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 Mo Jing Lue Shu 維摩經略疏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略疏卷第四 (小卷十一)天台沙門湛然略
弟子品初
[0608a06] 此品次方便品來者。為破無為緣集成淨佛 國之教。已如前說其意乃多非凡所測。今亦 略用三意通釋此品。一正明此品來意。二略
釋弟子義。三入文解釋。
[0608a09] 初意者大聖慈悲 欲令眾生得不思議正報解脫法身依報淨佛 國土。但以化物必在有緣。淨名於此忍土與
物久結菩提勝業。懸知佛意先因託疾種種 說法。扶成解脫佛國之教。今復寢疾默念。意 在如來大慈垂問若顧命弟子必辭往昔被彈
之事。即得顯成如來所說。今明來意略出五 重。一為顯淨名勝智。二為令四眾捨小慕大。 三為扶成佛國。四為折伏二乘成生蘇教。五
為印定成經。初意者若命弟子必述昔為辭。 大眾若聞即於淨名生莫測想彌加敬從。若 深信內發是則堪聞入室說淨土之教。第二
意者證果聲聞未能迴心。如高原陸地不生 蓮華。未入位者雖樂小乘聞被彈事必發大 心。如說大品時有未入位者。捨受持衣供養
如來即發大心。佛即放光仍為授記。亦通開 發四眾大道利益無量。何者往昔彈斥聞者 不多。如呵波離止二比丘心得清淨。如呵那
律止是萬梵發菩提心。若至此席大眾普聞 益乃無量。故須各述被彈之事。第三意者欲 顯二乘昔日被呵與今當宗佛國意同。何以
知然。眾生罪故不見淨土。如身子自述淨名 往昔破其執小之失。令各鄙小慕大。是則執 小之罪漸除。慕大之心冥發。今得預此座承
佛神力得聞此說。情同五百。因得入室聞不 思議。而燈王香積無動之土皆現目前。第四 意者如頓教初開。但有大機。小根垢重於其
無益。譬之如乳。三藏次興。方便開三。小根之 徒因斷見思隔凡成聖。即轉乳成酪。次聞往 昔大士彈呵。乃至入室聲振三千是則鄙小
慕大。信心漸轉事等生蘇。故法華云過是已 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若至大品變成熟蘇。 入法華涅槃即成醍醐。是則重述所彈有成
生蘇之由。問若五百各述顯淨名之德為入 室生蘇之由者。此定屬序非正說也。答若成 生蘇豈專入室。或是爾前聞諸方等如央掘所
彈。或昔彈時或聞今重述。或至入室或至在 後說諸方等。如是等時皆成生蘇。豈得定為 入室成生蘇。之哢胤屬序分耶。若以由蘇哢
胤即是序者。入室為還菴園之由亦即成序。 第五意者淨名往昔隨物機動。隨處彈呵即 便教謝。若不因命弟子豈得大眾同聞。為如
來印定益正像末之四眾也。問此彈聲聞三 觀四教各用其幾。答具用三觀。初彈從折空 入假觀。用衍三教以彈三藏。二略釋弟子義
即為九意。一略釋弟子名義。二釋十弟子。三 總對通心數。四別對十心數。五明莊嚴雙樹 六明生果報土。七明淨佛國土。八約觀心。九
明遣問前後。初意者夫師有匠成之能。學者 有資稟之德。資則捨父從師敬師如父。師之 謙讓處資如弟。故夫子云回也處余如父余
也處回如弟。今身子之徒從佛受學即是師 資故名弟子。問佛是眾生之慈父。一切眾生 皆是佛子。故法華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
中眾生悉是吾子。豈從夫子之所制立。答經 有二義自有依理立名。自有順俗為目。如法 華云我為太子時羅睺為長子。我今成佛道
受法為法子。此即約理。世間出世間皆是父 子。若順俗者即如夫子。尋弘教門順俗無諍。 而心不違實法故依外義釋名無咎。問若爾
俗人皆是何獨聲聞。答通論實爾別則不然。 俗人雖復時來受道既形居俗綱。事親事君 豈能晨宵承奉常得資稟。菩薩常以利物為
懷。有機則赴不專佛邊。聲聞捨家為內眷屬。 從聞生解事事資承。弟子之儀事理圓足。復 次聲聞經中明五佛子。五種得果並不說菩
薩。是以弟子之名偏屬聲聞。若衍中多說菩 薩為佛子。今仍本約聲聞經名為弟子。世多 信用故以標品。二釋十弟子。諸經明十大弟
子次第多有不同。今還約此經以為次第。一 往與法華三根意同。唯迦旃延在富樓那後 異耳。但如來法王導三界。初開三藏必須輔
翼王。此十聲聞互有所長。各掌一法助佛開 化。身子智慧。目連神足。大迦葉頭陀苦行。善 吉空行無諍。富樓那辨才說法。迦旃延論義
往復。阿那律天眼。優婆離持律。羅睺密行。阿 難多聞。皆稱第一。問若十德互長從長標稱 者。如身子持衣帶。目連盡其神力三千皆動。
而不能動身子之帶。目連以事白佛。佛言佛 入禪定身子不知其名。身子入定目連不知 其名。若目連神足不長於身子。餘八未必各
有所長。答或是偏長或非偏長。何者形他未 必定有所長。就其十德自有偏長。故稱第一。 但佛為法王所置法臣如世國臣。雖各諸能
而八座卿各有所掌。十大弟子雖各有所兼。 不可一人獨當二事。故分十德各屬一人。助 佛宣揚十種教門令物慕仰。故各稱第一。隨
彼根緣歸心有在。雖各助宣終歸一道。三總 對十心數者。毘曇偈云。想.欲.更樂.慧.念.思 及解脫.作意.於境界.三摩提.以痛。此通大
地扶於心王起一切數。如國十臣共輔一主。 若共行非法民皆造惡。共行正治民皆有善。 眾生心王與通心數亦復如是。以此通心通
善惡故與王俱起無量善惡。復次王即是師 數即弟子。相扶善惡亦復如是。故文云弟子 眾塵勞隨意之所轉。佛為法王弟子為臣共
化王數。若眾生信受修行慧行即成見道諸 善心數。修習行行即成修道諸善心數。復次 十數即十法門能通入涅槃。初以十數為種
子。從此修習遂致成道。如合抱之樹起於毫 末。今法王欲以半滿之教化諸眾生。先隨樂 欲。故下文云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今十
弟子各弘一法者。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隨其 樂欲各一法門攝為眷屬。雖各掌一法。何曾 不具十德。如十心數隨有一起餘數隨起。雖 一數當名而實其十。
[0609a27] 四別對者。想對富樓 那。以其想數偏強從想入道。是故弟子中說 法第一。何者成論云。識得實法想得假名。其
用想數分明。故能分別名相。辨才無滯於說 法人中最為第一。諸有樂說法者皆師滿願。 何者佛德尊高無敢輒問。新學之徒各隨所
好師而事之。故二比丘不敢問佛。是故十人 隨用一數入道。於聲聞中各稱第一。對文一 一隨其義便。准想說之。如今世人隨其三學
各有所師。故云毘尼毘尼共等。是則發起如 來枯榮入道之教。欲數對大迦葉。以其欲數 偏強因此入道。何者一切善法欲為其本。迦
葉絕榮志樂山谷。是則因善欲心捨世惡欲。 其有樂頭陀者即以師之。攝為眷屬顯發枯 榮頭陀入道之教。更樂數對迦旃延。以其此
數偏強用之推獲以為入道。何者問答往復 無有滯礙此數力也。餘如迦葉。慧數對身子。 以其此數入道故為轉法輪之大將也。余如
迦葉。念數對波離。其用念數持律入道。何者 造緣憶持名之為念。對緣詮量而無忘失。持 律之上此數力也。餘如迦葉。思數對羅云。以
其思數偏利密行入道。何者行陰是思。思數 若利修諸戒行。覆藏功德密行之上。餘如迦 葉。解脫數對善吉。以其此數偏利用為入道。
故無諍三昧蕭然獨脫不與物競。餘如迦葉。 作意數對那律。以其憶數偏利。因其失眼佛 令起此數修天眼入道。何者夫修天眼。必須
住心緣境取日月光明。方發天眼通也。餘如 迦葉。三摩提數對目連。以其定數偏利修此 入道。何者凡夫皆有此數。若無定者平地顛
墜。以眾生不能修習故不得深定。餘如迦葉。 痛數對阿難。以其受數偏利以聽受入道。何 者受數四卷稱之為痛。雜心為受。今通言
受。受以領納為義。故此數分明領持佛法。 如完器盛水。餘如迦葉。五明雙樹者。上雖 明枯榮語少義隱。是十弟子共輔如來。莊
嚴半滿引物見性住大涅槃。即雙樹間涅槃 義也。三藏無常破常四倒。莊嚴四枯引接眾 生。一一數中四悉攝物。隨其善巧輔佛法王。
成半字教利益一切。若一人四悉十人即有 四十莊嚴。乃至五百即有二千莊嚴四枯也。 問若十人對十數五百如何答。法王所說必
有所以。今既未見五百所傳不可妄擬。今尋 義理聊為解釋。一數有十十數即百。束對五 根五百數。又大經五百各說身因皆是半字。
四枯入道。次明對十數法門輔佛弘於滿字 四榮。眾生不堪以方便力設四枯之教。是十 弟子皆是法身內祕外現。如來既託生王宮
弟子亦隨緣應出。如來樹下覺道。弟子皆聰 明利智為外道師。故法華云我本著邪見為 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所以為
其師者調伏為易。如來成道悉來歸命受習 四枯。師主既降學徒風靡。過是已後心相體 信入出無難。是故淨名呵諸二乘令欣大棄
小。故示居不及之砧受彈呵之槌。共熟物器 令成大事。顯於如來方便。密教眾生皆恥小 慕大開佛知見。得常樂我淨入滿字法門。皆
由弟子以十數法門助成佛事。五味之義委 在法華。非此正意不具明也。又大經明莊嚴 四榮。應具標十人。但取六者為對破六師毀
壞雙樹故也。何者一切眾生皆有王數。即三 佛性義。王即正因慧即了因。餘數緣因佛性 宛然。煩惱數覆不能得發。是故如來共十弟
子槌砧扣發成生熟蘇。令入滿字開佛知見 顯三佛性入祕密藏。今以弟子對數如來為 王成半滿益。其義冷然。自古及今不明此義。
豈知命弟子意在扶成不思議解脫之教。六 明生果報土者。十大弟子用此十門助嚴雙 樹。若所化眾生成就四枯入無餘時生有餘
土。是人根鈍以於佛道紆迴。今對淨名轉入 四榮。若至法華開佛知見得無生忍。捨報即 生果報淨土。為盧舍那眷屬。唯聞圓教心心
寂滅自然流入。七明淨佛國土者。此十弟子 用十法門莊嚴雙樹。即是成就眾生淨佛國 土。至法華經為佛授記。後成佛時所化皆住
十種法門修枯榮因淨佛國土。成佛之時如 是眾生各生其國。若齊此教只是呵嘖聲聞。 讚諸菩薩住不思議淨佛國土。二乘永絕。根
敗無堪。是故迦葉聲振三千。今取法華意望 授身子等記。即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又言少 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理而推之淨名呵折
皆為二乘。展轉皆成淨國之因。是則弟子重 述扶成佛國品。其意宛然。自古及今誰知之 也。八明觀心者。今案前解亦是觀心。何以故。
行人王數即是師資。但眾生日夜常生無量 邪正諸法皆由王數。是故行人須善此意。若 勤修習思惟分別發半滿智。自行化他即同
身子莊嚴雙樹。如是一一皆約心數行成化 物。行顯由心。若能諦觀心性即見佛性。住大 涅槃即同如來莊嚴雙樹。若觀行心明見於
心。王即法王數即弟子。莊嚴雙樹猶如目前。 觀心語密疏豈盡心。九料簡問疾前後。問如 來何不先遣菩薩。答菩薩若各述不堪聲聞
望崖則失五百法門。若先命聲聞聲聞各述 則五百法門皆印成經。次遣菩薩即得具述 昔說法門。問若劣為始應前遣阿難。答互有 所掌先遣無咎。
[0610b07] 爾時下三入文解釋文為二。 一淨名默念二如來遣問。初為二。一自念寢 疾二念佛垂旨。初文者淨名位居等覺當有
何疾。今自念者正欲託茲起教利生故也。自 念是解脫知見法身。住等覺三德之位。寢表 般若。疾表解脫。床表法身。此不縱不橫如世
伊字。所以然者。法身即是自性清淨心。隱名 如來藏顯名法身。即是真性解脫。寢表般若。 如人寢息息諸勞煩及諸事業。大經云誰得
安穩眠。所謂諸佛是。常觀空三昧身心寂不 動。今以般若觀空修因已圓諸行休息。本淨 理顯故約寢明般若。即實慧解脫。疾表解脫
者。般若與真性理合。即有無緣大悲不捨眾 生。慈悲熏身故能方便現疾。大經云調伏眾 生之處名為解脫。以眾生疾故淨名亦疾。善
巧和光不同其塵。即是方便淨解脫。問淨名 何以自念寢疾。答寢既是法身般若。大悲示 同眾生緣縛之疾。事既未彰內懷不暢。故寄 自念。
[0610b25] 世尊大慈寧不垂愍者。二念佛垂問。 我今居因尚悲眾生欲拔三種緣集之苦。而 自現疾。如來果地無緣大慈常欲與物大涅
槃樂。復甚於我。寧不垂愍。若遣參問便得自 述疾懷。此意若彰則三種緣集眾生因果之 患皆愈。此段眾生疾愈淨名又愈。豈非如來 大慈普覆。
[0610c02] 佛知下二如來遣問文為二。一 佛知心念二正遣問。初言佛知其意者。佛以 寂照之智懸鑑託疾之懷。無緣大悲為眾生
疾。智人知智如蛇知蛇。告舍利下二佛遣問 為二。初命十弟子次命五百。初命身子文為 二。一佛命二奉辭。初先命者。身子是佛左面
侍者。以聲聞眾中名高德重內外敬揖。淨名 雖復在家精通佛法。神解辨才難為酬對。故 先命之。但身子因緣甚多難可具說。今略言
之。託胎已來聰智過人。欲化一切聰明外道 皆先為弟子。後值佛出家成羅漢者。引一切 聰明外道為佛弟子顯四枯之教。今為所呵
默然不對者。欲令四枯之徒內心鄙折慕仰 四榮智慧之教。至說摩訶般若前對身子說 者。令諸聲聞信解滿字四榮之智。至法華中
先對身子開佛知見。八部四眾皆開佛知見 歡喜稱歎。而說偈曰。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 記。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是則悉悟四榮
真解。故大經師子吼菩薩問佛。何人能莊嚴 娑羅雙樹。佛答大智舍利弗即其人也。有云 法華是無常之教。身子佛未涅槃三月已取
滅度。既不聞涅槃雙樹之教。如何得云堪莊 嚴雙樹。當知法華授八部四眾記。即雙樹義 顯。此探取法華意耳。以是因緣佛遣問疾。
[0610c26] 舍利弗下二身子奉辭不堪文為四。一奉辭不 堪二述不堪之由。三正述不堪之事。四結成 不堪。初文者往昔被彈不識其言。故不堪奉
命往問疾也。
[0610c29] 所以者何至樹下二述不堪之 由。由於林中宴坐樹下。宴坐者有云縮止如 龜藏六。縮止六識六塵魔不能惱故言縮止。
今明宴之言安。安住根本淨禪乃至滅定。息 外勞累似涅槃。法安置心中身證想受滅故 言宴坐。
[0611a05] 時維摩下三正述不堪文為三。初 總呵二別示真宴坐三結成印定。初總呵。言 不必是坐為宴坐者。此不全非欲。譏其僻處
非究竟耳。身子作何等宴坐而為所呵。將下 文望此。多是三藏半字諸禪滅盡定也。既不 能趣滿字宴坐。入諸禪滅定則有六失。故呵
言不必。不必只是不了之言。若不思議即是 必也。毘曇明。滅盡不相應行來。補處有十三 種入滅定。成論明空心二處滅。今明三藏三
乘入滅受想。五處不同。一者根本通明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