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Sūtra of Forty-Two Sections 註四十二章經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教西來玄化應運略錄宋正議大夫安國軍節度使開國侯程輝編
[0516b14] 准五分律說。釋迦牟尼佛。生中印土迦維羅城剎帝利家。父名白淨飯王。母號摩耶。右脇而生紫磨金色不紹王位。十九踰城至雪山中。六年苦行日食麻麥。又至象頭山學不用處定。三年知非遂捨。又至欝頭藍學非想定。三年知非亦捨。即以無心意而受行。悉摧伏諸外道。世尊時年三十。於二月八日明星出時成等正覺。於鹿野苑中。度憍陳如等五人。為教興之始也。又准周書異記說。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有光來照殿前。王問太史蘇由。對曰。西方當有大聖人生。後一千年教流此土。至後漢孝明帝永平七年正月十五日。帝夜夢金人身長丈六赫奕如日。來詣殿前曰。聲教流傳此土。帝旦集群臣令占所夢。時通人傅毅對曰。臣覽周書異記云。西方有大聖人出世。滅後千載當有聲教流傳此土。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遂遣王遵等一十八人。西訪佛法至月氏國。遇摩騰竺法蘭二菩薩。將白[疊*毛]上畫釋迦像及四十二章經一卷載以白馬。同回洛陽。時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三十日也。因以騰蘭譯經之所名白馬寺。後六年摧伏異道。二菩薩踊身虛空。為王說偈曰。
[0516c08] 狐非獅子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納。丘無嵩岳榮。法雲垂世界。法雨潤群萌。顯通希有事。處處化群生。
四十二章經序
昭文舘大學士中奉大夫掌諸路頭陀教特賜圓通玄悟大禪師頭陀僧溥光奉 勅撰
[0516c18] 伏聞無上法王。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隨機接物。演河沙妙義。設無量行門。運神通四十九年。度眾生百千萬億。將般涅槃囑累國王大臣。宣揚正法續佛慧命。斯乃為未來世眾生作無窮之利益。大慈遠被其至矣乎。欽惟聖上道貫百王。智周庶品。每萬機之暇。弘崇三寶。景仰一乘。思所以答列聖在天之靈。皇太后鞠育之恩。既創建大招提。博施諸貝典。又以為四十二章經。乃
[0516c27] 釋迦如來初成正覺。大弟子眾記諸聖言。沙門釋子臣寮士庶。率可遵行。適有以前代注本為進者。特勅有司一新板本遍頒朝野。將使或緇或素。若見若聞。頂戴奉行。咸登覺地。其深心願心廣大心。非聰明叡智孰與。於此詔頭陀僧(臣)溥光為之序。(臣)溥光幸在空門。忝為佛子。夙承隆眷。不敢以固陋辭。竊惟能仁所演三藏十二分一切脩多羅數等塵沙。如華嚴般若寶積大集涅槃等部。文富義博。事備理周。在龍宮海藏。爛若日星。而騰蘭東邁獨持此經。適符漢明西迓聲教之運。而大振玄風于天下後世。是其可以常情卜度擬議哉。意其必有冥數潛通諸佛密證為震旦。萬世五乘之大本。五性之通達。妙道至理。存乎其間者歟。研其義味。蓋為佛者在日用修進之際。造次顛沛不可須臾離之要旨乎。明明天子流布宣揚。其猶捧佛日而曲照昏衢。霶法雨而普滋群槁。上不負如來之囑累。下廣開叔世之津梁。娑婆界中莫大之良因也。昔唐太宗勅書手十人錄遺教經。遍付諸郡用伸勸勉方之今辰其有間矣。(臣)歎詠不足無任歡喜踊躍。焚香再拜書于經之首云。
[0517a20] 皇慶元年正月 日上
註四十二章經序
宋真宗皇帝製
[0517a25] 夫至真不宰。豈隔於含靈。群動無明。自迷於正覺。是以慈悲之上聖。因談歸救之妙門。接物而利生。隨機而演教。布法雲而潤物。揭智炬以燭幽。示忘言之言。為無說之說。四十二章經者。蓋能仁訓戒之辭也。自騰蘭之傳譯。即華夏以通行。朕嘗以餘閑潛加覽閱。冀恊宣揚之誼。因形注釋之詞。晦朔屢更。簡編俄就。導群氓之耳目。雖愧精深。資眾善之筌蹄。庶符利益。其有相傳之疑誤。累句之難分。亦用辨明。庶臻演暢。粗題篇首。以達予衷云爾。
佛說四十二章經
[0517b09] 佛者梵語。佛陀。此云為覺。蓋覺悟之義也。覺 有三義。一者自覺勝凡夫。凡夫 汩 沒生死無 暫覺者故。二者佛能覺他。勝聲聞緣覺二乘
人。不能覺他故。三者覺行圓滿。勝諸菩薩。為 菩薩雖行二利行未滿。故至佛果位。三覺方 滿佛口所宣。故云佛說四十二章經者。即下
文佛因事誡約勸諸弟子。成四十二章也。經 者梵語。云修多羅。此云為經。經訓常也。常者 言其真常不易之法也。
迦葉摩騰共竺法蘭奉 詔譯
宋真宗皇帝註
[0517b20] 爾時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 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 夫愛欲長於貪 癡。禪定資於智慧。故世尊首言離欲之最勝。
次勸住禪而降魔。
[0517b24] 今轉法輪度眾生於鹿野苑中為憍陳如等五 人轉四諦法輪而證道果 鹿野苑中證道之 淨土。憍陳如等聞法之弟子。四諦即苦集滅 道也。
[0517b28] 時復有比丘所說諸疑陳佛進止世尊教詔一 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勅爾時世尊為說真 經四十二章 接物度生隨機演教。開彼疑
惑示其戒勅。敘以輪貫乃成四十二章焉。
[0517c03] 佛言 凡經首標佛言者。皆是弟子阿難等 結集之時。敘佛平生所說。故云佛言。
[0517c05] 辭親出家為道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沙門梵語。合云沙迦門。曩已略其二字。此 云勤息。謂能勤修眾善勤息諸惡。又云。息惡
取止息之義也。蓋謂辭其親出其家息諸惡 勤諸善。乃為道人也。故名曰沙門。
[0517c10] 常行二百五十戒為四真道行進志清淨成阿 羅漢 二 百 五十戒。其條目。具載大藏中小 乘律四分戒。此不繁云。四真道行。即知苦斷
集證滅修道為四諦真實道行也。若堅持清 淨進志不退即漸成聖果也。
[0517c15] 佛言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住壽命動天地 梵語阿羅漢。此云應。應具三義也。一應斷煩 惱障。二應不受後有身。三應受人天妙供養。
既成此聖果能以六通飛行往來。又變化形 體凡俗莫測。住壽命者。或生或滅延促自在。 若要住世久長則經劫不滅。又能以神通震 動天地。蓋妙用難測也。
[0517c22] 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魂靈上十九天於 彼得阿羅漢 梵語阿那含。此云不還。言得 此果位斷盡欲界分別。更不還來生欲界也。
故此一報命終生於色界。一十九天。十九天 者。謂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 天。於彼十九天中。斷盡煩惱當得阿羅漢果。
[0517c28] 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 梵語斯陀含。此云一來。唯一生天上。一還 人間。乃得阿羅漢果。
[0518a02] 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羅漢 梵語須陀洹。此云預流。言此果位斷盡三 界分別煩惱。初預聖流也。七生七死者。於七
度生死中斷盡煩惱。即得阿羅漢。
[0518a06] 愛欲斷者譬如四支斷不復用之 愛欲斷盡 而得聖果者。譬如斷其四支。更不可續聖流 斷其愛欲。更不再生惑也。
[0518a09]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 理悟佛無為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 不結業無念無作無修無證不歷諸位而自崇 最名之為道
夫能斷愛欲則心源自明。善達 深理則法本超悟趣。或歸當道匪外求。是以 不繫道而道。有不結業而業解念作修證。復 何為哉。
[0518a16]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佛法者去世資財 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不再矣 剃 除鬚髮。蓋欲睹形厭俗飢寒之患。求乞度時。
故知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自然身心澄靜。貪 欲不生則可日進其道法也。
[0518a21] 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夫不絕愛欲即為前 境所轉。既為前境所轉則愛欲習氣依然復 生。故使真智蒙蔽無由證覺矣。
[0518a24] 佛言眾生 假眾緣依故曰眾生。
[0518a25] 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者為十身三口 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罵妄言 綺語意三者嫉恚癡 夫為善者。不殺不盜
不邪行。是為身之三善。不兩舌不惡口不妄 言不綺語。是為口之四善。不嫉不恚不癡是 為意之三善。若背此者。即讒構離間謂之兩
舌。呪詛毀讟謂之惡罵語。無誠實謂之妄言。 諂諛巧誑謂之綺語。妬賢掩善名之為嫉憤。 彼銜怨謂之為恚。不憂生死。惟恣貪欲謂之 為癡也。
[0518b06] 不信三尊以邪為真 三尊者佛法僧也。
[0518b07] 優婆塞行五事不懈退 梵語優婆塞。此云 清信男。五事即五戒也。謂不殺不盜不邪行 不妄語不飲酒。懈退者謂行之不專也。或中 道而廢也。
[0518b11] 至十事必得道也 十事即上文十善也。得 道謂精勤不退乃證道也。
[0518b13]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止其心罪來歸身 猶水歸海自成深廣何能免離 愚迷之人日 作眾罪。既無退悔惡積于心致百殃之及身。
若眾流之朝海積彼歲時自成深廣。
[0518b17] 有惡知非改過得善罪日消滅後會得道也 夫人善自知非能改其過日新之善漸積。過 去之惡潛消即於後會得明道也。
[0518b20] 佛言人愚以吾為不善吾以四等慈護濟之 四等慈。謂慈悲喜捨謂之四無量。心以護濟 愚人。
[0518b23] 重以惡來者 愚人不知恩。復以惡意來相 侵也。
[0518b25] 吾重以善往 我亦復以善心誡之。
[0518b26] 福德之氣常在此也害氣重殃反在于彼 我 常以德報怨故福德之氣常在於我。彼惟以 惡行重凌善人故害氣重殃彼自貽也。
[0518b29] 有愚人聞佛道守大仁慈以惡來以善往故來 罵佛佛默然不答愍之癡冥狂愚使然 愚人 聞佛守大仁慈。乃恣惡辱罵於佛。佛即默然
不答。蓋惜彼癡愚使如是也。
[0518c04] 罵止 愚人止其罵也。
[0518c05] 問曰子 佛乃問之。子者男子之通稱也。
[0518c06] 以禮從人其人不納實理如之乎 此佛問彼 之辭也。
[0518c08] 曰持歸 此愚人答也。
[0518c09] 今子罵我我亦不納子自持歸禍子身矣 惡 人罵止。佛問曰如子施禮於人 彼若不納即 子所施禮其理如何。愚人對曰。我自持歸。佛
復告曰。汝今罵我。我亦不納。子自持歸禍及 汝身。
[0518c14] 猶響應聲影之追形終無免離慎為惡也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污天還污 己身逆風坋人塵不污彼還坋于身賢者不可 毀禍必滅己也
姦惡之人害於賢者。猶如 怨天仰唾徒污於己逆風坋人惟坋自身。如 彼害賢之人禍終滅己。
[0518c20] 佛言夫人為道務博愛 博行愛人。
[0518c21] 博哀施 見彼危厄博哀而救之。
[0518c22] 德莫大施 言施之德最為大也。
[0518c23] 守志奉道其福甚大 夫學道之人既能博愛 哀施加以精進則其福彌大。
[0518c25] 覩人施道助之歡喜亦得福報 見彼行施奉 道而能為彼歡喜讚歎。亦獲福報。
[0518c27] 質曰彼福不當減乎佛言猶如炬火數千百人 各以炬來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 如之 質曰者。求質其疑也言助之歡喜亦
獲其福。疑謂減彼哀施福報。佛乃答曰。猶如 一炬之火。有數千百人。各以炬來求之。或熟 飲食或照冥闇而本之一炬亦不減少故。哀 施福報亦猶於此。
[0519a05] 佛言。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 飯持五戒者一人。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 須陀洹。飯須陀洹百萬不如飯一斯陀含。飯斯
陀含千萬不如飯一阿那含。飯阿那含一億不 如飯一阿羅漢。飯阿羅漢十億不如飯辟支佛 一人。飯辟支佛百億不如飯一佛學願求佛欲 濟眾生也
此十等校量蓋德有大小。障有 厚薄。故飯之者福報不同。又梵語辟支佛陀。 此云獨覺。故言飯百億獨覺不如飯一佛。何 者蓋運大慈普濟群生其福深廣不可思議。
而供佛之報亦最大也。
[0519a16] 飯善人福最深重 此言飯凡世善人福亦深 重。
[0519a18] 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親二親最神也 然善人中有二種。或能事天地鬼神。或能 孝養父母。比量福報不及能事親者。
[0519a21] 佛言天下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 凡人貧乏 自逼飢寒而能輟己濟人斯亦難矣。
[0519a23] 豪貴學道難 豪貴恣逸無諸苦惱而能厭其 累塵。折節求道故為難矣。
[0519a25] 判命不死難 不字當為。必字蓋傳之訛也。 若世人明達因果決志判命。或捨命身飼其 猛鷙。濟彼魚鼈乃至忠臣烈士。以死殉義斯
皆難也。何知當為必字緣。佛言二十難並說 凡夫境界非論不生不滅之理。其義明矣。又 據西戎南蠻語音。呼必為不。
[0519b02] 得覩佛經難 凡人不具信根罔憂生死。則 出世之教安得見聞。
[0519b04] 生值佛世難 夫人若不結勝因不修眾善則 諸佛出世豈得遭遇實知難矣。
[0519b06] 忍色離欲難 六塵之中多為情欲所惑而能 制伏妄念。防其越逸甚為難矣。
[0519b08] 見好不求難 彼之所好此或于求遂之貽貪 冐之名違之招忿戾之患故能不求為難矣。
[0519b10] 有勢不臨難 勢利之人威福之地而能唯道 是從不形趨附亦為難矣。
[0519b12] 被辱不瞋難 不忍小忿則興諍端非理相 干。能以情恕斯亦難矣。
[0519b14] 觸事無心難 心求清淨觸境而興。若能遇 事不徇物情。斯為難矣。
[0519b16] 廣學博究難 怠惰則陷無明。多聞則有饒 益。若能廣究誼理以資智慮。斯為難矣。
[0519b18] 不輕未學難 凡曰群生同稟真性。而以能 格物俗之常情故。不輕未學為難也。
[0519b20] 除滅我慢難 愚冥徇情彼我慢生違善興諍 罔不由茲。若能除滅故為難矣。
[0519b22] 會善知識難 感物生情理茲染習善惡之 性。由是而遷故知識之善者。亦難矣。
[0519b24] 見性學道難 性本澄湛迷於妄情。道本真 常昧於愛欲。能復本而見性。背偽而學道為 難矣。
[0519b27] 對境不動難 前塵妄境致惑真性故悟之而 寂照對之而不動者難矣。
[0519b29] 善解方便難 常懷大慈以視眾生。種種方 便以為饒益者難矣。
[0519c02] 隨化度人難 眾生之性亦有利鈍。能於高 下之中隨化而度之者亦難矣。
[0519c04] 心行平等難 癡冥之類合塵背真。若能冤 親彼我一皆平等。斯為難矣。
[0519c06] 不說是非難 兩舌妄言世尊所戒。眾生無 明而有差別。若能平等不搆是非者難矣。
[0519c08] 有沙門問佛以何緣得道奈何知宿命佛言道 無形相 真如之性與虛空等故。言無形相。
[0519c10] 知之無益 夫知而不學與不知同。必假修 證。乃可得道。
[0519c12] 要當守志行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見形斷 欲守空即見道真知宿命矣 夫欲通宿命 者。當須志行清淨常在禪寂久則塵障盡消。
潛通宿命如磨鏡去垢乃見形矣。苟非斷欲 守空。何以得證道真也。
[0519c17] 佛言何者為善惟行道善 佛言何者。蓋各 引一設之義惟精進行道。漸至證聖最為善 也。
[0519c20] 何者最大志與道合大 斷諸攀緣得無漏智 志道 [泳-永+曶] 合最為寂大。
[0519c22] 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忍 辱之人不懷讎怨。如彼勇健多力之人能拒 強敵內不懷惡。終為人所尊也。
[0519c25] 何者最明心垢除惡行滅內清淨無瑕 如白 圭無玷晴空絕雲心之最明也。
[0519c27]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 極言其遠大也。
[0519c28] 十方所有未甞不見得無不知無不見無不聞 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此已證果位得一切種 智故。於三世具正遍知明之至也。
[0520a02]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濁水以五彩投 其中 濁水譬染心。五欲喻五彩。心欲相投 交錯其中也。
[0520a05] 致力攪之 濁水五彩已不可分。仍用力攪 之。喻世人妄想貪愛發亂其五欲也。
[0520a07] 眾人共臨水上無能覩其影愛欲交錯心中為 濁故不見道若人漸解懺悔來近知識水澄穢 除清淨無垢即自見形 濁水之上雖眾臨之
無能覩影。愛欲交亂真心昏惑。豈得明道。若 穢濁盡去心歸清淨即自然見道也。
[0520a12] 猛火著釜下中水踊躍以布覆上眾生照臨亦 無覩其影者心中本有三毒湧沸在內五蓋覆 外終不見道 釜者喻染心。水踊躍者喻染
心中貪嗔癡三毒煩惱踊躍也。以布覆上者。 喻凡夫被五蓋蒙翳終不得見道也。五蓋謂。 一貪欲。二嗔恚。三癡。四掉舉惡作。五昏沈睡 眠。俱為蓋覆也。
[0520a19] 惡心垢盡乃知魂靈所從來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