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記
Scroll 1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記卷第十六沙門釋光述
分別業品第四之四
[0250c06] 又經中說至其相云何者。此下第七明黑黑 等。就中。一明四業名體。二明無漏斷別。三 敘異說不同 此即第一明四業名體。依經 起問。
[0250c09] 頌曰至名黑白俱非者。初兩句總 標。後四句別釋。惡名黑。色善名白。欲善名 俱 能盡彼無漏名非故。言如次。
[0250c11] 論 曰至說黑黑等四者。釋初兩句。佛依業不 同.果不同.所治殊.能治殊。隨其所應說黑 黑等四 又解佛依異熟因.異熟果性類不
同說前三業。依有漏所治.無漏能治殊說 後一業 又解依業不同通立四種。依果 不同說前三種。依所治殊說前三種。依能 治殊說後一種。
[0250c18] 諸不善業至不可意故 者。釋惡名黑。不善名惡。黑謂黑黑。諸不 善業一向名黑。染污性故。異熟亦黑。不可意
故。諸不善業亦應名不可意。影顯可知。略 而不說。故婆沙一百一十四云。黑有二種。 一染污黑。二不可意黑。此中業由二黑故說
名為黑。異熟但由不可意黑故亦名黑。
[0250c25] 色界善業至是可意故者。釋色善名白。白 謂白白。色界善業一向名白。不雜不善惡 業.惑故。故正理云。色界善業一向名白。不
為一切不善煩惱.及不善業所淩雜故。異 熟亦白。是可意故。
[0250c29] 何故不言無色界善 者。問。
[0251a01] 傳說若處至有處亦說者。答。毘婆 沙師傳說。若處有二異熟謂中有.生有。具 身.語.意.業。則說。非餘 於無色界有生.
無中。有意無身.語。是故不說 然契經中 有處亦說。無色善業名白白異熟業。彼據善 業可意果故。故正理云。而契經中有說靜
慮.無量.無色皆名白白異熟業者。彼據純 淨可意異熟通立白名。
[0251a08] 欲界善業至互 相違故者。釋欲界善名俱。俱。謂黑白黑白。 欲界善業名為黑白。造善業時為惡業惑 所凌雜故。異熟亦黑白。受果之時有非
愛果相雜受故。此黑白名依業.異熟前.後 相續間起而立。理雖復亦有善.惡異熟俱 時雜受。且據前.後以釋 又解相續謂身。 依一相續身立
又解相續有二。一前後相 續。二謂身相續。業據前.後相續。果據身 相續 又解業據前後相續。果據前後相 續及身相續。以容此身俱時受故。非據因 果自性而說
所以者何以無一業.及一 異熟。是黑亦白。善.惡業果性類不同互相 違故。
[0251a21] 豈不惡業果至名為白黑者。問。豈 不欲界惡業.及果。亦為善業及果間雜相 續起故。是則亦應名為白黑。此即以惡業 果例善業果。
[0251a24] 不善業果至惡勝善故者。 答。於欲界中不善業果非必應為善業果 雜。如斷善人造諸惡業及地獄中受黑異
熟果。欲界善業果必定應為惡業果雜。如 五趣中造善業。及四趣中受異熟 問未離 欲者造欲善業可為惡雜已離欲者造欲 善業定無惡雜應名白白。何故欲善皆名
雜業 解云欲善業果名為雜者。據未斷說。 若細分別。已離欲者作欲善業非惡業雜。 雖為因時非惡業雜。受果之時必惡果雜。 以因從果總名為雜 或相雜類故名為相
雜。以欲界中惡勝善故。惡名黑黑不名白 黑。善名黑白不名白白。故婆沙一百一十四 云。如是說者。一切不善業皆名黑黑異熟業。
由欲界中不善強盛不為善法之所陵雜。 以不善法能斷自地善故。善業羸劣而為 不善之所陵雜。以欲界善不能斷不善 故。
[0251b12] 諸無漏業至性相違故者。釋第四句。 諸無漏業能斷前三名為非黑。不染污故。 亦名非白。以不能招白異熟故 此非白
言據不能招白異熟果。且據一相。是佛 蜜意說非真了義 若據顯說亦名為白。 經說無學法名白。論說不染污法名白。以 此故知。諸無漏法亦名為白。而言無漏無
異熟者。不墮三界故。與墮三界流轉生死 法性相違故。所以不能感異熟果。
[0251b21] 諸無漏業至前三業不者。此下第二明無漏 斷別。此即問。
[0251b22] 不爾者。答。
[0251b22] 云何者。 徵。
[0251b23] 頌曰至四令純白盡者。頌答。
[0251b23] 論 曰至唯盡純黑者。釋初頌。法智家忍從果 為名名法智忍。不善別斷故見道四.修道 八。十二能斷。
[0251b26] 離欲界染至純白業盡者。 釋第二頌。欲不善色緣縛斷故。理同欲善。 然於此時更斷欲界餘不善業。據與餘業
同盡處說。是故總名第九不善。餘文可知。
[0251c01] 何緣諸地至能斷非餘者。問。
[0251c01] 以諸善 法至未離繫故者。答。若煩惱斷是自性斷。斷 已無容現在前故 以有漏善非自性斷是 緣縳斷。斷已有容現在前故。於斷善中
非皆並起故說容言 如善憂根。若被斷 已即不現行。離欲捨故。欲界餘善斷已猶 行。以成就故 釋緣縛斷如文可知 又 婆沙一百九云。問諸無漏思相應.俱有。皆能
正斷前三種業。何故唯說無漏學思 答 思能發動諸法令斷。是故偏說。復有說者 雖皆能斷。此中辨業故唯說思 問若爾亦 應說隨轉身.語業。何故唯說思耶 答此
學思與無漏惠相應而轉。同一所緣.同一行 相.同一所依。相助有力。能斷諸業。非身. 語業得有是事。是故不說。
[0251c16] 頌曰至故名俱業者。此即第三敘異說。前師 約五趣以明。後師約五斷以說。俱非正 義。婆沙評家意說。於欲界中惡勝善劣 但
是惡業皆名黑黑。以惡勝故。非善陵雜 但是善業皆名黑白。以善劣故。惡所陵雜。 正理意破亦同婆沙。
[0251c22] 又經中說至即諸三妙行者。此即第八明牟 尼清淨。上兩句明三牟尼。下兩句明三清 淨 牟尼。此云寂默。
[0251c24] 論曰至故名牟尼 者。釋上兩句無學身.語業.及意。名三牟 尼。非以意業為牟尼體。所以者何。勝義
牟尼唯心為體。其相難顯。由身.語業離眾 惡故。可以比知。有比用故。說身.語業亦 名牟尼。意思既非勝義。復無比用。不名牟 尼
故正理云。此心牟尼。由身.語業離眾 惡故。可以比知。意業於中無能比用。唯能. 所比合立牟尼 (已上論文) 又身.語業是遠離戒體。
能離眾惡戒名遠離。意業不然。無無表 故非遠離體。由遠離惡義。建立牟尼。故 即心由身.語業。能有所離故名牟尼。
[0252a07] 何故牟尼唯在無學者。問。
[0252a07] 以阿羅漢至 永寂靜故者。答。以阿羅漢是實牟尼。諸煩 惱言永寂靜故。非有學等 煩惱如言喧 雜名煩惱言 又解煩惱如言相似。言謂言
諍。煩惱謂煩惱諍。名煩惱言 又解煩惱 緣言起故名煩惱言。雖有煩惱亦不緣言。 此中且據緣言起說。
[0252a13] 諸身.語意至邪清 淨故者。釋下兩句。三種妙行名三清淨。通 有漏.無漏。若有漏善。暫時遠離惡行.煩惱
名為清淨。若無漏善。永得遠離惡行.煩惱 名為清淨 故正理四十一云。無漏妙行永 離惡行.煩惱垢故可名清淨。有漏妙行猶 為惡行煩惱垢污。如何清淨
此亦暫時能 離惡行煩惱垢故得清淨名 說此二者 息二計故 又婆沙一百一十四云。問為 三妙行攝三寂默三寂默攝三妙行耶。答
應作四句。有妙行非寂默。謂除無學身.語 妙行餘身.語妙行。及一切意妙行 有寂默 非妙行。謂無學心。有妙行亦寂默。謂無學 身.語妙行。
[0252a26] 有非妙行非寂默。謂除前相。 為三妙行攝三清淨。三清淨攝三妙行耶。 答隨其事展轉相攝。為三清淨攝三寂默。
三寂默攝三清淨耶。答應作四句。有清淨 非寂默。謂除無學身.語清淨。餘身.語清淨. 及一切意清淨。此復云何。謂學.非學非無
學身.語清淨.及三種意清淨。以意寂默唯無 學心故。有寂默非清淨。謂無學心非業性 故。有清淨亦寂默。謂無學身.語清淨。有非 清淨非寂默。謂除前相
解云既言學.非 學非無學身.語。清淨非寂默。故知無學人身 中有漏善身.語表.無表。但是清淨非寂默 攝。以是非學非無學故。身.語寂默但取無
漏道共戒。無學身.語。及無漏意識為三寂 默體 又解三寂默亦通有漏善。而言非學 非無學身.語清淨非寂默者。此據異生身. 語清淨說
又經中說至三妙行翻此者。此 即第九。明惡行.妙行。上三句明惡行。下一 句明妙行。
[0252b15] 論曰至別有體故者。釋上三 句。貪.瞋.邪見亦名惡行。離思別有故復開 三。離身.語業更無別體。故於身.語不 可說也
或此三種惡行相應故名惡行。
[0252b19] 譬喻者言至為意業故者。經部譬喻者 言貪等三種即是意思。離思無體。引證可 知。
[0252b21] 若爾則應至合成一體者。說一切有 部難。若說貪等即是意思。是則應有業與 煩惱合成一體。
[0252b24] 許有煩惱至斯有何失者。譬喻者答。我許貪 等即是意業斯有何失。
[0252b25] 毘婆沙師至為 門轉故者。毘婆沙師總非。若許便違眾多理 教成大過失。故正理論云。由阿笈摩及正
理故。阿笈摩者謂契經言貪.瞋.邪見是業緣 集。故知貪等非即業性 (廣引云云) 正理者何。謂若 煩惱即是業者。十二緣起.及三障等差別應
無。由此證知貪等非業 (已上論文) 然契經說。貪. 瞋.邪見是意業者。顯思以彼貪.瞋.邪見為 門轉故。
[0252c04] 由此能感至故名惡行者。釋惡 行名。感非愛果。惠所訶厭故名為惡 動轉捷利故名為行 此行即惡故名惡行 持業釋也。
[0252c07] 三妙行者至無瞋正見者。釋 第四句。此三妙行翻三惡行。業有其三。非 業亦三。言妙行者。正感愛果故。智所讚
故名妙。動轉捷利故名為行。此行即妙。故 名妙行。
[0252c11] 正見 邪見至如何成善惡者。 問。如身.語業。若離殺等能利益他可名 善行。若殺生等能損惱他可名惡行。正見.
邪見。性是推求唯在意識。既無故思欲於 事中益他損他。如何成善.惡。
[0252c15] 能與損 益為根本故者。答。由起正見不殺生等。由 起邪見作殺生等。正見.邪見。雖正起時非 損益他。能與身.語損.益諸業為根本故亦
成善.惡 問意三種中何故不約餘二問 答 解云而不說者略故不論 又解餘之 二種。容於事中損他不同邪見。容於事 中益他不同正見。故不約彼為問 又問
意思惡行中慢等亦是惡行。何故但說貪. 瞋等三。意善行中信等亦是善行。何故但說 無貪等三 解云以此三種麁品攝故十業 道攝。是故偏說。
[0252c27] 又經中言至如應成善惡者。此下第十明十 業道。就中。一明業道體性。二釋業道名義。 三義便明斷善。四明業道俱轉。五約處成
業道。六明業道三果 就明業道體性中。 一正明業道體。二明業道差別。此即正明業 道體。
[0253a02] 論曰至攝前惡行者。於惡妙行 中。麁顯易知為善.惡業道。
[0253a03] 不攝何等 惡妙行耶者。問。
[0253a04] 且不善中至令遠離故 者。此下答。且不善中身惡業道。於身惡行 不攝加行.後起。及餘不善身業。即是飲酒。
或執。或打。或縳等事。或行殺等。闕緣不成。 以加行等非麁顯故不名業道。若身惡行 令他有情或時失命。成殺業道。或時失財
成盜業道。或失妻.妾邪婬業道。以失命 等是麁顯故。說為業道。世尊為欲令遠離 故。
[0253a12] 語惡業道至後起及輕者。語惡業道 於語惡行。不攝加行.後起。及輪王.北洲。染 心歌等綺語是輕。身三業道損他是重。輪王.
北洲一向不起。故身業等不說輕也 或 飲酒等即是身輕。或行誑等闕緣不成亦 名語輕。以加行等非麁顯故不名業道。若 語惡麁顯易知方名業道。
[0253a18] 意惡業道 至及輕貪等者。意惡業道於意惡行不攝 惡思。與思為道故名業道。此思不可還 自作道故除惡思。及輪王時。北洲人等起
輕貪等。非麁顯故不名業道 問何故不 言加行.後起 解云麁品現前即成根本。 故不別言加行.後起。如下當說。
[0253a24] 善業 道中至施供養等者。此下明善業道。善業道 中身善業道。於身妙行不攝加行.後起。及 餘善身業即離飲酒。或行布施。或供養等。
非麁顯故不名業道。
[0253a28] 語善業道至謂 愛語等者。語善業道於語妙行不攝一分。 謂愛語.和合語.實語等。非麁顯故而非業 道 問善語業道何故不說加行.後起 解
云理亦應言加行.後起。而不說者影顯可 知 或等中顯 或愛語等以是輕故尚非 業道。況前加行.及與後起。此即舉重顯輕。 略而不說。
[0253b06] 意善業道至謂諸善思者。意 善業道於意妙行不攝善思。與思為道名 為業道。此思非與思為道故。故不攝思 問何故不言輕無貪等非業道耶
解云准 前惡業於善業中。亦應具說輕無貪等。而 不說略而不論 或前惡中說輕貪等善中 不說。影顯可知 或善法起難。起即成業
道。故不言輕。惡法起易。故分二種。重為業 道。輕非業道雖有三解前二為勝 問何 故不言加行後起 解云麁品現前即根本 故無加行.後起。亦如下說。
[0253b17] 十業道中至表無表耶者。此下第二明業道 差別。就中。一約表.無表明。二約三根以辨。 三明業道依處。四問答分別。五明業道相
就約表.無表明中。一約根本明。二約前. 後辨 此即第一約根本明。此即問起。
[0253b22] 不爾者。答。
[0253b22] 云何者。徵。
[0253b22] 頌曰至定生 唯無表者。上兩句明不善業道。下兩句明善 業道。
[0253b24] 論曰至唯無表故者。釋第一句。 此六業道無表決定。表即不定。如文可知。 唯欲邪行至如自生喜者。釋第二句。邪行業 道表.無表定。
[0253b27] 七善業道至必依表故者。 釋第三句。七善業道若從他受生別解脫戒。 必皆具二謂表.無表。受生尸羅必依表故
問若言受生必皆具二何故前文別解律儀 非必定依表業而發 解云既言受生明 非自然此文據受生尸羅故言具二。前文 通據自然.見道得戒。故云非必定依表業 而發
問若言無表有離表生。何故下文 言欲無無表離表而生 解云下文論主敘 異師義難 或通據加行.根本故。言欲無 無表離表而生。若不爾者遣使殺等根本成
時有何表耶 又解佛與獨覺.五苾芻等。 要期受故。受生類故。亦名受生。若作此解 十種得戒皆依表生