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Vairocana Sutra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Scroll 1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八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受方便學處品第十八之餘
[0759b29]若時菩薩發起貪心而取之。祕密主菩薩有退菩提過分。於無為法毘尼有過也。施妙色等得。有菩薩貪心發起取者第二戒也。一切
他所攝物。義如毘尼廣說。乃至不生一念取觸之心。乃至菩提欲心尚不生。況作方便取觸耶。然菩薩有方便觸取。謂見有眾生不信
因果不行惠捨。於所有物封著不能自割。又生此心。何處有施福耶。以如是故。種種方便引化皆不能得。爾時菩薩以方便。盜取其物
亦不生入己之心。但為彼人故作種種福事。因方便招召令觀見之。使其發希有心。此大士乃能於物不悋而以與人。我自觀己則不
逮也。如是漸次菩薩又方便說施物之利。有如是如是果報。彼能漸信伏。亦於己物自不能捨。菩薩後時觀彼心漸通泰。如法之告言。
我昔來所用施物。乃汝物耳。以汝不能自用。猶如收穀而不更種必致窮乏。先福已盡更無所望。故為汝用之。今先施福皆是汝有。如
先佛說。凡施當獲妙色力安無礙辯等種種大利。勿謂無福也。以是因緣。令彼出惡道餓鬼之難。成菩提因當知菩薩以具慧方便故。
能作斯事。二乘外道所無有也。隨類者。謂有如是一類眾生。宜以此化也。又次隨類者。非但此一方便。更有無礙妙方便。以要言之。以
能令彼開佛知見。而有導首。非為餘事。此相甚多不可具說。當隨此況之。舉一例諸。則可類解也。菩薩害其慳者。害是對治義。如言永
害隨眠。今亦如是。害彼慳結也。然此菩薩實不生貪物自取之心。若取者。即是害菩提支分也。由此貪心故。害於成正覺之緣。令支分
不具。故云害也。亦即是越菩薩毘奈耶也。草結比丘云。佛所制戒我不敢引之也。有為戒者。此是修行方便。故云有為戒也。然無為戒
者。即是本性戒。非是修成。對此有所行之方便。故言有為。然深觀即同無為戒也。以不離阿字門故。次不淨行戒。云菩薩持不邪行戒(此中
有重犯云皆是持不犯意不異故不注)他所攝自妻自種族護自貪不發。況復交會非道。菩薩持不邪行戒。若他所攝自妻自種族標相(謂尼等即是自種標相也)
不發自貪(謂心中事)況復非道二身和合。有異方便色類事准上也。及二形相向。餘色類事。此第三也。他所攝謂他所有婦女姊妹之類。如律十種護等
也。然菩薩有二種。若出家者一切欲心尚不得生。何論他護及非時等。然亦謂解相故。律具言也。若在家菩薩。於自妻非時等即名為
邪行。如智度於尸波羅蜜中具說也。又非時非處者。如近塔尊明現之處皆是也。以明中即是對天神等故亦制也。自種族者。謂同姓
不婚等也。又族者。楚音亦是標幟義。如西方法。若女人衒賣女色。自官許。已有人與彼若干物。隨爾所時即是彼所攝也。然彼有人時。
即於門置標令他人知。異人見之即知彼已有所護。若固爾干犯即同邪行也。自貪不發。謂尚不應與貪染之念相應。況非道行婬。及
正境等而和合分劑耶。然有異方便為成彼大菩提因。則有犯義。不同聲聞也。如大本菩薩戒說。有菩薩從生已來修童真行。未尚面覩
女色著心。當於山林修道。後年十八。因入村乞食。有童女見其端嚴美妙。生欲心告言。我於仁者深生欲心。仁者行妙行。正為利一切
耳。若我願不遂恐致絕命。即是違仁本願而害眾生也。彼菩薩種種呵欲過失。彼終不捨。以不獲所願因即悶絕。時彼親屬念言。必是
夜叉也。形貌異人。我女見而躄地。將不奪彼精氣耶。共持刀杖執縛。將欲害之。女少蘇已見之。即具告父母因緣。彼言是女之過。非比
丘罪也。即便捨之。女又追隨不止。比丘念言。若彼不得所求。必自喪命而入惡道。遂從彼願多時和合。伺彼欲少息時。以法勸導而說
法利彼女。以深愛敬故。即順其命共修梵行成大法利。然此菩薩但以大悲方便。能以下劣忍于斯事。而非欲貪所牽而作非法。若不
由大悲。但以欲邪行心而作。即是犯戒此也。即是具智方便故爾。隨類者即是指前義也。同盜戒故不廣說。例可知也。如經說。群賊捉
得緊那羅女施菩薩。受之。因此得財無量。時行施。又如美髮菩薩乞食。女人見悶絕。為護女故(上疑是藥叉之因此念菩提心不捨眾生故)恐離菩提心。因受為
妻。久後勸導同發道心。眷屬亦發心生天(善巧方便滅罪行也)次持不妄語戒。盡形存活因妄語持不妄語戒當盡形壽(迴文向上)設為活命因故。不
應妄語。即成欺誑佛菩提。祕密主是名菩薩住最上大乘。若妄語者越佛菩提。是故祕密主。此法門應如是知。捨妄語業所不應為。是
名欺誑諸佛菩提。祕密主菩薩最上大乘。若妄語者越失佛菩提。祕密主法門應如是知。不捨實語。此第四戒也。活命因者。即是種種
名利事等。或因餘飲食衣服囚禁苦厄如是等。如作妄語即身命存。不作即有待之形將不存立。故名活命緣也。菩薩有如是因緣。爾
時尚不生一念欲誑他心。況起方便耶。然略說有八非聖語八賢聖語。謂不見言見。不聞觸知而言聞觸知。見言不見。及聞觸知而言
不聞不觸不知。是八非聖語也。反此即名八賢聖語。謂見言見。餘三亦爾。不見言不見。餘三亦爾。如毘尼說也。五分大妄語戒有。若菩
薩如是犯者。即是謗佛菩提。何以故。菩提者即是一向實義。而今此乃妄誑之因。正與彼相背。故名破菩提也。復次如來無量劫修諦
誠故。所可言說。人皆信受。乃至說不可思議法。非彼心量所行難信難解。以佛無量劫誠實故。人亦信之。今菩薩而誑眾生。即是生彼
誑法因緣。亦是破菩提也。是故菩薩住此最上大乘地真言之行。不得生一念誑他之心及彼種種緣。具如律說其相。若違犯。即是越
佛菩薩也。此亦合有隨類方便語。文無略也。如菩薩戒大本中說。有一女人殺害父母。作此無間業已。自念。我此惡業決定入無間獄。
極惡已成。更有何等善法來近我耶。以此因緣故。更不改過修善。但靜然而住拱手待罪。菩薩種種勸之令懺悔修善。乃至告語大乘
法中有方便可滅此罪。終不信受。菩薩生大悲心。又化作婦人投彼止宿。因自說。我亦作如是業。彼婦人自念。餘人亦有作此事耶。我
今得伴可共同止。如是多時。彼化人漸以方便。欲共改悔行善。而不從彼說。謂言汝必欲作便可作之。然我自念終無益也。彼化人即
於彼同住中。示行善事漸獲法利。具大神通而示見之。告言。我今行善。先罪已滅今得此法。若法罪不滅。何由能獲如是事耶。彼生希
有心言。彼與我同犯。彼尚能除。我何不作。因與同行。菩薩方便化之。罪垢得除漸入佛法。此即是菩薩慧方便故。能如是持戒。非二乘
世人共也。又僧伽吒經說。有一大夫。其妻艶麗婉美尤相愛重。後時命過。情不能捨恒負之而行。乃至枯朽而不肯棄。菩薩化之不得。
因化作一婦人。亦負一夫云。此人我所愛念。而命終盡情不能割。故恒負之彼念言。此則我伴與我同事。因共止住。後時菩薩伺彼。方
便即棄彼二屍於恒河水。婦人及彼覓屍欻皆不得。便歎怨云。我等負之乃至枯朽。今見異伴。遂相與結愛而棄我等。當知其情不可
保也。鬼尚如此。況生存乎。彼見此事變心頓息。即發心厭欲修道。菩薩有此慧方便故欺狂。非是惡心而作也。次麁語戒。菩薩軟細心
信受攝眾生。復次祕密主。持不麁惡罵戒。應當以柔軟心攝受諸眾生等 隨彼像類語言(迴文向上謂隨順言也)祕密主菩薩初行。所謂義利眾生(此行
最先也)或餘菩薩住惡趣因眾生。而作麁語等。隨類形語言何以故。此是菩薩初行。為眾生故。或菩薩惡趣因眾生住麁惡語。此第五戒
也。麁者。謂有所言說。能令彼心不順。令生不善之心或高聲現相。所謂麁獷等。皆是如毘尼說相也 菩薩常當柔和善順而不卒暴。
所可宣說悅可前人心以此因緣。能漸漸攝彼令入佛道。而今作違惱之因。即是乖背四攝方便。故犯罪也。然亦有方便而作麁語。如
菩薩戒大本有一人常行麁語以為常性。一切無能化者。菩薩化作一人。所行嶮暴躁惡。更過於彼無量倍數。彼見已歡喜。此人所行
皆勝於我。我當自謂無與等者。而今彼所作事堪為我師。因請言為汝弟子。同事已久。菩薩漸示厭離。稍歎柔順行呵麁暴事。後自改
已勸彼令改。而猶未從。菩薩後時以示捨惡行故。稍自修道得大法利。現示神道。彼發希有心。此人所行先過於我。尚能自改而獲此
法。我何不為。又以彼為師而入法利。即是菩薩以慧方便而示麁惡也。次不兩舌。復次祕密主。菩薩應持不兩舌戒。離離間語離惱害
語。若犯非名菩薩。菩薩不生離間眾生心。或餘異方便。見有眾生隨所見處而生執著。隨彼像類作離間語。令彼住一道故。所謂住一
切智道者。菩薩無離間語無惱亂語。犯者非菩薩行。於諸眾生不生離折心。或有情隨見處而著眾生見。彼隨類作離間語。如令眾生
住一道。謂一切智道住。此第六戒也。兩舌之相如毘尼中具說。乃至野干師子因緣。云云。然菩薩常修無惱害行。隨上中下類。皆令歡
喜和合。不作彼別異因緣。然見有種種異見眾生。各著所宗不能自出。以此因緣方受大苦。菩薩爾時為引彼令捨惡知識故。而作離
間之語。如過去有外道師。領徒千人說邪道法。菩薩觀彼有堪化因緣。入彼祕法中而作弟子。不久學法皆盡其奧。慧悟絕倫。彼師歎
尚此人傳我法已畢。乃分徒五百令彼領之。爾時菩薩漸以方便。入彼見中而稍化之。經久知彼於己深生信伏。漸示深法。爾時五百
弟子見心漸正而成慧性。時彼師聞其法異。來觀聞之。彼因種種開示師亦悟解即時五百人亦師菩薩而受新法。於是千人皆入正
法。如是等類。即是方便破彼和合也。菩薩行甚廣不可具說。舉一例諸其隨類可知也。次綺語戒云。祕密主菩薩持不綺語戒。隨彼類
語時方和合者。當持不綺語戒。隨彼形類有所言說。時方利益。彼方有此語當說。違律者不應說。隨彼方相應和合也。出其義利。謂令
彼有義利也。出謂作也。謂行此義利。隨方隨時作也。令一切眾生得歡喜心淨其耳道。謂耳根淨也。何以故菩薩有殊異語。謂差別種
種隨他意語也。有菩薩異方便。以戲笑為先。欲令眾生歡喜住佛法中。為眾生故。雖出無利語。處生死中利益眾生。其謂種種備具也。
處生死流轉而無所著也。和合出利。令其一切有情。諸心喜悅耳道淨除。何以故殊異語故。有菩薩以此笑。先令眾生歡喜安住佛法
中。欲無利語除棄語不出。如是菩薩生死流轉。此第七戒也。綺語。謂世間談話無利益事。如毘尼中說種種王論賊論治生入海女人治
身等。或城邑國土是非評於世間事。以要言之。一切順世間法無出離因緣皆是也。然菩薩應當時方利和合語所謂時者。雖欲開導
於彼。然彼都未有信入之機。誠樂未發輒爾說之。令彼不信。慢毀謗已亦無有化。即是非時也。反此名為時語。或大眾閙亂多人之處
其心不靜。而委有所說不入其心。因失道緣亦非時也。方謂非處也。謂彼正造惡時。即於彼所作之處而為說法。以彼方著所行之事。
反生背忤之心。因生彼不善之心也。亦反此名隨方語。利者謂一向無諸不利令修善。順彼情機而出言也。若菩薩如是行者。能令有
情歡喜信伏。自益益他也。以彼聞己得利己亦不唐捐其功故也。然菩薩有殊異(謂異方便也謂異於前也)謂笑為初首。如戲笑者。乃至歌舞伎樂藝術
談論。即是前所說種種世間有也。菩薩為令彼歡喜。既得歡喜其善順悅。因匠其情方便化導。令其安住佛慧。雖了知無益心不生著。
然觀時觀方。義利故而有作之。雖作無利。然以無利而除彼無利之事也。以彼先時造惡惡與道反。直爾捨置方便而急持之。反更驚
拒。故方便同事彼後即令入佛道。故此無利即是有利之因。如大良醫然變毒為藥也。若如是作者。乃是菩薩出流轉生死之因。不應同彼聲聞無方便慧者。一向拘
[尸@句]唯遮諸過。無開通之行是故不慧滿足也。自出流轉亦令他出。故名離流轉也。如花嚴說善見女人即是也。為欲引攝眾生故。生婬女家。於五百
婬女而為上首。妙麗絕倫具諸女德。六十四態一切妙巧方便皆悉具足。夫女人本性善攝人心。而此女人又無種不具。以是因緣趣
之者眾。菩薩先以方便力故。同彼邪行因緣。令彼極生愛念。有所言語人無違者。觀彼情機隨緣開導令見欲之實性。即從此門而入
佛慧。時彼諸人以信愛彼故。即能諦受其言。以是因緣所利無量。雖在非利之中。為能成此大利。即是菩薩具慧方便持戒也。經中此類甚廣之
(菩提三藏云漫怛羅是密語也西方若二人別語更有異人來即相簡別或有人見彼別語云勿往于他密語此名漫怛羅也)復次祕密主。菩薩應持不貪戒。
於受用他物之中不起染思。何以故。菩薩應常作無著心。菩薩若有是心者彼於一切智無力。無力謂退息也。由斯法故。於一切智無
力而住一邊。即不具足義也。又祕密主。菩薩應發歡喜生如是心此亦同也。我所應作今自然而生。善哉極善數數修異方便。不令
彼諸眾生損失資財也。持不貪戒。復次祕密主。持不貪戒。彼他受用中他物中不起思染。何以故。無菩薩受心。有菩薩思染心無
力彼一切智門一邊。亦祕密主。菩薩歡喜起如是及發此心。若我作彼自然而生。彼善極善數數而歡喜。不令損失資生彼諸眾生
此第八戒也。前者已明身口戒已。今乃次明一向心戒也。此是從心所起之貪也。若菩薩見他有種種勝事。謂色力財富之輩有無量門。菩薩不生思念彼人有如是事而我
無之。以是因緣而生仚羨有所欲願貪著躁求之心。皆亦此戒攝也。由念此故又當生於受惱之因故不為也。菩薩不應如是。若
有無力者。譬如有人具無量方便藝能。有時病患則無所能為。菩薩亦爾。若以貪愛而病其心。令菩提心無量力勢皆能無力也。一
切智者。即是萬德皆備無所缺減之義。由起此心。令此萬德無缺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