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Wei Mo Jing Lue Shu Chui Yu Ji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八
沙門釋智

[0808a14] 釋義四等荊溪 無緣是故彼此 不可說法名平等
平等真法度眾生 慈悲即是 即是行一皆是
法施相成並列六度所以六度四等荊溪 六方料簡何故
一實荊溪 化生既是圓行 不必全然圓行
一一 古人分為護法 四攝愛語利行布施同事敬事
供佛有心三千具足不輕 六念六和淨天第一義天 大論人王生天
三界諸天清淨三乘聖人大經 生天淨天四果 義天十住菩薩何等
十住菩薩名為義天諸法 云何一切法空義第一義天佛菩薩不變明達
法界能破無明義天第一義天六念 四教淨天故知淨天 二教六和可見
六和六法云和 慈和次第 一同和敬通達實相
安立眾生戒品無有和眾 未來必得菩提是以 和敬和敬通達實相
知見安立眾生同知無有 知眾知見開解必得種智是以同行和敬通達實相無念
眾生實相知眾因此 行當成佛是以慈和無緣威儀知眾
佛性未來必得金剛是以 慈和無緣出眾 知眾佛性未來必得無上
是以慈和無緣 心意知眾佛性 佛心是以四下
三諦一心三諦不可說 名為質直正行淨心實施小賢調出家惡人
不過闡提既有佛性即是 艱難無異 無諍七佛八相淨土
隨情權實三教隨情圓融 不同文明業者 亦復不等
斷行助道五結 法施如是善男子荊溪 一一心細
法華 法門如法 法相中法法施
菩提道場法樂如今消釋 是故相應乃至無量相應一實不受冥合六時得益初八
婆羅門發心荊溪 是故清淨 初善心淨致敬供養淨名
謙讓不受赤心 淨名分科 自性寂然隨機四教
故云釋義 福田不二名為福田 通名福田高下
乞人心地三千 心地三千生佛一致名為不二 不二法施二眾瓔珞
無礙四德障蔽 淨名說法城中乞人 提心結成不堪大菩薩

問疾品

[0809a05] 室內說法攝受 品題二明來意荊溪明淨前來
方便品問疾 方便品料簡弟子品
利益 室外室外何以 世界二門歡喜
二門共有是故不論第一義共有 共有 世界一種不定第一義
是故 來意 荊溪權謀方便處處現身
何以權謀即是大權無形故知不思議權謀即是無形形聲
四教凡夫方便品 弟子品菩薩菩薩品 折伏四者
大用展轉 文殊淨名 調伏不思議
淨剎香積阿閦佛 五品下文不出折攝 荊溪五者
異義可言 同義文殊受命文殊 辨別正解時眾
渴仰荊溪 而已神變 得益不輕隨從三觀攝受引入
淨土荊溪多少 宿同居中分是故 必須不同二乘
顯露 第四意中 淨國佛國品
大品法華正位證果二乘 荊溪 祕密上下文一切皆然
一往 至大品等依次不可 大旨下去處處
且別故云利根不定 佛印前列 荊溪大士
收束機宜成教故云 何須菴園 未知
入室見大權變 入室之後故云如是事理不容易 如來印可天帝發願
後代必須菴園起發 菩薩行品阿難白佛以何因緣 文殊問疾
不無高下等覺初中後心文殊修行積久後心菩薩一往 所以一往
如來楞嚴央掘 央掘 淨名左面大臣
左右 荊溪二乘菩薩 而已
不可如初 文殊設問淨名觀眾生淨名 文殊說法不二門利物
文殊言說淨名 中間 淨名善來文殊
權實前後能化大士 眾生能化
下次眾生 我有 標示
因果 色身四大光明 上升
荊溪貪欲一身 三分等分
義通由於心理必然夷平四大四相 荊溪何不由於生生
如火一往 荊溪二義何者由此三毒
三通因果人人 共有
四大 四重是故感人四大 故云四重
十惡三塗乃至生人 四大增損增加華嚴殺生 令眾生三惡道後生人中二種
果報一者二者短命十惡 四大增損短命 增加強弱荊溪
輕重同居天道地獄不定 善惡有餘
有別荊溪有餘 人生 未見別理
有別二種漸教 四分
荊溪無為同體 界內三界愛見四分界內 界外方便二簡四大荊溪
變易 具有四大苦果 四大使念念
變易名為生死生死任運 輕微荊溪所以不問生死苦 變易生死所以老病
荊溪 因緣未見因緣界內 同體法性無明不成
應作變易界內分段 界外通名變易
有方便果報二種 果報乃至無後 果報因緣十地
等覺無後上下相望輕重 通約十界 十界輕重阿鼻等覺
究竟果報 證果得名佛界一闡提 五根
阿鼻至此無間無間 二受闡提無間 以上輕重中略
故云乃至佛界故云乃至 乃至其二 觀音成佛界外
無明見佛不了三毒 即是四分二簡既有荊溪生死何妨四大四大大品
界外四大同體 大經究竟四大不為生死 如何涅槃
為生豈非等覺為生 等覺無生 荊溪古來不知
不得如何觀音果報 惡業煩惱等覺 無明從此等覺
生死感應 不同金剛等覺 無明同等
究竟二種 下地 荊溪所有無有後生死者
以為仁王 無後等覺不立等覺 十地中有三生立法
終生以為寂光 故云因緣 荊溪別教便仁王不立
三十無明法雲一地 無人未可寂光 圓教圓教三十皆是因緣作下
依果荊溪未可向來 等覺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