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Teaching and Meaning of the Usnisa Vijaya Dharani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教跡義記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鋟尊勝陀羅尼經疏敘[1012a04] 曩者佛陀波利三藏遠涉流沙。禮謁五臺大聖文殊垂誨。重還西域齎斯經來。然則東方。救濟方便。蓋無過於斯經也。先歷五譯。未有釋家玄詮微趣將焉克通。千福法崇尊者曾遊不空三藏門。大小乘教暨祕密藏靡弗該貫。乃作之疏。厥為體也取事眾典斷目一理。滅禍銷殃之祕。延壽益齡之妙。骸霑呪土之功。體拂遺塵之利。入此而出彼。以淺而為深。真得經意者乎。南山基公憾世得疏者甚罕。訂魚魯正訛謬。乃托梓以弘海宇。近有一妄庸人。漫裁疏文雜諸鄙辭。如截蜀錦紹襤縷碎隋珠參瓦礫然矣。今復得覿全珠完錦。抑基公之賜也哉。余甞惡世人玩新遺舊。遇此盛舉隨喜罔極。乃敘其事且勸後哲。懋復古之學云。
[1012a19] 安永己亥正月 沙門 智暉謹譔
[1012a20] 代宗睿文武孝寶應元聖皇帝特 勅令天下僧尼誦尊勝真言奉 勅語京城修功德使李元琮。天下僧尼誦佛頂尊勝陀羅尼。限一月日誦令精熟。仍仰每日誦二十一遍。每年至正月一日。遣賀正使具所誦遍數進來。
[1012a26] 大曆十一年二月八日內謁者監李憲誠
[1012a27] 宣
[1012a27] 沙門乘如等言。伏奉今月十七日中書門下勅牒。令天下僧尼并誦尊勝陀羅尼者。自天明詔抃躍無任。乘如聞。大雲普覆三草皆滋。皇澤一施萬物咸潤。伏惟
[1012b02] 陛下潤清淨之祕印。叶甘露之妙門。開佛頂用如來之慈。息人災行天帝之事。舉國諷誦嚮合風雪。觸類所聞咸除氛霧。豈保釐於剎土亦澄澹於身心。凡在緇林實荷鴻造。不勝仰戴 聖恩殊常之至。謹詣右銀臺門。奉表陳謝以聞。沙門乘如等誠歡誠喜謹言。
[1012b09] 大曆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京城釋門眾大安國寺上座內外臨壇大德乘如等狀進
[1012b12] 勅批。佛頂真言神力普救。受持嚴潔靈應無方。廣歡誦習。拯濟群品。師等梵園領袖慰愜當深謝知
[1012b14] 沙門慧朗等言。伏奉恩勅。令天下僧尼誦持佛頂尊勝真言者。諸佛之心目。蒼生之津梁陛下受佛付囑。申以法化。慧朗跡在緇門。又叨近侍。愚誠之分。實驚實喜。伏惟 陛下謀協聖慈陰贊生利。致仁壽之域已在一言。播無疆之休以靖萬國。山川鬼神亦莫不寧。鳥獸魚鼈允將獲祐。僧有將進之路。俗成同善之風。此則陛下超天下之恩。忝承至道為用。豈愚僧日用而知者哉。生植之澤以云深厚。誨誘之德上答何陛。謹附中使元應金。奉表陳謝以聞。誠歡誠喜謹言。
[1012b26] 大曆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京大興善寺鎮國文殊內閣院供奉賜紫袈裟沙門慧朗等狀進
[1012b29] 勅批。佛頂真言神力廣被。庶資弘益普及含靈。比令誦持有勞表謝也。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教跡義記卷上
上都千福寺沙門法崇進述
[1012c08] 蓋聞。妙途凝邃理出於有無。至道希夷像超 於視聽。然昏衢積闇資慧炬以開冥。苦海橫 流假慈舟而拯溺。是知。三千世界俱霑有漏
之津。百億諸天希出無明之境。粵有天子其 名善住。三歸果滿十善因圓。怡神勝殿之中。 縱寶華園之上。雖朝觀妙樂千齡之積慶未
窮。夜聽空聲七日之餘殃已近。既迫將危之 命。旋驚向受之軀。爰投喜見之尊。式敘憂聞 之懼。遂得桓提降念帝尺主垂矜。俯寶池以
求乞希方仰金山之請救我。世尊大悲拯物 弘道濟生。俄現笑於丹唇。遽流光於紺頂。滅 禍銷殃之祕法妙旨爰創。延齡益壽之奇方
吉祥斯闡。故使憍尸獲利一時聞四辨之音。 善住蒙恩六日發三希之歎。居寶宮而讚德 既賀全軀。樹金地以酬恩更欣摩頂。題稱
佛頂尊勝陀羅尼者。蓋當部之都名。則此經 之別目也。其為文也雖辭約而理繁。其為用 也實功深而利大。何則骸霑呪土天宮之樂
果必登。體拂遺塵地獄之苦報斯斷。故使摩 尼淨寶擬妙力於華編。閻浮檀金抵神功於 葉偈。初稱佛號。先標兩足之雄名。次說頂言。
方敘一身之貴相。尊以彌高立稱彰教體之 彌高。勝以至妙受名表佛心之至妙。陀羅尼 者梵語。此翻名曰總持。包四義之幽宗。括一
經之極指。經者常也。亦曰轉也。八十八恒之 眾聖同演說之。通稱常。三十三類諸天共流 通之。別號轉。因此義故遂曰佛頂尊勝陀羅 尼經也。
[1013a07] 將釋此經。略以十門分別。
[1013a08] 第一釋其教主。第二以處表事。第三顯教被 機。第四見身同異。第五出經宗體。第六聽法 軌儀。第七見聞得利。第八釋經題目。第九翻
譯時節。第十依文判釋。
[1013a12] 第一釋其教主者。依大智度論云。有五種。第 一佛說。第二聖弟子說。第三諸天說。第四神 仙說。第五變化說。今此經中但有其四無神
仙說。為佛印可總名為經也。此即第一釋其 教主竟。
[1013a17] 第二以處表事者。有其三種。第一以國表事。 第二以林表事。第三以園表事。且第一以國 表事者。即是室羅筏國也。漢云名聞城也。即
是中天竺國勝軍王所治之城。用表如來永 超三界長出二乘悲潤四生身圓萬德。故居 遠聞城也。第二以林表事者。即是誓多林。漢
云最勝林。此即是戰勝太子所施之林。用表 如來七覺法林慈蔭一切也。第三以園表事 者。即是給孤獨園也。此是須達長者所施之
園。表如來有無量法齎給施一切貧乏眾生 也。此則是第二以處表事竟。
[1013a28] 第三顯教被機者。然教門是一所學有三。故 智度論云。兔馬象三獸渡河。淺深有異。如法 華經云三子同出一門所樂各別。佛言。我若
以小乘法教化諸眾生。我即墮慳貪。又維摩 經曰。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上 中下智各觀別故。下智觀故聲聞菩提。中智
觀故緣覺菩提。上智觀故諸佛菩提。此則第 三顯教被機竟。
[1013b07] 第四見身同異者。如大梵王見佛身長千尺。 又如應持菩薩見佛身長丈六。即便量佛頂 上。過無數世界至華上佛剎。還見如來身長
丈六。如報恩經云。外道見佛如孩子想。如聲 聞人但見丈六身。菩薩見無邊身。諸佛見法 性身。所以華嚴經曰。譬如淨滿月水水悉能
現。影像雖無量本質未差別。諸佛法如是。隨 感現眾像。化相雖無量法體無差別。此則第 四見身同異竟。
[1013b16] 第五出經宗體者。外道小乘各各不同。如涅 槃經以佛性為宗。大般若經以空慧為宗。維 摩經以不思議為宗。大集經以陀羅尼為宗。
今者此經亦以陀羅尼為宗。以一切法而為 經體。所以華嚴經 (附錄四右引舊華嚴是同) 云。一切世間諸 佛境。皆悉能令轉法輪。於法自在無縛是謂
如來真實智。又契經說。教體有其兩種。一者 以文為教體。二者以義為教體。此總攝一切。 今者以一切法為教體。此即第五出經宗體 竟。
[1013b26] 第六聽法儀軌者。依大集經云。說法者作三 種想。第一作醫王想。第二作救病想。第三作 拔苦想。聽法者亦作三種想。第一作甘露想。
第二作醍醐想。第三作除病想。又智度論云。 聽法者一心端視如渴思漿。如飢思食聞法 歡喜。又智度論云。聽法有其三種。一者恭敬
供養。二者受持讀誦。三者繫念思惟。第一恭 敬供養者。是身業善能生聞慧。得三種福。一 者長命人相具足。二者大富饒財寶。三者蓮
華化生。第二受持讀誦者。是口業善能生思 慧。得四種福。一者所言人信。二者所言人順。 三者眷屬團圓。四者不被誹謗。第三繫念思
惟者。是意業善能生修慧。得三種福。一者 衣食自然。二者得大端正。三者得大智慧。此 則是第六聽法儀軌竟。
[1013c12] 第七見聞得利者。有其兩種。一者見聞得利。 二者不見不聞不得利。一者見聞得利者。涅 槃經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一聞大乘經。億
百千劫不墮三塗八難。又涅槃經云。於一恒 河沙諸佛前種善根。得暫聞大乘經。於二恒 河沙諸佛前種善根。得聞大乘經。不生誹謗。
於三恒河沙諸佛前種善根。能歡喜禮拜。於 四恒河沙諸佛前種善根。能書寫流通。於五 恒河沙諸佛前種善根。能受持讀誦。明知大
乘經甚難得云云。又此經下文。若有須臾得 聞此陀羅尼。千劫已來積造惡業聞悉消滅。 更不復受惡道之身。當生諸佛淨土。又涅槃
經曰。假使有人開王庫藏一日布施。所得功 德無量無邊。不如有人一口稱佛功德。何況 得聞大乘經典。又提謂經曰。不論聽法但入
寺即得五種功德。一者端正為見三寶心生 歡喜故。二者好聲為念佛故。三者生天不餘 惡業故。四者尊貴為禮一切三寶故。五者得
證涅槃為有餘福故。第二不見不聞不得利 者有其七種。一者造惡眾生。二者受樂眾生。 三者地獄眾生。四者餓鬼眾生。五者畜生眾
生。六者病患眾生。七者遠行眾生。第一造 惡眾生者貪造十惡五逆。不得聞經云云。第 二受樂眾生者如人間富貴者。衣以羅綺。食
以酒肉。若於上界諸天著三銖衣。五欲樂貪 受快樂。不得聞經云云。第三地獄眾生者為 八地獄四增十六隔等皆有刀山。滿目劍樹。
侵身猛火。上燒刀輪下切貪受苦。故不得聞 經云云。第四餓鬼。第五畜生。第六病患。第七 遠行。此之四種以義意釋之云云。
[1014a13] 第八釋經題目有其三種。一名佛頂尊勝陀 羅尼。二名延壽。三名善吉祥。言佛者三覺之 號故名為佛。頂者一身之勝立以名頂。尊者
三世如來所共尊故。勝者二乘所不及故。陀 羅尼者翻云總持。總持之義有其四種。具如 上說。故言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1014a19] 第九翻譯時節者。西南國名罽賓。有婆羅門 名佛陀波利。生居末法不覩聖容。遍覽圖書 披撿經論。聞大士文殊師利在五臺山。為諸
菩薩說華嚴經。遂即錫杖隨身。衣鉢隨體。發 自天竺來詣震旦。至儀鳳元年到五臺山下。 有黑雲靉靉白霧莽莽。來路莫知。去道誰辨。
遂即誠心頂禮五體歸依。須臾之間雲開霧 散。煥然除蕩無有烟雲。次復前行數十餘里。 乃見地聳高山。天連翠嶺。崇神勵志徐步緩
登。過五里已來忽見瑞雲如蓋。乃益悲泣流 淚。合掌歎曰。人是凡人。聖是大聖。自非冥加 何以得見。未舉首頃。忽見一老人。素服皓首。
儀宇肅然。具婆羅門音。謂佛陀波利曰。大德 遠來甚大辛苦。波利曰。故來禮謁文殊豈辭 辛苦。老人曰。此土眾生造罪者多。修福者少。
死入地獄者無量無邊。生諸淨土者萬中無 一。其尊勝陀羅尼者。甚救此土眾生。不審大 德將經來以否。佛陀波利曰。但是經論一不
將來。但為禮拜文殊故來至此。老人曰。大德 可却還西國取此經來。廣利群品開天堂門濟 地獄苦。後會相見必示文殊。縱今得見未必
能識。言訖忽然不見。時佛陀波利如喪所親 悲泣懊惱。於是杖策西乘。屢移寒暑周遊九 萬里。來去十餘年。永淳二歲還至大唐。所將
梵本奉進宮闕。並具老人事由委悉同時俱 奉。是月蒙垂屢問優賓特殊。爰勅右司賜絹 三十匹。時中天竺國譯經三藏地婆訶羅唐云
日照。宣風五印流化九州。勅令請此法師並 追典客令杜行顗等於內翻譯。翰簡斯畢奉 獻于聖。曾所未聞倍常珍敬。每日先披數遍。
後履萬機。祕之內宮無令外有。波利竊惟云。 應感此神人備說尊勝功能此土含生蒙潤。 豈復九重有賴。萬姓無憑。比者委命捐生不
辭勞苦。冀望天人福利幽顯有安。於是表叫 紫微庶流玄澤載布經本傅示未聞。皇上愍 此懇誠允其前志。勅令未傳者附已譯者留。
既遂本懷悲欣交集。頂戴跪受百倍恒心。然 貝葉天文未訣句義。若無重譯豈訓將來。沙 門順貞西明寺僧也。妙閑梵語。彌解經文。乃
與大德測法師並罽賓三藏。於西明寺再更翻 出。即日照三藏所譯於先。波利法師所翻於 後。雖文質少異而義理不殊。尋其兩本是永
淳二年之翻也。波利還齎梵本入五臺山。自 爾迄今音塵無嗣。是知大權方便文殊引接。 千歲一遇其此之謂歟。羅什古譯還有一本。
[1014c06] 第十依文判釋。
[1014c07] 如是者。
[1014c07] 述曰。此經一部分為三分。先明三 分。後明二序。言三分者。一教起因緣分。二 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從經如是我
聞下至具如上說是教起因緣分。從爾時如 來下至俱來見我是聖教所說分。從爾時天 帝下至信受奉行是依教奉行分。夫聖人說
法必有所敘。所化俗流須驚耳。率爾而說。不 起敬情。故經先標教起因緣分。既淨心信 仰即開宗受法。次明聖教所說分群生不寂
大悲無限。是以傳訓故言依教奉行分。就 前第一教起因緣分中復分為二。一者證信 序。二者發起序。從如是我聞已下至與大 菩薩僧萬二千人俱是證信序。從爾時三十
三天已下至具如上說是發起序。先明證信 序。後明發起序。言證信序者有六句經文。 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眾也。六義
若圓即能證信。六義不足不能證成。爰以 天親論偈云。前三明弟子。後三證師說。一 切修多羅法門皆如是。就信成就之中復分
為三者。一明有之所由。二明顯六成就。三正 解其信。第一明有之所由者。周穆王五十 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平旦。忽然黑風
暴起日無精光。發屋折樹大地震動。過齊已 後天下大暗。從西方有白光十二道左右通 徹。穆王問大史扈多曰。此是何祥也。扈多對
曰。西方有大聖人將欲滅度故現此相。當此 之時有是如來世尊欲入涅槃之日。阿難見 佛欲入涅槃。其心憂惱悲涕流淚。如喪父母
時。長老無滅語阿難曰。豈同凡夫有其憂惱 也。當問如來四種大事。此即第一有之所由。 第二顯六成就者。有其三種。一為斷疑。二為
生信。三為止謗。第一斷疑者。大智度論云。如 來世尊於二月十五日娑羅雙樹間而入涅 槃。爾時諸天恐將法滅。往迦葉所。頂禮摩訶
迦葉。是以而說偈言。耆年慾恚慢已除。其形 譬如紫金柱。上下端嚴妙無比。目明清淨如 蓮華。爾時諸天說偈讚已白迦葉言。大德法
船將沒。法城將頹。法海將竭。法幢將倒。法燈 將滅。爾時大迦葉報諸天言。世間無常不久 盲冥。默然受請。爾時天等禮迦葉已。各各還
天宮。爾時大迦葉即自思惟。我當能報佛恩。 故為一切天人結集法藏。即便身昇虛空住須 彌山頂。擊鐘楗鎚而說偈言。佛諸弟子若念
於佛。當報佛恩。莫入涅槃。當傳此楗鎚聲及 迦葉語一時普遍三千世界。是佛弟子能悉 聞我語。得阿羅漢者一時來集大迦葉所。爾
時大迦葉告大眾言。佛所將滅法今將欲滅 可共結集。結集已訖隨涅槃。時大迦葉至王 舍城。選得千人。唯除阿難未得羅漢。餘者九
百九十九人皆是羅漢。問何為只取千人不 多不少。答頻婆娑羅王者阿闍世王之父也。 發願每日供養千僧。乃至其子阿闍世王亦
準父法。時大迦葉至王舍城已。告阿闍世王 言。我今欲結集法藏。王可辦供。是時迦葉 與一千人俱往耆闍崛山。夏三月安居初十
五日說戒訖時。大迦葉即便入定觀眾中誰 有煩惱應逐出者。唯有阿難。餘者是羅漢。時 大迦葉以手牽阿難。出眾而語之曰。此是清
淨之眾結集三藏。汝結未盡不應住此。爾時 阿難慚恥而自念云。我仕世尊二十五年。不 會如是生苦惱。實是大慈含忍白迦葉言。我
為供養故故留殘結。迦葉曰。汝更有六種應 懺突吉羅懺悔。一者請度女人出家。滅我正 法五百年。二者不請佛住。三者不與佛水。四
者疊欝多羅僧臥。五者蹈佛僧伽梨衣。六者 以佛陰藏視於女人。有此六罪。汝應懺悔。阿 難答曰。我聞過去未來世佛皆有四種所以。
請放女人出家。第二不請佛住世者。為魔蔽 我心故。第三不與佛水者。為上流處有五百 乘車過其水混濁。不堪與佛水。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