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 Guangming Jing Wen Ju Ji 金光明經文句記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第三 (上)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0109c24] ◎二從爾時下大段正宗分二。初總示文義 二。初示經文起盡。懺悔讚歎空品三品全。及 此壽量半品。同是正說。二凡三下辨三章大
義二。初敘他師二。初正明他義三。初敘初 師。二二云下敘次師二。初敘。二次乃下章安 破。以今不云師及天台。知是私破。空雖是
中乃是因位用中破執。且非果上所顯中體。 法雖不異用顯義殊。古既昧此故今不用。三 三藏下敘真諦二。初敘。虛空等者。新經三身
分別品云。虛空藏菩薩白佛。云何菩薩於諸 如來甚深祕密如法修行。指此為敘也。二直 是下章安破。諸經節節皆有發問。豈盡稱
敘。故云義弱。二師云下今師去取。彼虛空 藏雖約因問。佛答乃云一切如來等有三身。 豈非果義。故去三藏取初家。次師可知。二新
舊下明今意三。初就新經明宗體三。初四佛 說迹以顯本。拂八十之短疑。明海滴之長應。 既聞應化能長能短。則達法報非滅非生。本
迹既融思議乃絕。上根之者秖聞其迹亦悟 本源。當第一周也。二若未下王子示本令悟 迹。新經壽量品。四佛說壽益物事訖。有憍陳
如婆羅門欲生天故。求佛舍利如芥粟許。犂 車毘王子說偈答云。假使蚊蚋脚。可以作城 樓。如來寂靜身。無有舍利事。兔角為梯隥。
從地得升天。邪思佛舍利。功德無是處。鼠登 兔角梯。食月除修羅。依舍利盡惑。解脫無 是處。中根直聞法身理本不生滅。乃悟報應
能常無常。理事既融思議即絕。當第二周也。 三若未下釋迦雙論令俱解。下根既鈍。偏談 本迹不能懸解互融之意。是故釋迦具演三
身。所謂法身應身化身。如依空有電依電有 光。法身是理應身是智。智既應理即起化身。 三身冥一一不定一。三身宛然。是故品題三
身分別。法應是本化身是迹。一時俱說則生 妙解思議乃絕。當第三周。此之三番皆說如 來常宗顯體。意令聞者發智證理。二懺品下
判三品俱明用。佛智之宗顯法性體。此即名 為經宗經體。一切眾生以此宗體而為本心 若能懺歎及修二空。故佛妙用全體而起。令
此眾生滅惡生善。及發空用導成二用。故 云三品俱是經用。三今之下明此本略二番。 以其二番皆顯三身。今此一番所顯不別。
是故讖師順好略機不翻後二。二文為下分 文解釋四。初文二。初分文。二解釋四。初四 佛說偈二。初經家敘。二四佛說喻二。初料簡
身說二。初問。二答二。初明說。本稱機宜共別 無在。二見亦下明身。釋題判教此經屬通。此 教明佛丈六尊特一身異見。故名合身。今此
室中有三乘眾。三中菩薩利根之者能深觀 空見不空理。不空理者。乃是生佛同一覺性。 故雖見佛佛非外來。隨大隨小皆無邊際。故
云四佛同尊特身身智應用是一是常。豈唯 諸佛無二無別。與其弟子亦復不異。故云眾 一。雖未開廢利人見同。若鈍菩薩及二乘人
既但見空。乃覩四佛自外而來。取色分齊但 是應化。佛尚各異弟子豈同。三乘差別故云 眾多。二分八下分文解義二。初敘二家分文。
二舊云下從初師釋義四。初四偈立譬二。 初斥古二。初敘。二是義下斥。諸佛說法三時 不謬。故上中下善。能詮有法故其言巧妙。所
詮離情故其義深遠。若齊無意寧悟常宗。故 知古師全迷經旨。二且作下今釋二。初開章 敘意二。初開章。大師所解其義無窮。稱機釋
文且示三意。二四諦下敘意二。初明三因果。 四諦是理。因果通依。四念是行。修之在因。四 德本有。證之在果。非此三義莫顯常宗。二若
論下明三相由。討果由因因果由諦。欲成因 果解諦居先。二上以下依章釋義三。初約四 諦釋二。初用四諦釋偈二。初懸說諦義二。
初明四諦義三。初對上明境智。上明能說人 宜對於智。今明所說法合對於理。二舊讀下 斥古唯齊事。言讀文者。大論第三解十號正
遍知文也。故論問云。云何正遍知。答知苦 如苦相等。舊讀此文雖以如字為不異解。而 昧三藏以知事稱理為不異。摩訶衍中以知
事即理為不異。致使解義唯齊於事全不顯 理。又復此文解正遍知。正知於真遍知於俗。 三今明下明今師正義二。初約二諦。二約
三諦二。解意者。以苦等四是世出世因果 之境。於此四境若其不了。即真即俗及空假 中。則不名諦。仍了二諦以中為真。三論空
假意在諦中。欲於迷悟十界因果。一一見 中法法無作。方得名為世相常住。其理不爾。 將何以拂信相之疑。二句皆初約苦諦釋。二
例餘諦結。二明識下明對諦意。二一切下 以諦釋文四。約因前果後以水山地空。對集 苦道滅例皆分三。初牒示二引證。三釋結。
苦諦中引小般若者。金剛般若也。對大 品等稱之為小。以文為小理同大部。彼以須 彌喻於佛身。今證苦者積聚義同。非集所感。
然用佛報證生報者。彰苦無作陰入皆如。 無苦可捨即生成滅故。盤峙盤迴。峙立也。 或作磐字誤也。道諦中引法華智地者。 以地喻地。既到智地道之中也。水陸兩途
者。陸途但到海之此岸。可喻三乘通修道品。 未度變易猶在此岸。水途能到海之彼岸。可 喻一乘別修道品。能即二死到三德岸。滅
諦中引法華者。以空喻空。此空畢竟故曰 終歸。五翳者。煙雲塵霧修羅手也。三光者。 日月星也。常住滅理本來不翳今亦非淨。問
若以山喻佛身。道以地喻智地。滅以空喻 妙空。此三既有即理之教。則可論於所證法 身。若初集諦引證釋結。但論煩惱豈可亦得
名法身耶。答無作四諦一一皆中。若非一切 咸趣煩惱。那名即中。以即中故苦名法身。道 是智地。滅名妙空。故知直以煩惱釋集示於
法身。其意最妙。行者知之。二明四諦釋疑 二。初示理明疑斷二。初示理明相。上釋總瑞 一切世間末曾有事悉具出現。以表十界假
實依報皆顯三德。今明十界假實依報一一 四諦諦諦三德。是理遍相名為法身。知此名 報。起用名應應有長短。二信相下示斷疑相
三。初所斷疑。二四佛下能斷法。四種之喻本 曉應長。大師特以四諦解之。若非應壽全是 法身。三身一體何以妙會疏之兩說。故先示
云。其言巧妙其義深遠。若定喻一身言豈巧 耶。三若並別義豈深耶。三舉應下歎意巧。文 喻應長意彰報法。信相得意疑暗豁明。二釋
此下歎釋妙勸思。四佛巧喻斷信相疑。智者 妙釋發行人解。今既得遇豈不審思。二四偈 下約四念釋。念者即空假中三妙觀也。處者
身受心法四妙境也。非此觀境三身不顯。豈 曰談常。此釋分三。初以偈對法三。初捨別 從通。身受心法但是五陰。故知四念本在苦
諦。然念處觀修通四教。今唯約圓。謂觀身淨 不淨非淨非不淨。乃至觀法我經我非我非 無我。皆成三諦。二一切下從通對釋。想行念
處者。秖是法念合此二陰。今欲配地故存陰 名。想取行行者。想取相貌。行乃遷流。故云 行行。下行字平聲。三若觀下對偈所以。常壽
因果非圓念處無由得成。故用對偈。二若觀 下以法疑釋二。初明念處因果二。初修因 相。四枯即空。四榮即假。雙非即中。說有次第
修無前後。乃一心三觀也。故佛於其四枯四 榮雙樹中間般涅槃者。正表於此。二成五下 得果相三。初明三德融即相。即枯即榮即非
枯榮一剎那修。剎那剎那圓念不息。歷於五 品發似證真。至果位時三惑盡淨。百界五陰 自在無礙。名五解脫。百界五陰清淨如空。
名五般若。百界五陰究竟難思。名五法身。 智冥五陰理是所冥故。稱之為理。體雖是一 不分而分。般若能冥法身所冥。以相冥故起
解脫用。雖三下明祕藏義。如常所說。二仁王 下明五陰常住相。性名不改。即百界五陰八 相莫遷十方周遍然非事底別有性陰。秖善
惡陰穢污陰等。當體常住名法性陰。慎勿別 求。三陰之下明三身體用相。法報雙非全體 起用能常無常。常用則長等者。長則四喻短
則八十。既皆應壽悉是無常。今以長短分常 無常者。由山斤等能顯於常。若非體常。安 令應用人天莫數。是故信相聞八十滅疑壽
無常。聞四喻長悟常住體。故云常用則長無 常用則短。二信相下將果用釋疑三。初所破 之疑。二四佛下能破之法。三信相下得解之
相。此三興向四諦釋疑其意不別。然須深 究。三四偈下約四德釋二。初以偈對德。碎 地為塵尚無淨相。豈存於穢。故對淨德。喻於
理淨淨於淨穢也。二四德下以德釋疑二。初 顯德用。常等四德學者須揀。名同體別。一 凡夫所著常樂我淨體是見思。二菩薩建立
常樂我淨體是無明。三佛之所證常樂我淨 體是中道。今四皆中。是故皆以雙非顯之。 理須非於十二倒也。今此常等與其非常非
無常等名異體同。四德雙非即法身也。四 能冥智即報身也。法報既冥則能應物起常 無常至淨不淨自在應用。二信相下除疑念
三。初所破之疑。二四佛下能破之法。三信相 下得解之相。若知四諦斷疑之意。此三可見。 二億百下一偈合譬二。初標古解二失。二舊
云下明今意破古二。初破僻取文二。初出古 解。古秖齊文不知四佛巧示之意。二示今意 二。初示經深意。四喻有量百千是數誰不知
之。須達舉量舉數況於無量無數。二汝既下 斥古誣經。言有縱奪。縱知應化。奪迷報法。報 法乃是應化體本。深文淺解自毀毀他。自
既招愆令他謗教也。二破偏執義。義是所詮 化身應身法身。此之三身皆具四句。謂常無 常雙亦雙非。顯乎三一不可一異而思說之。
古人迷此化定無常。或聞化身即法故常。猶 謂法常化是無常。良由不了即字義故。故起 信論云。隨其所應常能住持不毀不失。此顯
化身二義具足。三以是下二偈斷疑二。初 牒因釋義二。初以事行消文二。初約因緣釋。 因親緣疎。不殺存命為長壽因。此因親義也。
施食助命為長壽緣。此緣疎義也。二若作下 約二緣釋。不殺有二。不殺是止善。放生是行 善。不盜有二。不盜是止善。施食是行善。是故
十善各有止行悉名二緣。經於二善互舉止 行。一一皆是長壽二緣。發菩提心方名為因。 言法性者。無作四誓全法性起是長壽因。
種種二緣既能資助真正道心。乃會法報非 常非無常。能起應化常與無常。三身一體斯 為妙常。二法食下明法門指上。若就法門明
於施食及不殺等。如疑念序疏中具說。二修 因下據果斷疑。以長釋短無常疑斷常住壽 明經。是故大士。即指如來。如言無上士也。故
義淨。新譯此句云是故大覺尊。四是故汝今 下一偈結成。二爾時下信相歡喜二。初據 所聞釋信相解。言本迹者。體本用迹也。聞壽
無量解迹用能常非長之長也。乃知迹用能 短非短而短。定八十之疑自茲而去也。深心 者。悟於報法高深之體也。此之本體妙絕於
量及以無量。二踊躍下約入位釋歡喜。真信 解發入歡喜位。別在初地圓在初住。並破無 明名疑惑。去此皆內凡而釋似。位十地頂。
者若不立等。覺即第十地破上品無明之。惑 升於後。心此位名為眾伏。之頂金剛喻定。 既為最後無明所動。故生歡喜及踊躍也。三
從說下當機得道。上根初悟者。即用新經三 周意也。陳如求舍利為中根。三身分別為下 根。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無上正等覺。即
一切眾生本來覺性。非登極果方名無上及 此正等。此覺心發通於五即今是分真。四從 時下四佛還本。二初因緣釋。此信相等一
類機緣覺性合興。乃感四佛不現而現。現 為發心。心既已發故不還而還也。二觀行釋。 諦境者。三諦一境本覺也。覺慧者。三智一
心始覺也。全本起始名之為發。始合於本名 曰相應。善相應者。必雙忘也。不忘乃是通中 起塞。為表俱寂故不現也。二釋懺悔品二。
初釋題二初明懺悔義二。初正明大義四。 初釋懺悔名三。初對他經。方等陀羅尼經明 四眾懺法。普賢觀法經明六根懺法。大經闍
王懺逆。請觀音經銷伏三障。諸經觀門皆能 滅罪。何法非懺。然菩薩行為轉先業。作利他 緣。乃論無生等三種懺法。聲聞自度縱明懺
悔。多在作法求免三途。故今但對大乘諸經 明散明專。二正釋名五。初約伏首釋。然懺 悔二字乃雙舉二音。梵語懺摩蓽言悔過。以
由悔過是首伏等五種之義。今既華梵二音 並列。是故大師以首釋懺以伏釋悔。乃至慚 愧對釋懺悔。欲令稟者即於二字修首伏行
及慚愧等。斯是善巧說法之相。故不可以華 梵詁訓而為責也。初約首伏釋。首音獸。自 陳罪也。欵誠也。二約黑白釋。企望也。尚猶尊
尚也。三約棄求釋。鄙恥也。惡烏路切。嫌也。 四約露斷釋。發露過現斷未來續。五約慚愧 釋二。初總釋。直以慚愧釋於懺悔。未分五種
人天之義。故名總釋。二慚則下別釋。乃分人 天及以四教事理之別也。二初約人天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