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 Guang Ming Zui Sheng Wang Jing Shu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四 (本) (釋依空滿願品竟)唐三藏法師 義淨奉 制譯
翻經沙門慧沼撰
淨地陀羅尼品第六
[0252a22] 最淨地陀羅尼品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 三解妨。言來意者。將求菩提必須修行。修行 有二。即斷惡修善。前懺悔等已明斷惡。次明
修善。修善之中發心修行。發心即發菩提心。 謂要依止大菩提心行諸善行方能得果。所 修行者即是十度。由斯十度能得諸地能破
慳等十度障等。得五分法身成二勝果。故須 明此發心修行。故前品後有此品生。釋名者 成唯識論云。總攝有為無為功德以為自性。
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地 持.攝論.瑜伽.莊嚴釋皆大同。淨謂清淨離二 障故。然大乘同性及證契大乘經說。其三乘
各有十地。菩薩十地能除二障。極淨名最即 最淨之地。依主釋也。淨攝能依。地是所依。 總為別所依。或十地體即為無為功德為體。
即此功德體離二障名為最淨。最淨即地名 最淨地。持業釋也。陀羅尼名如前已釋。由此 淨地得此陀羅尼。在此陀羅尼能淨此地。俱
依主釋。不通相違。以陀羅尼令離五障得名 淨地故。若取十度等但名最淨地。若取陀羅 尼名最淨地陀羅尼。解妨者。問。辨中邊論及
攝論等皆說。依十地行十行斷十障證十如。 此中何故不辨十如。答。略廣異故。問。諸餘經 論說其十度。初六各三後四各二。何故此經
十波羅蜜皆有五種。答。一一行中各有多門。 諸聖教中影略而說。故不一準。
[0252b19] 經。爾時師子相無礙光焰菩薩與無量億眾。
[0252b20] 贊曰。此品之內大文分四。一無礙光請二如 來為答。三大梵讚揚。四時眾獲益。初請分 三。初能請人。次請法軌。後正陳請。此初人
也。能得菩薩四無畏故名師子相。離障名無 礙。得智自在能照真俗名為光焰。此從喻及 法為名。
[0252b26] 經。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頂 禮佛足以種種華香寶幢旛蓋而供養已。
[0252b27] 贊 曰。請軌初由虔敬後陳供養。供養有多。如前 已說。此起敬供養表問菩提心因如華。表成 五分法身如香。表出二乘大智如幢。表四陀
羅尼如幡。表此覆生如蓋。故以華等供養。
[0252c03] 經。白佛言世尊以幾因緣得菩提心。
[0252c03] 贊曰。 正陳請。初問菩提心因。次問菩提心體。初 也。
[0252c06] 經。何者是菩提心。
[0252c06] 贊曰。問體。初標問。次別 問。後結。此標問也。應云何者是菩提何名菩 提心。初菩提是真理心是二智六度。
[0252c09] 經。世尊即於菩提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 得過去心不可得。
[0252c10] 下別問。初依法空問。次 依生空問。初中有三。初即菩提問。次離菩提 問。後結所以。若即菩提菩提離三世故三世 心皆不可得。
[0252c14] 經。離於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
[0252c15] 下問離菩提之心。無有一法能離真如故。離 如心亦不可得。
[0252c17] 經。菩提者不可言說心亦無色無相無有事業 非可造作。
[0252c18] 下結所以。真理語言道斷心行 處滅。故不可說。心無色相猶如於幻。無實事 業不可造作。此意同於文殊所問發菩提心
經論。菩提不可身得。不可心得。身假心幻故 廣如彼釋。此但問心。
[0252c23] 經。眾生亦不可得亦不可知。
[0252c23] 下約生空問。 眾生謂我。我體是無。但假和合猶如幻事。無 實可得可知。
[0252c26] 經。世尊云何諸法甚深之義而可得知。
[0252c26] 下第 三結問云。何諸菩提及心法俱不可取說。而 有菩提發心能得。此甚深義何可得知。
[0252c29] 經。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菩提微妙事業造作 皆不可得若離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菩提者 不可說心亦不可說無色相無事業一切眾生 亦不可得。
[0253a03] 贊曰。下答有二。初答第二問。後 善男子譬如寶須彌下答第一問。答後問中 初印答後釋答。印答中初印次徵後釋。此初 也。
[0253a07] 經。何以故菩提及心同真如故能證所證皆平 等故。
[0253a08] 下徵及釋也。徵者可知。釋中初釋不 可得不可說之所以。以菩提義及菩提心同 依真如無能說得。離計執故。
[0253a11] 經。非無諸法而可了知。
[0253a11] 後釋發心得於菩提 甚深之義。但除其病。不無法故。
[0253a13]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知者乃得名為通達 諸法善說菩提及菩提心。
[0253a14] 贊曰。下釋答有 二。初標次釋。此標也。初菩提釋菩提體。所 證。菩提心能證。
[0253a17] 經。菩提心者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心亦如是 眾生亦如是於中二相實不可得。
[0253a18] 下釋。初 不可取說。後以不可得故下釋甚深義何可 得知。初中有三。初釋次徵後通。此釋。初三 世明真如菩提體。次心亦如是能證。前言心
是第一義心。後言心是緣心。眾生亦如是明 人空。於中二相實不可得。合說二我俱不可 得。同文殊問菩提心經依遍計故。
[0253a25] 經。何以故。
[0253a25] 次徵也。
[0253a26] 經。以一切法皆無生故。
[0253a26] 下第三通也。初總 次別此總。以一切法皆無生故空。掌珍論云。 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華。無為無有實是宗。
不起故因。起者生。似空華者喻。以本不生故 體非有。解深密經依三無性說一切法無生 無滅本來寂靜。
[0253b03] 經。菩提不可得菩提名亦不可得。
[0253b03] 下別通有 三。初約菩提。文殊問發菩提心經云。菩提者 但有名字。世俗故說。論釋云。示現可證法。但
有名用虛妄分別。其體無實故。此意所證但 名字假設故云世俗。若如名取即虛妄分別。 其體無實。能詮名假所詮亦爾。上約法明。
[0253b09] 經。眾生眾生名不可得聲聞聲聞名不可得獨 覺獨覺名不可得菩薩菩薩名不可得佛佛名 不可得。
[0253b11] 雙約二執明。眾生不可得生執無。 眾生名不可得法執無。天親般若論云。假名 及陰事如來離彼相。諸佛無彼二。以見實法
故。此意假名名無實。法空假。陰事生空假。通 二處。
[0253b16] 經。行非行不可得行非行名不可得。
[0253b16] 又約法 辨有是能證。行謂所修行善法。非行謂所斷 不應修法。能所詮空故此中正明菩提心行 法能斷之行。非行者是此所斷故。所以對明。
[0253b20] 經。以不可得故於一切寂靜法中而得安住此 依一切功德善根而得生起。
[0253b21] 贊曰。釋甚深 義令正修行菩提之心。以不可得故者。令知 所證菩提及能證并能證者皆名言施設皆是 假立無實可得。能如是知名於一切寂靜法
中住。依此假緣世俗道理一切功德善根而 得菩提生起。即稱正理名為菩提故。文殊問 發菩提心經云。彼處無人證無所用證亦無
法可證。如是通達是即名為得阿耨菩提。此 意無人證則無修行者。無所用證則能證行。 無法可證即所證菩提。廣如彼論。若準舊經
錯云。依一切功德善根而得發出。是名初發 菩提心。結屬後文。餘因皆不云依餘名發心。 故應除是名二字。文勢即別。此新翻正。
[0253c05] 善男子譬如寶須彌山王饒益一切此菩提心 利眾生故是名第一布施波羅蜜因。
[0253c06] 贊曰。 答第一問。分文為四。一發心。二修行。三證 地。四得護即得陀羅尼而為衛護。此初發心。
發十度心。文即為十。發心自相難可了知故 以喻明。最初發心行於施度。喻如寶山往者 皆益。故文中有三。初喻次法合後結。餘皆準
此。或有無法合者。由此發心超出生死求大 菩提。復出二乘行利他心。遇者皆益而無有 極。故以妙高山王為喻。此山出於大海高於
餘山。珍寶無盡山能饒益。此菩提心利眾生 故合彼饒益。然大莊嚴論舉喻有別。彼第二 論云。譬如大藏。檀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如是。
以財周給亦無盡故。彼取苞含用無盡義。此 中應辨發菩提心。略如前說。又莊嚴論云。此 菩提心以何為根何所依止等有十一問。以
大悲為根。以利物為依止。以大乘法為所信。 以種智為所緣。為求彼故。以勝欲為所乘。願 無上乘故。以大護為所住。住菩薩戒故。以
受障為礙難。起異乘心故。以增益為功德。以 福智為自性。以習諸度為出離。以地滿為究 竟。由地地勤方便與彼彼相應故。準此答文
知十一問。此利眾生即第二義。依此得修故 以利物為依。
[0253c29] 經。善男子譬如大地持眾物故是名第二持戒 波羅蜜因。
[0254a01] 譬如大地能持眾物。故以戒為 本。能生功德故喻於地。故遺教經云。當知此 戒諸善功德安隱住處。能生諸禪定及滅苦
智慧。故喻於地。大莊嚴論喻如寶篋。此意由 戒能出功德如篋出物。如彼論云。功德法寶 從彼生故。又寶篋與寶為依。依篋藏護不令
失故。如依於戒餘功德在。若破戒已如斷人 頭。諸根等捨。既破戒已功德滅故。持眾物故 法合。或但是喻。是名下結。略無法合。
[0254a10] 經。譬如師子有大威力獨步無畏離驚恐故是 名第三忍辱波羅蜜因。
[0254a11] 譬如師子喻。師子 有其三德。一有大威力。二獨步無畏。三離驚 恐。如次喻。譬如師子獨步無畏。發心修三種
忍故。莊嚴論中。喻如大海諸來違逆心不動 故。遺教經云。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故得無畏。是名下結。略無法合。
[0254a17] 經。譬如風輪那羅延力勇壯速疾心不退故是 名第四勤策波羅蜜因。
[0254a18] 譬如風輪等有二 譬。一風輪喻被甲精進。喻如風輪攝持世界。 那羅延者此云力勝。喻利樂攝善二種精進。
喻攝善精進中復有無下無退無足。由勇壯 故不自卑屈無下。作事速疾無足。由力多故 作事無退。如次喻無下無足無退三種精進
故。喻攝善精進故。唯識論云。即經所說有勢 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善軛。初一是被甲。餘四 是攝善。或可。速疾喻利精進。以大悲為本。修
勤利生速疾而化。或可總相。不必別配。莊嚴 論中喻如金剛勇猛堅牢不可壞故。準此有 二。一勇猛喻神。二金剛喻杵。所行精進如彼
金剛杵堅牢不壞。能行之人如執金剛神勇 猛不退。或但喻神。金剛之身不可壞故。
[0254b03] 經。譬如七寶樓觀有四階道清涼之風來吹四 門受安穩樂靜慮法藏求滿足故是名第五靜 慮波羅蜜因。
[0254b05] 下譬定。初喻次法合後結。喻 有四。一樓觀喻。四禪八定具七最勝如七寶 嚴。又諸禪定七聖財助伴七支戒為因故喻
七寶樓觀。樓則是觀。又陜而修曲曰樓。觀謂 之闕。闕宮門雙闕。二四道喻發心。修定等諸 行有四種大。如莊嚴論。菩薩發心有四種大。
一勇猛大。謂弘誓精進甚深難作長時隨順 故。二方便大。謂被弘誓鉀以恒時方便勤精 進故。三利益大。謂一切時作自他利故。四出
離大。謂為求無上菩提故。故依此四可往菩 提。譬如四道。或無作四諦大般若經名為衢 路故。三清涼之風喻能除煩惱炎熱故。四來
吹四門。四門喻常樂我淨四觀。準餘處明定 為樂德因。此約通說。佛具起修四因。當能證 得云受安穩樂。靜慮法藏求滿足故者但總
法合。是名下結。故喻吹門。莊嚴論中喻如山 王不動不亂總喻自性。此通喻差別。
[0254b22] 經。譬於日輪光耀熾盛。
[0254b22] 下喻發心修般若度 因。文亦有三。喻合結。喻有二種。一日輪喻智 自性。二光耀熾盛喻作用有二。一能照明。二
能破闇。即證真斷惑。理通利物。有勝勢力故。 此自得已亦令他得。通自他能。
[0254b27] 經。此心速能破滅生死無明闇故是名第六智 慧波羅蜜因。
[0254b28] 法合。此心此求般若心名為 因故或是所求。因是所以。由彼般若等有此 能故。故發心求所以名因。智與心俱。或緣慮
故通說名心。能破生死除苦諦。能滅無明闇 滅集諦。能滅是道諦所證是滅諦。大莊嚴論。 智喻如藥。惑智二障病此智能破故。覆理不
明二障喻闇。故智喻日體破闇故。能令衰損 不起二智。二障喻病故智喻藥。是名下結。
[0254c07] 經。譬如商主能令一切心願滿足此心能度生 死險道獲功德寶故是名第七方便勝智波羅 蜜因。
[0254c09] 下喻發修方便善巧心因。文亦有三。 一猶如商主多巧方便。有二功能。一能知道 路。二引至寶所令求願滿。二此心能度下法
合。由迴向方便拔濟方便度生死道獲大菩 提功德珍寶。不同二乘趣於寂滅。釋通自他 及因等言皆準前知。結文可知。
[0254c15] 經。譬如淨月圓滿無翳此心能於一切境界清 淨具足故是名第八願波羅蜜因。
[0254c16] 下喻發修 願心。文亦分三。由求菩提願利樂他願。具 此大願如月圓滿。除自他障故云無翳。此心 能於下合願求。二利要於真俗境離障俱了
方得滿足。故云一切境界清淨具足。結文可 知。
[0254c22] 經。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臣隨意自在此心善 能莊嚴淨佛國土無量功德廣利群生故是名 第九力波羅蜜因。
[0254c24] 喻發修力心。文三如前。 喻中一輪王喻。二主兵臣寶喻。王總喻發大 菩提心。臣別喻於發行力心。有二種力。一思
擇力。二修習力。如主兵臣所須四兵。隨自意 自在如思擇力。亦隨王意自在如修習力。四 兵二用。一廓境土。二安眾生。此心下法合。由
力波羅蜜一能嚴土。二廣利生。無量功德通 此二處。無量功德莊嚴土。無量功德以廣利 生。結文可知。
[0255a04] 經。譬如虛空及轉輪聖王此心能於一切境界 無有障礙於一切處皆得自在至灌頂位故是 名第十智波羅蜜因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
十種菩提心因。
[0255a07] 下喻發修智心。文三如前。 喻有二種。一虛空喻。二輪王喻。智有二種。一 成就有情智如虛空容受平等無擇。二成就
佛法智如轉輪王受灌頂位。又此二智俱通 二種。一淨如虛空含容一切所有功德。二如 轉輪王能紹佛位廣利有情。此心下法合。一
切境無礙合虛空。皆得自在至灌頂位合轉 輪王。結文可知。
[0255a15] 經。如是十因汝當修學。
[0255a15] 下總結勸修。問。此 發心因位在何處。答。發心有多位。準大莊嚴 論有二。一世俗二勝義。世俗在地前勝義在
地上。又云。菩薩發心依諸地有四種差別。一 信行發心謂信行地。二淨依發心謂前七地。 三報得發心謂後三地。四無障發心謂如來
地。此約三祇及究竟位各增處說。據實四十 二位各各發心。文殊所問菩提心經又說四 種。彼云。有四種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何等
為四。一者初發心。二者行發心。三者不退發 心。四者一生補處發心。論釋云。初二發心竝 在地前。初過聲聞次過辟支佛。第三發心過
不定地。已入初地得證智故。第四發心以善 □法王子地故即第十地。瑜伽七十二又有十 種發心。一世俗發心在地前。二得法性發心。
謂入地菩薩及得二乘果迴心之者。三不決 定發心謂非菩薩種性。設菩薩性有退還法。 四決定發心與彼相違。五不清淨發心謂被
他逼求活命等而發心者。六清淨發心者與 上相違。七羸劣發心者謂發心已被貪等纏 所蔽伏捨正行邪。八強盛發心與上相違。九
未成就果發心謂因位。十已成就果發心者 謂在佛位。此中所說十發心中不決定不清 淨及羸劣各少分三中容有能為因故。由此 但可總相而釋通前所說三類發心。或且據
一相別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