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 Mo Jing Xuan Shu 維摩經玄疏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玄疏卷第三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撰
[0532b05] 第三明四教分別者。前明三觀釋淨無垢稱 約理智無惑。智能稱理稱緣故受淨無垢稱 之號。但以眾生機緣不同。致有頓漸之異不 定祕 密
之殊。是以古今諸師各為理釋。今所 立義意異前規。故無言之理悉檀赴緣而巧 說略撰四教。以暢其宗用通毘摩羅詰之名。 若能達斯旨者。非但此經文義皎然。漸頓不
定祕 密 之蹤皆無滯也。今明此義略開七重。
[0532b13] 第一釋四教名 第二辨所詮 第三約位 分別 第四明權實 第五對觀心 第六 通諸經論 第七銷此經文
[0532b16] 第一釋四教名者即為四意。一釋三藏教名。 二釋通教名。三釋別教名。四釋圓教名。第一 釋三藏教名者。此教明因緣生滅四聖諦理。
正教小乘傍化菩薩。所言三藏者。一修多羅 藏。二毘尼藏。三阿毘曇藏。一修多羅藏者。修 多羅此或言無翻。或言有翻者亦有多家不
同。而多用法本為翻。所謂出世言教之本故 云法本。即是四阿含經也。二毘尼藏者。此翻 言滅。佛說作無作戒滅身口之惡。是故云滅。 即是八十誦律也
(因從果得名也) 。三阿毘曇藏者。阿 毘曇此翻言無比法。聖人智慧分別法義戒 定無比故云無比法。若佛自分別法相義。若
弟子分別法相。皆名阿毘曇也。此之三法通 名藏者。藏以含藏為義。但解者不同。有言文 能含理故名為藏。有言理能含文故名為藏。
今言三法之名各是一句。三名各含文理故 名藏也。阿含即是定藏故云次第求也。毘尼 即是戒藏故云因緣求也。阿毘曇即是慧藏
故云性相求也。此教的屬小乘。故法華云。貪 著小乘三藏學者。第二釋通教名。通者同也。 三乘同稟故名為通。此教明因緣即空無生
四真諦理。是摩訶衍教之初門也。正為菩薩 傍兼二乘故。大品經勸學品明欲學三乘悉 教當學般若。所言通者乃有多塗略出八義。
一教通。二理通。三智通。四斷通。五行通。六 位通。七因通。八果通。教通者。三乘同稟幻化 即空之教也。理通者。同是遍真之理也。智通
者。同得巧度一切智也。斷通者。界內惑斷同 也。行通者。見思無漏行同也。位通者。從乾慧 地乃至辟支佛地位皆同也。因通者。九無閡
同也。果通者。九解脫二種涅槃之果同也。通 義有八。而但名通教者。若不因通教則不知 理通乃至成通果也。故諸大乘方等及諸般
若有二乘得道者。皆同稟此教也。第三釋別 教名者。別者不共之名也。此教不共二乘人 說但教菩薩故名別教。此教正明因緣假名
無量四聖諦理。的化菩薩不涉二乘。所言別 者義乃多塗略出八意。一教別。二理別。三智 別。四斷別。五行別。六位別。七因別。八果別。
故名別教。教別者說恒沙佛法但為菩薩也。 理別者藏識有恒沙俗諦之理也。智別者道 種智也。斷別者恒沙無知界外見思無明斷
也。行別者菩薩歷劫修自行化他之行也。位 別者三十心伏無明是賢位十地發真斷無明 是聖位也。因別者無閡金剛因也。果別者
解脫大涅槃四德果也。別義有八而但名別 教者。若不因別教則不知別理乃至得別 果也。問曰。何故不說為不共教而作別教
之名。答曰。大智論明大共般若。即是不共二 乘人說。如不思議經。今明別教如說方等大 品。二乘共聞說。而別教菩薩兼欲簡非圓教
別雖異通猶未圓也。第四釋圓教者。圓以不 偏為義。此教明不思議因緣中道實相之理。 事理具足不偏不別。但化最上利根大士故
名圓教也。所言圓教者義乃多塗略說有八。 一教圓。二理圓。三智圓。四斷圓。五行圓。六 位圓。七因圓。八果圓。教圓者直說一實諦言
教不偏也。理圓者一實即法界海理不偏也。 智圓者一切種智也。斷圓者五住圓斷也。行 圓者一行一切行也。位圓者從初一地具足
諸地功德也。因圓者雙照二諦自然流入也。 果圓者妙覺不思議三德之果不縱不橫也。圓 義有八而但名圓教者。若不因圓教則不知
圓理乃至得成圓果也。問曰。四教出何經論。 答曰。四教散在諸經論。無處而不明也。如上 引法華經所明貪著小乘三藏學者。成實論
云。故我正欲論三藏中實義。豈非三藏教也。 大品經勸學品勸三乘同學般若。中論云。得 諸法實相有三種人。豈非通教也。無量義經
云。摩訶般若華嚴海空宣說菩薩歷劫修行。 大智論云。般若有二種。一者共二乘說。二不 共二乘說。如此等經論豈非別教也。華嚴經
明圓滿修多羅。此經明一念知一切法即是 坐道場。大品經具足品云。一心具萬行。法華 經云。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涅槃經云。是
大涅槃名諸佛法界。大智論云。三智其實一 心得。如此等諸經論豈非並明圓教也。是義 在下。自當分明。問曰。四教之文乃當散在經
論。而未見一處經論聚明。答曰。雖復無的四 教名目。今映傍大乘經論立四教名義者。如 大涅槃經明四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四種之說以化前緣。即是四教也。大涅槃經 明四番轉四諦法輪。即是四教之意也。法華 經明三草二木一地所生。即是四教意也。中
論破諸異執。既說因緣所生四句通佛四說。 即是四教之意也。如此等四種說法隨機利 物。即是四教義皆是四教之異名耳。問曰。法
華經云。佛平等說如一味雨。何曾定有四說之 殊。答曰。上來處處引四不可說有因緣故亦 可得說。尚未曾定有一說。何曾定有四教耶。
但以眾生有四種根性不同。所謂下中上上 上四根不同。致感四說四教之殊。即是法華 經明三草二木一地所生之譬譬此四根也。
故此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 解者。即是四根異解佛教不同也。但諸經明 義不同。自有異說異解一解一說異解一說
一解無說無解。故此經云。其說法者無說無 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若達此意四教點空 立義何所疑哉。問曰。四教義與地論人四宗
義同不。答曰。若人問言四諦與四大同不此 云何。答今不依四宗立四教者。意乃多塗略 出三妨。一四宗名義言方似滯。二細尋研覈。
立名作義似如不便。三四宗名義雖言富博。 一家往望攝佛教門。猶有所闕。一四宗名義 言方似滯者。彼不依四不可說。用四悉檀說
則成滯也。二細尋研覈名義似如不便者。彼 之四宗毘曇明見有得通可許。因緣為宗。三 假是世諦。見世諦未得道。何得以假名為宗。
成論明見空得道。何不以空宗也。且大智論 明三藏教有三門得道。空是第二門無假名 門也。又大智論彈方廣人取十諭。說一切法
不生不滅失般若意。豈得幻化為不真宗也。 今諮曰。不真宗即是通教。真宗即是通宗者。 宗則通真不真。不真何得沒宗而用教。真宗
何意無教而立宗。宗若無教何得知真耶。答 曰。楞伽經云。說通教童矇宗通教菩薩。故以 真為通宗也。又諮曰。若爾前因緣假名不真。
皆是教童矇。不應立宗名也。如是覆却竝決 意。謂立四宗名似如不便也。今言四教者。佛 從初得道至大涅槃。顯示一切法門無非言
教也。三四宗明義。若比古今實為富博。一家 往望攝佛法意。猶大有所闕。今採諸經論立 四教義。一教各有四門。四教合有十六門。即
是十六宗明義也。彼因緣假名兩宗似此所 明三藏教有空二門相參猶闕昆勒門及非有 非空門也。彼不真宗明如幻化。似與此通教
有門相參。餘三門彼所不明。彼真宗似與此 別教有門相參。三門彼所不明。是則四宗明義 但得與三教四門相參。圓教四門彼所不明。四
教猶有十二門。彼四宗所不明也。又護身法 師用五宗明義。四宗如前。長立法界宗。似與 此圓教有門相參。四教猶有十一門。彼所不
明也。耆闍法師用六宗明義。三宗似與此三 門相參。如上分別。彼真宗與此通教空門相 參。彼常宗似與此別教有門相參。彼圓宗似
與此圓教有門相參。此四教猶有十門。彼六 宗所不明也。故知四宗五宗六宗雖言古今 已來明義富博。今家往望攝佛教門猶有所
闕也。所以前明四悉檀義者。正是述一家通 教說法與古今說法運用不同也。前明三觀 竪破諸法略為數十番。次此下明四教所詮
約諸教立義。其尋覽者則知與諸禪師及三 論師破義及立義意不同也。問曰。四教遍通 眾經。何得的用通此經也。答曰。今撰四教義
遍通諸經別有大本。略撮其要通此經文者。 正言此經具明四教入道。故須知大意也。但 諸師多採經通論。致令晚生。皆謂論富經貧。
今採經論通經意。欲令後生知經富論貧也。 敬重大乘真佛所說功德無量是入道正因。 輕經重論甚可傷也。第二辨所詮者。夫教是
能詮。理是所詮。故因理設教。由教顯理。即理 非教。即教非理。離理無教。離教無理。故思益 經云。菩提之中無文字。文字之中亦無菩提。
離菩提無文字。離文字無菩提。以離菩提無 文字故約理而施教。離文字無菩提故施教 即能顯理。是則教為能詮理為所詮意在於
此。所言理者即是諦也。今約諦明理。由理起 教。教能詮理。教是能詮。理是所詮。就所詮義 略為四意。一約四諦理明所詮。二約三諦理
明所詮。三明二諦理明所詮。四約一諦理明 所詮。第一約四諦明所詮者即為三意。一明 所詮四諦理。二明能詮教。三明約經論。一明
所詮四諦理者有四種四諦。一生滅四諦。二 無生四諦。三無量四諦。四無作四諦。大意出 大涅槃經。二明能詮教者。即是四教能詮四
種四諦理也。即為四。一三藏教詮生滅四諦 理。二明通教詮無生四真諦理。三明別教詮 無量四諦理。四明圓教詮無作四諦理也。三
明對經論者即為二意。一對經二對論。一對 經者。若華嚴經多明別圓兩教詮無量無作 二種四諦理。聲聞經但明三藏教詮生滅四
諦理。大集方等及此經明四教詮四種四諦 理。摩訶般若多明三教詮三種四諦理。法華 經但說圓經詮無作四諦理。大涅槃明四教
詮四種四諦理也。二明對論者。若別通經論 類經可知。若通申經論如中論破一切內外 顛倒執諍竟。外人問曰。若一切世間皆空無
所有者。即應無生無滅。以無生滅故則無四 諦四沙門果三寶。若受空法。有如此等過。論 主答曰。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諸佛依二
諦為眾生說法。若不知二諦則不知真佛法。 以有空義故則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 切法則不成。一切法成者有四諦四沙門果
三寶也。今釋此語論主破執見既盡明有四 諦四沙門果三寶者。即是申摩訶衍教三種 四諦三種四沙門果三種三寶也。問曰。云何
得知。答曰。論主說偈故知有也。偈云。因緣所 生法我說即是空。此偈申通教大乘詮無生 四諦四沙門果三寶也。偈云亦名為假名。即
是申別教大乘詮無量四聖諦四沙門果三寶 也。偈云亦名中道義。即是圓教大乘詮無作 四實諦四沙門果三寶也。破申之意大乘三
教祇用一偈。作論之功妙在於此。次後說兩 品。初品云。問曰。已知摩訶衍入第一義。今欲 聞聲聞經入第一義。論主具明生滅十二因
緣。破六十二見入第一義。即是為鈍根聲聞 弟子說因緣生滅相。生滅因緣即是生滅四 諦四沙門果三寶也。中論前申摩訶衍通別
圓三教三種四諦四沙門果三寶。後兩品申 三藏生滅四諦四沙門果三寶者。以後世人 根轉鈍。應須還用此教。是則中論文略而義
富。申佛四教既明詮於四諦之理已顯故言 有四諦也。乃是如意殊論非唼水殊論也。若 不解此義。單複織假未知。若為通經四假通
經意終難見也。第二約三諦明四教所詮之 理者即為三意。一明三諦所詮理。二明能詮 四教。三約經論。一明三諦所詮理者。三諦名
義具出瓔珞仁王兩經。經云。一有諦二無諦 三中道第一義諦。有諦者。如世人心所見理 名為有諦。亦名俗諦。無諦者。出世人心所見
理名為無諦。亦名真諦。中道第一義諦者。諸 佛菩薩之所見理名中道第一義諦。亦名一 實諦。故大涅槃經云。凡夫者有。二乘者無。諸
佛菩薩不有不無。三諦義至釋入不二法門 品當略明也。二明能詮四教者即為四。一三 藏教但詮二諦理。所以稟教之流不聞佛性
常住涅槃。二通教亦但詮二諦理。所以稟教 之流亦不聞佛性常住涅槃。三乘猶存灰斷 之果也。三別教別詮三諦理。所以稟教之流
三十心但成二觀二智方便。登地方乃見佛性 入法流也。四圓教圓詮三諦。稟教之流初心 即開佛知見。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也。三明對
經論者。華嚴但詮假名俗諦中道。又解云。華 嚴教詮別三諦一心。三藏漸教詮真俗二諦。 方等大乘之教詮三諦。一往同華嚴。摩訶般
若亦具詮三諦。一往同華嚴。法華但詮一心 三諦。涅槃備詮三諦。一往亦同華嚴也。諸論 隨經類之可知。中論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
即是空。此即詮真諦。亦名為假名即詮俗諦 也。亦名中道義即詮中道第一義諦也。此偈 即是申摩訶衍詮三諦理。若下兩品明聲聞
經入第一義。此即是別申三藏。教詮二諦理 也。第三約二諦明所詮者亦為三意。一正明 所詮理。二明能詮教。三約經論。一明所詮理
者即是二諦理也。二諦有二種。一者理外二 諦。二者理內二諦。若真諦非佛性即是理外 之二諦。真諦即佛性即是理內之二諦也。一
理外二諦有二種。一者不即二諦生滅二諦 也。二者相即二諦無生二諦也。故大品經云。 即色是空非色滅空。色滅方空是不即二諦。
即色是空相即二諦也。二明理內二諦亦有 二種。一不即二諦。二相即二諦。不即二諦 即是無量二諦。故大涅槃經云。分別世諦
有無量相。第一義諦有無量相。非諸聲聞 緣覺所知也。二相即二諦無作二諦也。二明 能詮四教者。若三藏教詮於理外不即二諦。
若通教詮於理外相即二諦。別教詮於理內 不即二諦。圓教詮於理內相即二諦也。三對 經論者。華嚴經詮理內二種二諦。三藏教詮
理外不即之二諦。方等大乘詮理內理外四 種二諦。摩訶般若詮理外相即二諦理內二 種二諦。法華經但詮理內相即二諦。涅槃經
通詮理內理外四種二諦。諸論通經類之可 解。中論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此申 理外相即之二諦。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此申理內不相即相即之二諦。後兩品明聲 聞入第一義。即是申三藏教詮理外不相即 二諦也。第四約一諦理明所詮者亦為三意。
一者正明所詮理。二明能詮教。三約經論。一 明所詮理者即是一諦理也。何等名為一諦。 諦名審實。審實之法即是不二。豈是三諦。二
諦皆名審實。今明真俗說為諦者。但是方便 實非諦也。故涅槃經云。所言二諦其實是一。 如來方便為化眾生故說為二。譬如日月不
轉醉人見轉。當知唯有不轉之日。不醉之人 同見。豈別有迴轉之日。若實有轉日者。不醉 之人亦應竝見也。一諦如真日。二諦如轉日。
真日審實可名一諦。轉日不實何有二諦。方 便說二。實義不成故非諦也。今以此一實諦 為所詮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