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 Mo Jing Yi Shu 維摩經義疏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義疏卷第六胡吉藏撰
香積品第十
[0978b14] 此品來意。有十種因緣。一者三時利益。從經 初至不二法門。謂食前利益。此之一品。謂食 時利益。菩薩行品。食後利益。二者。至人住於
三事。說十二部經。一知他心。二者說法。三現 神通。上已明說法。今次現神通。知他心。總貫 斯二。三者佛事有二。一以此土法門。二用他
土法門。上明此土法門。今辨他土法門。四者 室內說法。明二種因果。一法身因果。二淨土 因果。上多明法身因果。今辨淨土因果。五者
此經之宗。明於二慧。上明不二法門。即是實 慧。今辨請飯香土。謂方便慧。六者從此經初。 至入不二法門。謂因二入不二。即收用以歸
體。此品已去。因不二有二。即從體以起用。七 者此經始終。正明不思議解脫。不思議解脫。 凡有二種。不二法門。不思議之本也。香積佛
品。辨不思議之迹也。八者諸佛菩薩。說法有 二。一依世諦。二依第一義。不二法門。依第一 義說。香積佛品。就世諦門說。九者利益眾生。
善友無定。不二法門。明多人共說。香積佛品。 一人獨說。十者徒眾有二。一者此土。二者他 方。上多利此土之眾。今品通益彼此。問。請飯
香土。既名香積佛品。借座燈王。何故不稱燈 王佛品。答。上稱不思議。從通以立稱。今云香 積。因別以受名。蓋欲立品相避。故通別互舉
也。問。借座燈王。與請飯香土何異。答。上明 以大入小。今辨以小包大。又上明默感。此則 遣化。皆是互現。顯不思議也。品開為二。初明
淨土因果。二時眾得益。就初有兩。前明淨土 果。次辨淨土因。淨土果內。前明彼土淨門。 次辨二國化意。初有三句。一身子念食。二淨名
施飯。三大眾受食。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 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身子念食。有三因緣。 一者身心俱累。凡夫也。二心雖無累。而形須
資待。二乘也。三者俱無。法身菩薩也。身子既 受結業之形。心雖無累。而形須資待。古佛道 法。過齋不飡食。今時既至。故生念也。二者自
經初已來。盛談菩薩之法。聲聞之人不生深 樂。是故念食。三者居士空室。身子扣關。蓋 是互相影發。弘道利物故也。但云菩薩當於
何食。不念聲聞者。以弟子自有乞食法故也。 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 行豈欲食而聞法乎。此第二淨名設食。就文
為兩。此呵身子所念。八解脫內。前二解脫。觀 欲界不淨。汝既受行。云何念於欲界揣食。又 佛說八解脫。乃是無欲之嘉饌。養法身之上
膳。云何方念不淨之食。欲資養肉身。又夫論 樂法情深。則不念軀命。況意存飲食。若欲食 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此第二正
明施食。就文為四。一許食。二示食方處。三眾 不能取。四遣化自請。且待須臾者。不失食 時也。當令汝得未曾有食者。常食資於肉身。
今設養法身之食。名未曾有。不化作者。恐致 不實心之嫌。又欲令此土眾生。見清淨國。 又因香飯。得弘道意及二國化流彼此交利。
故不化也。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此 第二示食處也。入定現通。顯淨名神力。令眾 尊人重法也。示諸大眾者。便大眾見淨土微
妙。發心求生淨國也。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 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者。此出里數近遠國 名字也。佛號香積今現在。此示化主也。其國
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 雖示香土。起敬未深。今歎第一。則發希有意 也。彼土無有聲聞辟尸佛名唯有清淨大菩
薩眾。上明國土化主。此示徒眾。明唯有菩薩。 使發大心。辨無聲聞。斥小乘為鄙穢也。佛為 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
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爾時彼 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既有國土徒眾。今次 序教門。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上明菩
薩是登地已上。今序天子即地前之人。此大 眾莫不自見。上明所見。今以神力。令眾皆覩。 合有十句經也。時維摩詰問眾菩薩言諸仁
者誰能取彼佛飯。此第三明眾不能取。文有 四句。初淨名問。二大眾默。三居士譏。四文殊 答。初所以問者。既現彼國。顯無力者不能致。
推有力者令取飯也。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 咸皆默然。文殊將顯淨名之德。故以神力。令 眾默然。又利益應在居士。又請飯待賓。宜自
往取。維摩詰言仁此大眾無乃可恥。淨名所 以譏者。屬於始行之人。又前明結座聲聞不 能昇。今辨施食大眾不能取。皆是顯如來勝
果。及示淨名道高。使物欣慕故也。文殊師利 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獎於未成。令不自輕。 進修行德也。故淨名之抑。文殊之引。共成熟
之。於是維摩詰不起于座。居眾會前化作菩 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而告之曰。汝 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
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 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 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
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 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此第四遣化 自請。就文有四。第一正明遣化。第二化人受
命。第三彼佛施食。第四還歸本土。初所以遣 化遣化者。借坐燈王。謂默感不思議。今請 飯香土。遣化奇特。又欲引上方菩薩。從彼而
來。使此眾覩見。慕德進修道行。又欲以此法 門。利益彼眾。以是等緣故。當遣化往。時化菩 薩即於會前昇于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
國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 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 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 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此
第二化人受命。往於上方也。問訊如來小病 小惱者。淨穢雖殊。示有身者。不得無患苦也。 又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未得免病。是以諸
佛不得無病。問訊有二。一問所離。二問所得。 少病問訊身也。少惱問訊心也。此二問訊所 離。氣力問訊於身。安樂問訊於心。此二問所
得也。願得世尊所食之餘者。彼國菩薩。善根 深厚。正感香飯。此土眾生。志意下劣。但請食 之餘。彼諸大士見化菩薩歎未曾有今此上人
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云何名為樂小 法者即以問佛。此第三彼佛施食。文有七句。 一彼眾問。二佛答。三重問。四重答。五正施食。
六彼眾欲來。七如來誡勅。初所以問者。欲顯 此穢土鄙蔽。今淨國之緣。深生厭心。進修 道業。又彼土大士。雖得神通。不能常現在前。
以其不知故問佛也。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 十二恒沙化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 今現在於五濁世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 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
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并讚此土令彼菩 薩增益功德。此第二佛答。娑婆此云雜會。又 名雜惡。悲華經云。忍土眾生。忍受三毒。以土
從人。故名為忍。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 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第三重問。前總問此 土。今別問淨名。又欲顯居士之德。發起眾
來之情也。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 佛事饒益眾生。第四佛重答。於是香積如來 以眾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第五佛正施
食。香積如來。已利上方。今次益下界。故施食 也。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 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并欲見維摩詰等諸菩
薩眾。第六彼眾欲來。問。上方土勝化淳。何故 來此。答。菩薩德猶未滿。欲遍從諸佛諮受未 聞。宿有因緣。是故來也。二彼土有諸淺行。於
此有緣。但未能自往。須大菩薩引道令來。三 此見彼來。有深利益。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 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第七如來誡勅。前誡
其身。次誡其心。攝身香者。教門不同。此聞生 解。彼聞起著。故須攝之。同。若然者。云何不 攝飯香。答。佛神力故。能杜其惑原。發其道意。
故不攝也。又當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 而自鄙恥。此見欣求。彼見自恥。故令攝本形。
[0980a15] 又汝於彼莫懷輕淺而作閡想所以者何 十方國土皆如虛空。第二誡心。亦者兩句。初 舉法身土誡之。淨穢俱空。即是實相。平等之
土。諸佛法身之所同栖。未嘗優劣。故不應起 高下心。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 清淨土耳。第二舉應迹土誡之。諸佛適時而
現淨穢。上方為淨緣。而隱穢。下界為穢緣。而 隱淨耳。時化菩薩既受鉢飯與彼九百萬菩薩 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
須臾之間至維摩詰舍。第四化菩薩。還歸本 土。就文又八。第一從彼還此。二淨名設座待 賓。三菩薩就坐。四化人飯授居士。五時眾雲
集。六淨名勸食。七聲聞疑念。八菩薩呵譏。時 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坐嚴好如前。 第二文也。上明借坐。今辨化成。互現奇特。諸
菩薩皆坐其上。第三就坐也。化菩薩以滿鉢 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熏毘耶離城及三千大 千世界。第四授食與淨名。天香逆風四十里。
今是諸佛果報故。並熏三千也。時毘耶離婆 羅門居士等聞是香飯氣身意快然歎未曾有 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
舍見其室內菩薩甚多諸師子坐高廣嚴好皆 大歡喜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却住一面。第五 時眾雲集。前明顯眾。次辨幽眾。長者主月蓋
者。彼國無王。唯五百長者。共治國政。月蓋。 眾所推重。故種為主。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 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舍。此幽
眾集。小乘云。色界無鼻識。何由聞香。又云。 借識故得聞者。若前不聞。亦無因而借。又大 乘明義。無微不察。故得聞香而至。時維摩詰
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 飯。第六淨名勸食。前借堅。通勸大小。請飯。 獨命聲聞者。互現其意也。又聲聞局劣。謂飯
少眾多。心不敢食。故偏命大聲聞。天食須 純。稱為甘露。淨土之飯。超勝人天。真甘露 也。又涅槃名為甘露。食此飯者。必當得之故。
因內說果。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 也。此飯是大悲之果。又從大悲起。及慈眼所 視。名大悲所熏也。謂少不包多。稱為限意。
由不稱施主。故云不消。此示其受食法也。 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是大眾人人當食。第七 聲聞疑念。異聲聞者。異身子等大聲聞也。身
子雖是小乘。智慧勝故。敢量菩薩神德故。不 生此念。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 如來無量福慧。第八菩薩譏呵。小德者。福德
莊嚴小也。小智者。智慧莊嚴小也。豈可以小 限量於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 揣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
戒定智慧解脫智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 終不可盡。一切人食。時人多也。揣食若須彌。 所食大也。一劫明時久也。而猶不盡。況此會
乎。次舉五身釋之。五身五為正果。香飯為 依報。以正果無盡故。依果無盡。又五身為本。 香飯為迹。本既無盡故。應迹非窮。於是鉢飯
悉飽眾會猶故不賜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 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 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
淨土果有三。一念食。二施食。三受食。二章 竟前。此第三也。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 積如來以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
說位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 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 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自上已來。
明香飯為佛事。此下第二辨兩國化儀。初明 淨土之教。次辨穢土法門。問。上云香積佛為 眾說法。何故今言無文字耶。答。彼土非都無
言。正用香為佛事。如此土雖用音聲。亦有藉 神通等入道。皆是從多為論耳。又云。說法亦 不必有言。即香能通達。亦名說法。彼諸菩薩
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此第 二明此土法門。為四。一問。二答。三歎。四述。 此初問也。維摩詰曰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
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此第二答。為三。 謂法譬合。法說又三。標釋結。此初標也。大明 佛化。凡有三門。一軟語。二剛言。三雜說。雜
說者。讚善毀惡也。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 是諸難處。此第二釋調伏也。難處者。前明三 塗為三。今說五難。名為難處也。是愚人生處。
外道生處。謂愚人生處。如生無想天。定壽 五百劫。謂是涅槃。後命盡時。起於邪見。撥無 聖道。墮無間地獄。以聖人不生彼處故。名愚
人生處也。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 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 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婬是邪婬 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
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 嫉報是瞋惱是瞋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前 明八難果。今具說十惡因果也。是慳悋是慳
悋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懈 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癡 報。此說六弊因果。十惡世間障。此出世間障
也。是結戒是持戒是化戒是應作是不應作 是障閡是不障閡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 有漏是無漏是耶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
是世間是涅槃。前說八難。十惡。六弊。此之三 科。但明所離。此文已去。變示取捨也。犯不 犯。據止義也。應作不應作。約行義也。障閡
者。犯於止戒。不作行善。障聖道也。是罪者。 前二為罪也。離罪者。持止作行也。以難化之 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 伏。譬如象馬
[怡-台+龍] 悷不調如諸楚毒乃至微骨 然後調伏。此第二譬說。什公云。馬有五種。第 一見鞭影即得調伏。第二得鞭乃伏。第三以
利錐刺皮乃伏。第四穿肉乃伏。第五徹骨乃 伏。眾生利鈍。亦有五品。第一但見他無常。其 心便悟。第二見知識無常。其心乃悟。第三見
兄弟親戚無常。其心乃悟。第四見父母無常。 其心乃悟。第五自身無常。極受苦惱。加以苦 言。然後悟也。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
苦切之言乃可入律也。此第三合譬。非鉤捶 無以調象馬。非苦言無以伏難化。彼諸菩薩 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
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 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此第三彼菩薩嘆。初嘆佛。次嘆菩薩。貧所樂
法者。此土眾生。無大乘法財。為貧。但有小 機。稱樂。佛隱大德。用小法化人。如法華云。 脫珍御服。著弊垢衣。以化窮子。敢同其貧
隨。順其所樂。而濟度之。維摩詰言此土 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 饒益眾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 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何等
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 瞋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 愚癡。第四淨名述成仍歎此土之教。問。淨土
無貧。可不須施。若無癡者。何用化之。答。癡 有二種。一者於一切法不了。故名為癡。二者 唯於諸佛甚深之法未悟。名之為癡。穢土具
二種癡。淨國有後一。今就前門也。說除難法 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 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說除難
法。謂以小乘法化眾生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