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Wei Mo Jing Lue Shu Chui Yu Ji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十
沙門釋智

佛道品

[0834b05] 二明 假觀來意 問疾品別教三觀
答對三教中文相仍次第 品名
因果理體無二 因果 達到二義以下總結即是
即是能所標名覺道 人法標名即是人道即是不同不出理智智能
正如徵文 徵文釋義道者此道 通達煩惱業業通惑
展轉相通三道非道荊溪假意故云乃至 佛道功德智慧
三德中道法性出沒 方等使諸佛實相 實相智慧功德
故云料簡非道佛道 佛性非道因緣荊溪因緣十二
三道荊溪 豈非十二因緣一切非道如此三道
點出界內一切 三道非道佛道如下 菩薩所以
菩薩別圓荊溪 菩薩道菩薩但是二乘 別教正當菩薩道圓教
菩薩別圓初心 故且佛道悲願 荊溪方便
復次荊溪復次 一切方便方便
非道故知十界因果佛界退
究竟義通 初心二明佛道佛性 非道荊溪大經
因緣名為佛性佛性 了義生死生死何故生死三道
俱不成經意何在三道三德 佛性大經中道中道 十界一心十二
一一無非道場故知莫非二身正因 法身剎那三性生死三德 二明佛性大經
方等佛性 荊溪方等 中部十二佛性大乘
無有記者三定 三定不必十二涅槃法華 不常
三部不思議豈非方廣 一切眾生三道無有當成 方便品
居士涅槃十二 十二部以定大小有方十二 大小二義
二明異體 異體荊溪種性即是眼目異名雖是 異名應從
隨便義理 是故文中應知 不變
不變一切無始無終久遠 二諦三明種性 三義荊溪佛性三等
即是 通途品題三不會同涅槃二種之下引證荊溪
體性中意異義 即令 四明種性常理荊溪
一切諸佛二義 故知真如法界法性祕藏應對 荊溪
方便正性名為 三道三性何必 釋種如法藥草喻
非但因而亦復如是 有種得名 心境
義理五明顯密 涅槃 菩薩二乘見佛
使二乘鈍根菩薩 醍醐常理無異 高下因緣
三道荊溪乃是通義 離合如法不二門法性
五陰有無惡業無明惑惡業無記五陰本名法性 法性本來清淨使
因果故云有無惡業生死無明即是七識執見第五有染
四煩惱相應一身二我我愛 無明荊溪七識由此見識 古人
六識亦復如是三明般若法華 不異般若佛性 般若故知般若佛性異名二明
二觀觀心 佛道因緣三道一心 三德止觀因緣
觀心十二因緣十界三道此等即是十界十二因緣 一念不了
無異一心一色無非十界 自得究竟之上灼然
色心三義具足三德 至極因果事理 因之與果不成
無常分科 荊溪如來三道
豈非自行功德自行 二智法身解脫二智權實般若 功德二智初文
釋義佛道分科 初文淨名荊溪應知 二義一者二者不出
無由相次無由 下去 大旨復次分別非道佛道
非道外道 文殊淨名 無間因果荊溪
三塗無間 三塗即是無間眷屬 因時自有相從惡趣
菩薩利物逆心願力任運何者 五逆自行通達佛道
通達荊溪何者釋出 以為入時 阿字既是
無生觀門無垢以為若爾 名為不思議別教名次 利根
不無處處 通達佛道 心下觀心種性不同
始末 佛道不思議故知菩薩 不思議三祇
顯教是故不得結成三道三道 舉重荊溪
問疾 菩薩前生 荊溪所以二種相者
不可除邪 二義
楞嚴豈但三禪而已 示現無慚 三禪乃是所以
大乘經如來 成佛調達經論共有方等 至于三塗無垢三昧
荊溪二十五三昧 三昧三諦三昧依次 下去一一
止觀爾雅 鴿無色界十一 三昧二十五三昧二十五有
十一四禪梵王無想那含三毒荊溪破戒業道
皆是煩惱故云故知 煩惱不可業道 一一
二乘荊溪身子 加被但是次第 不受人間惡報荊溪
四天下應從 下賤醜陋老病妻妾 北洲不通可通
四洲四天下 離合有無可知或是 文中次第因緣四教
別圓因位純淨 無餘妙覺荊溪非道 一品無明是非
佛道羅什非道一者惡趣果報二者惡趣行業世俗 善果灼然總結
如來分科荊溪大士 問答正當 釋義淨名文殊談義
如下正解如來 荊溪如法 非道即是佛道法相
即如是故二三 如下如來以前
正因生法如法 引文二種以下 生類三義前已和會
其實生生種類生類 無業 彈指煩惱智慧方便
直至成化釋種附近不了
滅種方便 下文 眾生前後
同時先有然後 有身先有以此 前後同時何謂因故
前後煩惱有身譬如燈明同時 不見因明故云非一故知迷妄三道縱橫
三道即真三德縱橫 思議
二乘 凡夫荊溪大經 善根非道善道
善人善人 故此名為 何妨無始全無一句
全無或是 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