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 Ming Xuan Lun 淨名玄論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淨名玄論卷第七 (會處上)第三論會處
[0897c06] 凡有二門。一釋會處。二明 淨土。
[0897c07] 論云。欲遍通眾教。宜具三門。一知名 題。二鑒旨歸。三識分齊。上已敘其二。今次論 第三。
第一釋會處
[0897c11] 江南舊釋。以室內外。分經為三。初有四品。在 室外說。名為序分。中間六品。室內說之。名為 正經。後之四品。還歸室外。名為流通。所以然
者。淨名託病方丈。念待激揚。前之四品。但敘 如來說法述德命人。為問疾由致。故稱為序。 中間六品。在於室內。始談妙法。目之為正說。
後之四品。利物已周。還來佛所。印定成經。故 稱流通。
[0897c18] 北土相承云。此經凡有三會。始自 佛國。終菩薩品。謂菴園會也。問疾以去。至乎 香積。方丈會也。菩薩行品竟乎一經。菴園重 會。
[0897c22] 今以一文。總徵二釋。
[0897c22] 說方便品。在何處耶。 若在室外。即事違文。若室內說者。復乖上釋。 若謂此品集經者意。非淨名自談。既無時事。
何所集耶。又方便親序現疾。說法何得非淨 名之言。又室內說法。凡有二時。方便一品是 其初集。略說法門。問疾以後。方丈重會。廣宣
妙法。何得以前說為序。後談為正。
[0897c28] 若謂此 經但有三會。是亦不然。既重集菴園。為二會 者。亦再聚方丈。寧非兩集。若初集方丈。以略
非會者。菴園但有一品。寧復廣耶。又菴園說 淨土因果為一集者。方丈明法身因果。寧非 會耶。今所釋者。華嚴七處八會。斯經二處四
集。言二處者一菴園處。二方丈處。菴園為佛 處。方丈為菩薩處。菴園為出家處。方丈為在 家處。菴園他業所起處。方丈自業所起處。他
業所起處者。菴羅女園。為佛起精舍。明未曾 有室是居士淨業所起也。菴園在城外。方丈 在城內。顯公傳云。相去三里。所言四會者。一
菴園會。二方丈會。三重集菴園。四再會方丈。 以此分經。實為允當也。
[0898a13] 問。華嚴不起寂滅道場。現身七處。此經四會。 可得然乎。答。華嚴明不起。此經明起。起與不 起。皆不思議。故華嚴稱不思議解脫。此經亦
稱不思議解脫也。問。華嚴不起道場現身七 處。可不思議。此經既四處往反。何名莫測。 答。此經四會。雖有去來。實無往反。故文殊去
而不往。淨名來而不至。來而不至。故無所從 來。去而不往。實無所去。故善來文殊不來相 來。來既不來相來。去亦不去相去。故來去宛
然。而實無往反。故名不思議也。問。此經既有 二處四會。為有序正流通以不。答。准例華嚴。 具含二意。如是六事。可兩望之。以初攝初。則
屬初會。望於一部。屬序分經。流通亦然。從阿 閦佛品歎法美人。以後攝後。屬於後會。若望 大段。則屬流通。問。如是六事。蓋是序菴園時
應事。但屬初會。云何為序分耶。答。如是六 事。雖序菴園時處。而為成一經。復得屬大序。 流通亦然。
次別釋會處
[0898b03] 要具五事。嘉集方名為會。一有處所。二有時 節。三有化主。四有徒眾。五說教門。五事和 集。眾生悟道。故名為會。如四百觀論云。真法
及說者。聽者難得故。如是則生死。非有邊無 邊。論中略明三種。一有真法。二有說者。三有 聽人。具此三緣。故有輪不得無際。闕斯一事。
則生死非是有邊。今廣明五事。則為五階。化 處不同。前已略說。淨土義中。當廣明之。言化 時者。此經凡有通別二時者。言通時者。舊云。
淨名是佛成道第三十年所說。又云二十六 年說也。所言別時者。就此四會。有二種不同。 一時事先後。二集法次第。時事先後者。第一
方丈初會。第二菴園次會。第三方丈再集。第 四菴園重會。問何以知然。答。五百長者與淨 名為法城等侶。問道參無時不集。而寶積已
至。淨名近而不來者。當知有疾。以其疾故。國 內近眾。皆來問之。因以身疾。略為說法。故無 數千人。皆發道心。即方便品。故知先有毘耶
初會也。但初集之時。人天眾小。利益未多。猶 未足暢其神慧稱現疾之懷。但佛與淨名。既 同為化物。故兩心相鑒。居士既託疾毘耶。如
來菴園說法。為之集眾。故遣使問疾。聲聞菩 薩。皆敘不堪。方有菴園會耳。次命文殊。令往 激揚。廣宣妙法。故有方丈再集。但化事既周。
還來佛所。如來印讚。使談妙法。故有菴園重 集。以時事推之。必如此也。二集法次第者夫 欲結集成經。必須先明如是我聞一時佛所
住處與大眾俱。若發軫即序淨名時事。便不 得成經。勝鬘之例。事亦如是。故先明菴園會 也。菴園集既竟。將發遣使問疾之端。故進序
方丈初會。歎淨名之德。生時眾尊仰之誠。敘 其有疾發如來慰問由致。故次有方便一品 毘耶會也。餘之二集。同上釋之。
次釋化主
[0898c08] 此經四會。凡五人共說。方丈初集。淨名自說。 菴園次會。如來所說。毘耶重集。凡四人說。一 淨名說。二文殊說。三天女說。四諸菩薩說。菴
園再集。佛與淨名二人共說。問。五百聲聞。八 千菩薩。皆述淨名之言。何故不名說耶。答。皆 是述淨名昔日之言。非彼自說。若明今昔二
說者。二品經明淨名昔說。十二品經敘維摩 今說。問。弟子菩薩二品。為屬初會。為屬後 會。為是正經。為是序說。答。宜兩望之。既是
菴園述之。則屬前會。為問疾由致。便屬後集。 述淨名昔說。故是正經。為發問疾之端。亦得 為序。問。佛何故不直遣文殊激揚。而復命聲
聞菩薩。答。略明五義。一顯如來大悲平等。故 並命之。二欲歎淨名之德。令時眾尊人重法。 三顯文殊道高。令一切隨從。四顯不思議解
脫甚深。聲聞菩薩。不能測度。眾各述淨名昔 說。以利今日之緣。五明修行次第。方便品破 凡夫。弟子品破聲聞。菩薩品破菩薩。從淺至
深以為次第。然後同入無礙法門。共證不思 議解脫也。問。淨名彌勒。位同受職。何故彌勒 受屈。淨名能呵。答。可具三義。一云。十地菩
薩。智無不通。應無不普。豈有夫會人天受屈 無垢。唯相與化物。故得失適緣耳。二者雖同 是十地。而十地之中。自有三位。謂入住滿。或
可彌勒十地大士。淨名金剛心人。三者彌勒 位居等覺。當來之尊。淨名為妙覺地。是已成 之佛。問。既五人共說。何故獨稱淨名經耶。
答。餘人說少。淨名說多。以少從多。稱淨名經 也。又如來菴園說法。為之集眾。遣使問疾。廣 說法門。則成其說也。又初會合蓋現土按地
變淨。略開不思議之端。菴園重會。印定歎述。 方得成經。使後代信受故。初會皆開其宗。後 集印其說。始終皆成為淨名經。故獨標維摩
說也。問。初會既為開其宗。後集印其說。何故 非序及流通耶。答。初以正說開正說故初非 序。後集印成而復命廣說妙。故非流通。又兩 望之義。前意 已
明也。
次釋所化徒眾
[0899a17] 方丈初會。但有毘耶近眾。無他方遠眾。但有 人眾。無有天眾。但在家眾。無出家眾。但聽法 眾。無激揚眾。故略說法門。利益猶少。不暢大
士現疾之懷也。菴園初會。具凡聖近遠在家 出家幽顯大小一切眾也。方丈重會。菴園再 集。眾並同然。故得廣說法門。多有利益。暢現
疾之意也。問。此經是菩薩法藏所攝。又辨不 可思議解脫法門。絕二乘境界。則應但教菩 薩。云何復有聲聞眾耶。又釋論云。佛為大菩
薩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十萬偈。即是華嚴經。 小乘在華嚴坐。不得見聞。以不種聞是大乘 因緣故。此經稱亦不可思議解脫。何故聲聞
在座。得見聞耶。答。法華玄論已具說之。餘未 盡者。今當更說。依釋論意。明華嚴為大菩薩 說。小乘不聞。淨名等通為大小淺深人說。故
二乘得聞。則華嚴明不思議事深。淨名辨不 思議事淺。雖同是不思議。而有淺深。故有聞 與不聞。例如雖同是般若。有與三乘共說。獨
為大菩薩說。九地尚不聞。況復二乘耶。問。論 云。一切經中。般若最大。何故三乘得聞般若。 不聞華嚴。答。般若雖大。多說方便實慧甚深
理法。二乘之人。則有小分。故得聞之。華嚴多 辨實慧方便。就事辨不思議。則二乘絕分。故 不得聞也。又大判聲聞。凡有二種。一者實行。
二者權行。實行之中。復有二種。一退大學小。 二本學小乘之人。退大學小。約一化始終。凡 有四時。一大機未熟。二小根已成。三小執當
移大機遠動。四小執正傾大機正熟。一化始 終。唯有此四。大機未熟者。佛初成道。為諸菩 薩說華嚴經。即欲以大法化之。但小機未堪。
是故息化。如法華云。長者居師子座。眷屬圍 繞。羅列寶物。即遣傍人追捉窮子。窮子驚懼。 父遂放之。則指華嚴時事也。以大機未熟。雖 復在華嚴座。不得見聞。
[0899b22] 次小根已成者。道場之日。既未堪大化。鹿園 之時。方受小法。故密遣二人。誘乃得之。三小 執當移大機遠動者。即以波若淨名諸方等
教。正教菩薩。密化二乘。令陶練小心。欣慕大 道。以小執當移大機遠動。在般若淨名之座。 故得見聞。但未領解。四小執正傾大機正熟
者。即法華開方便門。示真實義。以小執既傾 方便之門宜開。大機已成真實之義便顯。故 在法華座。亦得見聞。復信解也。問。大機未
熟。故華嚴之會。未有小眾。何故第八會中。列 五百聲聞。答。前七會多是佛初成道。菩提樹 下說之。此時未有小眾。故七會不列。第八會
後時說之後。已立祇洹精舍。此時得有聲聞。 所以列也。講者謂七處八會皆初成道說。則 失斯意也。問。華嚴純化菩薩。不教聲聞。又大
機未成。何故列之在座。答。華嚴是顯菩薩 法與二乘法異。故就祇洹明二緣不同。菩薩 則見淨土中說大法。聲聞自見穢處聽受小
乘。如人見水餓鬼見火。非是欲化二乘。故列 之在席也。又二乘見穢。菩薩覩淨。令菩薩深 鄙小乘增進大行。乃是化菩薩耳。問。聲聞何
故不得見聞菩薩法耶。答。釋論云。如人有五 根故得見聞。若無五根不得若無五根不得 見聞。有菩薩五根故。得見聞菩薩境界。二乘
無菩薩五根故。不得見聞菩薩境界故也。問。 若爾。何故入法界品。明身子與六千眷屬得 見文殊耶。答。就事而言。承佛力故見。任力則
不見。又前明始迷故不見。後表終悟故得見。 如法華窮子。凡有三時。初遙見父。次避父去。 後還其父所。初表當悟一乘。次背大取小。後
還悟一乘同入法界。問。七處八會。何故就法 界品明。二乘始不見聞。終見聞耶。答。據事而 言。七會初成道時說。二乘大機未成。故未有
聲聞。法界既後時說。則小執漸移。大機遠動。 是故在座。復得見聞。又舉二乘出法界。顯菩 薩入法界。又欲明法界。非大非小。大小具足。
非見聞不見聞。而見聞不見聞具足也。問。般 若淨名二經。同是小執當移大機遠動。顯教 菩薩。密化二乘。有何異耶。答。般若。佛自顯
教密化。淨名。菩薩顯教密化。教大化小。不出 佛菩薩也。又般若令小人說大。顯教菩薩。密 化二乘。淨名大人說大。顯教菩薩。密化二乘。
是故為異。上來就實行聲聞。作此釋之。
[0900a07] 今次就權行聲聞釋者。內祕菩薩。外現聲聞。 有二種義。一是讚揚大道。二引諸小行。華嚴 本是教菩薩法。而二乘在座。有若盲聾。則具
前二意。一欲顯菩薩道高二乘行劣。令菩薩 進求大道不退求小乘。二令小乘人深自鄙 劣捨小求大。故身子與六千眷屬。承佛神力。
得見文殊。諮受大法。即是其事。次至淨名般 若之座。親自貶斥小乘。讚揚大道。令菩薩之 人不退大求小。小乘之流使捨小求大。爾前
與物同迷。至於法華。將機共悟。此皆大士利 物之方便也。問。不思議解脫。即是二智。二智 猶是般若。何故二乘聞不思議解脫。如盲者
之前說眾色像。聞般若而得領悟。答。大品明 實慧。則二乘少分知之。方便則便絕分。此經 明二智亦然。但大品多明實慧。少現神通。此
經多現神通。少明實慧。故開二經。有迷有解。 上來明二乘眾竟。
今次辨為菩薩眾
[0900a24] 問。華嚴已為菩薩說大 法竟。此經復化何人。答。菩薩道根熟有前後。 華嚴為其卑成。般若淨名化其次熟。又釋論
云。華嚴有智菩薩說。則知般若淨名通化小 大。又華嚴之座。雖已得解。於般若淨名。更復 進悟。
[0900b01] 次就菩薩聲聞。開二種四句。一顯教菩薩。非 密化二乘。即華嚴教是也。初成道時。大機已 熟。故顯教之會無二乘眾。又大機未成。故不
密化二乘。顯教二乘。不密化菩薩。即三乘 教。小機已成。故顯教之。菩薩大器不須小化。 三顯教菩薩。密化二乘。即般若淨名等經。菩
薩大機已成。故顯教之。二乘小執當移大機 遠動。是故密化。命說付財即其事也。四顯教 菩薩。顯教二乘。即法華教。菩薩聞是法。疑網
皆已除。謂顯教菩薩。千二百羅漢。悉已當作 佛。即顯教二乘也。
[0900b12] 次約開覆四句。一正顯真實。傍開方便。即華 嚴為諸菩薩說大法門。謂正顯真實。亦令菩 薩傍識小教。故傍開方便。故賢首品云。或示
聲聞小乘門。或現緣覺中乘門。或說無上大 乘門。性起品。又廣明先化菩薩次及二乘。譬 如日出前照高山後及平地。及平地皆是傍
開小方便也。二者正隱真實。正閉方便。即鹿 苑教門。說三乘教。故隱一乘真實二不二云 是方便。故閉方便門。三正顯真實。傍閉方便。
即般若淨名教也。說菩薩行故。正顯真實。未 明三乘是方便。故傍閉方便。開覆四句者。可 見第四句。問既未開方便門。云何已得顯真
實耶。答。顯真實。有二種。一者對開三乘方便 門。顯一乘為真實。二者。以大小相對。顯於真 實。大開乘是究竟真實。小乘為小分真實。
對小分真實。明究竟真實。問。何文證般若未 開方便。已顯真實。答。法華信解品云。一切諸 佛所有祕藏。但為菩薩演其實事。而不為我
說斯真要。即指大品時事也。問。若爾三藏中 亦對中下二乘。歎佛最上。何故不名顯真實 耶。答。三藏教中。廣明二乘法。小明菩薩法
以從多故。不名顯真實義。又三藏中。雖明佛 乘。猶是隱覆說。王宮實生。從凡得佛。般若已 去。正說大法。傍及小乘。又明佛乘。皆已具
足。故是正顯真實。傍閉方便。問。大品中辨 真實。法華一乘真實何異。答。舊云大乘則劣。 一乘則勝。今謂不然。大品對小明大。法華除
小顯大。大無二也。如長者付財及委屬家業。 二時乃異。而火宅七珍。猶是一耳。大品中。菩 薩作佛。二乘未作佛。法華之中。菩薩二乘
並皆成佛。而佛乘不二也。問。若爾何得攝大 乘論云。乘有三種。一者小乘。二者大乘。三者 一乘。一乘最勝。答。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