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Vairocana Sutra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三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真言門住心品之餘
[0605c06]經云。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世尊。願救世者演說心相。菩薩有幾種得無畏處。乃至當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者。猶是答前心
相句。以金剛手既聞此教諸菩薩。直乘真言門上菩薩地故。問世尊此菩薩行道時。有幾種得無畏處。佛還復約前三劫。作差降對明
也。梵音阿濕嚩娑。正譯當言蘇息也。如人為強力者所持扼喉。閉氣垂將悶絕。忽蒙放捨還復得蘇。眾生亦復如是。為妄想業煩
惱所纏。觸緣皆閉。至此六處如得再生。故名蘇息處。亦如度險惡道時。其心泰然無所畏懼。故名無畏處也。佛言祕密主。彼愚童凡夫。
修諸善法害不善法。當得善無畏者。善義通於淺深。今此中意。明十善業道。如世人以十不善道因緣。漂沈惡趣無有窮已。後得順世
八心。也漸受三歸戒。於無量世生人天中。後至涅槃。以免離三途劇苦。名最初蘇息處也。若真言行者初入三昧耶。依三蜜供養修行位。與此齊等也。
[0605c24]經云。若如實知我。當得身無畏者。如修循身觀時。見此身三十六物之所集成。五種不淨惡露充滿。終不為此而生貪
愛。次復觀受心法。得離不觀我性四種顛倒。於身諸扼縛得蘇息處。若真言行者。本尊三昧眾相現前時位。與此齊也。
[0605c29]經云。若於取蘊所集我身。捨自色像觀。當得無我無畏者。謂觀唯蘊無我時。於陰界入中。種種分折推求
我不可得。捨此自色像者。譬如因樹則有樹影現。若無樹者影由何生。今五蘊尚從緣生都無自性。何況此積集中而有我耶。如上所
說。乃至證湛寂之心離一切過。是於我之扼縛得蘇息處。若真言行者。於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觀心不可得。不生愛慢位。與此齊也。
[0606a09]經云。若害蘊住法攀緣。當得法無畏者。謂行者心住蘊中。欲令發起離著。爾時幻焰等喻。觀察諸蘊即空。得離違順八心證寂然
界。然離蘊之扼縛。於法得蘇息處。法謂十緣生句也。若真言行者。現覺瑜伽境界。皆如鏡像水月無性無生位。與此齊也。
[0606a14]經云。若害法住無緣。當得法無我無畏者。即是無緣乘心。觀察法無我性。於心外有無影。像智都無所
得。心王自在覺本不生。得離法之扼縛。於法無我得蘇息處。若真言行者。於瑜伽道中心得自在用時位。與此齊也。
[0606a19]經云。若復一切蘊界處。能執所執我壽命等。及法無緣空自性無性。此空智生。當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
者。謂觀自心畢竟空性時。我之與蘊法及無緣。皆同一性。所謂自性無性。此空智生。即是時極無自性心生也。於業煩惱等。都無所縛
亦無所脫。故云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爾時於有為無為界二種扼縛得蘇息處即是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也然此心在纏出纏皆畢
竟無相。以如來五眼諦觀。尚不能得其像貌。況餘生滅中人。今所以廣明三劫六無畏處眾多心相者。皆是擬儀外迹。以明修證之
深淺耳。上已明見烟之相。可已比知火性。但知心垢盡處戲論不行。即是第六無畏依。更欲如何表示耶。
[0606b04]經云。祕密主。若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深修觀察十緣生句。當於真言行通達作證。乃至如實遍知一切心相者。
是略答前問中修行句也。如下文萬行方便中。無不藉此十緣生句淨除心垢。是故當知最為旨要。真言行者特宜留意思之。然統論
此品中十緣生句。略有三種。一者以心沒蘊中。欲對治實法故。觀此十緣生句。如前所說。即空之幻是也。二者以心沒法中。欲對治境
界攀緣故。觀此十緣生句。如前所說。蘊阿賴耶即心之幻是也。三者以深著沒心實際中。欲離有為無為界故。觀此十緣生句。如前所
說。解脫一切業煩惱而業煩惱具依。即不思議之幻也。摩訶般若中十喻。亦具含三意。今此中云深修觀察者。即是意明第三重。且如
行者於瑜伽中。以自心為感佛心為應。感應因緣。即時毘盧遮那。現所喜見身說所宜聞法。然我心亦畢竟淨。佛心亦畢竟淨。若望我
心為自。即佛心為他。今此境界。為從自生耶。他生耶。共生無因生耶。以中論種種門觀之。生不可得。而形聲宛然即是法界。論幻即幻。
論法界即法界。論遍一切處即遍一切處。論幻故名不可思議幻也。復次言深修者。謂得淨心已去。從大悲生根。乃至方便究竟。其間
一一緣起。皆當以十喻觀之。由所證轉深故。言觀察也。且如四諦義。直示娑呵世界已有無量無邊差別名。又況無盡法界中逗
機方便。何可窮盡。今行者於一念淨心中。通達如是塵沙四諦。空則畢竟不生。有則盡其性相。中則舉體皆常。以三法無定相。故名為
不思議幻。如四諦者。餘一切法門例耳。是故唯有如來。乃能窮此十喻。達其源底。此經所以次無垢菩提心。即明十喻者。包括始終綜
該諸地。既觸緣成觀。不可緯說。今且依釋論。明其大歸耳。
[0606c09]經云。云何為十。謂如幻陽焰夢影。乾闥婆城響。水月浮泡。虛空花旋火輪。乃至云何為幻。謂如呪術藥力。能造所造種
種色像。惑自眼故見希有事。展轉相生往來十方。然彼非去非不去。何以故本性淨故。如是真言幻。持誦成就能生一切者。佛說藥力
不思議。如人以藥力故。昇空隱形履水蹈火。此事非諸論師等。能建立因量出其所由。亦非可生疑。謂定應爾或不應爾。過如是籌度
境界。唯親行此藥執持行用者。乃證知耳。又如藥術因緣。示現能造所造種種色像。雖於眾緣中一一諦求都無生處。而亦五情所對
明了現前。雖展轉相生。往來十方。然亦非去非不去。是事亦非籌度思量之境。釋論云。佛問德女。譬如幻師幻作種種事。於汝意云何。
是幻所作內有不。答言不也。又問外有不。內外有不。從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不。幻所作有生者滅者不。實有一法是幻所作不。皆
答言不也。佛言。汝頗見聞幻所作伎樂不。答言我亦見亦聞佛言若幻空欺誑無實。云何從幻能作伎樂。女言。大德是幻相法爾。雖
無根本而可聞見。佛言。無明亦如是。雖非內有乃至無生滅者。而無明因緣。諸行生。若無明盡行亦盡。乃至廣說。今此真言門。喻持誦
者亦復如是。如下文廣說。依三密修行。得成一切奇特不思議事。雖一一緣中諦求畢竟離於四句。法爾如是。不異淨心。而自在神變
宛然不謬。此事亦非諸大論師等。聰辨利根者所能測量。獨有方便具足得成悉地者。自證知耳。
[0607a09]經云。復次祕密主。陽焰性空。彼依世人妄想成立。有所談議。如是真言相。唯是假名者。釋論云。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動如
野馬。無智人初見之為水。眾生亦爾。結使煩惱日光。動諸行塵耶憶念風。於生死曠野中轉。無智慧者。謂一相為男。一相為女。復次若
遠見之。謂以為水。近則無水相。如是遠聖法者。不知無我及諸法空。於陰界入性空法中。生人想等。若近聖法。則知諸法實相。是時虛
誑種種妄想盡除。此經意云。如世人遠望曠野。遠望之者。徒見此炎。炎之相強立假名。求其實事都不可得。故云妄想成立有所談議
也。如真言行者於瑜伽中。見種種殊特境界。乃至諸佛海會無盡莊嚴。爾時應作此陽焰觀。了知唯是假名。離於慢著。轉近心地。則
悟加持神變種種因緣。但是法界焰耳。故云如是真言相唯是假名。
[0607a25]經云。復次祕密主。如夢中所見。晝日牟呼栗多剎那歲時等住。種種異類受諸苦樂。覺已都無所見。如是夢真
言行應知亦爾時。釋論云。如夢中都無實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人亦如是。諸結使眠中實無而著。得道覺時乃知無。覺亦
復自笑。又如以眠力故。無法而見法。無喜事而喜。無嗔事而嗔。無怖事而怖。眾生亦爾。無明眠力故。不應瞋恚憂怖。而生瞋憂怖等
故。今復明此夢事不思議邊。如夢中。自見住壽一日二日乃至無量歲。有種種國土及眾生族類。或昇天宮或在地獄受諸苦樂。覺
時但一念間耳。於覺心眠法因緣中。四句求之了不可得。而夢事照然憶持不謬。以一念為千萬歲。以一心為無量境。此事非世間智
者。憶度籌量能盡其原底。亦非可疑之處。獨夢者親證知耳。今此真言行者瑜伽之夢。亦復如是。或須臾間備見無量加持境界。或
不起于座而經多劫。或遍遊諸佛國土。親近供養利益眾生。此事諸眾因緣中觀察。都無所起不出一念淨心。然亦分別不謬。此事誰
能思議出其所以。然實獨證者自知耳。行者得如是境界。但當以夢喻觀之。心不疑怪亦不生著。即以普現色身之夢。作無盡莊嚴。故云深修十句也。
[0607b20]經云。復次密主。以影喻。解了真言能發悉地。如面緣於鏡而現面像。彼真言悉地。當知如是者。此中言影。即是釋論鏡
中像喻。彼論云。如鏡中像。非鏡作非面作。非執鏡者作非自然作。亦非無因緣作。何以非鏡作。若面未到鏡則無像故。何以非面作。無
鏡則無像故。何以非執鏡者作。無鏡無面則無像故。何以非自然作者。若未有鏡未有面。則無像。像待鏡待面。然後有故。亦非無因者。
若無因緣。應常有應常無。若除鏡除面亦應自出。以是故非無因緣。當知諸法亦復如是。以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緣生法不自在故。諸
法屬因緣故。非自作。若自無。他亦無故。非他作。若他作則失罪福力。亦非共作以有二過故。亦非無因。如先世業因今世善惡行緣。從
是得苦樂。一切諸法必有因緣。以愚癡故不知耳。如少兒。見鏡中像心樂愛著。失已破鏡求索智人笑之。失樂更求亦復如是。亦為得
道聖人所笑。今此真言門中。以如來三密淨身為鏡。自身三密行為鏡中像因緣。有悉地生猶如面像。若行者悉地成就時。乃至起五
神通。住壽長遠面見十方國土遊諸佛剎。皆以此喻觀察是事。從自生。他生耶。若謂他三密加持能授是果。則眾生未修行時。佛亦
大悲平等。何故不令成就。若謂自如說行能得是果。何因觀察三密淨鏡之身。求加被耶。若共主則有二過。何以故。若謂我心為因。
待彼眾緣方得成就者。即此因中先有悉地果耶。為先無耶。若先有之。眾緣則無所用。若先無之。眾緣復何所用。然是悉地成就。亦復
非無因緣。故智論鏡像偈云。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不應如彼少兒妄生取著也。如作如是觀故。行者心
無所得。不生戲論故。曰應如是知。
[0607c24]經云。復次祕密主。以乾闥婆城譬。解了成就悉地宮者。釋論云。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
入。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實有。有人初未曾見。意謂實樂。疾行赴之。近而遂失日高遂滅。飢渴悶極。覩熱氣如野馬。謂
之為水。復往趣之。乃至求之。疲極而無所見。思惟自悟渴願心息。行者亦爾。若以智慧無我無實法者。是時顛倒願息。聲聞經中。無
此乾闥婆城喻。又以城喻身。說此眾緣實有但城是假名。為破吾我故。菩薩利根。深入諸法空中。故以乾闥婆城為喻也。此中言悉地
宮。有上中下。上謂密嚴佛國。出過三界非二乘所得見聞。中謂十方淨嚴。下謂諸天脩羅宮等。若行者成三品持明仙時。安住如是悉
地宮中。當以此喻觀察。如海氣日光因緣。邑居嚴麗層臺人物燦然可觀。不應同彼愚夫。妄生貪著。求其實事。以此因緣。於種種勝妙五塵中。淨心無所罣礙也。
[0608a13]經云。復次祕密主。以響喻解了真言聲。如緣聲有響。彼真言者當如是解者。釋論云。若深山峽谷中。若深絕澗
中。若空大舍中。以語言聲相擊故。從聲有聲名為響。無智人謂為有實。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轉故。更有響聲誑人耳根。
人欲語時。亦咽口中有風。名憂陀那。還入至齊。響出時。觸頂及斷齒脣舌咽胸七處而退。是名為語言。愚人不解而生三毒。智者
了知心無所著。但隨諸法實相。真言行者若於瑜伽中。聞種種八風違順之音。或諸聖者以無量法音現前教授。或由舌根淨故。能以
一音遍滿世界。遇此諸境界時。亦當以響喻觀察此。但從三密眾緣而有。是事非生非滅非有非無。是故於中不應妄生戲論。爾時自入音聲慧法門也。
[0608a28]經云。復次祕密主。如因月出故照於淨水。而現月影像。如是真言水月喻。彼持明者當如是說者。釋論云。月在虛
空中行。而影現於水。實法性月輪。在如如法性實際虛空中。而凡夫心水。有我我所相現。又如小兒見水中月歡喜欲取。大人見之
則笑。無智者亦爾。身見故見有吾我。無實智故見種種法。見已歡喜欲取諸相。得道聖人笑之也。復次譬靜水中見月影。擾水則不見。
無明心靜水中。見吾我憍慢諸結使影。實智慧杖擾心水。則不見。以是故。說諸菩薩知法如水中月。持明行者亦如是。由三蜜方便自
心澄淨故。諸佛蜜嚴海會悉於中現。或自以如意珠身。於一切眾生心水中現。爾時應諦想觀之。今此蜜嚴之相。從我淨心生耶。從佛
淨身生耶。自他實相尚自畢竟不生。何況相違因緣而有所生。又如一切江河井池大小諸器。月亦不來水亦不去。而淨月能以一輪。
普入眾水之中。我今亦復如是。眾生心亦不來。自心亦復不去。而見聞蒙益皆實不虛。故當以慧杖攪之。便知無實。不得如彼嬰童。
欲作方便取之。以為玩好之具也。既能自靜其意。復當如如不動為人演說之。故曰持明者當如是說。
[0608b22]經云。復次祕密主。如天降雨生泡。彼真言悉地種種變化。當知亦爾者。聲聞經以受譬浮泡。般若中以泡為喻。雖實無
性。而因緣猶是實法。欲十句中有如化而不明泡。喻今此經譬。意復殊也。如夏時雨水自雨水中。隨渧之大少生種種浮泡。形類各
異。然水性一味自為因緣。四句推求無別所生之法。是故此泡舉體從緣。泡起即是水起。泡滅即是水滅。故以此喻即心之變化也。如
行者即以自心作佛。還蒙心佛示悟方便。轉入無量法門。又以心為漫荼羅。此境與心為緣能作種種不思議變化。是故行者以浮泡
喻觀之。了知不離自心。故不生著也。釋論又云。修定者有十四變化。天龍鬼神亦能作化。如化生光無定物。但以心生便有心滅則滅。
是法無初中後。生是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當知諸法亦如是。復次如變化相。清淨如虛空無所染著。不為罪福所污。諸法亦爾。法性
如如實際。自然常淨。譬如閻浮提四大河。一一河有五百小河以為眷屬。此水種種不淨。入大海中皆悉清淨。與泡喻意同也。
[0608c13]經云。復次祕密主。如空中無眾生無壽命。彼作者不可得。心以迷亂故。而生如是種種妄見者。
釋論云。如虛空者。謂但有名而無實法。虛空非可見法。遠視故。眼光轉見縹色。諸法亦如是。空無所有。人遠無漏實智慧故。棄實相。
見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種種雜物。心著如少兒仰視青天。謂有實色。有人飛上。極遠而無所見。又如虛空性常清淨。人謂陰曀為不
淨。諸法亦如。是性常清淨。婬欲瞋恚等曀故。人謂不淨。此經云。心迷亂者。如人以疾病非人等種種因緣。其心迷亂。妄見淨虛空中有
種種人物形相。或可怖畏或可貪著。若得本心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