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 Guang Ming Zui Sheng Wang Jing Shu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六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翻經沙門慧沼撰
善生王品第二十一
[0318a24] 善生王品三門分別。言來意者。十六品學行 流通分有五。第四正明持學。持學有二。初二 品舉昔持學。後一品勸今持學。舉昔有兩意。
一為世果。即增上生道。二為出世果。即決定 勝道。初修久修二差別故。大悲大智兩行增 故。前品明他依教修行為得世果。此品明自
持學此經求出世果。又解。前品成前護國品 中為護國土應流通此經行。此品成前護國 品中為得成佛轉法輪等流通經行。故此品 起。釋名者。梵云俱舍羅
(此云善) 唱婆婆此云生。 舊云善集義翻非正。此品明昔善生求法持 經之行。故以為名。解妨者。問本意欲勸持經 舉其昔事以曉。此既明往善生求法。何不名
為善生求法品。答應言求法。略故不論。又不 但求。亦得聞法供養行經。若言求法闕餘法 行。故但云善生。問第二僧祇初逢寶髻佛。云
何此品云寶髻佛涅槃善生王出。答寶髻佛 多。又復非必第二劫初善生王出。是餘時故。
[0318b13] 經。爾時世尊為諸大眾說王法正論已復告大 眾汝等應聽我今為汝說其往昔奉法因緣。
[0318b15] 贊曰。品文分三。此結前生後。次正述修行。後 大眾願學。此初也。
[0318b17] 經。即於是時說伽他曰我昔曾為轉輪王捨此 大地并大海四洲珍寶皆充滿持以供養諸如 來我於往昔無量劫為求清淨真法身所愛之
物皆悉捨乃至身命心無悋。
[0318b20] 下正述修行有 三十二頌。大分為四。初二頌總標過去供佛 求法。次二十三頌別明過去修學。此經次兩
頌為除眾疑結會古今。後五頌明修學益勸 勉諸眾。初中有二。初一頌親近諸佛。次一頌 為求勝法。
[0318b26] 經。又於過去難思劫有五遍知名寶髻於彼如 來涅槃後有王出世名善生為轉輪王化四洲 盡大海際咸歸伏有城名曰妙音聲時彼輪王 於此住。
[0318b29] 下第二別明過去修學此經。於中 有四。初二頌求法人。次十六頌正求法。次一 頌因得聞。次四頌依修學。初求人有四。一明
求法時。二有王出下明求法人。三為轉輪王 下明王化。四有城下明住處。
[0318c05] 經。夜夢聞說佛福智。見有法師名寶積。處座端 嚴如日輪。演說金光微妙典。爾時彼王從夢覺。 生大歡喜充遍身。至天曉已出王宮。往詣苾芻
僧伽處。恭敬供養聖眾已。即便問彼諸大眾。頗 有法師名寶積。功德成就化眾生。爾時寶積大 法師。在一室中而住止。正念誦斯微妙典。端然
不動身心樂。時有苾芻引導王。至彼寶積所居 處。見在室中端身坐。光明妙相遍其身。白王此 即是寶積。能持甚深佛行處。所謂微妙金光明。
諸經中王最第一。時王即便禮寶積。恭敬合掌 而致請。唯願滿月面端嚴。為說金光微妙法。寶 積法師受王請。許為說此金光明。周遍三千世
界中。諸天大眾咸歡喜。王於廣博清淨處。奇妙 珍寶而嚴飾。上勝香水灑遊塵。種種雜華皆散 布。即於勝處數高座。懸繒旛蓋以莊嚴。種種粖
香及塗香。香氣芬馥皆周遍。天龍修羅緊那羅。 莫呼洛伽及藥叉。諸天悉雨曼陀華。咸來供養 彼高座。復有千萬億諸天。樂聞正法俱來集。法
師初從本座起。咸悉供養以天華。是時寶積大 法師。淨洗浴已著鮮衣。詣彼大眾法座所。合掌 虔心而禮敬。天主天眾及天女。悉皆共散曼陀
華。百千天樂難思議。住在空中出妙響。爾時寶 積大法師。即昇高座跏趺坐。念彼十方諸剎土。 百千萬億大慈尊。遍及一切苦眾生。皆起平等
慈悲念。為彼請主善生故。演說微妙金光明。
[0319a01] 第二正求法有十一。初一頌因夢見聞。梵云 羅呾娜。此云寶。俱侘此云積。舊云寶明寶冥 者並訛。二次二頌覺已尋覓。三次一頌法師
住處。四次有兩頌善友引示。於中有三。半頌 至所居。半頌覩儀相。一頌陳名行。五次一頌 見已啟請。六次半頌法師許可。七次半頌眾
聞歡喜。八次三頌莊嚴道場有二。初王次八 部。王有二。初一頌莊嚴處所。次一頌莊嚴法 座。次天龍下一頌八部供養。九次半頌諸天
同集。十次二頌半法師赴會。於中有三。初半 頌起定感應。次一頌詣座法則。後一頌眾會 供養。十一次二頌昇座說法有三。半頌威儀。 一頌運想。半頌正說。
[0319a14] 經。王既得聞如是法合掌一心唱隨喜聞法希 有淚交流身心大喜皆充遍。
[0319a15] 下一頌第三因 得聞。
[0319a17] 經。爾時國主善生王。為欲供養此經故。手持 如意末尼珠。發願咸為諸眾生。今可於斯贍部 洲。普雨七寶瓔珞具。所有匱乏資財者。皆得隨
心受安樂。即便遍雨於七寶。悉皆充足四洲中。 瓔珞嚴身隨所須。衣服飲食皆無乏。爾時國主 善生王。見此四洲雨珍寶。咸持供養寶髻佛。所 有遺教苾芻僧。
[0319a23] 下四頌第四依修學法行有 十。此但一種謂初供養。供養有十。此即第六 俱供養也。以雨七寶普施眾生同供養故。於
中有四。初半頌所為。次一頌半發願。次一頌 願遂。次一頌供養。初所為中為供此經即法。 此供養中即佛僧也。佛是說主。僧是學人。經
是所學。故俱供養。問何不供養寶髻世尊但 云所有僧耶。答佛已滅故。或上句供佛下句 供僧。若爾佛滅云何言供養佛。答知常住故。 或供佛形故。
[0319b04] 經。應知過去善生王即我釋迦牟尼是為於昔 時捨大地及諸珍寶滿四洲昔時寶積大法師 為彼善生說妙法因彼開演經王故東方現成 不動佛。
[0319b07] 下兩頌結會古今有二。初會求經 人。後會說法者。何故如是。欲明說聽俱是 法行皆成佛故。
[0319b10] 經。以我曾聽此經王。合掌一言稱隨喜。及施七 寶諸功德。獲此最勝金剛身。金光百福相莊嚴。 所有見者皆歡喜。一切有情無不愛。俱胝天眾
亦同然。過去曾經九十九俱胝億劫作輪王。亦 於小國為人王。復經無量百千劫。於無量劫為 帝釋。亦復曾為大梵王。供養十力大慈尊。彼之
數量難窮盡。我昔聞經隨喜善。所有福聚量難 知。由斯福故證菩提。獲得法身真妙智。
[0319b17] 下五 頌第四明修學益有三。初兩頌明修法行得 出世果。次兩頌明修法行得世間報。後一頌 結由經力得獲菩提。菩提智相。法身真妙智
智性。菩提菩提斷俱名菩提故。或菩提是總。 法身即真如。妙智即四智。
[0319b23] 經。爾時大眾聞是說已歎未曾有皆願奉持金 光明經流通不絕。
[0319b24] 下至大眾願學。
諸天藥叉護持品第二十二
[0319b26] 諸天藥叉護持品三門分別。言來意者。學行 流通有五。此第四正明持學。復有二。一舉昔。 二勸今。舉昔有二。初舉他昔持。次一舉自昔
持。此品勸今眾持。又釋成前護國品中能持 經人及八部眾流通之行故此品起。釋名者。 諸天藥叉所勸假者。護持二字所學之行。護
即護行。持即持行。即勸四眾持勸彼八部護。 故品下但云。大吉祥天女及諸天等聞佛所 說皆大歡喜。於此經王及持經者一心擁護。
不言受持。又釋。即住持經令不斷滅名之為 護。護即是持。如為護法城。如仁王護國。如 言護十地行持國天王等。故此長行但令為
奉獻。及欲解了佛深行處。應為眾生敷演流 布。其聽法者應除亂想。不言勸護持經之人。 故護持言護持正法。下云常來護此人者。由
護持經故得諸天守護。故下經云。若此金光 明經典流布處有能稱誦者悉得如上福。明 護持經得利益故。又釋。護持含其二義。護
持於經護持經者故。下云於此經王及持經 者俱擁護故。此釋盡理。解妨者。問既言此品 正勸今眾令行學者。何故聞說但有諸天歡
喜擁護不說四眾及以修行。答文影略故。前 標告云即為諸天及諸大眾。下文復云。及諸 天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喜歡即含修行義 也。
[0319c22] 經。爾時世尊告大吉祥天女曰若有淨信善男 子善女人欲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以不可思 議廣大微妙供養之具而為奉獻及欲解了三
世諸佛甚深行處。
[0319c25] 贊曰。品大分三。初略標 勸。次頌廣明。後眾願護。初中分三。初告天 女。次若有下標所欲行。後是人下勸弘此教。
此初二也。初廣供養修福行。解了行處修智 行。菩提資糧不過此二。甚深行處即二空如。 故下文云。欲入深法界。應先聽此經。法性之 制底甚深善安住。
[0320a03] 經。是人應當決定至心隨是經王所在之處城 邑聚落或山澤中。
[0320a04] 下勸弘此經有三。初令 起加行。次隨是經王下弘經處。後廣為眾生 下弘經行。言決定至心者。起決定思為近加
行。敷演等者。即動發思正起行。至心之言 即是專念通加行及正行。審慮遠劣略而不 說。又決定者。即勇猛不退義。故瑜伽三十八。
云何求聞正法。謂諸菩薩為欲令聽聞一善 說法。假使路由猛焰熾然大熱鐵地。無餘方 便可得聞是善說法者。即便發起猛利愛重
歡喜而入。何況欲聞多善言義等。此下亦云。 假使大火聚滿百踰繕那。為聽此經王直過 無辭苦。
[0320a16] 經。廣為眾生敷演流布其聽法者應除亂想攝 耳用心。
[0320a17] 下弘行有二。一久學者能為開演利 他行。二初學者即應聽聞自利行。十法行中 略舉此二以影餘八。或能說能聽二人雙勸。
又隨是經王所在之處。即舉有經卷及行經 處皆應供養修供養行。應除亂想等者。准瑜 伽三十八。聽法之中第三除散亂深聽說法。 式具如前明。
[0320a24] 經。世尊即為彼天及諸大眾說伽他曰。若欲施 諸佛。不思議供養。復了諸如來。甚深境界者。若 見演說此。最勝金光明。應親詣彼方。至其所住
處。此經難思議。能生諸功德。無邊大苦海。解脫 諸有情。我觀此經王。初中後皆善。甚深不可測。 譬喻無能比。假使恒河沙。大地塵海水。虛空諸
山石。無能喻少分。欲入深法界。應先聽是經。法 性之制底。甚深善安住。於斯制底內。見我牟尼 尊。悅意妙音聲。演說斯經典。由此俱胝劫。數量
難思議。生在人天中。常受勝妙樂。若聽是經者。 應作如是心。我得不思議。無邊功德蘊。假使大 火聚。滿百踰繕那。為聽此經王。直過無辭苦。既
至彼住處。得聞如是經。能滅於罪業。及除諸惡 夢。惡星諸變怪。蠱道邪魅等。得聞是經時。諸惡 皆捨離。
[0320b09] 下第二頌廣明。總七十九頌分之 為四。初二十三頌明說聽二行。次梵王帝釋 主下四十一頌明天神擁護。次於此南洲內
下十四頌明經威力。後一頌總結說聽。初中 分二。初十二頌明聽法行。應嚴勝高座下十 一頌明演說行。初後分五。初一頌標求福智。
二次一頌勸至法會。三次三頌讚經功德。於 中有三。一頌讚生善滅惡。一頌讚法十德。此 略舉四。即初中後善其義甚深以影餘六。五
文巧。六無雜。七具足。八清淨。九鮮白。十梵 行相。廣如瑜伽八十三攝事分釋。一頌喻明。 四次五頌勸應聽法。於中有五。一頌勸聽。法
性制底者。如為法華經起一寶塔不須舍利 已有全身。此亦如是。能詮顯故即見法身。一 頌見報身。說相似故。一頌得善報。一頌令慶
喜。一頌令決聽。五次二頌聞經利益。
[0320b25] 經。應嚴勝高座。淨妙若蓮華。法師處其上。猶如 大龍座。於斯安坐已。說此甚深經。書寫及誦持。
并為解其義。法師捨此座。往詣餘方所。於此高 座中。神通非一相。或見法師像。猶在高座上。或 時見世尊。及以諸菩薩。或作普賢像。或如妙吉
祥。或見慈氏尊。身處於高座。或見希奇相。及以 諸天像。暫得覩容儀。忽然還不現。成就諸吉祥。 所作皆隨意。功德悉圓滿。世尊如是說。最勝有
名稱。能滅諸煩惱。他國賊皆除。戰時常得勝。惡 夢悉皆無。及消諸毒害。所作三業罪。經力能除 滅。於此贍部洲。名稱咸充滿。所有諸怨結。悉皆
相捨離。設有怨敵至。聞名便退散。不假動兵戈。 兩陣生歡喜。
[0320c08] 下十一頌明演說行。復分為 五。初半頌嚴座。二次半頌法師儀軌。三次一 頌演說經。即教他書寫及誦受持。四次四頌
說法瑞相。五次五頌演法利益有十。一得吉 祥。二所作成。三功德滿。四有名稱。五滅煩 惱。六除怨敵。七無惡夢。八消毒害。九滅諸
罪。十無怨酬。初三頌各三利。後二頌有一利。 如文可知。
[0320c16] 經。梵王帝釋主。護世四天王。及金剛藥叉。正了 知大將。無熱池龍王。及以娑揭羅。緊那羅樂神。
蘇羅金翅王。大辯才天女。并大吉祥天。斯等上 首天。各領諸天眾。常供養諸佛。法寶不思議。恒 生歡喜心。於經起恭敬。斯等諸天眾。皆悉共思
惟。遍觀修福者。共作如是說。應觀此有情。咸是 大福德。善根精進力。當來生我天。為聽甚深經。 敬心來至心供養法制底。尊重正法故。憐愍於
眾生。而作大饒益。於此深經典。能為法寶器。入 此法門者。能入於法性。於此金光明。至心應聽 受。是人曾供養。無量百千佛。由彼諸善根。得聞
此經典。如是諸天王。天女大辯才。并彼吉祥天。 及以四王眾。無數藥叉眾。勇猛有神通。各於其 四方。常來相擁護。日月天帝釋。風水火諸神。吠
率怒大肩。閻羅辯才等。一切諸護世。勇猛具威 神。擁護持經者。晝夜常不離。大力藥叉王。那羅 延自在。正了知為首。二十八藥叉。餘藥叉百千。
神通有大力。恒於恐怖處。常來護此人。金剛藥 叉王。并五百眷屬。諸大菩薩眾。常來護此人。寶 王藥叉主。及以滿賢王。曠野金毘羅。賓度羅黃
色。此等藥叉王。各五百眷屬。見聽此經者。皆來 共擁護。彩軍乾闥婆。葦王常戰勝。珠頸及青頸。 并勃里沙王。大最勝大黑。蘇跋拏雞舍。半之迦
半足。及以大婆伽。小渠并護法。及以獼猴王。 針毛及目犬。寶髮皆來護。大渠諾拘羅。栴檀欲 中勝。舍羅及雪山。及以婆多山。皆有大神通。雄
猛具大力。見持此經者。皆來相擁護。阿那婆答 多。及以娑揭羅。目真 [醫-酉+言] 羅葉。難陀小難陀。於百
千龍中。神通具威德。共護持經人。晝夜常不離。 婆稚羅睺羅。毘摩質多羅。母旨苫跋羅。大肩及 歡喜。及餘蘇羅王。并無數天眾。大力有勇健。皆
來護是人。訶利底母神。五百藥叉眾。於彼人睡 覺。常來相擁護。旃荼旃荼利。藥叉旃稚女。昆帝 拘吒齒。吸眾生精氣。如是諸神等。大力有神通。
常護持經者。晝夜恒不離。上首辯才天。無量諸 天女。吉祥天為首。并餘諸眷屬。此大地神女。果 實園林神。樹神江河神。制底諸神等。如是諸大
神。心生大歡喜。彼皆來擁護。讀誦此經人。見有 持經者。增壽命色力。威光及福德。妙相以莊嚴。 星宿現災變。困厄當此人。夢見惡徵祥。皆悉令
除滅。此大地神女。堅固有威勢。由此經力故。法 味常充足。地肥若流下。過百踰繕那。地神令味 上。滋潤於大地。此地厚六十八億踰繕那。乃至
金剛際。地味皆令上。
[0321b01] 下四十一頌得天神擁 護。復分為二。初三十九頌說聽得護。後二頌 明護所以。初得護有六。初十二頌護聽人又
有三。初四頌明天神敬喜。次六頌護聽經人 有四。一頌思觀行人。一頌見讚生天。三頌讚 勸聽經。一頌讚昔善根。後二頌明其衛護。第
二次五頌護說經人。吠率怒那羅延天之異 名。復形大故名大肩。第三次二頌復護聽人。 金毘羅者此云孔。賓度羅者此云孔雀。第四
次十二頌復護說經者。彩軍乾闥婆以著彩 衣為軍眾。葦王者諸草神王。以珠貫頸。神項 頸青神。勃里沙婆此云牛。牛神王也。頌文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