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Commentary on the Meaning of the Bodhisattva Precepts 菩薩戒義疏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菩薩戒義疏
天台智者大師 門人灌頂

[0571b08] 第二正說四十八初三一總總結 第一殺戒聲聞梵行
煩惱 出家人 當初大論聲聞戒消息人情
所以輕者是故重制重者輕罪 婬欲性罪性罪大乘當初五陰相續眾生而今
相續故云大經未來相續 道俗五戒八戒之類大士 慈悲為本七眾菩薩同犯聲聞
大同小異不許三事 開遮色心輕重開遮大士 見機聲聞不許色心大士
心聲輕重大士 聲聞大士重重聲聞 佛子第二中間
三結罪名波羅夷 三結初六 四句一句初六自殺
內外 二教大論 律部分別甚多遣使
方便前方便所謂束縛 讚歎得罪隨喜 毘陀羅 十五多頭
陀羅律部廣明云云殺業三重 第二三業自動正身 口業身業心念鬼神
意業身業三階緣中造作 皆是刀劍 有法 稱為親疎正因殺心
餘者造作 眾生二眾殺害 眾生眾生多大一者上品
聖人父母三果 聲聞重中之重 犯重大經三果
故知菩薩解行 菩薩同上二乘 定位皆可
大士重重聲聞 人天犯重下品 大士嚴重一切
非道殺心自身殺心二教他殺自身
殺心 燒煮三性 不復
所為悉皆正犯 無心不遂 此道眾人為此
以此具體 東人中西中西上都 殺心命根
後生一有犯重 不遂 聲聞臨終聲聞具戒五戒
後生更加方便 前後犯重
方便不死後方 便而言命根數論 色心命根論及大乘
命根色心相續不斷 大論六入六識相續假名 乃至一切第三
第二應有三句常住慈悲心 常住慈悲云心 慈悲孝順方便
救護心下第三三句貪心 快意瞋心殺生
不如第二不與取灼然 不與取不與取依報 七眾同犯聲聞五眾
開遮見機 見機大士物種 聲聞自度規矩大士不畏
前人有益即便聲聞佛滅 菩薩本應 大士中有
應有十一初六 文句殺戒 第二四句
本處造作 重物銅錢十六其中貴賤菩薩重重
便有人不盡在此 菩薩第二大同小異
常住慈悲孝順慈悲菩薩 事故偷盜 殺生二門
行善慈悲孝順常住 善法孝順佛性一切眾生 改為第三
三寶第三梵行鄙陋事故淨行七眾同犯大小乘 多少五眾邪正二眾
邪婬聲聞同異大略三階 三結出家人學佛 菩薩淨行教門應有
三句四句三句 戒備因緣三事眾生
眾生三句非道 產後妊娠大論邪婬優婆塞 邪婬非時
非時不正犯重 菩薩聲聞菩薩鬼神男女黃門二根
三道不淨皆是 方便菩薩第二第三
第四妄語不實人心所以得罪七眾 大小乘聲聞同異大略殺戒
初三妄語四句三句妄語 他者方便
戒備緣成 眾生二眾欺誑前人 眾生上品
父母妄語犯重諸佛聖人 不惑神力 聖人大小他心智
不得羅漢解行 不得 中品天人等同正是
下品二眾 大略妄語 聞說
無心欺誑業主避難 增上慢菩薩染污菩薩增上慢遣使
聖人 傍人名利 聖法必須
身證眼見四果十地神通見天 性地既是
前人領解時節多少口業理應 必應通人妄語
增上煩惱 性罪對面不解方便追思前言 因緣
四重論述 表明能詮理事名為第五酤酒戒貿多種
無明令人大士 無明菩薩行大論 十五所以菩薩七眾
同犯大小乘大小同異 利物聲聞應作 第三販賣菩薩
賣肉招呼不能文句令人
業者方便法用因緣 眾生二眾貿授與前人眾生上品
中品人天正是 下品亂道
無罪 人數小兒
第六說四眾過戒同法四眾 前人正法得罪七眾同犯
小乘大士罪重 第二第三第七聲聞 如此菩薩文句戒備
眾生二眾 前人領解眾生菩薩戒
菩薩戒聲聞戒 業緣在家 即是清信士出家菩薩十戒具戒
比丘比丘尼出家菩薩具戒 聲聞僧尼犯重行法勝者深法二眾
大意 前人名利 繫縛二心皆是業主
名字在此 第四十八破法出佛身血
破僧律部出血 應得 重罪重名
失當心重同犯犯重 輕重遣使
前人 菩薩 犯重毀損
菩薩外道二乘佛法 教化即是前人信解口業據此
多少隨口第七 自稱功德他者 二事菩薩
得罪七眾同犯大小乘 菩薩罪重聲聞 第三第七文句
二戒緣成眾生二眾前人領解 眾生犯重
菩薩戒 眾生大意同上
折伏 正是業主 他人
律部云云前人領解 語語增上 性罪犯事
第八 前人請法 毀辱得罪
七眾同犯大小菩薩親疎 本誓聲聞 弟子教法第七
第三 隨事不合為重戒備 眾生二眾
前人領解眾生 二眾 打罵不宜聞法
正是業主 以前相者 手杖惡言
自身使打罵 遣使請法使 不重對面
毘尼在家菩薩二法出家菩薩行四法 菩薩行三施王位妻子頭目
凡夫菩薩隨宜惠施杜絕 領解領納打罵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