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Meaning of the Śūraṅgama Sūtra 首楞嚴義疏注經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十 (之一)長水沙門子 璿 集
[0956b05] 四破行陰三。一盡未盡相二。一明區宇 二。一想盡益相。
[0956b07]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 常。夢想消滅。寤寐恒一 想陰若存。寤即想 像。寐即成夢。今想陰盡。即無有夢。以想陰是
夢之元故。寤寐一者。雖有寤寐。以無想故。寤 亦如寐。寐亦如寤。故云恒一。
[0956b12] 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麁重前塵影事 圓明心體。名為覺明。離想浮動。故名虛靜。空 喻覺明。晴喻離想。麁重即煩惱也。以想陰是
煩惱濁故。前塵影事即所想境。能想既亡所 想不立。故云無復。
[0956b17] 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 無蹤跡虛受照應 觀緣也。雖有根識緣諸 境界。而不想像繫念在意。故如其鏡照物無
跡。但虛受虛照虛應而已。亦可如鏡照於光 明雖鑒無影。故云虛受。
[0956b22] 了罔陳習。唯一精真 了畢竟也。罔無也。陳 舊也。習妄想也。畢竟無有無始妄習。唯有一 靈真如性也。又了謂了別。即諸識也。罔謂罔
象。陳習謂無始種子也。唯一精真者唯一識 陰。也如下文云則湛了內罔象虛無微細精 想。以對行陰。故云精真也。顯此行人得想
陰盡唯識陰及行陰在。今此行陰又現披露。 故名識陰為精真也 二行陰現相。
[0956c01]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 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 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
為行陰區宇 行陰是生滅元。以遷流造作 故。想盡行現。故云披露。畢殫其類者。殫盡也。 盡此十二類生皆從行出。以行是業體故。未
通各命者。雖已了知十二類生總從行出。而 未知眾生別種在識陰中。此即本識業苦種 子。是眾生各別性命因由端緒也。見同生基
者。同分生基即行陰也。十二品類。同以行陰 為其基本。猶如野馬者。塵合陽氣鼓而為之。 熠熠即光起閃爍。喻生滅也。清擾者。即此行
陰擾動生滅微細不停。以無想陰塵垢。故名 清也。為浮根塵究竟樞穴者。門簨曰樞。門臼 曰穴此皆動轉之要處也。根塵生滅。皆以行
陰為機紐處。了知此者正在行陰。故云區宇 二明盡相。
[0956c18]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 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 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性入
元澄者。行陰若盡。遷流性澄。歸一藏識。名入 元澄。經云藏識海常住也。以觀行增勝。能純 生滅根元習氣。令其不動歸一識陰。猶如澄
水也。以行是眾生遷流業性故。此若盡即超 眾生濁也。行陰生滅微細難覺。故名幽隱 二正明現境十。一二無因論二。一標。
[0956c27]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 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 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
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止觀增勝想念不起。故云疑明正心。欲界 愛染不生。故云魔不得便。於此推窮生類之
本。唯一行陰幽隱清虛。以為一切生滅之元。 今既披露。此外更無眾生之本。便執世間無 因而起。以不知善惡因由差別種子在識陰
故。即外道論因此而有。皆修行至此邪慧忽 生。名為見發。非是本來別有外道 二釋二。 一計本無因二。一正辨。
[0957a10]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 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 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秖見眾生輪迴
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 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 生基全 破行陰現也。八百功德。謂由定力。發其眼根
本分功德。百倍增勝。乘此通力。見八萬劫眾 生死此生彼。過此不知。亦是行陰勢力盡處。 不知識陰生因種子無明所熏感果差別。以
不知故。便執本來無因而有。如見飛鳥遠不 及處。便謂為無。以眼根取塵本唯八百。世間 通力不越於此。若出世通過此無礙 二結 成。
[0957a23] 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如文 二計末無因二。一正辨。
[0957a25]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 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鵠從來 白。人天本竪。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
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今盡此形亦復如是。 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當 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 初二句標。何
以下出所以。今盡下正顯末無因義。以本無 因故末亦如是。八萬劫前不見菩提。八萬劫 後亦復如是。以見本無。末亦無也。知人生人
等者。人只生人。無因生鳥。鳥只生鳥。無因 生人。此皆不知新造異業感異類生。故成此 執 二結成。
[0957b08] 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 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二四遍常論 三。一標。
[0957b11]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 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圓常中 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遍常論 圓常者。行
陰生滅相續不失。故名常。由計四種遍一切 法。故名圓也 二釋四。一二萬劫常。
[0957b16] 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 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循環不曾散 失。計以為常 於勝定中。以心境二法。為所
窮處。由是觀成。知二萬劫十方眾生生滅循 環不曾散失。如水為氷氷還成水。雖循環而 體不失。故名為常 二四萬劫常。
[0957b22]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性。修習能知四 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體恒不曾散 失。計以為常 此人觀中。以四大為所觀處。
觀成能知四萬劫中眾生生滅咸皆體常。以 眾生皆以四大為體四大既常眾生亦常。故 無散失 三八萬劫常。
[0957b28]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 元由處。性常恒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 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為 常
梵云訖利瑟吒耶末那。此云染污意。執 受者即第八識。窮此八識。性元是常。由是能 知八萬劫中眾生生滅不斷不散。以眾生無
不具有八種識故。八識既生滅不失。眾生亦 然。故名常也 四不生滅常。
[0957c07]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 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 所度。計以為常 生理即行陰。以見想盡。想
能運動。今已息故。運動既無。不生滅理自然 是行。此於生滅計不生滅。故執為常 三結。
[0957c12] 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 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正遍知即菩提 性。那倒分別故失正。唯局二四八萬劫中。餘
不能知。故失正遍。知遍知既亡。故成外道 邪論 三四一分常論三。初標。
[0957c17]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 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 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 論
或執我能生他我常他無常。或執我從 他生他常我無常。皆計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二釋四。一我常彼無常。
[0957c23]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為究 竟神我。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 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
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此人修定既未證 真。有漏觀中。觀妙明心遍十方界。假想而見。 不知無明妄識變影似真。執此妄心遍十方
界。以為真我凝明不動。定力持故。見諸眾生。 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即是無常。我不動者即 是常故 二劫壞劫不壞。
[0958a03]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恒沙國土。見 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 竟常 此人定中乘通。見十方界。於中見界
未壞。便執為常。見已壞處。執無常性。此雖觀 器。必帶正報 三我如微塵轉。
[0958a08] 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 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 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 性
我心如微塵者。以心性微密難見。故如 微塵。非謂其小也。此執微細心性。以之為我。 我者自在。主宰為義。故能流轉性無移改。却
能令此麁蘊色身有生有滅。以此麁蘊皆從 我心所流出故。所流出者名為無常。能流出 者名為常性 四行常餘無常。
[0958a17]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 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 行 陰披露現見遷流。故執為常。想等。觀中暫伏
不起。故執無常。是故此身一分無常。一分常 也 三結。
[0958a22] 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 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四 四有邊論三。一標。
[0958a25]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 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分位中生計 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想陰盡處。有四
分位。計此以為有邊無邊 二釋四。一三世。
[0958a29]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 為有邊。計相續心。名為無邊 此人心計。行 陰現今流注不息。名為無邊。過未不見。名為
有邊。此約流用生滅不息無有邊際。說無邊 耳 二眾生。
[0958b05]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 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邊。有眾生處。名為 有邊 雖八萬劫見於眾生。然有分劑。故曰
有邊。此外寂然不見有生。則無分劑。故執無 邊 三心性。
[0958b10] 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 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 之心但有邊性 我能遍知一切眾生。一切
眾生現為我知故我即得無邊心也。我曾不 知下。彼一切人雖有於知。此知且不現我知 中。以不現故。即是有邊 四生滅。
[0958b16]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 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咸皆半生半滅。明其 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窮行
陰空者。想盡行露。今於觀中。研令取空也。以 研窮心。計度行陰。一切眾生一身之內即生 即滅。世界亦爾。生處有邊。滅處無邊。生現見 故。滅不見故 三結。
[0958b23] 由是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 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五四不死矯亂 論三。一標。
[0958b26]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 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 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 論
此人於知見中。不能決擇。有人問者。皆 矯智亂答。言不死者。准婆沙說。外道計天常 住名為不死。計不亂答得生彼天。若實不知
而輒答者。恐成矯亂。故有問時。答言祕密不 應皆說。或不定答。佛法呵云此真矯亂 二 釋四。一八亦。
[0958c06]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 相續處。名之為恒。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 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
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 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 觀。用心別見 別義觀行也。於一生滅行陰。
分為八義。別見謂常變生滅增減有無也。不 見見者見不見也。滅處不可見故。餘如文。
[0958c14] 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 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 前人遺失章句 約義答問。略舉六義也。以
不能定其道理。但兩楹答。故云亦生亦滅等。 令彼前人於章句中不得義理。故云遺失章 句 二唯無。
[0958c20]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 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 言說 念念滅處。名互互無。以心纔生即滅。
無體可得。行既如是。諸法亦然。故云因無得 證。故有問者。但答無耳 三只是。
[0958c25]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 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 言說 念念生處。名各各有。因是得證一切
皆有。有人來問但答是者。雖見其心念念有 生意計皆有。又見其滅。不敢答有。故但答 是。擬防其失 四俱見。
[0959a02] 四者。見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 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 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 此有無俱計也。
其境枝故其心亦亂者。以不定是一義。故成 亂也。以前二論但偏證有無。今此一論即有 無俱見也。亦有即是亦無者。意計亦有之
中即有於無。得成有無計也。亦無之中不 是亦有者。雖於有中說無。二相各別。故云不 是亦有。無容窮詰者。若詰有即是無。又云無
中不是亦有。若詰無不是有。又云亦有即是 亦無。互相遮防。故難窮詰 三結。
[0959a13]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 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 論 如是四論。長阿含云。一者若沙門婆羅
門等。作如是見。云不知善惡有報耶。若如是 問我。我不能答。有愧有畏。我當答言。此事異 此事不異。此事非異非不異。是為初見。二以
他世有無問。亦作此答。三以何者為善惡 問。亦作此答。第四愚冥暗鈍。若他有問。俱隨 言印可。但云如是。如有問云蘊有幾種。彼
反問云。汝意謂幾。他即答言我意謂五。彼 云如是。或云此事異等 六十六有相論三。 初標。
[0959a25]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 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無盡流生 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 無
盡流行陰也。今見行遷。却執於我。死後有相 者。以行是我所有故。行既遷流不息。故我死 後有相也 二釋二。初本計。
[0959b02]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見我圓含遍國土。云 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迴復。云色屬我。或復 我依行中相續。云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後有
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初約色蘊具出四 句。皆云死後有相。如是循環。例作後三陰十 二句也。固身者。固堅也。堅執現今形色是我
本體。色陰既爾。受想行等例此而作。成十六 句。問前三陰盡。唯行識二陰。何得更執前三 又不言識。答前之三陰。觀中雖破。但約觀法
增勝不被陰迷。善巧安忍不生過患。豈可都 無謂之破耶。今觀行陰。依止前三遷流相續。 故執三也。不言識者行陰覆故。由是通前而 不言識也 二別計。
[0959b15]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竝驅。各 不相觸 既十六相皆死後有。煩惱亦爾。以 是生死根故。菩提亦爾。以是覺元明故。真妄
兩驅。畢竟無改。二皆有相也 三結。
[0959b19] 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 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 論 七八無相論三。初標。
[0959b22]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 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先除滅色受 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 倒
見前三陰已滅。當知行陰亦應還滅。即 計死後斷滅。總名無相 二釋二。初本計。
[0959b27] 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