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Ullambana Sūtra 佛說盂蘭盆經疏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說盂蘭盆經疏下充國沙門宗密述
[0506c18] ◎四正解經文 (二) 。正解經文於中復二。初 釋題目。二解本文。初釋題目。
[0506c20] 佛說盂蘭盆經 此經總有三譯。一晉武帝 時。剎法師翻云盂蘭盆經。二惠帝時。法炬法 師譯云灌臘經。應此文云。具飯百味五果汲
灌盆器香油錠燭等故。三舊本別錄。又有一 師。翻為報恩經。約所行之行而立名故。今 所釋者。即初譯也。義淨三藏云。頒自我口暢
之。彼心以教合機。故稱佛說。盂蘭是西域之 語。此云倒懸。盆乃東夏之音。仍為救器。若隨 方俗應曰救倒懸盆。斯繇尊者之親魂沈闇
道。載飢且渴命似倒懸。縱聖子之威靈無以 拯其塗炭。佛令盆羅百味式貢三尊。仰大眾 之恩光。救倒懸之窘急。即從此義以立經
名。經者正名為線。義曰契經。線能貫華。經能 持緯。謂所詮之義似緯似華。能詮之文能持 能貫。今順此方典誥。是以目之為經。借義助
名。仍加契字。此釋符佛地論。二義中貫穿 之義。雜心論五義中結鬘之義也。二解本 文。解本文分三。一序分。三正宗分。三
流通分。以三分之興。彌天高判冥符西域。今 古同遵。初序分中諸經多有二序。一證信序。 謂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標記說時說處分明。
大眾同聞非謬。以為證據令總信受。經無 豐約非信不傳。繇是經初必須證信。故智度 論云。說時方人令生信故。二發起序發明
信起正宗之法。如淨名寶蓋法華毫光之類。 然證信亦云通序。諸經皆同故。亦云經後序。 佛說法時而未有故。發起亦云別序。諸經各
別故。亦云經前序。佛先自發起。方說正宗故。 初證信序。
[0507a20]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則 佛臨滅度時。阿難請問四事。佛令置此言 也。所問四事佛一一答。謂一依四念處。二以
戒為師。三默擯惡性比丘。四一切經初。皆云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處若干人俱。 諸經多具六種成就。文或闕略義必具之。謂
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眾。六緣不具教 則不興。必須具六。故云成就。今經闕於列眾 也。又聞成就為初異餘經者。各是譯人之意。
謂或云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或云我於佛邊聞 如是法。皆是指法之詞也。不云我者。意彰 聖人皆證無我理故。餘經有者。即阿難自指
五蘊假者。不同情計之我。亦無過也。聞謂耳 根發識聽彼外聲。次云如是者。信成就也。夫 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
肇公云。信順之詞也。一時者。師資合會說 聽究竟。總名一時。簡異餘時也。謂如來說 經。時有無量。不能別舉。一言略周故但云一。
諸方時分延促不定故。總言一時。然諸經 中不指定時指定處者。有解招難故不用 之。今詳其意。以處則不過十六國中。遊化住
止之處而有其數。易為標指。時則年月春秋 寒熱晝夜寅卯須臾等時。變異迅速積數無 量。不可說錄。難為標指故。佛者梵語佛陀。
此云覺者。謂覺了真妄性相之者也。覺有三 義。一自覺我空。簡異凡夫。二覺他法空。簡 異二乘。三覺滿俱空合於本覺。名究竟覺。或
名大覺妙覺。簡異菩薩。在舍衛等者。處成就 也。真諦記云。住處有二。一境界處。謂化在 俗之流。二依止處。謂統出家之眾。初即舍
衛。後即祇園。婆沙論云。舉舍衛者。令遠人 知。舉祇園者。令近人知。舍衛此云聞物。謂 具足財寶之物。多聞解脫之人。遠聞諸國
故。義淨三藏譯金剛經。云名稱大城。祇樹 等者。即祇陀太子所施之樹。給孤長者所買 之園。祇陀此云戰勝。波斯匿王太子也。生時
王與外國戰勝因以為名。給孤獨者。是臣之 號。本名須達多。此云善施。謂給孤獨。即是 善施。又常行施故名善施。鄉人美之號給孤
獨。然園是須達所買。樹是祇陀所施。園總樹 別。先合標園今以禮別尊卑故。樹先園後。西 國呼寺為僧伽藍摩。此云眾園。以佛教東流
初至中國。止鴻臚寺賓異域僧僧既漸多。散 置別館。存其本號皆曰寺焉。其買園施樹者。 涅槃經說。須達長者為兒聘婦。詣王舍城。因
見佛發心。請入舍衛說法。佛令舍利弗隨歸 先揀住處。擇得祇陀太子之園。長者問買。 太子戲云。側布黃金滿即賣之。長者便欲交
付。太子云。是戲言。共請斷事之人斷之。彼斷 令依先語。長者載金側布。唯少一隅。太子 見其不惜財寶。知佛殊勝。遂施所餘之地置
立門屋。施園中樹以為林蔭。二人共成精舍 請佛居之。故云祇樹等也。闕眾成就者。但文 略也。如無常經等。然有其時。必具徒眾故。經
末云四輩弟子歡喜奉行。二發起序 (六) 。發 起者。此經既以孝順拔苦為宗故。託救母之 緣而為發起。文分為六。第一目連道滿。第
二知恩欲酬。第三攀慕遍尋。第四得見所在。 第五痛哭往救。第六惡習現前。初目連道 滿。
[0507c22] 大目犍連始得六通 此人姓大目犍連。唐 言菉菽氏。彼國上古有仙。常食菉荳。尊者 是彼之種族也。名尼拘律陀。即樹名也。尊者
二親因祭此樹神而生尊者。故名此也。是王 舍城中輔相之子。時人貴其種。所以稱其氏。 始得六通者。始即是初。初得聖道便度二親。
本因親而修道故也。道雖無異本願各殊。故 諸聖者不必皆爾。六通者。一神境通。智證 神境故。亦名如意通。身如其意欲往即到故。
二天眼通。三天耳通。謂能見能聞若近若遠。 障內障外色聲等故。四宿命通。能知宿世本 生本事故。五他心通。謂於定散漏無漏心。一
切能知故。六漏盡通。謂身中漏盡而能知故。 六皆無擁故總名通。二知恩欲酬。
[0508a07] 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 度謂度脫。然報恩 兩字。但是通標虛位。度脫正是其報。乳謂母 乳。哺是嚼哺。然父母有遠近。恩有輕重。報有
分全。遠者七世乃至多世。近者即生此身。七 世者。外教所宗。人以形質為本傳體相續。以 父祖已上為七世故。偏尊於父。佛教所宗。
人以靈識為本。四大形質為靈識所依。世世 生生皆有父母。生養此身。已去乃至七生所 生父母為七世也。然寄託之處。惟在母胎。
生來乳哺懷抱亦多是母。故偏重母。是以經 中但云報乳哺之恩也。乃至多世者。於中偏 取歸依佛已來所有生身父母。能生我身
修道器故。諸佛成道之時。多生父母皆相會 遇。聞法獲益。恩有輕重者。此生父母最重。 餘漸輕也。報有分全者。侍養一生為分。度脫
多生為全。故經云。左肩擔父。右肩擔母。遍行 大地。亦不能報恩。故知此生所報為分。設 同孟宗董黯董永之類。亦為分也。今經云。欲
度父母者。意令得道。明其全也。若總不報。 便是不孝罪人。況加逆事。且泛論一切人 恩。華嚴經云。不知恩者多遭橫死。觀佛相海
經云。有恩不報。是阿鼻因諸恩尚然。況於 父母。父母之恩無可校量。故詩云。蓼蓼者莪 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乃至無父可
怙無母可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 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 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故三藏
云。父母義高天地恩深巨海。是以係仰顧腹 之恩。思答劬勞之德。父母恩重經云。父母懷 抱含笑未語和和弄聲。飢時須食非母不 哺。渴時須飲非母不乳 (云云)
。計論母恩昊天 罔極。嗚呼慈母云何可報 (云云) 。至於行來東西 隣里井竈碓磨。不時還家。母忽心驚。兩乳流
出。即知我兒家中憶我。即便還家。問詳此經 文淺朴。偏誡貧賤之流何也。答君子自孝故。 偏誡小人。又君子有簞瓢之貧。何妨確磨等
事。又偏敘艱勤之語。始彰鞠養之勞耳。又云。 其兒遙見母來。或在欄車搖頭弄腦。或復曳 腹隨行嗚呼向母。母為其子曲身下就。長舒
兩手摩拭塵土。嗚和其口。開懷出乳。以乳 乳之。母見兒歡。兒見母喜。二情相交恩愛慈 重。莫復過是 (云云) 。既生長大朋友相隨。梳頭
摩髮欲得好衣覆蓋其身。敝衣故破父母自 著。新好綿帛先與其子。至于行來官私急 疾。傾心南北。逐子東西。橫簪頭上。子漸長
大。為與索妻。得他女子父母轉疎。私房 室內共相語樂。父母年老氣力衰微。終朝 至暮不來借問。或復父孤母寡獨守空房。猶
如客人寄止他舍。常無恩愛。或無襦被寒凍 苦辛。厄難遭之太甚。年老色衰多饒蚤蝨。夙 夜不臥長吟歎息。何罪宿愆。生此不孝之
子。或時呼喚。瞋目驚怒盡不從順。婦兒罵 詈低頭含笑 (云云) 。帝釋梵王諸天人民。一切眾 會。聞經歡喜發菩提心。號哭動地淚下如雨。
評曰。細思其事誠哉是言。或有母不如此兒 不如彼者。百中無一也。良繇眾生無始無明 迷真執妄。既根本顛倒故。枝末一一皆然。禍
哉凡愚。云何可度。三攀慕遍尋。
[0508c07] 即以道眼觀視世間 觀求生處是天眼通。 繇證道而得故云道眼。世間有二。謂三界是 器世間。六道是有情世間。然尊者喪親之日
猶是凡夫。不知父母生于何道。今成聖果力。 可追求故。以天眼上下觀視于三界處尋六 道身。得通便觀。故云即也。四得見所在。
[0508c13] 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 本觀世間俱尋父母。父生樂處不假施勞。既 非經宗故此不述。母生鬼道已屬三塗。復在
餓中。是鬼之極苦。拔濟苦者唯盂蘭盆。發起 正宗意在斯也。生餓鬼中是異熟果。酬引業 故。不見飲食是等流果。酬滿業故。是慳貪
業之果也。皮骨連立是增上果。準正理論。 鬼本住在此洲之下五百繇旬。縱廣亦爾。有 琰魔羅界。從此展轉散取餘方。人間一月
為一日。乘此積月積年壽五百歲。然鬼有三 種。一無財鬼。以無福德不得食故。二少財鬼。 少得淨妙飲食故。三多財鬼。多得淨妙飲食
故。此三種鬼復各有三。無財三者。一炬口 鬼。謂火炬炎熾常從口出。繇是前生燒壞村 柵焚炙賢良。以此求財墮於地獄。從地獄出
墮此鬼中。故正法念經云。若人貪嫉枉奪人 財。破人城郭殺害抄掠得財。奉王大臣。轉增 凶暴。墮熾然餓鬼中。二鍼咽鬼。謂頭大如
山。咽如鍼孔。繇於破齋夜食盜竊眾僧之食 故。故齋法清淨經云。目連路逢數百萬鬼。 頭如大山等。三臭口鬼。謂口中腐臭自惡受
苦。以多貪名利自是非他。讚歎惡人毀謗賢 善故。據此三種。寧吞鐵丸不食信施。少財三 者。一鍼毛鬼。毛利如鍼行便自刺。為貪利故。
妄行鍼炙及刺畜生。但為求財不愈疾故。二 臭毛鬼。毛利而臭自拔受苦。繇於販賣猪羊 烹宰鵝鴨。湯爛刀剝楚痛難堪。地獄罪終墮
斯鬼趣。三大癭鬼。咽垂大癭自決噉膿。繇嫉 妬於人常懷瞋恨故。多財三者。一得棄鬼。謂 常得祭祀所棄食故。繇於罪多福少少施多
慳。棄擲之物方惠施故。二得失鬼。謂常得 巷陌所遺食故。以於現財常生慳著。疑欲失 者而方捨故。三勢力鬼。謂夜叉羅剎毘舍
闍等。所受富樂類於人天。或依樹林。或住 山谷。或居靈廟或處空宮。形竪而行。屬於鬼 趣。此等變化多端者。繇於因地罪福不精
苦樂之因相雜作故。付法藏傳說。僧伽耶 舍比丘。遊大海邊見妙宮殿。其家鎖二鬼等。 今尊者之親。是無財鬼中炬口鬼也。又有處
說。餓鬼有三種。一外障。得遇水時即見有 人執刀仗等而障礙故。二內障。口有火炬。 或咽如鍼故。三無障。見河是猛火。或食糞穢。
或自割身肉食噉等。今尊者之親當內障也。 上來諸鬼皆繇自心因行所招。果報必應。 譬如影響繇於形聲。雖父母至親不相替代。
故諸智者宜各勵心。儻遇善緣不應空過。一 朝去世誰為修崇。縱託子孫七分獲一。況無 孝子。悔恨何追。且濁世凡流鮮懷仁孝。唯
憂妻子。豈念幽靈。貧賤者迫以飢寒。富貴者 荒於財色。設能追福厭課者多。竭力罄心萬 中無一。世途目擊豈不昭然。故恩重經云。夫
妻和合同作五逆。彼時呼喚急速走使。父 母之語十喚九違。不相從順罵詈瞋目。生存 尚爾。歿後可知。自既不仁。兒豈能孝。故昔
有送父林野。乃持輿迴歸。以古觀今雖途跡 異而心同也。五慟哭往救。
[0509b11] 目連悲哀。即以鉢盛飯往餉其母 悲哀者。 生育恩重如上所陳。死別隔生忽然再見。縱 使顏容仍舊亦可啼泣悲傷。況覩鬼形皮骨
連立。喉中煙焰腹裏空虛。苦似倒懸命唯喘 息。豈不能碎身擗踊竭氣號咷。恨罪逆之偷 安。痛慈親之受苦。經標總意但曰悲哀。細察
當時何疑不爾。故三藏科云摧慟。釋云。感 激徹於骨髓。號叫動於天地。鉢飯往餉者。 母既氣綿夕漏厄在朝飢。飢而且渴。理須救
濟。濟此之急飯食為先。故以鉢盛飯持餉於 母。六惡習現在。
[0509b22] 母得鉢飯便以左手障鉢右手揣食食未入口 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境隨心變。果藉業成。 餓因未除飽緣寧致。鬼是炬口。食近口而熾
然。水作堅氷。氷近湯而確耳。即知神力不 禁業力。除飢要且除慳。故六通往餉而招 殃。百味盆羅而致苦。大哉業熟可思者焉。
今左手障鉢慳恐餘侵。右手揣食貪於自給。 慳貪猛盛如此現行。飯食劣緣若何充濟。故 化為火不得食也。上來序分竟。二正宗分 (二)
。正宗分文分為二。初目連悲陳苦厄。二如 來廣示因緣。初目連悲陳苦厄。
[0509c04] 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子急告父。臣急告君。自力不如。理宜投佛。 弟子勤觀四諦。已證三明。可以反覆山河。迴
轉日月。豈料母縈極苦。命若到懸。竭其孝誠 盡其神變。而竟不能令除惡報暫濟飢腸。所 以叫泣奔還。備申哀懇 二如來廣示因緣 (八)
。如來廣示因緣。且依三藏大分八段。第 一彰母罪深。第二明子德劣。第三斥邪無 力。第四顯正有能。第五許以救方。第六示其
正法。第七孝子領悟。第八慈母獲益。初彰 母罪深。
[0509c15]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 有經中說。定光佛時目連名羅卜。母字青 提。羅卜欲行。囑其母曰。若有客來孃當具
膳。去後客至母乃不供。仍更詐為設食之 筵。兒歸問曰。昨日客來若為備擬。母曰。 汝豈不見設食處耶。從爾已來五百生中慳
慳相續。故云罪根深結。罪謂身口之業。根 謂慳貪之心。多生相續為深。交固難解為 結。從慳所起皆是罪業。非唯彼時一度妄
語。謂慳貪是苦根。所作是苦業。餓鬼是苦 果。為三事也。若準十重戒中。慳亦是業。 唯貪為根。起罪業故。問五百生慳為人
為鬼。答人鬼相間。造受相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