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Vairocana Sutra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一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
[0579a07]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者。梵音毘盧遮那者。是日之別名。即除暗遍明之義也。然世間日則有方分。若照其外不能及內。明在一
邊不至一邊。又唯在晝光不燭夜。如來智慧日光則不如是。遍一切處作大照明矣。無有內外方所晝夜之別。復次日行閻浮提。一切
卉木叢林。隨其性分各得增長。世間眾務因之得成。如來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平等開發無量眾生種種善根。乃至世間出世間殊勝
事業。莫不由之而得成辦。又如重陰昏蔽日輪隱沒。亦非壞滅。猛風吹雲日光顯照。亦非始生。佛心之日亦復如是。雖為無明煩惱戲
論重雲之所覆障。而無所減。究竟諸法實相三昧圓明無際。而無所增。以如是等種種因緣。世間之日不可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故。
加以大名。曰摩訶毘盧遮那也。成佛者具足梵音。應云成三菩提。是正覺正知義。謂以如實智。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有
常無常等一切諸法。皆了了覺知故名為覺。而佛即是覺者。故就省文但云成佛也。神變加持者。舊譯或云神力所持。或云佛所護念。
然此自證三菩提。出過一切心地。現覺諸法本初不生。是處言語盡竟心行亦寂。若離如來威神之力。則雖十地菩薩。尚非其境界。況
餘生死中人。爾時世尊往昔大悲願故。而作是念。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則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於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為
一切眾生。示種種諸趣所憙見身。說種種性欲所宜聞法。隨種種心行開觀照門。然此應化。非從毘盧遮那身或語或意生。於一切時
處。起滅邊際俱不可得。譬如幻師。以呪術力加持藥草。能現種種未曾有事。五情所對悅可眾心。若捨加持然後隱沒。如來金剛之幻
亦復如是。緣謝則滅機興則生。即事而真無有終盡。故曰神力加持經。若據梵本。應具題云大廣博經因陀羅王。因陀羅王者帝釋也。
言此經是一切如來祕要之藏。於大乘眾教威德特尊。猶如千目為釋天之主。今恐經題大廣故不具存。入真言門住心品者。梵本具
有二題。初云脩真言行品。次云入真言門住心品。竊謂入住之義以兼修行語。故離煩文但著其一。真言梵曰漫怛攞。即是真語如語
不忘不異之音。龍樹釋論。謂之祕密號。舊譯云呪。非正翻也。此品統論經之大意。所謂眾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為
一切智者。是故此教諸菩薩。真語為門。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證心大涅槃。發起心方便。嚴淨心佛國。從因至果。皆以
無所住而住其心。故曰入真言門住心品也。入真言門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門。二者語密門。三者心密門。是事下當廣說。行者以此三
方便。自淨三業。即為如來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於此生。滿足地波羅密。不復經歷劫數。備修諸對治行。故大品云。或有菩薩初發
心時。即上菩薩位得不退轉。或有初發心時。即得無上菩提便轉法輪。龍樹以為如遠行。乘羊去者久久乃到。馬則差速。若乘神
通人。於發意頃便至所詣。不得云發意間云何得到。神通相爾不應生疑。則此經深旨也。
[0579c08]經云。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如來加持法界宮者。經初五義。如智度中廣明。然此經梵本。闕無通序。阿闍梨云。毘盧遮那大本。有
十萬偈。以浩廣難持故。傳法聖者。採其宗要凡三千餘頌。雖真言行法文義略周。以非大經正本故。不題通序。今以例加之。於義無傷
也。薄伽梵者。論師所解具有六義。今此宗中。薄伽梵是能破義。如人執持利器多所摧伏。其本未有此名。世議觀其事迹。故號為能破
者。世尊亦爾。以大智明。破一切識心無明煩惱。此等本自無生亦無相貌。然慧日出時。暗惑自除。是故義名為破。釋論亦云。婆伽名
破婆名能破。能破婬怒癡。故名婆伽婆。二乘雖破三毒。亦不了了盡。如盛香器餘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以力薄故。灰炭不盡。如來
如劫燒火。一切都盡無烟無炭。故名婆伽婆。復次帝釋聲論。謂女人為薄伽。是欲求因緣。能息煩惱義。又是所從生義。金剛頂宗。即
翻此義。云女人者。即是般若佛母。無礙知見人。皆悉從是生。其有志求因緣得與相應。煩惱戲論皆悉永息。非如世間欲熱雖小止
息。而實更增也。以密教不可直宣故。多有如是隱語。學者當觸類思之。又薄伽梵者。即帶有聲。如人多有資財。名持資財者。以有
金故。名持金者。以如來具殊勝德故。名持眾德者。釋論亦云。婆伽言德。婆者言有。是名有德。婆伽名名聲。婆者言有。是名有名聲。一切
世間。無有德名聲如佛者。則其義也。經中多譯為世尊。是歎德之總稱。西方語法。言及尊者。不敢直斥其名。必先歎其功德。如云大
智舍利弗。神通目揵連。頭陀大迦葉。持律優婆離等。故此經中。例云薄伽梵毘盧遮那。今順此方文勢。或以世尊居下也。
[0580a11]經云。薄伽梵住如來加持者。薄伽梵即毘盧遮那本地法身。次云如來。是佛加持身。其所住處。名佛
受用身。即以此身。為佛加持住處。如來心王。諸佛住而住其中。既從遍一切處加持力生。即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而以自在神力。令
一切眾生。見身密之色。聞語密之聲。悟意密之法。隨其根性分種種不同。即此所住名加持處也。次又釋歎加持住處。故云廣大金
剛法界宮。大謂無邊際故。廣謂不可數量故。金剛喻實相智。過一切語言心行道。適無所依。不示諸法。無初中後。不盡不壞。離諸過
罪。不可變易。不可破毀。故名金剛。如世間金剛寶。有三事最勝。一者不可壞故。二者寶中之上故。三者戰具中勝故。此與釋論三種金
剛三昧中喻。意大同。法界者。廣大金剛智體也。此智體者。所謂如來實相智身。以加持故。即是真實功德所莊嚴處。妙住之境心王
所都。故曰宮也。此宮是古佛成菩提處。所謂摩醯首羅天宮。釋論云。第四禪五種。那含住處。名淨居天。過是以往。有十住菩薩住處。
亦名淨居。號曰大自在天王是也。今此宗明義。以自在加持神心所宅故。名曰自在天王宮也。謂隨如來有應之處。無非此宮。不獨在
三界之表也。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次明妙眷屬也。如來在此宮中。為獨處耶有眷屬乎。故云此中乃有無邊眷屬常所集會。所謂
執金剛等也。梵云伐折羅陀羅。此伐折羅。即是金剛杵。陀羅是執持義。故舊譯云執金剛。今謂持金剛。兼得深淺二釋。於義為勝。故隨
文便互為其辭。若世諦常途所表。則云生身佛。常有五百執金剛神。翌從侍衛。然此宗密意。伐折羅是如來金剛智印。如是智印其數
無量。能持此者亦復無邊。所以然者。心王所住之處。必有塵沙心數。以為眷屬。今者心王毘盧遮那。成自然覺。爾時一切心數。無不
即入金剛界中。成如來內證功德差別智印。如是智印。唯佛與佛乃能持之。約菩提義。即有無量無邊金剛印。約佛陀義。即有無量無
邊持金剛者。由此眾德。悉皆一相一味到於實際。故名集會。若少分未等一法未滿。即不名一切集會也。然以自在神力所加持故。即
從心王毘盧遮那。現加持尊特身。爾時無量法門眷屬。一一皆現執金剛身。顯發如來威猛大勢。譬如帝釋。手執金剛。破修羅軍。今此
諸執金剛。亦復如是。各從一門。持大空之戰具。能壞眾生無相之煩惱。故以相況也。如來信解遊戲神變生。大樓閣寶王高無中邊。諸
大妙寶王種種間飾。菩薩之身為師子座者。大眾已集。應有說法處。故次明所住樓閣及師子座也。信解者。始從真正發心乃至成佛。
於是中間通名信解地。梵云微吃哩抳多。是踴躍義。遊戲義。神變義。謂從初發心以來。深種善根。起種種願行。莊嚴佛土。成就眾生。
恒殊勝進。不休息故。即是超昇騰躍義。如人掉動鼓舞。能以善巧三業。普悅眾心。故此騰躍。即名遊戲。如是遊戲。即是菩薩自在神通。
言毘盧遮那本行菩薩道時。以一體速疾力三昧。供養無量善知識。遍行無量諸度門。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能得如是如來智寶之所
集成。祕密莊嚴法界樓觀。於一切實報所生最為第一。猶如真陀摩尼為諸寶之王。故曰遊戲神變生大樓閣寶王也。其高無窮。當
知廣亦無際。以邊不可得故。亦復無中。此是遍一切處身之所住處。當知如是樓觀。亦遍一切處也。次明樓觀莊嚴之相。猶如有人以
種種雜色金剛。嚴飾金剛。然其體性無有差別。今亦如是。還以如來種種功德寶王。間飾樓閣寶王。何以故。更無有法出如是寶性故。
然此第一寂滅之相。以如來加持神力。令應度者隨諸法門表像。若可見聞觸知。即以此為門而入法界。如善財童子。入彌勒宮殿因
緣。此中應廣明菩薩之身為師子座者。上說金剛法界宮。即是如來身。次云大樓閣寶王。亦即是如來身。今云師子座。當知亦爾。所以
云菩薩身者。謂本行菩薩道時。次第修行地波羅蜜。乃至第十一地。當知後地。即以前地為基。故云如來以菩薩身為師子座。釋論云。
譬如師子於眾獸中。獨步以無畏。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外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故名人中師子。其所坐處。若床若地。皆名師子座。
今此宗明義。言師子者。即是勇健菩提心。從初發意以來。得精進大勢。無有怯弱。猶如師子隨所執縛。必獲無遺。即是自在度人無空
過義也。若淺略釋者。言諸菩薩深心敬法。乃至以身荷戴佛。師子座。故曰菩薩之身為師子座也。其金剛名曰虛空無垢執金剛。乃至
金剛手祕密主。如是上首。十佛剎微塵數等持金剛眾俱。及普賢菩薩。慈氏菩薩。妙吉祥菩薩。除一切蓋障菩薩等。諸大菩薩前後圍
繞。而演說法者。次明同聞眾也。問曰。佛所說經。何故先明住處眷屬耶。答曰。譬如國王若有政令。必先出居外朝制斷刑賞。時史署記
云。某時王在某處。與某甲大臣等集議。有如是教命。欲令境內信伏行之不疑故。法王亦爾。將說大法。必於大眷屬菩薩眾中令作證
明。以是因緣聞者生信。由信心故。能入如是法中。修行得證。倍復生信。故先列眾也。虛空無垢執金剛者。即是菩提心體。離一切執諍
戲論。如淨虛空無有障翳。無垢無染亦無分別。如此之心。即是金剛智印。能持此印。名虛空無垢執金剛也。復次虛空遊步執金剛者。
遊步是不住義。勝進義。神變義。以淨菩提心。於一切法都無所住。而常進修萬行起大神通。故曰虛空遊步。復次虛空無垢執金剛。即
阿字門平等種子。修無住行。譬如種殖方便根牙漸生。故次明發行金剛印也。第三虛空生執金剛者。如萠芽已生。四大時節為緣。虛
空不礙念念滋長。菩提心亦復如是。以無所得為方便。萬行為緣。得真實生者。所謂大空生。故名虛空生。第四被雜色衣執金剛者。
如萌芽增長。莖葉花。實漸次滋繁。菩提心樹王萬德開敷。亦復如是。故云具種種色。復次以種種法界色。染此無垢菩提心。成大悲漫
荼羅。故名被雜色衣。第五善行步執金剛者。此善字。梵云毘質多羅。有端嚴義。種子義。譬如已得果實。復還為種子也。善行步者。即是
諸佛威儀。謂善知時宜可度不可度等種種通塞。以身口意方便。俯應群機。曲中規矩。皆成佛事。故以為名也。第六住一切法平等執
金剛者。謂住一切佛平等性也。謂因果自他有為無為等一切諸法。入此如實智中。究竟平等。同一實際。能持此智印。故以為名也。然
上來五句。亦皆是如來真實功德。無深淺之殊。為欲分別令易解故。作次第說耳。第七哀愍無量眾生界執金剛者。此哀愍亦名救度。
謂已住平等法性。自然於一切眾生。發同體悲愍之心。諸眾生界無量故。如是大悲亦無限量。此是如來一功德。故能持者。因以為
名。第八那羅延力執金剛者。已發哀愍之心。若具大勢。則能救護。故次明也。經中挍量六十象力。不如一香象力。乃至末後那羅延
力最勝。佛生身一一毛孔。皆等那羅延力。故以喻法界身那羅延力。第九大那羅延力執金剛者。謂持祕密神通力也。如一闡提必死
之疾。二乘實際作證已死之人。諸佛醫王明見如來性故。則能必定師子吼。於救療因緣。心不怯弱。諸菩薩尚不能爾。故復明不共一
切摩訶那羅延力。第十妙執金剛者。妙名更無等比。更無過上義。猶如醍醐融妙已極。不可復增。常不變易。無間無雜。如來亦爾。一切
功德。悉皆無比無上。諸有所作。亦唯為此一事因緣。故名妙執金剛。第十一勝迅執金剛者。勝謂大空。大空即是遍一切處。故能起速
疾神通也。住此乘者。初發心時即成正覺。不動生死而至涅槃。故名勝迅。第十二無垢執金剛者。即是離一切障菩提心也。譬如真金
體性純淨。若種種練冶眾寶磨瑩倍復光明。則知初質。尚與微垢共住。能持此畢竟淨金剛印。因以為名。十三刃迅執金剛者。此刃字。
梵文是忿中之忿利中之利。義翻猶如刀刃也。持此金剛利智。一切難斷處悉斷。難滅處悉滅。故以為名。十四如來甲執金剛者。如來
甲所謂大慈。由此嚴身故。攝護眾生施作佛事。不為一切煩惱所傷無能降伏爼壞之者。故以為名。十五如來句生執金剛者。句名住
處。即大空生也。諸佛自證功德。從如來性生。此加持身。從如來自證功德生。以不離阿字門故。名如來句生。十六住無戲論執金剛
者。所謂住大空慧也。謂觀緣起實相。無生無滅不斷不常。亦非去來一異。是處諸戲論息。法如涅槃。持如是智印。故得以為名也。十七
如來十力生執金剛者。謂佛方便智。如是妙權從何處生。謂從如來十智力生。持如是印。故得以為名也。十八無垢眼執金剛者。即如
來五眼。以菩提心畢竟淨故。以一切種觀一切法。了了見聞覺知。無所罣礙。能持如是金剛印。故以為名。十九金剛手祕密主者。梵云
播尼。即是手掌。掌持金剛與手執義同。故經中二名互出也。西方謂夜叉為祕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祕難可了知故。舊翻或云密迹。
若淺略明義。祕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執金剛杵常侍衛佛。故曰金剛手。然是中深義。言夜叉者。即是如來身語意密。唯佛與佛乃能知
之。乃至彌勒菩薩等。猶於如是祕密神通。力所不及。祕中最祕。所謂心密之主。故曰祕密主。能持此印。故云執金剛也。如是上首十
佛剎微塵數等持金剛眾俱者。若具存梵本。於列名下。一一皆有多聲。應云虛空無垢等。虛空遊步等。乃至祕密主等。所以然者。此等
上首執金剛。一一皆有無量眷屬部類。大本當具存耳。然統其綱要。則枝末隨之。於宗通之用。不足為闕。所云十佛剎微塵數者。如來
差別智印。其數無量。非算數譬喻之所能知。且以如來十種智力。各對一佛剎微塵。以表眾會之數。世界海世界性。及一佛剎義。如
釋論中廣明。然此毘盧遮那內證之德。以加持故。從一一智印。各現執金剛身。形色性類。皆有表象。各隨本緣性欲。引攝眾生。若諸行
人慇懃修習。能令三業同於本尊。從此一門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也。次列菩薩眾。以四聖者而為上首。前明諸執金剛。一
向是如來智印。今此菩薩。義兼定慧又兼慈悲。故別受名也。亦是毘盧遮那內證功德。如執金剛有十佛剎微塵數眾。當知諸菩薩。法
門相對。亦有十佛剎微塵眾。以加持故。各得從法界一門。現為一善知識身也。又般若釋論。生身佛成道時。阿難密迹力士等。是名內
眷屬。舍利弗目建連等諸聖人。及彌勒文殊諸阿毘跋致。一生補處菩薩等。是名大眷屬。今謂佛加持身亦復如是。諸執金剛各持如
來密印。名內眷屬。諸菩薩大悲方便普門。攝受無量眾生。輔佐法王。行如來事。名大眷屬。故大品云。欲為諸佛內眷屬。欲得大眷屬
者。當學般若波羅蜜也。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
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慈氏菩薩者。謂佛四無量心。今以慈為稱首。此慈從如來種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家。故曰慈氏。上云
普賢。是自證之德。本願已滿。欲化眾生令得此道。故次明之。妙吉祥菩薩者。妙謂佛無上慧。猶如醍醐純淨第一。室利翻為吉祥。即是
具眾德義。或云妙德。亦云妙音也。言以大慈悲力故。演妙法音。令一切聞。故次彌勒明之。除一切蓋障菩薩者。謂障為眾生種種心垢。
能翳如來淨眼。不能開明。若以無分別法。滅諸戲論。如雲霧消除日輪顯照。故曰除蓋障。如來諸有所作。悉皆為此一事因緣。故次
妙音明之。復次行人。雖學般若波羅蜜。若無禪定。猶如盲者雖遇日光。無所能為。故次文殊妙慧。明除蓋障三昧也。此四菩薩。即是佛
身四德。有所偏闕。則不能成無上菩提。是故列為上首。以統塵沙眾德。諸大菩薩者。具出梵文。應云摩訶菩提薩埵。釋論云。菩提名
諸佛道。薩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是人盡欲得諸佛功德。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名薩埵。復次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轉。大
勇心故。多眾生中。起大慈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處。故必能說法。破一切眾生大邪見大愛大我心等諸煩惱。故名為摩訶薩
埵。阿闍梨云。具據正義。當云菩提索哆。此索哆者。是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也。然聲明有如是法。若論文字。其義雖正。音韻或不流便
者。得取便安之。故世論師謂為薩埵。傳習者隨順其辭。就踰伽宗。薩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