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 Mile Jing Shu 三彌勒經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三彌勒經疏興撰
彌勒上生經料簡記
[0303a28] 將釋此經。略以五門分別。一者述教興緣起。 二者廣辨□□□。□□□□□□。□□□□ □。五者隨文解釋。
[0303b02] 所言□□□□□中有二。一者略辨。二者廣 辨。言略辨者。竊以法性致深。體遍法界。用周 宇宙。體遍法界。故遠近難量。用周宇宙。故空
有豈測。良真理同□□□□□。而無所融 智了真際。無所照故無所不照。無所融故無 所不融。無所不融故理事俱現一心之鏡。無
所不照故鏡智同潛一如之海。是義至聖圓 智方等究證。是故彌勒大士位登妙覺。迹垂 娑婆。位登妙覺。故二障□暗映用四智鏡。迹
垂娑婆。□□□□□□□□□□□□□□ □□□□□□□□□□德。所以德高群魔 自摧。功大諸異學類茲伏。是□□□□□路
開涅槃門。為息苦輪故近在兜率。遠臨壞劫。 □□□□□□□□□□□□名□故說此經 第二廣辨者且□□□□□□□□□□□□
□□敬心由□聖□妙□□□□□□□證淨 信故二為於正法生尊重心。顯已所聞令生 信故。三為欲□眾放光召眾覩相雲集故。四
為欲敘事將說法時雨華動地故。五為欲宣 說真實義及多所作故。真實義者。即諸經 中所有正宗。稱其機宜獲利樂。故名真實義。
義者義利也。多所作者前真實義。□□末代 拯濟無極故。名多所作。多所作者。應為第六。 然而真實□。□送□□機故。合□一判
也。將此□相須諸大□□□終宣說因緣。 略為三義一神力所作。即攝眾尊諸□□二 也。二種智所作。即能說者真實義二也。三慈
悲所作。□多□□□也□此五相準者。 上生經備彼五相。下生經無有攝眾敘事二 相。□佛經唯有初後二相。所以然者。如來 善權方便非□。□□可□□異□□相雖
然□□說□經所被□□□二種。一者聖 者。二異生。初復有二。一為此方菩薩。如經云 如來一音聲說百億陀羅尼門。彌勒菩薩應
時即得故。二化他方菩薩。如經云如來說兜 率天十善報應。十方菩薩得首楞嚴三昧法 門。後異生有三品。謂上品修者。或修觀佛三
昧。或懺眾罪。□於□身。得見彌勒。□□優 劣見形大小。廣如方等陀羅尼經及上生經 說。中品修者。或修觀佛三昧。或修淨業。捨身
之後。生於彼天始□彌勒。至不退轉。亦如 上生經說。下品修者。修施戒等種□□發弘 誓願□□彌勒。捨此身後。隨業受生。乃至
彌勒成道時。得值彌勒。三會蒙度。是即如下 生成佛二經說。有說上生經為化中品。餘二 經為化下品。其上品者。正是方等經所被機。
上□上生經□□上中二品。若科為上品。而 不為上品。□□便違上生經。□云命終時 彌勒放大人相光迎此人故。故初□為勝問。
八相雖異。但是彌勒一相續身。身既不殊。何 須如來別說三經。答良由眾生機悟不同。不 同者何。略有十四種。一為諸眾生未種善根
故令種善根。說上生經。已種善根令得解脫 故說餘二經。二為諸眾生修成大因故說上 生經。為令眾生說得小果故說餘二經。三為
諸眾生聞讚菩薩功德得益故說上生經。為 令眾生聞讚成佛獲益故說餘二經。四為諸 眾生□□種善根得益故說上生經。為令眾 生久種善根得益故說餘二經。五為諸眾生
遠見佛故說上生經。為令眾生近見佛故說 餘二經。六為諸眾生於兜率天得益故說上 生經為令眾生於閻浮提得益故說餘二經。 七為諸眾生聞□□□天宮祈生彼故說上生
經。為令眾生見寶樓閣破壞得解無故說餘 二經。八為諸眾生見多佛身得益故說上生 經。為令眾生見一佛身得益故說餘二經。九為
諸眾生於兜率天身得益故說上生經。於閻 浮提出家得益故說餘二經。十為諸眾生聞 釋迦歎彌勒得益故說上生經。為令眾生聞 彌勒歎釋迦得益故說餘二經。十一為諸眾
生聞彌勒初一相得益故說上生經。為令眾 生聞後七相得益故說餘二經。十二為諸眾 生應聞近執請說得益故說上生經。為令眾 生應聞鶖馬請說得益故說餘二經。十三為
知上下生處依果勝降差別故說三經。十四 為知上下二正報因果等量異故說三經。
[0304a20] 第二教□體者。有二。初總辨宗體。後別□ □宗云總辨即二家說。謂江南諸師多作是 說。約所詮義辨宗體。云宗即體。體即宗。宗體
無別故。今唐世諸師云。教名為經。義名為 宗。故宗體不同。此說各有得失。謂若如初說 者。法義二無礙境。應同故。謂論云法無礙緣
名等。義無礙緣所詮故。若如後說者。契經體 性。應非義故。若爾者便違論文及義故。初義 義中生解究竟門。後義教義中令差別門故。
亦名共得。然則今辨教宗體。自有二門。一教 義別性。即宗體不同。謂教名體。義名宗。二文 義同用門。即宗體無異。謂義亦教。教以宗
體無異故。對法論云。法所緣者。謂名句文身。 宗即體故。舊中□□云。顯體分即所詮十義 體即宗以□□□云。經體有二。一文。二義
次後別顯經宗者。三說。一云此經以三昧為 宗。謂願生兜率得見彌勒。自非三昧不成就 故。一云不然。若雖修定。而若無觀心。都無所
就。故應說以觀心為宗。故經下文云。若作 是觀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耶觀。又若不 許。便違題目云觀義故。一云。前說皆未悉理。
謂定非欲界因故。觀非正所求故。應說即以 依正因果為宗。後說為勝。然此中三說。一云。 唯以眾生生天見聖因果為宗。謂人生天。天
得不退轉。是經大意故。一云。正顯彌勒生兜 率令益眾生。乃見經本意故。一云即以菩薩 及眾生依正因果為宗。謂經云是名兜率陀
天十善報應勝妙福處者。即顯菩薩因果也。 又下云佛諸弟子修行六□即生彼天者。顯 眾生因果。然題目中觀□眾生因之。生言表
菩薩果者。影略互顯也。上生經辨宗已意。 次辨二經宗者。有二說。一云廣辨依正報及 欲生修因。以下生經為宗。廣顯國土并佛神
德及以眾生見佛因緣。成佛經為宗。今云不 然。謂依正二報眾生見佛二經皆同故。應說 二經皆以彌勒七相教化眾生。隨其所應今 得自棄之果為宗。
[0304b28] 第三經本單重者。此中先辨單重。後辨真偽。 言單重者。上生經八紙者。北涼阻渠舍安陽 侯譯。下生經九紙者。晉承聖三年羅什於豫
章寶因寺譯。成佛經十七紙者。西晉笠法護 譯。後秦弘始年羅什譯。下生經六紙。然名彌 勒受決。又別人譯名彌勒成時經。然三紙。詞
謂不備故存前本。此云十七紙成佛經。六□ 下生經。三紙成時經者。弘始四年譯。第二出 宋錄。云十七紙成佛經六紙下生經。三紙成
時經。同本異譯。然不言弘始經此十七紙六 紙三紙者。與法護譯。大同小異。見二秦錄。長 安釋道標譯。成佛經是第三譯也。齊世江 刻
沙門道政。更後復斷首尾。名成佛經。又謂下 生經。而其經首有大智舍利弗也基師云。下 生經自有二本。大即有如是我聞。是晉時笠
法護譯。小即有大智舍利弗。是晉時羅什譯 也。古云翻人有異。基師云。大即其三分。然無 序分者。是略頌耳。總而言。初一即單本。後二
即重本。謂下生經再譯故。成佛經三譯故 後辨真偽者。如是三經。皆真而非偽。此辨第 三門已竟。然今置因論生論更談傍義。問此
三經為□乘攝。為小乘教。答有三解。一云。 此三經皆出阿含故皆小乘攝。若不爾。便違 具凡夫身未斷諸漏等義故。一云。上生經大
乘攝。經云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故。餘二 經皆小乘攝。謂下生經從增一出。成佛經從 長阿含出。文義淺薄得小果故。一云。前說皆
未盡理。三經皆有大小異故。謂上生經中先 說為跋陀婆羅文殊等。亦得六時常說不退 轉行。五百億天人不退於無上覺故。優波離
身處下位。所解局路。以己所知作此問具凡 夫身等。下生經辨常等德。辨常等義。同大涅 槃故。又增一阿含經前秦建元年曇摩難提
譯。下生經後秦弘始年羅什譯。必不可出之 增一經故。又大成佛經云。三會說法皆得二 乘果發無上正等覺心故。故菩薩眾略不列
耳。是故當知三經皆大乘理不疑。問頓漸其 義云何。答二說。一云上生經頓教攝。以不思 議諸陀羅尼首楞嚴定等。非二乘所得故。一
云此經漸教攝。以人天八部願生彼天故。今 且後說為勝。以諸比丘等皆蒙化益故。餘二 經義亦可同也。
[0305a12] 第四釋題目者。此中三。初通辨名。次別釋題 名。後總解題名。此即初。謂準經下文自有二 名。初名彌勒般涅槃經。後名觀彌勒菩薩上
生兜率陀天發菩提心經。有說。經首題名雖 通二名皆不周悉。何故。雖題目中初名中彌 勒菩薩之名。而無般涅槃。雖立後名中觀兜
率陀天。而略發菩提心故。有說。初名即彌勒 菩薩終沒之名。後名即彌勒菩薩生天之名。 是故今將彼第二之名。以立經目。所以然者。
經正體分中。具辨彌勒人死生天。其後分中 具列二名故。因和上云。二解共不盡理。謂經 題目及品目未必佛說故。故應說此經目有
三名。於前二經中。加初題目故。謂初一經家 立後二乃如來說。由此義故題目與後二名 義不同也 第二別釋題名者。言佛說有唱
能說主。言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者。表 能觀及所觀。謂物令修因故。然言略故但言 觀耳。言經者契經。言佛者具在梵音可言佛
陀。此云覺者。今此言佛者。即應化兩身言說 者具言遮。此反說。謂文義能起。此中有說。如 來慈悲本願增上力。聞者識上現文義相。此
文義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為佛 說。有說。聞者善根增上力故。如來識上文義 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為佛
說。今後說為勝。謂佛果位備有色心德故。故 如來第八識上兜率依正因果文義相生。故 名佛說也。觀者具言阿耶羅。此反觀。謂心懃
彼妙界向趣故觀也。彌勒者亦名彌帝隷者。 古所傳皆訛也。今正梵音云梅怛利耶。此云 為慈。慈有二義。一從母慈故。二據自慈故。初
慈即梅呾利尼。梅呾利尼是女聲。謂從母姓 慈故因名慈氏。如賢愚經第六十云。初生便 有三十二相。身紫金色。姿容挺特。輔相歡喜。
召相師。相師既見貌轉讚其善。因欲立名。問 云生時之相矣。文答云其母素性不調。懷子 以來。慈矜苦厄。相師占曰。此兒者。因立名。
名梅呾利耶。後慈即梅呾利曳耶。梅呾利是 男聲。以自性修慈。如經說。佛云過去此贍部 洲。有大國王。名達摩流波。此云法愛。爾時有
佛。號曰弗沙。有一比丘。入慈心三昧。身相 安靜。放光照耀。王問。此僧何定致此。佛言。 入慈定。王倍生欣躍。云此慈定巍巍乃爾。我
當修習生生不絕。彼時法愛王今慈氏。謂從 彼發意。常號慈氏。久習性成佛亦稱彌勒。彌 勒波羅門種姓。父姓母姓俱有慈故名為慈
氏。復婆須密經云。阿羅彌勒。此云慈氏。語轉 異而義亦無違。又解。阿羅即阿逸多。阿逸多 是名。彌勒是姓。姓字俱唱故。故不相違。言菩
薩者。梵云菩提薩埵。此云覺有情。緣覺有情 為境故有財釋。或能求大覺有情故依主釋。 今云菩薩者語略也。彌勒即菩薩故持業。彌
勒之菩薩故依主釋。言上生者。昇勝名上。報 起名生。謂寄彼勝天諸報新起故。是即八相 中一相。言兜率陀天者。具言都史多提婆。此
云知足天。亦名喜足天。謂理有妙樂不沈不 浮而生喜足故。言經者。具存素怛攬。此云契 經。謂當於道理及合物機故。當理貫穿所應
說義。合機故攝持所化有情。是故親光論云。 貫穿攝持所應說義所化有情故名契經。總 言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之經。故依主 釋也
後總解題名者。略有五門。一人法相 對門。謂佛及彌勒名人。餘名法故。二教義相 對門。謂說及經名教。餘名義。三心境相對門
謂觀名心。餘名境。四依正相對門。謂彌勒上 生名正報。兜率陀天名依報。五通別相對門。 謂佛說經亦通餘經。故名通。觀彌勒等局在 此經。名別也。
[0305c21] 第五隨文解釋者。總分為二。初一經辨彌勒 上天弘化利樂。後二經辨彌勒下人弘化利 樂。補處菩薩現化。雖有八相。略言唯在人天
善趣故。故初辨上天利樂。今此初經分段人 不同。或三分或四分或五分或六分或十八 分。多小任意。故不可具錄。且依佛地論。此經
總為三分。一教起因緣分。謂總顯已聞及教 起時。別顯教主及教起處。教所被機。即是教 起所因所緣故。次聖教所說分。謂正顯聖教
所說法門品類差別故。後依教奉行分。謂顯 彼時眾聞佛聖教歡喜奉行事故。初中二。一 證信序。二發起序。元曉師云。經云於初夜分
以下。為發起序。謂如來放光及化佛授記者。 即教起所因故。基師云。出廣長舌相以下。為 發起序。謂教所被機者。即證信序故。不爾違
諸論六五句義故。今還前說為好。謂教所被 機雖復證信。而今此文在顯相故。故宜為發 起。若基師云。依古解。序分有六。今依佛地
論。唯有五。此亦不然。放光雨華化佛授記。定 非通諸經故。但佛地經顯教處已。即說被機 故。作此說耳。不可引此例一切經。此有五句。
應說此經序分中有四。除教所被機故。
[0306a14] 云如是者。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是 故應生信。此中有四。一依譬喻。二依教誨。三 依問答。四依許可。言譬喻者。如是所傳所聞
法。如佛所說。定無有異。為利樂方便因。言依 教誨者。如是語。遠即佛教誨。近即傳法者教 誨。言依問答者。謂有人問言汝所說昔定聞
邪。是故答言如是我聞。依許可者。結集時諸 菩薩眾咸共請云。如汝所聞當如是說。故傳 法者便許可言如我所聞當說也。此中。一經
云唯依許可。一云唯依問答。如實義者。經云 如是通依四義。義准可解也。
[0306a25] 言我聞者。傳法菩薩。自指己身。言如是法親 從佛聞。故名我聞也。我謂諸蘊世俗假者。聞 謂耳根發識理受。攝別就總。故說我聞。問
諸說法本願除我執。何故不稱無我聞。答四 義但稱我所聞。一云言說易故。謂若言無我。 不解表誰故。二順世間故。謂如來言說無非。
眾生共立量故。三除無我怖。謂若言無我者。 為誰修學故。四有自他染淨因果事業故。若 言無我。即不能表此差別故。問若爾何故不
稱名字乃言我聞。答有三義。一亦不乖俗。謂 西域言汎皆稱我。宗雖顯真。說不離俗。理雖 顯妙。而言不離麁者。欲顯真諦不離俗故。二
我者即主宰自在義。慶喜多聞。持其所聞。各 備文義。並持三藏。教自在故。若稱名字。雖順 正理。無於諸法得自在義故。三我者親義。謂
世間共言我見聞故。由此三義故。但言我聞。 而非稱慶喜。問慶喜于時亦見覺知如來所 說。何故不言我見覺知。答亦有三義。一欲證
理必先聞故。二此界以聲作佛事故。三希證 菩提必重心聞故。總云傳法者眾生令恭敬 信受故。如是法我從佛聞。文義決定。無所增 減故。故如是我聞也。
[0306b18] 經曰一時者。第二教起時。論云。時者即是有 為法上假立。謂色心等諸法上假立。是不相 應行蘊所攝。此中有二義。一道理時。謂諸說
聽徒現在五蘊諸行中。有酬前引後義故。假 立三世。總名一時。二唯識時。謂說聽徒心識 上反作三世時。問時既別。何故不說四時六
時等。答日夜時分諸方不定故。謂經於諸方 令流通故。故分說多時。問何不別說成道竟 後若干時節。答雖隨化相可說。而然凡聖所
見解淺深不同故。近遠不同。不得定說。問處 有淨穢別。隨機定說者。亦可時凡聖所解。何 容不定說。答處淨穢定可知。然而時有長短
不定故不可準。謂隨利鈍長時短時不定故。 慶喜既佛成道夜生。後三十年方傳者入。而 一切經皆云一時者。傳者入時由請更為說
故。無非一時失。問更說時說一句耶說多門。 答說一句。而耳根得自在故。聞一句而即解 無量義。廣如報恩經。
[0306c07] 經曰佛者。第三別顯教主。梵音云佛陀。此云 覺者。謂具得二智。永斷二障。於諸境界自開 悟故。佛地論云。梵云薄伽梵。謂以此一名總
表眾德故。
[0306c11] 經曰在舍衛國以下。第四教起處也。真諦云。 昔有兄弟二人。一名舍婆。二名婆提。於此山 修道得果。城國名舍婆提。今云梵音室羅筏
悉底。即中印度境憍薩羅國之都城。為別南 憍薩羅故。以都城為國名。此云豐德城。具四 德故。謂一具財物。二妙欲境。三饒多聞。四豐
解脫故。昔云聞物國。皆訛也。此即表彌勒出 生德。謂財物欲境即世間德。多聞解脫即出 世德。祇者即太子號。謂梵云誓多此云勝林。
謂太子生時。隣國怨至。戰而得勝。故因為號。 樹者顯臣名。謂梵言蘇達多長者。此云善施。 以善施仁。宜濟貧乏。哀恤孤老。時美其德。號
給孤獨。古云祇樹者訛也。其國王古云婆斯 匿者訛。今梵云鉢剌犀那博恃王此云勝軍。 之薗亦名精舍。振旦名寺。釋論云。舍衛國在
恒河南岸。去河五里。有給孤獨園。此即表彌 勒自利利他德。謂勝林況自利。以智慧摧魔 故。獨薗囑利他。以慈救物故。言在者。燈論云
有二種。一心所在。二身所在。身所在如竹林 精舍靈鷲山等。其心所在者有六。一梵住。住 四等故。二天住。住四禪故。三聖住。住神通
故。四壽命住。住五分法身故。五威儀住。住四 威儀心故。六大住。住第一義空理故。此六即 是境界住。佛所獨住。不得言佛與諸比丘住。
若身住。即是依止住。得有佛與比丘住。
[0307a07] 經曰爾時世尊於初夜分以下。第二發起序。 此中二。初現相召眾。後宣法獲利。初中亦二。 初現相召眾。後覩相眾集。初中三。初放光召。
次雨華召。後授記召。是初。問涅槃經云晨朝。 法華經云白日。般若經云日午。此經云初夜 何義。答釋迦出五濁世故。所化有情類重。是
故□未度者甚愚癡多。故更初夜後照。又解 明日沒入間亦初夜。是喻釋迦既入涅槃彌 勒垂迹時。舉者遍也。謂身中遍。放光者顯佛
慈悲普濟故。光色者。法華經白色。涅槃經四 色。此經上文百億色。今此云金色者。寶中顯 可重義。謂末代生益第一寶故。有說薗舍與
前薗無別。今云薗。即祇桓精舍。舍即長者舍 宅。
[0307a21] 經曰有金色光以下。第二雨華召。謂佛慈如 雲。蔭四生故。故雨華也。問何故薗為須達。照 國以雲。答薗者遮周義故。故喻七匝。破七非
令得七覺分故。故狹。國廣有緣皆被。故雲為 喻。問後二經不召眾。何故此經召眾。答今云 如來說法必有顯相召眾。然結集者。或有或
無耳。蓮華者。蓮華有五德。一能掩。喻滅眾 罪。二能生果。喻聞此經見彌勒佛得道果。三 香氣遠聞。喻學此經見佛英聲遠振故。四能
出水。喻聞此經者出生死海故。五能開敷喻 今佛敷後佛妙義故。前四德表眾生修行得 益。後一德表彌勒因滿得種智果。妙義者種 智故。
[0307b05] 經曰其光明中以下。第三授記召。此中二。初 授記主。後正授記可準。大化佛者。為顯彌勒 上生事誘了非真故。故云化佛。而諸佛神變
難思。故云大也。
[0307b09] 經曰皆唱是言至樓至。此文略作六門。一劫 量長短。二佛數多小。三發心先後。四修行次 超。五證果權實。六還釋本文。
[0307b11] 言劫量長短者。 昔云六十四劫名為賢劫。以火水等六十四 數名最大劫。故後諸師多作此說以佛為賢
劫量。謂千佛具出為賢劫量。諸佛出生無決 定故奘師云。二十住劫名為賢劫。印度諸師 皆作此說。更無諍論。然智度論第九卷云。前
九十劫有三佛出世。謂初劫毘婆尸佛出。第 三十二劫二佛出。一名尸棄。二名鞞怒婆附。 第九十一劫千佛出。謂劫初四佛出。一名迦
羅鳩喰陀。二名迦那含牟尼。三名迦葉。四名 釋迦牟尼。及世施設。說二十住中前五劫後 十劫佛不出。唯中間五劫佛出者。皆據隨轉
理門說。既據不同。故不相違。不爾便違智度 論云。無量歲時有佛出世。名阿彌陀。又婆羅 門傳云。此今此中劫雖小乘宗名第九劫。而
依大乘有二十住劫中初故。故今大乘云。拘 留孫等四 佛皆出初劫。所餘諸佛出後十九 劫。又瑜伽論云。初後二劫。亦增減故。故知非
唯減時佛出。增時佛出亦無違義。由此義故。 前十劫出九百九十九佛。後十劫獨出樓至 佛。若作此解。善順金剛力士經云。樓至最後
成佛而壽半劫。與九百九十九佛所度這等 無有差別。三說中後解為勝。不爾如何智度 論云。淨居天子見劫成時蓮華。而知賢劫有
千佛。又菩薩處胎經云。梵王過賢劫已。其命 乃盡。此賢劫既二十中劫。應例過未二劫。亦 二十中劫。此即應說成二十劫。名莊嚴劫壞。
二十劫名星宿劫。謂成壞時既有眾生佛可 教化故。
[0307c11] 第二佛出生多小者。賢劫佛出諸教不同。謂 賢愚經云。過去久遠時有佛號無量精進。時 有國王名華德。其王有千子。即是賢劫中千
佛也。金剛力士經云。昔有轉輪王。王有千子。 各發菩提心願求作佛。解云。是蓋華德王也。 藥上藥王經亦同此說。悲華經云。半賢劫中
一千四菩薩成無上覺。樓至如來後劫說法度 人。是故彼經第六卷云。寶海梵志白寶藏佛 言。未來世賢劫中有幾佛出世。佛云。半賢劫
有千四佛出世也。寶海白言世尊。賢劫諸佛 般涅槃已。最後妙音龍成無上覺。名那羅延 緣藥。於半劫出生。諸佛般涅槃。正法已滅。然
後我當成無上覺。如千四佛所得壽命。聲聞 弟子亦復如是。等無差別。設我般涅槃後。正 法賢劫一時滅盡矣。寶藏佛言。汝於來世。過
一恒河沙等無數劫。入第二恒河沙無數劫。 後分賢劫一千四佛成無上覺。汝當得奉施 飲食。成無上覺。號樓至。壽命半劫。聲聞弟子
與千四佛無差別。解云。以此文證。明知賢劫 有千五佛。問何故餘經多說賢劫千佛。而悲 華經說千五佛。答有說見機不同。有說。餘經
曰千佛者就大數。如妙高山量。今云。理實賢 劫有千五佛。而前三經談發心同時次第成佛 故。唯千佛耳。謂金對力士經。千子各發心故。
問賢愚經云。從迦諾加忖陀佛。至第九百九 十九佛。共生一大劫。第千樓至佛獨出一劫。 又樓炭經亦爾。彼經云一大劫。以何為量。答
有說八十劫為一大劫。謂成空四十劫佛不 出。而相從名一劫。問所以得知壞劫佛出答 悲華經云。樓至佛般涅槃後正法賢劫一時
滅盡。既言正法賢劫一時滅。故知壞劫佛出。 有說不然。諸論劫減時佛出故。成壞二劫皆 無減位。故應說住二十劫名一大劫。有說亦
然。謂若言減時佛出論為證者。既彼論減百 年後佛不出。若爾樓至佛二十劫住。應說九 百九十九佛住世時量等彼增減為一劫半劫
量。是故樓至亦半劫。以等諸佛壽故。問何得 知諸佛出世唯半劫量。答雖定文無。而例唯 應然。又解。前諸佛出初十劫。最後樓至出第
十一劫。至後九劫皆是樓至遺法所被。若作 是說。十劫名一劫。對此後十劫且說半劫。義 亦無失。
[0308a24] 第三發心先後者。問釋迦與彌勒誰先發心 耶。答彌勒先釋迦後。是故佛藏經云。彌勒發 心四十劫已釋迦乃發心。又彌勒菩薩所問
本願經云。彌勒發意先我前四十二劫。我其 後發道意。於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成 正覺。又佛本行經言。昔有如來。號曰善思。彌
勒菩薩於彼佛所。最初發心。彌勒菩薩在於 我前。四十餘劫。發菩提心。然後我發道心。昔 有佛名示海幢如來。我於彼佛國作論王。名
曰牢山。初發心。是等諸經。皆彌勒先發心。釋 迦後發心。問若爾何故智度論佛歎精進云。 釋迦牟尼佛與彌勒等諸菩薩。同時發心。釋
迦牟尼精進力超越九劫。答此二菩薩發心 有二。一者決定。二者不決定。不決定者。同時 發心。若決定心自有前後。若盡道理論。應作
是說。彌勒菩薩發決定心。四十餘劫。然後釋 迦乃發決定心。然精進力故。超四十餘劫。同 在一劫。先證菩提。是故十住毘婆娑云。或有
先發不同心後發決定心。如釋迦菩薩等。此 即釋迦菩薩。因釋迦佛發決定心。彌勒菩薩。 因彌勒佛發決定心。問釋迦菩薩。因釋迦佛
發心不疑。何以故得彌勒發心因彌勒佛。答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經云。佛在摩伽提國 寂滅道場彌加女村自在天寺精舍。一時佛
與千二百五十比丘。經行林中。彌勒菩薩。金 色相好。放銀光明。黃金挍飾。如白銀山。來至 佛所。結髮梵志五百人等。遙見彌勒。五體投
地。白佛請問。彌勒光明乃與佛等。於何佛所。 初發道心。佛告梵志。乃往過去無量無邊阿 僧祇劫。時有世界。名勝華敷。佛號彌勒。恒以
慈心四無量法教化。時有大婆羅門名一切 智光明。生詰難而不能屈伏。便發信心。而發 願言。願持彼佛所說經。必得成佛。號曰彌勒。
爾時梵志入山谷。滿八千歲。乞食誦經。時災 星橫流。洪水不止。不得乞食七日。時彼林中。 有五百白菟。有一菟王母子。見仙無食。而作
是言。仙人為法不食多日。法山將崩。法海將 竭。我今為法不應惜命。便告諸菟。諸行無常。 眾生愛身。未曾為法。而說頌曰。
若有畜生類 得聞諸佛名
永離三惡道 不生八難處
若聞法奉行 生處常值佛
信法不疑惑 歸依賢聖僧
隨順諸戒行 如是疾得佛
必至大涅槃 常受無上樂
[0308c11] 告諸菟言。我今以身欲供養法。汝等隨喜。我 從多劫。三毒所使。為鳥獸形虛受生死。語其 子言。汝可隨意求覓水草。然正念三寶。子聞
母告。白母言。若為法供養者。我亦願樂隨母 火中入矣。菩薩捨身時。天地振動。天雨華。持 用供養。肉熟後。諸樹神白仙人言。菟王母子。
為供法故身投火中。今肉已熟。汝必可食。仙 聞神語。悲不能對。而說偈曰。
寧當燃身破眼目 不忍行殺食眾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 彼經中說行慈悲
寧破骨髓出頭腦 不忍噉肉食眾生
[0308c22] 作此語已。自投火坑。與菟併命。地動天振。神 力故樹放光。金色白光曜照千國土。眾生見 光尋來至。見仙與菟俱火中死。及得所說偈
并佛經已。持還上王。王宣令皆發大菩提心。 佛告梵志。時菟王者今我身是。其菟兒者羅 睺羅是。誦經仙人今彌勒是。五百菟者大迦
葉等五百人是。山樹神者舍利弗目連等二 百五十人是。時千國王者今跋陀波羅等千 菩薩是。彼國眾生得聞經者。賢劫佛所得道
者是。以此定知。初逢彌勒佛。發決定心。故名 彌勒。然賢愚經約後位故。說弗沙佛時也。
[0309a04] 第四修行次超者。問彌勒先發心。釋迦後發 心者。何故成佛時釋迦先成。答經論不明故 相傳不定。基師云。釋迦四十餘劫以後乃發
心。然佛本行經第三卷發心供養品云。昔有 佛出號曰弗沙。我見彼佛。心生歡喜。合十指 掌。翹於一足。七日七夜讚歎彼佛。佛云是人
過九十四劫當得作佛。見真理佛云。是人過 九十三劫當得作佛。毘婆尸佛言。是人過九 十劫當得作佛。佛地論第七卷言。事弗沙佛。
翹足而歎。故超九劫。涅槃經云。雪山菩薩為 半偈捨身超十二劫。金光明經云。薩埵王子 投身時超十一劫。又摩納仙人布髮時超八
劫。如是等諸超中。若超九劫者。百劫修相好 業時。所餘超者。皆三僧祇內隨應超。若不爾 何位更得說超。秦師云。值弗沙佛。七日七夜
歎。超九劫者。第三僧祇欲滿時。其相好業。唯 逕九十一劫得成滿。是故諸所處超劫者。皆 三大阿僧祇內。總前後超。超四十劫。成果時。
與彌勒佛。同在一劫。問何得知弗沙佛第三 僧祇最後。答准佛本行經云。弗沙佛後有四 大劫。初一大劫唯有弗沙佛。與釋迦記當來
九十四劫作佛。次大劫唯有見真理佛。記言 汝當來九十三劫作佛。最後大劫毘婆尸佛 記云。汝當來九十一劫成佛。第三大劫。都不
生佛。以不授記故。以此知弗沙佛第三僧祇 最後佛。問若見弗沙佛時在僧祇位。云何得 云歎弗沙佛故修相好業中超九劫。答縮時
節相融為論也。文備師云。釋迦菩薩後乃發 心。而逢本師釋迦時超十九劫。雪山童子時 超十二劫。歎弗沙佛時超九劫。證果時與彌
勒在同劫成道。引證會文。皆同秦說也。雖有 三說。皆不盡理。謂基師有何失。經俱言身投 飢虎前而不言超十一劫故。又摩納仙人布
髮時。但言得授記而不言超八劫。是故此二 說皆義無可准。爾所超故。唯有虛語也。秦解 有何失。且彼言弗沙佛後有四大劫中佛出
世。第三劫佛不生。若既如是者。既言祇沙佛 沒亦更逢見真理佛。云何可說弗沙佛是第 三僧祇最後佛。最後佛語。必表更無後故。又
藏論云。毘婆尸佛百大劫始佛。後說弗沙佛 故。明知弗沙佛第三僧祇最後佛非也。備師 何失。經但云逢本師釋迦發種種願。而未曾
說超十九劫。是故唯有虛語也。又總難諸師 解有二失。一宗趣乘別失。謂諸師皆言。歎弗 沙佛故超修相好業百大劫故。是小乘經說。
三僧祇後。更百劫修相好業。而大乘必無此 義。若不爾便違智度論廣破百劫修相好業 故。又優婆塞戒經云。始從燃燈佛終至迦葉
名第三僧祇滿故。既爾云何與小乘其同。二 聖教不通失。謂尋拾諸經。釋迦超劫。非唯三 四時。故增一經第三十一云。彌勒菩薩應三
十劫當成無上正覺。我以精進力超越成佛。 智光仙人經云。我為求法不惜身命投於火 坑以身供養故。便得超九百萬億劫生死罪。
彌勒先成佛道。如是等諸經。皆說釋迦由精 進力超多劫。先於彌勒。得成正覺。若如前三 說。云何唯超三十劫二菩薩在一劫成道。是
故今更作一解。謂釋迦發心。後於彌勒其過 四十餘劫。若不爾釋迦以精進力超多劫故。 莊嚴劫中。應成菩提。然佛本行經云。三十劫
者約大劫數。若兼小劫通此故。彌勒所問經 等。諸小劫積數為語故說四十二劫。二劫即 應小劫故。起塔因緣經身投飢虎越九劫。增
一經超三十劫。智光經大集經悲華經等都 無劫數。不可輒定。待慈氏身可決疑納也。 謂諸經由精進力超多劫故。離不通聖教失。
歎弗沙佛超第三劫行故。無不別宗趣失也。 大聖善權應機非一。不可如言取義為定量。 是故悲華經第一云。彌勒。汝於過去十大劫。
若欲成無上菩提者。汝速成無上菩提。入無 餘涅槃。彌勒。汝久住生死以本願故。所以不 成以待時。彌勒所問經云。菩薩以四事不取
正覺。一淨國土。二護國土。三淨一切。四護一 切。彌勒求佛時以此四事故不取佛。佛地論 云。是故如來底沙佛時曾與慈氏同為弟子。
佛觀釋迦所化有情善根先熟。慈氏所化有 情善根後熟。又觀慈氏因行先滿。釋迦後滿。 遂於一處。入火光定令釋迦見。七日七夜不
下一足。一頌讚歎。令超慈氏在前成佛。問 彌勒真身已成佛不。答昔來有二說。一云 未成真佛。是金剛心菩薩。一云真身已成佛
久。而示現故始成佛。是故十住斷結經之第 八云。從此去東八十億恒河沙。有佛世界名 寂漠。其世界中。有百億佛。百億佛語云。娑婆
世界化物甚難。捉竿先捉先去化物。爾時次 第捉竿。其釋迦次彌勒次遠吉如來次師子如 來等。後說為勝。問釋迦乃彌勒先已成佛既
知。未知二菩薩真身誰先成佛。答十住斷結 經云彌勒積行恒沙數劫。先以誓願。成正覺。 吾身習行在其後。以此文證。彌勒先成。釋迦
後成。然法華經云。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 那由他劫者。二佛真身共自有久近。思可通。
[0310a09] 第六釋本文者。雖見光及華瑞。或有未達旨 者故。略化佛唱。化佛唱者。既此文為序說故。 故真佛正說為漸門。是中有千菩薩者。顯未
來賢劫佛。謂彌勒等現居故。有義。是中者則 閻浮提中。今云不然。對星宿劫故。拘留孫者 梵音。此云金仙。謂修因時金色仙人故。此佛
時人壽四千歲。一會說法弟子四萬。今觀佛 三昧經云。拘留孫佛身長二十五由旬。圓光 三十二由旬。遍身光五十由旬也。樓至者昔
語。此云啼泣。泣因如金剛力士經是訛。奘師 云梵音胡盧支。此云父愛。謂作小子其父偏 所愛故。今且舉初。後二佛。廣說如賢劫經。問
四佛已過。云何得言今於此有千菩薩。答今 通賢劫始終成佛。故不違也。問若爾何故放 光經云彌勒是未來佛。答賢劫內時長。前後
相望。名為未來。而非星宿劫未來。
[0310a25] 經曰說此語已以下。第二覩相眾集。此中三。 初別結現相。次別列眾集。後總結。是初也。
[0310a27] 經曰尊者阿若以下。第二別列集眾。此中略 作四門。一眾類異。二眾多小。三眾總別。四正 列集眾。
[0310a29] 初中有三對。一新舊類別對。謂慶喜 等為舊。曾住祇薗。非放光所召故。其迦葉等 為新。謂住外而以所光召故。二凡聖位異對。
謂迦葉等為聖眾。其諸天龍等為凡眾故。三 機影類別對。謂文殊等為影嚮眾。其迦葉等 為當機眾。當機者。由說始知彌勒死生事故。
集嚮眾為顯法勝故。集機眾為顯法益故。
[0310b07] 第二辨眾多小。亦有三對。一聲聞菩薩對。謂 聲聞多。以有七千故。菩薩小。以有五百十六 人故。二在家出家對。謂聲聞眾中出家少。以
有二千故。在家多。有五千故。菩薩眾中在家 小。有十六人故。出家多。以五百故。三信男信 女對。謂信男多。以四千五百六人故。信女小。 以三千人故。
[0310b13] 第三辨總別者。有二對。一凡 聖總別對。謂凡眾名總。唯云天等不表名故。 聖眾名別。別名別故。二主伴總別對。謂聖
眾中迦葉等名別。別名列故。眷屬名總。總表 數故。有義。光所召新舊眾皆盡。今不然。如下 文十方菩薩非此所列故。
[0310b18] 第四正列集眾。 眾類雖有十三眾。略分為三。初聲聞眾。次菩 薩眾。後常流眾。初中二。初出家。後在家。初
中亦二。初比丘。後比丘尼眾。如是次第有何 義者。即有四對。一聖凡次第。謂聲聞菩薩。聖 故在前。天龍等凡故後。二近遠次第。謂聲聞
近故前。菩薩遠故後。三上下次第。道即上。俗 即下。四勝劣次第。道中僧名勝。尼名劣故。言 阿若憍陳者古語。今云阿若多。此反解。古云
了本際。或云解無智。今婆羅門姓。憍陳名也。 悉達太子踰城後。栖山隱谷。忘身求法。爾時 父淨飯王命家族三人。一阿濕婆。又云馬勝。
二拔提。三摩訶男。又命舅氏二人。一憍陳如。 二十力迦葉。王曰我子捨家修覺故。孤遊山 野。汝等要隨知所止處。時五人受命期出要
曰。夫修道者懃苦欲證樂果乎。舅氏曰要樂 為道。三家族曰懃苦為道。二三交諍以明太 子。爾時太子為伏外道日食五麻麥以支身。
二舅氏曰。太子所行非正道。即捨而遠去之。 太子六年苦行。未證菩提。即解苦行非真理。 更受乳糜而證果矣。三家族曰。功垂欲成而
今退苦行。其不宜亦非。太子浴尼連河。坐菩 提樹。成正覺已。號稱天人師。思察應度。唯欝 頭藍證非想定堪受妙法。爾時空天曰彼命
終已逕七日。如來歎曰惜或斯何。更改觀察 矣。有阿藍迦。證無所有處定。可受其理。時又 諸天曰。彼已終逕五日。如來再歎曰。愍哉薄
祐。又更諦觀。誰應受教。唯施鹿林有五人。即 往趣矣。五人遙見。互相謂曰。太子彼來。是歲 月久而都無果證。宜我等徒各默然勿起迎
禮。如來近矣。威神所逼故五人忘制各起禮。 即聞法得道。問如是五人得道次第云何。答 五人律云俱隣初悟之。頞鞞及十力迦葉次
悟之。拔提摩訶男二人後悟之。言俱隣者即 陳如。摩訶迦葉者此云大飲光。文殊問經翻 為大龜。大目健連者訛。今梵音摩訶沒特伽
羅。此云大採菽氏。謂在山常採菉豆故。菉豆 者綠豆也。舍利弗者。梵音云奢利弗呾羅。弗 呾羅者此云子。奢利弗者此云春鸎。亦曰鶖。
今百舌鳥也。言尊者之德可重故。言眷屬者 即親屬。十二由經云。初成道第二年為五人 說法。第三年化迦葉兄弟三人。第五年度身
子目連也。分別功德論云。佛法最大者謂陳 如。最小者須跋陀即過去兄弟六人也。摩訶 波闍以下。第二尼眾。梵云摩訶鉢剌闍鉢底。
此云摩訶者反大。鉢剌闍反生。鉢底者反主。 謂佛母摩耶死。而其佛小母。命遷生主故。故 稱姨母。古波闍波提。此云大愛道皆訛也。比
丘者有五義。一怖魔。二乞士。三淨持戒。四淨 命。五破惡。尼者女聲。梵云苾芻尼。然比丘尼 者皆訛。
[0311a11] 經曰須達長者以下。第二列在家眾。優婆塞 者訛。今云鄔婆索迦。此云鄔婆者近也。迦者 事也。素者男聲也。優婆塞此云清信男者訛
也。毘舍佉者此云黑鹿。謂因兒得號。母者女 聲。優婆夷此云淨信女。此亦訛。今云鄔婆私 迦。此云近事也。
[0311a17] 經曰復有菩薩以下。第二列菩薩眾。菩薩者 乘中通號。然加摩訶薩者為簡二乘故。謂菩 薩有大慈悲德故。跋陀波羅者梵具。云波羅
者反護也。跋陀者反賢。即王舍城在家菩薩 中最上。有說。此云十六者。大國中各有一菩 薩故。今說不然。一國中多菩薩有故。謂無盡
意菩薩問菩提經云。同智菩薩等十六菩薩。 跋陀為上首。此經及法華經論等。跋陀等十 六菩薩。何故列不同者。在家菩薩威儀不定。
故別。別列也。文殊師利者是出家菩薩。今云 梵音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鴦掘摩羅經云。 是北方常喜世界中歡喜藏摩尼寶積佛也。
跡履因位。紹灌頂位。故名法王子。藥師經云。 曼殊室利童子。故似在家。然不違之。號假施 設。不必如義故。
[0311b03] 經曰天龍以下。第三列常流眾。言天龍者。一 云一龍二天。今云常流眾者即八部眾。謂一 天二龍三藥叉四揵達縛五阿素落六揭路荼
七緊那落八摩呼洛伽。
[0311b07] 經曰一切大眾以下。第三總結。一者盡際辭。 切者普遍云。謂十三眾類非一故。云一切也。
[0311b09] 經曰爾時世尊出廣以下。第二辨演法獲利。 此中三。初現相。次說法。後得利。是初也。世 尊者即釋迦如來。出舌者。表授彌勒記。濟度
有緣類不妄語也。放千光明者。表小千界各 有化佛。破眾生暗故。各有千色者。表中千界 各有千佛也。有無量佛者。表大千界當來時 有百億彌勒一時生也。
[0311b16] 經曰是諸化佛以下。第二說法。此中二。初重 化佛說法。二應佛說法即釋迦也。是初也。清 淨者八地以上。一切煩惱不現行故。或初地
以上證性淨理。伏諸惑故。言甚深者。圓得分 得。如次得故。不可思議者妙義。超分別心絕 言說道故。陀羅尼者此云總持。義作四門。一
釋名。二辨體。三問答。四釋本文。
[0311b22] 言釋名者。 即念慧等能總合眾德。識明達記不忘。以略 含廣。名總持。
[0311b24] 第二辨體者。昔來三解。有說 以定為體。謂智度論云。定得智火能持故。有 說念為體。彼論云。念力故持令不失。有說以
慧為體。彼論云。若菩薩心中名般若。聲聞心 中名道品。不忘人心中名陀羅尼。今以念定 慧為體。謂喻伽論云。妙陀羅尼。略有四種。一
法二義三呪四忍。此中景法師云初三唯後 智為體。後一正體智為體。今云法義二以念 慧為體。呪一種以自在定為體。謂定力令有
神驗故。忍一種以慧為體。謂無分別智能忍 無生理故。
[0311c05] 第三問答者。問准智度論。既說 定慧念三名陀羅尼。如何三家各談一耶。答彼 文意者。定為體者。即念慧為方便也。念為體
者。定慧為方便也。慧為體者。念定為方便也。 問若慧亦陀羅尼為體者。何故智度論云三昧 共實相故能生陀羅尼。答智未必能總持。總
持依定而成辦故。不違彼文也。問智等三名 總持者。應說相應法。何故智度論云。或心相 應。或心不相應。答三法皆通現種。種即不相 應。現即相應故。
[0311c14] 第四釋本文者。言諸者有 二義。一法義非一故。二空有非一故。言法者 亦有二義。一總持自體即有軌持義故名法。
總持即法。故持業釋。二詮陀羅尼之教名為 法。陀羅尼之法。故依主釋。
[0311c19] 經曰所謂以下。四陀羅尼者。基師云。初二者 有空對。謂初解有後解空故。後二因果對。謂 於因無果故。名大解脫。解脫即無相故。或可
第三即四無礙解。以化外故。第四即福慧。以 內德中解脫故。今云法義二總持名阿難陀 目佉。以對教持義故。忍總持名空慧。以忍無
生理故。呪總持名解脫。解脫障縛無災患故。 如是四種總持深妙。二乘及新學菩薩非所 知。非所得故。名無礙性也。
[0311c28] 經曰爾時世尊以下。第二應佛說法。問化佛 何故談說甚深陀羅尼門。答彌勒菩薩為得 深陀羅尼門故問應佛說陀羅尼既足。何故
須重化佛說。答應化所說不虛為證故故。法 華經猶恐他疑故。多寶佛塔踴為證而說。又 金光明經恐他不信。故四佛現令信命。此亦
爾也。百億者。基師云。法義兩總持差別。今 云。既經唯言百億。而不簡忍呪故。通四總持 差別無失。或有經云百萬億。或有經云百千
萬億。恐非也。以諸講者皆釋百億故。
[0312a09] 經曰說此陀羅尼已以下。第三得利。約實所 餘眾生亦得益。而彌勒最勝故不說餘眾生 也。問何故彌勒集眾中不列。答波離慶喜在
眾中而不列。是等皆舊眾故不列也。坐起者 表所得定。整衣服者表四威儀。以七支戒德 滿故。叉手合掌者。表心與境冥理而神會是
照真俗智滿故。住立佛前者。表證三昧故其 心不動。
[0312a17] 經曰爾時優婆離以下。第二聖教所說分。此 中二。初廣辨外果殊勝。後廣顯內果莊嚴勝。 初中三。初發請。次如來廣答。以結勸生彼。是
初也。優離者近護皆訛。今鄔婆離。此云近 執。謂佛為太子時親近人故。太子執事之臣。 此近執見彌勒住立。乘斯起請。毘尼者反戒。
是訛也。今云毘奈耶。此云調伏。謂控制三業。 或除諸煩惱故。謂五分律第五。雖非正授彌 勒記。而顯龍王事說彌勒出時年數故。經藏
者阿含等經。當生何處者。舉今徵後生處也。 生何國土者。舉今徵後生處淨穢。真諦云。阿 逸多者姓名。今云阿逸多者。是凡夫果報號。
此云無能勝也。彌勒者補處名。從果為號也。 凡夫身者。近執下器。情狹小乘故。以已所知 故。菩薩三大祇劫猶是凡。樹下三十四念方
成聖者。未斷諸流者。既凡夫不斷三流。其三 界中何處生。
[0312b05] 經曰佛告優婆離以下。第二如來廣答。此中 二。初勅聽許說總答。後具申勝報別答。是初 也。言如來者。十號中第一號。涅槃經云。如過
去佛所行乘三十七品十一空等。來至涅槃。 故云如來。應供者第二號。謂已永害煩惱賊 故。不復受分段生故。應受世間妙供故。正遍
知者第三號。謂正遍知故名正遍知。具三種 智。知空有故。此三號如次斷德恩德智德也。 阿者無也。耨多羅者上也。三者正也。藐者等
也。菩提者覺也。若智度論云。菩提有五。一發 心菩提。謂在生死海。始發菩提。有說在十信。 即非也。十信已入初僧祇故。二伏心菩提。謂
十信已去漸伏煩惱故。三明心菩提。即前七 地得無漏慧明。四出對菩提。即八地已上以 出有無對無生忍位故。五無上菩提。即如來
果。果復有二。一實菩提。即畢竟轉依。二應 菩提。即權時轉依。今此云菩提記者。即應菩 提也。
[0312b23] 經曰此人從今以下。第二申勝報別答。言提 捨此經佛答文略有六觀。一天中勝報觀。二 人間歸寂觀。三上升兜率觀。四下降閻浮觀。
五眾生大依觀。六菩薩廣攝觀。今此答文中 唯有初觀。即觀一生補處及十善勝報。約文 為二。初答生處。後答淨穢。是初也。十二
者。應云此人說此經已後十二年命終生天。 然十二年講者不同。一云。維摩四年。法華七 年。涅槃一年。名十二年。以說維摩經第一年
時說此經故。一云。說維摩經五年。法華七年。 名十二年。說般若經第二十五年說此經故。 一云。說維摩經第三年時說此經。何故者。外
國集經傳云。如來滅度時。文殊弘廣彌勒三 菩薩。共闍毘佛身。二月十五日入涅槃。即此 年夏三月。集經時雖在三菩薩。而弘經時唯
有弘廣文殊。而彌勒無故。謂七月十五日集 經已訖。從八月乃至第二年二月十五日弘 經法。是故維摩二年法華七年涅槃一年集
經一年弘經一年合十二年。雖有三解。而無 聖教。取捨任意。然彌勒命終二說。一云。佛滅 後方命終。既云結集時有三菩薩故。一云。法
華會中雖有彌勒。而至涅槃會無彌勒號故。 故先如來命終。然結集時為悅眾故化現耳。 不爾違長阿含經阿難序云。彌勒在兜率中。
而佛涅槃時下結集闍毘故。後說為勝也。又 大集經第四云。佛告於此眾中誰我滅度我 法令久住。乃至下說言。佛世尊滅度。彼兜率
天上。廣宣如是無上經典。又則彼經第一云。 得佛道始十六年說此經。是以明知彌勒菩 薩者佛成道第十六年時已生兜率天也。又
菩薩處胎經第二云。佛告彌勒。如是天中未 得神通。彌勒白佛言。有成熟者。有未成熟者。 又增一經第一云。辨結集法時眾集云。梵天
帝釋四王諸天下降。彌勒兜率來集。故知彌 勒先佛入涅槃生彼天也。既爾二解中第二 說為勝。問何故補處菩薩要生第四天。答智
度論第三十八云。無色界中無形。不得說法 故。色界中雖有色身及說法。而染禪味。不能 大益眾生故。下三欲天深厚結使故。上二天
結使薄而心濡不利故。故第四天結使薄及 利故菩薩是中住也。又若從人生人成佛者。 人則起慢。諸天不信。若從人生天成佛者。不 應受化天故。故唯從兜率耳。
[0313a08] 經曰爾時兜率天上以下。第二答淨穢。此中 二。初廣辨廣麗。以答淨穢。後結所因歎勝。初 中三。初五億天子造外宮。次一大神作內法
堂。後五大神嚴二宮。是初也。五億天者。是菩 薩所變化。為預莊嚴故。約實雖具修十善而 受天報。其施勝故偏說也。一生補處菩薩者。
奘師云。梵云彌底履。此云慧行。又利支。舊云 彌勒皆訛也。此菩薩今身死生兜率。過多數 死生。還生彼天。最後死而生人方成佛。名一
生補處。問彼天中多死生。云何一生補處。答 秦云。薩婆多云五百菩薩。正量部云千菩薩。 雖兜率天有多死生。而剡浮提。並各有一生。
故名一生。不言天中一生。謂五百菩薩。次第 生人中。唯有一生處。無餘生故。大乘云三說。 一云。天身名為一生。其人生名為後身。如大
般若經第七云一生所繫都史天菩薩故。一 云。人身名為一生。更受人生方佛故。故解說 經云觀音文殊名一生補處故。一云。人天多
身合名一生。如極七反故。今初說為勝。以一 生及最後身善說故。然聖教不定。謂或有聖 教。設天身名最後身。如佛地論第七云都史
多天後身菩薩故。或有唯天身而名一生。名 最後身。如菩提資糧論第一云。一生所繫菩 薩者入兜率天。最後生菩薩者住兜率陀。或
有唯人身名最後身。如喻伽四十八云最後 身者。謂諸菩薩。於此生中能現等覺。或有唯 人身而名最後及一生。如智度第四十所說。
如是諸教既有多門。各談一邊故不違。問好 說中天身名一生者。何故智度論三十八云。 三生菩薩唯生兜率。答云。三生者以最後生
逆數故。謂一最後生。二天生。三人生。此後人 生。若死已定生兜率故。身栴檀者。栴檀香其 色通赤白。摩尼者如意珠也。問彌勒天宮為
恒有不。答。一云恒非有。若恒有者。便違經云 五億天更為彌勒造宮殿。一云。菩薩天宮賢 劫常有。以千菩薩同生彼宮故。今初說為勝。
問若爾釋迦生天時誰造宮。答更無作令莊 嚴。然應物非一。不致疑。是故佛本行經第五 云。護明菩薩生兜率時。諸天宮殿自然莊嚴。
大心眾生者。彌勒示在因位故。同眾生也。化 成供具者。四事供養名為供具。或則寶宮名 為供具。
[0313b21] 經曰作是願已者。辨願遂。則有十重。一宮 二園三寶四光五華六樹七色八金九天女十 音樂。謂凡夫生彼天十八善根故。今此菩薩
十力增上所現故。宮有十重莊事也。法輪之 行者所詮義也。輪者能詮教也。頗梨色者紅 赤。其一切寶色。皆此所含也。婉轉垣牆六十
二由旬者。為治六十二見故。十四由旬者。為 治十四不可記事故。由旬者訛。今云踰繕那。 此云合。謂藏論云五百弓為一俱盧舍。俱盧
舍八為一踰繕那也。言五百億龍王者。內顯 五力。伏四魔故。
[0313c03] 經曰爾時此宮以下。第二辨一大神造內法 堂。此中三。初大神發願。次所願果遂。後諸天 覩勝發願往生。是初也。牢度跋提。此云惡主。
以治惡主故。謂夜叉。天相似。冥潛難測名神。 神中最勝曰大也。由菩薩增上力現。一大神 者。表無漏智能起妙土。
[0313c09] 經曰既發願已以下。第二所願果遂。此中五。 一作宮。二作園。三作坐。四作柱。五天宮天女 寶色皆同。是初也。瑠璃者碧色也。頗梨者紅
色也。額上珠舉碧紅二色為首。餘眾色類一 切皆具足也。紺者。說文言帛染青。今此云紫 紺。摩尼者青而含赤色珠也。四十九重者。為
表彌勒超度四十心及初地等前九地。今迹 在第十故。九億天子者。為表能超因品九品 故。然方便時由信等五根成熟故。云五億天
女也。四弘誓願者。七佛經曰。一覆度一切眾 生如橋船也。二普含萬物如大虛。三願我身 如藥樹聞者患苦皆除也。四願我成佛時所
度眾生如恒沙也。菩提資糧論云。一末度令 度。二未解脫令解脫。三未蘇息令蘇息。四末 寂令寂。此二經論雖異。一義中名別耳。故不
違也。發無上道心者。發大乘心。有七因緣。如 法印經云。發菩提心有七種因。一諸佛教化。 二見法欲滅。三眾生中起大悲。四菩薩教化。
五因布施故。六為覺他故。七聞佛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故。此七中。初三發心真菩薩。能護 正法。疾成無上覺。餘四發心。非真菩薩不能
護持諸佛正法。然欲疾成無上覺也。今云發 心者。既因彌勒菩薩教化故。非真實也。
[0314a03] 經曰時諸園中有八色瑠璃渠以下。第二作園。 八色。謂赤黃青白紅紫碧綠也。為表能起律 儀等八種律儀故。八味水者。一云。前八色中
皆具八味故。一云。則功德渠中第四味中有 八味也。以清輕冷等皆非味處故。化生四華 者。青黃赤白也。水出華中者。八色水從華而
出。四色華從水而生。水色交映如寶華流也。
[0314a10] 經曰亦有七寶大師子坐以下。第三作坐。七 寶者。稱讚淨土經云。一金。二銀。三吠瑠璃。 四頗胝迦。五赤真珠。六阿濕度揭柱婆。七
牟娑洛柱婆。真諦云。梵云佛陀羅側。此云黃 色寶。則金也。梵云栴陀羅乾。此云白色寶。則 銀也。梵云吠瑠璃。此云青色寶。燒不能破。是
其金鳥翅卵也。頗胝迦。此云黃綠色寶。智度 論云。過一千歲氷化為頗梨珠。真珠者。佛地 論云。赤虫口所出。故珠體亦赤也。阿濕度揭
柱婆。昔云馬惱。真諦云赤色寶也。牟婆洛揭 柱婆。昔云車渠。真諦云紺色寶也。智度論云。 金出山石中。真珠出魚腹中。珊瑚出海中。真
珠出虫甲中。銀出燒石中。所餘諸玉皆出山 巖中。如意珠出佛舍利中。謂若法沒盡時。諸 舍利皆反如意珠。大乘論云。七寶皆石所攝。
問此七寶坐何故名師子坐。答智度論云。佛 為人中師子。佛所坐處若床若地。皆名師子 坐也。譬喻經云。五百師子。聞佛出世化諸眾
生。我當何喰。心中懷毒。住欲害佛。佛化殊 妙座。在師子頭上而坐。眾人見名曰師子座 也。高四由旬者表四德故。四角者表內具四
無量。四蓮華者表外生。青色蓮也。
[0314b03] 經曰時宮四角以下。第四作柱。四寶柱者表 四十九重法堂之四柱也。梵摩尼者淨摩尼。 或云梵王如意珠也。
[0314b06] 經曰如是天宮有億儀以下。第五天宮天女 寶色同也。
[0314b08] 經曰時兜率天宮以下。第三辨五神外內二 宮之嚴飾。此中二。初總標。後別顯。是初也。 謂內修五蘊妙用莫方。外感五大神其力無
比也。問天有神者便應天中有餘道邪。答亦 有無失。謂華嚴經云。人生法有二天守護。一 名同名。二名同生。天得見人。人不見天。天既
通。所餘道中類可通也。既五道中各有五道。 五五二十五道也。
[0314b16] 經曰第一大神名曰以下。第五別明五。故為 五段。是初也。內持戒故。由七支外雨七寶也。 第二內修定故由水生德華。第三內修慧蘊
故由慧說法利物。除無明嗅外雨香之。七迊 者表除七漏。七漏如涅槃經說。謂見念等也。 第四內修解脫故由勝解喜樂令離憂苦外雨
如意珠。菩提意者。求菩提人也。第五內修 解脫智見故。由智水故。外生正覺華也。或云 由五戒故所顯五神也。
[0314b25] 經曰佛告優婆離此名兜率以下。第二結所 因。歎處勝。此中二。初結因後歎勝。是初也。十 善報應者。十善業能得五果。一異熟。二等流。
三增上。四士用。五離繫。若委細說者。無漏得 四。除異熟果。有漏得四。除離繫果。總約二種 故。故言得五果。謂後當所說內身名異熟果。
於一時間成熟五百億天得不退地名離繫果。 彼此長壽等名等流果。此中外果有二。一增 上。二士用。如瑜伽五十九說也。問此外果唯
增上果。云何此中名報應。答勝果酬因。故名 為報。遂其所求。稱為應。亦可彌勒權門所應 故曰應也。勝妙者。對前勝因顯果故。
[0314c08] 經曰若我住世以下。第二歎勝。小劫者。一云 飢饉等小劫。此解不然。飢饉等時極短。說凡 夫果不可盡。況菩薩所有應。今云日月歲數
劫也。
[0314c12] 經曰佛告優婆離若有以下。第三結勸生彼。 生彼人雖無量。略有三類。一託勝所依為修 妙行故。不厭生死者能生彼天。不同二乘厭
生死苦也。二愛敬無上菩提心者。能生彼天。 為聞彌勒所說大法故。不同樂小果者也。三 欲作彌勒弟子者也。生彼天者修五因。一持
五戒。二持八戒。三持具足戒。則出家五眾戒。 總名具戒。以沙彌戒亦近大戒故。四身心精 進不求斷結。五修十善。如是修五因時實一
一思惟。彼天上妙樂迴向發願方能生也。
[0314c22] 經曰爾時優婆離即從坐起以下。第二辨內 果莊勝。此中三。初發請。次廣答。後結勸生 彼。是初請。請意有二。一問此沒。二問生彼。
[0314c25] 經曰佛告優婆離以下。第二廣答。答中四。一 答此沒。二答生彼。三住天壽量。四答已總結。 初中初有七。一命終年月。二命終處所。三命
終形相。四終後生相。五舍利形。六圓光神異。 七天人供養。是初也。十二年者。表聞授記修 十二住得度十二因緣也。二月者。春陽月植
種時故。表聞法已發菩提心求佛果四德也。 十五日者表除無明闇也。
[0315a04] 經曰於波羅捺國以下。第二終處。波羅捺者。 此云江遶城。劫波利者。此云捉髑髏鬼。婆波 利者。此云大護。是則本國本村本名。名生處
也。謂釋迦生迦維。而俱尸那城中滅者。為表 此染盡故。彌勒還大處身滅者。為表此染未 盡故還生也。彌勒生處教不同。謂華嚴經入
法界品云。彌勒菩薩告善財童子言。我閻浮 提南界摩離國內拘提聚落波羅門家中生。 欲滅彼慢心故。化度父母及親屬故。於此命
終生兜率。賢愚經第六云。波羅捺王名波羅 摩達。有補相。生一男子。則具三十二相眾好 故。補相增悅。占相師。相師云有大德相矣。國
王聞已憂必奪我位。欲殺其子。然補相密遣 婆波梨所令長養。今此經與彼二經不同。云 何通耶。答賢愚上生語異意同。何以故。賢愚
經寄父辨生。而不指生處。今上生經直指生 處。彼國俗婦懷姙已還本家故。本則劫波利 村也。華嚴經約異故。不可定判。是謂大聖隨
機見不同生也。一云。華嚴經指養處也。基師 云。賢愚經表生處。上生經指養處也。
[0315a24] 經曰結跏趺坐以下。第三命終形相。結者交 也。跏者重也。釋迦盡緣故右脇枕手入涅槃。 彌勒染未盡故。二聖不同也。
[0315a27] 經曰身紫金色以下。第四終後生相。身紫金 色者。表當生最第一故則艶 豔 。言如百千日 者。表常相之眾生癡破也。
[0315b01] 經曰其身舍利以下。第五舍利形。釋迦破碎 分舍利。彌勒全身舍利。不動不搖者。表佛法 身本無生滅事也。
[0315b04] 經曰身圓光中以下。第六圓光神異。三昧者 訛也。今云三摩地。此云等持。謂此文意。定慧 字與義二俱炳然。炳然者煥爛異名。首楞嚴
者。此云健行。唯佛及第十地菩薩所得。涅槃 經云有五名。一首楞嚴。二般若波羅蜜。三金 剛。四師子孔。五佛性。謂意等持隨所化。雖通
諸位。而今彌勒表等覺位故。言首楞嚴。
[0315b11] 經曰時諸人天以下。第七天人供養。妙塔者。 昔云兜婆此。云塔。訛語。今窣堵婆。此云積 聚也。
[0315b14] 經曰時兜率陀天以下。第二答生彼。七寶臺 者。七財飾。故則法堂也。師子座者。彼臺法王 得無畏故。忽然化生者。四生中最勝故。謂餘
諸天於父膝上忽而化生。然彌勒師子座生 者凡聖異也。以菩薩離欲故。於蓮華上結跏 以下。意表彼師子座上更有蓮華。是則一切
佛座皆淨土。出生死淤泥也。結跏趺坐者。以 左押右。降伏而坐。以右押左。吉祥而坐。說法 者則以吉祥坐也。金色者。菩薩身如寶可重
也。無量光三昧經云。彌勒白銀色者。其體閻 浮檀金色。而外照光。是銀色也。是故一切智 光仙人經云。彌勒金色。而白銀光校飾如白
銀山也。釋迦毘楞迦摩尼者。此云能現種種 如意珠也。甄叔迦者。狀似赤瑠璃寶珠。一云 淨白色。一云樹名。其華赤色似此寶故因為
號也。以無量佛及菩薩者。心首表一切佛菩 薩為伴侶也。十八變者。一振動。謂依定能振 無量世界。二熾然。謂其身上發火其身下注
冷水。舉身洞燃出種種焰故。三流布。謂光明 遍滿無數世界故。四示現。謂隨其所樂示諸 相故。五轉變。謂所有自相可變色物皆轉變
故。六往來。謂隨所樂往來無礙故。七卷。謂能 卷一切雪山王等如極微故。八舒。謂能舒一 極微令如雪山王故。九眾像。謂一切色像為
入自內身大眾令出故。十同類。謂隨其類不 同彼故。十一隱。謂於大眾前百千變隱自身 故。十二顯。謂大眾前還出故。十三所作自在。
謂一切有情往來等所作事中皆自在故。十 四制伏神通。謂一生菩薩所有神通。除佛所 餘得神通。能制伏故。十五施辨。謂於諸有情
能與辨才故。十六施念。謂諸有情於法失念 能與億念。十七施樂。謂說法聽者得身心輕 安樂故。十八放光。謂身放光無數界有情息
眾苦故。或有經云住天窓中。或有經云住菩 薩額。雖有二本。後為正。順經文故。謂辯菩薩 天冠次即說故。豔雲者蔭覆之義。隨八萬四
千根病致八萬四千教故。放八萬四千光也。 雲屬上云也。六時常說者。表彌勒演說法為 天子也。不退者。一云八地已上不退行。一云
十信已上不退。恐俱非也。以三乘凡聖皆聞 此已得利故。
[0315c26] 經曰閻浮提歲以下。第三住天壽量。閻浮提 者訛。今云瞻部。從此樹名。此間四百歲。當彼 天一日一夜。數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
歲。彼天壽四千歲。慈氏窮天壽而下生。不中 夭故。此經云當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七千 萬歲。若瑜伽論第四立世經第七卷毘婆娑
等云。此四百年為彼一日。以此乘則彼天四 千年。當此五千七百六十億歲。何故與此經 相違者。基師云。以理推尋。人間四百歲為彼
一日一夜。乘則彼天四千年。當人間五十七 億六萬歲。然而西方億有二種。一十萬為億。 二百萬為億門。計則相當。然於經億字上應
加七字。其前六字置萬上。以理定應爾。恐梵 本誦有差。又譯家自算處謬。不爾小一億五 萬歲故。然此歲數四文不同。謂賢劫經云彌
勒五億七十六萬歲當下作佛。解云。言五億 者。即五十億。以千萬為億門成五十億故。以 萬萬為億門成五億故。言七十萬者即七億。
以十萬為億門故。六萬數同故。更不須釋也。 雙卷泥洹經云一億四千歲。今不相當此經 也。一切智光仙人慈心經云。五十億萬歲當
於龍華樹下得成佛道。義如前已說。菩薩處 胎經及賢愚經云。五十六億七千萬歲。除其 六字應云七。其七字應云六。其千萬者以百
萬為一億門故。算六千萬者六十億也。義則 不違。如是推究無謬失。菩薩在天壽量曾無 中夭生在人間也。大成佛經云壽六萬億歲。
天盡其年人間長者。時宜現故。不同釋迦天 盡其年人間早滅。化功意故也。處胎經云。 彌勒人間壽八萬四千歲。若依彼文。無可令
彌勒下生及成佛益物義。如下生經云。天利 盡畢。人機復熟。故乃下生 (基師作如是說) 。一云雜心 論云。彌勒菩薩人間五十七億六百萬歲。然
後下閻浮提成正覺。賢愚處胎仙人經如前 所引。又定意經云。彌勒五億七十六萬歲作 佛道故。若依千萬為億門。則為五十七億六
百萬歲。當於雜心文。若依萬萬為億門。則五 億七千六百萬歲。依定意經而言七十六萬 歲。下算位誤也。謂七千為七十。六百六十故。
其餘三經皆云五十餘億等者。並依千萬億 門。但譯家煩有增減而已也。雖有三解。未盡 理故。且作二難。一二聖不齊難。若彌勒百歲
時上生至八萬咸時下生者。即於中劫纔過 至半劫也。若釋迦人壽千二百歲時上生。稍 減至十增至八萬。還減至百歲乃下生。則過
一劫。是則位長於前。而皆彼天四千歲。人間 五十餘億等云何相當。二聖教相違難。謂若 釋迦逕多死生。彌勒於彼受小死生者。非俱
受彼四千耶。又以三億敢會通者。佛本行經 第三十八云。伊羅鉢龍王白佛言。我何時脫 此龍身得人身。爾時佛告。汝從今已去。過若
干年若干億後。當有佛出名曰彌勒。又五分 律第十五云。同佛告此龍王言。當來過百億 萬歲。有彌勒佛出生。汝爾時得脫龍身。既爾
餘三億外更有何億會此教也。是故今更作一 說。謂彌勒所化機宜不定。謂或有聞彌勒遲 下生生信心。有聞慈氏疾下生生信心。或有
聞慈氏疾下生種善根。是故下生時年久近 分別。不可凡情即定其實也。基師云。賢劫經 云。人壽千二百歲。釋迦始生覩史。人壽一百
歲下生作佛。覩史天壽四千歲。人間當五十 六億七千萬歲。人壽百歲慈氏生天。人壽八 萬四千歲下生成佛。當人間五十六億七千
萬歲。以此文推。劫減時長。劫增時短。故不可 難言釋迦逕增減劫。何故彌勒唯增半劫。其 歲數等彼天四千歲。何以故釋迦劫減千二
百歲時上生。漸至百歲時下生。彌勒百歲時 上生。增至八萬歲始下生故。故二菩薩在天 時等也。今云。此亦隨宜作是說。謂時雖久遠。
欲令眾生生渴仰故。菩薩生彼天。雖逕多死 生。而約最後所受生。且說當人間五十六億 七千萬歲也。所以得知瑜伽論第四云。四大
王眾天滿足壽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 即以此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一年。彼壽五 百歲。如是三十三天壽是黑繩壽量。以時分
壽量成眾合壽量。以知足壽量。成號叫壽量。 乃至極燒熱壽半中劫。無間壽量一中劫。是 故彌勒在知足天。逕半劫餘。釋迦在彼天。逕
一劫餘故。故逕號叫壽量時。已逕彼天無數 死生。況亦半劫等中間。何唯受一生四千壽 量耶。
[0316c20] 經曰佛告優婆離是名以下。第四總結。言因 緣者。為利眾生因緣故。命終後上生天也。
[0316c22] 經曰佛滅度後以下。第三勸生彼天。欲辨修 行生兜率天。略作五門。一辨修因人。二辨所 修因。三見聖不同。四彰生得益。五還解本文。
[0316c25] 言第一修因人者。有三類。一菩薩。二二乘。三 凡人。初菩薩者。一云。從初發心乃至法雲。此 義不然。以八地已上永離分段。定不生兜率
天故。故今解從勝解行地至遠行地。為供一 生菩薩故。為聞法種善根故生彼天。次二乘 者。發心求二乘道。而資糧未備。現身中聞兜
率天極妙樂事。及聞彌勒號。仰喜故迴向心 發願得往生。後凡夫者。有眾生雖受禁戒不 能護持造眾惡業。聞彌勒名悔過發願。得往 生也。
[0317a05] 第二辨所修因者。諸經論因雖多。今 且依此經辨彼無因。略有五種。一捨施因。謂 聞是菩薩名。造立形像掃塔塗地香華幡等
種種供養。發願欲生。則得往生。二防非因。謂 一念須受八戒齋及修諸善業。一日乃至七 日發願得往生。三離散因。謂當繫念行眾等
持念佛形像發願得往生。四簡擇非因。謂 讀誦經典稱彌勒名發願得往生也。五淨重 因。謂佛滅度後四部弟子聞彌勒名發願禮
拜。此人命終彈指頃則往生也。若唯論有五 門。一禮拜門。依名禮拜一生菩薩求生天。二 讚歎門。謂至心稱歎一生菩薩智慧光求生
天。三作願門。謂發願願生彼天故彼修菩薩 所行所成也。四觀察門。謂觀彼天上功德莊 嚴及彼菩薩功德莊嚴并天眾功德莊嚴。五
迴向門。謂不捨眾生。所作功德迴向群生共 生天上故。若以此五門資前五因。必生彼天。
[0317a22] 第三見聖不同者。聖有三身。一真身。則法 報。二應身。則八相成道。三化身。隨時忽有。 此中真身常寂無往來相。故生天者非所見。
唯見菩薩應化二身。
[0317a25] 第四彰生得益者。且 依此經得益有二。一滅罪益。二聞法益。初中 六。一歸依得益。如經云諦觀眉間白豪則除
九十億劫生死罪。二禮敬得益。如經云若禮 敬彌勒菩薩除百億劫生死罪。三聞名得益。 如經云但聞彌勒名不墮邊地耶見惡律儀。
四滅罪得益。如經云聞彌勒名合掌恭敬除 五十劫生死罪。五聞稱得益。如經云若一念 頃稱彌勒名除千二百劫生死罪。六悔過得
益。如經云男子女人犯禁戒造眾惡業。聞彌 勒大悲名五體投地誠心懺悔。速得清淨。第 二聞法得益者有三。一聞法得益。如經云是
時菩薩隨其宿緣為說法不退無上道心。二 遇聖得益。此中有三。一現值聖益。如經云值 彌勒故。二生值聖益。如經云遇賢劫一切諸
佛。三後值聖益。如經云於未來得值恒沙諸 佛。三授記得益。此中二。初彌勒授記。如經云 若歸依彌勒菩薩成佛見佛光明則得授記。
後諸佛授記。如經云於星宿劫值諸佛諸佛 前授記。
[0317b15] 第五解本文者。此中三。初觀生彼 行。次眾發願。後結正觀。初中亦三。初修因往 生。次勸歸聖得利。後歸聖滅罪。初亦三。初上
品因生。次中品因生。後下品因生。初中六。一 示修因。二教迴願。三正往生。四諸天讚歸。五 生彼得益。六總結。是則初也。言修諸功德者。
總表句也。威儀以下釋句。則為六事因。一 談戒行。謂威儀不缺故。二敬塔行。謂掃塔 塗地故。三供養行。謂名香妙華故。四等持行。
謂眾三昧入正受故。五誦經行。六讀經行。此 六行為三。初三為戒行。此中初即止惡戒行。 後二則作戒行故。次一則定行。後二則慧行
故。正受者定異名也。若修六五行。為上上品 生因。若修三四行。為上中品生因。若修一二 行。為上下品生因。問入正受行。即應生上界。
何故為欲界因。答一云。唯識論云欲界方便 亦有輕安故無失。今云專修六行。其三業離 諸散亂故同正受義也。
[0317c04] 經曰如是人等以下。第二教迴願。
[0317c05] 經曰命終之後以下。第三正往生。
[0317c06] 經曰百千天子以下。第四諸天讚歸。
[0317c07] 經曰應聲即禮以下。第五生彼得益。問隨觀 一相應滅罪何故偏說白毫相光。答諸功德 所成故。謂大集經第三十七卷云。一切眾生
三世功德及聲聞緣覺所有功德。佛始成時 成熟一毛孔功德。如是展轉三十二相聚集 百倍。成如來眉間白毫相故。滅九十億劫罪
者。理實隨心勝劣。多少不定。今隨機宜而說 耳也。
[0317c15] 經曰如是等眾生若淨以下。第六總結。此中 四。一得往生上。二隨從下生。三值賢劫佛。四 值星宿佛。是初也。若淨諸業者三業淨。六事
者上所說六事。
[0317c19] 經曰亦隨彌勒以下。第二從下生。謂若六事 行三業圓上品生彼者隨下生。初會聞法。
[0317c21] 經曰於未來世以下。第三值賢劫佛。謂備善 業及正見故。逢賢劫諸佛也。言賢劫者。娑婆 世界五濁極盛難可忍。而千佛賢聖出世化
導。故為賢劫也。
[0317c25] 經曰於星宿劫以下。第四值星宿劫佛。星宿 者。千佛當來世似列星故。莊嚴劫者。曾千佛 彼劫中莊嚴故。然此三劫略作四門。一建立
意。二佛出時。三劫次第。四解本文。
[0317c28] 第一建立 意者。問何故立此三劫。答觀藥上菩薩經言。 爾時釋迦佛告大眾云。我曾往昔。於妙光如
來末法中。出家學道。聞是五十三佛名心生 歡喜。後教他人。他人聞已轉轉相教。乃至三 千人。異口同音。稱諸佛名。深心敬禮。則得超
越無數億劫生死罪。其千人者。華光佛為首。 至毘舍佛。於過去莊嚴劫中得成佛。此中千 佛。拘留孫佛為首。至樓至。賢劫中得成佛。後
千佛者。日光如來為首。至須彌相佛。於未來 星宿劫當得作佛。
[0318a10] 第二佛出時。問此主劫中既有千佛者。為一 成壞有千佛耶。為逕多成壞劫耶。答真諦三 藏云。成壞空劫皆無佛出。唯於住劫有佛出。
其二十劫中。前五劫無佛出。次五劫中。如其 次第拘留含牟尼迦葉釋迦彌勒。彌勒後無 量劫無佛出世。是故逕多成壞方千佛出生
也。又若賢劫千佛莊嚴劫千佛各同在成壞 一劫者。何故藏論云過去莊嚴劫中千佛末 後主佛。主佛中毘婆尸佛則九十劫中初 劫出世。若尸棄佛毘舍浮佛則在第三十一
劫出世。已後無佛。乃至第九十一劫。即賢劫 為初。則拘留孫佛出世。既說莊嚴劫千佛逕 多劫方足千數故。即以此為證也。玄奘三藏
云西方現判住劫二十中初小劫已有四佛出 世。是故彌勒亦此初住劫。從減至增八萬歲 出世。是故瑜伽論二十住劫皆有增減方為
一小劫。若諸眾生機根熟有見佛緣者。一一 小劫有千佛出亦無過失。況更有千九小劫。 然前所引藏論者。百劫修相好業。九十一劫
中前後佛出世等。是小乘所說耳。非大乘。大 乘中不言三僧祇後百劫修相好業。不成為 證。問所以得知大乘中三僧祇後百劫中
不修相好業。答優婆塞戒經第一云。我於往 昔寶頂佛所。滿足第一僧祇劫。燃燈佛所。滿 足第二僧祇劫。迦葉佛所。滿足第三僧祇劫。
解云。若三劫後更有百劫者。釋迦不應迦葉 佛補處。是故大乘菩薩。三劫外無更百劫也。 約理實為論者。小乘云。雖逕多成壞劫。而大
乘宗在一成壞義無違。所以得知多成壞而 為一成壞。則為賢劫量者。賢劫經第九賢劫 千佛出世。云能仁如來人壽百歲。賢出如來
法氏如來妙御如來。此三如來人壽億歲。順 觀如來人壽九十億歲故。解云。若瑜伽婆娑 等云八萬十歲增減為二十住者。云何得言
億歲九十億歲。以漸減無量歲時方應有此 億歲等故。然智度論云。前九十劫中初劫一 佛出。謂毘婆尸 (此云勝觀) 。第三十一劫二佛出。一 名尸棄
(此云火) 二名鞞怒婆 [仁-二+付] (此云一切勝) 第九十一劫 初有四佛。一名迦羅鳩喰陀 (此云冠頂) 二名迦那含 牟尼
(此云金仙人) 三名迦葉四名釋迦。如是等諸 經論。皆據隨轉理門也。問云何知一成壞劫。 為賢劫量耶。答菩薩處胎經云。如六天王等
滿四天下。不如一大梵天功德。乃至壽命過 賢劫。其命乃終。解云。梵王壽命。既六十劫。 而言過賢劫。云何得言多成壞劫。又智度論
云。前九十劫三佛出。後一劫有千佛出。解云。 後一劫者第九十一劫。劫初中四佛出。如前 所引。言一劫者成壞為一劫故。
[0318b29] 第三劫次第。問此三劫次第無間越不。答一 云。莊嚴劫望賢劫定應無間。是故藥尚經 云。莊嚴劫千佛最先成名仙光佛。最後成名
毘舍佛。解云。毘舍即前九十劫第三十一劫 中佛故。此劫以後不說別劫。至第九十一劫 方說賢劫。即知前九十劫以去。名莊嚴劫。若
以賢劫望星宿劫者。謂說不定。謂大般若第 九云。佛告阿難云。從此坐起無量苾芻。從此 已後六十一劫星宿劫中。當得作佛。皆同一
號。謂大幢相如來。解云。若依此文六十一劫 為星宿劫量。星宿劫前皆名賢劫也。賢劫經 第十云。普廣言。轉輪聖王即定光如來是也。
其千子是賢劫中千佛。過千佛已。六十五劫 當知無佛。然後有大劫量。大名稱劫。皆同斯 劫取成正覺。過此劫已八十劫都無佛興。然
後有劫名喻星宿。其八萬大臣。斯劫中取成 正覺。過星宿劫三百劫亦無佛興。然後有劫 名重清淨。其采女八萬四千。當於其劫取成
正覺。解云。若依此文。賢劫已後有大名稱劫。 然後乃有星宿劫。八萬佛出世。問何故如是 相違。答一云。三劫量長短不定。謂星宿劫者
總含多劫故。大般若經星宿劫初名星宿劫。 故但說六十一劫為星宿劫也。賢劫經中星 宿劫終名星宿劫。故隔多劫乃為星宿。約理
實皆為星宿劫。是故白馬云三劫。劫各千佛。 千佛壽亦不等有長短。一云。若依小乘宗。三 劫未必無間越而成佛。善根小故。若依大乘。
三劫定應無間。善根多故。謂成住壞劫如次 名為莊嚴劫賢劫星宿劫。
[0318c29] 第四釋本文。言菩提者。此翻覺。覺諸法故。然 授記略作五門。一授記意。二授記者。三受記 人。四時差別。五釋大文。
[0319a02] 第一授記意者。如來 授記。自其五意。一大師遠照。二因必得果 故。三令他人起敬故。四不捨眾生故。五行位 已高故。故須授記也。
[0319a05] 第二授記者。佛有三 身。一云若授二乘地前菩薩記唯是化身。若 授大地菩薩記通報身。今云化身亦化大地
菩薩。應身亦化凡夫二乘。若不爾。便違佛地 論云神力加而令暫見故。法身雖說法。說法 與授記義有異故可言授記者必是化身及他 受用身也。
[0319a11] 第三受記人有五。如資糧論云。 一未發心。二共發心。三隱 覆 。四現前。五密 意。前四受大乘人。後一受小乘人。解云。未發
心者。一云當十信位。今云不然。十信已前已 發心。況十信。是故無始來未發菩提心。今如 首楞嚴經云。是人往來五道諸根猛利好樂
大法。佛知是人過此若干百千萬億阿僧祇 劫當得阿耨菩提心。言共發心者。一云十解 十行。今言。十信已前善法欲。以法名為發心 也。隱 覆
者。十迴向至七地。謂若聞自授記。於 六度行不起精進。若不聞更起精進故。然而 欲斷。他人念此菩薩。幾時得菩提。疑故授記
也。言現前者。若菩薩成熟出世五根。及得無 生忍。住不動地時。非前非後諸佛現前授記 故。言密意者。如法華經云我等皆隨喜。大仙
密意說授記舍利弗。我等亦當得成佛也。
[0319a27] 第四時差別者。莊嚴論云。時差別有二。一有 數時記。二無數時記。解云。前菩薩記中。初二 為無數時。以行淺故。後二有數時。以行深故。
若四劫中間增上及定性為無數時。以但通 記故。應化及退菩提為有數時也。
[0319b02] 第五解 本文者。隨應應通有數時無數時也。
[0319b04] 經曰佛告優婆離以下。第二辨中品生。此中 二。一發願往生。二雖不願生一向聞名得益。 是初也。
[0319b07] 經曰但得聞是以下。第二雖不生得益。言闇 處者三陰。邊地者即八難。邪見者則五見。惡 律儀者則不律儀。對法論立十四種。涅槃經
立十六。瑜伽論立十二等。開合不定也。正見 者反邪見故。眷屬者反前惡律儀。不謗三寶 者不墮闇處邊地也。
[0319b13] 經曰佛告優婆離以下。第三辨下。品生。一謂設 犯戒悔淨得往生也。言不退轉者。一云。此下 品人生彼天聞法。則入十信位故。今云得不
退因故不退。而非已得不退也。
[0319b17] 經曰佛告優波離汝今以下。第二勸歸聖得 利。多陀阿加度者翻如來。阿羅呵者反應供。 三藐三佛陀者反正遍知也。
[0319b20] 經曰佛告優婆離佛滅以下。第三歸聖滅罪。 言十善行者。思念云為行。若重者為十善道 也。見一天人者。隨遇一有情。即應念彌勒所
思。謂有苦令離。無樂令得。惡者令除。善者令 攝等也。一蓮華者。隨遇一法。則應念彌勒妙 法。今且舉一有情一法則念彌勒。如是意者
顯作上生因。除千二百劫罪者。彌勒大願力 所致。是故但思中念人除千二百劫罪。若起 身業而首不至地人者。除五十劫罪。若首至
地人。除百億劫罪。此第三人日夜相續。長時 身心等歸皆重故言設不生天者。生天業力 未滿。未滿善因故。龍華三會發心。前三品
修人者。業力得滿故。此唯修思勝劣故。差別 也。問預造彌勒當成佛形者。從何境生福。答 一云。從未來境生福。以信未成故。若造佛及
普菩薩形造者。有二義可解也。今云不然。去 來其現在所隔。是故從彌勒本地生福。
[0319c08] 經曰說此語時以下。第二眾發願。此中二。 初眾發願。後佛記生。是初也。百千匝者。為顯 不離百千生也。
[0319c11] 經曰世尊記曰以下。第二佛記生。謂乃至下 品行者。一念稱彌勒名皆得生。況能修福持 戒上品而何不生耶。
[0319c14] 經曰佛告優波離以下。第三結正覺。
[0319c15] 經曰爾時尊者阿難以下。第三歡喜奉行分。 此中四。一問。二答。三時眾得益。四奉喜退。 流通可准也。言他方者。或有經云十方是。則
善慧地菩薩聞此經得入第十地健行定。以 此文證。化身化地上也。八萬諸天者。此方 兜率天眾得益。非但當時發心。亦願未來隨 生故。
彌勒下生經
[0319c24] 將釋此經。略有三門。一來意。二釋名。三講 文。
[0319c25] 言來意有二。一為化下品眾生故。謂彌勒 生天雖得上品中品人利而下品人未得聖 益故。二為顯人間教導故。謂天上教導雖先
廣顯。而人間以七相教化眾生。猶未唱故。故 上生後辨下生。
[0319c29] 第二釋名者。有三對。一能 說所說對。謂佛說者為能說。彌勒下生經者 為所說。二能受所受對。謂彌勒為能受。下生
為所受。三所詮能詮對。謂彌勒下生為所詮。 經為能詮也。都言雖有八相。而復後七相皆 在人間。對天故皆言下生。廣談下生聖化之 事故。名下生經。則依主釋也。
[0320a06] 第三講文為 二。初略辨下人化益眾生。後廣辨下人化益 眾生。謂下品人自有優劣故。故有此略廣。
初中三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