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 Wang Jing Guji Ji 梵網經古迹記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梵網經古迹記卷下 (本)青丘太賢集
[0700a23]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法門品第十
[0700a24] 後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0700a25] 經。爾時盧舍那佛至自性清淨 已下十一 頌半第二勸信。信為入法之本。戒為住法之 原。所以說偈更令信戒。然菩薩戒略有三門。
一受得門。二護持門。三犯失門。初受得者。六 道眾生但解師語。要須先發大菩提心。謂誓 定取無上菩提窮未來際利樂有情。如瑜伽
云。菩提心者決定希求以為行相故。無上菩 提一切有情義利為境。發此心已有二種受。 一者一分受隨其受者意樂所堪。或受一戒
或多皆得成戒名為菩薩。不同聲聞必總受 持若其一分不名比丘。謂令現身得阿羅漢。 圓滿軌則建立學處。十戒具戒各必總受。若
凡若聖受學一軌。即由此義簡擇人器。除有 遮難及餘趣也。菩薩不爾。隨分戒故。謂凡 必無現身成佛。要經無數大劫修故。從但解
語乃至金剛。隨其位力漸漸修滿。如成山海 塵渧為初。既大菩提無德不攝。欲成彼聚何 善非因。即由此義不擇趣生。但解師語發心
皆得。雖但解語唯受一戒。猶勝二乘一切功 德。羅漢功德但為自身。於有情界無有恩分。 菩薩一戒為度一切。無一眾生不荷恩故。二
者全分受。謂三聚戒。攝律儀者斷一切惡。惡 謂一切應斷捨法。從初發心斷殺生等。三賢 十聖伏斷二障。乃至佛捨生死法故。攝善戒
者修一切善。善謂一切應修證法。從初發心 隨分所學。三賢十聖各十勝行。乃至佛證二 轉依故。饒益有情者度一切眾生。從初發心
隨分教化。窮未來際度一切故。非諸凡夫即 能一切三聚頓誓。漸修滿故。如是無礙所發 願行於諸願行最無上。故隨所生處心其中
王。然無畢竟堪為其果。唯除無上正等菩提。 第二護持者略有十門。一隨心門。隨其宿習 心樂住故。猶如世間隨其本色雖一薀水緣
碧等異。故先固一漸具餘行。如本業云。若受 一戒名一分菩薩。乃至具受名具分菩薩故。 然佛所制應漸遍學。由此第二有遍學門。如
瑜伽說。聲聞自利尚護他心。況諸菩薩利他 為先。故應遍護諸譏嫌戒。然智論云。新行菩 薩不能一世一時遍行五度。如護三衣不能
施等。由此第三有隨性門。相違學處現在前 時。唯護性戒縱遮戒故。如攝大乘菩薩性罪 不現行故。與聲聞共相似。遮罪有現行故。與
彼不共。然瑜伽云。若有勝利性罪現行。由此 第四有隱密門。如攝大乘行十惡故。就中瑜 伽但開七非。然其第三但非性罪。於無屬女
許欲行故。攝大乘論通開邪行。以言十惡見 利行故。如殺生等隨一攝故。然莊嚴云。由利 群生意起貪不得罪。瞋則與彼違。恒欲損他
故。由此第五有順勝門。愛順大悲故罪為劣。 瞋彼相違。罪為重故。如瑜伽云。是諸菩薩多 分應與瞋所起犯。非貪所起。乃至廣說。又智
論云。菩薩不惱眾生為戒。不同聲聞求現涅 槃。婬欲雖不惱眾生繫縛心故立為大罪。菩 薩不求現世涅槃。往返生死具資糧故。然瑜
伽云。若欲斷彼生起意樂發勤精進。煩惱熾 盛蔽抑其心起瞋蓋等。無所違犯。由此第六 有意樂門。由意樂力惡無犯故。如十住論。慳
心不解不能施時。謝今未熟後當施故。然經 亦說。護戒之心如惜浮囊及草繫者。由此第 七有怖畏門。見微遮罪如性罪故。然涅槃云。
於乘緩者乃名為緩。於戒緩者不名為緩。由 此第八有成勝門。作善有勝且放止故。然莊 嚴云。雖恒處地獄。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
是大菩提障。由此第九有護障門。雖有作善 護小乘故。如大般若云。若菩薩設殑伽沙劫 受妙五欲。於菩薩戒猶不名犯。若起一念二
乘之心。即名為犯。解云。雖貪所污。大心不 盡。無無餘犯。故名無犯。然文殊問經云。若以 心分別男女非男女相。是菩薩波羅夷罪。由
此第十有究竟門。若取法相非究竟故。如大 般若。應以不護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犯無犯 相不可得故。第三犯失者。謂菩薩戒無無餘
犯。如有一分受。有一分持故。不同聲聞犯一 重時。便破一切失比丘性。如本業經。一切菩 薩凡聖戒盡心為體。是故心盡戒亦盡。心無
盡故戒亦無盡。心謂期心。若不放捨無盡戒 願。無有盡犯。無邊戒故。由此轉生。戒亦恒隨 運運增長乃至成佛。猶如河水日夜不停運
運遷流自到大海。唯除故捨大菩提心。彼既 心盡戒亦盡故。然犯重戒略有二種。一破二 污。若以上品煩惱纏犯。隨所犯支失戒律儀。
若中下纏唯污不失。如瑜伽云。若諸菩薩毀 犯四種他勝處法。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 愛樂見是功德。當知說名上品纏犯。非諸菩
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便捨菩薩淨戒律儀。 不同聲聞一犯即捨。又上纏犯雖失淨戒。經 說即懺亦得重受。不同聲聞如斬頭者現身
不能復入僧數。廣引教理如宗要釋。且止傍 論釋頌二門。謂初六頌傳誦本師門。釋迦傳 誦本師序故。後五頌半末主顯揚門。釋迦自
演戒宗要故。初亦有二種。初五頌顯主尊勝 門。後之一頌讚戒功能門。初亦有二。初二頌 半現身本末門。後二頌半說法本末門。
[0701b02] 經。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
[0701b02] 述曰。現身本 末門略有四重。此初他受用身。傳說。此身應 第二地。戒波羅蜜此經宗故。非自受用。華
嚴等說彼無邊故。方者正也。千葉臺總成二 地菩薩淨土。此中臺上是身所居。千葉即是 所化部落。如仁王云。信忍菩薩百佛千佛萬
佛國中化現百身千身萬身。十地經云。二地 菩薩入千世界見千佛故。於此臺上別有佛 座。此千葉臺有說是座。非也。上卷別說盧舍
那佛坐百萬蓮華赫赫光明座上故。既說我 住蓮華藏世界海。其臺周匝有千葉。一葉一 世界。我化為千釋迦。復有百億須彌。明知是
土。有難。彼土豈狹彌陀圓光。經說彼佛圓光 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故。此難不然。佛光不 定。釋迦亦照無量剎故。或既言如。但比廣
大。未必量同。如眼喻海。故知百萬蓮華為座。 何故諸佛蓮華為座。表佛雖在世如不著水 故。
[0701b20] 經。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
[0701b20] 述曰。第二淨 土化身。傳說。此身應地前機。有說。唯四善根 方生淨土。理未必然。淨土經說餘亦生故。淨
穢同處隨業異見。猶如四識等事心異。如說 鶖子所見山河螺髻梵王反寶土故。
[0701b25] 經。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
[0701b25] 述曰。第三穢 土化身。言一國者一須彌界。以世界別南洲 現故。瑜伽論云一大千有百俱胝界。雜集云
一俱胝量當於百億。何故此中唯言百億。億 有多種。瑜伽且依十萬為億。此經千萬故不 相違。此依麁相且說一類須彌世界。據實樹
形人形倒及側等。各隨其類遍滿諸方。異類 無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出過思議之表。 然皆攝在蓮華臺藏世界海中。並盧舍那轉 法輪處。
[0701c06] 經。各坐菩提樹至盧舍那本身。
[0701c06] 述曰。第四 舉淨穢土。機根頓熟一時重化。攝末歸本。如 上卷云千華上佛是吾化身。千百億釋迦是 千釋迦化身故。
[0701c10] 經。千百億釋迦至十重四十八。
[0701c10] 述曰。第二 說法本末。盧舍那身雖非凡境。加力見聞接 眾而至。既貫三際之則。非隨時宜所制。故說
我誦不言說也。味中之上名為甘露。故喻樂 中最極涅槃。戒則出苦證樂之門。故言聽誦 甘露門開也。或說戒經名之為門。所詮之戒
名為甘露。教能開理出三界門。對機而顯是 為開也。凡心易竭。勝影難留。故歸本處誦本 師戒。此中本師謂即本身。或可戒法名為本 師。佛所師故。
[0701c20] 經。戒如明日月至由是成正覺。
[0701c20] 述曰。此即 第二讚戒威力門也。戒破罪闇猶如日月。莊 嚴行者如瓔珞珠。如遺教云。慚愧之衣於諸
莊嚴最為第一。或說。性戒明如日月。遮戒莊 嚴如瓔珞珠。破性罪闇嚴性戒故。萬行之始 以戒為本。萬行之終菩提為果。是故三際皆
由戒成佛。三聚如應成三德故。如瑜伽云。如 是所集福智資糧更無餘果可共相攝。唯除 無上正等菩提。
[0701c29] 經。是盧舍那誦至轉授諸眾生。
[0701c29] 述曰。自下 末主顯揚門。此有四門。一展轉開化門。二所 成戒相門。三能受有情門。四開許廣說門。此
即初也。謂上六頌本師誦出。如我傳誦汝亦 應爾。戒手相接佛種即不斷也。
[0702a05] 經。諦聽我正誦至戒品已具足。
[0702a05] 述曰。第二 門也。世尊所制一切禁戒上乘下乘皆從此 出。故言佛法中戒藏也。簡定道戒故言波羅 提木叉。梵云波羅提。此云別也。若具應言
毘木叉。此云別解脫。別出非故名別解脫。又 遺教云。戒是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 若受菩薩戒。謂由此戒我當成佛。猶如釋迦
由戒已成。便不起餘不同分心。爾時名為戒 品具足。善思分限名為戒故。如本業云。一切 菩薩凡聖戒盡心為體。其心若盡戒亦盡。心
無盡故戒亦無盡。此中心者大乘心也。非諸 退乘及未發心之所能得。
[0702a17] 經。一切有心者至真是諸佛子。
[0702a17] 述曰。第三 門也。應者容也。有障無性不成戒故。此戒最 勝。何易聲聞。誰言易得。難發心故。無上菩提
無德不攝。發心所修無善不因。故有心者得 發大心。所有願行皆成因性。即入諸佛位者。 佛位有二。一發心滿位。二行果滿位。今入初
故。初發之願無不周圓。與佛無異。言同大 覺。如契經云發心畢竟二無別故。已得此位 真是佛子。從佛法生紹佛位故。頌曰。方便父
信種。般若母禪胎。慈悲為養母。佛子紹位生。 廣說此義如攝大乘。
[0702a28] 經。大眾皆恭敬至心聽我誦 其第四門如文 可解。
[0702b01] 經。爾時釋迦牟尼佛至一切佛大乘戒。
[0702b01] 述 曰。自下第三結戒序中有二。初經家序。後世 尊序。此即初也。言爾時者。從天宮來應現時 也。釋迦此云能。牟尼即寂也。菩提樹者在
摩伽陀國。於此樹下有金剛臺。此下證覺名 菩提樹。何故初頓結者。三乘萬行從此生故。 三際決定不待犯故。不同聲聞隨時漸制。如
文殊問經及涅槃經云。先預制戒。世間生疑 故。如補衣隨破隨補。今菩薩戒則不如是。故 初成佛初結此戒。依十地論。成道初七日自
受法樂。第二七日方起言說。今云初結應第 二七。孝謂養育。順即恭敬。知恩報恩即是孝 道。恩有二種。一滋長生身恩。謂即父母。二長
養法身恩。即師僧等。以財法二如應敬養。此 中師僧三寶至道如次助伴所依所緣。所以 別舉。孝名戒亦名制止者。孝為百行之本。先
王要道。戒為萬善之基。諸佛本原。善從此 生。孝名為戒。惡從此滅亦名制止。所以孝戒 名異義同。言即口放等者。放光招眾。放無量
光而招有緣。表無礙門照導長夜。言大戒者 大乘戒也。是以此中無聲聞眾。
[0702b22] 經。佛告諸菩薩至非無因故。
[0702b22] 述曰。自下佛 序如次序成師法弟子三輪相也。師有二種。 一本謂佛。二末菩薩。故言我誦汝等亦誦。半
月誦者。雖師隱沒依法住故。增即易退減即 難進。為不退戒進修定慧。是故半月不增不 減。如遺教云。波羅提木叉是汝等師。若我住
世無異此也。言發心者十信位也。行實有退。 非三賢之正位。十發趣者十住也。三賢初故。 十長養者十行也。長養聖胎故。十金剛者十
迴向也。攝五力故。本業下卷皆地前故。戒能 破暗。以光為瑞。常所誦持從口而出。故說有 緣非無因也。
[0702c05] 經。光光非青黃至應讀誦善學。
[0702c05] 述曰。此第 二法也。此中光光謂諸戒也。從喻瑞相而得 名故。戒雖名色而非顯形。以依善思分限立
故。無質礙故非色。無緣慮故非心。不離緣故 非有。不即緣故非無。以非有故非因果法。以 非無故諸佛本原。佛本原故菩薩根本。以與
因果作根本故。由此時眾亦為根本。是以佛 子初受後持誦文學義。
[0702c13] 經。佛子諦聽至第一清淨者。
[0702c13] 述曰。此即第 三所被弟子。言比丘者。先受聲聞。有說。迴心 受戒時轉成菩薩戒。非也。彼依餘乘種子立
故。但前小戒有助大力。菩薩乘心別種子生。 於彼所熏別起無表。十八梵者色界眾也。謂 三靜慮各有三天。第四有九故。無想初後許
有心故。善戒經云。要先發菩提心方得受菩 薩戒。如何淨居亦得受戒。有說。十八言總意 別。如一比丘名六群。有說。除無想淨居別有
十八梵。如本業經。下三靜慮各有四天。第四 六故。有說。據實亦有成佛。然唯識論總成 色界有迴心。已傍述未建立迴向菩提聲聞
教。云若依般若不發大心即五淨居無迴心 者。不謂了義亦無迴心。於中且依受不共戒。 許黃門等亦受得戒。若遍學行別受七眾當
知遮難同聲聞受。有問。若黃門等亦受得戒。 何故經云。若言不受優婆塞戒沙彌戒比丘 戒得菩薩戒。無有是處。譬如重樓不由初級
得第二級。無有是處。彼自解云。必由律儀得 後不共二菩薩戒故作是說。未必菩薩先發 小心。皆名第一清淨者。如論超勝諸羅漢故。
何故爾者。如般若言。二乘善根猶如螢火。唯 照自身。大乘善根猶如日光。導一切故。
[0703a07] 經。佛告諸佛子至我亦如是誦。
[0703a07] 述曰。第二 正說分。此有二。初重後輕。初中有三。總標故 別誦故結成故。總中有二。舉數制持故示相
勸學故。此初也。瑜伽立四。如宗要釋。若善生 經依在家眾唯說前六。以麁顯故。依善戒經。 出家菩薩立有八重。即此十中初四後四。以
共不共根本重故。此經本業總立十重。以通 攝故。頌曰。四身三語意亦三。由貪瞋癡四二 一。三語由三得究竟。婬瞋邪見亦非情。十中
四以身業為體。智論十三云酒及前三俱身 戒故。第四六七語業為罪。餘三語隨相為第 六七故。然有業道非他勝處。謂染歌等綺語
所攝。此一一重各容貪瞋癡為方便。盜婬酤 慳由貪究竟。殺瞋由瞋。邪見由癡。餘三由三。 於他名利由嫉讚毀。瞋究竟故。婬瞋邪見或
從非情。婬屍未壞是非情類故。餘唯情邊方 結重罪。雖盜非情主邊結故。復次頌曰。皆 自於他造。他於他亦然。自於自有五。他於自
唯婬。自於他邊一切應造。他向於他亦容具 十。謂教他人向他造故。自於自造。傳說有五。 殺婬慳瞋及以邪見。謂捨利他自死為罪。律
云。弱背自婬面門。善生經云自施不成施。自 慳即成慳。於自發憤謗理性等皆自犯故。他 於自造婬有餘無。被賊所污順生愛染亦為
犯故。頗有犯罪自亦不作不教他作。有。謂隨 喜。頗有不發身語意業得犯戒罪。有。謂不作 所應作等。此等問答廣如宗要持犯門說。已
辨傍義。應釋本文。如是十重受而不誦。即迷 持犯失菩薩行。既非菩薩。寧佛種子。我已果 滿猶如是誦。況新學者。此中意也。
[0703b08] 經。一切菩薩至敬心奉持。
[0703b08] 述曰。第二示相 勸持門也。涅槃經云。聲聞戒中佛知時宜。說 輕為重說重為輕。大智論云。毘尼皆為世俗
攝意。不論實相。為護佛法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