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Vairocana Sutra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二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
[0593b06]經云。尊貴者。此是那羅延天。外道計此天湛然常住不動。而有輔相造成萬物。譬如人主無為而治。有司受命行之。以能造之主更
無所尊貴者。故云尊貴。又此宗計。尊貴者。遍一切地水火風空處。昔有論師欲伏彼宗計故。往詣天祠。於彼天像身上。坐而飲食。西
方以飲食之殘為極不淨。皆共忿怒。論師云如所宗。豈非遍一切處地水火風空界相。答言如是。論師言彼即地水火風。我亦如是。以
之相入。何所不可而忿怒耶。彼眾默然。不能加報。亦由不觀我之自性故。生如是妄計也。
[0593b17]經云。自然者。謂一類外道計。一切法皆自然而有。無造作之者。如蓮花生而色鮮潔。誰之所染。棘刺利端。誰之所削成。故知諸法皆
自爾也。有師難云。今目覩世人造作舟船室宅之類。皆從眾緣而有。非自然成。云何自爾耶。若謂雖有而未明了。故須人功發之。是亦
不然。既須人功發之。即是從緣。非自然有也。
[0593b24]經云。內我者。有計。身中離心之外。別有我性。能運動此身作諸事業。難者云。若如是者。我即無常。何以故。若法是因。及從因生。皆無常
故。若我無常。則罪福果報皆悉斷滅。如是等種種論義。至挍量中廣明。
[0593b28]經云。人量者。謂計神我之量等於人身。身小亦小身大亦大。智度云。有計。神大小隨人身。死壞時神亦前
出。即與此同。然彼宗。以我為常住自在之法。今既隨身大小。即是無常。故知不然也。
[0593c03]經云。遍嚴者。謂計此神我能造諸法。然世間尊勝遍嚴之事。是我所為。與自在天計小異。如論中破自在。云自在天何故。不盡作樂人盡
作苦人。而有苦者樂者。當知從愛憎生。故不自在。今遍嚴者。既能造諸福樂。而不能以樂遮苦。何名遍常自在耶。
[0593c09]經云。若壽者。謂有外道計。一切法乃至四大草木等。皆有壽命也。如草木伐已續生。當知有命。又彼夜則卷合。
當知亦有情識。以睡眠故。難者云。若見斬茢還生。以為有命。則人斷一支不復增長。豈無命耶。如合昏木有睡眠。則水流晝夜不
息。豈是常覺。皆由不觀我之自性故。生種種妄見也。
[0593c16]經云。補特伽羅。謂彼宗計有數取趣者。皆是一我。但隨事異名耳。若有從今世趣於後世。是則識神為常。識神若常。云何有死
生。死名此處滅。生名彼處出。故不得言神常。若無常。則無有我。如佛法中犢子道人。及說一切有者。此兩部。計有三世法。若定有過去
未來現在。則同有數取趣者。失佛三種法印。西方諸菩薩。作種種量破彼宗計也。
[0593c23]經云。若識者。謂有一類執。此識遍一切處。乃至地水火風虛空界。識皆遍滿其中。此亦不然。若識
神遍常。應獨能見聞覺知。而今要由根塵和合。方有識生。則汝識神為無所用。又若識神遍五道中。云何復有死生耶。故知不爾也。經
云阿賴耶者。是執持含藏義。亦是室義。此宗說。有阿賴耶能持此身。有所造作含藏萬像。攝之則無所有。舒之則滿世間。不同佛法中
第八識義也。然世尊密意。說如來藏為阿賴耶。若佛法中人。不觀自心實相。分別執著。亦同我見也。
[0594a05]經云。知者見者。謂有外道計。身中有知者。見者能知苦樂等事。復有計。能見者。即是真我。智度云。目覩色名為見者。五識
知名為知者。皆是我計。隨事異名也。難者云。汝言能見是我。而彼能聞能觸知者。為是我不。若皆是者。六根境界互不相知。一不可作
六。六不可作一。若有非我者。是亦同疑。故知根塵和合有所知見。無別我也。
[0594a12]經云。能執所執。謂有外道言。身中離識心。別有能執者。即是真我。能運動身口意。作諸事業。或有說
言。能執者但是識心。其所執境界。乃名真我。此我遍一切處。然內外身受心法性。皆從緣生。無有自性。是中所執能執。執尚不可得。
何況我耶。亦由不觀我之自性故。作是說也。
[0594a19]經云。內知外知者。亦是知者別名。分為二計。有計內知為我。謂身中別有內證者。即是真我。或以外知為我。謂能知外塵境界者。即
是真我也。
[0594a22]經云。社坦梵者。謂與知者外道宗計大同。但部黨別異故。特出之耳。
[0594a23]經云。若摩奴闍者。智度翻為人。即是人執也。具譯當言人生。此是自在天外道部類。計人即從人
生。故以為名。唐三藏云意生。非也。末那是意。今云末奴。聲轉義別。誤耳。
[0594a27]經云。摩納婆者。是毘紐天外道部類。正翻應言勝我。言我於身心中。最為勝妙也。彼常於心中。觀我可
一寸許。智度亦云。有計。神在心中。微細如芥子。清淨名為淨色。或如豆麥。乃至一寸。初受身時。最在前受。譬如像骨。及其成身。如像已
莊。唐三藏翻為儒童。非也。儒童。梵云摩拏婆。此云納。義別。誤耳(此二名是菩提闍梨解)。
[0594b05]經云。常定生者。彼外道計。我是常住不可破壞。自然常生無有更生。故以為名也。
[0594b07]經云。聲非聲者。聲即是聲論外道。若聲顯者計。聲體本有。待緣顯之。體性常住。若聲生者計。聲本生。待緣生
之。生已常住。彼中復自分異計。如餘處廣釋。非聲者。與前計有異。彼計聲是遍常。此宗悉撥為無。墮在無善惡法。亦無聲字處。以此為實也。
[0594b13]經云。祕密主。如是等我分。自昔以來。分別相應。希求順理解脫有。經中略與三十事。若隨類差別。則有無量無邊。如人坐得四
禪。即計此法為真實常理。或生是念。我是得禪者。如是等皆是我分相應。例可知也。皆由不觀我實相故。但從久遠以來相承。祖習此
見。各各自謂有大師薄伽梵。一切知見者。以善修瑜伽故。現覺此法。而為世間說之。唯此是究竟道。更無餘道。如劫初時。獨有一天。先
生梵界。而作是念。若更有眾生。來與我共住。豈不善哉。時有上界天。命終來生此中。先生者即謂之言。由我念力故。汝得生此。汝即我
所生也。然彼亦作是念。是尊能生我等。便相隨順。計為最初有我者。從是以來。謂是梵天王能造世間。如是展轉生於異見。不可勝
記。希求順理解脫者。順理梵音瑜祇。即是古昔修瑜伽行者。謂彼得真解脫是萬物之宗。今順彼行希求解脫。故云然也。已上皆是破壞
內外因果違理之心。次明最初順理之心。順善即是世間八心也。
[0594c03]經云。祕密主。愚童凡夫類。猶如羝羊。或時有一法想生。所謂持齋。彼思惟此少分。發起歡喜。數數修習。祕密主。
是初種子善業發生者。羝羊是畜生中。性最下劣。但念水草及婬欲事。餘無所知。故順西方語法。以喻不知善惡因果愚童凡夫也。世
間從久遠來。展轉相承有善法之名。然以違理之心。種種推求而不能得。後時欻然自有念生。我今節食持齋。即是善法。然猶未是佛
法中八關戒也。彼由節食自戒故。即覺緣務減少。令我飲食易足。不生馳求勞苦。爾時即生少分不著之心。其心歡喜而得安穩。由見
此利益故。數數有修習之。即是最初微識善惡因果。故名種子心也。
[0594c16]經云。復以此為因。於六齋日。施與父母男女親戚。是第二牙種者。此六齋日。即是智度中。上代五通仙人。勸
令此日斷食。既順善法。又免鬼神災橫。如彼廣說也。由見止息貪求內獲利樂故。欲修習此法令得增長故。於持齋之日捨己財物以
與六親。自念我無守護之憂。而令他人愛敬。獲孝義之譽。以見此因果故。轉生歡喜。歡喜故。善心稍增。由如從種子生牙也。
[0594c24]經云。復以此施授與非親識者。是第三疱種。謂欲成此守齋善法。修習無貪慧捨之心。由數習故善心漸增長復能施與非親識人見此平等施
心功德利益故。爾時善萌倍復增廣。猶如牙莖滋盛未生業時。故名疱種也。
[0594c29]經云。復以此施與器量高德者。是第四葉種。謂已能習行慧捨。藉此為因。漸能甄擇所施之境。如此之
人德行高勝。我今宜應親近而供養之。即是慧性漸開。遇善知識之由漸也。
[0595a04]經云。復以此施。歡喜授與伎樂人等。及獻尊宿者。謂慧性漸開。復甄別所施之境。見其利他之益。以
伎樂人能化大眾。令其歡喜故賞其功。凡如此類眾多。是以云等也。尊宿。耆舊多所見聞。及學行高尚世所師範。以其多所遵利故。推
誠歡喜而施與之。亦令我施時心倍歡喜故。即是花種也。
[0595a11]經云。復以此施。發親愛心而供養之。是第六成果者。謂所習醇熟。非直歡喜而已。復能以親愛心。施與尊行之人。又由前
施因緣。得聞法利。知彼內懷勝德。謂能出離欲等。狎習親附而供養之。望初種子。即是成果心也。復次祕密主。彼護戒生天。是第七受
用種子者。謂已能造齋施見其利益。即知三業不善。皆是襄惱因緣。我當捨之護戒而住。由護戒故。現世獲諸善利。有大名聞。身心安
樂。倍復增廣賢善。命終而得生天。譬如種果已成受用其實。故曰受用種子也。又云從一種子成百千果實。是一一果實復生若干。展
轉滋育不可勝數。今此受用果心。復成後心種子。亦復如是。故曰受用種子也。
[0595a24]經云。祕密主。以此心生死流轉。於善友所聞如是言。此是天大。天與一切樂者。若虔誠供養。一切所
願皆滿。所謂自在天等。乃至彼聞如是心懷慶悅。慇重恭敬隨順修行。祕密主。是名愚童異生生死流轉無畏依第八嬰童心。已知尊
行之人宜應親近供養。又見持戒能生善利。即是漸識因果。今復聞善知識。言有此大天能與一切樂。若虔識供養所願皆滿。即能起
歸依心也。雖未聞佛法。然知此諸天。因修善行得此善報。又漸信解甄別勝田。復聞佛法殊妙。必能歸依信受。故為世間最上心也。問
曰。前說自在天等皆是邪計。今復云歸依此等是世間勝心。與前有何異耶。答曰。前是不識因果之心。但計諸法是自在天等所造。今
由善根熟故。於生死流轉中。求無畏依。欲效彼行因冀成勝果。故不同前計也。商羯羅。是摩醯首羅別名。黑天。梵音嚕捺囉。是自在天
眷屬。龍尊。是諸大龍。俱吠囉等。皆世所宗奉大天也。梵天后。是世間所奉尊神。然佛法中。梵王離欲無有后妃。從波頭摩以下。所謂得
叉迦龍。和脩吉龍。商佉龍。羯句擿劍龍。大蓮花龍。俱里劍龍。摩訶泮尼龍。阿地提婆龍。薩陀龍。難陀等龍。皆是世間所奉尊神也。天仙。
謂諸五通神仙。其數無量故不列名。圍陀。是梵王所演四種明論。大圍陀論師。是受持彼經能教授者。以能開示出欲之行故。應歸依
也。於彼部類之中。梵王猶如佛。四韋陀典猶如十二部經。傳此法者猶如和合僧。時彼聞如是等世間三寶。歡喜歸依隨順修行。是第八生死凡夫無畏依也。
[0595b25]經云。祕密主。復次殊勝行。隨彼所說中殊勝住。求解脫慧生等者。謂即此第八無畏依中。復有殊勝心也。
既聞如上所說世間諸薄伽梵。宜應供養歸依。後遂生心。此諸三寶何者為勝。我當擇其善者隨順修行。由前善根力故。隨彼所說法
中得殊勝住。有求解脫智生。然以未知緣起法故。所有觀空智慧不離斷常。故曰常無常空。但隨順如是說。而勤修學。此中復有二種。
若求解脫智生名殊勝心。已於空法作證名決定心。若離分說之。并前凡有十心也。世尊欲對明出世間觀空智慧故。次說言。祕密
主。非彼知解空非空義了知斷常。雖作非有非無平等觀絕諸戲論。然亦不能雙離是見。由彼未解正因緣故。然佛法中。以知因緣有
故。則離無見。以觀自性空故。不生有見。若離有無見者。即不墮斷常。若不達如是空義。雖復不著有無離言絕相。終是以分別想。作此
無分別心。猶如長爪梵志觀諸法實相。不受一切法而受是見。夫真空離於分別。云何分別空耶。若不解空義者。雖復一心精進勤求
解脫。非彼能知涅槃。是故佛言。汝欲求涅槃者。應了知緣起之空離於斷常也。由彼初種子心減損少分貪垢。即順少分淨心。從此以
後齋施漸增。即是淨心勢力漸得萌動。由此熏習。則能甄擇所歸依處。有求解脫慧生。若不遇善緣。還從斷常空。退入邪見。然其八心
種子終不敗亡。若聞佛法。但於斷常空。令觀緣起空即入正道。若是未生種子無機之人。雖種種為說。終不能信解也。又如行者於第
八心。求生死無畏依時。若遇善知識。為說三寶真歸依處。由彼漸識現世因果故。即能信受。復置是事。如彼修齋時。是人若遇善知識。
告言。汝觀何利故為此齋施。彼即答言。我觀貪求保護因緣有種種憂苦。少欲行施得歡喜安樂住故。時善知識告言。善哉善男子。如
佛所說。眾生以慳貪故。現世有種種憂苦。命終以此因緣。墮惡趣中。以心離慳貪垢故。現世安樂有大名稱。命終生天。後得涅槃。是故
汝今更應以勝上心受八齋法。彼聞已。即便信受如說修行。若無機之人。但說世間苦樂皆是自在天造。或地等變化。以時為因。則聞
如是八齋少分安淨。尚不能信。何況餘深事耶。問曰。如是八心最初種子。復以何為因。答曰。由世間自久遠以來有善惡之名。種子從
是生也。如劫初眾生貪食地肥。爾時即以多食者為不善。少食者為善。或有見多食因緣起諸過患。便作是念。我今少食此味常自誡
節。不亦善乎。然此眾生。亦未識因果後世之報。但展轉相承。謂仁義慙愧等以為善法。有能如是行者。世間共稱譽之。又如少劫
終竟時。眾生忽爾發心。知世間惡法過患。更相勸導共行善事。爾時亦無善知識勸導使然。當知皆是自心實相熏習因緣力也。如最
初種子。離微塵許心垢時。即顯如微塵許淨心勢力。雖云善種子生。其實即是不生生。以是堅固性故。在眾生識心終不敗亡。未至自
心實際大金剛輪中間。更無住處。離果復成種展轉滋長。然亦不出阿字門。故云最上大乘句。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知。
法華藥草喻品。亦意在於此也。復次行者。歸依三寶隨順如來律儀。於一日中受八齋法。由聖戒所防護故。寂靜安樂。以安樂故。則信
賢聖所行。數數修習。是名初種子。為令此善增長。而修諸善。乃至由戒醇淨。決定生天。後至涅槃。是名受用種子。復由親近善知識故。
聞正法利。不起異歸依心。是生死流轉凡夫。第八真實無畏依。又於此中殊勝住。有求解脫慧生。思惟觀察生決定想。從此即發聲聞
菩提初種子心。皆應准傍前文廣分別說。乃至三乘一一地。皆具十心。迄第十地。亦具種子牙疱葉花果等。有求佛地智生。觀畢竟空
得至金剛際也。爾時金剛手。復請佛言。惟願世尊說彼心。如是說已。佛告金剛手祕密主言。祕密主諦聽。心相。謂貪心無貪心。嗔心
慈心。癡心智心。乃至云何受生心。謂諸有修習行業彼生。心如是同性。此答前問中諸心相句也。初列六十心名。次釋其相。祕密主。彼
云何貪心。謂隨順染法者。謂染著前境。即是染污淨心。若隨順修行此法。名有貪心。以心法微細難識。但觀彼所為事業。必有相彰于
外。譬如鑒烟之狀貌。則火性可以比知。故諸句多以順修明義。以可例然也。此等皆是未得出世心以來。與善種種雜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