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Vairocana Sutra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二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悉地出現品第六之餘
[0702b21]復次凡加持法。如前云加持風等。作七點等法猶未盡。此中具足明之。凡一切為障害道者。皆用此法令不動也。一切一境者。令一切
住心而體也。作此法。先想八峯須彌山王。八峯謂四面周匝作於山峯。於八峯上想蓮華。華上有三股金剛。其股向上。
[0702b26]經云。置彼頂。是杵上頭也。向上此上想作阿字。光焰圍遶之。如是想已。一切障皆令攝除也。如是攝彼。令
住一境而不得動也。非是不動尊。是定住義也。自在隨意修道無礙也。又成就藥法。凡如是等欲成就時。具有次第法用。今此中但略
明大宗耳。作藥加法一百遍。凡言百者皆加八遍也。誦已自證飲或以與人能除一切病患。乃至先業之病亦能除之。凡增益事。與金
剛黃色相應也。次明嚩字門。即是上va字。先明其體後兼三昧之畫也。其想法。想此字純作白也。猶如雪山及牛乳等鮮明皎潔。先
從臍以上。想作白蓮花極白鮮明想。縛字純白色在於白花之上。成就已。即迴此字以作本尊也。此是息災之中最為第一也。其佛本
尊亦作寂然之像。極寂之儀住於寂定。純白無比同於秋夜月光也。彼漫荼羅當重圓。猶如九重月輪作之。作如霏微白雲霧狀。而住
其中。作此法成。一切煩惱熱等皆能止息。凡一切息災相應。皆此中作也。牛乳珠鬘同者。想此字中。如上牛乳流水連滯不絕。猶如白
珠而下灌注其心。或自或他若想此灌之。一切內外熱惱無不除也。或想如月或如水精淨月之光普皆流注。凡有一切熱惱之患。以
此注之皆除。一切扇底迦法。與白色相應。此中作也。前阿字是金剛漫荼羅。此縛字名為水漫荼羅也。
[0702c24]□金剛地黃 ○水地白△火地赤
風地黑
[0702c26]空無定形而現種種也。從月輪霧聚漫荼羅中出。如乳流注能除一切熱惱。謂內外障即是熱障。此悉能除也。免離。謂脫此苦患也。如
是繫緣一境。成就蘇乳珠鬘及藕水精或酪或水。如是等物其數眾多。隨心所欲作者。但與寂災相應皆得成就。或求長壽久住無
量。或現種種身端妙奇特之相。或云最上者。是愛敬中最上也。令人所愛敬。或求聞持或求聰明。或求智慧及息諸病。如是等皆得
成也。若此縛字安點。然除病患等事內外諸毒。皆速成就。此是息災吉祥漫荼羅也。然攝除有無量事。故云等也。次說囉字除障漫荼
羅。於除障中最為第一真實之法。此囉字是赤中之赤火中之火燒中之燒。由能燒滅種種煩惱業苦。乃至現作五無間罪。若修此字
門。亦能淨除使無有餘。既罪滅已則生諸善功德也。此字門所作與不動明王相應。然不動明王句。能作三品一切事也。其法先如上
住心一境。觀作極赤三角漫荼羅。極令悅意。此悅意定謂令鮮明妙整也。又悅意是當心作之。此祕語也。周匝作於焰鬘。知烈火光焰
之狀。中觀囉字。成已轉作不動明王。作寂然之像。非瞋非笑其形寂然也。又云先想不動明王。於其心上作三角。中有羅字。字成迴作
不動明王也。除障故罪滅。寂然故息災。即是罪滅福生之義也。次此成就是物者。謂指此三角壇也。言釳羅。是執日之眷屬。凡有八曜
皆名為執也。凡日等諸執及火天等。同在東南隅作法大同也。謂須火用作之。或轉火令冷等皆此中作。然祕之意。是作日故智火也。
日亦是慧日也。攝取者。攝取惡法難調之人。皆令柔順調伏也(義准廿八及十二房等與月水同位)此中攝伏惡人者。謂能攝伏煩惱而得自在人也。及發怨
者。能令自他俱得成也(謂發彼怨等)消枯枝分者。能令彼身枯竭無所堪能也。一切身分三毒為本體。令彼消竭無餘也。若外相而言。沽涸即
是竭龍池等也。彼一切作者。一切降伏相應事。皆此中作也。然皆與慈悲相應。為令彼等降伏善調。得作佛道因緣故。訶字第一真實
者。此是風漫荼羅也。風性能增益也。風生者。謂應是作風用之事。皆此壇中出生也。亦是生此諸事也。萬物能消耗變化無方。此字
事用亦爾也。謂因業等生。種種增長滋茂之事。皆得自在。若上安點。即能壞彼一切因業等事也。其法先想本尊。於其額上連眉作半月形。haṃ
於中安字。先想外作即迴作自身也。其半月有大威德威光之像。黑焰遍出於外。作風吹動之幖幟。惡謂其像作極忿怒形也。云此但是風輪之尊。非降三世也。其像亦
作深青色(即黑類也)若作此成就。能為一切眾生作種種義利也。次成就。謂下所列物於風中作也。即能此現身皆得成也。謂昇虛空神足變
化。及天眼天耳沒隱其身。開謂開阿脩羅宮等也。下云念者。只是用心作也。此五字皆是心作成就壇也。亦可以事法作壇。而觀心與
相應也。若如以事相作壇而修神足。亦於彼中坐作之。若藕等亦置於壇中作也。想白乳流滿中。昔佛坐道樹下。從此字門。而降伏天
魔無量軍眾。持誦者若能如法習行。不久即同如來。現身能伏彼軍也。大名稱即彼降魔者也。次即因訶字門轉明佉字。訶即因義也。
有因故即有隨業受果之相。然此第一義中。訶字門本自不生。以不生故因不可得。此因尚本自來不生。況於其中而有業果耶。如是
觀時。因業與果之事。寂然皆不可得。若能如是觀者。即同如來。坐於道樹而降伏魔。以此因等不可得故。即是其相猶如虛空。空而
復空故也。大德世尊說彼色者。謂說虛空色也。若於上加點。即入欠字門也。此欠字門所說尊者。名為尊也。謂尊中之尊即大空也。若
欲成就一切器物。皆得成就。其名種無量不可具言。其漫荼羅無方圓半月等相。當知虛空無相。而能成就相。此壇作種種色也。空
現種種色相也。慧刀印共作。謂兼以刀印護之而作成就也。若作刀。用鑌鐵作。索用線或藕絲作。其輪或以金或以鑌作。
[0703c16]
(利處在下名那羅遮也)
[0703c20]
(此名沒蘗藍)
[0703c22]此等器甚多。不可具載別有也。
[0703c23]如上諸器隨作一事。用此欠字成就之。若得上中下成就。隨事而用。乃至得成。持之以遊歷諸佛國土。名持明仙也。次更細說五字之
義。若住此理隨事相應。即能成辦一切事也。是故佛觀大眾。告金剛手言。是真言菩薩修菩薩行。阿字自本色。內外一切捨。得一切句
義者。得與阿字本體本色而相應也。體本體不生。同於金剛實相之身。若與此相相應。即能捨一切法。麁妙等同。猶如瓦金齊觀。猶善住
平等觀故。一切三毒罪業悉離。若如是者當得淨心。得此淨者。即同諸佛牟尼之尊。普能利益一切眾生。出過為罪離諸過患也。次明嚩字門。若能與此相應解諸法則
(即是真言次第法則也)即能為一切眾生。作大利益之事也。先當如上觀此字。白如雪乳流注其心。若流注充滿其身。內外皆淨。一切見者即同佛身也。又從
其身而流注出。遍於一切眾生身中。極令淨滿。又更流注滿於大地。當知此即於祕密釋中。是大慈悲水也。觀於世間極熱惱故而利
益之。能令或飲或觸。或除眾患必定於無上菩提。有能是此水現同甘露。或顯或祕於二釋中。皆有世出世利用也。無疑謂當生決定信不疑也。次明羅字門
(加點也)亦如前觀之。皆寂赫然光明如火輪。周匝有光。遍於內外皆作此色。向外流出乃至照於他身。亦令此漸次轉廣遍於法界。能除一切眾生種種惡事。
隨所欲樂而滿足之也。亦能作諸神變也。次行者從臍以上安囉字。臍中安嚩字。俱現神變。從囉生火。從嚩生水。而除寒熱等患。乃至
八大熱地獄。熱能以嚩字而作清涼而息滅之。八寒地獄。能以囉字作溫煖而息滅之也。次又下安囉字等。標幢上而安訶字。能除
自他一切罪苦也。又如上作大金剛輪。此是剛中之剛者也。於彼金剛大因陀羅輪中。雙作阿嚩二字。而自龍方(西方也)即能攝伏一切也。
風能遍一切處。或開或壞。開謂開修羅宮及一切質礙之物。壞謂摧而折毀之。種種雜色內外業因所成。皆能開壞也。色漫荼羅。謂依
本色。即是前所說風壇也。心摩觸者。謂想此字在圓明中。而當其心中。能令意得清淨。即法華所謂意根淨也。於經行中而念誦之。
觀此字而作輕舉。輕舉想。即能舉身昇空現種種神足。或坐而想阿字在於耳根之中。以此字出入。聞聲即得天耳根通了也。或云隨用一字皆得。或可此文是阿字用也
(更問)。意生身者。此是舉要言之。隨意所欲皆成。如得意生身念至十方也。當知如來有如是自在方便。能令無相離相行中。而普現色身。成辦一切
佛事。纔持誦時。能壞一切生死種子。成就菩提之種子。轉者即是轉誦之轉也。行者若能如是修行。諸佛常當現其人前。如影隨身而
滿其願。行者既得滿所願已。即能不捨一切眾生。亦復常現其前。而滿其願令得法喜也。故云同於影像。於一切處。隨順一切眾生。所
以爾者。此如來住於三平等地。無有分別戲論。復越度一切心境界相。時方作業一切亦離。時謂生滅於三世之時。方謂方所。作謂眾
業。雖現萬像。而無所現同於十喻。法與非法皆遠離故。猶得如是無盡莊嚴藏故。能普應一切眾生。是故行者當勤求是真言之行無
上悉地。所謂如來一切智智。當知諸成就中最在其上。無與等無相比也。此一切智由於真言行生。故當勤學之。右得悉地品竟。
成就悉地品第七
[0704b29]時執金剛吉祥。希有花開敷眼者。金剛喻如來祕密慧也。金剛無有法能破壞之者。而能破壞萬物。此智慧亦爾。不為一切之所破壞。
而能摧壞一切能壞難壞者。所謂三毒根本也。復次此菩薩身。即是金剛之體。而十方一切佛。同以如來金剛智印授其手中。故名持
金剛也。吉祥者。歎金剛手菩薩之德。眾善功德具足無缺。即是吉祥義也。時彼菩薩聞如上說諸佛甚深希有奇特之法。發希有之心。
其眼開敷。一心觀佛不暫捨。方發四弘也。復次如世蓮華漸漸增長。若不崇日月光明及時節等。則不能敷榮。菩薩亦爾。雖有祕密菩
提心如來功德實相之藏。若不崇諸佛平等大慧烈日光。則不開敷。今此菩薩。妙得是妙法蓮華臺真實知見故。復而問佛。欲弘廣
傳此心地之法度與一切眾生。咸令亦得如此開敷也。復次如上所說。即是阿字門如來金剛性。而功德藏具足無缺。常住妙理之門也。
轉金剛杵者。有微旨。謂欲轉此無礙密慧。入一切眾生心也。所以者何。如是自證寂滅之法。微妙清淨為無有上。而眾生不自覺知。為
此因緣故於無量諸佛祕寶藏中而受無量恐怖苦惱。謂是事故生大悲心。欲轉此智令一切。皆得開敷心眼故也。火光微發者。火喻般
若波羅蜜。四邊不可觸以不可執著故。又體性無垢。能燒一切煩惱虛妄之垢。如劫燒火無復遺餘也。遍照佛剎者。以此慧光。普照無
量法界一切有緣應度者。無不普現其前。以所喜見之身稱機說法。咸令得入如是阿字之門也。諸佛剎即無餘世界也(私謂此世界者即是淨心之土常無
毀壞金剛之國土也)發美妙音讚法自在牟尼者。謂發微妙之音而問如來也。諸法自在者。如世間長者。具足於財無所乏短故。能隨意所欲皆得
成辦。如來亦如是。為諸法之王。一切法財無不具足。故能辦大事不可思議。一切皆辦也。牟尼者寂默義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絕幽
深玄遠。不可以言說之。如是法界寂然大滅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淨。故名牟尼也。真言諸行說。彼行不可得者。謂平等三業。真言之
行。猶此如來之行。得成無上大果報者。此諸行。願佛為我等說也。問意言。此真言及行。佛說能成辦一切如來功德廣大甚深之事。以
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皆得成就。然一切法無不入於阿字之門。若入阿字者。即是從本以來本無。諸法本不生故。若法本不生
者。即此真言尚不可得。何況是中發起眾行耶。即此無生無起無法可得。而具一切功德。即是不可思議佛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
之。佛佛自證。若聞見證之者。即能以無量方便示悟眾生。若心不自證。則無由能籌量如是事而為人說。如是不思議不生不滅。云何
修行。又此行者。從何所來。去至何所。意問無生之行如何發趣也。所以然者。若生滅法。可說有成就破壞之相。今此法則無如是等相。
云何而得成就也。此義亦甚深也。真言本體寂淨云何發行。願佛為我宣說。一切為我說者。意言。總為我演說之也。謂說此希有無上
之法也。如是甚深法性。猶如大海萬流之所歸趣也。此萬法歸趣。正順於大般涅槃。即是發行義也。如世間大海種種色味。入大海之
中。皆同一色一味。無有差別不可變。如來大海亦如是。一切萬法萬行入此中。皆同一不思議解脫之昧。無有差別也(如是說竟)次如來答云。
摩訶薩意處。說名漫荼羅等者。心處亦可名為心位。即指此眾生自心之處。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漫荼羅也。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是
華臺之藏。然以四種煩惱常自生故。為彼自覆弊故。不能明了而自覺知。若能自覺心處者。即知此心自性常淨。如是淨無垢處。即是
諸佛大圓滿實相之地也。是故佛答意言。若欲知真言行及果。當於心處求之。皆如是說者。謂十方三世佛。亦皆如是說。一道無異。非
獨我如是說也。真言諸心處。彼識知果受者。果謂諸佛無上菩提之果。受謂證得也。佛意言。若能入此阿字門者。即能識於心處。若知
是處。即得真言果也。佛意又言。諸法盡猶心有。如人眼見色者。眼根與色對。不能了知青黃赤白等。次眼識即生不定慮。此青黃耶。
次意識即分別分析。言此是青黃赤白等種種眾相。當知但由心分別而有也(更問)決定悅心心處者(此心梵云只多是慮知心也又次干栗太者是處中心也)
如二乘入道。亦先須得決定心。此決定心。即三昧也。猶得決定心故。心得悅樂。即是內心自證現法之樂也。猶有定故。即生實知見。然三乘各有定。
深淺不同。今此中意言。若能證此心處心中之心(此即干栗太)即是如來大決定心(謂三昧也)猶有此定故得入阿字門。入阿字門故。即能了知真
言行之與果也。若了知彼行及果。即是授得無上大果也。佛意言。猶心住定故。得究竟一乘如實之見。即能自知是事。不然雖聞無益
故。此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