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Weimo Yi Ji 維摩義記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

[0421a06] 見天維摩經慧遠智者大師觀經採用維摩經當然欣然不如後方忘本關中嘉祥不得抗衡釋義事理理觀為主而後智者脫誤善本

[0421a15]  

[0421a16] 正德壬辰十月比叡山寶珠沙門

維摩義記卷第一()
沙門慧遠

[0421a23] 聖教唯有其二聲聞藏 菩薩藏聲聞法名聲聞藏菩薩法名 聲聞藏聲聞聲聞
緣覺聲聞聲聞聲聞本來聲聞 常樂觀察四真諦法成聲聞最後 如來四真諦悟道
悟道是故名為聲聞 聲聞聲聞四真諦緣覺聲聞本來緣覺常樂觀察
緣法緣覺最後十二 緣法悟道本緣最後 是故名為緣覺聲聞緣覺
十二緣法據此同期 以是聲聞 法名聲聞藏菩薩藏
頓悟過去大法 退從小 修習小乘
即是菩薩頓悟諸眾 大乘相應善根見佛不由眾生
我身我所 信受如來頓悟菩薩 頓悟菩薩當時
是故菩薩藏聖教不出龍樹佛滅度 阿難王舍城結集三藏聲聞藏文殊 阿難鐵圍山摩訶衍菩薩藏
聲聞菩薩行修多羅結集 聲聞所行聲聞藏 所行菩薩藏十二部經
菩薩藏十一聲聞藏故知 大乘小乘滿 之中
菩薩藏熟人頓教法輪已知 維摩詰所說經不可 思議解脫經部別名所以
明法不思議 解脫標舉不同 多種涅槃經
人為須達拏 稻芉經寶篋 人法勝鬘經 方等大集經華嚴經
人事舍利弗問疾如是 非一人法維摩 不可思議解脫法名
勝鬘彌勒 睒子經
化人玉耶經須摩提 不同佛說 諸天神仙變化
維摩聖弟子差別 佛說第二維摩第三一會 維摩下文佛說
歡喜維摩不思議解脫 標舉維摩詰外國語方正名曰淨名無垢稱
人法身體淨妙 寄名顯德無垢稱淨名 真道權化不同塵俗
名為無垢無垢 淨德出言令人歸趣顯德 無垢稱維摩詰智慧
眾聖無量大悲方便 法化宣德故稱 外國修多羅聖人言說
法如是故 能持相似 古今教義恒定名為
釋經經歷 之一法經 解脫今後
一號不可思議解脫 第十所得無量解脫 維摩詰法界
所得令人 不思議解脫乃是神通 諸佛菩薩證入門神 捨心解脫法門種種神通
如意珠無分別一切 諸佛菩薩所得法門不可思 解脫
妄心不及是故名為不可思議 別有不思議解脫真心 名言心意不及不思議
解脫門法界難以 情分不思議解脫門 而是緣起作用諸佛
菩薩證入其中無量神通毛孔 須彌種種變現情緣莫測不思議 解脫法體前言不思議未知
解脫 亦復 無礙自在故稱解脫分別
心體自體解脫 除淨解脫 妙用所為自在故稱解脫問曰
名為解脫心慧解脫 真識 心慧無為解脫
涅槃中說慧解脫五道明知通用 解脫有為無為解脫 無為寂滅 有為妙用通名

[0422b12] 佛國品 菩薩行 品等菩薩行其後
二者從略如下文中少許 經文觀眾生餘者從略觀眾 如下文中弟子品佛國
應名佛國 別處 亦稱安身國土
同分別稱有身 如來 佛國眾生
法身平等 佛國平等義門 平等法平等 法門相依故云佛國
故云 相從稱為始終
建始故云第一始終四門分別處分分別就義分別 分別一說次第
菴羅樹園維摩詰維摩一世 眾多一說次第別有菴羅二維三重菴羅
維摩一世別無就義 不思議解脫不思議解脫 法界中一
無不無不一切諸法其中眾多二種理法 行法真如異門種種
文中宣說如法實際以為理法 三空二諦無我不二門 法身淨土法身淨土
下文相如 如來淨土因果第三 如來法身因果云何如初
顯示如來不思議力法身 讚歎發心願求法身寶積即是 淨土因果第二入不二門 廣明如來法身因果香積一品顯示如來
因果淨土第三 菩薩行品明法淨土阿閦 明法淨土釋迦
法身妙喜淨土佛言 菩薩清淨佛土無動佛所行 一切清淨土無動佛明知
淨土不思議 莫不不思議解脫門不思議法顯二者所謂諸佛菩薩
據此一化維摩釋迦下文 釋迦兩會維摩 在內
云何 顯示如來不思議第二 香積顯示維摩不思議第三
大眾菴羅妙喜安置 維摩不思議第三就義分別次第四門分別文中細分八分
之中有序正則 如是我聞其一 以為舍利妙喜不下
其一流通以為 八分流通 進退第一維摩以為
乃至善來文殊不來正宗舍利 不下流通問曰云何
大眾雲集命令問疾 第二一品弟子品 起發相傳
維摩一世正宗 乃至方便現身 故國大臣問疾正宗 維摩一世不思議法令流通
問曰云何前因 大眾雲集如來命令問疾維摩一世 第二歎德
第三通約維摩 正宗 正宗令人流通
第四通約諸佛菩薩不思議以為 乃至大眾毘耶離長者子寶積正宗
不思議解脫流通第五 三分最初如是我聞以為 一時毘耶離
流通文備華嚴相似 最初如是我聞其一一時 摩竭提流通外國
最後 分解之內三門分別 如是我聞如是我聞
正解如是我聞 緣故如是我聞阿難 阿難比丘因緣佛教何故
阿難阿難比丘因緣 因緣阿難憂惱阿難 比丘何故憂惱如來般涅槃
在於北首阿難爾時 繩床啼泣 悲泣阿難傳法何不
未來世阿難對曰 何所阿難四事問世滅度之後諸比丘何為
佛滅諸比丘惡性 云何四問一切經阿難 受教一切
比丘何為波羅提木叉 住世無異木叉比丘 諸比丘四念何謂四念
所謂比丘修身精勤一心 如是觀內外身受心法亦復如是比丘住處四念
境界不為五欲魔境界 惡性比丘云何調 有無不共一切
如是我聞 佛教次第二明 何故如是我聞為生
如是為生如是阿難 佛語 眾生云何阿難
不足不信 故人 上首入佛法要
起信華嚴中說 隨意採取空無入佛 信心隨意採取道法
信心空無所得為生 第三解釋如是我聞如是 以定正解云何
阿難阿難佛語 名為相似如故 世人稱為不妨不得
不同如故 乃是阿難云何得知龍樹 如是如是
不信不如阿難佛語佛語 阿難自信溫室
阿難如是故知 方言不同溫室經是故 所聞如是
[-+] 外國人 如是解釋云何如是 阿難法如前事名為說理如理如果。
一切如法常道名為 名為如法稱為約法阿難法如過去佛
不變名為諸佛 涅槃經如來 阿難未來眾生
用具是故 無人何處而言 假名
眾生宣說涅槃 四兵成軍稱言我軍 勇健我軍如是問曰
難得聖人阿難 不同凡夫云何不同我有 凡夫我見我見心中
學人使 使猶在我慢心中稱說流布 無學人見使使
流布所以阿難結集 流布非見不同問曰無我真諦世諦無我
何不宣說無我眾生 如是得標彼此 是故乃至眾生
上來下次其三 方便品第二菩薩行品第三
之中雲集 維摩以為第三維摩 菴羅二明法義眾多
大約與果 分別兩會娑婆穢土眾生 所行淨土之一
眾香淨土菩薩不盡有為不住 常法分別之中法體 兩會
有無趣入不二第三起用 有為不住無為如是 如何應身
寶積佛樹降魔 第二報身宣說佛身 無量功德第三明法如下
實相觀佛如來 後際如是釋迦淨土第二
香積如來第三如來釋迦明淨第二 如來明淨第三
如來明淨 一向利益之中 得益不定
退如來 通判正說淨土 因果中有一佛雲集毘耶離
寶積現相起發普現十方佛 說淨因果如來 不思議以為大眾
寶積正宗 如來不思議解脫勝鬘經歎佛 正宗中有一明佛化
大比丘徒眾 無量雲集所為中有一時佛化第二化主第三
一時異說 異說如何相傳傳言 阿難先後傳聞成上
故云一時異說如是 引文如何阿難得道 小乘成道即便
爾時猶在懷抱成道 二十出家三十後方侍者
集經明知一時小乘 不得阿難言說一時云何得知阿難得道
須知阿難因緣阿難 外國語歡喜歡喜因緣 過去因緣中說釋迦過去菩薩
名曰大光過去釋迦文 淨飯摩耶侍者弟子名曰阿難國土眷屬如今發願當來
得佛如今本願成佛 侍者阿難現在因緣阿難比丘面貌 端正世人見者莫不歡喜歡喜是故
讚歎阿難滿月青蓮佛法海水 阿難父母因緣歡喜 何者所謂如來得道如來
出家出家 羸瘦遣人極微 菩薩非道受食欲取
正覺佛道成空境界 官屬十八億萬苦具 菩薩菩薩于時眷屬
顛倒墮落便菩薩 其父遂便往詣淨飯 悉達太子昨夜聞已
良久更為在家輪王出家空無久之菩提樹神 佛道天華慶賀當成天雨
供養淨飯 如是大王地天太子昨夜明星 降魔成佛得道向者
成道何者可信菩提可信向者 菩提樹神得道慶賀
在家輪王今日出家 法輪大王彼此忽聞 重大重大久之
阿難昨夜 對曰成道復生并集歡喜驗定阿難成道
既是得道言說一時 如是成道波羅捺仙人 鹿苑五比丘四諦法名轉法輪佛滅
阿難比丘昇高 自言轉法輪爾時不見如是 展轉波羅捺五比丘四諦
之中傳聞一時明知一時 如此顯正一時 解釋為時一代
時眾是故一時 大有涅槃一時 恒河一時尸首一時
王舍城如是非一一時相似 得知一時所以 得知華嚴大本十地品爾時
龍樹別傳爾時不可成上一寧屬下化主 天竺語二義一者覺察二者
覺悟覺察煩惱障煩惱侵害 覺知不為名為之一 涅槃覺悟無明
一起大悟 無明其二 實性覺知如來藏
無為不動名為二事無知 諸法覺知一切善惡無記 名為故地饒益 饒益平等名為
義利不善不利 無記悉知名為自覺 滿名為自覺凡夫
二乘滿別異菩薩 得名彰化毘耶離 名為廣博菴羅樹園隨處
菴羅菴羅園事實菴羅 以為菴羅中說 相似
菴羅女菴羅園 造立精舍本名菴羅園遊化法身平等
有方是故上來下列 細分十七一聲菩薩 天眾八部十三人眾之中
四部差別十七相從一聲 菩薩鬼神人眾
菩薩何故 分別形相分別分別約教多少分別分別聲聞
弟子如來菩薩在後 何故聲聞佛菩薩 一聲弟子聖果
佛教是故如來乃至涅槃 制戒聲聞 阿那律與其女人宿
飲酒如是聖果佛教 菩薩道法不假佛教在後二聲弟子
成聖深重聖果 如來供養菩薩攝化 眾生利物事故
分別次第二門分別聲聞 出家執持威儀形相佛世尊敬 菩薩不定
次第三門分別得名 約教分別龍樹二種顯示 祕密教顯示
羅漢辟支佛漏盡宣說菩薩現行 煩惱不斷菩薩羅漢 上人驚怪以是聲聞菩薩
甚深菩薩在先 須後華嚴經次第四門多少 分別涅槃經一切諸眾聲聞
菩薩眾多是故此後 涅槃文中聲聞菩薩 三義聲聞
比丘身兼 外國語名曰摩訶 眾數非一多人名為大眾
二者勝過異學殊勝 第三比丘外國語
出家心戰 比丘出家魔事 出家之後
境界乞士出家 乞求淨命乞求 正命乞求邪命淨命邪命法如
龍樹說道分別 淨持禁戒 持戒此後
非一八千歎德何故大教漸教 聲聞頓教不由
頓教 別有 總結菩薩
國名菩提薩埵翻譯下去 菩薩眾生菩提薩埵眾生以此內心求道
有道成人眾生若爾聲聞緣覺 求道有道 菩薩賢聖通則涅槃
乃至菩薩求索盡智無生智 名為正覺不共賢聖 隱顯異名等分賢聖何故菩薩
三義願心解釋眾生 大菩提是故眾生故地 決定大菩提菩薩
理解凡夫二乘有無 不會中道是故不得眾生唯有菩薩 有無中道是故得名眾生
分別入佛中有三門二義 行為最勝聲聞 聲聞解故聲聞
解故 緣覺菩薩最上成就自利 利他俱利菩薩故地聲聞
自度菩薩自度眾生三萬 知識如是一切功德
具足菩薩 總結 其所功德其所
功德是故 名為 歎德中文別有
一明顯著知識名聞 寬廣名聞十方名稱高下 其所殊勝名稱高遠
知識大智前知 知識上人
知識自利護法利他 名為自利利他 歎德自利大智本行成就
建立所以威神 教化建立所以成就成佛 建立大智
佛慧深廣大智本行 菩薩因故本行具名 成就諸佛威神諸佛神力
菩薩成名菩薩建立起名 功德利他受法 師子吼受法利他
方便軌則名為法城 他人毀滅受法護法 涅槃經金剛身
護教佛教書寫讀誦宣說 讀誦自行護持演說護持 證法自證自證護教
行法修行修行攝護 須知受持法稱 所持故云正法師子吼
借喻決定心無性 師子吼寤寐師子 安立師子王師子吼
師子王諸子師子吼 涅槃師子吼十一如來菩薩 不可自下第二名聞
顯德寬廣十方名稱 差別 相如名稱
號令天下 十方眾人不下 自利利他利他
利他明教降伏正中眾人 正名
化眾生無機名為菩薩 因緣化眾生 樂欲不知名為菩薩
化名紹隆三寶使不斷 云何華嚴經明法品 其一令眾生發菩提心是故
佛寶不斷開示演說十二部經深妙 是故法寶不斷受持一切威儀行法是故僧寶不斷第二讚歎大願
佛寶不斷分別顯示十二緣起甚深 是故法寶不斷六和敬是故 僧寶不斷第三佛種眾生
正覺是故佛寶不斷護持正法不惜 身命是故法寶不斷大眾無憂 是故僧寶不斷
下次第三最上佛寶不同第一生發初始 大願起行令人修行
第三佛種化人成行最上化人成行名下佛種

[0427b25] 法寶不同第一 演說十二部經通教第二中分 顯示十二緣起理法第三護持
興建行法行為最勝僧寶 第一受持一切威儀 方便第二六和敬第三
中善大眾下次 以此不息三寶永不斷絕上來外道
胡語害人 四者煩惱魔一切 善法二者陰魔五陰共相
死魔命根四者天魔第六 天上別有魔天好壞初一 中間生死大小
涅槃更加無為 四倒合為無為四倒大乘 正解涅槃中說小乘
以為煩惱 魔法如是通論 降伏何故如是煩惱無為四倒
自行降伏伏法不同煩惱魔小乘 多用諦觀降伏大乘多用降伏陰魔 多用無餘涅槃大乘多用常住
法身無為四倒中正降伏 菩提涅槃降伏天魔一種自行 降伏用法不同自行中正
降伏不從退自行十力 降伏十力不為傾動自行 之中用法不定自身降魔
多用神通降魔多用神呪神通 降伏自身降魔慈心 降魔神呪降伏降魔
利他天魔菩薩多用神通 外道法外外道 制伏隨行用法不同自行
中正降伏正見道理不從自行 無畏降伏外道無德如來 降伏自行如是
降伏四無礙知法 外道上來利他不明 自利斷德
斷德清淨 清淨惡業 清淨煩惱五蓋貪欲 瞋恚睡眠
煩惱通名眾生淨心無慚無愧睡眠忿 一切煩惱
通名眾生 亡故下行中文別有 布施中心
安住無礙解脫空解脫安住一切法 無礙解十地解脫正念不同念佛法僧
心法同法功德 念佛法僧涅槃 龍樹更加二種
一念出入息法門二者 大智論摩訶衍更加二種一者涅槃
寂滅起意二者己身無常 空無不淨修行厭離十一 念佛法僧菩薩行菩薩波羅蜜 無畏不共乃至離念
無量菩薩所謂次第 滅盡一切所得三昧 名為十地三昧總持
陀羅尼十地陀羅尼 知法名為 言辭名為念念故云不斷
無間不斷上來第一 地前功德不然地前 功德自下第二初地
十地何故菩薩一地之中 一切功德諸位布施 初地功德持戒功德忍辱
三地功德精進功德禪定 功德智慧功德六度 釋名布施
分布 持戒尸羅方正音名清涼三業 焚燒行人
清涼防止堅守忍辱他人惡名 精進法名
精心以為禪定禪那 名為思惟修習上界 思惟名為功德叢林其所
是故功德叢林智慧 照見六經波羅蜜外國語到彼岸
地持論中說三義一者 種性阿僧祇成滿二者 大菩提三自性清淨
法實三義名為到彼岸龍樹三義捨離 生死此岸無上涅槃彼岸
捨離生死涅槃有相此岸平等無相 自性相似捨離 六度究竟彼岸到彼岸
三義到彼岸 同時初地乃至 方便力無不具足
修習方便慧發起勝行方便力 無不具足無所得法忍功德 無生所得
諸菩薩無得是故名為 無所得法忍無生法忍 無得是故便法忍不見淨法生起
九地功德隨順不退輪 九地中說成就妙法 名為隨順
不退輪三業 佛法名為轉輪 聖王輪寶剛強眾生上昇虛空
法如是眾生不善眾生 佛道名為不退解法 九地成就知眾九地
成就大眾得無十地功德 人眾無所畏利他功德十地 大眾得無功德
功德智慧修心妙德 功德莊嚴智慧智慧莊嚴莊嚴 名字功德
福德福利善能福利行人 名為善行福德 功能利益
名為還是善行功德智慧 毘曇決斷成實 無著知法
慧通 差異相如知世 第一義以為文言一切法
部分知者波羅蜜第一義 波羅蜜涅槃論證第一義 智者教法
名為莊嚴律儀亦復 菩提莊嚴涅槃行人 莊嚴共相莊嚴
間錯律儀 調名為律令法菩提故云因故
菩提二行修練修心相好 名相愜情 相好報名第一
不假世間所有自下第三 殊勝高遠名稱高遠顯德 殊勝名聞名為高遠高遠如何
過世須彌胡語妙高山 明山高三三十六萬里 眷屬深信
中有一明深入緣起 無有三分深信堅固金剛自利
定名不同 諸佛分為信佛法僧 信佛法僧成實論
信佛法僧以為信佛菩薩 神通種種因果世諦真實義真諦
方便無上菩提名為一切菩薩 學道方便細分無量 猶如金剛
利他法寶普照甘露 普照法教聞思修三慧法名 照曜隨機
名為明心甘露功德世間甘露 善法行人甘露
微妙第一 世俗之中最為第一 深入緣起邪見自利
緣起緣起 十二因緣亦稱緣起諸法因緣緣起
緣起故稱名字 無明乃至老死云何深入因緣 不生不成真妄和合
不定分為統攝 十二因緣妄心起名 以為分為緣起十二
事識所為緣起 十二因緣皆是七識心作如夢所見 三界虛妄一心妄心
緣起統攝十二因緣真心 地中十二因緣 一心真心細分
前事因緣之中別有事相因緣三世 流轉非我我所毘曇虛假因緣十二 因緣皆是虛假有無自性成實
因緣之中 十二因緣皆是 無相無相不但無性
妄想因緣十二因緣妄心 法如但是無法真識 因緣之中一真因緣如來藏
十二如來藏 其一不善一切 變現即此法界輪轉
五道名曰眾生此等皆是因緣 如來藏因緣因緣因緣相真實如來藏宣說
因緣以為佛性十二因緣名為見佛 因緣如是諸菩薩 深入邪見正使
五見非一以為法外推求名為邪見有無二邊餘習 因緣非有無性使有無二邊
無餘利他無畏師子 自心其所講說雷震無畏雷震
無畏利他大智論菩薩 別有無畏一總無畏不畏 知根無畏明了
違失無畏決不不堪 無畏不懼師子吼 講說利他
法音第三 無有過量自行 無有無量世人算數
過量世人算數名為無量 出世算數過量 利他法寶導師他方便法如
非一法寶人趣集法導師導師 如是求法化德
成就先知知眾知法 知世深義真諦知眾 知眾往來過未過去
未來心所 現在心行善惡教化 修法身行無量功德
成就下修淨土之中 法身自利關閉利他 等等名為
佛道名為自在佛智無礙自在十力 無畏十八不共自在十力一處
二者業力定力四者根力五者 道力八宿九天眼力 漏盡四無畏
一切智無畏漏盡無畏 十八不共法 宣說十力四無所畏大悲念處以為
大品經別有名字三業無異想 不定無不初六欲無減精進 念無減智慧解脫無減解脫知見
其中三業三世其後 利他關閉一切惡趣 惡因三塗修羅惡趣業煩惱
人趣惡趣聖道關閉 五道三塗人天 修羅道別有
攝益大醫王療治 自在醫王 藥量
慈心如是 攝受行者 使依法修行淨土自利
功德成就淨土如下無量 佛土嚴淨淨土 自在名為淨滿法界無量
利他見聞無不親近 聞名得益有所唐捐順行 無有順行去世
唐捐上來如是一切具足 菩薩故云
無不故云菩薩 文中五十二菩薩等觀真諦平等法不等
世諦差別不等二諦通觀 定自在王此前 法相約法如是如是菩薩
三萬第五總結聖眾下列 天眾鬼神人眾鬼神 天中
帝釋梵天王 梵王尸棄 頂髻乃是梵王螺髻
天下 四天下上來聽法 帝釋天帝
忉利天名為天帝 會所下列威力 欲界天眾
鬼神畜生具有四生差別 聽法夜叉輕捷乾闥婆天樂鬼道阿修羅
酒神不知是非 修羅依法念經羅睺 阿修羅王師子畜生伽陀
種差修羅 地上相山勢力須彌 大海之下萬一由旬名曰
羅睺統領無量阿脩羅羅睺 萬一由旬阿脩羅名曰勇健勇健 萬一由旬名曰華鬘
五華萬一由旬 毘摩質多統領無量阿脩羅毘摩 天生諸天
洗浴精氣 八千九百九十九百九十九
猶如四千九百九十九 水精 千歲毘摩質多
九十九唯有大於 淤泥如法迦樓羅中有金翅
四生化生四生 三生化生卵生 化生濕生濕生四天
一化迦樓羅名曰正音八千龍王五百小龍四天下 次第命終不復
直下 上來往還七返無處金剛 命終毒氣
龍王跋難陀龍王寶山大雨 車軸唯有 瑠璃輪王珠寶帝釋
緊那羅畜生 形狀極端人見 為人
摩睺羅伽世人相傳下列人眾比丘猶女優婆塞 名為善宿
信士優婆夷猶女上來第二 從眾時下第三徒眾雲集 諸眾圍繞說法何等
文中不知如來 須彌大海在於 大海大海諸眾上來
自下不思議正宗勝鬘 歎佛功德正宗正宗中文別有寶積如來
不思議令人願求二寶 寶積如來宣說淨土因果令人 即是法身因果即是淨土因果 正宗起發
十方說淨因果 得名中有一寶 如來三寶
願求初中爾時菴羅園 毘耶離長者子 名曰寶積名諱五百
方便 供養第二如來 合為一次有所
合一威神不思議 威神通力 通有而言通有一如
自身普遍二者轉變外事三法智通通達諸法自在 樂法苦樂
不樂如是一切隨緣自在 外事何故 施者眾聖滿足合為
四王顯示 不思議力合為三千 世界四天下須彌四大
鐵圍圍繞以為一界之至 名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
成壞合為世界至於恒河 世界性至於恒河沙 世界海至於恒河沙 世界之至恒河沙
佛界華嚴如是轉增最後 世界須彌三千現有十方他方
令人他方使 別有 日月星
天龍他方可知自下第三 寶積神變發心 大眾讚歎禮敬爾時大眾
未曾有口業 小令普現諸事未見名為未有 等身觀佛不捨
寶積偈頌 何故一偈要略 多義寶積廣德
偈頌偈言美妙讚歎偈頌寶積讚佛美德偈頌 三十六四句十八
種種以為 行為第二向前法王法力超群生下十三行為第三
世尊四行 向前大聖法王 十五行為第五
稽首就正 分別不同歎德二門分別歎德歎佛
故而六根眼根為首 不論人身最為上頭 人相
二種清白分明 分明
青蓮 青蓮三學 心淨禪定畢竟超出
一切正受淨業無量 佛戒淨業劫劫故云 淨業名稱無量無量
歎佛利人 見佛眾說涅槃真諦人趣
一切世諦如來第一義 眾生第一義世諦第二戒心 四門分別一句歎佛心淨一句
歎佛心淨一對身心分別淨業 一對福智 分別涅槃修身修心修慧
第三歎德歎德四門分別一句讚歎佛身心淨淨業 心淨行體淨業
無量歎佛名稱歎佛 化德故我稽首 下次神變見大神變
向前見佛神通力故云 神變普現向前 他方他方
在後普現十方無量 其中諸佛化主說法者 於是一切見聞普現於是
一切大眾十方無量佛土 自下第三歎佛十三 五行歎佛六行
歎佛歎佛 三行世諦不違第一 第一不違世諦中間
說合末後一行 法王法力超群歎佛殊勝過人 諸法得勝自在法王知法有餘
法力過人超群財施一切 名為 一切第二
善分諸法相者世諦第一義 不違真諦第三諸法自在 中法王法自在
是故稽首法王 真諦不違世諦不違有果 不違說法不無
真諦明法真諦真諦亦復 名為實性不無 真諦
非有因緣諸法不違世諦雖說非有故云 諸法所謂善惡因緣苦樂
無我受者真諦生空 真諦無有我人得名無我 無我無人名為無人
善惡亡者世諦 自下第二 禮法
妙法群生 小乘法化大乘法化 三寶佛寶
佛樹降魔成佛方便 佛樹或稱道樹稱之為 成佛名為佛樹得道
證得菩提菩提樹 故云爾時佛道惱亂菩薩定神降魔
摧伏降魔甘露覺道 成佛甘露明證滅諦世間 甘露滅諦涅槃渴愛是故
甘露化現名為覺道 得道覺者佛道菩提 左右

維摩義記卷第一 ()

維摩義記卷第一 ()

[0433a13] 明法中有邪法二三 正法邪法無心行者 無心便
無心心體 無心意識心意識差別毘曇事識
名義施設心意 思量別知業者知名 未來從未
前知過去現在 三世境界 三世心體未來過去
施設施設 所謂施設識陰楞伽七識意識
後門之一 不論證實是以行者無妄 無學果無心
無識受者無行 行陰 摧伏外道能破邪執
三轉法輪 四諦以為轉輪 所有輪寶剛強眾生上昇虛空
四諦如是眾生不善眾生 入聖名為 三苦八苦
業煩惱苦集名為 戒定慧道諦如是一切二者
已知 三轉如是何處波羅捺國仙人鹿 憍陳如大千
大千界閻浮同時本來 清淨其所不同 滅道苦集染法云何
淨名法相不同 僧寶天人得道六道聖天
名為得道以此成佛不虛 如來清淨名為上來三寶於是現世
小乘法化大乘 三句二教涅槃一化出生 兩句妙法群生用法
所謂以此大乘妙法濟度群生不退 寂然有益名為道行 堅固不退涅槃寂然老病
大醫王佛化出生 是故名為老病度生 老病死苦
大醫王上來禮法 無邊法名法海 無邊自下第三佛心
以下結成可敬 不為讚嘆如來平等之中有法毀譽不動
違順佛心平等不為 苦樂二種
以為 惡罵
苦樂八法在世八風動人如來悉皆不動 毀譽須彌不動
不善 不善說明上來可敬聞如是
尊敬四行 前事世尊 三千界
世界諸天龍神所居 天宮龍神現世所有 須彌鐵圍山十力
十力名為十力 十力哀愍我等希有 大眾佛神力未曾有稽首
三千界尊者歸敬自下第五十五相從歎佛身業 六行歎佛口業歎佛意業
大聖法王歎佛淨心 [/] 歎佛佛身 淨心。 [/] 無不除邪世尊
前者歎佛 過去無心彼此 神力不共得名
故云不共 讚歎如來異說一音演說 發言不異眾生隨類各得解
如來真實法螺 名為一音眾生種種一真 種種異見如來真實聲名法螺
無名聞名 名為 無非中有
一音如來眾生 種種如是約法如來 布施名為一音眾生種種
如是 方言一切眾生種種故云 隨類世尊語者
神力讚歎如來 異說一音說法者發言不異 各各不同如來
眾生說一種法名一音眾生種種 各各起行神力讚歎如來
異說一音說法者發言 恐怖歡喜 一法有人罪過墮惡道
所以恐怖有人善業常生善處 歡喜有人所以厭離有人 聞法所以神力
意中初四歎佛 三行歎佛四行歎佛 智德歎佛斷德之中
利他智德稽首十力精進 佛十力精進得無 無畏故云不共歎佛
八不共法向前文中 稽首文中稽首 左右稽首一切大導師利他
稽首結縛稽首彼岸明證涅槃彼岸 名利前言結縛離生死因
彼岸出生利他度世 度眾生世間出生死因離生 生出生死度生死因有餘離生
得無明德備下悉知眾生 相者明知未來過去 現在明知善於諸法解脫
明知諸法中心著名解脫不著世間蓮華 空寂行者
諸法無罣礙 稽首空無證明妄想平等如是平等
取著至此 起發自下 寶積如來淨土因果中有
乃至心淨佛土以為爾時舍利第二 明淨設使
後段明淨 寶積明淨因之與果後段 舍利疑念中有
一寶如來讚歎三寶聽受四佛初中寶積 白佛世尊
發心所願如來 不思議心願名為發心諸人 故云故云阿耨菩提
外國語無上正真正道 多言名為三復 稱道此道名為發心菩提心義
何故 請辭得佛 國土清淨得佛
正果依果依果 世尊諸菩薩淨土行者敬辭如來說淨
果德 隱顯道理 自下第二如來
宣說中善 諸菩薩 善事無量眾生不能
兩句是故諸菩薩淨土 得佛國土清淨諦聽
善思審諦諦聽 善思堅持文義 於是寶積五百
第三聽受自下第四廣說 淨土然後釋文文中 大悲宣說眾生以為佛土
真心出世菩提直心 佛土中有一總眾生以為佛土 以上眾生佛土為生
以為佛土所以為生佛土初中眾生之類佛土緣中 生起眾生菩薩
眾生佛土無限大悲眾生界 一切眾生之類佛土第二 所以者何所以
眾生佛土菩薩眾生眾生 佛土文中四句地前眾生
地上眾生兩句調 種性信解調種性 善心
名為調伏調離過離過 調伏化生佛土淨土 化人佛土彌陀一生其中
永善不退調眾生淨土調 佛土彌陀一生其中 兩句入佛趣入佛果菩薩
起因莊嚴菩薩 莊嚴文中何國入佛 淨土諸菩薩修慧
佛土初地三世諸佛眾生佛土何國 菩薩淨土
菩薩修福莊嚴佛土菩薩所行 菩薩菩薩行中根 本名菩薩諸眾生不同
各異是故何國菩薩 種種問曰即是 自下
三轉為生佛土所以菩薩所以 觀空破相慧能
為生所以淨土不對菩薩饒益 眾生
眾生為生譬如 如何淨土功德不成眾生淨土
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菩薩淨土宮室修慧 空地不難名為無礙
虛空不能顯德空無 能不菩薩同喻如是眾生合於
不合佛國宮室隨意無礙 不合佛國 不成上第二明出世菩提
行為淨土中有一明行體如是 直心次第前段中有十七一一句
菩薩淨土對上 得佛國土清淨文中菩薩 得佛眾生來生
國土清淨須知文中修善淨土 穢土修善三句分別相從
一起布施起行迴向 轉行果分莊嚴莊嚴二法莊嚴風鈴
法音莊嚴眾生居住其中 文中乃至三十七品淨土 善人來生迴向一句莊嚴
莊嚴下文一切具足功德國土理實通語隱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