯其無定。次亦於晨朝是奉召。三持 甘膳等是順召。次七恒夫人眾。上列當世夫 人。此列寡嬪淑等。文為二。所召順召。所召有
數類名歎也。類中簡世王。又出本是三三昧 迹為女儀。悉是權類。列名如文。悉皆安住歎 德也。上求下化悉如文。各相謂言者順召如 文。次八恒天女眾文為三
(云云) 。所召有數類名 歎。初如文。次天女類也。此中多是三光。已上 四埵已下天女之類。三列名如文。四作如是 言下歎德為三。先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