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Shu 大般涅槃經疏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十二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文字品
[0109b07] 此品意有四。一次第者。上性品明字下之理。 此品明理上之字。答上問云何解滿字及與 半字義。前問名字功德。正論此經。專解出世
上上滿字。今品通論眾教。若半若滿。世間出 世間上上等文字。開密者。他解。無常為半常 為滿。興皇彈云。如樝梨兩片。是半邊之滿。他
又解。昔說無常不名為滿。今教具說常與無 常。是故名滿。又彈。若以常足無常者。一片梨 足半片樝。應為一果者。此是足滿。興皇解。涅
槃佛性之體。非常非無常。常無常具足。故名 為滿。今明。彼家彈舊。或為半邊。或為足滿。 自說非常非無常。常無常為滿者。此亦是樝
梨柹栗四片合為一果。今依此品。開一切字 悉是滿字。文云。如來出世能滅半字。是故汝 今應離半字。隨逐滿字。於一切法無閡無著。
本對半明滿。既無有半。亦復無滿。當知字非 字以無字為滿字。文云。半字是諸經書記論 文章根本。又半字是煩惱言說根本。又云。滿
字是善法根本。一切善法言論根本。異論呪 術一切文字。悉是佛說非外道說。當知佛所 說者。悉是內道正法。此以正法而為滿字。又
云。若解文字能令眾生口業清淨。佛性不爾。 不假文字。然後清淨佛性自淨。當知諸字悉 是佛性。佛性非字非非字。而能字能非字故
稱滿字。雖有三義勿作三解。即字無字。無字 即字。亦即非字非非字。具足無缺。不縱不橫。 爾乃名滿。譬如金銀種種等寶。同入爐冶。俱
成一器。而種種不失。亦名種種亦名於一。一 即種種。種種即一。亦復非一非種種。而一而 種種。開一一字悉是佛性。法性法界亦復如
是。包一切字。不得一字一切字。而具一字一 切字。豈隔半邊。而非滿字。是則名為開祕說 滿。從此立名。名文字品。文中為三。一略標字
本。二廣明字義。三領解述成。初文先總標。異 論呪術皆是佛說。有二解。一云。根本皆在佛 法之中。三寶四諦涅槃四德。悉是佛法名教。
長者去後。劫掠群牛。外道偷之。安其己典。二 云。是佛方便之說。如清淨法行經云。迦葉為 老子。儒童為願回。光淨為孔子。若如前解佛
則認歸。若如後解方便施與。若開一切文字。 皆佛正法。則非認非與 (云云) 。迦葉白下。第二廣 明字義。有二番問答。初問如文。佛言下。如來
重答為三。初明文理之本。持諸記論下。二別 明字本。凡夫人下。三明學半得悟滿法。迦葉 復白下。第二番騰問請答。問如文。善男子十
四音下。如來答為三。一通明諸字。二別釋半 滿。三結得失。亦是明無字之義。初又四。一以 音隨字即是明音。二以字隨音即是明字。三
音字所因。四音字利益。初文音隨字者。十四 音也。是十四音去。是也。古來六解。大為二 塗。前四解 襌 。後二解複。一宗師云。書缺二字
師不能通。故無兩音止有十二。二招提足悉 曇二字。三梁武足涅槃二字。引經云。所言字 者名曰涅槃。四開善云。於十二字中止取十
字。除後庵痾。謂是餘聲故。經釋炮音便云於 十四音是究竟義。更取下魯留盧樓四音足 為十四。插著中心。謂阿阿伊伊憂憂魯留盧 樓咽 [黑*(企-止+ㄎ)]
等。五莊嚴複解。前十二為六音。後五 五相隨。又取後三三相對中四字耶囉和賒。 足前五成六。足上成十二。取羅沙娑訶羅。為
一遲音。魯留盧樓為一速音。是為十四。六冶 城云。前兩兩相隨有六。次五五相隨有五。後 三三相隨有三。合成十四音。觀師云。古來六
解次第彈之。初云。書缺二字者。外道師不解。 反啟問太子。太子自知。今說涅槃。豈不安二 字猶言書缺。彈招提者。悉曇通是外國十四
音之總名。豈得將總足別。彈梁武者。涅槃亦 云槃利涅隷槃那。此則六字。亦云。般涅槃那。 此則四字。何故止取兩字足之。彈開善者。除
庵痾兩字。足魯留盧樓四字。若魯留盧樓是 音者。何不在音次第而在字後安之。彈莊嚴 者。經文現云十四音。何時云以字足音。音字
兩異。何得相混。莊嚴不成冶城亦壞。又河西 以前十二即是。十二音取後四字合為二音。 古經本云梨樓梨樓。即是四字為二音。足前
為十四。又梵本言字不言音。今十二字。或十 六字隨世所用。又一解云初十二是音。後迦 佉下是字。又一解云。初十二字有三事。一字
二語三音。因此字以為言論端首。然後方及 餘字。故言字本。初半字者。世法名半字。佛性 名滿字。又以九部為半字。大乘為滿字。又云。
梵本無半滿之言。但以事未成為半。成就為 滿。興皇有半邊相足。無牽申等滿 (云云) 。河西 云。十二字喻之如飯。後二十五字喻之如羹。
後九字攝持諸句。如守門人亦如瓔珞。後九 字亦字亦音。魯留下之二字童蒙所不習學。 吸氣舌根。是第三明諸字所因。皆有差別故
迦佉等是舌本聲。多他等是舌上聲。吒侘等 是舌頭聲。波頗等是脣間聲。遮車等是齒間 聲。故言皆因舌齒差別。如是字義下。第四明
字之利益。前舉字義。後明佛性云不如是。又 半字下。第二別釋半滿為三。先法。次譬。三 合。何等名下。第三更明無字之義亦是得失。 後番領解述成如文。
鳥喻品
[0110b15] 河西云。文字。鳥。月。三品。同明真應。文字半 滿只是鳥喻常無常。常無常只是月喻隱顯。 因字識理達常無常能隱能顯。今更次之。如
來常依二諦三諦說法。故知文字是佛教。即 文字達三諦。具足一教一切教。欲顯圓滿修 多羅。故題文字品。次鳥喻者。依教立行即雙
流行二行。並觀一行一切行。下文云。復有一 行是如來行。次文字之後明二鳥共行。故成 次第。亦是依教生智。智望於教教即成境。由
境發智由智立行。教轉成境智轉成行。故為 次第。此品答云何共聖行娑羅迦隣提。此還 舉鳥以況於行以為答問。能喻是娑羅迦隣
提。所喻是雙流共行。舊解不同。或言娑羅是 雙。迦隣是鳥。然娑羅翻為堅固。何得言雙。或 言娑羅是一隻。隣提是一隻。此乃兩類不得
是雙。或言娑羅一雙迦隣提一雙。引下文云。 鳥有二種。一名鴛鴦。二名隣提。此乃兩類為 兩雙。或言娑羅翻為鴛鴦。問中問娑羅。答中
答鴛鴦。類異義同。乃以鴛鴦替於娑羅。或言 隣提無翻。或翻為天鶴。引六卷云。雁鶴舍利。 然漢不善梵音只增爭競。意在況喻取其雌
雄共俱飛息不離。以況一中無量。無量中一。 非一非無量。而一而無量。呼為雙流乃名共 行。問為凡與凡共行。聖與聖共行。凡與聖共
行。他解云。觀生死無常不識涅槃常。觀涅槃 常不識生死無常。二解不明。如但識金不識 鍮。但識鍮不識金。若精識二物乃是雙觀苦
樂。我無我亦如是。聖如是行凡亦如是。故言 共行。此不應爾。與譬相違。譬明二鳥俱游。如 汝所釋。一鳥窮下之生死。一鳥窮高之涅槃。
升沈碩乖雙游不顯。假令二鳥但雙游下不 雙游高。游高不游下雙游不成。又一家引半 滿約一法。雙游約二法。若取生死無常佛果
是常。共為滿者兩物各異。梨柰體別安得是 滿。夫雙游者。觀生死中有常無常。觀佛果中 亦常無常。取生死涅槃兩常為一雙滿。取生
死涅槃兩無常為一雙半。即是兩法共起。乃 曰雙游。今明義皆不爾。兩常俱起乃是二雄 俱飛。兩無常起乃是二雌並飛。與譬相背雙
游不成。今言雙游者。生死具常無常。涅槃亦 爾。在下在高雙飛雙息。即事而理即理而事。 二諦即中中即二諦。非二中而二中。是則雙
游義成雌雄亦成。事理雙游其義既成。名字 觀行乃至究竟雙游皆成。橫竪具足無有缺 減。此中備有凡凡共行。凡聖共行。非凡非聖
共行。約人法分別俱成。以是義故。故言鳥喻 品。文為二。先總。次別。總又二。初略。後論義。 略中先譬後合。初譬中舉二鳥譬常無常而
合文。以苦無我合者但是略耳。私謂又顯義 同是故互出具論應六。次論義中先問後答。 答中先法後譬。初法中言異法是苦是樂者。
舊云。生死異涅槃。涅槃異生死。故言苦樂。觀 師言。前多斥倒約竪以論常與無常。今品一 時明常無常。只生死中有異法而說苦。有異
法而說樂。乃至我無我亦如是。後譬五穀各 異成前異意。下別譬中云華葉無常而果。是 常者非常住常。言華葉不定故無常。果已定
故是常。借此以顯無常成常。從如是諸種去。 別說共行又為三。一就生死明無常。二就涅 槃明無我。三雙就生死涅槃以明苦樂。然前
兩是橫。後一是竪。理應備論。但文互現。初文 又二。初正明二行。次結章。初正明中舉五譬。 初譬又二。先譬。次合。譬又三。一譬。二論義。
三領解。初萌芽譬生死中無常。熟時譬生死 中常。次論義二。先問。次答。答中明生死常與 如來常異。三迦葉下。領解又二。先領解。次述 成等皆可見 (云云)
。善男子雖修一切下。二合 譬。未聞是經皆言無常。聞是經已皆云是常。 豈非生死中具常無常。契經諸定者。修多羅 翻名為契經。又是定藏。故言諸定。後四譬皆
有合。次譬云金朴者。玉未理者名璞。金未理 者亦名朴。此有木邊玉邊之異。金未理者亦 名礦。礦者異金名也 (云云) 。招提呼為朴音。觀
師呼為礦音。然朴字兩喚 (云云) 。是故我言下。 第二結章。正應明常無常。而復結言無我。欲 明例爾迦葉白佛下。第二就涅槃以明無我。
我二行無憂悲。即有我有憂悲。即無我文為 二。先問。後答。問為二。正問。結問。一往謂是 無端之問。然佛說涅槃亦有無常。無常是有
為。有為即憂悲。今問憂悲。是問涅槃有無常 不。佛答為四。一釋問。二歎理。三重釋問。四 重歎理。初文二。先譬。後合。譬中三。先正作
譬。次更為譬作譬。三還以譬合譬。初云無想 天者是譬。次更舉樹神譬顯無想譬。即是為 譬作譬。佛法亦爾下。以譬合譬。二復次善男
子無想天下。歎理甚深。先譬。次合。如來實無 憂悲。但於無中說有。眾生有苦未得脫難。見 佛有苦。既其有苦即有憂悲。佛斷苦因受第
一樂。復無憂悲。有憂即無我。無憂即有我。若 應物云如來有憂。實理即無。今問既示有悲 亦應有苦。如來心地不念眾生應是無苦。問
如來實無憂喜。汝何以云如來實喜。今亦反 問佛無憂喜。何以定云如來無憂。我說如來 實非憂喜。義說憂悲。此是不定之言。三譬如
空中下重釋問。兩譬。先舉舍住譬。次舉幻師 譬。皆先譬次合。初譬中有二。前為法作譬。心 亦如是下。即為譬作譬。後復舉無想天壽亦
為譬作譬。如來憂悲下正是合譬。如幻師下 次譬二譬合。如來有憂及以無憂下重歎理 又四。一法。二譬。三合。四結。此即法說。譬如
下人下。第二譬說。若依毘曇有三種度義。一 人度。二根度。三地度。下果不知上果。上果能 知下。即是人度。鈍根不知中上。中上能知下。
即是根度。初禪不知上禪。上禪能知下禪。即 地度。成論不爾。互有知義明獼猴尚見佛心。 豈有鈍根不能知利。今亦有少分故知亦得
言知。不能具足知故亦言不知。三合譬。四結。 可尋。復次善男子下。第三雙就生死涅槃以 明苦樂。即是竪論。文中有二先釋。後論義。就
初釋中三。謂譬合結。此即譬說。二鳥喻法身。 子譬眾生。盛夏水長譬起倒。選擇高原者。病 無常即須常藥。常為高原。病常即無常為藥。
以無常為高原。即是非常非無常。常無常具 足能離諸倒。為長養者譬令其解常無常理。 然後隨本安隱而游。譬如來度訖然後游諸
覺華。如來出世下。第二合譬。是名異法下。第 三結成。迦葉白佛下。第二論義。三番問答具 簡六行。初番又二。先問。次答。問可見。此中
又兼常無常我無我等。佛言下第二如來答 又四。先舉二偈為答。次長行解釋。初中又二。 初偈明生死涅槃二果。次偈明生死涅槃二
因。初偈上半明涅槃果。下半明生死果。次偈 亦爾。可見。次長行從若放逸者下具釋上兩 偈如文。三如人在地下。明下不知上以明於
苦。亦先譬後合。初譬中明不見鳥迹者。欲明 空中鳥飛無行地迹亦有毛羽氣息。當其飛 處亦有此迹。但非地下人之所見。合如文。四
精勤勇進下。明上能知下。以明於樂又二。初 舉兩偈正是解釋。此初偈明人後偈明法。次 少長行通釋二偈。迦葉白佛下。第二番先問
次答。問中二。先非佛說。次則難。難意既無憂 無喜。云何復言升智慧臺。佛答以凡夫有憂 故云如來無憂。正是對治之義。又正念眾生
故言有憂。如淨名說。眾生病故菩薩亦病。第 三番亦先問後答。皆可尋。
月喻品
[0112a06] 前鳥喻俱游。橫論一時。今月喻隱顯。竪論前 後。先橫次竪。自成次第。又俱游是自行隱顯。 是適宜自行化他。復成次第。河西云。三品皆
是一真應意此乃一塗。問答既三意寧一耶。 自有兩問一答一問兩答一問一答。河西云。 只是一句餘之二句推文可解。今云。其問既
異答亦不同。前問共行以鳥喻答之。今對三 光以立三問。以月喻答之。然其問中非獨問 月備問三光。月取虧盈日用長短星以吉凶。
雖有少殊同況隱顯。在先答月故以標品。私 謂月攝日星故月題品。又名異義同故月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