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 Guangming Jing Xuan Yi 金光明經玄義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光明經玄義卷下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0006c12] ◎問舊云。此經從譬得名。云何矯異而依文 耶。答非今就文而害於譬。若苟執譬復害於 文。義有二途應須兩存。故前云義推疎遠依
文親近。若鈍根人以譬擬法。若利根人即法 作譬。下文云。如深法性安住其中。即於 是典金光明中。而得見我釋迦牟尼。又空
品云。為鈍根故起大悲心。鈍人守指守株。 寧知兔月。利人懸解不須株指 (云云) 。次觀心 釋名者。何故須是。上來所說專是聖人聖
寶非己智分。如鸚鵡學語。似客作數錢。不 能開發自身寶藏。今欲論道前凡夫地之珍 寶。即聞而修故明觀心釋也。淨名曰。諸佛
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釋論云。有聞有智 慧是所說應受。即此意也。問心有四陰。何 以棄三觀一。答夫天下萬物唯人為貴。七尺
形骸唯頭為貴。頭有七孔目為貴。目雖貴不 如靈智為貴。當知四陰心為貴。貴故所以觀 之。心貴故心即是金。夫螢火自照。燈燭珠火
雖復照。他光不及遠。星月之光與暗共住。 日光能照天下。不能照理。心智之光能發 智照理。故心是光。若心癡暗體則憔悴。心
有智光膚色充澤。故大品云。般若大故色 大。般若淨故色淨。亦能充益受想行等。心 即明也。又知心無心名為光。知想無想知行
無行名為明。又知四陰非四陰名為光。知色 陰非色陰名為明。又知五陰非五陰名為光。 知假人非假人名為明。又知正報非正報名
為光。知依報非依報名為明。又知依正非 依正名為光。知一切法無一切法名為明。得 此意者。即觀心金光明也。上約十種三法論
金光明。今觀心王即觀苦道。觀慧數即煩惱 道。觀諸數是業道。心王是金。慧數是光餘 數是明。如淨名曰。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者。若
頭等六分各各是身。此即多身。若別有一身 則無是處。各各非身合時亦無。若頭等六分 求身叵得。現在不住故不可得。過去因滅亦
不可得。未來未至亦不可得。如是橫豎求 身。畢竟不可得。即是無此無亦不可得。亦 有亦無亦不可得。非有非無亦不可得。但有
名字名之為身。如是名字不在內。非四陰中 故。不在外非色陰中故。不在中間非色心合 故。亦不常自有非離色心故。當知名無召物
之功。物無應名之實。假實既空名物安在。 如此觀身是觀實相。實相即是金。實相觀智 即是光。緣身諸心心數。寂不行者。即是明
也。觀身是假名。假名既如此。觀色受想行 識亦如是。即為苦道觀也。次觀煩惱道者。 煩惱與業皆是身因。今且取煩惱為身因而
起觀也。淨名云。不壞身因而隨一相者。 應作四句分別。誰身因果俱壞。誰身因果俱 不壞。誰壞果不壞因。誰壞因不壞果。云何是
身果。父母所生頭等六分是也。云何身是因。 貪恚癡身口意業等是也。今且置三業。觀 貪恚癡等四果。以無常苦空觀智破貪恚癡。
子縛斷名壞身因。不受後有名壞身果。凡 俗之流。名衣好食長養五陰。縱心適性放逸 貪恚癡。自惱惱他一身死壞。復受一身因
果相續無有邊際。是名因果俱不壞。如犯 王憲付旃陀羅。如怨對者自害其體身既爛 壞。四陰亦盡。是為壞果。貪恚癡身因轉更熾
盛。彌綸生死無得脫期。是為第三句也。餘 三果亦以無常觀智。斷五下分因縛。五下分 果身猶未盡。是名壞身因不壞身果。如此
四句存壞不同。皆不隨一相。隨一相者。所 謂修塵共觀。觀一念貪恚癡心。心為自起 為對塵起。為根大乘起。為離根塵起。皆
無此義。非自非他非共非無因。亦非前念滅 故起。非生非非生非滅非非滅。如是橫豎求 心叵得。心尚本無何所論壞。是名不壞身
因。而隨一相隨一相者即是隨金。隨相智 即是隨光。諸數寂滅即是隨明。既得不壞 一句。而隨一相了壞身因。亦隨一相壞身果 不壞身果。亦隨一相皆亦如是
(云云) 。次觀業 道者。如淨名云。舉足下足無非道場。具足 一切佛法矣。觀舉足時為是業舉。為是業者 舉。為業業者共舉。為離業業者舉。若業舉
不關業者。業者舉不關於業。各既無舉合 亦無舉。合既無舉離那得舉。舉足既無下 足亦無。觀行既然。住坐臥言語執作亦復 如是。是為觀業實相名為金。此觀智名為
光。諸威儀中心數悉寂名為明。是為三道辯 金光明。夫有心者即具法界法性金光明。能 如此解了。但是名字金光明。常依此觀。
念念不休心心相續。即是觀行金光明。若 蒙籠如羅縠中視未得分明。閉目則見開眼 則失。此是相似金光明。若了了分明閉目開
目俱見者。是分證金光明。若妙覺果圓究 竟明了。名究竟金光明也。次觀心明三識。論 金光明者。諦觀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即
是觀心識於三識。何者意識託緣發意。本 無識緣何所發。又緣中為有識為無識。若 有識緣即是識。何謂為緣。若無識那能發識。
若意緣合發二俱無。故合不能發。離最不可。 當知此識不在一處從眾緣生。從緣生法我 說即是空。於此空中假作分別。是惡識是善
識。是非惡非善識。種種推畫強謂是非識。 若定空不可作假識。若定假不可作空。當知 空非空假非假。非空非假雙亡二邊。正顯中
道。一念識中三觀具足。識於三識。亦不得三 識觀。故淨名云。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 性。乃至不觀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雖不
得識不得識如不得識性。雙照識識如識性 宛然無濫。以照識性故是菴摩羅識。照識 如故是阿梨耶識亦照亦滅故是阿陀那識。 是名觀心中三識金光明。六即位如上說。
次觀心明三佛性金光明者。觀一念心起。即 空即假即中。是見三佛性。何者心從緣起。是 故即空。強謂有心是故即假。不出法性是故
即中。此釋已顯。更引經證之。淨名云。何謂 病本。所謂攀緣。何謂攀緣。謂緣三界。證其假 也。何謂息攀緣。謂心無所得此證即空。我
及眾生病。皆非真非有。此證即中。華嚴云。心 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此證觀心即三佛性 也。又般舟三昧經云。我心如佛心如。佛
心如我心如。不見我心為佛心。不見佛心為 我心。而見阿彌陀佛。如瑠璃中見像。如饑夢 食如夢婬從事。如觀骨光等喻。皆是證即空
即假即中之文。讀此經文宜須細意。若併作 如讀是即空也。示如許多心紛紜。是即假 也。見阿彌陀是即中也。又我心如佛心如
者。以有我佛如等分別之異。所以是即假。 從不見我心為佛心去。是即空也。而見阿 彌陀是即中也。又以夢食喻之。夢食不飽
譬即空。夢食百味譬即假。皆不出法性譬即 中。餘譬類如此。又釋云。我心佛心者是 假名。假名分別我佛之異也。我心如佛心如
凡聖俱空。不得我心不得佛心。豈有我心作 佛心佛心作我心。亡假也。不得我心如不得 佛心如。豈有我心如作佛心如。亡空也。是
為雙亡空假正顯中道。而見阿彌陀者。雙 照二諦也。常見佛餘者安不見耶。此又是證 觀心即空即假即中之文。觀心即中是正因
佛性。即空是了因佛性。即假是緣因佛性。 是為觀心三佛性。是金光明六即位如前說。 復次佛者覺智也。性者理極也。能以覺智照
其理。極境智相稱合而言之。名為佛性。今 觀五陰稱五陰實相。名正因佛性。觀假名稱 假名實相。名了因佛性。觀諸心數稱心數實
相。名緣因佛性。故經云佛性者。不即六法 不離六法。此之謂也。觀五陰實相故名金。 觀假名實相故名光。觀心數實相故名明。
六即位如前思得。此大好故附此後也。次觀 心三般若金光明者。諦觀一念之心。即空即 假即中。即是三般若。何者一念心一切心。
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一念心一切心 者。從心生心雜雜沓沓。長風駛流不得為 喻。日夜常生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六道輪迴
十二鉤鎖。從闇入闇闇無邊際。皆心之過 也。故言一念心一切心。是則凡夫所迷沒處。 一切心一心者。若能知過生厭。皆自持出如 小火燒大 [卄/積]
薪。置一小珠澄清巨海。能觀心 空。從心所生一切諸心無不即空。故言一 切心一心。如此一心乃是二乘所迷沒處。非 究竟道雙亡二邊故。煩惱非一非一切。大經
言。依智不依識。識但求樂。凡夫識妄求樂。 二乘識求涅槃樂。是故雙亡不可。依止智則 求理。如是觀者即是一心三智。即空是觀照
般若一切智。即假是方便般若道種智。即中 是實相般若一切種智。是三智一心中得。即 空即假即中。無前無後不並不別。甚深微妙
最可依止。是為觀心三般若金光明。六即如 前。次觀心三菩提。金光明者。諦觀一念之 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菩提心。何者一心
一切心交橫繚亂。如絲如沙如蠶如蛾。為苦 為惱。若知即空真諦菩提心。度妄亂心數之 眾生。通四住之壅。是為即空發菩提心。即
假發菩提心者。空雖免妄亂。經云空亂意 眾生而智亂。甚盲闇復是三無為坑。是大乘 冤鳥未具佛法。不應滅受而取證也。若真即
假俗諦菩提心。度沈空心數之眾生。通塵沙 之壅。分別可不分別時宜。分別藥病分別 逗會。不住無為故言即假發菩提心。空是浮
心對治。假是沈心對治。由病故有藥。藥存 復成病。病去藥止宜應兩捨。非空非假雙 亡二邊。即發中道第一義諦菩提心。度二邊
心數之眾生。通無明之壅。以不住法住於中 道故。言即中發菩提心。說時如三次第觀 即不然。一心中三菩提心。若觀即中是緣
金。發無上菩提心。若觀即空是緣光。發 清淨菩提心。若觀即假是緣明。發究竟菩提 心。是為觀心三菩提金光明。六即如前。次
觀心三大乘金光明者。諦觀一念之心。即空 即假即中是三大乘。何者雖觀一念心而實 有四運。此心迴轉不已。所謂未念欲念念
念已。從未念運至欲念。從欲念運至念。從念 運至念已。復更起運。運運無窮不知休息。 如閉目在舟不覺其疾。觀一運心即空即假
即中。一一運心亦復如是。從心至心。無不 即空即假即中。是則從三諦運至三諦。無 不三諦時。是名以運。運運若隨四。運運入生
死若隨三運運入涅槃。即空之觀乘於隨乘 運到真諦。即假之觀乘於得乘。運到俗諦。 即中之觀乘於理乘運到中諦。三乘即一乘。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觀音普賢大人所乘故。 故名大乘。是為觀心三大乘金光明。六即如 前。次觀心三身金光明者。諦觀一念心。即
空即假即中。即是三身。何者華嚴云。心如工 畫師造種種五陰。若心緣破戒事即地獄身。 緣無慚愧憍慢恚怒等。即畜生身。緣諂曲名
聞即餓鬼身。緣疾妬諍競即修羅身。緣五戒 防五惡即人身。緣十善防十惡。緣禪定防散 亂即天身。緣無常苦空空無相願。即二乘身。
緣慈悲六度即菩薩身。緣真如實相即佛身。 登難墜易多緣諸惡身故。故知諸身皆由心 造。譬如大地一能生種種芽。若觀五受陰。
洞達空無所有。從心所生一切諸身。皆空無 所有。如翻大地草木傾盡。故言即空。若即 空者永沈灰寂。尚不能於一空心能起一身。
云何能得游戲五道。以現其身。不得應以 佛身得度者為現佛身。應以三乘四眾天龍 八部種種身得度者。皆悉示現同其事業。為
此失故。故言即假同六道身。如此觀身墜 在二邊。非善觀身。善觀身者。大經云。不得身 八尺之形也。不得身相五胞形也。不得身
因飲食將養也。不得身果酬五戒也。不得 身聚陰入界也。不得身一假實成身。不得身 二四大成身也。不得身此已一身也。不得
身彼彼遺體也。不得身識念念無常也。不 得身等身中空也。六道皆等有身也。不得身 修依身能修法也。不得修者即行人也。亦不
得身如身相如。乃至身修如修者如亦不得。 身性身相性。乃至身修性修者性畢竟清 淨。為此義故故言即中。言即中者即是法
身。即空者即是報身。即假者即是應身。是名 觀心三身金光明。六即如前。次觀心三涅槃 金光明者。諦觀心性本來寂滅。不染不淨染
故名生。淨故名滅。生滅不能毀故常。不能 染故淨。不能礙故我。不能受故樂。是為性淨 涅槃。若妄念心起。悉以正觀觀之。令此正
觀與法性相應。妄念不能染不能毀。不能礙 不能受。常樂我淨者。即是圓淨涅槃。又以 正觀觀諸心數心數法。不行心數法。不能
毀不能染。不能礙不能受者。名方便淨涅槃。 是名觀心三涅槃金光明。六即如前。次觀心 三寶金光明者。諦觀一念之心。即空即假
即中。即是三寶。何者不覺名法寶。覺名佛寶 和名僧寶。三諦之理不覺故是法寶。三諦之 智能覺故是佛寶。三諦三智相應和故是僧
寶。無諦智不發。無智諦不顯。諦智不和。不能 大用利益眾生。三種皆可尊可重。是故俱稱 為寶。六即如前。復次中諦不覺名法寶。真
諦不覺名佛寶。俗諦不覺名僧寶。知即中離 二邊名法寶。知即空名佛寶。知即假名僧 寶。即中事理和名法寶。即空事理和名佛寶。
即假事理和名僧寶。即中名為金。即空名為 光。即假名為明。是為觀心三寶金光明。六 即如前。次觀心三德金光明者。諦觀一念之
心。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一空一切空。無假 無中而不空。空無積聚而名為藏。藏具足故 名之為德。即假故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
而不假。假攝諸法亦名為藏。藏具足故名之 為德。即中故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 中攝一切法亦名為藏。藏具足故稱之為德。
雖言一中有無量。無量中有一。了彼互生 起展轉生非。實智者無所畏。當知一不為 少眾不為多。非一非多不失一多。不可思議。
不縱不橫不並不別。諸佛以即中為體。故名 法身。以即空為命故名般若。以即假為力 故名解脫。一一皆常樂我淨無有缺減。故稱
三德。一一皆是法界。多所含藏故稱祕密 藏。故淨名云。諸佛解脫。當於一切眾生 心行中求。當知我心亦然。眾生亦然。彼
我既然諸佛亦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得此意者。即中是金即空是光即假是明。此 為觀心三德金光明。六即如前。世間有行空
人執其癡空。不與佛修多羅合。聞此觀心而 作難言。若觀心是法身。應觸處平等。何故 於經像生敬紙木生慢。敬慢既異則非平
等。非平等故法身義不成。既無平等平等 智不成。則無報身。不能將此化他。應身義不 成。不如我於經像紙木。平等平等皆如如名
法身。有此平等智是報身。將此智化他是應 身。我三身義皆成。用汝觀心何為。若逢此 難者。當以三事反難答之。一者汝謂於紙
木經像平等為如者。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