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Wei Mo Jing Lue Shu Chui Yu Ji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七
沙門釋智

[0794c27] 相續荊溪迅速三體相待二種荊溪異時 同時相待
無為三假或是 屬相故云 結成比丘心得清淨
比丘荊溪不能 別圓四句三教比丘發心結成不堪羅云
羅睺釋義問疾 羅云羅怙羅執日 不堪分科
不堪不堪 分科釋義長者輪王 金銀如次一天
即位沐浴齋戒高樓輪寶 應從東方女兒七寶 大經聖行不出金輪
四天下羅睺羅不出輪王 一天其所不輕 羅云出家功德
出家因緣甚多男女奴婢 人民自己出家入道者功德無量布施 天人往返不如
出家出家功德何以布施 有限出家無邊無量。經文 不能十智
分科出家 自立四句荊溪對於 偏圓四句正當圓心
解釋正解荊溪 利生無利 不思議空心出家推理
密行出家功德方名無利功德 荊溪有為法羅云
有為大經不空 無為一切法小乘真空之中但是 諸法不合出家
即是平等真法 真法尚無界外出家 有形功德得名大小
前後即如羅云 小乘不可得平等法 真空真諦無為大乘
無為功德不同若有若無不能 一切諸法料簡荊溪淨名 無為無利大涅槃虛空
佛性平等法自足何以 無為相應中意羅云正說 小乘無為功德又稱密行第一
其二俱不成大乘無為如如 無為 故云一往故知大乘無為無勝
羅云小乘無為大乘無為 大乘無為法小乘有為 無為並不一切諸法如是
之上人中以為滿深淺出家功德 分科自行無為
荊溪無為即真密行下去一一 無為功德一一羅云一切清淨界外等覺
處於涅槃荊溪故此無為 理即三德三德明文 大師一家學者因緣
一念三道證果平聲 分科波旬 釋義降伏五道
荊溪乃至降魔 菩薩道 得法二時
不動即是究竟不動 二十五三昧不動三藏降魔 赤色三昧故知不得
前後大經降魔 分齊一一文義行者 五道意生身不可 界外五道大經二十五三昧
名為三昧王能二十五有三諦 三智三身二十五有 五道界內分段
變易五道五眼 五眼 體用惡業肉眼人中
不及人天 過人肉眼惡業 亂心欲界天眼
色界四禪天 別圓五力 根力別圓進退四教
道品何以何故五根 別圓果地諸法一一何以法相不分何以
權實 五眼根力一往文中相生莫不以降降魔以為
外道出家荊溪一心具足 行者一心四科同體
長者子出家分科出家荊溪值得長者 大乘出家功德佛法未曾
故知聞者 三重荊溪四句 四句故云
大乘善根即是 宿淨名勸發菩薩戒 發心具戒大小
大乘在家父母 不妨小乘 色心戒體菩薩增上
隨心大小上品律儀 四弘心緣三聚互相淨名 即是出家具足發心結成不堪
阿難分科即是 問疾荊溪因緣得名 三義本願世界父母對治
第一義不堪分科 不堪不堪 生身真佛王宮所生以為真佛
飢渴寒熱 熱病出血 乞食不得婆羅門
荊溪方等正當 滿實行即是分科
淨名分衛 食時分衛阿難分科阿難荊溪
苦果 一言金剛 所以金剛者者荊溪三德
金剛三義三德 法身皆除不思議 解脫解脫般若三智
法身可知從略 云何圓融不無真性無明
方便塵沙 得意摩訶三智 故云中道究竟
宛然三句經文符合三德宛然可見 金剛法身解脫 般若
展轉無礙如斯苦果 苦因無二死苦 皆除苦果
苦果三藏報身 王宮三十四斷見 法身先有而且未免
荊溪止觀縱橫三德大小荊溪教法荊溪 通教別圓
四時五時古人判教 三時四時五時 三時十二年前得道有相
十二法華明見得道無相 最後一切眾生佛性闡提作佛 常住四時無相
常住指法會三歸一同歸 二師五時不異無相同歸 淨名思益方等經褒貶抑揚教
八十古人般若方等 八十無常七百阿僧祇 楞嚴三昧白佛世尊
何時入滅東方五萬 千佛國名莊嚴佛號照明莊嚴自在王 具足說法所有壽量
壽命幾何佛言 佛神力乃至答言釋迦 如是知者七百阿僧祇劫釋迦
古人意謂金剛七百 非法常住不受 四時五時並不以前四時三時
常住是故不受 三結分科結成大威德諸天荊溪
諸天威德悉皆他方淨土 安養十念臨終一念往生 結成
惡人 法身斷德 法身智德三重斷德二種欲界
無明欲漏上二界煩惱無明 三界無明漏界外可知 二義失道生死四重釋智
總結阿難分科 二空普賢 釋迦牟尼毘盧遮那一切
所以大師釋迦法 荊溪法身 諸如來一法法身
即是釋迦法 法身無聲應有法身無色即是
法身故云 法華可見五濁羅什 中有小劫惡事劫濁善人
眾生眾生濁除邪煩惱 增上重者不以道理聖道 如是結使煩惱濁四見邪見
因果罪福聖道涅槃見濁 二十至于命濁釋迦出世一百二十歲時羅什
法華婆羅門荊溪 乳光經七聖婆羅門 [-+] 阿難淨名
婆羅門生來 飛鳥不過阿難淨名如來 法身阿難婆羅門 不受
[-+] [-+] 阿難大比丘便化作婆羅門 婆羅門 [-+]
身受 於是說偈言 [-+] 右邊 左邊 [-+] 左邊右邊 [-+]
犢子應須犢子聞已說偈言 布施畜生道 [-+] 世尊水草於是婆羅門驚異畜生何為
發心阿難如來 說法授記作佛號曰具足 權實安慰
小機何妨 父母生身非常實行 未知結成不堪
二次五百荊溪十數 常住 真因

菩薩品

[0797b23] 菩薩品折伏自體解釋 來意不思議依正寂光
法身無身不思議 不知妙覺究竟 故云令眾生自體患者
未盡 圓行上位如下 正報依果
來意 大旨
不思議不歸 方便教門標示正解鈍根
三教菩薩通名鈍根三藏方便聲聞 法華利根
不得後味名利般若中方便 得道荊溪大論般若 不定次第第三
不定 密教成道中間以至 方等大義正當始終般若
不同至今彈斥 聞者不在鹿苑二乘方等 祕密般若不定
十方相望五味 不定三轉華嚴中方便荊溪華嚴 未能獲益鹿苑
至此彈斥三復料簡 立義 荊溪顯密五味五味
四方便真實何以 所以不得得意失意得意
疑問荊溪 真實得意不得
不得圓教二簡 鹿苑二乘 荊溪方便菩薩
便人法方等 華嚴荊溪 圓頓華嚴經是故
不同遠近 故云法華涅槃 至此
中方便真實何不 未見明文迦葉 即是華嚴
智論明文 異義以為般若 華嚴荊溪得道異義
華嚴般若方等不知名為 中分不共 即是即是若爾還是
同異涅槃異名 若爾問答荊溪 異義等於
何況但是異名而已方等 淨名有方 乳酪何不
如法第十論理 鹿苑理密彈斥華嚴何須其一豈可方等
若爾 一音五時 荊溪
但是顯密次第一切 殺人以為不定 行相以此為大經殺人
獲益利根 信行得名利根三藏法行
得名般若華嚴未見正道三教未見 入不二門
觀行相似入不二門 取分復次藏教菩薩不斷淺深
名為通人可知中道 別教論證 醍醐受益方名殺人
受益深淺 無明 淨名彌勒
成熟大乘機緣信行教法二明 荊溪今昔必定不虛
利益料簡諸菩薩 荊溪大士 論語三百即今
毛詩三百全數一言思無邪 三百 思無邪一言三百
當之方等 法華權實 圓教不得
二簡權益方便 應作一道 何故云何容不得方便方便
唯一 佛國荊溪 初文如來淨土
香積利他淨土無生同居福慧
淨土眾生來生 故知如來明淨上來 折伏方便菩薩
三經 佛國品法眼淨方便品 國王居士無常皆是凡夫
二乘法華成熟荊溪 法華醍醐 他人顯露
法華醍醐諸菩薩無處 般若同異亦復如是五千三變 如是醍醐
便法華之後般若涅槃入法界佛化施設一期 大體傳說何必
靈山不盡法界 終極爾前圓融釋疑入法界
悟入豈但華嚴其實 無異鈍根證入 而已
法華涅槃大疏證入 至大法華涅槃至大 法華有如大經醍醐
荊溪定意在此 不明鹿苑 鹿苑次第
大品 入法界醍醐故知五時次第一番機緣
最初大品上根荊溪 上來上來五味涅槃 法華上下二乘法華
法界法界何以法界 菩薩一乘故云一乘二乘 法華二乘大小
教判開顯 前後法華荊溪 即是
有法 方等上根道理 三藏之後印定大論
第二佛法一佛二者 佛弟子仙人四者諸天五者 淨名佛弟子印定
為此總結略釋菩薩名義 行相荊溪菩薩舉發
不退從前不退不退不退相望 菩薩不退是故 不退四教
菩薩荊溪波羅蜜橫行 三教唯有 佛國品
十七橫行十三 何妨一心 演出四教權實故云
根緣伴同法身眷屬荊溪上來隨機
光明現形水中月方便師資如此功能 料簡諸菩薩淨名荊溪
並非既是同位應有 有言
如來等覺菩薩三生下文 荊溪不妨高位 央掘
同法 開示悟入四十真因對華 華嚴四十四大菩薩
十住功德十行金剛幢 金剛藏十地善惡融通魔事佛事 非道通達佛道佛事
魔事魔王 對位深淺 彌勒荊溪
中意不定 彌勒同事能化 權實不無
弟子為難大疏 權實弟子不定荊溪
彌勒實教相應華嚴法華文解釋 分科所以四大菩薩
彌勒問疾所以 正解名義姓名彌勒 婆羅門以為
二師 名下釋名名義 有漏無漏變易
一向無漏中道大慈二邊 格義四教 生法圓教無緣荊溪
四教拔苦 拔苦從事 不無而已彌勒
所以 隨機出沒不定隨機淨名 一往以此分之不堪
分科不堪不堪 兜率陀知足 所以明天請法
彌勒彌勒不退荊溪彌勒 記者不退
天子大士不退授記不退 不下不退釋義
荊溪故且彌勒故云 分別荊溪俱舍
涅槃不斷通教三不退齊名 性地已去不退十信
初心十信初中二心 十信以為中心 實施問答荊溪彌勒
分科荊溪下生 故此
生下一生荊溪一生 人天 授記四教彌勒三藏
彌勒成佛經大品經通教彌勒 一品荊溪至此 大乘
無人若爾何不不共極成顯示而言
善財爾雅 郭璞釋名 觀望善財恭敬
白言大聖樓閣彌勒 彈指善財善財 樓閣廣博無量虛空乃至
彌勒發菩提心如是名字如是種族 善友開悟乃至如是壽命經 親近供養明見彌勒最初證得
三昧慈氏乃至見得 住地見成清淨國土護持如來 正教大法得無生忍某時某處如來
無上菩提荊溪 境智合時佛見 菩薩
體用 大同 華嚴何以
經部定意 彌勒隨機荊溪高下或是古佛 久遠根緣實用
四緣權實 不專圓教 圓教三不退位彌勒餘者
淨名定意分科 分科 初四俱生
無生通教無生荊溪滿 滿滿豈不滿不單 地前
下去 初生分科 三世有部
以後使未來 有部過去未來未來
第二剎那三大 成法三小 三大剎那九法成就第三剎那二十七
曇無德法密得道 毘曇三世 曇無德二世復次荊溪
復次通約彌勒約計 三世去取 三世二世在前
在此引證 有門薩婆多 得道荊溪薩婆多
有門空門料簡荊溪三相四相 無異作下
空門無生 分科即是 二教方便見人
彌勒不退我等初心 固執固執正道何者 二三釋義無生
記者無生荊溪三藏 三藏 三藏教得無不合
無生立即三相 次方權實性地
三藏教三祇百劫授記彌勒息心 諸天
記者告求 釋義無生無生無生
二三 發心發大心 歡喜地初見歡喜
別名常住佛果荊溪究竟法身通教唯有八相 法身法身永別
別教無生通教通途 次第斷惑猶如 次第內外猶如六根 人見三惑一心
善思 明初為此 標示所以
荊溪三教無生補處 受益 菩薩五品復次
無生 總結以下正解經文 受記而言無生正位金剛般若
荊溪其三賢聖文武無為天子 生下無記所以云何受記
總結寄意獲益 荊溪兜率天諸天 彌勒無生分科
釋義 定意諸佛菩薩無生
真智菩薩分得 諸佛究竟就此 三教荊溪三教
一向何須 是故一往 內外
偏圓通理別圓 別教理實教權證道圓通 通教
彌勒荊溪 教理以為二明淨名 結句
荊溪四句 事理使不二事理即是境相 偏圓有事
如下結句結句荊溪能緣
四句如初偈言 不從他生有所真如 受記不共能所
得受記不無能緣 得受記四句別圓問答三教
荊溪釋文法華 二教二教 不同相違
各別使內外初心 真理真理 不得通理由此因緣
二簡別圓不等通教荊溪 故云不同鈍根次第
荊溪別教應須從容二義 地前一向登地 得名登地是故今文不以
二義一者二者修性合時 名為自生乃至雙非
二教唯有 圓教真修四句
四句不生四下結成不深淨名 白起
夷陵臨江後魏 開拓後周三峽因為 一番淨名 [-+(/)]
三教分科標示 通教逆順正解
通教生佛依正逆順 彌勒眾生假人無二 眾生彌勒凡聖唯一
不異何曾 無窮豈止一切法
正報依報依正俱空國土不生不滅不得 彌勒何者
荊溪 立義無非授記一切諸法 尚可何所淨名
記法圓教何所圓教因果依正事理不二 無常大經
引證大旨權教 眾賢荊溪小乘賢聖無記教具法華經味著諸法
小乘如來綺語故知淨名不可 用法經意故且方等部若爾 不用方等諸法
方等華嚴 無餘彌勒一一 第三彌勒無生得受記
賢聖無生應得受記賢聖不得 受記彌勒得受記 無異受記不受賢聖
不得受記彌勒不得受記 一切法一切眾生可見故云 別圓可知別圓
真如其中圓教彌勒何妨小乘賢聖一切依正十界 眾生一時彌勒
彌勒差別 彌勒受記關於使淨名 荊溪
以為得意 自若使 福德無壽
不識祖宗死人瓔珞 瓔珞標示 通教別圓
何妨 一切悉皆圓成 不妨荊溪方等
雙結分科 智德眾生 煩惱智慧相者有水動靜
無異福德成分 釋疑經意 荊溪
明文正意大師 經意 相對利根異法鈍根
方等寄語釋疑荊溪 何以三教四教三藏教 故此文中不須重述
二教何以料簡 斷德別教
眾生涅槃相者本寂 名為涅槃眾生何須 三結分科
料簡荊溪 大論有著 彌勒
無能彌勒能化著意 記念執心荊溪料簡
解釋荊溪大論廣破 三藏菩薩因果止觀荊溪金剛是故
別圓不可以身心不可以 身心 大經便故且
初地佛界如是 四句他生不滅 可知不共菩提
不須別教地前 初地真修故云獲得 初心觀本至于任運開發
次第故知圓教 功德智慧功德智慧 次復荊溪以前便
中立 菩提分科來意二分寂滅釋義
實相菩提一切法十界四教 屬於心心無餘一切心心 一切中道心性
不動不異 故此真如名為寂滅實相菩提菩提 心性寂滅一切
菩提十六相者荊溪四教 十六實相 十六三惑
圓教四門寂滅四相何況 三教不生別教 通教
真智菩提分科 般若荊溪三德般若 二嚴名為
可知斷德智德既是般若 名為解脫對上可知 初二真智荊溪
不行下文斷德釋義乃是 釋義何者智德 可知不斷不智
釋義中立應從即是菩提 心心數法不行真空般若
萬行一切法四教 之外人天得名 一切下去斷德荊溪
四門即是三教四門 一切妄想諸相菩提 平等法菩提諸佛不行
便自行度生方便 不過即是以下自下故云方便教門
誓願標示分科荊溪 菩提菩提多言初九 不分所以
不二釋義初九 智德荊溪有方便對內 即是二者權教初心不知意根
即是菩提 初發心因果 契理一者
無明不盡二者無明不可以 身心荊溪不可以身心 破身心得前一向
明相不得不下去 無處方便中心 是故可身名為
觀智即是依法 一切不同小乘 我等實相妙理結成真智菩提
可以全能 佛界菩提所知六界二乘菩薩佛界
六即諸天 結成不堪分科 問疾所以
釋義光明眉間 色有見地清潔 深淵澄淨火色無煙清淨
八勝處十一切處法界次第
所得 屬於大經琉璃 大眾忽然
光明 明見爾時大眾 身心快樂文殊白佛光明
如來默然乃至五百菩薩互相 悉皆文殊因緣光明文殊如是光明名為智慧智慧即是
常住常住無有因緣云何因緣 光明光明大涅槃 乃至因緣無明三菩提
佛言文殊諸法甚深第一義諦世諦解說文殊東方不動 琉璃菩薩至此
故云其事 光明即是第一義諦 光明大涅槃三藏
色心荊溪方便說理 第一義色心既是
別教地前未見不無唯有三教第一 第一義不由全色
小乘分色 一一分別名為童真第八名為童真無染等覺
金色迦葉大迦葉金色 出家 始終二明
別無淨名不堪 分科奉辭不堪不堪 分科出入相逢
荊溪 理解無異以東 西迷悟理路以為
不出淨名 料簡致敬作禮 同鄉修長西域記致敬
一發慰問俯首舉手合掌屈膝長跪 五體投地
道場荊溪事迹 圓教 嚴重道場
實相虛空蓮華 別教成道圓成別處故云
虛空虛空 虛空相稱能所交融寂光法身 依正不二理具使初心
法華如來座諸法 觀行究竟 六即所以
談義因由明光淨名荊溪 止觀但是
道場 是故任運自得 道場道場問答
一往但是方便 為例當分 一中無量一心具足
一切故云一中無量一切 即是無量中一淨名 了別故云一中
無量一心萬行 內行心中一心分別 大事道場
示意初心觀行總攬乃是今文 正意分科初一
談義 不下荊溪 三心磁石任運任運
例示直心 直心華嚴荊溪初發心 正覺直心道場一切
八正法華五品五品 六根真道發行 萬行自行得名
深心荊溪自然流入菩提心 三心三德菩提三心 直心法身實性菩提深心般若
實智菩提發行解脫方便菩提總攬 故云菩提心道場如此三心 一往分科
圓心阿字門 釋義 六度自行標示世間
四教淨土 利物道場豈非成佛 布施荊溪六度中一
法身六度滿法身 以為一一句皆是即是 法身可解四等
標示荊溪四等方便 使成一心乃至一心 初四
能化四等在內化法在外神通 方能利物神通荊溪顯出 真淨六根六根六根即是
六通解脫荊溪除入 勝處二乘 中等
小乘轉入解理一一 具足佛性是故解脫利物 隨宜一切法
難思 二十五三昧勝妙解脫方便荊溪方便道場方便道場
多聞進行標示 進行多聞荊溪多聞道場 得名
文字至理釋道初心菩薩 道場即是 發心畢竟可以六即分別
菩薩初二 不二二伏金剛等覺三道界內四諦
有為界內變易界外 所以有為界外苦集有為 中道乃是無為無量內外義通
界外別圓 有為別教四諦苦集 有為有為
即是無為故此苦集苦集 有為不能二觀標示 權實十界唯心權實
四諦無不緣起相者 菩提三道三德 三佛三道三性煩惱
佛法畢竟有法涅槃 四眾至真 體空外事一一以內
不二實法如是五一 涅槃無常獲得 亦復如是涅槃降魔說法
降魔二三師子 無畏果德標示 無畏不共種智第十四
菩薩文殊佛子菩薩云何 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 智力種種智力種種智力一切
智力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智力 障礙天眼智力集智二三一念三結荊溪初文
便結成 分科 問疾
釋義實相真心諸法一念 三諦具足三千諸法二持 四教釋義
釋義 結成明初二持 權益
不二 即是初心
互具不堪分科奉辭不堪不堪分科
靜室魔波旬波旬
周禮琴瑟 論語武城 略釋聖道
大乘菩薩 四魔覺知折伏而已 無常觀察五陰三界折伏
天魔緣起第一 三藏四魔常樂 二邊中魔佛界
名為所以真諦無常中道 真常無明未盡變易是故
四極後心別教無常 真常俗諦 界內所以然
無名立德不出佛滅度 外人神我 無常二乘不了無常
四德無常 菩薩二乘名為菩薩執教 非常無常今圓
雙非雙非真常 二邊雙非問答料簡 三義
三義事理一方便 一如三教悉皆入理 別人二邊通教 豈知三千一如
去取 一如滯礙如是觀 不為所以即是
便魔法所以 布教事理真妄 內外一切皆然將來學者留意
常住三昧 豈能其事可知初心 實相
能變抱朴子 人精臺山石室 單衣葛巾道士辛苦
於是鹿搜神記盧山宿病死 伯夷宿明燭中夜
來自伯夷乃是 調權教 知人他心通不識
人中緣起涅槃荊溪 般若三德常住 法身般若慧命解脫未知
天樂三藏天主 之後 四魔
通俗曲禮 天子百姓國君酒漿大夫鄭玄酒漿婦人
說法 不受反案 廣雅三明不堪
分科淨名覺悟 戲弄 爾雅郭璞疑惑
擾亂 淨名 驚懼荊溪
去取阿難 維摩詰則是 俛仰低頭舉首自強
六大說法 來意二分勸發勸修分科
釋義淨名勸修法樂天女請問 談義二分初文 三寶集諦
苦諦樂修道諦分科 修行正行遍行降伏
荊溪淨名天女 佛國土一切皆是佛土淨土即此
諸天未有菩薩淨土成就相好 相好即是方便教行 二教行證可知別教地前名為
未見中道通教 二乘教學示教利喜大論 五十九不善
生死涅槃安隱分別三乘六度 如是惡行名教善法退說法引導
因時勤苦果報 利益名利其所 讚歎布施布施以此四事莊嚴說法
通明 大覺思惟思惟心性覺支觀心 大行如實知知心
安心止觀真俗 二諦大覺引語
今文如實知至心 無妨去取難解後人經部增減 去取五結成法波旬
八大分科 請法左傳 訪問
難為訪問 無盡 無盡致敬結成不堪
分科問疾 所以釋義 四教無得
法性無明無理無明法性 事理故云無得如是故云無得無得得無
無得智能 無所得境智
何以 淨名不堪分科奉辭不堪不堪
一切沙門羅什佛法外道 出家沙門異學大論外道 孤獨乞人孟子
子曰 四天下窮民羅什乞人沙門貴人賤人其所名為
關中河西荊溪今文解釋弟子弟子
除邪菩薩 是故 曲禮祭祀供給鬼神非禮
宰割四教四教相望一切法 不可得空也云何
三諦大涅槃方名明示 利物分科料簡
荊溪法施而已 法施 雖說中有觀門
說法法施法施荊溪義通約法
一切受者無不法門無涯 無限以此無盡燈經論通約四教說法
法施義通不下圓融 法名法施不通 通明
一切佛法色塵 何以所以三千依正 一塵故云具足一切佛法不但唯心
非心唯心 無二唯心庶幾 失意依法
今文說法者 觀心今文今文受者
一切一塵 心性具足一切諸佛一切眾生 一塵量等
圓教觀心法施三教 布施得名法施
荊溪正意 故云三教不能三教 論事不見
解釋故云出沒有無 經論有無不定三教 四教得名出沒不定
淨名荊溪十界即是 即是十法界十界 功德若非何以若是佛界
六界 與其四界與其名為四界 不定事理皆然
同在一心不一不無 即是三千 理法不出事故法融
名為法施 波羅如意珠可知復次 不思議即如法華方便眾人
一切荊溪 若爾本地自知法施 受者受者
宛然淨名 代行論法淨名廣說分科
三教 所以受者獲益獲益荊溪以此一切法
佛菩薩眾生 受用地水火風任運佛菩薩諸佛 不可數受用時長眾生如何
凡夫假想如是作者何況 菩薩 征夫
不容併力 勉強
不難諸菩薩無始諸眾生 無始沾化以是得知眾生生死 受苦時長感應道交彼此
淨土行者弘願互相不同 一佛出世眾聖
可見 大經佛性五道法施 五塵二眾生下二分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七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8 No. 1779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