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Notes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記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記卷第一
沙門

分別品第一之一

[0001a07] 釋論三門分別一明緣起釋論 題目 俱舍論筏蘇槃豆
(印度世親世人親近供養菩薩父母  舊譯提婆) 菩薩內外
古今名數 廣說一時 傳說有部懷疑本文 宿 萬端
連環始終綱要 妙門如觀 一切 經部論師據理  使九十六斯文十八
解開異見 連城   印度學徒聰明 三藏
諦法方言 現法非得先哲如斯略舉今譯 和上三藏法師
西域 遺言法門既而 聖跡問道上京奉詔翻譯

[0001b01] 永徽年中大慈恩寺文義 妙理使
第一明論緣起

[0001b05] 題目阿毘達磨 一部別稱 能所 達磨解故 俱舍
謂言教誡學徒  故稱第一

[0001b10] 分別品第一第三就中 一明造論品名 正解 一明造論西方造論
佛經經教三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法印即是佛經
即非佛說皆釋法印  中意不同一法 五蘊諸行無常涅槃論涅槃寂靜
法印俱舍論諸法無我即是  所以就此諸行無常 有為涅槃寂靜無為諸法無我 有為無為
 品名就中 品名二明之前 品名  品類廣明名分
總有九品第一第一 之中 界標
諸法界標  名義
有情根性上根 便中根處方 下界三根不及界標
分別十八界界標  二明之前後者 總有九品佛經諸法無我
諸法明理分說  一品無我    所以所以後說
初二有漏無漏 有漏無漏總是所以 所以後說即如總章
諸法 分說諸法 明體分說  起用
有漏 無漏法分說  無漏法有漏
有漏所以無漏 所以四諦苦集  有漏所以 所以無漏後說 有漏無始
是故無漏新生是故後說  有漏中有其三隨眠前後有漏
所以分說 業品 所以 分說
隨眠 不能隨眠 所以 分說 無漏法
其三賢聖 前後賢聖無漏所以 分說
智品明證 所以 分說 定品明智 證果
所以後說分說

[0002a20] 一切第三正解一部序分正宗三流 聖人造論序分序分
有所正宗正宗 流通流通 三分 第一初三序分法名 正宗
流通分一部釋經 諸法無我正宗定品勸學正宗正宗第二
序分法名定品 正宗定品前來分別以下名流 所以名流流通分 流通
流通 第三釋經諸法無我 諸法三分序分正宗第二從前分別定品 流通分
一品無我增益三分兩句解說 序分無有正宗善說 名流釋經二義所以各別 不同
正宗序分流通 有無不定 有序流通 流通無序二十唯識二分如此論說 二分 發智論
各異 序分 序分初一 序分就中三句歸敬第四 發起 歸敬歸敬世尊發起發起
歸敬發起 何故 歸敬魔事造論 歸敬加備顯宗禮言 嘉瑞
世尊 佛說尊重 猶如孝子有所父母論主造論 世尊 歸敬發起有無
歸敬發起阿毘曇心論 發起歸敬心論二序 俱舍論 二序發智論 各異 歸敬
兩句三德第三歸敬 明德成人一切 成德故人
朋黨三德 歸敬外道一切智 歸敬釋迦牟尼  佛化有情
正法西方 論師欲歸論主  成德
自利一句利他所以 利他自利利他 菩薩利他意樂 一切 自利二種染污
不染無知一者擇滅 擇滅 一切不染無知 智德 染污無知 斷德 二字 
染無知種類眾多一切染污無知  一切眼目 一切眼目異名 一切 所以染污
種類不染無知種類無邊是故  染污無知種類  不論    自利所以明智
斷德智德是故斷德 二乘是故 智德有為是故 斷德無為是故 
眾生出生利他眾生出生恩德 受眾 生死眾生可以眾生不必入涅槃是故
 設有文言 死者 生死無邊深廣  敬禮如是如理 歸敬如是三德 何故長行如理
利他利他自利利他自利 敬禮如是 敬禮如理如是三德如理利他
何故三德 三寶三德三寶不同造論 意樂 三德三寶有無 不定三德三寶如此論說 
三寶三德阿毘曇心論  應有  發智論 佛寶 智德 法寶
涅槃斷德  不論 四果世親菩薩阿僧祇滿智慧不歸

[0003a24] 何故論主攝論 大乘菩薩眾多同時入聖 歸敬菩薩唯一三十四
名為不歸 僧寶恩德正法 拔濟眾生三界 真諦三藏亦作對法藏論
發起對法藏論下文 五蘊正說世尊 造論先發

[0003b05] 敬禮長行一總  論主俱舍論 本意釋迦
二乘菩薩聖眾  聖眾外道聖眾  佛世尊 無德世尊

[0003b12] 能破 故稱 如何佛世尊智慧 二種闇冥故稱世尊佛世
世尊 能破佛力 故稱世尊

[0003b18] 一切一切 染污無知即是 修道
正理境界斷德圓滿一切不染無知一切一切 品類一切
正理一切智德 滿 何故一切長行 本義長行便 阿毘達磨性相 以求便前後
智德斷德 何為智德佛身智慧 隨行五蘊 斷德擇滅

[0003c01] 斷德擇滅何故俱舍二十七一一煩惱一切 畢竟論文若一
煩惱障擇滅不染無知 擇滅二障不退畢竟 擇滅非擇滅鈍根如來不但 煩惱煩惱習非擇滅
利根二乘 不但 二障習氣斷德 非擇滅何故擇滅斷德
擇滅非擇滅  斷德擇滅 擇滅擇滅
四斷皆是擇滅 煩惱自性 畢竟自性

[0003c17] 無知 無知非一無知染無知二種實義不染無知二種
實義不染無知 染無知 實義外境 內心皆是義通 無知 染污無知何以
所以煩惱無明 相應無明 無知云何三門 分別出體釋名分別
中一異說正義  異說論說總有十一 第一 不染無知未成異熟無記 心所法
第二不染無知 成佛無記心所法 第三 西方德光論師不染無知未成自性無記心所法無記
三界過未 第四 無知未成眾同分 同分不明 第五 染無知不自在正理七十
有餘師說解脫 不自在 第六不染無知非得正理七十有餘師說 解脫不得
第七不染無知正理七十 有餘師說加行聽聞 解脫不生即此名為解脫
第八不染無知無為 正理二十八無知差別 染無知不染無知  無明體能
染無知   第九不染無知心所法 習氣正理二十八 習氣
正理 心所法所有習氣 無知無知習氣無有 第十 染無知習氣心所法別有體性
正理二十八師說習氣 染污心差別染法非一 智相現行心所不自在
習氣說一切有部 心所別有一體名為習氣 無知習氣無知染無知別有
無明一切染法未成 一切相續 三性相 無記
第十一不染無知習氣 正理大德 [-] 如是說 染法名為習氣不善異熟世尊
菩薩位三無數劫加行 煩惱煩惱習氣白法 增長 不滅長時加行證得
無上白法習氣 不滅 有別 染污不善異熟果
無知即是一切煩惱習 可知。 [-] 喜樂  第一不染無知異熟無記心所法
體性二乘無學異熟生現在成就應名 不成 應名習氣
即由名為異熟心所法 非理 第二不染無知 無記無記
現在無色無學異熟生 現在應名非理習氣名為非理
第三 染無知自性無記三界 無不識身 十四相違十二心中無色界
現在不成無記 非理 第四 無知眾同分 全無非理 
不自在正理七十 法力 自在 自在 不染無知 
第六不得正理七十 不得有所不可說 不得自體煩惱障
應果不得不然 云何 第七 正理七十阿羅漢果由於 加行不得便
煩惱障 第八不染無知 無為正理二十八 無法 第九不染無知心心習氣體性
正理二十八有如 心所習氣不染無知 無知自性住心
自性住心應有 差別差別可是無知 現見品類差別心所有別
差別一切不善中有染污中有放逸 心所有別差別
有別差別 (故知總計) 第十 心所別有一體正理二十八
正義太過異生 心所法不如 不見心心 一一心心
差別念念有別別無知法 無知差別即此差別 何須不染無知 未知
一切異生聲聞獨覺不了 有無不見心所 不違 念念中常相應相應品差別
應有差別差別相應品別異  差別 別無 第十一 [-]
不染無知習氣正理 十八如是說理不能 體性習氣非但虛言
(習氣不能) 不染無知未成所有一切 無染正理二十八是故
求解同類 求解如是展轉
無始因果相仍習以成性 堪能 不染無知 即此俱生心所法 習氣
有情煩惱 有無染心相續煩惱 煩惱無染眷屬 行相差別相繼
離過習氣一切智  斷見染心相續有餘煩惱習
金剛 現行煩惱習 差別不行 
染心相續有餘 煩惱習煩惱 煩惱習有漏無學
不行世尊得法自在如是 煩惱畢竟不行善淨相續即由 無誤不共念住 密意無學果
正理不染無知無知習氣習氣不同 心所法習氣習氣不但
心所法相續 婆沙一百五十 解脫解脫以下  不自在 
不得婆沙正理 正理七十解脫 總有 無知無記 解脫解脫 第二
 第三不得 第四   師說以此故知  法師正理
有情無染相續 煩惱無明善心現行 隨順無明以此習氣
無知未成一切有漏 無記無明遍知 如是有漏故此
斷見預流乃至 煩惱習 無漏煩惱習氣 煩惱無染有漏
煩惱煩惱名為習氣 習氣無知無有佛身畢竟不順 習氣相續方名 無學可知第二釋名
名為名曰無知無知 不染無知  正理不染無知習氣
習氣煩惱 習氣習氣 習氣 名氣 煩惱習氣
求解堪能 無知正理 名下 婆沙 異體 可解
分別一對差別 三性分別四明分位

[0006a03] 一對差別正理論總有第一 二種無知由此如是名為染無知由此
不及第二  聖者差別染無知 不斷由此不染無知
阿羅漢不識赤鹽異生 三藏境智不及 第二 二乘差別第一
二乘不行第二 染污無知三乘現行 差別擇滅差別不染無知
三乘二乘現行現行

[0006a16] 第三共相第一 染無知諸法不能如實
 諸事自性共相 無知諸法微細差別 (諸法滋味) (諸法勢力 有損勢力)
(諸法成就) (諸法) ( ) () ()
() (諸法相似) (諸法差別) 。 不能如實不染無知第二 無知習氣不染無知
習氣無知無知俱生心心 相續所有習氣 第三三性分別 不染無知無記
不善無記無色無學 成就無記無色無學 現在不成應名 而言
何故 第九欲界 無記邪行及於非道
非道如是 正理七十 無記性能解脫解脫大論練根斷惑 引發無記無知現行
無記婆沙邪行 無記正理解脫 無記一切
不染無知體性無知 法力二者無記法力 正理無記
不染無知 無記明知不通有時不成 心所法習氣名為 意謂
第四分位不染無知 三無數劫金剛喻定 二乘有分 畢竟不生非擇滅
擇滅擇滅三乘 差別 菩薩不染無知非擇滅 金剛喻定 擇滅
見道染污無知增上 不行非擇滅不染無知三十四 不行何故見道非擇滅  非擇滅
金剛喻三摩地不染無知 非擇滅現觀世俗智 體性畢竟不生不出 三諦現觀後邊
正理論現觀世俗智 爾時自在現前 (論文) 不染無知染無知增上非擇滅不成
西 師說三十四不成 不生且說 不成通過

[0006c13] 佛世尊故稱  二乘 成就名為 不退對治 一者聖道如實 一切
修道一切一切種類   不生一者擇滅二者 非擇滅無為不生佛世尊
對治聖道一切染污 擇滅不生故稱 對治如實 一切種類染污非擇滅 生法故稱

[0006c22] 聲聞獨覺非一 二乘世尊染無知畢竟名為二乘一切 不染無知名為

[0006c25] 所以者何 何以得知二乘一切

[0006c27] 由於佛法 佛法佛身 十力 所知 萬劫 遠處三千 世界
一切法種種 差別

[0007a02] 聲聞獨覺不染無知所以不知不知 一切論說二乘 知者

[0007a05] 世尊利他

[0007a06] 眾生所以 生死生死 眾生  [-+]
 所以異熟煩惱相間 生死 生死 一切有漏多生
學人無學一生不受 得名 生死生死 生死異熟果惡業煩惱學人
出生無學出生 未來生死學人 名為無學不受得名十二緣起 未來老死 眾生拔濟
拔濟眾生生死沈淪 無能世尊哀憐投機 三乘正法拔濟
正理正法眾生出生 恩德圓滿 恩德何為 隨行五蘊顯宗 有成大悲拔濟
即是大悲 恩德善巧 大悲

[0007a28] 讚佛敬禮

[0007a29] 敬禮如是如理 敬禮 三德故云如是 如實
教授眾生行善眾生 如理婆沙十六無利 名教有利名教 廣說

[0007b06] 如理神通 三德利他敬禮 如是 敬禮如理利他
利他歸敬正教 拔濟有情出生不由輪王威力 天神不由示現神通出生 暫時拔濟究竟出生


[0007b13] 如理何所作者歸敬

[0007b14] 對法藏論故稱 學徒行善名為

[0007b15] 何者 對法藏

[0007b17] 何謂對法第二就中 對法三明 對法

[0007b19] 隨行名為對法 對法 伽陀

[0007b22] 達磨長行出體釋名  簡擇四聖諦  無漏二縛 何故
一種 現觀推求 標名心所有緣現觀
有法現觀標名  斷惑標名 何故 而言無生
獨立 眷屬相應 隨行 相應因故 如何隨行隨順 非要成因
如何隨行性相隨順名為 非要後方名為 隨行 何故隨轉
婆沙第三等第一法 相隨隨行 隨轉因故隨轉二相 隨轉隨行
二相隨順隨行 中說 隨行隨轉相隨中說 隨轉隨行  引文隨行
隨行眷屬隨行彼此展轉 隨行婆沙八十一無量 喜根自性相應隨轉欲界
自性色界五蘊自性正理 顯宗念住雜念念住雜念斷惑
隨行 名曰隨行婆沙互相隨轉正理顯宗相交相違

[0007c28] 如是無漏 五蘊名為對法勝義阿毘達磨無漏 名勝名義名義 阿毘達磨

[0008a02] 世俗 阿毘達磨世俗有漏 真理事相顯現隨順  有漏毀壞有對
名為世俗 即世即世俗名 達磨對法 對法有漏修慧
四善根思慧念住聞慧 心觀受持三藏教 前後次第  共相
修慧思慧聞慧下文有漏 漸次應順聖道 古德聞慧 讀誦 不然毘婆沙不正
婆沙四十二應作 十二分教受持讀誦究竟流布 何故不許聞慧受持讀誦
成名聞慧有漏 自性隨行五蘊 同一性相隨順 色蘊
如何得知慧能 正理四十二律儀 加行所生善心所生 加行善心律儀善根
婆沙相異何為自性身業語業意業三業自性  相異
所以者何 欲界繫   以此 故知
受持三藏教何故語業 古德
行善不能語業婆沙四十七 色界善心一切隨轉 非一靜慮善心隨轉
善眼耳識身識 善心相應善心 古德意言婆沙聞慧發表故知
聞慧不能命終 何妨聞慧聞慧命終不能所以 何妨聞慧業者聞慧
業者明文以此故知古德非理 有漏 方名隨行 展轉
無漏聖道 後說聖道加行位 遠近不同皆是聖道資糧得名 阿毘達磨 
可以   舍利子集異門足論 八千 (舍利) 大目乾連
法蘊足論 (目乾連法蘊足論 ) 迦多衍那施設八千
(那是婆羅門中一) 三論 涅槃一百年中提婆設摩 七千 (云天)
三百年初 多羅品類足論 (即是阿毘曇) 七百 (
世友婆沙世友同名異體) 三百年末 發智論五千後代 一本八千一本
即是和上 論義 論法後代論師  說一切有部根本
和上施設

[0008c13] 故稱對法對法  法名能持 自性一切法自性
改變勝解無常生人無常  能持勝解 應有  性能 自性名為 一體性相
名性名相 能持論說能持自性能持 不同二種勝義二法
勝義涅槃名勝 名義名義勝義 涅槃圓寂 法相四諦法相
法相 自性虛空非擇滅 二種無漏  涅槃
  無漏 修慧
無餘涅槃  有漏修慧斷惑思慧  思慧 聞慧
聞慧加行  分別涅槃  所有無漏有漏
有力涅槃勝義  四聖諦 無漏 或是
 修慧 思慧或是  思慧 諦觀聞慧 
 聞慧加行 或是  分別 
或是 所有無漏有漏  故稱對法
而言名為自性 法名而言名為 一邊 
據有 對法以此四諦 對法涅槃對法所以
說理長行所以  何故對法 梵音何故阿毘達磨 達磨諸法共相勝解
諸法自相凡聖不生勝解 對法有法能持

[0009b12] 有法因明 便 對法開合不同就中 略釋就正開合二種
一明二明 一種二種 一種一者所謂對法一切法 虛空非擇滅以此二種
無漏  二種二者第一勝義對法無漏五蘊二世對法有漏五蘊 對法名為對法如此論說
第二 二者一境對法四諦二果對法 涅槃對法名為對法  第一自性
無漏隨行對法相應 三資糧對法有漏隨行 如此論說 第二勝義
二世對法對法

[0009c01] 第三一境對法二果對法對法 四者 第一 對法故此無漏
如下 對法如此論說婆沙何者 甚深阿毘達磨空無如實 
諸法甚深道理名為婆沙 何者甚深阿毘達磨滅定退如實 廣說 三行對法無漏 隨行如此論說
四果對法 涅槃如此論說婆沙甚深 達磨一切捨離 涅槃 二種證得名為
涅槃名為名為 有為 先後次第起行行證 起行行證無妨
第二對法二行對法對法 對法初二一如第三 但是名為 第三一世
對法勝義對法境界對法四果 對法中說 第四正理 自性對法無漏隨行對法
相應諸法婆沙隨轉異體 便對法有漏婆沙資糧異體 資糧對法婆沙
俱舍資糧開合 第一 一種所謂自性二種隨行
方便資糧境界 自古不立 滅諦境界
自性隨行道諦方便資糧苦集對法心境 對法因果道理  一種所謂自性
隨行修慧 隨行思慧 隨行聞慧 隨行
隨行十一 十二十三 十四涅槃十五涅槃 略釋對法多種
對法之中初四對法  西方釋名 異義 
異義 一法 兩用一體異義
四相違二法彼此各別  得名

[0010a25] 五蘊 對法 中有其三 名為對法法教
即此 用法名為 理法對法 
  名為名為證果
用法 對法證果行法對法  行證
對法

[0010b11] 對法對法藏第二

[0010b12] 俱舍 勝義對法俱舍

[0010b14] 至此勝義 根本對法論所有勝義 對法對法藏
堅實根本 堅實正理堅實猶如  堅實 堅實名為
名為可知

[0010b21] 對法對法論 對法所藏對法對法
正理論猶如  刀鞘 可知 應有
論主自取歸本

[0010b29] 是故 對法藏

[0010c02] 恭敬解釋第三

[0010c03] 對法三句因此對法  佛說對法  對法 世間有情世間
有海有海 可知

[0010c07] 對法

[0010c08] 世間如理 簡擇 世間有情 所以對法  利物何須對法 
對法弟子不能諸法相如 簡擇二種斷惑

[0010c14] 佛世尊 若是 佛說何故迦多衍尼子可知 迦多衍尼子發智論
取舍六足論 迦多衍尼子名為 女生從母
婆羅門中一西方 貴族所以婆羅門 在家學問十五已去婆羅門
學問四十斷絕歸家 生子繼嗣五十入山修道  初時婆羅門入山修道
鬢髮蓬亂剃除形容端正諸仙剃除慈愍即為 傲慢非我不能諸仙嗔怒 乃至種族富貴
乃至種族貧窮 印度其弟種族 極大富貴
種族極大貧窮仙人 使迦多衍那 那是從父 法救 達磨多羅涅槃三百出世
無我 鄔陀南 二部第五說經無人 大德法救佛說無常無常
佛說無我無我乃至 梵志梵志印度現有梵本流行

[0011a14] 鄔陀南云集集散 有情

[0011a15] 毘婆沙 傳說如此名為名為名為 婆沙中分 名為五百阿羅漢
異義解釋名為異說三義 梵音 世親論主健馱羅國人 有部出家受持三藏後學
學時取捨 迦濕彌羅國研覈有部是非 情懷忌憚本名尋究 經部異義說一切有部
阿羅漢塞建悟入 眾賢神異入定世親歸本長老 未離欲者
世親因此歸本俱舍論六百門人 國王僧眾欣悅嚴飾
華香伎樂出境來迎香象前後 無不歡慶悟入眾人
傳說調不信 於是國王僧眾使論主本文八千悟入
論主 經部本處疑惑所以 往往傳說

[0011b14] 法名對法第二 正宗正宗 就正一明二明一品
一總解釋 法名無漏所以因此 佛說簡擇對法簡擇 虛空非擇滅無漏
便 有漏無漏虛空非擇滅

[0011b22] 非擇滅三行 品名綱要初一有漏無漏法標界三句有漏
隨眠無漏法 賢聖序分  標界
以此通明有漏無漏法 標界

[0011c02] 有漏無漏

[0011c02] 法云何者有漏

[0011c04] 道諦有為法四諦之中 有為法道諦有為法 有漏

[0011c06] 所以者何

[0011c06]  漏泄煩惱二諦相應法所緣境
互相隨順互相增長相望名為 相應法所緣境中等 增長

[0011c11] 滅道非有  涅槃後五百年中土 國法論師阿毘曇心論 有漏六百達磨多羅
(法救) 道諦非有 無有論主 滅道
名為有漏 有漏  破法論師

[0011c20] 有漏無漏云何無漏

[0011c21] 道聖諦

[0011c22] 何等

[0011c23] 虛空何者

[0011c23] 非擇滅

[0011c24] 虛空等無漏法

[0011c25] 所以者何

[0011c25] 無漏法 無漏法相應 性相不可
有漏滅道虛空

[0012a01] 行者道聖諦廣解  無為體性隨事眾多
虛空無礙容受一切有為法正理論虛空容受 有為 (論文) 容受不可說虛空 體性在此眼識 
虛空空界色應名虛空空界色而是 不生 虛空空界色虛空
若爾 應名虛空  若爾心所法無為應名虛空據此
虛空虛空無礙總稱受別色處由此 空無障礙能所行動 虛空 
 虛空不可得 而言行者空界色 虛空虛空而言  虛空
何故虛空 無色色相 無色 無礙如何虛空無色
無色有為起作用虛空名為

[0012a27] 擇滅以至名為擇滅擇滅 擇滅 云何 遠離相應二縛證得解脫
涅槃擇滅  繫縛證得擇滅 苦智集智 遍行如何  修道九品一品乃至
品繫如何 證得擇滅  煩惱同時心所法 不得自在
勢力不自在 一同同品異品 同品異品相應總有
中斷 強弱 相應同品 異品同品 異品 
其所證得擇滅二種 證得擇滅 
二種相應法一類四相一類 應法四相相應有餘  苦智集智相應
相應同品異品 證得擇滅四相 同品異品證得擇滅
相應法四相爾時 同品異品遍行故而 證得擇滅爾時四部 同品異品不能四部
無為 斷惑九品一品 斷惑九品所以同品  見道 可知 修道總有
染相應法一類染相應法四相 有漏一類即是染污 四相五蘊  四縛相應相應
染相應法相應同品 證得無為爾時 無為不同
見道九品一品所以同品異品 修道九品所以異品 名為 見道異品名為
異生五部 見惑繫縛擇滅以此 而言故知同品異品遍行 不斷無為
四相同品 證得無為異品 異品 可知
有漏九品相當 同品異品有漏 同品異品證得無為 異品不斷擇滅
有漏 九品方名  四相何故煩惱 四相擇滅九品煩惱九品
何故四相雖是四相 以是
無有 無得有無不定 有色自有 九品
證得 捨戒善心 便 何故
不可為例自有 自有別解脫

[0013a12] 簡擇故作擇滅  無漏有漏差別  無染差別 差別各別簡擇 四聖諦
先有不成 所得名為擇滅 所得擇滅 名為擇滅駕車 名曰牛車故作擇滅

[0013a19] 一切有漏同一擇滅

[0013a20]

[0013a20] 云何

[0013a20] 無用 有漏法事 多少多少 而言有漏同一擇滅證見
一切五部煩惱 如是四部對治 無用
應有一體相違 眾多有情

[0013a29] 同類  應有同類 同類

[0013b02] 同類  自體相望同類 同類 如是說同類
 非擇滅 非擇滅 有法 未來生法不生不生便 行者
故云 非擇滅結體  得名擇滅 非擇滅釋名 擇滅
非擇滅  意識前後相續專一  所謂 眼識十二處 
意處 意識眼識眼識同時意識前後 過去
五識身等未來世畢竟不生五識 不能過去境界  等等取法能緣同時 他心智所緣境 五識身等
意識有緣同時他心智  不生 顯宗論非唯便永不同類
不生同類緣何 (非唯 不生) 不生
三世有為婆沙三十二非擇滅有為法數量擇滅有漏法數  有為過去現在
生法既有非擇滅 不生不生 含有無常不生
生法不生 若爾修道 通有不能
非擇滅有情不共非情共有法 有情共業有情 不共非擇滅各別有情
業感婆沙三十二不快 有法非擇滅不共非擇滅 各別 非情
皆可受用 五根心心 各別 內外若干
有情受用不生若干有情 受用 受用不生

[0013c23] 過現生法 四句差別 虛空無得不對 得所如下生法不生
有漏無漏 第一 三法有漏生法有漏 擇滅生法 不得非擇滅 
一法不生無漏有為不生 非擇滅無漏不得擇滅 有漏有為無為 第三一法不生有漏有漏擇滅
不生非擇滅 第四三法 無漏生法無漏不得擇滅 生法不得非擇滅

[0014a07] 如是何謂有為第二解釋就中初二明體明體
異名異名一明有為二明有漏第二有為異名

[0014a12] 有事兩句出體兩句異名  有果

[0014a14] 別戒 無漏五蘊  四緣其所
聚集名曰有為無有 所生 得名 有為未來如何有為
現有有為未來無妨乳房飲流

[0014a22] 有為法吞食有為法世路有為法過去現在正行未來不生
正理五蘊生滅未來現在過去流轉 
依法而立 過去現在正行 名為世路
無常四相吞食有為法 吞食吞食破壞 即世真諦 萬里不已
五蘊無常所行 滅盡

[0014b08] 名言十八界 名言 謂語 言依
三世 名義同時能詮皆可
有用言依由此無為離世 無用言依
世故 通名 世故三世
婆沙十五脇尊者 諸法轉義立言 不然是故 (論文) 如是言依
有為諸法名為言依 相違品類足論言依十八界

[0014b26] 正理論品類足論由此 言依五蘊何故引文 不同正理婆沙十五
問言何為自性 論說言依十八界十二處五蘊 言依名為
十八界正理言依無為 五蘊一邊  婆沙一說言依展轉
一說名義言依既有二師 何者無有何故

[0014c09] 有為法即是涅槃以此涅槃捨離一切有為
有為名為 聖道猶如船筏捨離契經 何況非法

[0014c14] 有事傳說 有為法有事有為 名為有事 經部有為無為無體
論主經部 事因故云傳說如此 如是 差別

[0014c20] 見處第二  有染

[0014c22] 何所 有漏何所

[0014c23] 取蘊果樹  有漏取蘊取蘊不但取蘊  取蘊無漏
取蘊因為煩惱 臣屬帝王屬於 取蘊從屬 
果樹取蘊

[0015a02] 有漏猶如有漏煩惱乖違  觸動損害

[0015a04] 名為猶如 有漏

[0015a05] 名為聖心 有漏名為有漏苦果流轉 凡夫不覺聖者是故

[0015a08] 名為有漏 名為苦果

[0015a09] 世間有對 有漏世間 毀壞無為 有對異道

[0015a11] 見處有漏見處五見有漏隨順增長 行相微細 
何故 五見依正理論四門廢立一一 一切差別堅執不動
五部一切六境 一切 任運起名一切可意不可意中平等起名一切 無異 差別 堅固堅執不動 
五部六境一切非一緣起可意不可非一

[0015a25] 無明一切差別相應 差別差別 差別 堅執不動 五見具有

[0015a28] 有漏 即是有色無色 有為集諦有為
三義 如是別名

[0015b04] 色蘊何者第二就中一總體性釋名 出體二明
開合第一出體一明色蘊二明 三明識蘊第一色蘊正立 二明

[0015b10]  經部不立 不立大乘法處 十一色蘊 
異心

[0015b15] 五根相者第二就中五根五境第一 五根

[0015b17]  無間
正理前言同分 同分 十一 六根五根
方名 有所 無間五識五事第一無間
無間 顯眼差別 (論文) 言依 應名
言依 十一種色通名應名 
正理如是 疑難 淨信無有
一法而是為此是故 甚為有用 (論文) 四境通名應名
言依 明鏡應名具足 無有 言依 顯眼差別
言依 應名  言依身根


[0015c19] 如是廣說 五識五境
經意

[0015c22] 如是廣說第二 名為眼識明知

[0015c26] 五根五境第二五境

[0015c27] 十一 印度造頌聲明後味
正理 五識不定次第

[0016a02] 不正後者長行五境 五境即為  名色色境出色
出色總有   顯色青黃 顯色 餘光 顯色差別建立
光是赤色光是光是赤色 青色 白色 
白色  本色但是白四差別實體
如何四句之中 
二種顯色 何故論說
意識勝解 淨觀勝解故作
生長在於空中自體微細不同 第二
中說顯色   分別如何乃是
四句之中單句 有別新生顯色單句 新生希奇所以
第三 顯色第一  第四第二

[0016b11] 二十光明第二 二十開合無有

[0016b13] 青黃現見可知 長短 有別見短 見長 別有極微何故婆沙
三十六極微婆沙細分 不可所見論據
已去實體成長通假二十相對通約相對
婆沙第九第三相待彼岸長短 已去不可量世間
假說 假說 極微既有 如何不可量 極微不可
不可量眼見不可量 眼見應當 等同不可量 不可量 界方
團圓  名下 四邊 世人中說
世間 中說 火氣   二十
形色 有形不能猶如
顯色如其所應白四形色 正理三十四所以得知
無有 正理 未見可知
光明  即是即是  非理光明
顯色  空中



[0016c27] ◎有餘師說第二十一者第三異說

[0016c28] 妙高山四邊空中顯色顯色正理三十四顯色空中 廬山 顯色何為
空界色正理論第一 色有二十一顯色第二十 差別 空界色何故
識身第十一顯色即如論文 妙高山
空中一色空界色 顯色即是

[0017a10] 顯色即是 論文空界色
如何其二空界色四邊空界色 
空界色其所正理顯色差別
(論文) 相違 顯色即是空界色空界色
未知顯色 何為一切空界色 不定
顯色空界色空界色 妙高山空中 論說以此故知
可見
故此 差別顯色 正義差別



俱舍論記卷第一

俱舍論記卷第一 ()

[0017b09] ◎不正雖說 空界色別有 正理  法蘊足論第十二十
有空顯色所有眼根所見 顯色  
黃色或是青色褐色 其所諸色其所 色相異名正色

[0017b18] 中正 可知

[0017b19] 有色光明 四句 自體無有
不疑如何  理實無有 而言無形
有形新生 不論
四洲空中所見顯色無形 天中白四 寶地光明無形 顯色新生
識身十一婆娑十三正理三十四第一句 更加顯色正義 或是正義顯色本色
差別 依正三十四一說第一句無有
正義 正義決定無形是故不定新生
俱起  不定

[0017c15] 有色第二有形 強勝裁製
形色新生第二 分身即是新生表相  
即是一切新生  新生  
不通 一百二十二了知 裁製
婆沙七十五一說不立第二 正義第二 正義不立第二 色有


[0018a02] 有色 第三平等 新生智力 
十二婆沙可知十二不正 (論文) 第三
不論     中有顯形 第一句顯色
依正三十四一說第三十六無有
顯色第二  正義
正義 相違有形  壁畫 三句正義正理論不許壁畫有別
形色 有形 或是正義正理論無形 輕薄義理

[0018a25] 師說異說 空中無形 現見世間色處
形狀正義 婆沙 十五一說空界色第四正義顯色 依正三十四
一說無表色第四 有色可知 正理論六境
正義相違 識身十一五根四境 第四無形 諸色無形 識身十一種色
分別正義相違

[0018b11] 如何 具有顯形不解意謂一色 具有便極微二分 如何極微具有
   

[0018b16] 由於非有 二種可知 有形二智
顯形二智一體 非有 毘婆沙

[0018b21] 若爾應有智者論主 毘婆沙 二智 有形
應有

[0018b24] 色處前生

[0018b25] 差別所聞名聲

[0018b27] 差別一有執受大種有情可意 有執受大種有情不可 有執受大種非有情可意四有
大種非有情不可 執受 大種  十三執受大種 執受大種有情
非有情名聲可意不可 執受如何有情 名聲 入阿毘達磨論第一
有執受執受大種差別  自體有執受相違執受 所生有執受 大種 所生
執受大種 有情 非有情差別語聲 名聲聲名非有情名聲 聲名有情名聲聲名非有情名聲
可意不可差別  執受語聲有情名聲明知執受 有情名聲 有名成就
成就故此第五卷云又名 有情  有名婆沙一百
二十二 語業 有餘師說語業 語聲化身執受婆沙 以前有餘

[0018c26] 成就 成就 一百三十二有成欲界繫 色界繫欲界得色善心
生色欲界欲界 以此成就婆沙成就不成婆沙上下論文 成就無有不成
不成婆沙 成就不成故知成化 執受
大種同化語聲有名成就 無名故此有情 語表業 語業無有
 婆沙一百二十二 語業語業但是語聲風氣引發
(論文) 非有 不成 四境如何心力 成就不如不成
無有實名有情 有情實有  實名成就

[0019a20]  婆沙 以後 業品 婆沙故業等流
大種執受大種不用執受大種明知  得名 心力 可言成就 名為
發起不成證言 語業語業執受大種 上來 執受四聲 
有執受執受 有情名聲非有情名聲可意不可  執受執受 非有情名聲相對
應作 執受非有情名聲 有情名聲執受語聲 執受有情名聲謂語業聲
執受非有情名聲  執受執受可意不可 相對 應作四句執受 可意惡聲 可意
 執受 可意 執受 可意惡聲 有情非有情名聲可意不可
應作四句有情名聲可意謂語惡聲

[0019b18] 可意非有情名聲外出 無有 有情名聲可意  非有情名聲可意
外出惡聲無有 婆沙十三有情非有情大種 執受大種執受大種可意不可
大種非有情大種 可意不可 正理八聲  執受執受婆沙 非有情
但是執受 有情 有情 執受語聲 但是非有情 是非執受是非執受
是非有情語聲  非有情名聲婆沙有情非有情  但是有情名聲有情
有情有情  但是非有情是非 有情名聲是非有情名聲是非有情
可意不可 婆沙有情非有情

[0019c11] 應作四句有情可意 謂語惡聲 可意非有情 非情 有情
可意謂語 非有情 可意非情惡聲

[0019c15] 執受 非有情可知

[0019c17] 有情名聲謂語業者何故 第一語表業二種不待 二種一者 二者無記
不待二種

[0019c21] 論文語表業如何 有情名聲語表業 有情名聲 語表業一切語表業皆是有情
無名即是非有情名聲 不待 相違  出口 正理
十解流出名為 以此

[0020a01] 所生 心論四大 一聲

[0020a03] 不許 論主不許顯色極微四大不許一聲四大
四大一聲四大 展轉相望過失  有別 非情非情
 各別 不然不成故知

[0020a12]  可知

[0020a13] 平等 婆沙十三中有
正理不等第一 增益 (平等均平增益不等
無益好惡中有增損不等 餘者即是無益) 第二 微弱 (盛名不等) 正理
本論第一 大種相違 平等阿毘達磨
(長養大種大種長養 長養平等)
第二福業 所生名為罪業增上所生名為 四大種勢力所生平等 處中 五事
不悅捨受 平等  無記正理第二解義  如何

[0020b05] 正理第一第一 增益長養長養 平等 
不等  中平增益不等 不能增益
平等  中等  不等 
中平 不等中等
正理第二 第二 罪福 故知業感 大種 故知業感大種 以此
福業增上所生 不等
罪業增上所生不等四大勢力所生 平等中等
所以不等不等 不等 
不等

[0020c03] 十一 無間假說
身根身根 二種 一切四大 身識 異說不同婆沙一百二十七
五色根大種身識 五色根不可身識 大種 若爾何故身識
依法身識未來世身識 現在身識 身根 大種身識身根
不能身識身識所緣境 名為身識 () 不同經部 
心所異名正目標名 第十 婆沙十三有性 體性一切諸法有性
 經部 四大種 相對何故 
火大水大 應名  相望婆沙一百二十
不由大種乃至 種性差別乃至

[0021a02] 有餘 便
煎迫 便 (正理) 正理第一
如是其餘 種類其所十一 (論文) 四大  可知 
食欲異名
因之 阿毘達磨由此 食欲  
出世故稱 火大生冷何不 標名火大

[0021a21] 色界傳說 如此界分色界 衣服一一不可 積聚 
饒益 經部色界 論主經部不信故云  婆沙一百二十七色界 不可稱 一一衣
不可稱積集即可 積集便 () 五境之中何故二種 
執受執受大種 有情非有情名聲 可意不可

[0021b06]

[0021b07] 四大 
隱顯  色相了當隱約了當 隱顯
而言五境有執受執受 有情非有情大種可意 可意平等
正理品類五事 阿毘達磨論句數

[0021b19] 十一第二  可知 身識極多 不同後說婆沙一百二十七
十一極多發生身識一一發生身識十一  極多發生身識四大種 隨一
十一生身 問答 (云云) 如是說十一生身色處二十眼識 婆沙雜亂
雜亂 婆沙既有正文

[0021c02] 若爾五識自相 五識 自相自相

[0021c03]  色處 自相五識自相不能處境自相
自相

[0021c07] 二識

[0021c09] 強盛相續 強盛 先生均平舌識名為 食欲食欲方能進食進食
識相貪食舌識先生  先生別境 先生文中何故
有時有時均等故此 相離鼻識先生故此不明   故此
先生 均平眼識色相

[0021c20] 根境至今第三 就中一明表相二明 第一表相

[0021c22] 由此 表位流出表相不淨第三第四

[0021c25] 三性 善惡異性相望 異性同性相望同性
不善無記名亂心 不善餘善無記名 亂心不善心不善
無記

[0022a03] 依正不善無記名亂心善心不同

[0022a04] 無心滅盡定 無想異熟 生色無心 無心

[0022a07] 顯示 有心亂心亂心無心有心其所 何故亂心無心
有心 亂心無心 希奇有心希奇 亂心無心有心 
有心應有  正理無心 無用亂心一切
第二何所 亂心無用 亂心
相似不及 亂心無用 (攝心何須
亂心亂心無心攝心何須有心無心亂心即非相似不可 無心有心攝心亂心無用)
安惠菩薩俱舍 眾賢論師不得世親阿闍梨 亂心亂心一對無心有心定位一對亂心等等亂心
自相無心等等有心自相故此

[0022a28] 相似相續 相似心性相似  前後相似 相續前後相續 相似 相續名流 正理剎那
名相太過是故決定 相中 相續 對法宗 
有心 不淨 有無表相 俱舍相續
如初以後中間 相續設有唯一剎那相續名相
阿毘達磨有無 唯一剎那種類相續 (論文) 名相前後實體相續
有心不善
亂心散善 無心 為難非理一發任運相續
表相 不成

[0022b22] 不善不淨無記不善無記不善不淨中有 無記

[0022b25] 因故相似相續
天等施設以此 大成以此施設

[0022c01] 名為第四  因緣由此  表示了知
不能表示了知 不信如是別有 所生不善所生 名為

[0022c08] 至大云何第二 就中一明四大 四大

[0022c10] 上半數列第三 四句

[0022c12] 至大事用 能持大種自相能持 相續 大種一切
釋種  何處而言 一百二十七在下依法
若爾逼近 云何所有大種 在下 
大種在外 若爾應斷孔隙猶如孔隙 可見大種非有所見孔隙 (論文)
三義一一四大大地大山大江大海焰火
團風如火風災其次三定 任持世界用大 依正大種
虛空有為法雖是 名為大種婆沙 正理大名大種  四大種業者

[0023a05] 其次  上下

[0023a08]

[0023a08] 自性 何者

[0023a09] 其次輕者自性可知 是故理實有為剎那從此而言
相續相續運轉 往來運轉  論及風界自性 風界體性相似
 而言輕者   即是八轉聲第二聲
即是因之正理   何故
柳絮飄舉即非風界 八轉聲一體法體二業
事業作者所為 所屬 聲明 其所應有八轉聲

[0023a29] 云何界別第二云何實地界別

[0023b02]

[0023b02] 長行 初文形色世人
地名  唯有風界名為 異說 表示 正說
何故  分說多於
形色指示多於指示  雖說

是故

[0023b17]  第二 何故色蘊眼根

[0023b20] 變壞名色取蘊  名為引證可知 婆沙 十七差別顯示
無常顯示無常 復次 顯示剎那無常顯示眾同分無常 復次顯示無常顯示 無常
復次顯示有情無常顯示非情無常倉庫

[0023b28] 能變

[0023b28]

[0023b29] 色法即便 變壞廣說乃至五根同一 便變壞
四大 變壞故此變壞即是  法救之中如是 五欲境希望
不遂變壞猶如在身  五境   之中 婆沙四十四釋迦菩薩


[0023c11] 云何

[0023c12] 變壞  變壞

[0023c13] 第二可變可變可變

[0023c15] 若爾極微

[0023c16] 不然  五識積集現在 極微積集正理第二 一說
一說 極微能變五識 積集極微 極微有對 如是

[0023c23] 過去未來名色  名為

[0023c25] 過去未來生法不生

[0023c27] 無表色名色五根五境極微得名極微

[0024a01] 表色 表色心論主義表色 表色

[0024a04] 不然  解釋應名
不滅不同 正理不應理隨心不從

[0024a09] 得色第二大種名色

[0024a10] 若爾 名色 得色 五根五識應名

[0024a13] 緣故表親大種 大名大種
因故五識五根 不如增上緣名為

[0024a18]  一切 極微各別依止四大種而言寶生毘婆沙
各自依止四大種還是 眼根相似

[0024a23]  假設依止 表色不同依止 大種無表色相續
是故 正理 大種大種所以者何大種
意表非唯顯色是故 顯色極微依止大種大種 大種無不

[0024b04] 正理毘婆沙 大種 不滅 大種
第二云何 第二大種 無表色現有  大種大種因故

[0024b10] 如是對法豈不非唯大種有餘大種 俱舍
大種大種 皆是 大種大種還是非理
大種第二 第二大種第二等同
隨即大種為生第二大種 有別 四大 四大婆沙一百
三十二過去大種未來  增上增上  過去大種現在
增上增上 現在大種未來 增上 增上
論文大種第二云何  大種為生 生造第二
大種 大種 第二大種還有 四大第二四念 大種四大種
名為總是論說 為生現身大種  因之第二大種 大種身根大種
即是身根 大種無表色 不由同時
得色得色 大種二種
不滅不可說 言依言中 同時得名五根 眼識名為
得名若是 具有非理

[0024c24] 有別 至理成就論主第二  不定 名色唯有決定
名為名色

[0025a01] 身界第二  此前 十一種色毘婆沙
經部不可

[0025a06] 色蘊三蘊第二 三蘊

[0025a07] 法處法界三蘊三句三蘊三句

[0025a09] 所生受者 領納隨順自性 心心 一境執受
心所執受受領 自性猶如 有人叫喚
不同受領  心心 執受諸法 別名總稱受別色處
 樂受 對法論差別  顯宗第二領納自性
云何領納 是故受領領納
自性領納一境 一切領納心心 執受一切領納是故 領納自性領納
不定 正理五事 二種一切心所法
自性 領納 自性

[0025b07] 領納自性受者即此受領 領納領納即是
自體 正理論國土飲食地中 國土 生子如果
  俱舍心心同一剎那 如何可言相應他生
名為從父  論文顯宗

[0025b19] 想蘊 想蘊諸法自相
心所不能心所 一境各別起用行解不同不同

[0025b25] 名為 行蘊行蘊五蘊 一切有為行法名為

[0025b28] 薄伽梵最勝經部 佛經名為行蘊故知行蘊
理實行蘊

[0025c02] 何者

[0025c03] 造作行蘊  造作造作 行相造作最勝是故佛說
造作未來有漏有為取蘊故知造作 造作我所 有為法行蘊
心所法相應行蘊 若非若非不可說應斷  答言聖教
世尊苦諦無間道 解脫道不能邊際得無 集諦如是 苦諦集諦無間道
解脫道不能邊際 無學果 邊際所謂涅槃涅槃 邊際 邊際  邊際如是是故
有為行蘊 造作遷流名為 何故行蘊其餘
受別行蘊 總稱受別 五陰雖是

[0025c26] 即此 法界

[0025c28] 等至并立第三識蘊 就中一明識蘊  

[0026a01] 六識 一句識蘊三句

[0026a03] 至意識身非一各各了別非一境界 五識五境 名為意識云何
法界 十三 五識 意識能緣十三不能  意識隨緣
境相六識 識蘊 心所 行解境相差別云何 問答分別
對心所行不同略為四解 第一 中有二種一者二者心所法
所緣境不能心所各自 不能一體解故 入阿毘達磨論第二總分 名為分別差別相者
心所法 第二 心王心所法 各自心王 力強心所 
心所法各各 心王 心所心所法
第四心所 一一心王 心所法各各 所以得知
心所相者婆沙第三 十四無慚無慚行相有餘 無慚行相行相應作四句
有無無慚行相無慚行相  有無行相無慚無慚相應 無慚行相 有無無慚行相 無慚無慚行相 無慚
無慚行相種類無慚 相應法行相  無愧四句不能 以此 問答分別
一會釋論行相差別 行相一行五明能緣三性分別 釋論
心所法唯一無慚 云何行解互相隨順 一體行解 
不必一體 阿毘達磨云何  不必 
一體既有 何不兼行性相 正行唯一 行相
行解行相差別云何言行 心所行解不同 即是心所法作用差別行解
正解 解故行解言行相者心所 清淨不由作意法爾任運 顯現明鏡
無慚四句行相言行何故言行 差別何故相對差別
行解作用差別言行 二種影像行相二行行相 相對差別故作行解影像 不同實有差別 行相
通行無慚四句言行相者即是行解 名為行相有餘如是 二種差別一行  行相名為同一行相 
相同一行心所法明淨 法爾同一行相 阿毘達磨第二眼識影像
(論文) 行相名為一行  如何同一行相 行解異說不同決定行相
行解得名 同一行相言行即行名相 五明 能緣行解行相何者 能緣行相行解
影像據此名為 能緣所緣境  明鏡
能緣 無行能緣  行解名為能緣何故 能緣 行解
不定行相  行相名為能緣理實而言兼行  行解名為能緣以是  行解名為能緣理實而言兼行
行相行解名為能緣以此 二種必定 三性分別行解 心所行解行相
三性 善心心所法不善影像如何行相 不善以此 影像能緣
影像不善不善 不善無記善應 大乘行相相分相分變色
正量部心所法 行相不同一切 有部不變相分不同大乘

[0027a21]

[0027a23] 如是就中建立建立初文 上相義門為難

[0027a26] 無異  六識轉位得名 過去三世他生
可知 未來前後有意未來前後應有 等無間緣作用未來 未來如是十八界 三世
未可一念六識 極多十三如何 十八界現在相續現在一念多人十八現在
一念極多十三不定

[0027b09] 若爾十八界建立六識應有十七六識 十二十八界

[0027b11] 十八可知

[0027b12] 若爾無學

[0027b13] 不生 入涅槃受生緣故 不生得名已滅 眼識眼界

[0027b17] 云何第二

[0027b18] 他性  化地部他性相應 他性自性戒定慧 正道不然
不同相似便一切諸法無我 假說勝義 自體婆沙五十九諸法自性
執持自體名為執持 勝義自性

[0027b27] 徒眾 諸處經論 名勝 世俗 四攝事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法布施
實語利行利益同事 善事由此徒眾  可知

[0027c05] 二十一第三 開合就中一明二明

[0027c07] 非理

[0027c07] 所以

[0027c08] 如是安立  可知

[0027c10] 若爾緣生

[0027c11]  端嚴 端嚴 第二端嚴無妨身形大發不須
婆沙十三何故 唯一諸色莊嚴 鄙陋便云何 毒蛇二身
云何二身

[0027c20] 云何第二 釋名就中二教起因三體 名次廢立異名


[0027c23] 聚義種族  塞建陀舊譯 ()
梵本 () 近代   醫方
不能 陰氣萬物所藏即是 借喻可通正目  五眾之生滅
梵本僧伽  不然梵本  舊翻不然梵本吠舍
空無邊處 馱都

[0028a10] 三世
七十四過去未來現在諸色 不可 乃至識蘊 若爾無為 無為 有為
有作用聚義有時不可 無為法 作用聚義

[0028a20] 現在  現在已滅過去 擇滅非擇滅無常已滅
未來未來 過去現在異門

[0028a25] 自身內外自身 不成非情 第十一云何在此
 云何 在此相續 若非 (論文)
十二處五根六境

[0028b03] 有對苦集諦五根 有對相待 欲界異門
有對有對 色相

[0028b08] 相待不成

[0028b09] 猶如父子 集諦雖是不同得名集諦 相待對立一法
相待一體 差別長短別有五蘊不可 長短

[0028b14] 染污名勝  名勝不善  異門
不善有漏 其次

[0028b20] 去來現在遠近  可知 異門  云何過去無間
未來現前云何 過去無間已滅未來現前

[0028b25] 乃至識蘊如是 大同色蘊差別 五根意根 九地 展轉
異門三世在此 相續在此相續 相續 
如次 無色如次 
勝者不善有漏無漏如次 無色如次 
過去 未來現前過去 已滅未來現前起名

[0028c11] 大德 前者五根五境 五根  可意可意名勝
十一種色若非可意可意 名勝十一種色 可見 不可見處 不可其所可見不可
 三世內外釋義  色蘊差別 其所可見 不可見處 
一家五根意根 

[0028c24] 心所法作用  生長十二生長名為法體先有不可 生長作用

[0028c27] 種族 本義 解約諸法諸法 人名種族
山中  一身一有相續 一期相續 一身一期相續 一有相續 十八諸法種族
十八界

[0029a06] 如是 種類同類因故種類 同類因故即是

[0029a08] 若爾無為  有為同類得名無為 同類無為

[0029a10] 心所法  無為同類心心 境界心所 正理
若爾心所本義 俱舍一同 一界境界緣生 一界
分說不同分相 無有

[0029a17] 十八界 第二差別 族類 剎帝利種類不同如是一身十八 種類各別十八界
種類不同 正理若爾六識  不然類別安立
分異

[0029a24] 聚義 毘婆沙三門皆是實法 經部 所立 論主
中說 比量毘婆沙比量 五蘊必定猶如

[0029b01] 不然毘婆沙 極微積集一一極微 名為所立一一 不成

[0029b04] 若爾聚義 論主 聚義而言 一實聖教相違

[0029b06]

[0029b07] 有為 取果積集名為諸世間 荷重 論主


[0029b11]

[0029b12] 可分一一 世間財物 便三蘊
一一名為

[0029b15] 廣說 前者論主 不順聖言隨俗過去 有相 分段 
無有中說聚義

[0029b21] 假有 毘婆沙釋經論主 過去一一非理
名為故知

[0029b25] 若爾應許經部 論主

[0029b26] 聚義諸處 極微積集不許 有色 積聚猶如

[0029b29] 非理 十二處論主經部  積集一一 一一所立
境相共生別處同一同一 十二處合共
根境各別不同十二 故知一一極微  論主
婆沙經部 一宗勝者

[0029c12] 毘婆沙論主婆沙  婆沙師說 極微
即是即是故知婆沙  論主婆沙聚義 而言
假說有分總有 有分 後學婆沙本意
正理第三 立義實物差別 (名為聚義聚義)
極微三世分析略為 實義 (極微三世名為名義)
受蘊想蘊一切 和合各別聚義 (受蘊一一
皆是積集受蘊積聚俱起且如大小八法俱起) 正理 婆沙通假俱舍論 故且

[0030a04] 何故世尊第二明教

[0030a05]   無明不同其三 心所廣明
廣明諸色 廣明心法 根機五根 勝解
理論勝解 樂欲利根 略為中根鈍根

[0030a15] 世尊受想第三 就中建立無為 建立

[0030a17] 在家貪著出家 貪著諸見如次
貪著 諸見 煩惱   生死三界生死 所以生死輪迴故此
最勝 由此生死 五蘊次第

[0030a26] 何故無為無為 總有一明無為 不可積聚第六 不可說
若非五蘊何故 第六不可說 第六無為積聚 二明無為
不立 三明無為 破滅 論主 不許第三
便無為無為 無為無為 正理 於是無名無為聚義
可言  俱舍無為聚義

[0030b13] 如是界別次第第四 就中一明次第次第 次第

[0030b15] 次第次第 色有五蘊是故 四無色行相故世
苦受  想蘊 可知 
五蘊 最為最後

[0030b22] 無始次第次第

[0030b24] 無始生死相愛顯形 

[0030b27] 煩惱 如是煩惱 染污識後說 行蘊可能
三體煩惱如何緣生染污識 緣生染污識相應 染污識

[0030c04] 次第 
有所飲食 飲食 增益有情身故 求得不可求助
中平相助  飲食 調合
煩惱異熟生 調合受用名為有情為主最後

[0030c15] 增減次第 最勝  可知

[0030c18] 即由如是 下文非一 次第所以 為生過門


[0030c24] 次第可知第二明處 次第次第

[0030c26] 隨處次第 意根

[0030c27] 嘗味六根五境是故意境不定所以後說 不定三世無為
總有十五   四境是故 不定所以後說
正理決定 雜亂相分所以不定 雜亂不分所以後說 (論文)
後說 言明不能
可知

[0031a11] 最後五根次第四境
初三 華鬘依止 五色根最後 正理第三
依止五根最後 (論文) 。意根六識意識五識五根不定
無色界意根三界 故作 婆沙七十三復次 次第
乃至意處是故後說

[0031a25] 立法第五  名為名色 名為一切何故唯一 通名

[0031a28] 名為法處 差別色處法處 最勝色處 四攝增上 法處

[0031b02] 色處了知差別 法處不論

[0031b05] 色處 別名有別
別有如是 別名 應有問言何故不立 通名色處 色處最勝通名一有
三義通名 無表色

[0031b14] 差別名為解法  差別十一一法一切 一處總稱受別

[0031b17] 應有問言何故十一不立通名 法處法處法處增上通名

[0031b19] 師說獨立法名  一體二三通名 色處慧眼
不立 法眼佛眼慧眼即此佛身佛眼 法處中有能詮諸法能緣諸法 得法 
增上

[0031b28] 契經第六異名就中 第一一明
明法第一一總

[0031c03] 應當 知者

[0031c04]

[0031c05] 行蘊西方數法 多數以上 因之滿 八十
教體不同自古 出教 二種 逗機 說法 
所以出教 新譯婆沙以此 一百二十六如是佛教何為語業答應語業
若爾次後云何 佛教名身句身文身乃至 連合佛教作用顯示
佛教自體次第行列連合 佛教 伽陀云何 且說 佛教
若爾 佛教云何佛語乃至佛教展轉因故世子 展轉生法謂語起名 如是說
語業所聞 何故佛教 正解佛教正解 ()
佛教無記無記 云何善心 乃至云何無記無記心所 乃至 教體何故
般若我法無記 八部中有無記

[0032a06] 諸法如實對治明法

[0032a07] 不同 第一 一部阿毘達磨
法蘊足論文定  二師定量義門一法一一差別能詮 一一教門一法
所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四諦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八解脫 勝處十遍處三十七六神通無諍 四無礙解
法門  正義定量一法有情世尊宣說不淨等觀萬法萬法
五蘊 第三不然大數 具足四千 真諦
十隨眠隨眠方便 一百一百 三百一百前後二百一一
隨眠方便二百合成足本一百一百 愚癡一百
五百五百五百萬一三毒等分 萬一合成四千

[0032b04] 如是自相第三 共相萬法應觀自相

[0032b07] 一一自相略釋

[0032b08] 至此行蘊 戒蘊色蘊四行 慧蘊解脫知見蘊
解脫蘊勝解 婆沙三十三五蘊無漏 語業無學戒蘊 云何無學定蘊 三摩地無相
云何無學 無學正見云何無學解脫蘊 作意相應心解脫解脫解脫無生無學正見相應勝解 云何無學解脫 無生智
勝解心數法 分別無學位勝解解脫解脫知見 解脫涅槃解脫知見 解脫身
解脫知見婆沙三十二 脫身獨有解脫事故

[0032b24] 異名 可知 解脫 說法解脫讀誦解脫
說法解脫思惟解脫 相得解脫解脫涅槃因此 解脫
異門十三十四阿含經第九   第二 婆沙受持讀誦十二部經  及第聞慧聖教
 第三思慧說法  第四思慧可知 第五修慧 中善 雖說不同法處
法處  第二 第一自助 無想有情成就 
智論成就色界有情 故知成就正受 異熟果無有初生有心
婆沙三十七問世何故無想天有頂天 外道以為解脫

[0032c18] 多界經十八界 異名 六十二 一種更加十八界
十二其所十八界出體如次

[0032c23] 識界第三 虛空無為名為空界一切
無漏識界

[0032c26]

[0032c27] 云何

[0032c27] 有情 說一切有部傳說空界 差別論主不信空界實有
言傳理實一對 言明  一對舉重

[0033a04]  正理傳說 正理二重

[0033a06] 名為空界名為 空界虛空名為空界

[0033a07] 如是 云何知者

[0033a08] 傳說晝夜  傳說空界即是空界 顯色差別顯色別有
可取空界色  空界
實有論主論主 空界實有

[0033a17] 即此阿伽本論空界 即此空界色阿伽 二義名為名為

[0033a20] 空界色 阿伽阿伽

[0033a22] 無礙無礙名色無礙 阿伽阿伽

[0033a24] 有漏 名為識界識界 一切有漏 識界

[0033a26] 云何識界

[0033a27] 六界不如 六界 有情無漏法 不如是故正理第三無漏法
等差如是 六界有情差別 識界大種
依止空界容受 婆沙 十五長養攝益任持 六界 無漏意識
破滅是故不立六界  無心不行  分說  心作等無間緣決定後心
心得相續 色法四大無色 命根
死者不再無心 無心出心必定 身命是故名為  色界如何 
 無色

[0033b19] 六界 六界可知 無為 有為法何故
四大五法色法心法 二種極成是故心所 相應即非極成心所
經部相應是故  十一何故初生身根有無
欲界上界 無不無用 有用 何故 大種
空界 初生乃至命終所以 色有無不是故  必定是故 
無不是故 一切 諸法總有二種一者色法二者無色色法 四大種是故無色所謂
空界雖是除疑 受生有空除疑空界受生 七十五本論世尊何故十八界中略
施設六界 一切十八界 利根 六界鈍根十八界 六界十八界
復次十八界 六界十八界中有色有 色界識界 色界

[0033c20] 十八界十八界  法蘊足論第十第十一六十二
攝入十八界六十 十八界 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識 
第一 (四界空界色界識界有漏)
第二無害 (無貪無瞋無害不害心所法
皆是法界) 第三無明 ( 心所法界)
(行法識界)  第一無色界 (欲界十八界色界十四舌識無色界意識界)
第二三界無色 (色界色界有色名色十八 無色界三界擇滅非擇滅法界) 第三三界
未來現在 (五蘊十八界) 第四三界 (不善無記法界有漏
無記十八界無漏善法意識界) 第五三界 不善無記
(一切善法不善不善法界無記一切無記十八界) 第六三界 無學
(學界無漏五蘊無學無學無漏五蘊 意識界無學有漏五蘊無為十八界) 二者 
一二有漏無漏界 (有漏有漏五蘊十八界無漏界無漏 五蘊無為意識界) 第二有為
(有為五蘊十八界無為無為法界) 依法 六十二體性攝入十八界 廣明六十二體性論說 (阿含經
六十二) 。

俱舍論記卷第一 ()

[0034a21] 正月二十九日夜三門

[0034a23]

[0034a24]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1 No. 1821 俱舍論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