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Vairocana Sutra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Scroll 1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六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祕密漫荼羅品第十一之餘
[0740c18]次答果數壽量幾時者。然世間之尊所有真言勢力。極上不過一劫。佛所說者則逾一劫數。謂逾一劫復逾一劫。如此無量乃至成佛
也。是故世人所護悉地壽量及果。則有數限不逾一劫。今則不失。壽量無盡過於一劫數之量也。若事中釋者。但隨力能過若干劫。或
過無量劫壽量不盡。亦是過彼世天也。故云超劫者。是通含不定之語也。剋實而談壽量。出過劫數受報亦無限量也。次答三昧者。略
有多種。若諸佛及佛子。諸佛之大仙佛子眾三昧。清淨離諸想。有想為世間。二乘名離想三昧。若是世間瑜伽名有相三昧。此中三摩
是等義。地是慧義。以慧觀照如前三事皆空。以三事體空平等合而為一。是名三昧地也。然佛與菩薩三昧。皆離想清淨。以此三
昧正觀三事。皆等更無分別離諸想故。本性純白離諸染污。故名清淨也。若有想者。謂世間一切三昧。謂隨其果修行。望果修因有
所希望。極至四禪八定處不得過。故非清淨也。聲聞緣覺雖得清淨。然未能一切清淨。以於煩惱所知二障尚未遍知故。未純淨也。世
三昧又有二種。一者斷見。二者常見。若斷見而無分別。常者有少分別也。從業得果者。有成熟熟時。若得悉地者。於業自在得迴轉。須
受亦得不受亦得也。心無自性故。心性離因果。云不者無也。於解脫相。業生生等諸虛空。成就及熟時業得果。若悉地得。當業迴心之
無性故。果因亦離。業生解脫。生如虛空者。謂世間有相三昧。猶有業望報而修故名成就。得是成熟名悉地也。若以此世間空。而迴向
此心之無自性。體既無相等於虛空無際。故得功德亦廣也。迴此心之無自性者。心名質多。質多者。猶如眾綵莊嚴積聚名為質多。猶
眾綵所成故。即是無有自性。此即是因也。本因既無自性。當知所生之果亦無自性。所以者何。若因有生者果可有生。今既因尚待緣
而成無生無性。當知生不可得也。以因果皆如是故。得解脫諸業也。或有說言。若如此者。便是無因無果墮斷滅見者。此亦不然。但離
業生之性。既離業生即有法性之生。等於虛空。虛空無邊故。當知所成功德利眾生事。亦無邊無盡。故非斷也。右以略說偈答金剛手
問了。更以長行說之。云復次者。由前已說之事有所不盡。更續明之。故云復次也。諦聽者。以此法轉深祕旨要故。重戒令諦聽也。此中
略說五事。謂印色尊位及住并三昧。印謂手印契印也。改為形相也。色。謂本尊形相分段差別。置者謂方圓半月三角之類也。尊位謂漫荼羅中所住方位各各處所也
(布置聖者位次)住謂本尊之像。非直綵畫。而由真言及印等所引故。來至本坐加威而住也。現威驗也。三昧謂隨上中下分。寂忿悅等儀相也。請本尊如法。為
印及形相。配置尊位。威驗現前住於三昧所趣(所住處為)所住處名為趣。謂三昧趣也。要具明此五緣方。所云五趣者。趣是別別之義。由此五
緣差別故云五也。由具此五故。世及出世間所有漫荼羅皆能解了也。然此五事。乃是古昔諸佛成最正覺。先佛成三菩提也(諸佛法也)法界
虛空行。法界虛空行者。由體同法界成如來行故也。如是諸佛謂度無餘界有情本願故。為利樂安樂修真言門諸菩薩故。演說之。故
令慇懃諦受也。金剛手言。如是世尊唯然願聞者。是金剛手等十世界。及普賢等十世界大眾。蒙佛告勅皆同聲白言。唯然世尊願樂
欲聞。故佛更說祕密漫荼羅法也。佛言有正等覺漫荼羅。置祕密中密。無上大悲藏等名。若無量等世出世漫荼羅同者。即是如來最
正覺究竟之說也。然此大悲藏生。前已說竟。何故更說有何差別耶。然前雖說者是為祕密更。有祕中之祕。若不說此法者。即通達前
法亦不得成。故為最祕要也。若解此者。一切世間諸漫荼羅悉皆同用之。無所不入也。其作法者。先作四方漫荼羅。其界唯用羯磨金
剛智印。周匝相連以為其道。唯安所。其十字中又作十字金剛印。印如前作之。但以十字為異耳。其十字金剛印。上作蓮華。仰而半敷。
令此十字如花之狀也。其花上又安八葉之花。即如前五佛四菩薩方位也。當以心想而置九點。即是臺及八葉中各想一點也。此點
即是大空之證。此成正覺義也。於此八業及中。當作方圓漫荼羅而畫本尊之像。佛方壇菩薩圓也。此但是行人自為已作。不令示
人。若作法時自在壇門而坐。自作灌頂等法。然後得作一切法事也。此事尤祕。但心存作之。不可形於翰墨也。又其臺上當想如上十二
字真言王。令其字一一分別置於壇上也。更問。連環置耶。以何為次第耶。又云花中安子者。謂畫蓮子。或十或過減無在。
[0741c18]經云。流出者。謂人了解此祕密法。一切世出世壇皆於中流出。隨義相應可解也。略有四種造祕之法。謂事業
(即是從初至未緣壇。種種事業所應作者也)形(謂本尊等形顯分段)悉地(即所成果)安置位(即置本尊方位也)。了解此四法。即通一切
流出之法也(更問)從此流出諸壇。皆依本教所說也。佛子者告彼也。謂金剛也。又四菩薩者普賢巽。文殊坤。慈氏乾。觀音艮。是其位也。
前緣起列眾中。或以除蓋障替觀音。或以除一切惡趣替文殊。其義各異。課用一事亦得也。此中用觀音為正也。
[0741c29]已上毘盧遮那漫荼羅竟。
[0742a01]次初正覺者最初說也。明諸佛漫荼羅。即佛部。
[0742a03]![T39p0742_01.gif](/cb_tripitaka_web/figures/T/T39p0742_01.gif)
[0742a15]
[0742a16]![T39p0742_02.gif](/cb_tripitaka_web/figures/T/T39p0742_02.gif)
[0742a28]作此佛部漫荼羅。作圓漫荼羅。其圓如月。中白如貝色。此圓中先作白蓮花。花上盡三角。此三角中作赤色。其中畫佛像也(作何佛更問)
繞三角以金剛圍之。如圖也。繞三角置點。點標也(更問)其外輪作光。如却敵形也。圓外周匝安點(疑此點一一皆是本尊之位。更問。或可置字)
光普皆流出者。謂想光從佛身中流出。漸次流布在三角外也。真言主謂本尊也。遍身有光流出。前大壇中亦有三角印。與此用處不同。前者但是印。此中置佛
或置印。作法圓具於彼也。
[0742b09]次蓮華部。
[0742b10]○ 此語屬上件。世出世同畫者。此同
[0742b11]亦可名有也。言世出世有
[0742b12]○─○ 無量漫荼羅欲令善聽也 □移在
[0742b13]│ 上。當知此是最初悲生壇。
[0742b14]○
[0742b15]
[0742b16]![T39p0742_03.gif](/cb_tripitaka_web/figures/T/T39p0742_03.gif)
[0742b22]作方漫荼羅內畫商佉。商佉上有蓮花。蓮花上有金剛。金剛上又有蓮花。蓮花上置觀音菩薩。或可安印或安字也。諸印上皆安種子
字。謂商佉金剛及花上也。其次院安大勢等。周遍作光勿生疑慮也。以本種子巧安置之而作種子也。等處當置七白吉祥。一一皆有
二使。此經但略說言之。自別有觀音部法中。具載當別詳撿也(更問)明妃資財主。是能自在施與求者也。及大勢至等。如法作之也。作得
自在之尊。持標相印也。當殊妙作之。曰如法作之。住三角中馬頭。合在可處用壇中畫之。其餘諸尊。亦各有形色等別及方圓半月三
角等。合可用等。皆如廣本也。前所云須通五事。謂形色契印本尊及位。即此事也。如畫本尊。合作何色及形像等。各各有印。前者大
悲藏生是嘉會壇。今此中隨三部各各別有也。如此中蓮花部壇。中胎是吉祥壇。以觀音為主。胎外留空地。空地外即是第二坐位。悉
置觀音部諸尊等。餘盡如作大壇中法。其空處亦置十方佛。其第三坐位。亦置八部眾等。准前可解也。三角中猶如日出之暉。謂日初
出赤黃色也。在明王側者。在大勢至側也。次復若作馬頭漫荼羅者。當在三角中置之。在外三重。其漫荼羅亦皆隨之作三角也。作此
時訶耶在中。即移觀音替居勢至之處。餘眷屬皆圍遶之。餘皆迴互可以意得耳。次作第二漫荼羅者。謂從蓮花部數之。蓮花為初即
金剛為第二部也。我正宣說之。謂善說也。非前非後依次而說也。為第二部也。其漫荼羅四方作普以金剛。以三股者作界緣相接圍
之。圍中黃色。中安蓮花。花上有瓶。瓶白如月色。或用金剛圍之。或用餘物圍之(謂隨彼尊之印。展轉為中心。亦如其印圍之)
彼瓶上有大風。謂半月形也。此中如黑雲狀(如雨時雲靉靆垂黑也)其下狀如幡形。如大風吹形勢流動。彼半月中如大猛火炎作三
角形。其三角亦以金剛圍之。三角中赤如日初出色。其中置蓮。蓮極赤如劫災大火災色(謂殷深赤或可赤黑)蓮上畫金剛(謂或畫本尊形或畫五股印或字也)
其金剛流出種種焰光。若畫形者。心上安種子字。謂吽字也。若畫印者。想𤙖字誦而加持之也。印上置字也。此是汝漫荼羅者。佛親對金剛手說
之。故告之是汝漫荼羅也。古昔諸佛皆說。我亦如是說也。諸明王各依本。坐類形色者。謂或金剛母及金剛針鏁之類。眾多金剛眷屬。
各依本尊形色差別。或畫形或作印或置種子字也。各依其法次第相應。謂成就妙悉地故安此。金剛手為中台。諸部類為第二院也。
此皆說中台也。轉作無量壇也。先道者安右後道者安左。隨所開門以辦左右也。復次我前說眾多金剛之別名也。自在謂於金剛得
自在。復次此說我金剛執自在者。如前大悲藏大會中。毘盧之下不動降三世中間。畫諸金剛者。皆未列名。今方列之。故云復次也。謂
虛空無垢金剛。金剛輪金剛牙。蘇喇多金剛(妙住也謂共住安隱也)名稱金剛大分(謂大者之分即是大心眾生之體分也)金剛利(謂極迅銳之稱)
此壇總以印為之。寂然金剛(寂靜義如涅槃義也)大金剛(名也)青金剛。蓮華金剛。廣眼金剛。執妙金剛。金剛金剛(慧以金剛單為名)
無住戲論金剛。虛空無邊遊步金剛(以上列名也各在處在大壇中安之也)如是等壇方圓等。依前順其色形亦如此也。依名作
次也。周而復始也。白黃赤黑等隨文次第。最在前者白。次黃次赤次黑。次者又白。如是次第也。及諸所不說者。准此例解。隨其本類形
色而作之也。此金剛有十佛剎塵數。前列眾與此中互有出沒。或此有彼中無可知。又此等金剛所持之印或三古或一古(即針也)此准前
次第。初作三股周而復始。或兩頭。此兩頭即五股也。此印周匝作四廉狀。如四金剛。其中有一。狀如五股而不開也。或鬘者。或持金
剛鬘也。此等金剛。各以其本名為真言。即此名最上字為種字也。次隨別字及通用。各於心上置吽也。其手印。通用上五股金剛印
也。不動尊漫荼羅風火俱者。風謂半月火謂三角。謂於半月壇中畫三角。畫三角中作不動尊也。在泥哩底方者。故毘盧遮那之西南
方作也。或三世勝異者。謂在於風方。以此為殊。餘同不動也。三處以金剛圍之(謂所執印)三處者。謂或作形或印或字也。然此不動尊漫荼
羅若別作者。不動在中毘盧在中院東方。餘金剛眷屬周通圍遶也。次說佛母漫荼羅。前布置漫荼羅形。先應知此謂金色。但列名未
辯尊形及印。今列之也。先說作漫荼羅。金色四方。以金剛為界圍之。此最上者尊形自上者。謂自此當說也。謂此佛母漫荼羅。於諸壇
最為上勝也。次於漫荼羅中作蓮花。黃色有炎。蓮上作佛頂印
![T39p0743_01.gif](/cb_tripitaka_web/figures/T/T39p0743_01.gif)。其印如佛頂髻形。
令頂高隆。傍畫兩眼形也。若作佛母形者。當如天女像。心置種子字。或可但畫印(即頂髻也)或但作字耳若佛頂為中胎。諸佛眼等為眷屬
圍遶也。佛恒自身火炎中住。種子布之。謂此印於炎中住。中置種子即是也。捨三分位。謂捨三座位而置佛眼。前說菩薩部中。普布種
子。謂於壇中遍布之也。未說者今更說之。凡是諸菩薩。應須作漫荼羅。當作圓明之像令極白淨。於中作十字臺。臺上大真陀末尼。各
置標如承珠標。其頭皆置如意珠。殊有光炎也。其本尊菩薩。於十字中心置之。諸餘菩薩。在次院中次第而布。更外置八部也。極白是
寂靜色。當極令明淨寂然而住。此等菩薩皆能施一切願也。
[0743c05]次作釋師子漫荼羅(即釋迦也諦聽佛子也)當作金剛四方令普(此金剛即是如上所說五輪中金剛輪方壇也普者正四方之稱也)
其壇黃色極令鮮好。於中畫金剛杵(三股)杵上安蓮花。蓮花黃色。花上置鉢。鉢四邊通有炎光。若作佛形者。當畫釋迦佛持鉢。又以金剛圍
之。右邊置袈裟(即僧袈梨)左邊置錫杖也。次五佛頂。其白繖佛頂。置座座上置印。且依本部。如佛部一切方。或依事。息災圓等也。以繖為印
(畫之)勝佛頂以刀圍普。若有說處即依文也。光皆流出猶如燒鐵火炎也(謂赤炎光)最勝佛頂以輪為印。除障佛頂以鉤為印(摧碎)
火聚佛頂畫佛頂髻形(大士者號金剛也)會通大佛頂以金剛為印也。阿毘發生佛頂也。揭多佛頂(是最勝尊義一切超以蓮為印)無量音佛頂以珂貝
(謂商佉也)色類應觀知(謂如前說)佛豪相用如意珠為印。此名印漫荼羅。此印法等。灌頂成就物等用也。其息災等。則隨形色轉變。
非此所用也。成就皆以本尊在中觀色類。謂白黃赤等也。佛眼當作佛頂髻形。兩邊置眼。其佛頂黃色。以金剛圍之。無能勝明妃持蓮印
(謂空風指捻花。餘指申之。捻花指向心前持也)若諸尊有印者。依文置之。若無文取本部主印置之。唯種子字中也。無能勝王作口印在黑蓮之上。謂畫作忿怒
口。其口雙牙上出者是也。此等諸位。若以釋迦為中。則佛頂等列之居次院。若隨一一本尊中。取一為漫荼羅主。即移釋迦在外。餘皆
可例解耳。更以次說淨居天印。
[0744a01]經云。淨境行者。謂以禪定為味以淨為行耳。其印今次列之。思惟手
(謂稍屈地水指向掌。餘三指散舒三奇杖稍側頭。屈手向裏。以頭指指頰)善手(謂手)施無畏。皆用左手右亦得也。妙好義也。笑手
(謂迴思惟手當心前令三指向上也)花手(以風空捻花。而申三指。其三指或仰掌舒之。或竪舒皆得)虛空掌(謂側右手散指而在空中)
彼畫法則。謂依此法畫之也。此等天或作笑或作思惟。或作與願等皆得。次地神印。作寶瓶。圓白之中其瓶插諸寶穀花果等嚴之。以金剛圍之。請召火天印。
當側申右手。其風指第三節稍屈。又屈空指上節向掌中。若先直而屈。是請召也。若先屈而還展。是發遣也。當以諸大仙而圍遶之。謂
迦葉瞿曇仙等皆次畫之。並在火院之中。火院即是三角壇。其中色赤名赤院也。其印如前五通仙人說四圍陀印是也。此是梵行者
祕記。若誦圍陀者見此手印。知是何論何部等也。瞿曇仙(虛空中行欲有二渧污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