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記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記卷第一沙門釋光述
分別界品第一之一
[0001a07] 將釋論文。三門分別。一明論緣起。二釋論 題目三隨文別解 蓋俱舍論者。筏蘇槃豆 之所作也
(筏蘇名世。槃豆名親。印度有天俗號世親。世人親近供養。故以名焉。菩薩父母 從所 乞處為名也。舊譯為天。此翻謬矣。若言天。應號提婆也) 菩薩。學通內外。博
達古今。名振五天。聲流四主。故能潛名數 載討廣說之教源。製論一時播芳名於萬 古。密申傳說有部懷疑。請釋頌本文方 袪宿滯 斯論。乃文同鉤鏁結引萬端。義
等連環始終無絕。採六足之綱要備盡無 遺。顯八蘊之妙門如觀掌內 雖述一切 有義。時以經部正之。論師據理為宗。非 存朋執 遂使九十六道。同翫斯文。十八
異部。俱欣祕典。自解開異見部製群分。各 謂連城。齊稱照乘 唯此一論。卓乎逈秀。 猶妙高之據宏海。等赫日之瞙眾星 故 印度學徒。號為聰明論也 往有三藏真
諦法師。已於嶺表譯茲論訖。但為方言未 融。時有舛錯。至如現法非得先哲同疑。 常非果因前賢莫辨。如斯等類難可備詳。 略舉二.三以彰今譯 和上三藏法師。志
存弘傳誓遊西域。搜揭奧典盡鷲嶺之 遺言。斫檄法門窮上賢之餘說。既而遍觀 其聖跡。問道復周。旋軔上京奉詔翻譯。
[0001b01] 此論。以永徽年中於大慈恩寺譯。文義周 備。妙理無虧。傳彼梵言務存其本。庶使懷 疑之侶渙若氷消。佇決之徒實忘飡寢。此
即第一明論緣起。
[0001b05] 言釋題目者阿毘達磨。形二藏以立名。俱 舍。標一部之別稱 阿毘。言對。能所對故 達磨。名法。持生解故 俱舍。名藏。攝 依彼故
論。謂言論。教誡學徒 此卷在 初故稱第一。
[0001b10] 分別界品第一者。此下第三隨文別解。就中 有三。一明依經造論。二別釋品名。三依 文正解 一明依經造論者。西方造論皆
釋佛經。經教雖多。略有三種。謂三法印。一 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此印諸 法故名法印。若順此印即是佛經。若違此
印即非佛說。故後作論者皆釋法印 於 中意樂廣略不同。或有偏釋一法印。或有 舉一以明三。如五蘊論等唯解諸行無常。 如涅槃論等唯釋涅槃寂靜。此即偏釋一
法印。如俱舍論等解諸法無我。此即是舉 一以明三 所以就此釋者。諸行無常唯 明有為。涅槃寂靜唯明無為。諸法無我通 明有為無為。欲彰此論無事不攝故。就廣
以明 二別釋品名者。就中有二。一正釋 品名。二明品之前後 言正釋品名者。族 義。持義。性義。名界 品謂品類。即界名品。 故名界品。此品廣明故名分別
此論始 終總有九品。此品居初故言第一。或言。 第一帶數釋也 問此品之中亦明蘊.處。何 故以界標名。解云。界者性也。性之言體。此
品明諸法體。以界標名。蘊.處非體故不別 說 又解。蘊.處.界三中。界名義廣。故偏說 之。處雖義廣。名狹不說。蘊名與義俱狹不 說
又解。有情根性有上.中.下。上根樂略 說蘊便解。中根稍遲辨處方了。下根好廣 談界乃悟。上能兼下界益三根。下不及上。 處二。蘊一。益廣為勝故以界標名
又解。 此品廣以諸門分別十八界義。故以界標 名。蘊.處不爾 二明品之前後者。此論一 部總有九品。釋佛經中諸法無我。前八品
明諸法事。雖亦明理從多分說。或非正 明 後一品釋無我理雖亦明事從多分 說。或非正明 事麁先說。理細後明 又 解。事是所依所以先說。理是能依所以後說
就前八品中。初二品總明有漏.無漏。後六 品別明有漏.無漏。總是其本所以先明。依 總釋別所以後說。即如諸論先舉總章後 方別釋
就總明中。界品明諸法體。雖亦 明用。從多分說。或非正明。根品明諸法 用。雖亦明體。從多分說。或非正明 體 是其本故先明界。依體起用故次明根
就別明六品中。前三品明有漏法。於中雖 亦明無漏法。從多分說。或非正明 後三 品明無漏法。於中雖亦明有漏法。從多分 說。或非正明
有漏法麁。所以先說。無漏 法細。所以後明。如四諦中先明苦集後明 滅.道 又解。有漏可厭。所以先明。厭已令 欣。所以無漏後說 又解。有漏無始來起。
是故先明。無漏新生。是故後說 就別明 有漏中有其三品。謂世.業.隨眠。約果.因. 緣三以明前後。世品明有漏果。相麁易厭。
所以先明。於中雖亦明因及緣。從多分說。 或非正明 業品明感果之因。果必由因 而起。必其力勝。所以次說。於中雖亦明果 及緣。從多分說。或非正明
隨眠品明業 之緣。業自不能感果。必藉其緣。隨眠生果 稍劣。所以後辨。於中雖亦明果及因。從多 分說。或非正明 就別明無漏法中。有
其三品。謂賢聖.智.定。亦約果.因.緣三以辨 前後。賢聖品明無漏果。相顯易欣故。所以 先說。於中雖亦明因及緣。從多分說。或 非正明
智品明證果因。果必藉因。又證 果強。所以次說。於中雖亦明果及緣。從多 分說。成非正明 定品明智之緣。智獨不 能證果。必依定緣。定望彼果其力稍劣。
所以後說。於中雖亦明果及因。從多分說。 或非正明。
[0002a20] 諸一切種至我當說者。此下第三依文正解。 此論一部大文有三。一序分。二正宗。三流 通。聖人造論。必有由致故初明序分。序分
既彰。必有所說故次明正宗。正宗既終。勸 學流通故後明流通 釋斯三分三解不 同。第一解日。初三行頌名序分。何法名 為已下。至破我品。名正宗。破我品末已善
說此已下。名流通分。此論一部。總釋經 中諸法無我。故破我品亦正宗攝。雖定品末。 傷歎勸學。為在正宗前故亦名正宗。第二
解云。序分同前。何法名為已下。至定品 名正宗。從定品末。前來分別以下。總名流 通。所以破我品亦名流通者以乘流通分 起問。剩明破我品為在流通後故。亦名
流通 第三解曰。此論釋經諸法無我。前八 品明諸法有體。除損減執。即有三分。序分. 正宗同第二師。從前未分別已下。至定品 末名流通分
後一品明無我除增益執。 亦有三分。初兩句。越此依餘豈無解說。名 序分。理定無有已下名正宗已善說此已 下名流通。以釋經中二義。所以各別有三 分不同
隨明諸論正宗定有。序分.流通 有無不定 或有序分而無流通。如毘婆 沙論。或有流通而無序分。如二十唯識。 或二分俱有。如此論說 或二分俱無。如 發智論
隨作論者意各異故 就序分 中。一正明序分。二隨難別解。此初一頌正 明序分。就中。前三句明歸敬序。第四句明 發起序 歸敬謂歸敬世尊。發起謂發起正
宗。故先歸敬。後明發起 問何故。論初讚 德歸敬。解云。恐有魔事造論不終。讚德 歸敬請加備故。故顯宗云。以讚禮言滅諸 惡障。標嘉瑞故
又解。為知世尊有勝功 德。於佛說法生信尊重 又解。猶如孝子。 凡有所作皆啟父母。論主亦爾。今欲造論 先啟世尊 泛明諸論。歸敬.發起有無不
定。或有歸敬而無發起。如阿毘曇心論 或有發起而無歸敬。如雜心論。或二序 俱有。如俱舍論 或二序俱無。如發智論 亦隨作論者意各異故 就歸敬序中。初
兩句明佛三德。第三句指德歸敬。就前兩 句中。初之諸字。明德所成人。一切已下。明 人所成德。依人辨德。故人先。德後。初說
諸言顯無朋黨。以德召人。諸有三德我 即歸敬。以諸外道各謂自師是一切智。若偏 歸敬釋迦牟尼。恐彼生謗。故置諸言息其 異論 或恐佛化根淺有情。權作彼師引
人正法。故置諸言。此之諸字。起自西方母 兒論師。凡欲歸敬皆置諸言。論主。將為當 理。故亦言諸 就人所成德中。上句六字
明自利德。下一句明利他德。所以先明自 利後明利他者。若不自利何能利他。經 言菩薩為利他者。據意樂說 一切種諸 冥滅者。此明自利德。冥有二種。一染污無
知。二不染無知。滅亦有二。一者擇滅。二非 擇滅 一切種冥滅斷不染無知。得非擇 滅。此顯智德 諸冥滅斷染污無知。得擇 滅。此顯斷德 冥滅二字通於兩處 不
染無知。種類眾多故言一切。染污無知。種 類非多故但言諸 或一切與諸眼目異 名。或一切與諸雖眼目異名。此中且以 一切為寬。諸言是狹 所以染污不言種
者。種謂種類。不染無知種類無邊。是故言 種 染污無知種類非多。故不言種 或 應言種。略而不論 或可影顯 或此種 言通於兩處 自利德中。所以先明智德
後明斷德者。智德唯佛是故先說。斷德亦 通二乘是故後明 又解。智德有為是故先 說。斷德無為是故後明 又解。智因先說斷 果後明
拔眾生出生死泥者。此明利他德。 謂拔眾生出生死泥。此顯恩德 受眾多 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 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是故不
言眾死 或舉初顯後。設有餘文言眾 死者。舉後顯初 生死無邊深廣難出故 以喻泥 敬禮如是如理師者 指德歸敬。 如是之言指上三德 問何故。長行云。如理
師言顯利他德。解云但說利他即顯自利。 夫利他者必自利故 又解。敬禮如是三 德。敬禮如理師。如是。總指三德。如理師言。 別顯利他德
問何故。此論但敬三德不 言三寶。解曰。三德.三寶其義不同。隨造論 者意樂說故 泛明諸論。三德.三寶。有無 不定。或說三德不言三寶。如此論說 或
說三寶不言三德。如阿毘曇心論 或二 種俱說。亦應有文。然未撿得 或二俱不 說。如發智論 又解。此論亦敬佛寶。於 智德中兼顯佛故 又解。此論亦敬法寶。
涅槃果法。即斷德故 不言僧者。略而 不論 或四向.四果說之為僧。世親菩薩。 一阿僧祇耶向滿。智慧勝彼。故不歸敬。
[0003a24] 問何故。論主造攝論中亦敬僧耶。解曰。僧 者謂眾。大乘菩薩容有眾多。同時入聖。名 僧歸敬。此宗菩薩。唯一。得入三十四心。不
名為僧。故不歸敬 又解。此論亦敬僧寶。 於恩德中兼顯僧故。故下論云正法教手 拔濟令出。泥拔眾生令出三界。即顯僧 寶。真諦三藏亦作此解對法藏論我當
說者。此明發起序。對法藏論。下文自釋 我當說者。五蘊假者目之為我。當說之言。 簡已.正說。歸世尊既終。許發論端言我 當說。次欲造論故先發起。
[0003b05] 論曰至方 申敬禮者。就長行中。一總標頌意。二別釋 頌文。此即總標 論主。今欲造俱舍論。雖 復以德召人.本意為顯釋迦自師。德體尊
高。超諸二乘.菩薩聖眾。故先讚德方申敬 禮 或聖眾者。諸外道等自謂聖眾 諸 言所表謂佛世尊者。此下別釋。以德召人餘 人無德。諸言雖總還表世尊。
[0003b12] 此能破 闇故稱冥滅者。此通伏難。伏難意云。諸言是 總。如何表佛。故今通言。此佛世尊智慧能 破二種闇冥。故稱世尊。二冥俱滅。由佛世
尊二冥滅故。諸言雖總還表世尊 又解。 此文別顯能破闇人。此佛力能永破諸闇 故稱世尊冥滅。
[0003b18] 言一切種至一切品冥 者。謂滅諸境冥。斷染污無知。諸境即是四 諦.修道。迷此境故說之為冥。此釋諸冥
滅。故正理云。諸境界冥亦永滅故。斷德圓滿。 謂滅一切品冥斷不染無知。一切品即一切 法品類。迷此品故說之為冥。此釋一切種
冥滅。故正理云。一切種冥皆永滅故。智德圓 滿 問何故頌文先說一切。長行後明。解 云。頌本義次。長行言便 或阿毘達磨。性相 以求。言便即說。前後何定
問智德.斷德以 何為體。解云。智德以佛身中智慧為體。若 并隨行五蘊為體 斷德以擇滅為體。
[0003c01] 問若言斷德擇滅為體。何故俱舍二十七云。 斷圓德有四種。一一切煩惱斷。二一切定障 斷。三畢竟斷。四并習斷。准彼論文。若一切
煩惱障斷得擇滅。若不染無知定障斷得非 擇滅。即前二障斷已不退名畢竟斷。通得 擇滅及非擇滅。此簡異鈍根。如來不但斷 彼煩惱。并彼煩惱習氣亦斷得非擇滅。生
簡利根二乘 又解。并習斷者。不但斷煩 惱障.定障。并二障習氣亦斷。准彼斷德通 非擇滅。何故唯說擇滅為體。解云。斷德從
強擇滅為體。若據其兼通非擇滅。故不相 違 又解。斷德唯以擇滅為體。然有定障 等擇滅不顯。定障等若無擇滅即顯。能顯斷 故名斷圓德
又解。彼文四斷皆是擇滅。若 煩惱斷是自性斷。緣縛斷。若定障斷.并習斷 是緣縛斷。若畢竟斷通自性斷.緣縛斷。
[0003c17] 以諸無知至故說為冥者。此釋冥義。染與不 染。無知非一。名諸無知。若染無知能覆理. 事二種實義。不染無知能障理.事二種真見
又解。能覆實義是不染無知。能障真見 是染無知 又解。能覆實義謂覆外境。能 障真見謂障內心。能覆.能障皆是冥義通 二無知 問染污無知何以為體。解云。以無
明為體.所以不言餘煩惱者。無明通與 諸惑相應。若說無明亦顯餘惑。問不染 無知其義云何。解云。將釋此義。略以三門 分別。一出體。二釋名。三諸門分別。就出
體中一敘異說。二出過非。三述正義 言 敘異說者。人及論說。總有十一師 第一師 言。不染無知。以未成佛來。鈍異熟無記心 心所法為體
第二師云。不染無知。以未 成佛來。鈍四無記心.心所法為體 第三 西方德光論師云。不染無知。以未成佛來。 鈍自性無記心.心所法為體。而非四無記
攝。通於三界恒成過未 第四師云。不染 無知。以未成佛來。鈍眾同分為體。依此 同分所起慧等。觀境不明 第五師云。不 染無知。以不自在為體故正理七十出解
脫障體中云。有餘師說。此解脫障。即以於 諸定不自在為體 第六師云。不染無知。 以非得為體。故正理七十云。有餘師說。此 解脫障。即以諸定不得為體
第七師云。 不染無知。以不懃求等為體。故正理七十 云。有餘師說。於彼加行不懃求故。不聽聞 故。不數習故。解脫不生。即此名為解脫障 體
第八師云。不染無知。以智無為體。故 正理二十八云解二無知差別中云。有作 是說。若能障智是染無知.不染無知唯智非 有 解云。此無明體能障智明。能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