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ṅkāvatāra Sūtra Main Ideas 入楞伽心玄義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入楞伽心玄義一卷西明寺沙門法藏撰
[0425c12] 將釋此經十門分別。一教起所因。二藏部所 攝。三顯教差別。四教所被機。五能詮教體。六 所詮宗趣。七釋經題目。八部類傳譯。九義理
分齊。十隨文解釋。
[0425c16] 初教起所因者。先總後別。總謂一事法華云。 如來唯為一大事因緣出興于世。謂開示悟 入佛之知見。解云。佛意欲令以己所得授與
眾生為本意也。二別顯者謂諸聖教起必賴 緣緣乃多端數過塵算。智論云。如須彌山非 無因緣。非少因緣而令震動。般若教起亦復
如是。廣如彼說。今別顯此經略顯十義。一順 古。二滿願。三機感。四破惡。五迴邪。六殄執。 七酬問。八除疑。九顯實。十成益。初順古者謂
如下文。過去諸佛亦曾於此山頂說五法三 性八識二空內心所證。我亦同彼。是知未來 諸佛亦同此說。此則如大王路三世同遊也。
二滿願者。謂佛過去曾見古佛。說內證法因 則立願。今既成佛。酬滿本願亦說斯法。下文 云。佛告大慧。如來本願力故當為汝說。三機
感者。謂諸菩薩及此城中諸夜叉等根熟宜 聞。上感如來應機說法。如下文中羅婆那王 勸請品說。四破惡者為破諸羅剎等毒惡心
故。斷諸殺生食肉等故。如彼品說。五迴邪者。 為破四宗諸外道等。令邪執永盡歸正見故。 如下廣說。六殄執者。為破二乘諸法執見。乃
至令彼定性二乘亦向無上大菩提故。具如 下說。七酬問者。謂酬大慧等百八問故。及酬 隨事別別問故。竝如文顯。八除疑者。但初學
菩薩聞諸大乘經所說深義。未能決了生三 種疑。一聞畢竟空執無因果。二聞如來藏具 足功德。疑同外道神我。三聞說能所心境。執
無唯識。今明真空其必不壞幻有。性德舉體 不礙真空。虛妄之境皆從心現。為破此等多 種疑故。具如下說。九顯實者。為顯大乘根本
實義。所謂五法三性八識二空。莫不皆於自 心如來藏立。為學大乘者生正見處正信。正 行由此成就。皆如下說。十成益者。令諸菩薩
始從正信終至正證。斷障得果。坐寶蓮華成 最正覺。略顯由此十種因緣故令此教興。
[0426a22] 第二明藏部所攝者。教既興已。次辨此教何 藏所收。略辨三義。初就三藏。二約二藏。三約 十二部。先就三藏者。一修多羅。此云契經。謂
契理契機。契經即藏。持業立名。二毘奈耶此 云調伏。謂調治三業制伏惡行。調伏之藏。依 主立名。三阿毘達摩此云對法。謂簡擇妙理
明了對智。對法之藏。依主立名。二明所攝者。 於此三中正唯契經藏攝。以涅槃中始從如 是終至奉行。唯契經故。或亦對法藏收。以瑜
伽云世尊自說循環研覈。明了法相為摩怛 履迦。摩怛履迦此云本母。即對法之異名。此 經既有問答研覆。故知亦是對法藏攝。若據
遮酒完調心行。亦有調伏義。此說應知。二 明二藏攝者。謂前三藏通大小乘故。攝論云。 由上下乘差別故。立菩薩聲聞二藏。以諸緣
覺有藉教者。亦是資聲悟道。俱入聲聞藏攝。 有不藉教者。但由思修得果。亦不立藏故。彼 論中不立緣覺藏。又就所證所得理果。不異
諸聲聞故。唯立二藏。又據教行少異聲聞藏。 亦別立藏。如普超三昧經及入大乘論。三乘 名為三藏。今此經者唯是菩薩收。下文亦說
諸小乘義兼攝。應知三十二部中何部攝者。 或唯一部以瑜伽中唯方廣部是菩薩藏。餘 眷屬聲聞故。或三部攝。謂方廣希法授記。
餘九是小乘故。如法華說。或九部攝。除論義 因緣譬喻。餘九是大乘故。如涅槃第三說。或 具十二部攝。謂於大乘中自具十二故。或十
二所不攝。以小乘亦具十二非攝此故。如法 華云。受持十二部未足為難。信受此經是則 為難。或於大乘三藏十二總所不攝。以理超
言外。故經云言說別施行。真實離文字。又云 二夜中間不說一字。以言即無言攝。無所攝 故。
[0426b26] 第三顯教差別者。自佛法東流。此方諸德分 教開宗。差別紛糺難備說。及西方諸師所說 差別竝如華嚴記中說。若依此經宗及通諸
教種類相收。或四或五。今且辨四。一有相宗。 二無相宗。三法相宗。四實相宗。釋此四宗 略以六義。一就法數。初宗立七十五法.有為.
無為.執實之法。如小乘說。二破彼前宗所立 法相。蕩盡歸空。性無所有。二空真理相想俱 絕。如般若等經中觀等論。三法相宗中。立三
性三無性有為無為色心等百法。皆依識心 之所建立。如深密經瑜伽等論說。四實相宗。 會前教中所立法相。莫不皆依如來藏緣起
稱實顯現。如金作嚴具。如此楞伽及密嚴等 經起信寶性等論說。二就心識者。初宗但說 六識。二無相宗明六識空。更無別立。法相
宗立八識。然皆生滅不同真性。四實相宗明 前八識皆是如來藏隨緣所成。亦生滅亦不 生滅性相交徹。鎔融無礙。各如本部經論所
明。三約緣起法。初宗說有。二說為空。三亦空 亦有。謂遍計空依他有。四非空非有。謂相無 不盡故非有。性不礙緣故非空。理事俱融二
邊雙寂。不妨一味。二諦宛然。四就迴小者。初 宗一切二乘總不成佛。二宗中定性二乘亦 不成佛。不定性中已入見道則不迴心。自下
位中可有迴心入菩薩道。三宗中定性不迴。 不定種性乃至羅漢竝許迴心入大。四宗中 定與不定一切俱迴。謂定者要入涅槃然後
方迴。不定者即身迴也。五就乘者初宗唯三 無一。二宗亦三亦一。謂三顯一密也。四宗唯 一無三。謂一乘究竟悉成佛故。六就持法人。
其初宗是達摩多羅等論師所持。二龍樹提 婆等所持。三無著世親等所持。四馬鳴堅意 等所持。更有餘宗餘義。廣如華嚴記中說。此
經於上四中。第四所說通亦具前。準思可 見。
[0427a03] 第四教所被機。於中有二。初簡機後擇器。初 者此經及餘俱說。眾生有五性差別。一菩薩 種性。二緣覺性。三聲聞性。四於上三乘不
定種性。五定無三乘性。若依權教大乘有二 義。一於此五中唯菩薩種性及不定性是此 所為。餘皆非器。以性各定故。二亦兼為令於
自位。各得利益。終不能獲入大乘益。若依實 教大乘有其三義。一現所被。謂菩薩種性及 不定性。二轉生被。謂定性二乘要入涅槃後
受變易身。方入大乘。如須陀洹八萬劫乃至 辟支十千劫等。如涅槃說。又法華云。彼人雖 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 (云云)
。智論云。有妙淨土出過三界。阿羅漢當 生其中。彼論亦引此文也。三遠被。謂無性眾 生障重難入。既有佛性久久會當入此法中。
如佛性論及寶性論說。又涅槃中凡諸有心 皆有佛性等。是故五性皆是所為。悉皆當得 大菩提故。二擇其器者。雖有種性然由現起
障業差別。於此乘法有器非器。於中非器有 五。一無信心故。謂尚不信有未來業果。是以 廣造惡業。何況信有菩提涅槃。是難非器。二
著有故。謂知有業果不造諸惡。修諸善品求 人天報。樂著三有不求出離故。亦非器。三邪 求故。謂雖求出離於外道邪見以求解脫。執
見在懷根機未熟。此亦非器。四劣求故。謂雖 捨外道而求二乘。根若未熟亦非其器。五錯 求故。謂雖學大乘不了真空。妄取斷滅。或執
有緣起。求彼性空。於此圓融無障礙法拒逆 不受。遂成非器。次辨法器亦有五重。一證器。 謂大菩薩聞此法已即便證入故。二行器。謂
地前菩薩觀此實法以成正行故。三解器。謂 初心菩薩依此實法順理生解。以成正見。依 此起行速成大益。四信器。謂依此法生清淨
信。發菩提心不求名利。直心趣向。受持領納。 習解習行亦得為器。勝鬘經中正智有三種。 一如實智。當此證器也。二隨順法智。當此解
行器也。三仰權智。當此信器也。彼云唯佛所 知非我境界。但當信向故同此也。五通器。謂 前五非器隨其根熟悉皆當得入此法故。
[0427b13] 第五能詮教體者。通論教體。略辨十門。一名 句能詮門。二言聲詮表門。三聲名合詮門。四 聲名俱絕門。五通攝所詮門。六遍該諸法門。
七緣起唯心門。八會緣歸實門。九性相無礙 門。十圓明具德門。初名句能詮者。若約小乘 婆沙論中。亦以名句文等次第行列等為能
詮教體。若大乘中維摩等經。亦以文字以為 詮表。此經下文隨相亦爾。唯識論云。名詮自 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為二所依。準釋應知。
二言聲詮表者。若小乘中依發智論。十二部 經以佛音聲語音語路用以為性。名句文等 顯佛教作用。若大乘中以名句依聲假立無
別體性。是故唯以音聲為性。維摩經云。以音 聲為佛事。三聲名合詮門。若小乘中由前兩 說諸德合為此第三句。若依大乘十地論中。
說者以二事說。聽者以二事聞。謂音聲及名 句。耳識聞聲同時意識領解名句。又維摩云。 諸佛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四聲名俱絕
者。此義小乘無。以彼法執不歸空故。若大乘 中音聲文字當相即空。無所有故終日說法 未嘗說也。經云。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又云如
幻說等。良以無說之說。是如幻說前三句顯 之。說即無說。雖說性空。此第四句顯之。合此 四句為一教體。是故離有離無竝超情表。是
謂大乘真實教體。五通攝所詮者。瑜伽論云。 依契經體略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 是能依。此二俱是所知性。解云以義因文顯
故說能依性空如幻。準前應知。六遍該諸法 者。非但以此聲名及義。然亦遍該色香味觸 及默然等。竝成詮表。如下文揚眉動目等。及
維摩云。諸佛威儀進止無非佛事。嗅香食飯 皆得三昧。性空幻有無礙準前。七緣起唯心 者。此上所說諸教法等。莫不皆是唯心所現。
是故俱唯識為體。然有二義。一約本影有無。 二說聽相攝。前中四句。一唯本無影。如小乘 說。但有心外無唯識故。達摩多羅論師所立。
二有本有影。謂由眾生聞法善根增上緣力。 擊佛心中利他種因。於佛智上有文義相生。 名本性相教。由佛此教增上緣力。擊聞法者
漏無漏種。於聞者識上有文義相生。為影像 相教。是故本在心外影在心內。以此宗許眾 生心外有佛色聲諸功德故。護法等論師皆
立此義。三唯影無本。謂離眾生心佛果唯有 如如及如如智。大悲大願增上緣力。令彼所 化根熟眾生心中現佛色聲說法。無有心外
如來色聲竝相功德。龍軍論師及堅慧論師 等竝立此義。四非本非影。謂前心內所現之 影離心無體。是故本影俱無所有。龍樹提婆
多立此義。二說聽相收者。亦有四句。一所化 眾生無別自體。以如來藏為眾生體。佛智證 此以為自體。是故眾生舉體皆在佛智中現。
佛性論第二卷如來藏品云。一切眾生悉在 如來智內。故名為藏。以如如智稱如如境故。 一切眾生決定無有出如如境者。竝為如來
之所攝持。故名所藏眾生。為如來藏。解云。由 此當知。所化眾生舉體全在佛智中。況所說 教。是故唯以佛心為體。二能化諸佛無別自
體。證真之智同真。一味眾生虛妄攬真為性。 是則佛體在眾生心內。依體起用。佛色聲等 既從眾生心體中起。還在眾生緣起心中。是
故諸佛色聲等事尚是眾生心內之事。況言 教等。是故一切唯眾生心。三由前二義不相 離。故無礙雙現。謂佛心中眾生聽眾生心中
佛說法。眾生心中佛為佛心裏眾生說法。是 故全攝各無障礙。四佛唯眾生心佛相盡也。 眾生唯佛心眾生相盡也。既形奪兩盡說聽
雙亡。何教體之有。此上四句合為一事。全此 全彼。即有即無無障無礙。思之可見。八會相 歸性者。以妄計即空緣起無性。經依此義說
一切法即真如也。又云。文字性離。是則解脫。 以相虛未嘗。不盡。性實未嘗不顯。是故終日 說未曾說也。九性相融通門者。謂虛相盡而
不礙存。真性現而不妨用。是則相即真而相 不壞。真即相而真不變。性相雙融二而無二。 經云。眾生即法身法身即眾生。法身眾生義
一名異。然義一之旨宜深思之。十圓明無礙 門者。先開後合。開者於一教法開為二門。一 真性平等。二虛相差別。其真性有二義。一隨
緣義。二不變義。經云。不染而染染而不染。是 此二義也。其虛相亦有二義。一不存義。二不 壞義。經云諸法無所有如是有世界即非世
界是名世界等是此義也。二合者。亦有二重。 一以真中隨緣義。與相中不壞義合為一義。 是真不異俗。以真中不變義與相中不存義
合為一義。是俗不異真。二真中不變義。相中 不壞義。真乖俗故是非一義。真中隨緣義相 中不存義。俗乖真故是非一義。以真中隨緣
未嘗改變。即性不改。無不隨緣。隨緣不改。一 味無二。亦由相中存亡不二。致令真俗亦一 亦異及非一非異。思之可見。大乘法味意在 於斯。
[0428b17] 第六所詮宗趣者。語之所表曰宗。宗之所歸 曰趣。通辨此經宗趣有十。一或說無宗。二或 唯妄想。三或自覺聖智。四或說一心。五或開
二諦。六三無等義。七或以四門法義。八或以 五門相對義。九立破無礙。十顯密自在。初無 宗者。謂辨諸法性相圓融。心言路絕。既無所
立故不可辨宗。經云。一切法不生者。不應立 宗。五分論多過故。是故以無宗為宗。此語亦 不受為趣。二或以妄想為宗者。以妄想有二
義。一病二藥。病謂執見。但是虛妄之想。是所 對治故是病也。藥謂佛語眾生言。汝起有無 見皆是妄想。眾生聞已即離彼見。故是藥也。
但由佛說於妄想還治妄想之病。是故唯以 妄想二字消釋一部經文。以妄念若起即是 妄想。遂令妄念止息。即到此經處故以為宗。
是故以妄想為宗。妄盡為趣。三以自覺聖 智為宗者。非直覺一切法唯是自心悉皆平 等。亦復覺此能覺智之自體如理一味。妙絕
能所離覺所覺。故下云。無有佛涅槃。遠離覺 所覺。覺在初心滿在佛果。經文具辨。故以為 宗。是故舉覺為宗。覺泯為趣。四或說。一心為
宗者。以辨諸法皆由心現。謂習氣內擾。妄境 風起吹擊心海。濤波萬端。莫不皆是心之所 現。下文所說雖有多門。莫不皆顯此唯心義。
故以為宗。是則舉唯心為宗。心盡為趣。下文 云。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五二諦為宗者。 謂開前一心以為二諦。即心相差別染淨緣
起。凡聖區分以約俗諦。心體平等染淨相盡。 一味無二名為真諦。此中真俗相對有其五 義。一相違義。二相害義。三相順義。四相成
義。五無礙義。初者謂談真違俗。以違俗生滅 故。順俗則違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